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林徽因《别丢掉》

时间:2023-06-15 16:15:20 晶敏 现代诗 我要投稿

林徽因《别丢掉》

  林徽因,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林徽因《别丢掉》,欢迎参考~

  《别丢掉》

  林徽因

  别丢掉,

  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现在流水似的,

  轻轻

  在幽冷的山泉底,

  在黑夜 在松林,

  叹息似的渺茫,

  你仍要保存着那真!

  一样是月明,

  一样是隔山灯火,

  满天的星,

  只使人不见,

  梦似的挂起,

  你问黑夜要回

  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

  山谷中留着

  有那回音!

  创作背景

  1931年,徐志摩因飞机失事而英年早逝,文坛上吊唁纷纭。《别丢掉》写于徐志摩去世以后的1932年,发表于1936年3月15日的《大公报·文艺》,是诗人为怀念与吊唁徐志摩而写的。

  名家点评

  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教授蔡可:林徽因的大部分抒情作品写的都是对逝情的缅怀与追忆,《别丢掉》正是这样一首描写逝情的渺茫与零落的典型诗篇,梦似的怀念,温情的对话,令人难以忘怀。(《20世纪中国文学名作典藏》)[5]

  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程国君:对林徽因而言,她更多关注生命、灵魂的沉静状态和生命的终极思索……;她的对个体生命的感悟,包括着比徐志摩更多的理性和智慧。她把爱、美和生命的冲动,灵魂的旋律好多埋在记忆的深处。在她那里,诗歌是真正的生命的审美。(《新月诗派研究》)

  现代诗人朱自清:“第一、二行和第八行本来是一句话的两种说法,只因‘流水’那个长比喻,又带着转个弯儿,便容易把读者绕住了。”(《新诗杂话·解诗》)

  赏析

  《别丢掉》是林徽因为纪念徐志摩遇难四周年而创作的怀人作品,也是她的代表作。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位著名的诗人,林徽因和徐志摩一生始终保持着一种特殊关系。早年他们在英国发生的恋情,虽然无果而终,却奠定了这种关系的基础。然而,在他们全部感情交往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徐志摩的热情、直率以及这种感情对他短暂一生的深刻影响。林徽因由于理性、个人经历及性格因素,在行为上努力进行淡化处理。使林徽因本人在与徐志摩的关系中成为示情的背景。一九三六年在上海的徐志摩,为赶时间听取林徽因在北京进行的建筑学报告而搭乘邮政飞机遇难。林徽因在极度的悲痛中怀念着这位能够以心相交的朋友,并将飞机残骸中的一块木板挂在卧室里做永恒的纪念。一九四零年徐志摩去世四周年林徽因写下了意味深长的《别丢掉》。

  本诗虽然篇幅短小,但内蕴丰富,表达曲折,手法多样、意象繁复。因此,通过含蓄蕴藉的文字把握贯穿其中的线索便成为正确、深入解读全诗的首要条件。

  诗的前七句写的是抒情主人公自己“别丢掉 这一把过往的热情”是自我劝谕和提示。作为以心相交的朋友,林徽因同徐志摩的交往中,一定有许多激发他们热情、给他们留下难忘印象的经历,从这首诗整体基调上看“这一把过往的热情”应指他们的初恋,这是他们友情的发端,投入情感最大,因而也最值得珍视。所以,那“热情”虽然已经时过境迁了,但它不但没有消逝,反而“流水似的”在悄无声息中扩展着,在“幽冷的山泉底”有它的留痕,“在黑夜”里有它的踪影,“在松林”有它的声息。然而,它毕竟是不可重复的过去。于是这些存在给抒情主人公的心理感受只能是“叹息似的渺茫”,这也正是诗人在一开始就劝谕提醒自己“别丢掉”的原因,

  第八句:“你仍要保持那真”中的“你”是主人公情感的倾诉对象徐志摩。本诗的纪念对象是人徐志摩,同时“真”也是徐志摩最鲜明的性格,接下来几句写徐志摩去世后自己的感受:“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火 满天的星 只有人不见 梦似的挂起”,明月依旧、隔山灯火依旧、满天的星星依旧,但由于物是人非那一如既往存在着的景物也如梦幻般地失去了现实的本真。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表达了徐志摩去世后抒情主人公那种寂寞而无所寄托的情感。

  最后几句:“你向黑夜要回 那一句话----- 你仍得相信 山谷中留着 有那回音!”是说:如果你要向黑夜要回初恋时那句刻骨铭心的话,既便是黑夜答应了,山谷留下的回音却依然不会消失。鲜明体现了生者对于死者至死不渝的爱恋和怀念。

【林徽因《别丢掉》】相关文章:

《别丢掉》林徽因08-17

林徽因语录02-10

林徽因的诗歌精选08-17

林徽因名句03-01

林徽因名言02-15

关于林徽因格言04-08

林徽因名言名句01-02

林徽因的诗歌《仍然》03-10

林徽因《情愿》诗歌08-17

梁思成与林徽因的故事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