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黔之驴文言文

时间:2023-03-12 09:23:31 文言文名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黔之驴文言文15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我们总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黔之驴文言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黔之驴文言文15篇

黔之驴文言文1

  黔之驴

  唐代: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译文

  黔地(这里的黔不指贵州)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来(一头驴)进入这个地方。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置在山脚下。老虎看到它是个庞然大物,把它作为神(来对待),躲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老虎)渐渐小心地出来接近它,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非常害怕,远远地就逃走了,它认为(驴)是要咬自己,非常害怕。但是(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觉得它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老虎)渐渐地熟悉了驴的叫声,又前前后后地靠近它,但始终不与它搏斗。(老虎)渐渐地靠近驴子,态度更加亲切而不庄重,碰倚靠撞冒犯它。驴非常生气,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很高兴,盘算这件事说:“驴的技艺仅仅只是这样罢了!”于是跳起来大吼了一声,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

  唉!外形庞大好像有德行,声音洪亮好像有能耐,(老虎)当初(如果说)看不出驴的本领,老虎即使凶猛,(但)多疑、畏惧,终究不敢猎取驴子 。如今像这样的下场,可悲啊!

  注释

  1、好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2、船载以入:用船载运(驴)进黔。船,这里指用船的意思。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3、至:到。

  4、则:表转折,却。

  5、之:代词,代驴。

  6、庞然大物:(虎觉得驴是)巨大的动物。庞然,巨大的'样子。然,、、、、、、的样子。

  7、以为:把……当作。

  8、蔽:躲避,躲藏。

  9、窥:偷看。

  10、稍:逐渐地,渐渐地。

  11、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12、慭慭(yìn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13、莫相知: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相:一方对另一方,偏指另一方。

  14、他日:之后的一天。

  15、大骇:非常害怕。大:很,非常。骇,害怕。

  16、远遁:跑得远远的。遁:跑,逃跑。

  17、以为:认为

  18、且:将要。噬:咬。

  19、甚:很,非常。

  20、恐:害怕。

  21、然:表转折,然而,但是。

  22、视:观察。

  23、觉无异能:(虎)觉得(驴)没有特别的本领。异:特别的,与众不同的。能:本领,能力。

  24、者:语气词,文中表示揣度语气,似的。

  25、益:渐渐地。

  26、习:熟悉。

  27、终:始终。

  28、搏:搏击,搏斗。

  29、稍:渐渐地。

  30、近:靠近。

  31、益:更加。

  32、狎:态度亲近而不庄重。

  33、荡倚冲冒:形容虎对驴轻侮戏弄的样子。荡,碰撞。倚,倚靠。冲,冲撞。冒,冒犯。

  34、不胜(shēng)怒:非常愤怒。

  35、蹄:名词作动词,踢。

  36、因:因此。

  37、计之:盘算这件事。计,盘算。

  38、技止此耳:(驴)的本领只不过这样罢了。技,本领。止,同“只”,只不过,仅仅。此,这样。耳,罢了。

  39、因:于是,就。

  40、跳踉(tiàoliáng):跳跃。

  41、(hǎn):吼叫。

  42、尽:(吃)完。

  43、乃:才。

黔之驴文言文2

  【甲】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说 虎

  虎之力于人不啻(chì )①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②焉,别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③,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者,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注释:①啻(chì )只,仅。②又倍其力:它的力量又加倍了。③力之用一:力量的功用只有一点。

  【小题1】解释划线的词(4分)

  (1)以为且噬己也 ( ) (2)益习其声 ( )

  (3)驴不胜怒,蹄之 ( ) (4)然虎之食人不恒见 ( )

  【小题2】辨析下列之的用法,和放之山下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

  B.驴不胜怒,蹄之

  C.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

  D.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

  【小题3】翻译句子(6分)

  (1)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

  (2)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3)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小题4】甲乙两文共同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3分)

  答案

  【小题1】(1)咬,(2)逐渐,(3)用蹄子踢,(4)经常、常常

  【小题1】C

  【小题1】(1)(老虎)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驴),渐渐地出来接近它。窥(1分),稍(1分)(2)可是,(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没有什么特别本领似的。然(1分),异(1分)(3)他们像老虎被别人捕捉到(杀死)而被坐卧在他们的皮上,有什么值得奇怪呢?寝(1分),足(1分)

  【小题1】要善于动脑,运用智慧解决问题。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运用能力。例句的之为到的意思,C项之为助词,无意思。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根据文章的内容来谈告诉我们道理即可。

黔之驴文言文3

  黔之驴

  柳宗元

  黔①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所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②,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③,以为且噬④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⑤,荡倚冲冒⑥,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⑦大?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注释】①黔(qián):地名。②慭慭(yìn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③遁(dùn):逃走。④噬(shì):咬。⑤狎(xiá):亲近而不庄重。⑥荡倚冲冒:形容虎对驴轻侮戏弄的样子。⑦跳踉(liàng):跳跃。⑧?(hǎn):虎怒吼。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异:__________________

  (2)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去: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粗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B.驴不胜怒,蹄之

  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D.蔽林间窥之

  3.翻译下列句子。

  技止此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篇寓言的内容,并谈谈你从这篇寓言中得到的启示。

  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异,特殊、特别。只要是特殊的.近义词即可。(2)去,离开。

  2.C

  3.本领不过这样罢了。意思接近即可。

  4.成语:黔驴技穷或黔驴之技。启示:示例①: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示例②:没有真才实学,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黔之驴文言文4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第11-13题。(共8分)

  【选段一】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选段二】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怒。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⑴其一犬坐于前 犬:

  ⑵以为且噬己也,甚怒 怒: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2分)

  ⑴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译文:

  ⑵益狎,荡倚冲冒。 译文:

  13.整体看这两则材料,我们得知:屠户之所以没有被贪婪、狡诈、凶狠的狼吃掉,是因为他: ⑴ , ⑵ ;黔之驴之所以避免不了悲剧命运,是因为它: ⑶ ,

  ⑷ 。这充分说明了认清形势的重要性。(4分)

  参考答案:

  11.答案:⑴像狗一样。⑵恐惧。

  评分:2分。每小题1分。

  12.答案:⑴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⑵(老虎)态度更加随便,碰擦闯荡、冲撞冒犯它。

  评分:共2分。每小题1分。其中,第1小题关键词“而”“并”译对,句子基本意思对即可;第2小题关键词“狎”“荡倚冲冒”译对,句子基本意思对即可。

  13.答案要点:⑴及时丢掉幻想,早下抵抗决心;⑵勇敢机智。(或:果断地杀死两狼。)⑶过早暴露自己;⑷和老虎相处久,让它熟悉了自己。(或:无异能。)

  评分:4分,每空1分。原因三条,答对其中两条即可。

黔之驴文言文5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小题1:上文作者是唐代文学家 。我们在教材中还学过他的一篇文章是________(2分)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翻译) (2分)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小题3:文中说技止此耳,黔之驴的技具体表现在_______、_______(各用文中一个字概括);作者借黔之驴讽刺了生活中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柳宗元(1分)《小石潭记》(1分)

  小题2:可是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驴子),觉得它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似的。

  小题3:鸣(1分) 蹄(1分) 外强中干(或:貌似强大,实则无能) (1分)。

  小题1:试题分析:《黔之驴》的'作者为唐代的柳宗元,我们还学过他的额游记散文《小石潭记》。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此句时,注意然是然而的意思,往来是来来往往的意思,之指代的是驴子,异是特别的意思,翻译时,还要注意整个句子的完整性与流畅性。

  小题3:试题分析:驴子的本领根据第2段的内容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与驴不胜怒,蹄之这些内容来分析技的表现,从驴的技中分析出驴子外表强大但内在虚弱即外强中干。

黔之驴文言文6

  一、字句理解

  1.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关键字:船:用船。载:运载。以:相当于“而”,这里表修饰。入:进入。

  句意:黔这个地方本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

  2.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关键字:至:到。之:代词,指驴。

  句意:运到后却没什么用处,就把它放到山下。

  3.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关键字:之:代词,它,指驴。庞然:巨大的样子。以为:认为或把……当作。为:当作。蔽:隐藏。窥:偷看。之:代词,指驴。

  句意:一只老虎看见了它,觉得它是个巨大的家伙,认为它是神(把它当作神),便隐藏在树林间偷看它。

  4.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关键字:稍:渐渐地。出:出来。

  句意:老虎渐渐地走出来靠近它,小心谨慎地观察它,不知道它是个什么东西。

  5.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关键字:骇:害怕。远:距离远。以为:认为。遁:逃。且:将要。噬:咬。

  句意: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非常害怕,便远远地逃开,认为它将要咬自己,非常恐惧。

  6.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关键字:然:然而。之:代词,它,指驴。异:特殊的,与众不同的。能:才能,本领。者:……的样子。

  句意:然而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觉得它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

  7.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关键字:益:渐渐地。习:熟悉。其:它(指驴)的。出:出现。搏:扑、抓。

  句意:老虎渐渐地熟悉了它的叫声,又走近它,在它身前身后出现,但始终不敢去扑抓它。

  8.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关键字:稍:渐渐地。益:更加。狎:态度亲近而不庄重。荡,碰撞。倚,倚靠。冲,冲撞。冒,冒犯。荡倚冲冒:形容虎对驴轻侮戏弄的样子。胜:能承受。蹄:名词作动词,踢。之:代词指虎。

  句意:老虎渐渐靠近驴,态度更加狎昵,碰撞,倚靠,冲撞,冒犯,随便地轻侮戏弄它。驴非常愤怒(忍受不住愤怒情绪),就踢了老虎。

  9.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关键字:因:于是。计:盘算,谋划。之:代词,指这件事。止:只是,仅仅。耳:句末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句意:老虎于是高兴起来,心里盘算着这件事说:“这家伙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

  10.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关键字:因:于是。尽:(吃)完。乃:才。去:离开。

  句意:于是老虎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

  1.选自《柳河东集》。

  2.作者是唐朝的柳宗元。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二人并称韩柳。

  3.本文是柳宗元《三戒》之一。另两篇为《临江之麋》、《永某氏之鼠》。三篇均为寓言故事。

  三、内容理解

  1.段意层次梳理:

  第一段:老虎初见驴,小心谨慎地进行观察。

  第二段:老虎对驴进一步观察并试探,终于认清驴本领不过如此,最终吃掉了驴。

  全文按老虎畏驴——识驴——食驴的顺序写来,其中老虎对驴的认识过程:

  先是观察(谨慎远观——靠近细察),再是试探(小心试探——故意戏弄),最终认清了驴的本领不过如此。

  2.“人物”形象:

  老虎形象:大胆有心计

  驴的形象:貌似强大,实则愚蠢无能。

  3.中心:通过虚有其表的`驴最终被老虎吃掉的故事,讽刺了(当时统治集团中)那些(官高位显)外强中干、虚有其表、浅薄无能的人,同时也启示人们,要善于认清貌似强大的敌人的本质,要敢于、善于与他们作斗争。

  4.成语:(1)黔驴技穷:比喻仅有的一点伎俩也用完了。

  (2)黔驴之技: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

  注:二者都为贬义。

  四、拓展阅读

  1.本文略去的结尾。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句意:啊呀!这驴外表庞大好像很有德行的样子,声音宏大好像很有才能的样子,假使不显示出它的本领,老虎虽然凶猛,但内心存有疑虑畏惧,最终也就不敢去攻击它。现在就像是这种情况啊,真是悲哀啊。

  2.《永某氏之鼠》

  永某氏之鼠

  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异甚。以为己生岁值子,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椸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余也。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已。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参考译文:

  永州有个人,畏惧犯日忌,禁忌迷信非常多。他认为自己出生的那年是个子年,老鼠就是子年的神,因此非常爱护老鼠,家里不许养猫养狗,禁止仆人扑打老鼠;家里的仓库、厨房,全任凭老鼠放纵横行不管。

  于是,老鼠们就相互转告,别的地方的老鼠也都来到他家里,大吃大喝也没有任何灾祸。这个人家里没有一样完整的东西,衣柜里没有一件完好的衣服;凡是吃的喝的东西,都是老鼠吃剩下的。大白天,老鼠常常和人在一起活动,到了夜晚,啃东西,咬东西,打打闹闹,发出的声音千奇百怪,闹得人睡不成觉,他始终不感到讨厌。

  过了几年,这个人搬到别的地方去了。以后搬进来另外一家人,但老鼠依旧闹得还像过去一样凶。新搬来的人说:"这些在阴暗处作恶的东西,偷窃打闹得尤其厉害,可是为什么到这种地步了呢?"便借来了五六只猫,关闭上大门,撤除砖瓦用水浇灌老鼠洞,雇用仆人到处搜寻追捕,杀死的老鼠堆得跟山丘一样,老鼠的尸体被扔在偏僻的地方,臭味好几个月后才散去。

  唉!这些老鼠以为可以一辈子过着那种吃饱喝足而又无灾无祸的日子。

  3.《临江之麋》

  临江之麋

  临江之人畋,得麋,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麋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参考译文:

  江西省清江县有个打猎的人,捉到一只小麋鹿,把它带回家饲养。刚一进门,一群狗流着口水,都翘着尾巴来了,那个人非常愤怒,便恐吓那群狗。从此主人每天都抱着小鹿去接近狗,让狗看熟了,使狗不伤害它。后来又逐渐让狗和小麋鹿在一起玩耍。时间长了,那些狗也都按照主人的意愿做了。麋鹿逐渐长大了,忘记了自己是只鹿,把狗当作自己的朋友,时常和狗互相碰撞在地上打滚,越来越亲近。狗因为害怕主人,于是和麋鹿玩耍,和麋鹿低头抬头十分友善,然而时常地舔自己的嘴唇,想要吃掉麋鹿。三年之后,麋鹿走出家门,看见大路上有一群野狗,立刻跑过去想跟它们玩耍,这群野狗见了麋鹿既高兴又愤怒,一起把它杀了吃掉,麋鹿的尸体七零八落地散落在路上,麋鹿至死都不明白自己会死的原因。

黔之驴文言文7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2,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3,以为神。蔽林间窥之4,稍出近之5,慭慭然6,莫相知7。他日8,驴一鸣,虎大骇9,远遁10,以为且噬己也11,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12,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13。稍近益狎14,荡倚冲冒15,驴不胜怒16,蹄之17。虎因喜,计之曰18:“技止此耳!”因跳踉大19,断其喉,尽其肉,乃去20。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21,声之宏也类有能22,向不出其技23,虎虽猛,疑畏24,卒不敢取25;今若是焉26,悲夫!

  词句注释

  黔(qián):即唐代黔中道,治所在今四川省彭水县,辖地相当于今彭水、酉阳、秀山一带和贵州北部部分地区。现以“黔”为贵州的别称。

  则:却。

  庞然:巨大的样子。

  蔽林间窥之: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

  稍出近之:渐渐地接近它。

  慭(yìn)慭然:惊恐疑惑、小心谨慎的样子。

  莫相知:不了解它。

  他日:有一天。

  大骇:非常害怕。

  远遁:逃到远处。

  且:将要。噬(shì):咬。

  益:逐渐。

  终不敢搏:始终不敢扑击它。

  狎(xiá):亲近而态度不庄重。

  荡:碰撞。倚:靠近。冲冒:冲击冒犯。

  不胜怒:禁不住发怒。

  蹄:名词作动词,踢。

  计之:盘算着这件事。

  跳踉(liáng):跳跃。(hǎn):同“吼”,怒吼。

  乃:才。去:离开。

  类:似乎,好像。德:道行。

  宏:洪亮。

  向:以前,当初。

  疑畏:多疑又害怕。

  卒:最后,最终。

  是:这样。

  白话译文

  黔地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了一头去。驴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置在山脚下。老虎看到驴是个庞然大物,以为它是什么神物,躲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渐渐小心地出来接近它,惊恐疑惑,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十分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要咬自己,非常害怕。但是来来回回地观察驴,觉得它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老虎渐渐地熟悉了驴的叫声,又前前后后地靠近它,但始终不与它搏斗。渐渐地靠近驴子,态度越来越轻侮,碰倚靠撞冒犯它。驴非常生气,用蹄子踢老虎。老虎于是很高兴,心里盘算这件事说:“驴的技艺仅仅只是这样罢了!”于是跳起来大吼了一声,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唉!外形庞大好像有德行,声音洪亮好像有能耐,当初要是不使出它的那点本事,老虎即使凶猛,但由于多疑、畏惧,终究不敢吃掉它 。如今落得如此下场,可悲啊![2]

  创作背景

  《黔之驴》是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失败后,他因参加这一进步改革而被贬作永州司马时写的《三戒》中的一篇。其创作时间大致在贞元二十一年(805)九月至元和四年(809)之间。[2]

  整体赏析

  《黔之驴》是古代的一篇寓言故事。作者首先从故事发生的地区环境写起。黔中道这一带“无驴”。这一特点很重要,因为如果没有这一特点,就不会出现后面老虎被驴一时迷惑的情节,因此也就不会发生后面这样的故事。“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这一句紧紧承接着“黔无驴”三个字而来,交代了寓言中的主要角色驴的来历——原来它是一个外来户。“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这两句不仅解释了为什么说运驴的人是一个“好事者”,而且也很巧妙地把这个“好事者”一笔撇开——因为他同后面的情节没有关系——从而为下文集中描写寓言中的主要角色准备了方便条件。

  随着驴被“放山下”,到了一个具体的地方,寓言中的另一角色虎就很自然地出场了。文章接着主要写虎见到驴以后的心理状态。“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这是虎对驴的最初印象和认识。由于寓言一开头就交代了“黔无驴”,谁也没有见过,因此老虎少见多怪,产生这样的错觉是很自然的。于是,“蔽林间窥之”。这里,一个“蔽”字,充分写出了老虎在“以为神”的认识基础上所产生的害怕心理;而一个“窥”字,又说明了作为兽中之王的老虎虽怕但并不甘心、亟想摸清对方底细的心理活动,从而孕育了后面情节的必然发展。“稍出近之”,这是对老虎并不甘心、打算摸底的心理的进一步揭示。“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两句,不仅写出了老虎行动的连续和发展——由迅速离开驴子的“蔽”,到立定脚跟的“窥”,再到走出树林、走向驴子的“近”——而且初步地揭示了老虎一心要认识这个“庞然大物”的决心。不过这里的“近”,并不是说同驴已经靠得很近了,只是指略微缩短了一点同驴的距离罢了;因为这时老虎对驴还是“慭慭然莫相知”,小心谨慎,不知道它是个什么怪物。由于“莫相知”,自然“慭慭然”;而由于“慭慭然”,当然也就只能“稍出近之”了。这里“莫相知”三字,既有承上的作用,说明老虎产生“慭慭然”不安心理和采取“稍出近之”谨慎行动的原因;又有启下的作用,交代了后面情节演进的根据。“他日”,这是寄全于一的笔法,说明老虎为了改变自己“莫相知”的状况,对驴观察已经不止一天了。由此也可见其决心。然而认识并未取得进展,仍然停留在“以为神”的阶段。所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远遁”的原因是“以为且噬己也”,所以“甚恐”。“以为且噬己也”,点明了“甚恐”的实质;而“甚恐”,又为老虎后来识破驴子的真面目得出“不过如此”的结论进行了铺垫。

  这一节写老虎的心理活动虽然只是一个“怕”字,但时起时伏,非常生动。“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畏惧之心突然而起;“蔽林间”,可见害怕得还很厉害,纵是兽中之王,也不敢露面;“窥之”,虽害怕得很,但惊魂初定;“稍出近之”,说明畏惧心理已经明显减少,尽管仍然小心翼翼;“驴一鸣,虎大骇,远遁”,“甚恐”,畏惧之心又一下子达到了高潮。而所有这些变化又无不围绕着“以为神”的思想认识。

  虽然老虎“远遁”,但从虎一开始所表现出来的虽怕驴但并不甘心的心理活动来看,它是不会一走了之的.。事实正是这样,虎不但没有逃之夭夭,而且很快就看穿了驴子的假象;不仅逐渐消除了畏驴之心,甚至慢慢产生了吃驴之意。文章接着主要写虎对驴认识的深入。“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这是虎对驴“神”的形象怀疑的开始。这里的一个“然”字,非常有力,具有特殊的作用,不仅是语气的转折,而且也是虎由怕驴到逐渐认清驴的本质并最后把驴吃掉的整个情节的转折。“往来”,说明老虎的观察是多么细心和频繁。因而“觉无异能者”,并进而“益习其声”,对驴的吼叫声也逐渐习惯了。心理上的这一变化,必然导致行动上的更加大胆,于是,“又近出前后”。这里的“近”,比“稍出近之”的“近”,又进了一步,是逼近的意思,充分反映了老虎“觉无异能者”的心理。那么,既然认为驴子没有什么了不起,又为什么“终不敢搏”呢?这是因为老虎对驴的底细尚未彻底摸清的缘故。——虽然“觉无异能者”,但驴子的“无异能”,只不过是自己的主观感觉罢了,实际情况如何,谁又知道!一个“终”字,把老虎慎重对敌、不敢贸然行事的思想揭示得淋漓尽致;而一个“搏”字,又把老虎围绕驴子煞费苦心的全部目的披露无遗,从而为后面的吃驴情节作了伏笔。

  这一节写虎“觉无异能者”的心理活动,尽管归结为“终不敢搏”,仍有怕的意味,但与开始的怕不仅有着程度上的不同,而且有着性质上的区别:以前的怕,是担心自己被对手吃掉的恐惧;怕,只不过是担心自己不能顺利吃掉对方的顾虑而已。所以,“终不敢搏”,既说明了老虎对驴的认识由“以为神”到“觉无异能者”的巨大进步,同时也说明了它对驴的彻底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后来,虎取得了对驴的彻底认识并终于消除了顾虑。文章接着写虎对驴认识的最后完成。为了彻底摸清驴的底细,改变自己“终不敢搏”的心理,虎进行了一系列的试探活动。首先,“稍近”。这里的“近”,比“近出前后”的“近”,又进了一步,说明虎已经非常贴近驴子了。“稍近”之后,“益狎”——这是对驴进行戏弄;进而又“荡倚冲冒”,摇摇它,靠着它,撞击它,甚至扒着它的脊背——这是对驴进行挑逗。这里,不仅写出了虎一系列的挑衅性的行动,而且通过它得寸进尺、逐步发展的行动,还表现出它大胆而谨慎、既藐视对方又重视敌手的思想。由“近出前后”的观察到“稍近”的试探,已经大胆了,但这毕竟只是距离的逼近;见对方没有反应,才进而由“稍近”的试探到“益狎”的戏弄,但这毕竟只是态度上的不恭;见对方仍然没有反应,最后才由态度上的“益狎”到动作上的“荡倚冲冒”。看到虎越来越无理和放肆,“驴不胜怒,蹄之”。这一下驴在虎的面前终于暴露了自己的全部秘密。所以,“虎因喜”。显然,它是在为自己终于摸清了对手的老底——最大能耐不过一“蹄”而已——而在窃窃自喜。然而尽管如此,虎在下最后结论之前,还得要“计之”,在心里掂掇掂掇。掂掇对方是不是还有更厉害的招儿没有使出来。想想自己都已经对它“荡倚冲冒”,使它到了“不胜怒”的程度了,盛怒之下,不顾一切,不可能会保留一手。一个“计”字,又一次有力地说明了虎对陌生之敌的格外重视。经过审慎地“计之”以后,才“曰:‘技止此耳’”。

  到这里,虎已经把驴的本质彻底揭穿了。随着它对驴的认识的最后完成,“终不敢搏”的心理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这一小节写驴终于葬身虎腹的下场,尽管情节非常简单,但作者写起来并没有简单化。吃驴之前,先写虎“跳踉大”,大发威风,用足令百兽魂飞魄散的一吼一纵震摄住对方,让它乖乖就范;吃驴时,也不是一下子就“尽其肉”,而是先“断其喉”,击其要害,使其毙命,然后大嚼大吃,一啖而光。这样描写,既生动而具体,又说明了老虎的机警和精明。

  以上,是寓言的故事情节。最后作者发出议论和感叹,正面写作者对这一事件的看法。“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其言外之意是说,形虽庞而无德,声虽宏而无能,徒有其表,名不副实,这是第一可悲之处。“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这里的言外之意是说,驴既不知自己无能,更不知敌手强大,轻举妄动,终于落了个被“断喉”“尽肉”的下场,这是第二可悲之处。以上,作者用言外之意的议论指出黔驴的可悲,虽然辛辣但还比较委婉;篇末用感叹指出它的可悲,就直截了当了:“今若是焉,悲夫!”显然,“今若是焉”,正是指前面言外之意的两层议论,既包括“类有德”而没有德、“类有能”而没有能的意思,更包括“今出其技”、自取灭亡的意思。所以,作者发出“悲夫”的深沉长叹。

  这篇寓言的题目叫“黔之驴”,然而通篇写驴的笔墨却很少,只有“庞然大物”“一鸣”“不胜怒,蹄之”等十多个字;相反,写虎的笔墨却非常之多,从开始的畏驴,到中间的察驴,再到最后的吃驴都写了。既有不断发展的行动的生动描写,更有不断变化的心理的细致刻画。这样看来文章有文不对题的嫌疑,似乎题目叫“黔之虎”更好。其实这篇寓言的主题是以黔驴的可悲下场,警戒那些“不知推己之本”、毫无自知之明而必将自招祸患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讽刺当时无德无能而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外强中干的统治集团中的某些上层人物,指出他们必然覆灭的下场,也就是他的写作动机。这一点,从寓言末尾作者的议论、感叹和《三戒》文前的小序当中都可以得到说明。显然,要想表现这样的主题思想,关键在于充分揭示黔驴的可悲下场;而黔驴覆灭的可信与否,关键又在于是否能够把虎写活。——这也许就是作者为什么命题为“黔之驴”而着意写虎的原因。当然,如果把主题理解为对于任何事物,不应被表面现象迷惑,只要弄清其本质,认真对付,就一定能战而胜之,那么寓言自然就“文不对题”而应易之为“黔之虎”了。这样理解,也未尝不可。但这已是对寓言本意的引申和发挥,不是原作的本来意思。

  然而,尽管用于驴的笔墨甚少,但是驴的形象依然极其鲜明。这当然一方面是由于借助虎的形象的有力衬托。因为虎的一切心理和行动都是围绕驴而产生和展开的,所以明写了虎的深谋谙练、谨慎精明,也就暗写了驴的麻木不仁、愚不可及,这样,驴的形象便在不写之中被写出来了。另一方面,这是由于描写驴的笔墨虽少却精、以寡胜多的缘故。“庞然大物”一语,由于作者没有把它处理成自己笔下的客观描写,而是作为老虎心目中的主观反映,这就很富讽刺意味,不仅明写了驴的外在形体,而且暗示了它的内在无能。“不胜怒,蹄之”五字,通过对驴的心理和行动的极其简略的交代,就把它在别人暗算面前的麻木和乖乖进入圈套的愚蠢揭示无遗。如果说在虎“荡倚冲冒”的时候,作者只用“蹄之”两字就写出了驴的愚蠢上当;那么,在虎“慭慭然,莫相知”的时候,作者只用“一鸣”两字就似乎写出了驴的虚荣和卖弄了。因为当时虎对驴并无任何妨害,所以驴让虎“大骇”“远遁”“甚恐”的“一鸣”之举,就是自我炫耀、借以吓人。

  总之,柳宗元的《黔之驴》这篇寓言,笔法老到,造诣精深;既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又塑造了生动的形象;不仅给人们以思想上的启示和教育,而且给人们以艺术上的享受和满足。

黔之驴文言文8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

  (2)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

  (3)驴不胜怒,蹄之。( )

  (4)技止此耳。( )

  2、翻译下面句子。

  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再写出含有“虎”字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本文通过一头驴子被一只老虎吃掉的故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用船 (2)态度亲近而不庄重 (3)用蹄子踢 (4)只、仅仅

  2、①老虎见到它,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就把它当作了神奇的'东西。

  ②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很小心谨慎,不了解它究竟有多大本领。

  3、黔驴技穷 庞然大物 狐假虎威 虎背熊腰

  4、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黔之驴文言文9

  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小题1】本文作者 (填姓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除本文作者的作品外,我们在本册教材上还学过“唐宋八大家”的另外文言篇目是《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小题3】请根据文章内容填空,每空只能填一个字。

  本文的写作顺序是这样的': 虎( )驴 → 虎( )驴 → 虎( )驴

  答案

  【小题1】柳宗元 黠鼠赋

  【小题2】(老虎)渐渐熟悉(习惯)了驴的叫声,又靠近驴,在它的前前后后走动,但最终不敢和驴子搏击。

  【小题3】畏/惧/恐/怕 识/知 吃/食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这是对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的知识考查,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小题2】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文要遵循“信”“达”“雅”三个原则。翻译文句是各级各类考试的重点类型题之一,掌握翻译技巧是重要的得分手段。此处学生应对“益”“搏”等关键词做重点理解。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要先审题干,再找内容。这类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如果内容理解用自己的话表述,那学生就应学会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学生根据情节总结填写,只要合理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黔之驴文言文10

  原文 黔之驴(1)

  黔无驴,有好事者(2)船载以入(3)。至则(4)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5)大物也,以为神(6)。蔽林间窥之(7)。稍出近之(8),慭慭然(9),莫相知(10)。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11),远遁(12),以为且噬己也(13),甚恐。然往来视之(14),觉无异能者(15)。益习(16)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17)。稍近(18)益(19)狎(20),荡倚冲冒(21),驴不胜(22)怒,蹄(23)之。虎因(24)喜,计之(25)曰:“技止此耳(26)!”因跳踉(27)大阚(28),断其喉,尽其肉,乃(29)去(30)。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通假字:

  1、技止此耳 “止”通“只”,只,不过。

  2、益习其声 “习”同“悉”,熟悉。

  古今异义:

  1、稍出近之 稍,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2、因跳踉大阚 因,古义:于是 今义:因为

  3、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去,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

  一词多义:

  1、以为

  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把……当作)

  B、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2、然

  A、慭慭然,莫相知。/庞然大物 (。……的样子)

  B、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然而,但)、

  3、之

  A、黔之驴(的,结构助词)

  B、 虎见之(它,代词,代驴)

  C、蹄之(它,代词,代老虎)

  D、虎因喜,计之曰(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

  4、益

  A、益习其声(渐渐)

  B、益狭(更加)

  翻译

  黔这个地方没有驴,有个喜好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运到后却没有用处,便把它放置山下。老虎见到它,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就把它当作了神奇的东西。于是隐藏在树林中偷偷地窥探它。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很小心谨慎,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东西。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大吃一惊,便逃得远远的;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非常害怕。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好像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老虎)渐渐地听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始终不敢向驴子搏击。老虎又渐渐靠近驴子,更加随便地戏弄它,碰撞、倚靠、冲撞、冒犯。驴忍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欣喜,心中盘算此事想着:“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老虎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方才离开哎呀!外形庞大好像有德行,声音宏亮好像有能耐,假使不使出它的技能,老虎虽然凶猛,(但)多疑、畏惧,终究不敢猎取( 驴子) 。如今像这样的下场,可悲啊!

黔之驴文言文11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黔之驴

  柳宗元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_____阚_____,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蔽林间窥之( )

  (2)远遁( )

  (3)以为且噬己也( )

  (4)蹄之( )

  2.写出出自这个故事的两个成语。

  (1)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1)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仔细阅读课文,注意文中是怎样表现虎的心理变化的`,写出表明虎的心理的词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偷看(2)逃(3)咬(4)用脚踢

  2.庞然大物 黔驴技穷

  3.(1)贵州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装了一头驴子运了进来。

  (2)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了,非常害怕。

  4.①以为神 ②莫相知 ③以为且噬己也 ④觉无异能者 ⑤终不敢搏 ⑥技止此耳

  5.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一定要有真实本领,过硬的本领是适应生存的法宝。(意对即可)

黔之驴文言文12

  黔之驴

  唐代: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译文

  黔地(这里的黔不指贵州)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来(一头驴)进入这个地方。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置在山脚下。老虎看到它是个庞然大物,把它作为神(来对待),躲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老虎)渐渐小心地出来接近它,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十分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要咬自己,非常害怕。但是(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觉得它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老虎)渐渐地熟悉了驴的叫声,又前前后后地靠近它,但始终不与它搏斗。(老虎)渐渐地靠近驴子,态度更加亲切而不庄重,碰倚靠撞冒犯它。驴非常生气,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很高兴,盘算这件事说:“驴的技艺仅仅只是这样罢了!”于是跳起来大吼了一声,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

  唉!外形庞大好像有德行,声音洪亮好像有能耐,(老虎)当初(如果说)看不出驴的本领,老虎即使凶猛,(但)多疑、畏惧,终究不敢猎取驴子 。如今像这样的下场,可悲啊!

  赏析

  《黔之驴》是我国一篇著名的古典寓言。开头是这样写的:“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作者首先从故事发生的地区环境写起。“黔”,是唐代当时一个行政区的名称,又叫黔中道,包括今天湖南西部、四川东南部、湖北西南部和贵州北部一带。这一带有什么特点呢?“无驴”,从来没有过驴子。这一特点很重要,因为如果没有这一特点,就不会出现后面老虎被驴一时迷惑的情节,因此也就不会发生后面这样的故事。“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有一个没事找事的人用船运去了一头驴。这一句紧紧承接着“黔无驴”三个字而来,交代了寓言中的主要角色驴的来历——原来它是一个外来户。“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运到以后,派不上什么用场,就把它放养到山脚下。这两句不仅解释了为什么说运驴的人是一个“好事者”,而且也很巧妙地把这个“好事者”一笔撇开——因为他同后面的情节没有关系——从而为下文集中描写寓言中的主要角色准备了方便条件。

  随着驴被“放山下”,到了一个具体的地方,寓言中的另一角色虎的出场就很自然了: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这一段主要写虎见到驴以后的心理状态。“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老虎看到这个又高又大的家伙,以为是什么神物。这是虎对驴的最初印象和认识。由于寓言一开头就交代了“黔无驴”,谁也没有见过,因此老虎少见多怪,产生这样的错觉是很自然的。于是,“蔽林间窥之”,它就躲藏到树林里,偷偷地盯着驴子。这里,一个“蔽”字,充分写出了老虎在“以为神”的认识基础上所产生的害怕心理;而一个“窥”字,又说明了作为兽中之王的老虎虽怕但并不甘心、亟想摸清对方底细的心理活动,从而孕育了后面情节的必然发展。“稍出近之”,后来老虎又慢慢走出来向驴靠近些。这是对老虎并不甘心、打算摸底的心理的进一步揭示。“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两句,不仅写出了老虎行动的连续和发展——由迅速离开驴子的“蔽”,到立定脚跟的“窥”,再到走出树林、走向驴子的“近”——而且初步地揭示了老虎一心要认识这个“庞然大物”的决心。不过这里的“近”,并不是说同驴已经靠得很近了,只是指略微缩短了一点同驴的距离罢了;因为这时老虎对驴还是“慭慭然莫相知”,小心谨慎,不知道它是个什么怪物。“慭慭然”,谨慎害怕的样子。由于“莫相知”,自然“慭慭然”;而由于“慭慭然”,当然也就只能“稍出近之”了。这里“莫相知”三字,既有承上的作用,说明老虎产生“慭慭然”不安心理和采取“稍出近之”谨慎行动的原因;又有启下的作用,交代了后面情节演进的根据。“他日”,有一天。这是寄全于一的笔法,说明老虎为了改变自己“莫相知”的状况,对驴观察已经不止一天了。由此也可见其决心。然而认识并未取得进展,仍然停留在“以为神”的阶段。所以“驴一鸣”,驴子吼叫一声,“虎大骇,远遁”,老虎大吃一惊,逃得远远的。为什么要“远遁”呢?“以为且噬己也”,因为老虎认为驴子要吃掉自己,所以“甚恐”,非常恐惧。“以为且噬己也”,点明了“甚恐”的实质;而“甚恐”,又为老虎后来识破驴子的真面目得出“不过如此”的结论进行了铺垫。

  这一节写老虎的心理活动虽然只是一个“怕”字,但时起时伏,非常生动。“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畏惧之心突然而起;“蔽林间”,可见害怕得还很厉害,纵是兽中之王,也不敢露面;“窥之”,虽害怕得很,但惊魂初定;“稍出近之”,说明畏惧心理已经明显减少,尽管仍然小心翼翼;“驴一鸣,虎大骇,远遁”,“甚恐”,畏惧之心又一下子达到了高潮。而所有这些变化又无不围绕着“以为神”的思想认识。

  然而老虎“远遁”,会不会一走了之呢?如果这样,情节又将如何发展呢?我们不用担心,因为从虎一开始所表现出来的虽怕驴但并不甘心的心理活动来看,它是不会一走了之的。事实正是这样,虎不但没有逃之夭夭,而且很快就看穿了驴子的假象;不仅逐渐消除了畏驴之心,甚至慢慢产生了吃驴之意: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这一节主要写虎对驴认识的深入。“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然而通过来回观察,觉得驴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这是虎对驴“神”的形象怀疑的开始。这里的一个“然”字,非常有力,具有特殊的作用,不仅是语气的转折,而且也是虎由怕驴到逐渐认清驴的本质并最后把驴吃掉的整个情节的转折。“往来”,说明老虎的观察是多么细心和频繁。因而“觉无异能者”,并进而“益习其声”,对驴的吼叫声也逐渐习惯了。心理上的这一变化,必然导致行动上的更加大胆,于是,“又近出前后”,进一步到驴子的身前身后转来转去。注意,这里的“近”,比“稍出近之”的“近”,又进了一步,是逼近的意思,充分反映了老虎“觉无异能者”的心理。那么,既然认为驴子没有什么了不起,又为什么“终不敢搏”,始终不敢扑上去抓取它呢?这是因为老虎对驴的底细尚未彻底摸清的缘故。——虽然“觉无异能者”,但驴子的“无异能”,只不过是自己的主观感觉罢了,实际情况如何,谁又知道!一个“终”字,把老虎慎重对敌、不敢贸然行事的思想揭示得淋漓尽致;而一个“搏”字,又把老虎围绕驴子煞费苦心的全部目的披露无遗,从而为后面的吃驴情节作了伏笔。

  这一节写虎“觉无异能者”的心理活动,尽管归结为“终不敢搏”,仍有怕的意味,但与开始的怕不仅有着程度上的不同,而且有着性质上的区别:以前的怕,是担心自己被对手吃掉的恐惧;怕,只不过是担心自己不能顺利吃掉对方的顾虑而已。所以,“终不敢搏”,既说明了老虎对驴的认识由“以为神”到“觉无异能者”的巨大进步,同时也说明了它对驴的彻底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那么后来,虎是怎样取得了对驴的彻底认识并终于消除了顾虑的呢?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这一节写虎对驴认识的最后完成。为了彻底摸清驴的底细,改变自己“终不敢搏”的心理,虎进行了一系列的试探活动。首先,“稍近”,慢慢靠拢驴子。注意,这里的“近”,比“近出前后”的“近”,又进了一步,说明虎已经非常贴近驴子了。“稍近”之后,“益狎”,越来越轻佻起来——这是对驴进行戏弄;进而又“荡倚冲冒”,摇摇它,靠着它,撞击它,甚至扒着它的脊背(“冒”,古代同衣帽的“帽”,覆盖的意思)——这是对驴进行挑逗。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虎一系列的挑衅性的行动,而且通过它得寸进尺、逐步发展的行动,还可以察知它大胆而谨慎、既藐视对方又重视敌手的思想。由“近出前后”的观察到“稍近”的试探,已经大胆了,但这毕竟只是距离的逼近;见对方没有反应,才进而由“稍近”的试探到“益狎”的戏弄,但这毕竟只是态度上的不恭;见对方仍然没有反应,最后才由态度上的“益狎”到动作上的“荡倚冲冒”。看到虎越来越无理和放肆,“驴不胜怒,蹄之”,驴再也压抑不住愤怒了,就踢了虎。这一下驴在虎的面前终于暴露了自己的全部秘密。所以,“虎因喜”,老虎因而非常高兴。显然,它是在为自己终于摸清了对手的老底——最大能耐不过一“蹄”而已——而在窃窃自喜。然而尽管如此,虎在下最后结论之前,还得要“计之”,在心里掂掇掂掇。掂掇什么呢?是不是对方还有更厉害的招儿没有使出来呢?想了想,不可能;因为自己对它“荡倚冲冒”,已经使它到了“不胜怒”的程度了,盛怒之下,不顾一切,哪里还能保留一手呢?一个“计”字,又一次有力地说明了虎对陌生之敌的格外重视。经过审慎地“计之”以后,才“曰:‘技止此耳’”,说:它的本领也不过这么一点点罢了。

  到这里,虎已经把驴的本质彻底揭穿了。随着它对驴的认识的最后完成,“终不敢搏”的心理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

  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于是虎大吼一声,腾空扑去,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心满意足而去。这一小节写驴终于葬身虎腹的下场,尽管情节非常简单,只有“吃驴”两字,但作者写起来并没有简单化。吃驴之前,先写虎“跳踉大”,大发威风,用足令百兽魂飞魄散的一吼一纵震摄住对方,让它乖乖就范;吃驴时,也不是一下子就“尽其肉”,而是先“断其喉”,击其要害,使其毙命,然后大嚼大吃,一啖而光。这样描写,既生动而具体,又说明了慎重对敌的老虎是多么机警和精明。

  以上,是寓言的故事情节。介绍到这里,你有什么感想呢?你是否觉得黔驴可悲呢?然而它又可悲在什么地方呢?人们从这里应该获得什么教训呢?这些问题,也许你还未来得及考虑。那么,我们还是先来看看作者的议论和感叹吧: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这一节正面写作者对这一事件的看法。“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唉!形体庞大好像很有风度和德性,声音洪亮好像很有本事和能耐。这里,言外之意是说,形虽庞而无德,声虽宏而无能,徒有其表,名不副实,这是第一可悲之处。“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当初如果不拿出那么一点可怜的本领,虎虽然凶猛,但因疑虑、畏惧,始终不敢吃掉它。这里,言外之意是说,驴既不知自己无能,更不知敌手强大,轻举妄动,终于落了个被“断喉”“尽肉”的下场,这是第二可悲之处。以上,作者用言外之意的议论指出黔驴的可悲,虽然辛辣但还比较委婉;篇末用感叹指出它的可悲,就直截了当了:“今若是焉,悲夫!”如今是这样,真可悲!显然,“今若是焉”,正是指前面言外之意的两层议论,既包括“类有德”而没有德、“类有能”而没有能的意思,更包括“今出其技”、自取灭亡的意思。所以,作者发出“悲夫”的深沉长叹。

  这篇寓言的题目叫“黔之驴”,然而通篇写驴的笔墨却很少,只有“庞然大物”“一鸣”“不胜怒,蹄之”等十多个字;相反,写虎的笔墨却非常之多,从开始的畏驴,到中间的察驴,再到最后的吃驴都写了。既有不断发展的行动的生动描写,更有不断变化的`心理的细致刻画。因此,也许有的人要问:这是否有点“文不对题”呢?既然重点写虎,为什么不命题叫“黔之虎”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弄清这篇寓言的主题是什么,作者创作这篇寓言的意图是什么。我们知道,《黔之驴》是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失败后,他因参加这一进步改革而被贬作永州司马时写的《三戒》中的一篇。所谓“三戒”,就是应该引起世人警戒的三件事。《黔之驴》就是以黔驴的可悲下场,警戒那些“不知推己之本”、毫无自知之明而必将自招祸患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讽刺当时无德无能而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外强中干的统治集团中的某些上层人物,指出他们必然覆灭的下场,也就不能不是他的写作动机了。这一点,从寓言末尾作者的议论、感叹和《三戒》文前的小序当中都可以得到说明。显然,要想表现这样的主题思想,关键在于充分揭示黔驴的可悲下场;而黔驴覆灭的可信与否,关键又在于是否能够把虎写活。——这,也许就是作者为什么命题为“驴”而着意写虎的原因了。当然,如果把主题理解为对于任何事物,不应被表面现象迷惑,只要弄清其本质,认真对付,就一定能战而胜之,那么寓言自然就“文不对题”而应易之为“虎”了。应该说,这样理解,也未尝不可。但是必须明白,这是对寓言本意的引申和发挥,不是原作的本来意思。

  然而,尽管用于驴的笔墨甚少,但是驴的形象依然极其鲜明。这当然一方面是由于借助虎的形象的有力衬托。因为虎的一切心理和行动都是围绕驴而产生和展开的,所以明写了虎的深谋谙练、谨慎精明,也就暗写了驴的麻木不仁、愚不可及,这样,驴的形象便在不写之中被写出来了。另一方面,这是由于描写驴的笔墨虽少却精、以寡胜多的缘故。“庞然大物”一语,由于作者没有把它处理成自己笔下的客观描写,而是作为老虎心目中的主观反映,这就很富讽刺意味,不仅明写了驴的外在形体,而且暗示了它的内在无能。“不胜怒,蹄之”五字,通过对驴的心理和行动的极其简略的交代,就把它在别人暗算面前的麻木和乖乖进入圈套的愚蠢揭示无遗。如果说在虎“荡倚冲冒”的时候,作者只用“蹄之”两字就写出了驴的愚蠢上当;那么,在虎“慭慭然,莫相知”的时候,作者只用“一鸣”两字就似乎写出了驴的虚荣和卖弄了。因为当时虎对驴并无任何妨害,所以驴让虎“大骇”“远遁”“甚恐”的“一鸣”之举,不是自我炫耀、借以吓人又是什么呢?人们都把驴作为愚蠢的代名词,看来同它在这篇寓言里的鲜明形象是不无关系的。

  总之,柳宗元的《黔之驴》这篇寓言,笔法老到,造诣精深;既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又塑造了生动的形象;不仅给人们以思想上的启示和教育,而且给人们以艺术上的享受和满足,难怪它千古传诵成为我国文苑里一朵永不凋谢的奇花。

黔之驴文言文13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问题。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益习其声 益______________

  (2)驴不胜怒,蹄之 蹄______________

  (3)以为且噬已也 且______________

  (4)因跳踉大? 因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各句。

  (1)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寓言故事寓意深刻,后来由此演化出一些成语,你能写出其中的两个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逐渐 (2)蹄:名词用作动词,用脚踢 (3)将要 (4)于是

  2、(1)老虎看到它,(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心目中)把它当成神。(老虎)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

  (2)老虎因此而高兴,盘算着这件事(驴的.本领),心想:“它的本领不过如此罢了!”

  3、黔驴技穷黔驴之技庞然大物

  4、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黔之驴文言文14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6分)

  黔之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譀,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2分)

  ①稍近益狎( ) ②尽其肉,乃去( )

  (2)翻译句子。(2分)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译 :

  (3)读了这篇柳宗元的《黔之驴》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2分)

  参考答案:

  (1)益:更加; 去:离开。

  (2)黔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 。

  (3)①对于那些貌似强大的东西,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②人一定要有真才实学;③做事一定要知己知彼;④做事要持之以恒。(言之成理均可视为合理。)

黔之驴文言文15

  认真阅读全文,完成文后各题。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 ___ 憖憖___ 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__ 阚___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蔽林间窥之( )

  ⑵远遁( )

  ⑶以为且噬己也( )

  ⑷蹄之( )

  2、 翻译下列句子。

  ⑴虎见之,宠然大物也,以为神。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驴不胜怒,蹄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出自这个故事的两个成语。

  ⑴ ⑵

  4、把第二分为三层并概括出各层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仔细阅读课文,注意文中是怎样表现虎的心理变化的,写出表明虎的心理的词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什么道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⑴偷看 ⑵逃走 ⑶咬 ⑷用脚踢

  2、⑴老虎见了它,是巨大的样子,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了。

  ⑵虎又渐渐靠近驴子,进一步戏弄它,碰闯、依靠、冲撞、冒犯它。

  ⑶驴禁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老虎。

  ⑷于是跳起来大声吼着,咬断驴的喉咙,吃光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3、⑴庞然大物 ⑵黔驴技穷

  4、一层:(“他日”至“终不敢搏”),写虎对驴“鸣”的反应;

  二层:(“稍近”至“技止此耳”),写虎进一步大胆试探,激怒驴使出“蹄之”的绝招,终于识破驴的真相;

  三层:(“因跳踉”至“乃去”),写虎吃掉驴,得胜而去。

  5、①以为神 ②莫相知 ③以为且噬己也 ④觉无异能者 ⑤终不敢搏 ⑥技止此耳

  6、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