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师说创作背景简介

时间:2025-01-21 09:15:22 晶敏 全宋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师说创作背景简介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师说创作背景简介,欢迎大家分享。

  师说创作背景简介

  《师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

  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韩愈所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师有其独特含义,它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在唐代的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写《师说》的这一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的一段话中看出: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韩愈反对士大夫之族的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即师所在,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师说原文

  《师说》

  朝代:唐代

  作者:韩愈

  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译文

  古时候求学问的人一定有老师。所谓老师,就是(用来)传授道理、授与专业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道理的,谁能够没有疑难问题呢?有疑难问题却不跟老师请教,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便终究不会解决了。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随他,以他为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他懂得道理要是也比我早,我也跟他学习。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因此,不论地位高还是低,不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老师也就在那里。

  唉!从师学习的传统不被继承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是很困难的了!古时候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够远了,尚且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不如圣人也够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蠢。圣人的所以成为圣人,愚人的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人们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自己呢,却不肯从师学习,这真糊涂了。那些儿童们的老师,是教给儿童们读书和学习书中文句的,不是我所说的那种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不懂得书中的文句就从师学习,疑难问题不得解释,却不向老师请教,小事学习,大事反而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明白道理的地方。巫医、乐师、各种工匠,不把相互学习当作难为情。读书做官的这类人,一听到有人以“老师”、“学生”相称,就许多人聚集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这样,他们就说:“他和他年纪差不多,学问也差不多。称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称官位高的人为老师,就近于拍马。”唉!从师学习的传统不能恢复,从这里可以知道了。巫医、音乐师和工匠,是所谓上层人士看不起的,现在那些“上层人士”的明智程度竟然反而不及这些人,岂不是可以奇怪的么!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品德才能并不如孔子。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那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业务各有钻研与擅长,不过这样罢了。

  李家的儿子名叫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注全都学了,不被时俗拘束,来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代的从师之道,写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注释

  1.学者:求学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传授。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惑,疑难问题

  3.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知,懂得。

  4.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5.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6.闻: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

  7.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意动用法,以……为师。从师,跟从老师学习。

  8.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用做动词。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庸,发语词,难道。知,了解、知道。之,取独。

  10.是故:因此,所以。

  11.无:无论、不分。

  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说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师存在。

  13.师道:从师的传统。即上文所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

  14.出人:超出于众人之上。

  15.犹且:尚且。

  16.众人:普通人,一般人。

  17.下:不如,名作动。

  18.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耻,以……为耻

  1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

  20.于其身:对于他自己。身,自身、自己。

  21.惑矣:(真是)糊涂啊!

  22.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文言现象

  通假字

  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讲授

  ⒉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表否定

  ⒊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通"逗”,阅读中的断句

  一词多义

  【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擅长某种技术的人或者是乐师)

  ③吾师道也:(名词做动词,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

  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⑥则耻师:(动词 拜师)

  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 老师)(者也判断句)

  【之】

  ①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

  ②郯子之徒:(代词,这)

  ③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不是“取消句子独立性”。因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即“之”后必是动词;而两个“所存”是“所词短语”,“所词短语”都是名词性的。)

  ⑤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标志)

  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指前面的“六艺经传”,译为它们。这是宾语前置句式)

  ⑦士大夫之族:(这些人)

  ⑧古之圣人:(的)

  ⑨师道之不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⑩吾从而师之:(代词,他)

  1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翻译为“这些”)

  【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指示代词,那(些))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称代词,他们的)

  ⑦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揣测)

  【惑】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道】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③吾师道也:(名词,道理)

  ④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乎】

  ①其皆出于此乎? (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②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

  ③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

  【于】

  ①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

  ②其皆出于此乎? (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

  ③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

  ⑤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

  【传】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③六艺经传:(名词,传文)

  【无】

  ①孰能无惑:(没有)

  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论)

  【焉】

  ①则耻师焉:(他们)

  ②或师焉或否焉:(助词:不译)

  ③犹且从师而问焉:(兼词:于之)

  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

  2.名词作动词

  ①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3.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② 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二)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② 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③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⑤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 盛:势盛位高的人)

  2.形容词作动词

  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三)动词的使动用法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使……学习)

  古今异义

  ⒈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用来……的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⒊吾从而师之

  古:跟随并且

  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⒋无贵无贱

  古:不论;不分

  今:没有

  ⒌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古:风气

  今:道理

  ⒍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

  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

  ⒎圣人无常师

  古:永久的;固定的

  今:平常的

  ⒏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⒐年十七,好古文

  古:秦汉的散文

  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⒑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大多数人

  ⒒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了

  今:初级正规教育学校。

  宾语前置

  1、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1、学于余。

  2、耻学于师。

  3、师不必贤于弟子。

  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人非生而知之者。

  4、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被动句

  1、不拘于时

  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

  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

  3(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语)

  4(师)位卑(者)则足羞,(师)官盛(者)则近谀(省略谓语动词)

  5 或师焉,或否焉 (“否”后省“师”)

  6 生乎吾前(者)

  重点背诵句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解析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这是有进步意义的。与韩愈同时代的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以看出《师说》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斗争精神。

  对耻学于师,文章连续用了三个对比。第一,古今对比,阐明耻学于师违背圣人之道,其后果只能是更加愚昧。第二,将同一个人既明于择师教子的必要,却又不明于自己从师的必要,把这两种完全矛盾的做法加以对比,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揭示那些人确实糊涂不通道理。第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的对比,进一步道出士大夫的错误心理,发人深省地指出两种人的地位与智能的反差,更令人幡然醒晤。

  全文分4段。

  第1段

  提出中心论题,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然后指出师的职能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从正面申述中心论点。接着紧扣“解惑”二字,从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师的重要,从反面申述中心论点。最后紧扣“传道”二字,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第2段

  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这一段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第3段

  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这一段开头先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论断,与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呼应,并且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举孔子为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个结论显然是正确的。这种以能者为师的观点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第4段

  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不拘于时”的“时”指“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风气。“古道”指“从师而问”,以“闻道”在先者为师的优良学风。从而总结全文主旨,点明主题。

  分句赏析

  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理解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目的就是要恢复自孟子后已“失其传”的儒家道统。正因为如此,他把“传道”视为教师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受业”“解惑”,都与此有关:“业”即“道之文”,指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而“解惑”也是为了“明道”。由此可见,“师道”是贯穿全文的主线,“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个判断就是上述内容的高度概括。

  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的理解。

  有人认为这句话反映了韩愈轻视劳动人民的阶级偏见。但有人认为不能这样看,因为这句话所在的第2段,都是贬斥上层“士大夫之族”,褒扬“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古之圣人”的,“君子不齿”句的主语“君子”,是指韩愈贬斥的上层“士大夫之族”,而不是韩愈自己。韩愈在文章里一再用“君子”“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古之圣人”对比,贬前者,褒后者,当然不会把自己列入所谓的君子中,所以“君子不齿”只是对耻于从师的君子的讽刺,而没有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轻视。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评析:劈头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论断,紧接着概括指出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做为全文立论的出发点和依据。然后句句顶接,推论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同时,一开头郑重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就隐然含有对“今之学者”不从师的批判意味,很自然地为第二段埋下了伏笔。本句翻译时要注意“者……也……”和“所以”在句式中的含义和作用。

  运用:(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评析:这一句是在前文已用老师的职能作出了理论论证和用孔子言行作了事实论证之后,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得出了进一步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深化,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进一步批判。说明了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这一句由“是故”引出,用“如是而已”结尾,化繁为简,既显见解的深辟透彻,又有一种高瞻远瞩的气势。

  运用:(翻译)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先有后,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师说》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读通(搬字音、查字音),读懂(搬词义、问老师),耐心(要勇于研究注释),决心(树立学好文言文的决心)。本课拟采用目标教学法,这种教学法的优点是既让学生知道要干什么,也让学生便于总结他们掌握了什么。作为文言文的整体理解,要力求把它当作现代文来上,把重点词义的解释放在理解课文中去进行。文章整体结构的理解放在背诵前进行。理解文言文的内容,牵引学生进入文本采用问读法进行。

  【教学过程】

  一、预习安排

  利用词典和课下的注释,把课文读通,读畅。并且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

  二、课堂进程

  1、老师介绍文学常识。抓住如下中心词介绍:

  韩愈、古文运动、写作背景、解题。

  2、老师出示案例,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引入文章。

  有一位数学老师,他辅导的学生多次在各种数学竞赛中获奖。有一回,一个获奖学生的家长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应该感谢我儿子,没有他你就不会出名。”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对这位家长的观点作何评价?

  (老师引导学生明确:老师的宽泛定义,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

  3、齐读文章,学生活动:你能大致地说一说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吗?

  明确:本文主要讲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劣陋习。

  4、学习第一段:

  ⑴朗读:点读第一段──老师纠音,并指明朗读中的缺陷──学生齐读。

  ⑵老师出示三个问题,请同学们进入文本,利用课下注释理解文本,然后参与三个问题的讨论。理解与翻译中要注意下列词的用法与意义:必、受、师(6个)、是故。

  ①老师是干什么的?

  ②人为什么需要老师?

  ③选择老师需不需要考虑他的年龄大小?

  ⑶各自背诵第一段──点背──齐背。

  ⑷老师总结: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接着指出从师学习的正确途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总之,这一段提出全文的论点:人们从师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并阐明了择师的态度和标准。

  5、学习第二段:

  ⑴朗读:点读──师正音──齐读。

  ⑵理解文本: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弄懂这一段所写的内容,参与下面问题的讨论,并且在理解与翻译的过程中掌握下列几个词的意义:出、下、耻师、句读、不、族、相若。

  ①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在从师学习的态度上有何区别?为什么“圣益圣,愚益愚”?

  ②今之众人对自己和对孩子在从师的态度上有何区别?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在从师的态度上有何不同?

  ④本段文字所写的内容是?(抨击了“耻学于师”的陋习。)

  ⑤本段文字论证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对比。)

  ⑶熟读──背诵──齐背。

  ⑷老师总结:本段运用了三个对比,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陋习,这是结合当时的现象从反面进行批判。文段上是首尾照应的,前面提出师道之不传,欲人之无惑的现实,然后通过三个对比来说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尾两句与首句照应,再次说明了师道之不复的原因。

  6、学习第三段:

  ⑴朗读:点读──齐读。

  ⑵理解文本:对照课下注释理解内容,掌握重点词语有:常、师、之徒、专攻。讨论下列问题:

  ①作者列举孔子拜师一事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孔子为什么我们要拜这些人为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⑶各自背──齐背。

  ⑷老师总结:这一段,举当时备受尊崇的大“圣人”、大学者孔子的例子,说明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也说明了从师学习的正确途径,而且还为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提供佐证,一石三鸟,事例选得非常精当。

  7、学习第四段:

  ⑴朗读:点读──齐读。

  ⑵理解文本:

  对照课下注释理解内容,应掌握的重点词语有:传、拘、嘉、贻。并参与讨论一个问题:

  作者写《师说》这篇文章的直接动因是什么?

  ⑶各自背──齐背。

  ⑷老师总结:这一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但作者并没有把它作为附记来写,而是围绕中心论点来写:他赞扬李蟠“不拘于时”(与上层“士大夫之族”相反),“学于余(从师学习),“能行古道(行从师之道)”就是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论点。

  8、理解全文结构:

  (这是为学生背诵课文作准备。)

  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并形成如下板书:

  三、段意

  论点一、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二、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

  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感也难矣

  三、用具体事实进一步阐明谁可为师的道理

  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四、说明写本文的原因

  结论:向后学号召。

  1、不拘于时;

  2、能行古道。照应以上两个分点

  3、背诵全文:

  在学生理解了全文写作的结构之后,要求学生快速地背下全文。

  4、课后拓展:

  ⑴学了本文你思想上得到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⑵现在我们还需不需要老师?请谈谈你的见解。

【师说创作背景简介】相关文章:

《人月圆》散曲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04-15

石灰吟创作背景06-19

鹧鸪天的创作背景10-30

《西游记》创作背景03-31

《登乐游原》的创作背景03-20

后出师表原文及创作背景07-06

《醉翁亭记》创作背景介绍07-19

《声声慢·寻寻觅觅》创作背景10-19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创作背景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