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杜甫的励志古诗之《望岳》

时间:2023-06-06 17:39:28 宗泽 古诗三百首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杜甫的励志古诗之《望岳》

  《望岳》此诗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杜甫的励志古诗——《望岳》,希望大家喜欢!

杜甫的励志古诗之《望岳》

  杜甫的励志古诗之《望岳》

  《望岳》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诗人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第一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第二首诗作于作者中年时,宰相房琯败绩丧师于陈涛斜被罚,抗疏救之而获罪被贬而满是失意。第三首作于作者暮年。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仙字精神。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更以后出之作难以企及。

  杜甫的励志古诗之《望岳》

  《望岳》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此时,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当他游历到山东,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望岳》诗。

  【赏析评价】:

  诗中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六句实写泰山之景。

  开头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设问统领下文。二句的“齐鲁青未了”自问自答,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末了”是表现山势座落之广大,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这是远望之景。

  三、四句是近望之势。“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了,一个“钟”字生动有力。“阴阳割昏晓”,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的两个天地。“割”字形象贴切,给参天矗立的山姿赋予了生命力。

  五、六两句是近看之景,并由静转动。“荡胸生层云”描写山腰云雾层层缭绕,使胸怀涤荡,腾云而起,用“层云”衬托出山高。“决眦入归鸟”,是瞪大了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中的小鸟,表现出了山腹之深。一个“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好象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了。

  最后两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临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中的“凌”字,表现了作者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中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显得低小,以此衬托出泰山的高大。

  这首诗的题目是“望岳”,全篇紧紧抓住“望”字写景,写景中又处处烘托着一个“高”字。从而把泰山的万千景色、高大的气势渲染得纤毫毕现,令人如亲临其境。故此《望岳》一诗,成为历代描写泰山的佳篇,被人们传颂不绝。

  杜甫的励志古诗之《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24岁,北游今山东,遥望东岳泰山,写下了这首雄视百代的五言古体诗。

  此诗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岱宗”,泰山又名“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称。起句设问:泰山是什么样子?顿时便抓住读者,将他们拉进自己的诗境里来。次句自答:它苍翠着整个山东大地,绵延不绝!今山东地域在春秋时期分属齐、鲁两国,齐在泰山北,鲁在泰山南。“青”,用作动词,炼字精悍。“未了”,不曾完结。泰山山脉之大,非远观不能领略,这就缴出了题中的那个“望”字。

  第三句,“造化”指大自然及其创造者。“钟”,聚集。此句谓上苍对泰山特别眷顾,集神奇秀丽于其一身。这是对泰山的高度赞美。第四句,山北为“阴”,山南为“阳”;日落为“昏”,日出为“晓”。此句夸张泰山的高大,说它割断了夜晚与白昼。“割”字下得老辣、生新。这两句仍然从大处落墨,对泰山作宏观描述。

  以上四句,重心在“岳”;五六两句,重心转移到“望岳”的“我”。“层云”,重叠的云。“决”,裂。“眦”(zì),眼眶。二句是说远望泰山,云气缭绕,胸中仿佛也有重云生成并激荡;瞪大眼睛,目送鸟儿归山,直到它们没入苍茫山色,眼眶都快要瞪裂。这两句,特别是“决眦”句,刻画自己“望岳”的情态极为传神。

  古体诗并不要求对仗,律诗才要求中间两联对仗。本篇三四五六句是两联工妙的对仗,熔律体入古体,尤见诗人融会贯通的文学才力。

  “决眦”句中,那“归鸟”已将作者的诗心从远望之处牵引到了山中,与他心仪的泰山零距离接触了,于是末尾便水到渠成地由“望岳”自然延伸到“立志登岳”。“会当”,定要。二句是说:我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视那矮小的群山!这正是《孟子·尽心上》“(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云云的诗意表达。卒章显志,青年诗人用最高亢的音调唱出了他的人生理想与追求。此前不久,他刚经历了进士考试失利的挫折。但他“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唐王勃《滕王阁序》),仍保持着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锐气。凭着这股锐气,尽管终其一生也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至少在诗歌创作上,他为我们中华民族树立了一座文学的“泰山”!

  杜甫的励志古诗之《望岳》

  诗题为《望岳》,“望”字贯穿全诗。

  首联为远望:“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如何样呢?“夫”,在那个地点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概,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郁,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郁,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于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壮宏阔的气概。第一句设问,是诗人初见泰山时又惊又喜,情急之中一时难道找不到恰当的语言来形容,自然免不了心口相商地推敲沉吟起来。第二句写泰山给予远望中的诗人的突出印象,“齐鲁青未了”五个字可谓别出心裁:那清翠的山色连绵起伏,没有尽头。

  由鲁地到齐地,囊括无遗。这是何等气象!

  颔联为近望:“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峻。那个地点是近望,赞扬大自然把天地间的奇异秀美的景色都集合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晴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奇异秀美皆聚泰山。“钟”,集合的意思。

  此联写走近泰山抬头仰望时所见所感,写出泰山的奇异秀丽和高大宏伟。一句写山之壮美,看起来大自然把一切奇异秀美都聚拢在泰山之上。一个“钟”字将上句写泰山宽敞的背景,拉回到泰山本身的千仞峻深上来,给予泰山拔地而起的动感将大自然拟人化,写得格外有情:大自然将灵秀之气全集中于这座山。,一句写山之高峻,看起来一把利剑劈开了阴阳两个天地,阴暗分明。那个地点的一个“割”字,表现泰山之雄险奇崛,化静为动,极具匠心。使本来静止的山峰变得灵动起来,显出山峻峭如刚锋,将山南山北判若晨昏,由此能够想见山色的变幻无穷。颈联为细望:“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爽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捷,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壮壮美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阔。“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眶。“入”,收入眼里,看到。 诗人的目光集中到“层云”和“归鸟”上,山峰间那飘飞的层云,让人心胸开阔;翱翔的归鸟,消逝在极目远望的心头。假如说颔联写的是静景的话,那么颈联写的则是动景:层云任飘动,宿鸟归飞疾,画面灵动,一派生气。在这出神的追望中引出尾联,由所感到所想。 最后的尾联是诗人想象之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由望岳而引起的决心。表达的是诗人尽快登上泰山极顶的期望。尽管现在诗人没有登上山巅,但他相信总会有一天登上顶峰,将天下群山尽收眼底!“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心情之急切、飞步攀登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慨。因泰山之雄壮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宏伟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诗人在有意无意之间抒发出他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给人以无限的启发和鼓舞。——这确实是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并能引起人们强烈共鸣的缘故。

  杜甫的励志古诗之《望岳》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充满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刻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今后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快乐得不知如何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赞颂仰慕之情,专门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夫如何”,确实是到底如何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那个地点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专门别致。那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通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样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儿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因此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专门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奇异秀丽和宏伟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因此说“割昏晓”。“割”本是个一般字,但用在那个地点,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

  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刻聚精会神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假如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能够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确实是什么缘故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缘故。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概,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杜甫的励志古诗之《望岳》】相关文章:

杜甫古诗《望岳》赏析11-24

杜甫古诗《望岳》教学案例08-07

杜甫雄心壮志的古诗《望岳》03-29

《望岳》杜甫原文及翻译04-07

古诗望岳翻译11-05

杜甫《望岳》赏析(通用6篇)05-10

杜甫《望岳》教案(通用11篇)06-16

古诗《望岳》教学反思?三则08-10

初中古诗《望岳》教学实录08-10

文言文古诗《望岳》文学赏析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