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古诗的三重魅力

时间:2023-05-23 13:33:23 雪桃 古诗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古诗的三重魅力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的三重魅力,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诗的三重魅力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古诗正是这文化的一顶皇冠。这顶皇冠,既让人觉得精致,又让人觉得质朴。它散发出的光芒,正是古诗的三重魅力,令人目眩神迷。

  第一重魅力是诗文的魅力。诗文的魅力,有“推”与“敲”的权衡,有“辞根散作九秋蓬”的“用常得奇”,有“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的移情于物,有……诗文的魅力,是字的雕琢,文的构思,才会有人为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捻断数根须”。而古人在诗歌的构思方面更为巧妙,写思念之情不写己反写所思之人,这是何等新奇的构思?那么就更不用说风格了,苏轼豪放柳永婉约,李白飘逸杜甫沉郁,不同的历史养育了不同的诗风,这也使得诗文更为多变,花样繁多。正是字词的精炼,文章的构思与诗风的变化,成就了诗文的魅力,你难道不为之倾倒吗?

  第二重魅力就是诗情的魅力。有重情的唐诗:“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有重理的宋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更有情理完美结合的《春江花月夜》,有“人生代代无穷已”的人生思考,也有“应照离人梳妆台”的思念之情。诗人们用他们手中的笔,描绘出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有的诗人赞美爱情,有的诗人记录战争,有的是人追逐梦想,有的诗人改变现实。诗人们将目光聚集在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形成了许多主旨不同的诗歌,真实地反映着社会,讲叙着一个个或凄婉或豪迈的故事。正是这总揽一切目光,绘出了一幅包含上下五千年的浮世绘,成就了诗情的魅力,你难道不为之倾倒吗?

  第三重魅力是诗魂的魅力。透过诗歌,我们可以看见放荡不羁的李白,忧国忧民的杜甫,乐观旷达的苏轼……他们以诗为镜,展现给我们一个梦般美丽的世界,也将那个世界中的他们刻在我们面前。我们可以听到李白举杯放歌的声音,杜甫为寒士呼号的声音,苏轼对月祝福的声音……透过诗歌,展现的是诗人的灵魂,只要你愿意去了解,这就是诗魂的魅力,你难道还不为之倾倒吗?

  诗文、诗情与诗魂,正如同皇冠的材质、装饰与中心最华美的宝石,令古诗这顶皇冠在中华文化中熠熠闪光!

  拓展:经典古诗文的魅力与作用

  今天,我们读古诗文究竟有什么用?教了70年古典文学、今年业已92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一言以蔽之:诗,让我们的心灵不死。她在《与古诗交朋友》 一书中这样写道:诸位小朋友,我相信你们都是喜欢多结交一些好朋友的,我现在就要给你们介绍一位非常可爱的好朋友,那就是中国的古诗。以朋友喻古诗,可见她对母语的亲近,对传统文化的珍惜,对古典的礼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师和家长从小就会传授孩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的思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章句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等古代经典诗文,表现了历代知识分子把报国为民作为最高理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追求人生的价值,实现人生的理想,要的就是这种求索精神。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广阔胸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的勇敢担当,都深深烙下先辈们胸怀天下的精神品格。

  古往今来,无论历代教育制度发生怎样的变化,也无论时光如何飞逝,传统文化的脉都不应该断,这是维系教育的根本。而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就是经典古诗文,如果不能认真研读,如何渡过传统之河、到达现代化的彼岸呢?

  中国古代的诗文,尤其是古典诗词,较之外国和中国现代的诗歌经典,也许少了一点理性精神,却更多一些直觉的、自然的美感。

  中国生来就是诗的国度。诗文诗文,诗是在前面的。诗歌是和心灵非常接近的一个文体。《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诗经》开宗明义的第一首。读起来好像前言不搭后语,前两句和后两句有什么关系?可它就是中国人心里有关爱情的诗。人遭遇了爱情,自然语无伦次,心里想的变成语言,怎么说,总觉得没说好、没说对,再变成文字,自然不知如何是好。这才是最真切和最真情的。这就是诗,中国人血液里的文字。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屈原一首《橘颂》,开楚辞之新天地。其后逾千年,古典诗词不断凝聚民族思想与文化精神。赋兴于汉、诗兴于唐、词盛于宋、曲盛于元,古典诗词一脉相承,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长城,见证并构建了人类文明的重要一阙,对日本、韩国以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化演进、文明进步都有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由历代读书人对经典不断地背诵、涵咏、贯通而发展传承下来的。

  过去读书人都有记诵经典的童子功。人的记忆有一个规律:年龄越小,记得越快,忘记得越慢;年龄越大,记得越慢,忘得越快。综观中国的大师级人物,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小时候就大量背诵经典者。曹雪芹对各种诗词典故的运用信手拈来、天衣无缝;苏东坡晚年依然能背诵《汉书》;苏步青能背《左传》;陈寅恪更是可以全文背诵《十三经》。有这样童子功的人,学习能力特别强,并因此受用终生。

  其实,记诵、创作古典诗词是一项陶冶性情的审美活动,并不只是为了用。复旦大学张新颖教授在《无能文学的力量》一书中写道:某种意义上,文学、文学研究是无能的,又是有力量的,而这种力量又正与这种无能紧密相连可见,文学的作用就在于它的无能的力量,在于它的无用之用。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文的意义,在于文化素养的提升。虽说几首诗歌改变不了生活中的缺失,学习《论语》治不了国,学《老子》更不可能解决当下存在的各种问题,但是它给了我们思路上的启发、文学上的享受、想象上的惊奇。

  经典古诗文的魅力与作用,不仅存在于过去,而且指向现今与未来。中国古典诗词的活力还在与时俱进、不断展现,永远感染着读者,给人启迪。

【古诗的三重魅力】相关文章:

【推荐】古诗的魅力作文51篇04-13

有关古诗的魅力作文4篇04-07

魅力古诗的作文集合五篇02-03

人生的三重境界03-25

魅力的造句05-16

聆听的魅力08-28

魅力散文04-08

艺术的魅力01-28

孝顺的魅力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