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望天门山古诗全解

时间:2023-11-24 16:02:00 嘉璇 古诗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望天门山古诗全解

  《望天门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年)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地一首七绝。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地情景:前两句用铺叙地方法,描写天门山地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地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地远景,显示了一种动态美。以下是望天门山古诗全解,欢迎阅读。

望天门山古诗全解

  原文

  望天门山

  唐代: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注释

  ⑴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地叫西梁山,在江南地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地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⑵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劈开,断开。

  ⑶至此:意为东流地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⑷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

  ⑸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地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赏析

  该诗为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

  李白无比热爱祖国地壮丽山河,一生遍游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不朽地杰作。该诗描写诗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远望天门山地情景。天门山为今安徽省芜湖市地东梁山与和县地西梁山地总称。《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前两句用铺叙地方法,描写天门山地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地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地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地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地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地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地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地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地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地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地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地江流。由于楚江怒涛地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地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地华山与河东地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地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地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地天门山对汹涌奔腾地楚江地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地长江流经两山间地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地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地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地奇险。有地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地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地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地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地山峰阻遏时出现地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地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地雄姿,下句则点醒“望”地立脚点和表现诗人地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地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地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地“一片孤帆”。读这首诗地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地“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地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地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地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地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地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地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地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地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地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地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地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地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地情状。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地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地同时突出了诗人地自我形象。

  《望天门山》的诗意

  《望天门山》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显示了一种动态美。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并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表现出一种新鲜的意趣。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望天门山》教案

  教学目的:

  1、借助注释理解《望天门山》的诗意,了解诗歌描写的是怎样的景象,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2、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预习内容设计:

  1、查找有关资料或工具书,了解作者生平及作品。

  2、尝试自读理解古诗。

  (1)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试着讲讲这首诗的意思。

  (3)有什么学习困难记下来,以备质疑。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和查找有关资料的能力,利用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自己能初步读懂古诗的意思及边思考边发现问题的能力。)

  一、总结评价学生自学检查的情况

  (设计意图:有布置就要有检查,有检查就要有总结和评价。借以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的进步,激励学生自能读书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一)学生质疑

  师生共同归纳,梳理。有的问题师生即时解决;有的则在进一步学习中解决。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根据学生质疑的问题,教师了解学生困难所在,从而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是教学的目的性更强。)

  二、学习古诗

  1、学生自读《望天门山》,想象描绘的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还可以画一画。

  (设计意图:利用多种方式理解诗中描述的内容,想象使内容丰富形象化。)

  2、全班交流汇报自读情况。

  1、理解诗意。

  (1)突破难点:“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回”怎样理解?如果想象画面,或描绘时怎样表现这一内容?

  (2)开头两句从诗人自己奇异的感觉中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壮美的江山胜景图,末两句写了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此时他眼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作者都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从部分到整体理解古诗内容,弄清楚作者观察方位及顺序。)

  2、结合插图读诗句。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诗配画,画配诗,诗画结合,直观教学,强化理解和记忆。)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诵这首诗,看谁背得快。

  1、有感情诵读。

  2、还知道李白的哪些诗?尝试介绍几首,谈谈对诗的理解认识等。

  (设计意图: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展学生学习范围,开阔视野。)

  三,总结本节课学习情况。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一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3、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体现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怀。

  教学重点:

  能熟读诗句,理解诗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意境,体会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怀。

  教学准备:

  录音机,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吟唱诗歌、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曾经了解过这个人吗?板书:李白[唐]。你对他了解多少?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关于李白的资料:

  出示小黑板: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的诗气势磅礴、情感奔放,想象丰富,大胆夸张。因此被称为诗仙。今天,我带来一首他写的诗,不过,我要把它唱出来,你们想听吗?(想听)听了之后,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的境界当中。

  二、自主学习、探究诗意:

  (一)整体感悟

  1、学古诗,要先学会怎样去读。老师先读,请拿出笔画出这首诗的节奏。

  2、根据你画的节奏,读一读

  3、谁来读给大家听。

  自学诗意:真好,我们都能读通、读顺了。读完了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呢?现在就请你拿出笔,划一划你读懂的字、词、句。

  探究诗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你们来汇报诗意,老师来作画好吗?谁先来。

  汇报A:我读懂了“天门”就是天门山。“楚江”就是长江。天门山断开了是被长江冲开的。

  师:这里的”断”字是什么意思?看看图说明这山怎样?怎样能读出这种险的感觉来?(生:断字要重读。)学生自读。“开”字又是何意?是说明这江水怎样?怎么能读好这句。(生:断和开都要重读。)

  汇报B:我读懂了“碧水”就是指“碧绿的江水”“碧水东流至此回”就是碧绿的江水向东流至这就回旋了。师:这里的“回”字当什么讲?边打手势边读诗。问:长江东去不复返,为什么到这就回旋呢?怎样能读好它。师相机板画。

  汇报C:两岸青山相对出:两岸绿绿的。山相对着耸出来。师:指导书写”岸”。这里的“出”字当什么讲?你认为这山有什么特点?怎样去读这句?这山真绿啊!读。这山真高啊,再读。这山真险啊!大声地读。师相机板画。

  汇报D:孤帆一片日边来:孤单的一只船从天边漂过来。师;这是谁的船呢?李白乘船来到天门山,看到这般景色,心情会是什么样的呢?怎样能读出这种心情来。师相机板画。

  总结:孩子们,我们随着诗句浏览了天门山的景色。一首诗一幅画。你们看这景色美吗?老师再来吟诵这首诗。让你闭上眼睛,积极地想想这番美景吧!

  三、反复朗读、体会意境:李白不愧为“诗仙”啊,你们认为这首诗写得怎样?好在哪?想不想看看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

  出示评价:(一起来读。)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汹涌奔腾,急流回荡,雄山对峙,江水天来的气势。问:你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A:从“天门中断楚江开”这句诗中,我感受到了汹涌奔腾的气势。师: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这水真。谁能读出这种气势来。这种力量真。加强语气,谁再来读。

  B:我从“碧水东流至此回”能感受到急流回荡的气势,师引:同学们,我们再来听听水回旋时的声音。听完之后,你能感受到什么?师:汹涌的江水声,震耳欲聋,让我们大声地读出来。浩浩荡荡的楚江又在天门山下,流转盘旋。这是多么壮观的景象啊,再读。

  C:我从“两岸青山相对出”感受到了雄山对峙的气势。师:天门山夹江对峙,高大雄伟。去匆匆这山的形势又是多么险要啊。能读出来吗?

  D:我从“孤帆一片日边来”感到了江水天来的气势。师:浩浩荡荡的江水载着李白的船一同向天山赶来,此时此刻李白的心情多么地激动,多么地愉悦。怎样能读出来?

  总结:是啊,这是一番壮观的景象,这更是一种宏大的气势。不光是李白,谁能不对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而感叹呢?现在,就请你用声音来抒发这种情感吧,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

  四:拓展练习、总结学法:孩子们,正因为天门山的美景让李白感动,所以他在天门山逗留了多日,写下了另外一首诗《天门山》谁来读,从这首诗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天门山 李白

  迥出江上山,双峰自相对,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

  总结:孩子们,学完了本课,我们不仅懂得了诗意,更应该学会怎样去学古诗。请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学诗的?最后让我们齐读古诗来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五、板书: 望天门山

  [唐]李 白

  断

  开

  回

  出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望天门山》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古诗主要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还要注意课内外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课前,让学生查阅有关李白的资料。课后,收集李白的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学生信息量的交流。这样做,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仅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二、把思考的空间还给学生。

  自学时间充分。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学生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同时渗透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潜移默化培养自学能力。

  三、创设情景,以读为本。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师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四、主导作用发挥得当,让学生把古诗画成一幅画。

  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老师能顺势引导,随机应变,表现出对古诗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你觉得应该画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让学生把古诗画成一幅画。

  五、加强了课内外的结合

  课堂上启发学生互相交流查阅资料的收获,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学生终生有益。特别是课后作业的布置:“除了学过的,同学们再找一两首,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很有新意,它打破了课内外的界限,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这正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望天门山》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三年级语文上册21课古诗两首中的《望天门山》。下面,我将从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流程,说教学反思五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学目标:

  1、会认“断、孤、帆”等个生字。正确认读“中断、楚江、至此回、相对、孤帆”等词语。并能联系上文理解“至此回”,重点指导书写“楚”。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习通过想象,抓关键字来的方法来品读古诗。

  3、背诵古诗,并能用自己的简单说出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我确立此目标有以下四点依据:

  一是基于对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第二学段目标中也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朗诵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二是基于对单元重点项目的理解:

  本单元以“壮丽的祖国山河”为主题来展开学习,通过阅读,能够从多个侧面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进一步热爱祖国以及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是基于对教学内容的认识:

  本篇古诗描绘的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

  四是基于对三年级学生学情的认识:

  三年级的学生在二年级上册的第三组课文和二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学生对祖国的山河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在古诗中去感悟祖国的大好山河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

  据此我将教学重难点确定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习通过想象,抓关键字来品读古诗的方法;背诵古诗,并能用自己的简单说出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为此我采用“朗读法”、“引导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获得自己独特的情感经验。

  三、说学法

  在教学中要体现新课标提出的“以生为本”的理念。因此,我将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法、朗读感悟法,让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想象,抓关键字来品读古诗的方法,体验诗人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设计意图:联系旧知,以及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同时以一个主问题:作者是怎么望天门山来贯穿整首诗。)

  (二、)初读诗文,初悟诗意。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的基础是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所以让学生先自由读,然后抽读,老师范读,学生试读,展示读等多种读让学生能真正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

  (三、)想象画面,找出景物

  (设计意图:通过划节奏再读,以想象画面来品味诗文,找出诗中写景的词语。有诗文初步整体把握。)

  (四、)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设计意图:在想象中,感悟诗文的情景,并通过朗读,品味天门山的气势,长江水的澎湃。)

  (五、)找关键字,品观望点

  (设计意图:通过找文中能体现出李白观望天门山的.一个字,让学生通过接读感悟“出”字的好处。)

  (六)入情入境,深悟诗

  (设计意图:出示作者作诗的背景,让学生联系背景来理解作者写这首诗的心境。再通过引读,深入感悟山的热情、水的澎湃都是因为诗人喜悦的心情。)

  (七、)作业

  (设计意图: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丰富学生的知识,增长学生的见识。通过对阅读材料的补充,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五、说教学反思

  1、这是第一次公开上古诗课,自身还是有些拿捏不准这节课到底该怎么来上,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感觉不够精准,特别是制定的教学重难点上,我制定的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习通过想象,抓关键字来的方法来品读古诗;背诵古诗,并能用自己的简单说出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但在实际教学下来,感觉学生自己的理解还是不够,课堂上对古诗的理解主要是老师的教授,总感觉学生虽然有想象,自己也有说,学生内心的感悟还有些欠缺,特别是中等偏下的同学,理解起来还是有些难度。

  2、本课中本来是有拓展,让学生读一读李白所写的另外一首诗《天门山》,但因为突然停电,我就把这个布置成了作业,如果在课堂上让学生去读的话,也许效果会更好一点。以上就是我的说课,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望天门山古诗全解】相关文章:

望天门山古诗06-15

古诗《望天门山》06-14

望天门山的古诗11-18

《望天门山》古诗的意思07-18

望天门山古诗的名句01-04

李白《望天门山》古诗04-01

望天门山古诗拼音07-18

望天门山的古诗赏析11-18

望天门山古诗的翻译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