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李清照《声声慢》获奖教学实录

时间:2024-02-03 07:36:53 诗人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李清照《声声慢》获奖教学实录通用

李清照《声声慢》获奖教学实录通用1

  【教学对象分析】

李清照《声声慢》获奖教学实录通用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如《如梦令》、《一剪梅》等,也接触过其它抒写“愁绪”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比较,更好地体会李清照词的妙处。

  【教材分析】

  本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在这首词中,作者的情绪虽然比较低沉,但却显示了她过人的艺术才华。词围绕“愁”展开,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法来加强愁绪的渲染。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

  2、技能目标

  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3、情感目标

  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

  【教学重难点】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

  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

  【教学方法】

  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探究学习法、对比阅读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熟读《声声慢》这首词,力求能背诵,回顾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和所学的其前期的作品。

  二、课前五分钟

  播放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MTV(这首歌化用了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一剪梅》)至上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诗情画意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幻灯片1)

  三、课文导入——李清照前期代表作《如梦令》和《点绛唇》(引领学生回忆朗读,配有短小欢快的音乐)(幻灯片2和幻灯片3)

  从《如梦令》和《点绛唇》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见到一个什么样的清照呢?

  明确:开朗活泼快乐

  是的,因为少女时代的清照是快乐幸福的,所以她写出了清新明快的词作。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物是人非,沧海桑田,李清照在后期却写出了与《如梦令》和《点绛唇》风格截然不同的一首词——《声声慢》(幻灯片4)。这首词被誉为“千古绝唱”。下面,我们先一起来读读这首词。

  四、朗读《声声慢》(学生集体配乐朗读)

  五、整体感知

  略。

李清照《声声慢》获奖教学实录通用2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

  2、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学习古诗鉴赏中知人论世的方法。

  3、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

  【教学重难点】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会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中国古代有一位文化名人,她是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她是登峰造极娥沧海愁人,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她——就是李清照。这样一位千古才女,却有着万古愁心。她为何而愁呢?今天让我们一块走近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声声慢》,走近李清照。

  二、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宋代杰出的女词人。她出生于书香门第,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李清照十八岁时,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常一起投诗报词。北宋亡后,李清照夫妇被迫随人群逃难到江南。不久,赵明诚病逝,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只身经历国破家亡的痛苦,在辗转流离中度过凄苦的晚年,却不忘关心国家大事。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内容以闺怨离愁为主,词风清丽柔媚;南渡后,内容以怀旧悼亡为主,词风凄婉哀愁。

  三、配乐朗读《声声慢》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要求:

  ①听准字音,注意节奏。

  ②用心聆听,感受感情。

  ③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2、学生自由朗读。

  3、个别学生朗读。

  四、整体感知

  1、读罢此词,同学们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全词的感情?

  明确:愁——词眼

  2、词中哪些句子直接写了愁情?

  明确: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五、诗歌赏析——如何写“愁”

  既然如此,我们就抓住这个“愁”字,看看李清照是如何来写“愁”的。

  (一)怎样入“愁”

  词开头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直为词论家所盛赞,说其“创意出奇、卓绝千古”。现在我们就来品读一番。

  1、“寻寻觅觅”,词人在寻觅什么?寻到了吗?

  明确: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时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什么别的;寻觅无果。

  2、“冷冷清清”,是描写什么的?

  明确:环境(处境冷清、心境清冷)

  3、“凄凄惨惨戚戚”,写出了李清照什么样的内心感受?

  人到晚年,身体衰弱,情绪低落,苦挨着打发残年余岁(凄惨、悲戚)

  这三句词从精神状态、生活处境到内心世界,层次清晰地慨括了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不幸经历和生活状况,以及在身体上和心理上所受的摧残。情感步步加深。

  这样一来,李清照起笔给我们定下了一个什么样的感情基调?(悲苦愁绝)

  这十四个字构成的七组叠字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不仅统领了全词内容,展现了凄凉、萧条的意境,而且具有回环跌宕的艺术效果,读起来富有韵律感。

  (二)赏意象,品愁情

  同学们都知道,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通过意象来传情达意。李清照在写“愁情”的时候,同样是借助一些意象来抒写。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赏意象,品愁情。

  1、词中用了哪些意象?

  淡酒晚风雁黄花梧桐细雨

  2、这些意象是如何表现出愁情的`呢?选择词中你能理解的意象进行赏析。可结合一下问题展开讨论:

  这些意象我们曾经在哪些诗句中接触过?

  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该意象有什么深刻的内涵。

  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该意象所展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

  (小组合作探究)

  ①小组交流探讨(前后六个人为一小组)

  ②集体探讨(小组代表发言)

  探讨明确:

  酒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酒是愁文化的象征。

  风渲染愁情

  雁象征悼亡之悲、怀乡之思

  黄花喻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细雨雨滴梧桐,却敲碎人心(哀伤﹑愁丝的象征)

  3、总结本词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淡酒秋风

  过雁黄花冷清凄美的意境→传递出孤寂愁苦之情

  梧桐细雨

  (三)为何生愁

  当李清照沉浸在这种冷清凄美的意境中不能自拔之时,她发出了绝望地呼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让我们突破诗词的显性层面,走进作者苦闷,复杂的心灵,看看作者为何而生愁?(结合李清照生平进行思考)

  明确:情愁——独居之寂寞

  家愁——丧夫之哀

  国愁——亡国之恨

  六、全班朗读全词,体会愁之内涵。

  七、归纳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

  1、知人论世

  2、寻找直接抒情的句子

  3、揣摩关键词语(叠词、形容词)

  4、通过意象来体会意境,感悟情感。

  八、拓展阅读《点绛唇》《一剪梅》

  九、结束语

  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虽然我们不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但我相信,她已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留下了一座丰碑。

  十、作业布置

  1、背诵李清照的《声声慢》。

  2、查阅唐诗宋词,试找出几个被赋予特定含义的意象,说说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李清照《声声慢》获奖教学实录通用3

  【设计理念】

  1.以新课标要求为依托。新课标提出鉴赏古典诗词的要从如下方面进行:在了解作品相关背景的基础上分析和理解作品,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独到的思考;了解诗词的表现手法,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在诗歌的鉴赏中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2.以有效课堂为原则。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有效课堂的重要保障,本着有效课堂的原则,进行一切设计。

  【文本与学情】

  文本:此词是清照后期词的代表作,是词人熔铸亡国之恨、丧夫之痛、流离之苦、怀乡之思、寡居之凄写成的。因词人生活的变化,词的风格已由前期的清新明快发展为哀婉凄凉、忧愤深沉。而作者这种深沉的情感一方面是借助直接抒情的字句,另一方面通过具有特定属性的意象营造富于深蕴的意境,加之创造性的连用叠词等来渲染和传达的。

  学情:

  1.作为高二学生,虽了解一定的诗词鉴赏技巧,但在实践中往往不能运用这些技巧,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

  2.与长于用典的辛词相比,清照词擅用口语、铺叙日常生活,这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清词备受学生喜爱,学生鉴赏的积极性会很高。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并掌握叠词的效果及作用。

  2、捕捉词中具有特定属性的意象,并结合意象特点、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感知词中凄凉意境,深入体味词人“愁”的深刻内涵。

  3、掌握基本的诗词鉴赏技巧,并熟练运用这些技巧分析其他诗作,提高诗词鉴赏水平。

  设计目的:明确学习任务,做到有的放矢。

  【重点难点】

  1、品味意象丰富内涵、感知意境、深入体会词人别样“愁”情。

  2、运用诗词鉴赏基本技巧准确把握古典诗词中作者的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 自主鉴赏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设计目的: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手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要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学会读诗。自主方能突显个性解读,合作弥补个性之不足。

  【教学流程】

  一、导入设计:(多媒体出示李清照画像及其词园对联,请同学猜是谁?)

  词采秀千秋,看风雅流传,才情自古无男女;

  生年交两宋,究悲欢转换,命运从来系国家。

  没错,她就是易安居士李清照。在古代男权社会,她却凭自己的才情在南宋词坛竖起一面鲜明的旗帜,她的词作哀婉凄美,令多少文人雅士折服。她不仅仅是我们女同胞的.骄傲,更是我们山东的骄傲。因为她是我们山东人。我们曾经学过她的什么作品啊?(《如梦令》)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她婉约词中的杰作《声声慢》。

  二、知人论世——畅所欲言话清照

  1、学生自由发言。(课前准备任务查阅李清照相关资料)

  2、教师相机补充(幻灯片出示):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南宋婉约词派的代表。其词被称为易安体。南渡是李清照词的分水岭。

  前期:李清照自幼受过很好的教育,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18岁嫁与宰相赵挺之子金石考据专家赵明诚,夫妻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诗词唱和,生活美满。前期词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词风真挚细腻、清新明快。

  后期:宋朝南迁,清照逃往南方,不久,赵明诚染病身亡。她变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她四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搜集的金石古玩大部分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在孤独困苦中走完人生的最后路程。后期词反映战乱痛苦生活,感时伤怀,怀旧思乡,表现流离之苦、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哀婉凄凉。

  三、美读感知——以声传情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根据预习时对这首词的理解读出感情来)

  (2)分别请一到两名男生、女生诵读,其他同学聆听,点评,教师总结诵读要领。

  (3)师播放范读录音,配以《汉宫秋》的乐曲和“黄花满地,雁排长空,一女子翘首凝望”的图画,营造氛围,进入意境,感受音韵美。

  (4)通过读,你所感受到的词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悲凄低沉 )

  四、整体把握 ——用心体情

  师多媒体引导:诗词中有诗眼、词眼之说,“眼”,传神之所。“词眼”就是最能传达词人内心情感的字词。以形容词、动词居多,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

  1. 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诗人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学生结合预习情况,再读全词。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2.生自由回答,师归纳明确:词眼: “愁”,词人借助于一系列意象及恰当的表现手法来表现词眼的。

  【预设问题】哪些意象?(让学生关注意象的属性)

  意象: 酒 、 风 、 雁 、 花、 梧桐、 雨

  (淡)酒、 (急)风、 (过)雁、 (满地)黄花 、 梧桐 、(点点滴滴)的细雨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神奇的叠字的运用;强烈感情的反问句的运用。通过这些表达了词人无限的孤寂凄苦之情。

  3、带着体味,学生再次有感情地齐读全词。

  五、佳句鉴赏——个性品情。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诗歌注重个性化阅读,鉴赏佳句,融入意境,体味情感。

  1. 学生再读全词,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佳句,并选择一角度加以鉴赏。

  小帖士:A选择含意象的诗句的同学,赏析时结合意象的特点、属性品味;

  B思考后,形成书面文字。

  2.学生自由选取诗句赏析。小组内自由讨论交流,互相推荐、自由回答。对于名句教师可稍加点拨做重点鉴赏,其余简略分析。

李清照《声声慢》获奖教学实录通用4

  【教学目标】

  1.熟读本词,感受婉约词风,了解李清照其人。

  2.抓住本词用词的特点,体会词人的思想情感。

  3.运用上个单元诗歌鉴赏的方法来鉴赏本单元的词章,学以致用。

  【课前预习】

  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李清照其人其词其风格 。

  2.熟读本词到背诵,且能默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谁写得吗?生:是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师:很好。李清照是谁呢?哪个同学能给同学们讲讲?

  生: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女词人。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著名学者,母亲也有工于文章,李清照从小就有文学艺术方面的才能。18岁和太学士赵明诚结婚。靖康之变后南下孤苦晚年。

  师:在《夏日绝句》中,借古讽今,用项羽不肯过江东来讽刺当朝懦弱无能苟且偷安的君臣,全诗慷慨激愤。她的诗作一般是阳刚豪放,而她的词作却委婉含蓄,如今天要学习的《声声慢》,和《夏日绝句》一样反映的是对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的愤怒,看看在词作中怎么含蓄地表达的。

  师:下面让我们带着李清照的情感集体朗诵一下。

  二、放名家诵读材料,感受在情感把握的诵读中体会词作者的情感。

  生:(略)

  师:非常好!说明同学们课前预习功课做得很足,但情感中把握不是很好,也许是齐读的原因,情感很难凸显。下面,我们听听名家的朗诵,从中体会情感,找出自己的不足。

  (放录音)

  师:和我们比较,怎样?

  生:好!

  师:表现在哪里?

  生1:我感觉到了浓浓的愁苦之情。

  生2:老师,读后我感觉作者描写的景都不好,有点灰色。

  生3:是的,我发现在情景的把握上还是不很好!

  师:同学们觉得呢?

  生:是。

  师:同学们的感觉很棒。词有上下两阕,同学们,一般而言,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让我们看看本词中有哪些景?写了哪几个场景?

  三、将诗歌表现手法学以致用,抓方法,披愁情。

  生:描写的景有:满地的黄花,梧桐,滴落到黄昏的细雨。①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④⑤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师:很好

  生:描写的场景有:A.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B.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C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漂亮!在写景的诗词中我们应该抓住什么来分析?

  (同学举手回答,老师跟着一起帮助指导)

  生:意象!

  师:非常好。那看看这首词抓住了哪几个意象呢?

  生:酒、秋风、征雁、黄花、雨、梧桐”。

  (继续与生的对话)

  师:这几个意象传达到我们眼前的时候,你的心情怎样?作者的`心情怎样?

  生:这些意象透出给我们的感觉是愁绪,全是伤感的意象。

  师:哪句可以看出词人直接表达愁绪?

  生:“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全词只是表达一种愁绪吗?

  生:不仅仅是,还有深层的思想情感。

  师:对,面对“秋风”“征雁”“黄花”“雨打梧桐”等景象特别容易惹人愁绪,多愁善感的李清照怎能不愁呢?其实愁又怎么能彻底表达她的情感呢?

  四、练字扣情,词融人情

  师:到这里,我们基本掌握了作者的愁绪,掌握了词的核心。但同学们还能不感受到孤独?哪里可以看出作者的孤单寂寞?

  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词人就是孤单寂寞的。

  师:很好!那同学们看看这句词有什么特点呢?

  生:这几组次都是叠词!

  师:回答的非常好!那看看叠词有什么效果呢?

  生:独自寻觅,冷清的环境,凄惨的感伤,能更好地渲染了词人愁苦的心境!

  五、课堂总结,融会贯通

  师:好,今天我们在阅读、朗诵后,基本把握了本词基调,抓住意象,很容易就能把握词人当时的情感。相信同学们通过本词的学习,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用同样的方法预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李清照《声声慢》获奖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李清照《声声慢》获奖教学实录(通用13篇)10-14

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01-13

《声声慢》李清照10-26

李清照《声声慢》原文07-31

李清照《声声慢》赏析03-14

李清照《声声慢》的原文及赏析11-22

李清照《声声慢》原文及翻译12-29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欣赏09-05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文学赏析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