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王昌龄《青楼怨》赏析

时间:2023-07-28 13:36:24 晓怡 古诗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王昌龄《青楼怨》赏析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昌龄《青楼怨》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

  青楼怨

  作者:唐·王昌龄

  香帏风动花入楼,高调鸣筝缓夜愁。

  肠断关山不解说,依依残月下帘钩。

  【注释】

  ①高调:即调高,升高音调。

  ②关山:指乐府横吹曲《关山月》,内容多写戍卒思归及离别之愁。不解说:不会说,无法表达。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约757)唐代诗人。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约在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秋,获罪被谪岭南。三年后北归。公元748年(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在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

  【繁体对照】

  卷143-23【青樓怨】王昌齡

  香幃風動花入樓,高調鳴箏緩夜愁。

  腸斷關山不解說,依依殘月下簾鉤。

  赏析

  在昌龄写居人思远的诗中,《闺怨》是倍受人们青睐的。在那首诗中,“不知愁”的“少妇”由于在“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而触景生情,心头翻起了“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怨思;这首诗中,也是情因景起,是风掀动“香帏”使她受到惊动,从而睁眼看到了随风飞入的落花。这落花使她想到自己芳年妙龄却独守香帏,于是对远方的丈夫顿生思念之情。《闺怨》写了少妇心理状态的微妙变化,此诗却突出了女主人公愁绪的深重和难以排解。大概是看到落花之后,青楼女子再也无法入睡了,只好起身想法使自己的“夜愁”“缓”解一些。她“缓”解“夜愁”的方法,就是“高调鸣筝”,特意地把弦绷得很紧,弹出很高的调子,抒发胸中的不快。“高调鸣筝”,显示了少妇那烦躁得不可忍耐的心态。但是有的时候,人越是想从某种状态中解脱出来,却又常会使自己越陷越深。诗中女子遇到的就是这种情况。她本来是想“高调鸣筝缓夜愁”,得到的却是“肠断关山不解说”,并不能抒发她对征人的思念之情。征人远在关山之外,自己思念肠断,高调鸣筝无用,无奈中的她就只好看着“残月”“依依”“下帘钩”了。本来就“肠断”的她,这景象只有使她倍感凄凉了。

  这里写月,不是客观上的描写。有人说它与《从军行》其二中“高高秋月照长城”是同一手法。其实并不尽然。“依依残月下帘钩”的最突出处,在于这“月”是少妇透过竹帘看到的缓缓而下的残月,不仅寄寓着少妇的无限深情,也映现着少妇深夜里难以入睡的神态,从而可以想象出少妇一直睁着双眼对着残月,无可奈何地看它“下帘钩”的愁容。“高高秋月”以景结情,这里就必须加上以景写态。另外,这首诗还很有余味。少妇望着残月,也许是想寄思念于残月,可是尽管她“依依”不舍,但月还是下了帘钩,孤寂中的人又陷入了一片黑暗,什么也看不到了。那“怨”该怨到什么程度呢?

【王昌龄《青楼怨》赏析】相关文章:

王昌龄《闺怨》赏析12-17

薄幸青楼春晚宋词赏析及译文09-04

怨歌行原文及赏析12-16

《长信怨》古诗赏析08-03

王昌龄《出塞》的翻译以及赏析11-27

王昌龄送别的古诗及其赏析06-20

李白《怨情》的原文及其赏析11-29

郑域《昭君怨》古诗翻译赏析05-29

柳中庸《征人怨》的古诗赏析及译文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