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荆轲刺秦王》课堂练习及答案

时间:2021-11-11 13:28:24 文言文名篇 我要投稿

《荆轲刺秦王》课堂练习及答案

  战国末年,秦国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以六国国君为首的旧贵族,即奴隶主阶级,虽然已经临于末日,但他们还在用一切的力量,政治的、军事的乃至卑劣的暗杀活动,来做最后的挣扎,而荆轲刺秦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荆轲刺秦王》课堂练习及答案

  《荆轲刺秦王》课堂练习及答案 篇1

  荆轲刺秦王(节选)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 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1、下面划线词解释正确的是( )

  A、秦王还柱而走 同“环”,绕着

  B、愿大王少假借之 宽恕

  C、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攻击

  D、轲自知事不就 成功

  2、判断下面论断哪个符合客观事实( )

  A 、荆轲之所以没有行刺成功,是刺杀秦王是逆历史潮流的做法,注定要失败。

  B 、荆轲之所以追着秦王在大殿内跑,是秦王身边的大臣侍卫胆小怕事,自私自利。

  C 、荆轲之所没有行刺成功,是荆轲想劫持秦王作为人质,然后跟秦国订立互不侵犯的和平条约。

  D 、荆轲之所以没有成功,一是自己武功不够高超,谋事不周;二是缺乏得力助手。

  3、翻译下面句子。

  (1)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D

  3、(1)(他是)北方边远地区的粗俗人,不曾见过天子,所以害怕,望大王宽恕他,让他在您面前完成使命。

  (2)因为荆轲不是只求刺杀秦王,而是想劫持他,逼秦王立下约契(与燕国结成互不攻击友好邻邦东西方战略合作伙伴自由贸易联盟~协定书)来报答燕太子丹对他的国士之遇。

  《荆轲刺秦王》课堂练习及答案 篇2

  ●追踪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期年(jī) 忤视(wū) 提秦王(tí) 谒见(yè)

  B.苑囿(yòu) 戮没(lù) 揕击(zhèn) 唱和(hè)

  C.俟机(sì) 目眩(xuàn) 惊愕(è) 中庶子(shù)

  D.箕踞(jíjù) 被八创(chuānɡ) 贻笑大方(yí)

  答案:A

  2.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不敢与忤视 忤:逆。

  B.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被:表被动关系。

  C.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惧怕。

  D.士皆瞋目 瞋目:形容发怒时瞪大眼睛的样子。

  答案:B

  3.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③顾计不知所出耳

  ②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④荆轲顾笑武阳

  A.两个微字不同 两个顾字相同

  B.两个微字不同 两个顾字也不相同

  C.两个微字相同 两个顾字相同

  D.两个微字相同 两个顾字不相同

  答案:B

  4.对下面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翻译:假如太子不说,我也要求行动。

  B.唯大王命之。翻译:只有大王掌握着命运。

  C.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翻译:去了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

  D.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翻译:秦王用一千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

  答案:B

  5.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D.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答案:D

  二、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晏子辞千金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他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

  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子方食 方:正

  B.终再拜而辞曰 再拜:拜两次

  C.进取于君 进:前进

  D.以振百姓 振:同赈,救济

  答案:C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分食食之 ②食之不以其道

  B.①使吏致千金与市租 ②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

  C.①寡人不知 ②孰谓汝多知乎

  D.①忠臣不为也 ②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答案:A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之字,全都是代词且指代的对象相同的一项是( )

  ①分食食之 ②言之公 ③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 ④一豆之食 ⑤夫厚取之君则施之民 ⑥婴闻之 ⑦以君之赐 ⑧寡人之过也

  A.①③⑥ B.③⑤ C.②⑧ D.③⑤⑦

  答案:B

  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

  答案:我听人这样说,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然后散发给百姓,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统治人民,忠臣是不这样做的。

  10.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答案:我听人这样说,圣明的人考虑多了,也难免会有失误;愚蠢的人经过多次考虑,也有可取之处。

  《荆轲刺秦王》课堂练习及答案 篇3

  阅读《荆轲刺秦王》、《鸿门宴》语段节选,完成下面1-4题。(15分)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②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1.下列句中划线字与“撞而破之”中的“破”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B、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C、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D、项伯杀人,臣活之

  2.选项中的“而”与例句中“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荆轲和而歌

  A.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B.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C.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进

  D、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3.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3分)

  A、太子及其宾客知其事者 B、亚父者,范增也

  C、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D、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4.翻译: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分)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3分)

  参考答案:

  1、D

  2、B(B表修饰,A项表承接,C表并列,D表转折)

  3、A (A定语后置句,BCD均为判断句)

  4、①派遣将士把守关卡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其他流寇的出入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②、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的宾客们,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为荆轲送行。

【《荆轲刺秦王》课堂练习及答案】相关文章: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及答案07-19

《荆轲刺秦王》同步练习题及答案01-15

荆轲刺秦王01-09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及反思10-22

荆轲刺秦王教案12-26

《荆轲刺秦王》课后练习题及参考答案07-19

荆轲刺秦王的教案12-26

《荆轲刺秦王》的教案12-26

《荆轲刺秦王》教学实录12-08

《荆轲刺秦王》预习案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