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白居易草古诗原文

时间:2023-07-24 12:27:59 古诗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白居易草古诗原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白居易草古诗原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白居易草古诗原文

  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又名《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

  茂密的野草布满了原野,他们每年都秋天枯萎春天繁荣。

  纵然是燎原的烈火也不会把它烧尽,等到春风吹拂它有重新萌生。

  注释

  本诗又题《草》。

  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这种作法起源于“应制诗”,后来广泛用于科举“试帖诗”。此诗为作者准备科举考试而拟题的习作,所以也加了“赋得”二字。“又送”两句诗意,本自《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离离:形容春草长得极繁茂。

  远芳:遥远的芳草。

  侵:渐侵、渐近。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被送的人。

  萋萋:草长茂盛的样子。

  枯:枯萎。荣:昌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野火:焚烧荒野枯草的火。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一说阳光照耀下的嫩绿色。

  简析

  这首诗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作品,也是当时传诵的名篇。全诗结构严紧,格调清新,通过对荒原野草的赞颂,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

  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二句更是传诵千古。

  创作背景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唐德宗贞元二年(786)、三年(787)间,是白居易少年时准备应试的试帖诗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点评

  此诗直观是对自然演变的描写,但含意深刻,常用以比喻进步的东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国画欣赏

  此帧意态生动,格调离旷,极富于抒情和表现。画中生机勃勃的野草如同清新凉爽、淡雅芬芳的微风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

  赏析:

  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上,我为你送别,看到萋萋芳草,年年岁岁,枯了还复青,野火再列,春风细寸里,生命也会轮回。亲爱的朋友,此去几时回?遥远的古道弥漫着温馨的草香,明媚的阳光下,一片翠绿连接荒域,在这样的时刻目送你远去,心中充满离别之情。以草写离情,巧妙妥贴,令人想起“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的咏叹,也使人产生“离恨如春草,更深更远还生”的共鸣。

  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此诗为试帖诗,命题“古原草送别”。草与别情,似从古代的骚人写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的名句以来。此诗写出了“古原草”的特色而兼关送别之意,还写出了新意。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离离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也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那“离离原上草”,就像是绿色的胜利旗帜。“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晴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蛩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这结尾意味深长。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名家评论

  唐·张固《幽闲鼓吹》:白尚书应举初至京,以诗谒顾著作况。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咸阳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即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延誉,声名大振。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复斋漫录》云:乐天以诗谒顾况,况喜其《咸阳原上草》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予以为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之句,语简而意尽。

  明·唐汝询《唐诗解》:上二联写物生之无间,下二联是草色之关情。乐天语尚真率,佳处固自不少,要非入选之诗,独此丰格犹存,故采以备长庆之一体。

  明·冯时可《雨航杂录》:《续古诗》:“何意掌上玉,化为眼中砂。……晴沙金屑色,春水麴尘波。”自是晚唐色相。至《古原草》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几希初唐乎?

  清·顾安《唐律消夏录》:三、四的是佳句,但“一岁一枯荣”虽是起下,而语太显露,遂使下句意味不全。五、六虽分“古道”、“荒城”,而用意实是合掌。结句呆用王孙,更庸弱。香山诸体颇称大手笔,此作独枯率窄狭,不能展动,得非以好句累之乎?

  清·田雯《古欢堂集杂著》:刘孝绰妹诗:“落花扫更合,丛兰摘复生。”孟浩然“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此联岂出自刘欤?白乐天《咏原上草送客》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之意,分为两句,风致亦自不减。古人作诗,皆有所本,而脱化无穷,非蹈袭也。

  清·屈复《唐诗成法》:不必定有深意,一种宽然有馀地气象,便不同啾啾细声,此大小家之别。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前一解,要看“原上”二字,后一解,要看“王孙去”三字,古人作法,一丝不走。

  清·谭宗《近体秋阳》:浑朴,其情当在《十九首》之间。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此诗见赏于顾况,以此得名者也。然老成而少远神,白诗之佳者,正不在此。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天然名句,宜见赏于逋翁(“野火”二句)。

  清·范大士《历代诗发》:极平淡,亦极新异,宜顾况之倾倒也。

  清·孙洙《唐诗三百首》:诗以喻小人也。消除不尽,得时即生干犯正路。文饰鄙陋,却最易感人。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情韵不匮,句亦振拔,宜其见重于逋翁也。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此诗借草取喻,虚实兼写。三四承上荣枯而言。唐人咏物,每有仅于末句见本意者,此作亦同之。但诵此诗者,皆以为喻小人去之不尽,如草之滋蔓。作者正有此意,亦未可知。然取喻本无确定,以为喻世道,则治乱循环;以为喻天心,则贞元起伏。虽严寒盛雪,而春意已萌。见智见仁,无所不可。篇《锦瑟》,在笺者会意耳。五六句古道荒城,言草所丛生之地;远芳晴翠,写草之状态。而以“侵”字、“接”字,绘其虚神,善于体物,琢句尤工。

  近代·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冯舒:逋翁真巨眼。查慎行:人但知三、四之佳,不知先有“一岁一枯荣”句紧接上,方更精神。试置他处,当亦索然。纪昀:此犹是未放笔时,后乃愈老愈颓唐矣。许印芳:“又”字复。

  后世影响

  编辑播报

  此诗是作者应考的习作。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束缚如此之严,故此体向少佳作。据载,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及读至“野火烧不尽”二句,不禁大为嗟赏,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并广为延誉。(见唐张固《幽闲鼓吹》)可见此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

  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这一名句就是从此诗脱化而成。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白居易自幼聪慧过人,传说始生就会说话,能认识“之无”二字,五六岁就能懂得声韵,十五岁就能做诗作赋。十七八岁时,曾一次携带着自己作的诗文到长安,特意拜访当时的名士顾况,顾况见他年轻,起初瞧不起他,一眼觑卷上的名字“居易”二字,便戏笑他说:“居易、居易,长安米价昂贵,恐怕居住下来大不容易”。可是当他翻阅到白居易的诗卷第一篇正是《赋得古草原送别》一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特别其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时,顿时吃惊,非常欣赏称赞,慌忙改口说:“有才如此,能作这样的诗真是难得,那就在长安居易不难了”。于是设宴款待,多方宣扬,白居易的声名大振。

  作品主题

  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 (《不如来饮酒七首》其七)、“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对酒五首》其二)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龚颐正《芥隐笔记》)。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二老堂诗话》)凡此种种,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诗的影响轨迹。

  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创作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作品风格

  语言优美、通俗、音调和谐,形象鲜明、政治讽喻。

  白居易草古诗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并会写“枯、荣”

  3、能说出诗歌大意,体会诗人的感情,初步懂得要像小草那样不怕困难、顽强不屈。

  4、启发儿童想象,让学生感受小草蓬勃生长的美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

  1、理解“离离”、“枯”、“荣”、“尽”的词义。

  2、懂得句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含义。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插图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齐读白居易的一首古诗《江南好》,跟学生介绍白居易是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尤其是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极为有名,我们会在以后的学习中学到他的这些优秀诗文。

  二、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昨天的课文中学到的小草是什么样子吗?

  在你的眼里草又是怎样的呢?

  今天我们要去看看听听在诗人白居易眼里的草是什么样的?,齐读《草》

  三、诗歌加插图,学习诗歌

  1.出示诗歌;

  看来这首诗对同学们而言是耳熟能详呢?那么你能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吗?能产生问题的人才是会思考的人!

  (预测学生会提出不能理解的诗歌中的词语或者是句子)

  看来大家对整首诗的理解还是感觉到有点困难的!没关系,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会慢慢理解这首诗的意思的。大家别着急!

  2.请看第一句诗“离离原上草”中的“原”字。谁能用“原”这个字组个词语?预测生:原因、原来、高原、草原、原子弹、原始人、校原(可能与“园”的组词相混,相机解释:“原”是指广阔的没有遮挡的;“园”则是人工围建的)

  嗬!小朋友知道的还真不少!请大家想一想,“离离原上草”的“原”是指刚才那么多词语中的哪个?

  ――草原!

  师:大家同意吗?是的。这里的“原”就是指的草原。“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呢?请看插图回答。

  预测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高,很密

  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密,一棵挨着一棵。

  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生:草原上的草绿油油的,一眼望不到边。

  师:说得太美了。聪明的小朋友看了这幅图,一定知道“离离”是什么意思了。谁说说?

  生:“离离”就是茂盛的意思。

  生:“离离”就是草长得很茂密,一棵挨着一棵。

  师:说得完全正确!谁能把这一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生:“离离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长得非常茂盛。

  师:谁能看着图,说得再具体一点?(强调把话说完整,说具体。)

  3.师:很好!再看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谁能用“岁”说一句话?

  预测生:我今年8岁了。

  大家今年8岁了,也就是说,你们从生下来到现在几年了?

  生:(齐声)8年了!

  师:8岁是8年,1岁呢?

  生:(齐声)1岁就是一年!

  师:1岁就是一年,那么,一年有几个季节呀?

  生:一年有四个季节:春、夏、秋、冬。

  师:一年四季草有哪些变化呢?(贴春季图。)

  师:这是春天的小草。春天的小草怎么样?谁能看图说一说?

  生:春天来了,小草发芽了。

  生:春天来了,小草从地里探出了小脑袋。

  师:说得太漂亮了!夏天呢?(贴夏季图。)

  生:夏天到了,小草长得非常茂盛。

  师:秋天到了,天气凉了,小草怎么样了呢?(贴秋季图。)

  生:秋天到了,天气凉了,小草慢慢变黄了。

  师:冬天呢(贴冬季图。)

  生:冬天,小草都冻死了,叶子变黄了。

  师:(指着黑板上的四季的草)小草一年当中,有两次明显的变化,谁看出来了?

  生:一年当中,草绿一次,黄一次。

  师:多聪明!那大家一定知道枯和荣是什么意思了。(学生纷纷举手)不过,我不想让你们说。现在,我请一位小朋友到黑板前边来,看看“枯”该贴在哪一幅图的下面,“荣”该贴在哪幅图的下面,贴对了,说说明他懂了。)

  (把“荣”写在夏天草的下面,把“枯”写在冬天草的下面。)

  师:请你说说“枯、荣”的意思,你能给他们组几个词吗。

  生:“荣”就是茂盛的意思,“枯”就是黄了,干了的意思。

  师:“一岁一枯荣”什么意思?

  生:就是一年当中,草茂盛一次,干枯一次。

  4.师:再看“野火烧不尽”这一句。“烧不尽”就是烧不——

  生:(齐声)就是烧不完!

  师:“尽”就是完的意思。这可奇怪了!到了冬天草叶子都冻死了,枯黄了,大火一烧(贴红红的火苗图),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把草烧得干干净净,白居易为什么说烧不尽呢?

  相机引导:大火有烧不到的地方。是什么没烧完?联系下一句想一想。

  师:草根没烧着,所以说没烧尽!

  师:学到这儿,我想,小朋友一定明白了第四句的意思了。谁能到前边来,把第四句的意思在老师画的画上画出来?(指导画出草根和风吹小草芽斜的图来)

  5.师:同学们,大火烧得那么厉害,可是第二年春天,春风一吹,小草齐刷刷地生长出来了。你觉得小草怎么样?

  生:小草不怕烧,很勇敢。

  生:小草很坚强。

  师:(把“强”写在黑板上)“强”字前边的“坚”字换一个什么字更合适?确切地说,是什么“强”?

  生:是顽强!

  师:对!是顽强!小草的生命力多么顽强!火把叶子都烧光了,第二年照样发芽,多么了不起呀!

  6.面对小草的遭遇,你觉得大火是怎样的?带着你的感觉来读第三句话。

  而小草的顽强又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呢?请你也来读读第四句。

  7.正是因为小草的这种顽强的生命力才使白居易写下了这首诗来赞美它。学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四、写字“枯荣”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古诗《草》,了解了诗中的意思,初步知道了小草这种小植物虽然不起眼,可它那顽强的意志、顽强的生命力是非常值得我们欣赏的。我们也要像小草那样,遇到困难要有顽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

  六、板书设计:

  草―――――― ?顽强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草古诗教学反思

  《草》这首古诗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咏物诗。本诗读时琅琅上口,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很多学生早在幼儿园的时候就会背了。针对这一学情,我没有按事先准备的教案往下进行,而是采取多种形式的读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去思考、领会、感受、体验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进而通过自己表达出来,做到作者、文本、读者有机地融合起来。

  但是,就本诗“离离原上草”这句中的“离离”,我想没有哪个学生会想到是“茂盛”的意思;而“一岁一枯荣”中的“岁”“枯、荣”,但对于二年级的孩子,也不会那么容易就想到它的意思。所以,我采用多种形式来激发和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意思。如:“原”可以组什么词?学生便组出了等多个词。我便顺势说这里的原就是草原的意思,紧接着我便问草原的草长得怎样。随手板画出长得茂盛的草,学生马上回答草长得很茂盛。我又说那“离离”是什么意思?学生便很快联想到“茂盛”,这样“离离”的意思就迎刃而解了。在理解“岁”时,我让学生用“岁”造一个句子。

  有的学生说“我今年八岁。”紧接着,我说:“从出生到现在你过了几年?”“八年。”学生抢着说。那么“岁”是什么意思呢?哦,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岁”就是“年”的意思呀!学到这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那种成就感也就油然而生。通过茂盛的小草和枯黄的小草两幅图片的对比,理解“枯荣”的意思,学生明白了大致的意思,更容易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再通过后两句浅显易懂的诗句,体会小草那顽强的生命力。在理解了全诗的意思后,我指导学生反复吟诵诗句,做到心中有诗,脑中有画。

【白居易草古诗原文】相关文章:

草白居易古诗07-12

草的古诗白居易02-07

《草》白居易古诗07-19

草白居易的古诗09-26

草的古诗白居易解释07-12

白居易《草》古诗详解07-21

白居易《草》古诗翻译03-03

鸟古诗白居易原文06-29

草白居易古诗几岁写的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