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李白诗词鉴赏

时间:2023-12-30 07:39:09 诗人大全 我要投稿

李白诗词鉴赏

李白诗词鉴赏1

  李白

李白诗词鉴赏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韵译】

  春风吹柳花扬,酒店美酒飘香,吴国美女斟酒,殷勤劝客品尝。

  金陵年青朋友,都来为我送行,要走的要留的,各人把酒喝干。

  敬请诸位朋友,问问东去流水,它比离情别绪,到底谁短谁长?

  【赏析】

  杨花飘絮的时节,江南水村山郭的一家小酒店里,即将离开金陵的诗人,满怀别绪,独坐小酌。骀荡的春风,卷起了垂垂欲下的杨花,轻飞乱舞,扑满店中;当垆的姑娘,捧出新压榨出来的美酒,劝客品尝。这里,柳絮濛濛,酒香郁郁,扑鼻而来,也不知是酒香,还是柳花香。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春光春色的画面,该用多少笔墨来表现!只“风吹柳花满店香”七字,就将风光的骀荡,柳絮的精神,以及酒客沉醉东风的情调,生动自然地浮现在纸面之上;而且又极洒脱超逸,不费半分气力,脱口而出,纯任直观,于此,不能不佩服李白的才华。

  “风吹柳花满店香”时,店中简直就是柳花的世界。柳花本来无所谓香,这里何以用一个“香”字呢?一则“心清闻妙香”,任何草木都有它微妙的香味;二则这个“香”字代表了春之气息,同时又暗暗勾出下文的酒香。这里的“店”,初看不知何店,凭仗下句始明了是指酒店。实在也唯有酒店中的柳花才会香,不然即使是最雅致的古玩书肆,在情景的协调上,恐怕也还当不起“风吹柳花满店香”这七个字。所以这个“香”字初看似觉突兀,细味却又感到是那么的妥贴。

  首句是阒无一人的'境界,第二句“吴姬压酒劝客尝”,当垆红粉遇到了酒客,场面上就出现人了,等到“金陵子弟”这批少年一涌而至时,酒店中就更热闹了。别离之际,本来未必有心饮酒,而吴姬一劝,何等有情,加上“金陵子弟”的前来,更觉情长,谁能舍此而去呢?可是偏偏要去,“来相送”三字一折,直是在上面热闹场面上泼了一盆冷水,点出了从来热闹繁华就是冷寂寥落的前奏。李白要离开金陵了。但是,如此热辣辣的诀舍,总不能跨开大步就走吧?于是又转为“欲行不行各尽觞”,欲行的诗人固陶然欲醉,而不行的相送者也各尽觞,情意如此之长,于是落出了“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结句,以含蓄的笔法,悠然无尽地结束了这一首抒情的短歌。

  沈德潜说此诗“语不必深,写情已足”(《唐诗别裁》)。因为诗人留别的不是一两个知己,而是一群青年朋友,所以诗中把惜别之情写得饱满酣畅,悠扬跌宕,唱叹而不哀伤,表现了诗人青壮年时代丰采华茂、风流潇洒的情怀。(沈熙乾)

李白诗词鉴赏2

  采莲曲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译文

  作者:佚名

  夏日的若耶溪傍,美丽的采莲女三三俩俩采莲子。

  隔着荷花共人笑语,人面荷花相映红。

  阳光照耀采莲女的'新妆,水底也显现一片光明。

  风吹起,衣袂空中举,荷香体香共飘荡。

  那岸上谁家游冶郎在游荡?

  三三五五躺在垂杨的柳阴里。

  身边的紫骝马的嘶叫隆隆,落花纷纷飞去。

  见此美景,骚人踟蹰,愁肠空断。

  李白

  李白(年-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西域碎叶城,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年病逝,享年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诗词鉴赏3

  古诗原文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译文翻译

  天上浮云日日飘来飘去,远游的故人却久去不归。

  夜晚我屡屡梦中见到你,可知你对我的深情厚意。

  分别是你总是神色匆匆,总说能来相见多么不易。

  江湖上航行多险风恶浪,担心你的船被掀翻沉没。

  出门时搔着满头的白发,悔恨辜负自己平生之志。

  高车丽服显贵塞满京城,才华盖世你却容颜憔悴。

  谁能说天理公道无欺人,迟暮之年却无辜受牵累。

  即使有流芳千秋的美名,难以补偿遭受的冷落悲戚。

  注释解释

  浮云:喻游子飘游不定。游子:此指李白。

  这两句说:李白一连三夜入我梦中,足见对我情亲意厚。这也是从对方设想的写法。

  告归:辞别。局促:不安、不舍的样子。

  这两句是述李白告归时所说的话。

  这两句写李白告归时的神态。搔首:大概是李白不如意时的习惯举动。

  冠:官帽。盖:车上的篷盖。冠盖:指代达官。斯人:此人,指李白。

  孰云:谁说。网恢恢:《老子》有“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话。此处指法网恢恢。这句意思是:谁说天网宽疏,对你却过于严酷了。

  这两句说:他活着的时候虽然寂寞困苦,但必将获得千秋万岁的声名。

  创作背景

  这两首诗是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流寓秦州时所作。李白与杜甫于天宝四载(745年)秋,在山东兖州石门分手后,就再没见面,但彼此一直深深怀念。杜甫流寓秦州,地方僻远,消息隔绝,只闻李白流放,不知已被赦还,仍在为李白忧虑,不时梦中思念,于是写成这两首诗。

  诗文赏析

  这两首记梦诗,分别按梦前、梦中、梦后叙写,依清人仇兆鳌说,两篇都以四、六、六行分层,所谓“一头两脚体”。(见《杜少陵集详注》卷七)上篇写初次梦见李白时的.心理,表现对故人吉凶生死的关切;下篇写梦中所见李白的形象,抒写对故人悲惨遭遇的同情。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诗要写梦,先言别;未言别,先说死,以死别衬托生别,极写李白流放绝域、久无音讯在诗人心中造成的苦痛。开头便如阴风骤起,吹来一片弥漫全诗的悲怆气氛。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不说梦见故人,而说故人入梦;而故人所以入梦,又是有感于诗人的长久思念,写出李白幻影在梦中倏忽而现的情景,也表现了诗人乍见故人的喜悦和欣慰。但这欣喜只不过一刹那,转念之间便觉不对了:“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你既累系于江南瘴疠之乡,怎么就能插翅飞出罗网,千里迢迢来到我身边呢?联想世间关于李白下落的种种不祥的传闻,诗人不禁暗暗思忖:莫非他真的死了?眼前的他是生魂还是死魂?路远难测啊!乍见而喜,转念而疑,继而生出深深的忧虑和恐惧,诗人对自己梦幻心理的刻画,是十分细腻逼真的。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梦归魂去,诗人依然思量不已:故人魂魄,星夜从江南而来,又星夜自秦州而返,来时要飞越南方青郁郁的千里枫林,归去要渡过秦陇黑沉沉的万丈关塞,多么遥远,多么艰辛,而且是孤零零的一个。“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在满屋明晃晃的月光里面,诗人忽又觉得李白那憔悴的容颜依稀尚在,凝神细辨,才知是一种朦胧的错觉。相到故人魂魄一路归去,夜又深,路又远,江湖之间,风涛险恶,诗人内心祝告着、叮咛着:“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这惊骇可怖的景象,正好是李白险恶处境的象征,这惴惴不安的祈祷,体现着诗人对故人命运的殷忧。这里,用了两处有关屈原的典故。“魂来枫林青”,出自《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旧说系宋玉为招屈原之魂而作。“蛟龙”一语见于梁吴均《续齐谐记》:东汉初年,有人在长沙见到一个自称屈原的人,听他说:“吾尝见祭甚盛,然为蛟龙所苦。”通过用典将李白与屈原联系起来,不但突出了李白命运的悲剧色彩,而且表示着杜甫对李白的称许和崇敬。

  上篇所写是诗人初次梦见李白的情景,此后数夜,又连续出现类似的梦境,于是诗人又有下篇的咏叹。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见浮云而念游子,是诗家比兴常例,李白也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的诗句。天上浮云终日飘去飘来,天涯故人却久望不至;所幸李白一往情深,魂魄频频前来探访,使诗人得以聊释愁怀。“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与上篇“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互相照应,体现着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的情谊。其实,我见君意也好,君明我忆也好,都是诗人推己及人,抒写自己对故人的一片衷情。

  “告归”以下六句选取梦中魂返前的片刻,描述李白的幻影:每当分手的时候,李白总是匆促不安地苦苦诉说:“来一趟好不容易啊,江湖上风波迭起,我真怕会沉船呢!”看他走出门去用手搔着头上白发的背影,分明是在为自己壮志不遂而怅恨。“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写神态;“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是独白;“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通过动作、外貌揭示心理。寥寥三十字,从各个侧面刻画李白形象,其形可见,其声可闻,其情可感,枯槁惨淡之状,如在目前。“江湖”二句,意同上篇“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双关着李白魂魄来去的艰险和他现实处境的恶劣;“出门”二句则抒发了诗人“惺惺惜惺惺”的感慨。

  梦中李白的幻影,给诗人的触动太强太深了,每次醒来,总是愈思愈愤懑,愈想愈不平,终于发为如下的浩叹:“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高冠华盖的权贵充斥长安,唯独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献身无路,困顿不堪,临近晚年更被囚系放逐,连自由也失掉了,还有什么“天网恢恢”之可言!生前遭遇如此,纵使身后名垂万古,人已寂寞无知,夫复何用!“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在这沉重的嗟叹之中,寄托着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深厚同情,也包含着诗人自己的无限心事。

  《梦李白二首》,上篇以“死别”发端,下篇以“身后”作结,形成一个首尾完整的结构;两篇之间,又处处关联呼应,“逐客无消息”与“游子久不至”,“明我长相忆”与“情亲见君意”,“君今在罗网”与“孰云网恢恢”,“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与“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等等,都是维系其间的纽带。但两首诗的内容和意境却颇不相同:从写“梦”来说,上篇初梦,下篇频梦;上篇写疑幻疑真的心理,下篇写清晰真切的形象。从李白来说,上篇写对他当前处境的关注,下篇写对他生平遭际的同情;上篇的忧惧之情专为李白而发,下篇的不平之气兼含着诗人自身的感慨。总之,两首记梦诗是分工而又合作,相关而不雷同,全为至诚至真之文字。

李白诗词鉴赏4

  此诗作于公元745年秋,此时李白遭奸佞排斥、远离京都、漫游齐鲁,与杜甫相会。李白也在这年秋写下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诗云:“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从中流露出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与杜诗中的“秋来相顾尚飘蓬”句,可以参照。李白被赐金放还,与杜甫幸会于山东之时,由于有相同的坎坷遭遇,因而情志相投。

  此诗表面看来,似乎杜甫在规劝李白:要像道家葛洪那样潜心于炼丹求仙,不要痛饮狂歌、虚度时日,何必飞扬跋扈、人前称雄,实际上,杜诗有言外之意:李白藐视权贵,拂袖而去,沦落飘泊,虽尽日痛饮狂歌,然终不为统治者赏识;虽心雄万夫,而何以称雄?虽有济世之才,然焉能施展?杜甫在赞叹之余,感慨万千,扼腕之情,油然而生。遂将自己的愤懑之情,诉之笔端,乃至于运用反诘的语气,发出似在埋怨、实则不平的.询问。他的感慨既是为李白而发,也是为自己而发的。

  此诗突现了一个狂字,显示出一个傲字。傲骨嶙峋,狂荡不羁,这就是杜甫对于李白的写照。在七绝《赠李白》中,正突现出狂与傲的风采、骨力、气度,显示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精神,这正是此诗的诗眼和精髓。它不仅同杜甫歌咏李白的其他诗篇是一脉相承的,而且也形象地揭示了李白的性格和气质特征。

  这首七绝,沉郁有致,抑扬顿挫,跌宕起伏。末句用反诘口吻,把全诗推向了潮。清初钱谦益在评注此诗时,独注“飞扬跋扈”句,其余一概略而不论,可谓独具慧眼,也表明它在全诗中的重要价值:“按太白性倜傥,好纵横术。少任侠,手刃数人,故公以飞扬跋扈目之。犹云平生飞动意也。旧注俱大谬。”(《钱注杜诗》卷九)是说从新的角度和侧面颂扬了李白的豪侠精神,并突出“飞扬跋扈”的飞动性。仇兆鳌注云:“飞扬,浮动之貌。跋扈,强梁之意。考《说文》:扈,尾也。跋扈,犹大鱼之跳跋其尾也。”(《杜诗详注》卷之一)此虽就字注字,就词注词,但在《赠李白》中,却是用来象征李白豪放不羁的精神。

  此诗言简意赅,韵味无穷。为了强化全诗流转的节奏、气势,则以“痛饮”对“狂歌”,“飞扬”对“跋扈”;且“痛饮狂歌”与“飞扬跋扈”,“空度日”与“为谁雄”又两两相对。这就形成了一个飞动的氛围,进一步突现了李白的傲岸与狂放。

李白诗词鉴赏5

  李白《怨情》》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作品赏析

  这首诗语言平浅简易,情态缠绵凄凉,含蓄蕴藉,言短意长。“含蓄有古意”、“直接国风之遗”,在理解李白诗歌的时候应该注意这些。古代的“美人”就不是一个普通的词,与现代口头时髦的“美女”很不一样。《离骚》里的“香草美人”指贤臣明君;《诗经》中的美人指容德俱美的年轻女子,“有美一人,清扬婉兮”。“美人卷珠帘”是指品性容貌都美好的闺中女子,李白诗歌的“含蓄蕴藉”是指诗歌中主人公情韵的婉转,而非指寄托兴寓,所以说它“直接国风之遗”。

  “深坐颦蛾眉”,“深”的意思是有多层的。“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幕帘无重数。”(欧阳修《蝶恋花》)女子所住的闺房在“幕帘无重数”的深院里,十分幽深,十分寂寞,这是第一层;“深”还有深情的意思,所谓“美人卷珠帘”,古人思念亲人,总要登高望远,那是男子的做法,女子“养在深闺人未识”,不能抛头露面,于是只好“卷珠帘”望着离人去的.方向以寄托思念之情,期待离人回来,这是第二层;“深”的第三层意思便是“久”,指坐的时间很长了。颦是皱的意思,吴宫里的西施“颦”起来的样子比平日更加美丽,更加楚楚可怜,才有了东施的效颦。“颦蛾眉”更显出了“美人”之美。

  “但见泪痕湿”,因为思念太深了,情太深了,所以不知不觉就流下相思泪。“湿”字说明是暗暗地流泪,情不自禁地流泪。联系到第二句的“颦蛾眉”,比“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怨情更重。

  “不知心恨谁”,明明是思念,是爱一个人,却偏偏用“恨”。女主人公的心底是有点抱怨,离人去外地太久了,害她一个人在这深院里忍受着孤单寂寞,离人却还不回来。但这种恨,其实就是一种爱。爱一个人,总是恨对方不能陪伴在身边。

  诗的前三句用赋,末尾用问句归结“怨情”。这里的赋是个动态的过程,首先是“卷珠帘”,然后“深坐”,再“颦蛾眉”,最后“泪痕湿”,行动可见,情态逼人。李白的这首诗写的就是一个意境,一个孤独的女子的思念之情。这样一个很平凡的情景,作者捕捉到了几个点,由这几个点勾出一幅简单的画面,同时又留下无限的遐想。随意的一个小细节,就可以泄露整个主题,可见诗人的洞察力。全诗哀婉凄凉,缠绵悱恻。

李白诗词鉴赏6

  《出自蓟北门行》原文

  唐代:李白

  虏阵横北荒,胡星曜精芒。

  羽书速惊电,烽火昼连光。

  虎竹救边急,戎车森已行。

  明主不安席,按剑心飞扬。

  推毂出猛将,连旗登战场。

  兵威冲绝幕,杀气凌穹苍。

  列卒赤山下,开营紫塞傍。

  孟冬沙风紧,旌旗飒凋伤。

  画角悲海月,征衣卷天霜。

  挥刃斩楼兰,弯弓射贤王。

  单于一平荡,种落自奔亡。

  收功报天子,行歌归咸阳。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胡虏横行于北方,胡星闪耀着光芒。

  告急的文书快如闪电,报警的烽火日夜燃烧。

  救边的将领受命出征,战车森严地列队前进。

  明主坐不安席,按剑怒心飞扬。

  用隆重礼遇任命将帅,军旗连绵登上战场。

  兵威凌厉直逼大漠,杀气汹汹直冲苍穹。

  列站阵与赤山之下,扎军营于紫塞之傍。

  北方的初冬风沙十分猛烈,旌旗飒飒,飘扬在万物凋伤的边塞。

  在边地的月光下吹奏出悲壮的画角声,战士的军衣上凝聚了层层寒霜。

  挥利刃直斩楼兰王,弯雕弓直射左右贤王。

  荡平匈奴单于,追逐其部落,各自奔亡。

  将军收功捷报上呈天子,漫天歌舞,凯旋回归咸阳。

  注释

  出自蓟(jì)北门行:乐府“都邑曲”调名,内容多写行军征战之事。

  虏阵:指敌阵。

  胡星:指旄头星,古人认为旄头星是胡星,当它特别明亮时,就会有战争发生。

  精芒:星的光芒。

  羽书:同羽檄。这里指告急的文书。

  虎竹:泛指古代发给将帅的兵符。

  明主:英明的皇帝。

  不安席:寝不安席,形容焦急得不能安眠。

  毂(gǔ):车轮。推毂:相传是古代一种仪式,大将出征时,君王要为他推车,并郑重地嘱咐一番,授之以指挥作战全权。

  幕:通“漠”。绝幕:极远的沙漠。

  列卒:布阵。赤山:山名,在辽东(今辽宁西部)。

  开营:设营,扎营。

  紫塞:指长城。因城土紫色,故名。

  孟冬:初冬。飒:飒飒风声。

  画角:古乐器。本细末大,用竹木或皮革制成,外加彩绘,军中用以报告昏晓。卷,这里是凝聚的意思。天霜,古人认为霜是从天上落下来的。

  楼兰:古国名。

  贤王:这时指敌军的高级将领。

  单于:匈奴的首领。平荡:荡平。

  种落:种族,部落。这里指匈奴所属的部落。

  鉴赏

  作者以当时胡虏之事为题,以小说般的叙事结构,勾绘了一幅生动的画卷:胡人桀骜,横侵塞北,北征之将帅平荡单于,擒其君长,使其种落奔散,凯旋归于咸阳,使朝廷永无北顾之虞。这首诗在歌颂反击匈奴贵族侵扰战争的同时,也描绘了远征将士的艰苦生活。

  全诗分为四段。前六句写胡人兴兵,战事骤起。首二句胡人兴兵北荒,胡星闪耀,渲染出大战来临之前紧张压抑的氛围。“羽书速惊电,烽火昼连光”,羽书、烽火报警,前线告急的羽书疾驰如电,报警的.狼烟烽火昼夜不息,充分表达出前线战事吃紧的紧张状态,表现出匈奴敌军来势汹汹的场面,为下文写汉军将士英勇奋战做伏笔。三四两句写汉军驰救,救边的将领率军出征,兵车森严列队前进。表现出军队的临危不惧,反映出将士们的坚定意志。

  “明主”四句,天子按剑警觉,不安席坐,飞扬的内心也愿驰骋疆场,率军杀敌。天子选将出征,勇猛的将士率军前进,连山的旌旗布满战场,写出了君臣一心,公御外辱的坚定信念。

  后“兵威”八句,从侧面描写战争。首先是汉兵气势雄伟,其声势震慑绝域沙漠,杀气直冲云霄,表现出将士们浩荡的御敌气势。其次是列阵开营,在大漠搭起营帐,克服艰难条件,充分修整,以迎接最后的决战。随后四句描写是沙场苦况,风沙紧,旗凋伤,画角哀,衣卷霜。立冬时节天气寒冷,狂风卷集着风沙向战士们袭来,旌旗飒飒,飘荡在万物凋伤的边塞。“画角”二句极妙,愁语亦壮。在边地的月光之下,号角吹响,更显示出战争的凄凉之意。战士们的铁衣之上凝聚起层层寒霜,反映出军旅生活的条件之艰苦,而战士们不惧艰辛,舍命保国,反衬出战士们浓浓的爱国情怀。

  末六句写战胜强敌,凯旋归来。斩楼兰,射贤王,挥利刃直斩楼兰王,弯雕弓直射左右将领,是指擒贼先擒王,表现出军队高昂的斗志。“斩楼兰”深深表明此次战争已经取得战争的胜利。平荡单于,种落奔亡,说的是清除边患,平荡匈奴所属部落。最终凯歌回京,百姓相迎,报功天子,表现出了战士们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全诗描绘了一幅激烈的战争场面,将士们奋力抗击匈奴,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虽描写胜利,但给人更多的并非喜悦之情,而是充满了悲怆凄凉之感。

李白诗词鉴赏7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赏析: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大诗人自然很舍不得与孟夫子分手;孟浩然前往广陵,李太白依依惜别之情在心头。江水滔滔不舍昼夜,友情如水浩荡东流。

李白诗词鉴赏8

  作者出处:

  李白的《侠客行》

  全诗:

  李白《侠客行》- -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煊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合下,白首太玄经。

  赏析:

  燕赵之地的侠客系着少数民族做工粗糙的没有花纹的带子[侠客的冠带],宝刀的锋刃像霜雪一样明亮。侠客所骑的白色骏马,上面有银色的.马鞍。骏马飞驰,就像流星一样。侠客剑术高强,而且勇敢。事情完结了以后,轻轻一拂衣服就走了,把自己的姓名隐藏不说。有空闲的时候,到信陵君的门下喝酒,把宝剑卸下,放在腿上,显示自己豪放的气魄。让朱亥来吃肉,劝侯赢一起喝酒。[表示自己和当时的侠客为友]侠客几杯酒下肚(古诗文中,三、九常是虚指)就作出了承诺,并且把承诺看得比五岳还重。醉酒之后,雄心不已,热血沸腾,天上凡有不寻常的天象出现,“白虹贯日”。侠客重然诺、轻死生的精神感动了上天。/侠客这一承诺,天下就要发生大事了。侠客朱亥掏出40斤重的铁锥,击毙晋鄙。让信陵君遂率魏军进击秦军,解了邯郸的围。朱亥、侯嬴这两位侠客,声名显赫,在大梁城广为流传。纵然死了,侠客的气节依然流芳千古,不愧世上英雄的美名。又谁能像扬雄写《太玄经》一样,把侠客的功绩记下来流传世。

李白诗词鉴赏9

  李白《别匡山》赏析

  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摇风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赏析】

  这首《别匡山》,是李白早期的重要作品。此诗历代李白诗文集均未收录,仅见于四川彰明、江油二县县志。县志录自匡山宋碑《敕赐中和大明寺住持记》。碑石原在匡山大明寺遗址,今已移至江油县李白纪念馆。大明寺,兴建于唐初,葺修于北宋。匡山在旧彰明县北,今江油县西,李白故里青莲乡在匡山之南五十余里。这是青年时期的李白读书的地方。

  李白青少年时代正是“开元之治”前期。当时唐玄宗励精图治,使国家欣欣向荣,给人们带来无限希望。因此,李白从小就胸怀大志,一心要把他的才能献给大唐王朝,甚至梦想辅佐皇帝济苍生,安社稷,建立不朽的功勋。也就是说,他希望当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李白为这一理想奋斗了一生,虽然历尽坎坷,屡遭失败,但他的雄心总不销歇。正是在对伟大理想的热烈追求过程中,李白写下了许多充满豪情逸兴的和悲歌慷慨的诗篇,而成为伟大的诗人。

  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自我介绍早年事迹时,写道:“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这首《别匡山》就是李白二十四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作,也就是他为了实现伟大的理想,决心离开他亲爱的故乡时的'抒情言志之作。

  “晓峰如画参差碧”,这是写匡山的远景。在晨光中的匡山,高高低低的峰峦,呈现出碧绿的颜色,好象画图一般。

  “藤影摇风拂槛垂”,这是写匡山的近景。藤萝的影子在微风中摇曳,时时拂着大明寺的栏杆垂下来。

  “野径来多将犬伴”,这是写李白自己在匡山上的行踪。他常常带着家犬作伴,沿着小路爬上山来。

  “人间归晚带樵随”,这是写山头所见。他常常看见打柴的人背着柴草在暮色中下山回家。

  “看云客倚啼猿树”,这是写李白自己在大明寺中的佳趣。他常常靠着寺前的大树,观看天上的云霞。那树上不时有猿猴叫唤,声音好象小孩啼哭。

  “洗钵僧临失鹤池”,这是写寺中所见。和尚们常常在寺后的池中洗他们吃饭用的钵盂。那池上曾有白鹤飞来,后来却不知飞到哪里去了。

  以上都是写匡山的景色,这景色是多么的清幽!同时从景色描写中透露出作者对匡山的感情,他对匡山是多么喜爱!

  诗的最后写道:“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意思是说,匡山虽美,我却无心留恋它,因为我已经决心把自己的文才武艺奉献给大好时代了。

  全诗八句,虽然前六句都是写匡山景色,但全诗的重点却在最后两句。前六句实际上是后两句的铺衬。正是由于前六句的铺衬,使得后两句特别有力,表现了李白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献身热忱,从而使整个诗不同凡响。

  李白一生都酷爱大自然,同时一生又都充满了政治热情。《别匡山》一诗很好地表现了李白这科性格。因此这首诗不仅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可供欣赏,而且对帮助我们认识李白的生平和创作,也大有裨益。

李白诗词鉴赏10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赏析:

  今朝有酒今朝醉固不可取,乐观自信却自古皆然。然而在那潇洒豪逸痛快淋漓之中,也掩不住对现实的哀愁:流水不复,青丝难再,建功无望,抱负难酬。虽则天生我才必有,但我的才用难道仅仅是赋诗饮酒?豪放的`语言,奔涌的气势,不同凡响。

李白诗词鉴赏11

  《雉朝飞》原文

  唐代:李白

  麦陇青青三月时,白雉朝飞挟两雌。

  锦衣绣翼何离褷,犊牧采薪感之悲。

  春天和,白日暖。

  啄食饮泉勇气满,争雄斗死绣颈断。

  雉子班奏急管弦,倾心酒美尽玉碗。

  枯杨枯杨尔生稊,我独七十而孤栖。

  弹弦写恨意不尽,瞑目归黄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阳春三月,万物生机勃勃,垄上青青的麦苗散发着春天的气息,一只白色的雄野鸡带着两只雌鸡从田间飞起,雌鸟的`新羽毛刚刚长出,色彩鲜亮。我这个老而无妻的人看到这情景心中感到一片凄凉。春风和煦,太阳暖洋洋的,鸟儿们在河边啄食,成熟的雄鸟们为求得配偶在互相争斗,脖子上的羽毛散落一地,还不肯罢休。雌鸟也急切地鸣叫着,准备好好地犒劳自己未来的丈夫。就连枯死的杨树在春天都能生出嫩芽,为什么单独我一个人到了七十还一个人生活没有伴偶,这种滋味是管弦音乐、诗词歌赋无法表达、无法排遣的,痛彻心扉,恐怕只有我死后化为灰烬,灵魂才能得以安息。

  注释

  白雉:白色羽毛的野鸡。古时以之为瑞鸟。

  离袱:亦作“离蓰”,毛羽始生貌。

  犊牧采薪:喻指老而无妻的人。

  简析

  《诗经》中曾以“雉之朝飞”作为爱情生活的象征。后琴曲继承了这一主题,并流传着一个故事:牧犊子终年放牧打柴,直至暮年仍是孤身一人,他见雉鸟都是成双成对地愉快飞翔,非常羡慕,愈加感到自己的孤独凄凉,伤心地唱道:“雉朝飞兮鸣相和,雌雄群兮于山阿。我独伤兮未有室,时将暮兮可奈何?”据《乐府古题要解》记载,魏武帝时有个卢姓宫女,擅长此曲,可见它是源远流长的古曲。

李白诗词鉴赏12

  《早发白帝城》

  唐朝: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古诗简介

  《早发白帝城》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诗人是把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来表达的。全诗无不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但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

  《早发白帝城》翻译/译文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早发白帝城》注释

  发:启程。白帝城: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山上。

  朝:早晨。辞:告别。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

  白帝:今四川省奉节。

  江陵:今湖北荆州市。

  一日还:一天就可以到达;还:归;返回。

  猿:猿猴。啼:鸣、叫。住:停息。

  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

  《早发白帝城》赏析/鉴赏

  《早发白帝城》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诗人是把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来表达的。全诗无不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但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

  诗是写景的。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诗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东还江陵时而作此诗。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全诗锋棱挺拔,一泻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远。难怪乎明人杨慎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早发白帝城》文学鉴赏

  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描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彩云间”的“间”字当作隔断之意,诗人回望云霞之上的白帝城,以前的'种种恍如隔世。一说形容白帝城之高,水行船速全在落差。如果不写白帝城之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的迅捷、行期的短暂、耳(猿声)目(万重山)的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暝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这里,巧妙的地方在于那个“还”字上。“还”,归来的意思。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如同回乡一样。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读者细细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为神妙。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诗人说“啼不住”,是因为他乘坐飞快的轻舟行驶在长江上,耳听两岸的猿啼声,又看见两旁的山影,猿啼声不止一处,山影也不止一处,由于舟行人速,使得啼声和山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感到十分畅快和兴奋。清代桂馥称赞:“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札朴》)

  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直说船快,那便显得笨拙;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上三峡》)。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船的快速读者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进入康庄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看这首诗的气势的豪爽,笔姿的骏利,还不能完备地理解全诗。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所以在雄峻和迅疾中,又有豪情和欢悦。快船快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诗人还特意用上平“删”韵的“间”、“还”、“山”来作韵脚,使全诗显得格外悠扬、轻快,回味悠长。

  《早发白帝城》名人鉴赏

  前人对这首诗好评如潮,如杨慎《升庵诗话》:“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清代乾隆御定《唐宋诗醇》卷七:“顺风扬帆,瞬息千里,但道得眼前景色,便疑笔墨间亦有神助。三四设色托起,殊觉自在中流。”丁龙友评价:“此是神来之调。”

  吴昌琪《删订唐诗解》卷一三:“插猿声一句,布景着色之。”应时《李诗纬》卷四:“等闲道出,却使人揣摩不及。”千百年来,这首诗一直被人们视若珍品。

  这首诗的名句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有学者认为,“两岸猿声啼不住”是隐喻李亨兄弟相残。

  《早发白帝城》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汉族,祖籍陇西成纪。一说出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4岁时跟随父亲迁至剑南道绵州。一说即出生于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诗词鉴赏13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故诗题一作“下江陵”。此诗抒写了当时喜悦畅快的心情。

  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不写白帝城之极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之速、行期之短、耳(猿声)目(万重山)之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冥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暂作悬殊对比,自是一望而知;其妙处却在那个“还”字上—“还”,归来也。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俨如回乡一样。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细细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为神妙。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然而又何以“啼不住”了呢?我们不妨可以联想乘了飞快的汽车于盛夏的长昼行驶在林荫路上,耳听两旁树间鸣蝉的经验。夫蝉非一,树非一,鸣声亦非一,而因车行人速,却使蝉声树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大抵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是何等畅快而又兴奋啊!清人桂馥读诗至此,不禁赞叹道:“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札朴》)

  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直说船快,那自然是笨伯;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上三峡》)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其快速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重履康庄的快感,亦自不言而喻了。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赏其气势之豪爽,笔姿之骏利,尚不能得其圜中。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故雄峻迅疾中,又有豪情欢悦。快船快意,使人神远。后人赞此篇谓:“惊风雨而泣鬼神矣”(杨慎《升庵诗话》)。千百年来一直为人视若珍品。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诗人还特意用上平“删”韵的间、还、山作韵脚,读来是那样悠扬、轻快,令人百诵不厌。

李白诗词鉴赏14

  《对酒行》原文

  唐代:李白

  松子栖金华,安期入蓬海。

  此人古之仙,羽化竟何在。

  浮生速流电,倏忽变光彩。

  天地无凋换,容颜有迁改。

  对酒不肯饮,含情欲谁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赤松子栖息在金华山上,安期生居住在东海的蓬莱仙山。

  他们都是古代修炼成仙的仙人,不知今日他们是否还在?

  人生浮幻如梦,如奔流的闪电般转眼即逝,忽然一下子就到了暮年。

  几十年,天地并没有多大的变化,改变的只有人的容颜。

  这样人生的即逝,谁能不感慨万千呢?眼前虽然有盛宴美酒,但欢饮不畅,没有举杯的心情。

  注释

  对酒行:是乐府相和歌调名,内容多为君主歌功颂德。

  松子:即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金华山:在浙江金华县北,即赤松子得道处。传说赤松子游金华山,自焚而化,故今山上有赤松坛。

  安期:《抱朴子》载:安期先生(指安期生),在东海边卖药,已有千年之久。秦始皇请来与他谈了三天三夜,言高旨远,始皇感到奇怪,便赐给他价值数千万的金璧。安期接受后,放置在阜乡亭,并留下一封书信曰:“复数千岁,求我于蓬莱山。“

  羽化:道家以仙去为羽化。

  浮生:人生。流电:形容人生短促,似流电。

  凋换:凋落变化。

  含情:形容心情不欢畅。

  赏析

  诗的前四句,追思仙人,提出疑问。诗人开篇便从古时仙人、仙境起笔,首先创造出迷离缥缈的意境,也凝聚着诗人一生求仙的曲折历程和复杂心态。首二句仙人、仙境相应,山海对举,“栖”、“入”二动词镶嵌句中,造成神妙飘逸的意境,字里行间蕴含着诗人景仰、追思的情感。后两句则转入疑问,这是经过一系列的艰苦探索之后的反思绪果,疑问中透露出诗人迷惘、惆怅的复杂心态。

  中间四句,感叹时光倏忽,人生易老。这里,诗人为强调人生变化之迅速,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浮生”两句中,“流电”的意象与“浮”、“速、‘倏忽”等词语的交互作用,就凸现出其人生短促的意识。”天地”两句又以永存的天地为反衬,来强化其人命不常的意识,揭示出时间的`无限、宇宙的永恒与人生有限、容颜易改的矛盾,倾泻出诗人欲有为而不得,欲超脱而不能的内心矛盾与苦闷,流露出迷惘、倜怅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态。

  结尾两句,紧扣诗题,揭出主旨。诗人在仙境、人生皆令人幻灭、绝望的情境中,忽辟奇境,面对酒杯而产生种种联想,在欲饮未饮的心灵搏斗中,以尾句中反诘的语气透漏出他欲超脱而不能的复杂心态,也表达出更高远的精神追求。

  总体来说,这首诗以诗人内心情感流向变化来结构全诗。起笔是对古仙人思慕的情感基调,继而转入对仙人不复现的失望,对求仙追求的疑虑与怅惘。然后由上而下转入对人世时光易逝的忧虑,对容颜日改的无可奈何,表达出一种失落、灰心和幻灭的情绪。至此,诗人的感情潮水已退入最低谷,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这时,诗人又以超然挥洒的笔触,突然推开去,独辟蹊径,以面对酒杯的联想、发问,表达了“含情”有待的高远精神追求,从而创造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这就形成了全诗看似漫不经心、跳荡不羁,实则整然有序,浑然天成的艺术结构,显示出这首诗“飘逸”的风格。

李白诗词鉴赏15

  李白《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注解」:

  1、罗袜:丝织品做的袜子。

  2、却下:还下。

  3、玲珑句:虽下帘仍望月而待,以至不能成眠。

  「韵译」:

  玉砌的台阶已滋生了白露,

  夜深伫立露水侵湿了罗袜。

  我只好入室垂下水晶帘子,

  独自隔帘仰望玲珑的秋月。

  二:玉石台阶上落满了露水。深夜久站浸湿脚上罗袜。回房放下水晶帘挡挡寒,透过帘缝仰望明亮秋月。

  [赏析]

  《玉阶怨》,见郭茂倩《乐府诗集》。属《相和歌·楚调曲》,与《婕妤怨》、《长信怨》等曲,从古代所存歌辞看,都是专写“宫怨”的乐曲。

  李白的《玉阶怨》,虽曲名标有“怨”字,诗作中却只是背面敷粉,全不见“怨”字。无言独立阶砌,以致冰凉的露水浸湿罗袜;以见夜色之浓,伫待之久,怨情之深。“罗袜”,见人之仪态、身份,有人有神。夜凉露重,罗袜知寒,不说人而已见人之幽怨如诉。二字似写实,实用曹子建“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意境。

  怨深,夜深,不禁幽独之苦,乃由帘外而帘内,及至下帘之后,反又不忍使明月孤寂。似月怜人,似人怜月;若人不伴月,则又有何物可以伴人?月无言,人也无言。但读者却深知人有无限言语,月也解此无限言语,而写来却只是一味望月。此不怨之怨所以深于怨也。

  “却下”二字,以虚字传神,最为诗家秘传。此一转折,似断实连;似欲一笔荡开,推却愁怨,实则经此一转,字少情多,直入幽微。却下,看似无意下帘,而其中却有无限幽怨。本以夜深、怨深,无可奈何而入室。入室之后,却又怕隔窗明月照此室内幽独,因而下帘。帘既下矣,却更难消受此凄苦无眠之夜,于更无可奈何之中,却更去隔帘望月。此时忧思徘徊,直如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纷至沓来,如此情思,乃以“却下”二字出之。“却”字直贯下句,意谓:“却下水晶帘”,“却去望秋月”,在这两个动作之间,有许多愁思转折返复,所谓字少情多,以虚字传神。中国古代诗艺中有“空谷传音”之法,似当如此。“玲珑”二字,看似不经意之笔,实则极见工力。以月之玲珑,衬人之幽怨,从反处着笔,全胜正面涂抹。

  诗中不见人物姿容与心理状态,而作者似也无动于衷,只以人物行动见意,引读者步入诗情之最幽微处,故能不落言筌,为读者保留想象余地,使诗情无限辽远,无限幽深。以此见诗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真意。以叙人事之笔抒情,恒见,易;以抒情之笔状人,罕有,难。

  契诃夫有“矜持”说,也常闻有所谓“距离”说,两者颇近似,似应合为一说。即谓作者应与所写对象,保持一定距离,并保持一定“矜持”与冷静。如此,则作品无声嘶力竭之弊,而有幽邃深远之美,写难状之情与难言之隐,使读者觉有漫天诗思飘然而至,却又无从于字句间捉摸之。这首《玉阶怨》含思婉转,余韵如缕,正是这样的佳作。(孙艺秋)

  「评析」:

  《玉阶怨》,见郭茂倩《乐府诗集》,属《相和歌楚调曲》,与《婕妤怨》、《长信怨》等曲,从古代所存歌辞看,都是专写“宫怨”的乐曲。

  本诗表达了一位贵妇人因想念丈夫而产生的哀怨情绪。全诗极力突出主人公的一个“怨”字,而这“怨”的背后,是她对丈夫的一往情深,“怨”正道出了她对丈夫的深切思念和浓厚的感情。

  开篇两句写贵妇人站在门外,注视着远方的路。夜色已深,露水渐重,即使露水已经将罗袜浸湿,但她依然伫立着,好像她思念的丈夫正从远处走来。这两句通过含蓄的语言,写出了贵妇人焦急的神态。

  后两句表现贵妇人因想念丈夫而产生的缱绻情怀。“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迟迟不见丈夫归来,那皎洁的.明月,似乎更增加了她的愁思,旧欢新愁一同涌上心头,使她备受煎熬。“却下”二字,是虚字却极传神,历来为诗家推崇。这种转折,似断实连;好像要一笔荡开,忘却愁怨,实际却更添愁绪,字少情重,直入幽微。“却下”,好像是无意下帘,其实饱含幽怨。本来夜、怨都深,无可奈何而入室。入室之后,又怕隔窗的明月照入室内,更显孤独,因此下帘。下帘之后,这凄清无眠的夜晚却更难度过,无可奈何之下,又去隔帘望月。这等忧思徘徊,恰如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如此微妙的思绪通过“却下”二字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来。“却”字贯穿下文,可以理解为:“却下水晶帘”,“却去望秋月”。这两个动作之间,愁思转折反复,意蕴悠长。中国古代诗歌讲究“空谷传音”,就是如此。“玲珑”二字,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功力深厚。用月之玲珑,衬托人之哀怨,对面着笔,远胜正面直叙。

  纵观全诗,不见一“怨”字,但“怨”意却贯穿始终,哀怨溢于言表,但这种“怨”都是由“爱”引出,正是由于贵妇人对丈夫的一往情深,才使“爱”“怨”缠绵,感人至深。

  乐府《玉阶怨》多咏被幽禁宫女之幽怨的乐曲。虽以“怨”标题,却不露“怨”字,。首二句写独立玉阶,露侵罗袜,更深夜浓,久待落空,怨情之深,如注如诉;后二句写无可奈何,入室垂帘,隔窗望月,愈衬孤寂。无独乎?无怨乎?诗不正面涂抹,却从反面点妆,字少而情多,委婉而入微,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李白诗词鉴赏】相关文章:

李白《蜀道难》古诗词鉴赏09-11

李白古诗鉴赏07-18

李白的诗词10-12

李白最的八首诗及古诗词鉴赏03-07

李白《送友人》鉴赏08-31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古诗词鉴赏10-23

(集合)李白的诗词12-19

《上李邕》李白唐诗鉴赏11-02

《山中问答》李白的唐诗鉴赏08-10

《静夜思》李白唐诗鉴赏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