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为在文言文中的翻译

时间:2021-03-31 09:16:44 文言文名篇 我要投稿

为在文言文中的翻译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下面小编收集了为在文言文中的翻译解析,供大家阅读。

为在文言文中的翻译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一)“为”字动词的用法:

  1、“为”字表动作、行为的用法:有“做”“作为”“充当”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③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⑥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

  2、“为”字表动作,行为的结果的用法:可译为“变成”“成为”

  ①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②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3、“为”字表心理的用法:可译为“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为”字表判断词的用法: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二)“为”字介词的用法:

  1、“为”字表被动的用法: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2、“为”字介绍原因或目的的`用法:可译为“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庄暴见孟子》)

  3、“为”字表代替的用法:译为“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4、“为”字介绍涉及的对象对的用法: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为”字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的用法:可译为“当”“等到”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为”字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的用法:“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文言文中“为”字用法

  wéi

  ①<动>做;干。《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②<动>发明;制造;制作。《活板》:“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③<动>作为;当作。《公输》:“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④<动>成为;变成。《察今》:“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

  ⑤<动>是。《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⑥<动>治;治理。《论积贮疏》:“安天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⑦<动>写;题。《伤仲永》:“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⑧<动>以为;认为。《鸿门宴》:“窃为大王不取也。”

  ⑨<动>叫做;称做。《陈涉世家》:“号为张楚。”

  ⑩<动>对待。《鸿门宴》:“君王为人不忍。”

  ⑾<动>算作;算是。《殽之战》:“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⑿<动>担任。《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⒀<动>对付。《鸿门宴》:“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⒁<介>表示被动。《韩非子·五蠹》:“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⒂<连>如果;假如。《战国策·秦策》:“秦为知之,必不救矣。”

  ⒃<助>用在句中,起提前宾语的用;用药尾,表示感叹或疑问。《苏武》:“何以汝为见?”《鸿门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wèi

  ①<介>给;替。《庖丁解牛》:“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②<介>向;对。《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介>因为。《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④<介>为了。《史记·货殖列传序》:“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⑤<介>被。《过秦论》:“身死人手,为天下,何也。”

  ⑥<介>在……的时候。《晏子使楚》:“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为寿】席间敬酒祝寿。

  其他

  一、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揉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 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或补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或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的”或“得”,有的可不译.如: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二、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她)的”“它的”(包括复数).如: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勾践灭吴》)

  (二)第三人称.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或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写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我(自己)”.如: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勾践灭吴》)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如: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勾践灭吴》)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三、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过秦论》)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