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文言文教案

时间:2025-03-02 09:41:51 文言文名篇 我要投稿

有关文言文教案范文6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关文言文教案范文6篇

文言文教案 篇1

  一、判断句

  白话文用动词“是”联系判断句中两部分,而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而以主语谓语直接相续。文言文表判断的常见句式有:

  1.用助词“者”和“也”配合表示判断。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夫战,勇气也。粟者,民之所种。

  2.在主谓间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例如: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梁父即楚将项燕。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⑤环滁皆山也。⑥臣本布衣。“乃”“则”“即”有“就是”之意。

  3.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示判断。例如:①此为何若人?②问今是何世?

  4.“者”也”都不用,完全凭句意去判断。例如刘备,天下袅雄。

  5.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例如:视之,非字而画。

  二、被动句

  在动词作谓语的句子里,主语不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施动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文言被动句有以下几种:

  1.在动词谓语后边也用介词“于”,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例如:①而君幸于赵王。②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或配合“所”字一起使用,例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在动词前边用“见”作为被动标志,例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又可以再在动词后边用介词“于”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例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在动词前边用“受”,同时在动词后边用介词“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5.在动词前边用介词“被”作为标志,例如: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或者配合介词“于”引出行为主动者,例如:燕以万乘之国被围于赵。

  三、倒装句

  (一)宾语前置句

  在古代汉语里,宾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宾语前置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在疑问句里,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一般提到动词或介词前。例如;①沛公安在?②富者曰:“子何持而往?”③微斯人,吾谁与归?④何以效之?

  2.在否定句里,作宾语的代词,也都提到动词的前边,例如:①时人莫之许也。②三岁贯女,莫我肯顾③彼不我恩也。

  3.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等的帮助,把宾语从词的后面提到动词的前面。这“之”“是”便成了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其他义。例如:①孔子云:“何陋之有?”②唯利是图。

  4.介词宾语的前置。例如;①国胡以相恤?②一言以蔽之。

  (二)定语后置句

  1.“……者……”为标志。例: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2.“……之……”为标志。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三)状语后置句

  1.“于”为标志的介宾短语。例: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季氏将伐颛臾》)

  2.“以”为标志的介宾短语。例: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

  (四)主谓倒装句

  例;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虎丘记》)

文言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学弈》)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A案,文言文两则,希望对你有帮助!

文言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理解:

  领会前人关于“志”、“力”、“物”三者关系看法的精神实质,记住做学问要“深思慎取”的告诫,学习他们不相信旧说,有疑必察的精神和强调实践,反对主观臆断的态度。

  2、积累:

  ⑴ 丰富学生有关文言文的诵读知识,培养诵读文言文的习惯。

  ⑵ 了解几种文言句式,特别是宾语前置句。

  3、运用:

  辨析几种常见的修辞格。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诵读知识及诵读习惯的培养。

  2、理解“志”、“力”、“物”三者关系,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3、作者略写仆碑、前洞,详写后洞,与全文主旨的关系。

  4、掌握“观”、“名”、“文”、“求”等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其”的不同用法。

  【知识点】

  1、读准难字字音,掌握异读的三个类别。

  2、读准文言句子,不要读破句。

  3、了解文言虚词在表达语气、传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方法】

  串讲法、诵读法、多媒体。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解题

  1、本文体裁:游记散文。

  2、全文内容:通过游山,阐发两点感想。

  二、范读全文,自读

  三、逐段辨析有关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对照译文,辨析疑难)

  1、第一段:

  ⑴ 读准下列词语的字音:浮图、庐冢、漫、华、谬等。

  ⑵ 译句: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⑶ 分析“其”字的用法。

  ⑷ 找出名词用作动词的.例句。

  2、第二段:

  ⑴ 找出名词作状语的例子:侧出。

  ⑵ 找出形容词作动词的例子:穷、明。

  ⑶ 解词:旷、拥、怠、加、咎、极等。

  ⑷ 不要读破句:“而余亦悔之……之乐也。”

  3、第三段:

  ⑴ 辨析:“焉”、“而”、“也”等虚词用法。

  ⑵ 解词:观、得、非常、至于等。

  ⑶ 读准音:“相之”。

  ⑷ 口译本段。

  4、第四段:

  ⑴ 标出下列句子的语中停顿处:“后世”句。

  ⑵ 悲夫(fú)

  5、第五段:

  ⑴ 找出假借字。

  ⑵ 找出判断句、省略句。

  四、作业

  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分段讨论问题

  1、第一自然段记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提示:

  记所游山名,交待“褒禅”山名之由来,介绍华山洞的位置及命名原因,考证“华山”原名叫“花山”。

  作者记游时,并不沉醉于山水之中,而重在考察事物的原委,正是为下文“谬其传”埋下伏笔,已有“慎取”之意。

  2、第二段记叙游华山洞的经过,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这样处理材料?

  提示:

  写游前洞,惜墨如金,一笔带过;写游后洞,泼墨如水,详加介绍。

  这样剪裁,是为下文议论铺设事实依据。

  3、第三段作者写游山的心得体会。他阐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指出具体例句。

  提示:

  阐述了宏伟的目标与不可少的主客观条件之间的联系。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突出了“志”的重要。“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说明“力”的重要。“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说明“物”的重要。“然力足以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从反面强调“尽吾志”的重要。“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则从正面再次强调了“尽吾志”的重要。

  4、第四段,作者写了第二点心得体会。哪句话能表明作者的观点?

  提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本文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结合得自然。其中有些语句起到了联系和照应作用,请分别找出来。

  (例句略)

  6、本文末一段写了什么?有何作用?

  提示:记同游之人和时间。既照应前文,又对“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补叙。这种写法,可使行文简洁紧凑。

  二、读全文,师指点

  三、完成思考与练习

文言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复习,让学生熟练掌握议论文阅读的方法。

  2.通过复习,学生的文言知识得到很好的巩固。

  3.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重难点:

  1.掌握议论文的阅读方法。

  2.文言文的复习。

  时间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孔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下半句是……’学生答:‘不亦乐乎!’好,今天,我这位陌生的朋友很高兴来到这里,和大家一起来复习语文第二单元的内容。大家有没有信心上好这节课?”“有!”好,下面大家打开课文目录,看看这个单元的课文属于什么文体?(议论文)

二、复习议论文阅读的有关知识。

  1.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阐明自己见解和主张的文体。

  2.议论文有哪三要素?板书:论点、论据、论证

  3.什么是论点?论点就是作者对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观点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4.请大家打开第二单元的课文,找一找各篇课文的中心论点。第九课《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中心论点是第一自然段的“人的高贵却在于他有灵魂生活”。第八课《多一些宽容》的中心论点是“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要豁达大度,善于容纳与自己志趣、风格不同的人”。

  5.看了这几篇课文,你们发现它们的中心论点都在课文的哪里提出来的?(开头)一般情况下,作者在议论文的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也有的课文在的结尾归纳出论点;有的中心论点偶尔也出现在的中间部分。考试的时候,题目叫我们找出一篇的中心论点,我们先在开头找,找不到就到结尾找,结尾找不到就到中间部分去找。

  6.联系课文,说说我们在议论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语言要达到什么要求?论点必须旗帜鲜明,支持什么,反对什么,态度应十分明确,不能含糊,模棱两可。比如:……

  7.什么是论据?(论据就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依据。)

  8.论据包括哪两种?(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主要指事例、史实数字等;道理论据包括经典著作、名人名言及科学原理。)

  9.在第二单元的课文中找出它们的各种论据。第九课的论据:第八课的论据:第六课的论据:

  10.什么是论证?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与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

  11.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1)举例论证(2)道理论证(3)对比论证(4)比喻论证

  12.在课文中找出各种论证方法。第六课:第七课:第八课:第九课:

  13.议论方式有两种:立论和驳论。

  14.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15.议论文的语言特色。富有概括性,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用词鲜明、生动、严密。

  16.议论文中的事例和记叙文的事例有什么不同?

  17.小结。

  18.议论文阅读练习。

  三、复习《陋室铭》

  1.复习重点实词与虚词。名:出名。斯:这。馨:指品德高尚。鸿儒:大儒,博学的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丝竹古今意义的区别。

  3.这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作者写这篇的目的是什么?表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追求高尚情操的情怀

  。7.你们觉得刘禹锡是否是十全十美的人?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8.小结。

  9.课堂作业。

  四、总结。

  字词听写题:狭隘 热忱 纯粹 派遣 鄙薄 殉职 热忱 毋宁 啁啾 翌日 笃信 宽宥 窒息 灼热 殉职 旁骛 亵渎 胸襟īn 摒bìng弃 迥iǒng异 芥iè蒂dì 嫉í妒dù 缅iǎn怀 揣chuāi摩 萎

文言文教案 篇5

  一、 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人们对读书的看法各不相同。唐朝诗人杜甫认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了读书与写作的密切关系;英国作家培根认为:“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强调了读书的好处很多。那么,清朝文学家袁枚对读书的看法又是怎么的呢?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他的文章《黄生借书说》,和他一起探讨有关读书的问题。

  二、复习检查(投影)

  温故而知新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1)汗牛塞屋 (2)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3)必高束焉,庋藏焉。 (4)家贫难致

  (5)归而形诸梦。 (6)故有所览辄省记。

  (7)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8)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2、说出划线词的古今义:

  (1)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2)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3、多义词:

  然: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有地洼然而方以长。

  4、指出文言句式并翻译:

  (1)书非借不能读也。

  (2)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

  (3)为一说,使与书俱。

  5、翻译句子,并体会语句表达的语气:

  (1)子不闻藏书者乎?

  (2)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3)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4)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三、研读课文:

  上节课,我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翻译,下面请同学进一步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投影)

  1、 本文的观点是什么?

  2、 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说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的?

  3、 这些论证方法的作用是什么?

  探讨1、(板书)论点:书非借不能读也

  探讨2、举例论证:天子之书——七略四库

  (投影) 富贵家之书——汗牛塞屋 有书而不读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

  (作者提出观点后,接着以“子不闻……”一句设问,引出例证,这些例证有何作用?生回答)(从反面论证了观点)

  (有书而不读,依次类推,世上其他事物又如何呢?“非独书……”一句由书过度到“天下物”,写“天下物”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生回答)

  (投影)书→天下物:物非己有:虑人逼取、摩玩不已 不同心态

  物为己有:心安理得、束之高搁

  (以上由书及物都是从别人说起,接着由人及己,由一般到具体,以现身说法论证自己的观点,那么他通籍前后对书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呢?运用什么论证方法?生答)

  (投影)自己 通籍 前:家贫难致 有所览辄省记——勤奋

  后:俸去书来 素蟫灰丝时蒙卷轴——懒惰

  (第四段通过哪些对比,劝勉黄生认真读书?生答)

  (投影) 借书:“予之公书”与“张氏吝书” 提出希望

  “予不幸”与“生幸” 读书必速、归书必速

  (这些对比论证有什么作用?)

  小结:根据板书进行总结,作者由书及物、由人及己,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一观点,劝勉黄生珍惜拥有的学习条件,勤奋读书。

  四、拓展:

  1、本文的观点是“书非借不能读也”,这是不是说作者反对买书、藏书,必须借书才能认真阅读呢?

  小结:藏书而能读书的不乏其人,作者的本意是劝勉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不利而却步不前,只要有志气,有决心,不利条件反而可以催人奋进,取得成绩;另一方面也提醒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优越而贪图享乐,不思进取,而要珍惜时间,珍惜拥有的学习条件。

  (投影)2、积累读书名言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3)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4)一日无书,百事荒废。 ——陈寿

  (5)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高尔基

  (6)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陆游

  (7)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笛卡儿

  (8)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铜匙。 ——列夫托尔斯泰

  (9)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雨果

  (10)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

  (1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12)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13)贪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王安石

  (14)好书不厌读百回,熟读课思子自知。 ——苏轼

  五、小结:

  同学们,现在和过去不同。过去许多人想读书而得不到,现在我们的物质条件都很优越,大小书店里各种各样的图书真是琳琅满目,咱们可以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到书店逛一逛,相信这里的书籍一定会填补你精神世界的空虚。在此,我衷心地希望同学们趁着青春年华,珍惜拥有的读书条件,多读书,读好书!

  六、作业设置:(任选一题)

  1、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和事例,制成读书卡片。

  2、以“谈读书”为话题,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写一个议论片断。

文言文教案 篇6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4)"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五、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反思:

  通过教学,自主与合作能够有机融合,为学生的真正学习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板块式教学使教学脉络清晰,教学语言简洁明了,评价重视激励性。

  在创设情境过程中,学生朗读不充分,能够在体会中熟练诵读的同学不足80%,那么也就是课堂教学目标没有完全实现。如果能够采用领读的方式,在学生初读过程中引路,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在创设情境中,加因为眼操铃声的'打扰,学生和听课教师没有完全听清,不明白"孟子讲学"是什么意思,所以此处的目标没有达成。可见教师还要在教育机智上多磨练自己,要能够灵活处理突发事件。另外要准确计时,若没有提前下课这节课的目标是有可能实现的。

  另外,教师的示范作用很好,应该充分发挥,与学生对读,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如何朗读好文言文。

  总之,任何的教学策略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所以每一个设计都要考虑怎样更有实效。

【文言文教案】相关文章:

《文言文》教案02-13

文言文教案02-22

文言文阅读教案02-25

【精选】文言文教案三篇02-27

文言文教案八篇02-28

文言文教案3篇02-14

文言文教案6篇02-08

文言文教案7篇02-09

高中文言文教案01-13

文言文教案9篇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