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诗经关雎原文

时间:2024-01-27 17:10:27 偲颖 古诗三百首 我要投稿

诗经二首关雎原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经二首关雎原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诗经二首关雎原文

  关雎原文及翻译:

  关关雎鸠(jū jiū),在河之洲。窈窕(yǎo tiǎo)淑女,君子好逑(hǎo qiú)。

  参差荇(xìng)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wù mèi)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you zai),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mào)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原文字词注释:

  关雎:篇名。它是从诗篇第一句中摘取来的。《诗经》的篇名都是这样产生的。

  周南:西周初期周公旦(公元前1063-前1057年)住东都洛邑(在今河南省洛阳市),统治东方诸侯。“周南”都是周公统治下的南方诗歌。《关雎》是一首情歌,写一个贵族男子爱上了一个采荇菜的姑娘,思慕她,追求她,想和她结婚。

  关关:象声词,鸟的啼叫声。

  在河之洲:(雌雄雎鸠)在河中陆地上居住着。形容它们的融洽。

  好逑:等于说“佳偶”。逑:配偶。

  参差荇菜:长短不齐的荇菜。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荇菜,水生植物,圆叶细茎,根生水底,叶浮在水面,可供食用。

  寤:醒着。寐:睡着了。

  思服:思念。服:想。

  琴瑟友之:弹琴鼓瑟来表达对她的爱慕。

  芼:摸,这里是选择的意思。

  原文翻译:

  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岛上。

  善良美丽的少女,小伙理想的对象。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采收。

  善良美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

  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复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

  善良美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宠爱。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

  善良美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

  赏析1:

  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

  虽然从性质上判断,一些神话故事产生的年代应该还要早些,但作为书面记载,却是较迟的事情。

  所以差不多可以说,一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雎鸠的阵阵鸣叫诱动了小伙子的痴情,使他独自陶醉在对姑娘的一往深情之中。

  种种复杂的情感油然而生,渴望与失望交错,幸福与煎熬并存。

  一位纯情少年热恋中的心态在这里表露得淋漓尽致。成双成对的雎鸠就象恩爱的情侣,看着它们河中小岛上相依相和的融融之景,小伙子的眼光被采荇女吸引。

  诗人在这里采用了“流”、“采”等词描述小伙子的心里变化的过程。

  这首诗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郑玄从文义上将后二章又各分为两章,共五章,每章四句。

  这里用郑玄的分法。

  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

  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

  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章的“参差荇菜”承“关关雎鸠”而来,也是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生情。

  “流”,《毛传》训为“求”,不确。因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处不当再有“求”义。“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

  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是一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

  第四、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

  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

  极写快兴满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谓“乐而不淫”。篇诗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本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

  以下三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地相思与追求。

  此外,全诗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如“参差”、“窈窕”、“辗转”、“关关”等,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赏析2:

  《关雎》诗意地描绘了一个完整的爱情审美过程,即人的美(外形美和心灵美)的审美过程。诗的一开始就给出了美丽的自然和人的图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春天的河边,绿草茵茵,成双成对的雎鸠在水中嬉戏,一位美丽的少女在河边采摘荇菜,她撩拨起了少年男子的无限情思。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引《方言》说:“秦晋之好,美心为窈,美状为窕。”爱情的产生常常始于为对方的形体(人的外形美)(窕)所吸引,而后才有了进一步的交往,继而了解对方的心灵(心灵美)(窈),所以说爱情就是人的美的审美过程。爱情双方是感同身受的关系,它虽然从异性形体美的感受开始,但却具有对异性形体美的超越性感受。少年男子初遇女子时注意的是女子的形体美,但是越到后来,越消失了对她的单纯形体美的感觉(此过程在文本中需要一个过渡),随之而来的是女子的情绪对他的情绪的严重干扰,体现在诗中便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女子态度的不确定引发了男子的无尽相思。“心有灵犀一点通”,待到两者都有了感同身受的能力后,爱情就产生了。诗到这里,把人在爱情审美过程中主体与自然统一这对关系揭示出来了。前面说过,《关雎》是一首婚歌,它是强调伦理道德的。所以,诗歌在肯定了审美主体的自然性的同时,又强调了审美主体和社会理性的统一。在诗歌中,这些关系和谐地同构于审美主体,因而形成了理想的爱情审美观。

  其实《诗经》中,不只是《关雎》,还有《桃夭》、《蒹葭》等大量的诗歌都体现着这种理想的审美关系。《蒹葭》更是把爱情的审美体验提升到了主体对于时空和生命哲性思考的高度。

  《关雎》是周朝的民歌。周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高扬主体理性的人治时期,统治者建构了以宗法血缘观念为核心的一整套伦理道德体系,因此美学观念也相应地被浸染了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早期的儒家学说以“和”为美,视主体的功德圆满为终极追求,在一定的程度上尊重了人的自然性。《论语·先进》中孔子独倾心于曾子的回答,就可以看出孔子要求把社会的“礼治”和理性的规范变为人们出自天性的自觉要求,早期的儒家学说不是泯灭人的自然性的。反映在爱情审美价值观上,就是《关雎》闪耀的那种“和”美与人性美的特点,在肯定了人的自然性的同时,又以社会理性作为自觉要求,强调了伦理道德观念,体现了作为社会的人的理想爱情审美价值取向。唯其如此,《关雎》才得以列诗三百之冠,并倍受后人推崇。另外,民间是一片自由的天地,为这种爱情审美追求提供了合适的生长土壤和温度。

  但是,这样理想的爱情审美价值取向在主流话语中只是昙花一现,在此后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屹立于风雨中的冰凉的贞节牌坊才是爱情的基本意象,昭示着历史发展的真实。闪耀于先秦爱情审美价值观中的人性光.

  以上说的是它的情感美。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儿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刘师培《论文杂记》云:“上古之时,谣谚之音,多循天籁之自然,其所以能谐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韵,二由语句之间多用叠韵双声之字。”此诗虽非句各叶韵,但对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却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诗经关雎原文】相关文章:

诗经关雎原文朗诵04-02

诗经关雎原文及翻译12-27

关雎诗经原文带拼音02-25

诗经关雎原文带拼音01-05

诗经关雎拼音11-06

关雎原文09-09

诗经关雎赏析情感03-31

诗经关雎拼音版07-19

关雎诗经解析10-19

关雎诗经带拼音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