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庐山的古诗

时间:2021-07-21 20:41:44 古诗大全 我要投稿

关于庐山的古诗

  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了关于庐山的古诗,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庐山的古诗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

  阳光下庐山香炉峰上紫色的云雾缭绕,远远地望去像一道瀑布挂在山前。奔腾的水流飞泻而下足有三千尺高,就像银河从高高的天上落到人间。

  【鉴赏】

  这首七言绝句,以大开大合之笔,摹写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象,堪称千古绝句。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香炉”即位于庐山西北部的香炉峰,峰顶终日云烟缭绕,有如巨型香炉,故而得名香炉峰。朝日初升的瞬间,晨光遍洒香炉峰上,山中雾岚氤氲出一片紫烟,香炉峰更像一座巨型香炉。白雾袅袅腾起,处处弥漫,苍天山川之间,红日喷薄如金丹乍炼成,紫色的云霞缭绕在其周围,更添浪漫光环。首句的精妙比喻为下文庐山瀑布的出场,创造了仙境缥缈的氛围。一个“生”字,不仅写活了香炉峰,也把山间的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游浮的景象表现出来了。到第二句时,诗人才把视线集中到山前的瀑布上,“遥看”,点明诗人是站在山脚下,抬头远望。“挂”字与“悬”字,都能摹写出瀑流在陡崖高壁上飞奔而下的气势,然而“挂”字较之“悬”字,更能表现出飞瀑有如白练千尺的形貌,行文也显得更从容,仿佛这挂前川的瀑布乃是造化神奇天工自成。同时“挂”字也从布局上呼应了首句“遥看”的视角,扣住了诗题中的“望”字,承接更为自然,点题更为巧妙。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瀑布“飞流”可见其喷涌而出的态势,“直下”可见飞瀑如银蛇从天而坠,毫无阻碍的迅猛之势;“三千尺”就是三百丈,然而“千”与“百”之异,却造成迥乎千里的艺术效果。三千尺的夸张之词,将飞瀑从高空直扑而下,势不可挡的雄壮之姿一笔带出。李白素有率性之为,这三千尺的飞瀑形象,恰是诗人洒脱不羁、义无反顾气质的寄托。

  而结句“疑是银河落九天”则写得声震九天,寰宇皆惊。银河由大量恒星构成。古亦称云汉,又名天河、天汉、星河、银汉。“银河”在古典诗歌中是经典意象,或关牛郎织女的故事,或关宇宙洪荒的`寥廓。然而诗人别出心裁,将银河与庐山瀑布关联,庐山瀑布飞流三千尺,惊人魂魄,诗人竟疑心是天上银河因乾坤扭转从天际泻落人间庐山,又从庐山飞流直下。李白素好以气遣词,这样气吞天宇的想象,很能显示他“纵意骑射,弩末尤壮”的艺术个性。

  全诗共四句,区区二十八言,却是意随笔至,写景宏壮,情感激切。在尺幅之内,诗人用他与生俱来的谪仙人气质驱遣着自己的想象纵意驰骋,用他独有的胆识与文采,想出了他人所不敢想,写出了他人所不能写,虽为绝句,却大开大合,纵横捭阖,并有歌行之气质。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赏析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

  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

  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关于庐山的古诗】相关文章:

赞美庐山瀑布的优美古诗10-17

描写庐山的古诗8篇07-05

描写庐山的古诗6篇02-08

李白古诗《望庐山瀑布》说课稿07-01

古诗《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04-13

古诗《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汇编04-17

小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03-21

小学生古诗《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04-18

关于庐山的高考写作素材02-17

关于古诗的名言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