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时间:2023-12-23 09:43:48 文言文名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文言文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写的文章。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1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却,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哪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何,哪里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何,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④吾其还也——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5、之

  ①公从之——代词,此,代佚之狐的'建议(烛之武)许之——代词,这件事不患人不之知——代词,他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③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做全句的主语

  邻之厚,(乃)君之薄也——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一作主语,一作宾语,省略判断词谓语“乃” ④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无义莲之爱

  ⑤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标志,无义;太子及宾客知此事者——“者”与“之”都是定语后置标志

  ⑥公子驾车之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君(到,前往⑦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2

  《荆轲刺秦王》

  1、鉴赏荆轲形象,注意所用表现手法。

  首先,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这些对话,既表明了事态的逐步发展,也描写了荆轲的精细、沉着,在紧要关头不慌不忙,随机应变。

  其次作者善于通过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来突出人物性格。以太子丹的急躁粗疏,头脑简单跟荆轲遇事审慎,三思而行对比,以突出荆轲的深沉多谋。又如写武阳在紧急关头神态失常,同荆轲的镇定自若对比,突出了荆轲的机智勇敢。

  2、鉴赏作者交织描写场面的笔法。

  如“易水送别”的“白衣冠”“击筑”“和而歌”“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各种现象综合成一个充满悲壮气氛的场面,有极为强烈的感人力量。这是刺秦前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高潮,也是这篇文章感人肺腑,千古传诵的闪光章节。在这一情节中,荆轲的内心世界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展现。面对浑身着素的送行的人们和风寒水冷的自然环境,荆轲用慷慨悲歌来表达自己对于高渐离等知己者生离死别的悲凉心情,抒发自己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荆轲在太子丹对他缺乏足够的了解、信任和尊重的情况下仍然决心履行自己的诺言,这更增添了故事的悲剧色彩,这一情节也暗示了整个事件的悲剧性结局。荆轲的歌声由凄切悲凉转为慷慨激昂,送行的人们也由感动、惜别转为激愤、激励。就在这激动人心的壮烈场面中,荆轲义无反顾地踏上了献身刺秦的征途。“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又如,刺秦王时,荆轲的动作,秦王惊起拔剑不出,环柱而逃的狼狈相,群臣的惊愕,侍医的掷药囊,左右呼“王负剑”,一直到荆轲“身被八创”,“箕踞以骂”。在极短的时间里,写了秦王殿庭上下的情状,写动作、写表情、写高呼、写怒骂,组织成一个惊心动魄的壮烈场面。

  3、准确评价荆轲和荆轲刺秦王的行动。

  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败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之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从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太可能。

  《烛之武退秦师》

  1、把握全文中心事件,理顺故事情节的发展线索:

  全文以烛之武说退秦军为中心。故事先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接着写郑国君决定通过外交途径来解除危机,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郑伯自责,情真意切感动烛之武,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决定只身见秦伯。进而阐述保存郑国对秦的好处,利用秦晋的矛盾,指出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使秦国意识到与晋订立盟约不助郑的危险,终于达到秦郑为盟的结果。

  2、鉴赏烛之武说服秦穆公的思路:

  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3、分析烛之武、佚之狐、郑伯等主要人物形象:

  烛之武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时,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佚之狐是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郑伯则是个勇于自责的上级领导人。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牢骚。面对此,郑伯先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

  4、鉴赏课文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性:

  课文人物形象塑造主要运用正面描写的方法。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特别是说秦时的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体现了一位出色的辩臣的形象。另外,佚之狐的推荐,郑伯的自责,退秦师的事实,都从侧面烘托了这个人物。

  《鸿门宴》

  1.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古人坐的姿势是:两膝着地,两脚脚背朝下,臀部落在脚锺上。现在在亚洲的某些国家如朝鲜、日本同样保留着这种做法。如果将臀部抬起上身挺直,就叫长跪,又叫跽,这是将要站起来的准备姿势,也表示对别人尊敬。按剑而跽是一种下意识的准备自卫的动作。樊哙侧举盾牌,撞到卫士,头发直坚,眼眶似裂,瞪眼看着项羽,项羽被这一突发的情况弄的措手不及,只能按剑而跽。

  2.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古代人的饮食习惯和现代人不同,古人一天吃两顿饭。第一顿饭叫做朝食。在《鸿门宴》中,项羽听说刘邦欲占关中,于是大怒,抛出“旦日飨士卒”的号令,旦日是一大清早,本来是不吃早饭的,项羽的意思是提前开饭,早早进军,表现了他急不可耐的心情。

  3.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玉是古人重要的配饰之一,不仅因为玉很贵重,为统治者专有,而且玉还被赋予了某些神秘的色彩。玦,属于环形玉,即缺了一块的环形玉。又因为玦的名称来源于“决”,形状又是环形断开,所以古人用玦寓意决断。范增应经看出项羽的优柔寡断,并无心伤刘邦,又由于在席间,只能暗示。

  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肉在器皿中煮熟之后,古人用匕首把肉取出放在一块砧板上,这块板叫做“俎”。然后把俎移到席上,用刀割着吃。《鸿门宴》中又见“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樊哙是后闯进去的,身份又低,自然没有他的席位。但他复盾为俎,以剑代刀,吃的既有气魄又“合礼”。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1首先阅读全文、把握主旨

  阅读理解是必须要经过阅读的,初中阅读理解一般是以叙事、叙人类的文章,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首先要先通读一下全文,先阅读懂大概的意思是什么,然后理清文章作者的思路,学会归纳每一句每一段、每一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

  阅读的事实一定要注意,文章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含义,阅读理解的最基本含义就是要阅读者去理解文章中作者的意思,理解上去了才能做出答案。

  2学会概括某段中的大意

  阅读理解解题的时候首先要学会概括出一段话中的一个意思,同时能找出文章中某段话与某段话的意思有没有紧密的联系,也就是找出所谓的中心意思。

  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找出中心语句,并且同时要在理清句与句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抓住贯穿全段的中心意思,用自己的话准确概括,抓住文章中心的主题,才是做阅读理解的关键。

  常见谚语、名言、对联

  1、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若使年华虚度过,到老空留后悔心。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身怕不动,脑怕不用。手越用越巧,脑越用越灵。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心二意,一事无成。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熟能生巧,业精于勤(荒于嬉)。 ——《古今贤文劝学篇》

  2、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3、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3

  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爱”通“薆”;“见”通“现”

  2.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说”通“悦”;“女”通“汝”

  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归”通“馈”

  4.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匪”通“非”;“女”通“汝”

  5.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无”通“毋”

  6.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说”通“脱”

  7.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通“畔”

  8.肇锡余以嘉名

  “锡”通“赐”

  9.扈江离与辟芷。

  “辟”通“僻”

  10.来吾道乎先路。

  “道”通“导”

  11.指九天以为正兮。

  “正”通“证”

  12.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取”通“娶”

  13.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帘”通“奁”

  14.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纫”通“韧”

  15.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丁宁”通“叮咛”

  16.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奄奄”通“晻晻”

  17.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

  “展”通“辗”

  18.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属”通“嘱”

  19.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

  20.比去,以手阖门。

  “阖”通“合”

  21.称心快意,几家能能彀。

  “彀”通“够”

  22.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冥”通“溟”

  23.其翼若垂天之云。

  “垂”通“陲”

  24.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反”通“返”

  25.小知不及大知。

  “知”通“智”

  26.此小大之辩也。

  “辩”通“辨”

  27.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而”通“能”

  28.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辩”通“变”

  29.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匪”通“非”

  30.瞎王刘引定火乔男女。

  “火”通“伙”

  31.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

  “见”通“现”

  32.求!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

  33、是谁之过与?

  “与”通“欤”

  34.直不百步尔,是亦走也

  “直”通“只”

  3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

  36.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

  37.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

  38.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暴”通“曝”

  39.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

  40.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

  41.合从而缔交,相与为一。

  “从”通“纵”

  42.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

  4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44.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45.并曾赋敛,仓库少内。

  “曾”通“增”;“内”通“纳”

  46.再拜便辟。

  “辟”通“避”

  47.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振”通“震”

  48.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无”通“毋”

  49.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通“俱”

  50.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内”通“纳”

  51.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

  5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具”通“俱”;“倍”通“背”

  53.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

  54.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

  5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通“骖”

  5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坐”通“座”

  57.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闵”通“悯”

  58.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零丁”通“伶仃”

  59.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有”通“又”

  60.不嗛,则奋击。

  “嗛”通“慊”

  61.椎釜鬲瓮盎盈道上

  “椎”通“槌”

  62.太尉判书,辞甚巽。

  “巽”通“逊”

  63.备得太尉遗事,覆校无疑。

  “覆”通“复”

  64.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佗”通“他”

  65.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大”通“太”

  66.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通“避”

  67.姜氏何厌之有。

  “厌”通“餍”

  68.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无”通“毋”

  69.无庸,将自及

  “庸”通“用”

  70.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帅”通“率”

  71.遂寘姜氏于城颍。

  “寘”通“置”

  72.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阙”通“掘”

  73.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锡”通“赐”

  74.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摩”通“磨”

  75.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底”通“抵”

  76.思垂空文以自见。

  “见”通“现”

  77.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失”通“佚”

  78.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纪”通“记”

  79.则仆偿前辱之责。

  “责”通“债”

  80、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困顿)

  81、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参”通“三”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4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同学们!文言文是高一语文考试中重要的知识点,也是高一语文考试中的必考考点之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欢迎参阅呀!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③秦伯说(同“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

  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2.欲与(之)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

  2、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

  4、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语文解题技巧学霸分享

  1、基础知识题——信语感,多比较

  这一块包括语音、字形、词语运用、标点符号、病句辨析等。做这一块题的基本原则是信语感,多比较。我们已经作了充足的准备,我们已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我们已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所以我们应付该相信自己看到这题时的直觉。其次,一定要克服还没有看完整道题就急于选出答案的习惯,因为语文题没有绝对的正确和错误。

  2、文言文阅读——联系课文,联系上下文

  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一定是在课本中出现过的,中考察的意义和用法也一定是常用的。因此,平常复习要着重课本中的文言文的复习,做题时也一定要联系课本做判断。其次,文言文一般中考察的是人物传记类的文章,这类文章故事性强,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上下文来推测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科技文阅读——抓信息,会比照

  科技文不是中考察我们对这个知识的掌握,不是中考察了解这个内容多少。它中考察的是我们的语文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快速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大义和作者写作思路,做题时把每一个选项返回文章,认真比照原文就可以。

  4、文言文翻译——直译句子,一字不漏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信、达、雅”,这里的“信”就是忠实原文,就是直译;而“达”就是要通顺,符合语法。所以,翻译文言文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字字有着落”,一字一字地翻译,不能只管大意。

  5、诗歌——套用术语,分析诗句

  我们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诗歌的术语,知道了诗歌设题的基本模式及做题思路和方法,也多少明白了诗歌的基本分类及每类诗歌的情感与主旨,我们现在需要记住的是,在了解了诗歌的类别和题干的要求后,先套用术语,再结合诗句分析。

  6、现代文阅读——明确文章主旨,看好题干要求

  做现代文阅读最要不得的方法是,先看题目,然后拿题目往文章里套。拿到一篇文章,首先我们要快速阅读一遍,明确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作者对他所写的内容的感情,然后再看题目。应该说现代文阅读的题目,基本都紧扣文章的主旨。所以答题的时候也要紧扣文章的主旨。

  7、语言表达题——落实题干要求

  第六大题的语言表达题是年年变化最大的题目,也是比较能中考察学生语文素质的题,当然也是一道容易拉分的题。碰到新题,不要慌张,这类题总是给出了比较明确的要求,我们只要一一落实这些要求,并尽量让语言美一些,符合情理就可以了。

  8、作文——紧扣话题,拒绝硬伤

  无论写什么文体,一定要开门见山点明文章的主旨,并在文章中时刻体现文章的主旨,不要含蓄,更不要故弄玄虚。另外,作文一定不能出现硬伤。

  语文五大应试技巧简介

  一、不可不答

  “一定要把试卷答满”这是很多语文老师给大家的忠告,尤其是阅读和作文题,无论如何,都要给出自己的答案,千万不要空着,空着绝对是得不了分的,一般来说,只要把自己的见解写上,都会有分数的。

  二、不可乱答

  把试卷填满并非答非所问,如果仅仅是把试卷填满,那么就是在浪费时间。答题时要抓住要点,只要围绕着文章的中心思想,围绕着题目的要求来答题,基本上都能得分。

  三、联系文章

  在做阅读理解题的时候,要善于利用阅读材料中的“原文”,来组织答案。一般来说,尽可能地在文章材料上找原话,找依据,然后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效果更好,最好不要只是简单的一个词语和句子,会显得理由不充分,更不能凭空瞎说。

  四、联系生活

  不论是阅读题,还是作文题,都会涉及到平时的生活、自己的想法等等,一旦遇到这类看似简单的题,千万不能掉以轻心,首先要准备好答案,然后理出中心思想,最后用精简的语言给出答案。

  五、节约时间

  有些考生喜欢从阅读题开始答题,有些考生习惯先写作文,这些都不影响答题速度,最影响答题速度的有个两方面,一个是不会的题耽误太多时间,一个是总是在翻试卷,一会做前面的一会做后面的。其实,等到试卷发下来后只需静下心来,按照自己的答题习惯,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逐渐地打开解题思路即可。

  关于语文值得重视的三个模块

  语文有很多的知识板块,这里要着重说一下这三个板块,不仅是学习、考试的重点,同时,也是学好语文的关键,这三个版块分别是:

  第一,文言文阅读。虽然因为中考文言文都放在课内,相对而言,文言文阅读不是中考中的难点。但对初中生而言要先培养语言习惯。这就好像英语学习一样,必须将常见的实词,固定搭配等语言习惯掌握了,才谈得上理解和做题。

  第二,记叙文阅读。上面提到文学类阅读是整个三年学生的老大难,其中,文学类阅读主要呈现方式是记叙文阅读。这一块,建议孩子回家多做阅读题,可能的话,给做的题分分类,并对解题方法加以总结。

  第三,作文。初中作文从评分标准及规定字数等等方面都有一些变化,而且无论是中考还是未来的高考,语文作文的地位都无可撼动,它不仅是超高分值的一题,更是考查语文综合素质的一题,写好作文,语文成功一大半。

  语文学科基本学习方法是哪些

  听讲听思路,记笔记记方法

  作业不能只是完成任务,要主动实践老师在课堂上讲的答题方法和思路。

  课后的知识落实要靠自己

  建议准备一个积累本,分门别类抄上易错的字音、字形、成语、文学常识、文言实词、虚词等知识点,并常常反复回看。教材上课后要求有背诵默写的篇目,要在学这篇文章的时候提前下手,不要等着老师给你计划安排什么时候查背诵或者默写。总之,不能依赖老师的检查。

  要养成日常的写作习惯

  最好要有写周记的习惯,不管老师收不收周记本,自己每周都要写1-2篇。或者有一个自己的微博或公众号,记录自己的生活和心情,评论时事以及日常生活中周围的人和事。养成随时可以观点明确地、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看法的写作习惯。

  写作是一个实践性的活动,是靠自己写出来的,不能依赖于老师打分、写评语。如果周记交上去了,老师没给我写评语,我下星期就不想写了,那么写作水平是很难提高的。一定是自己有倾诉和表达的欲望,只为了写给自己看,这种写作才会越写越好。

  最重要的是要多读

  读名著,读时评,读文化散文,读科普、艺术、哲学等各个门类的书籍,从中学习写作技巧,积累丰富的课外知识。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5

  一、通假字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天赋资质。)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4、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6、山川相缪。(“缪”通“缭”。连结,盘绕。)

  7、梦亦同趣。(“趣”通“趋”。往,赴。)

  二、古今异义词

  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用心,用,因为,心,用心。今义:用功、肯动脑筋。

  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学习的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学有所长的人。

  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小学,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少年儿童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一般人,普通人。今义:许多人。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用来……的。今义:因果关系的连词,表结果。

  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从而,追随并且……。今义:表目的或者结果的连词。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不必,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8、凌万顷之茫然。

  茫然,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9、游于是乎始。

  于是,从此。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三、词类活用

  1、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名词作动词,游水。

  3、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师:意动用法,以……为师,把……当做老师。

  4、而耻学于师。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5、小学而大遗。

  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6、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舞、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

  7、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西、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8、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下、东:方位名词作动词,攻下,向东进军。

  9、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以……为友。

  10、始指异之。

  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11、萦青绕白。

  青、白:形容词用作名词,青山,白水。

  四、重点虚词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只起语法作用,无实义。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指示代词,这,这些。

  3、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之:结构助词,的。

  5、不知日之入。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月出于东山之上。于:介词,从。

  7、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介词,在。

  8、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介词,表被动。

  9、惑而不从师。而:连词,表转折。

  10、觉而起,起而归。而:连词,表承接。

  11、扣舷而歌之。而:连词,表修饰。

  12、侣鱼虾而友麋鹿。而:连词,表并列。

  13、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而:连词,表转折。

  14、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而:连词,表修饰。

  15、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也:语气词,句中表停顿。

  1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兼词,于此。

  五、特殊句式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

  2、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定语后置句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4、不拘于时。被动句

  5、耻学于师。状语后置句

  6、日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句

  7、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

  8、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9、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句

  10、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

  11、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句

  12、居是州,恒惴栗。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相关文章:

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06-11

必修五语文文言文知识点06-26

必修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05-28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03-27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03-30

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3篇06-12

必修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05-28

必修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5篇05-29

必修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5篇)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