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古诗》教学设计

时间:2023-11-17 07:31:50 古诗大全 我要投稿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汇编(15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汇编(15篇)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

  c 【学习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位小朋友,一起先听听他的自我介绍吧。

  放录音:嗨,我是古诗博士,非常高兴认识你们。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学习,在学习之前,我想和你们进行一场背诗比赛。

  小博士要求:

  1、任意背一首诗,开火车背。

  2、别人背过的'不能得复背。

  教师小结背诗比赛:同学们表现很棒,教师也想背了,想不想听呢?

  二、朗读古诗,学习生字

  1、诗背古诗,请同学评价后,让学生自读《春晓》、《村居》。

  2、师:这两首古诗的题目分别是──指名读,区分“春、村”的读音。

  3、出示生字:

  ⑴ 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读一读。

  ⑵ 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

  ⑶ 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⑷ 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4、巩固识字。

  5、比赛背。

  二、巩固生字

  1、出示词语:

  指读。

  抢读。

  同桌互读。

  2、比赛:

  出示字卡,打乱顺序,分别发给四个小组,让小组合作,按诗句的顺序摆一摆。

  三、写字

  逐一指导书写。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本课由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杜甫的《绝句》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诗句情景交融,诗中形象生动逼真,是古诗中写景名作。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望庐山瀑布》语言简洁,用词精当。全诗采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可以说是一幅气势恢弘的写意山水图。《绝句》则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仿佛一幅生机无限的早春图。

  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带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进而受到美和感染,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赞美。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感悟《绝句》

  1.板书题目,并解题

  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体裁,是旧体诗。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有固定的格式和规则。如,共有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言绝句”(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言绝句”(七绝)。《望庐山瀑布》也是绝句。

  2.简介作者

  3.理解诗句之意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自鹭上青天。]鸣:叫,指歌唱。翠:新绿。翠柳:初春时节柳枝刚抽出新芽。青天:蔚蓝色的天空。诗句之意: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梢上欢乐地歌唱,一行白鹭在晴朗的天空中自由飞翔。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含:包含,藏在里面。西岭:泛指成都西面的岷山。千秋:千年。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泊:停泊。东吴:指长江下游,现在江苏一带。万里:万里之外。诗句之意:透过窗户看得见西岭上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外江面上停泊着即将驶往万里之外的东吴的客船。

  4.再读诗句,品悟诗意

  ⑴第一、二行描写先写地上,再写天上,各写什么?

  标出声音、颜色、动作之词:

  表示声音的词语:鸣、上。

  表示颜色的词语:黄、翠、白、青。

  表示动作的词语:鸣、上、含、泊。

  师:“黄、翠、白、青”相互映衬描绘出一幅色彩明丽,生机勃勃的图景,令人赏心悦目,传达出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鸣”、“上”两个动词写出了黄鹂在柳枝上欢叫和一行白鹭从水面飞上青天的声响。“含”、“泊”两个动词具体写出了草堂外的景象,特别是“含”的妙用,把岷山积雪这一远景移至草堂内,使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景色优美的图画。

  ⑵三、四行写什么?(千秋雪,万里船)

  师:“千秋雪”表现出时间的`永恒,而“万里船”又让人联想起广阔的空间。诗人身居草堂,思接千载,胸襟是如此开阔。当然,诗中所讲的时间和空间并非实指,但从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看,我们不难想象他对和平生活多么向往。

  ⑶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呢?

  师:前两行先描绘草堂前看到的景:眼前有鸣叫的黄鹂,翠绿的柳树;天边有蔚蓝的天空,飞腾直上的白鹭。后两行描绘草堂以外看到的景:窗外有西岭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外有驶往东吴的客船。

  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特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绝句》这首诗通过描绘草堂春天美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无比愉悦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三、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反复练读。

  练习背诵。

  四、积累运用

  1.读下面两首古诗,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

  绝 句 早发白帝城

  杜甫 李白

  迟日江山丽, 朝辞白帝彩云间,

  春风花草香。 千里江陵一日还。

  泥融飞燕子, 两岸猿声啼不住,

  沙暖睡鸳鸯。 轻舟已过万重山。

  2.完成课后练习我会填。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的意思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3

  教 学

  目 标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全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 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知识点

  梳 理理解古诗意境 背诵并积累春天的古诗

  教 学

  过 程第一课时(学习《咏柳》)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二、先学习《咏柳》,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2)“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技的绵长和柔软)

  (3)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全大自然的伟大神奇)

  (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学习《春日》)

  一、复习导入(指名背诵《咏柳》,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学习《春日》,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泗、滨”。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胜”“泗”“滨”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旬,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 (2)“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说说吗?(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背诵古诗。

  第三课时(复习旧知;指导书写生字;交流古诗)

  一、指名背诵《春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识字写字 三、书写练习。

  四、拓展阅读: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互相交流,背诵。

  五、作业:背诵古诗给家人听,默写古诗。

  课 后

  反 思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23个。

  3、完成“语文天地”中“学习显身手”。

  4、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教学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2、理解语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课型:古诗。

  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活动:

  1、学生们,十二月份结束了,我们将迎来新的一年。新岁月的第一天是什么节日?

  2、板书课题。

  3、从课题里。你联想到什么?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

  ⑴、指导看书上的插图,问:这篇课文图上有什么?

  ⑵、出示小黑板上的诗句,指定学生读。

  ⑶、全班齐读。

  ⑷、出示生字5个,(开火车读)

  爆 屠 曈 换 符

  ⑸、出示生词,同桌读。

  爆竹 屠杀 苏醒 交换 符号

  2、熟读课文,理解诗句。

  ⑴、学生自由读诗句。

  ⑵、小组讨论:“说说你知道哪句诗的意思?

  ⑶、指定学生说诗意。

  ⑷、全班齐读全诗。

  ⑸、分组接背诗句。

  ⑹、指定学生背诵。

  ⑺、小组比赛,哪组背得好。

  ⑻、同桌互相背。

  三、作业布置: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四、板书设计: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户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五、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设计理念

  1.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自悟自得。

  2.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3.课后作业收集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过程

  一、谈雪激趣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怎样的雪景?你们看见过在漫天大雪里钓鱼的情景吗?诗人柳宗元就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出示雪景图)

  二、初读感知,想像画面

  1.听老师配乐朗读,尽可能在脑海中想像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轻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想像画面。

  3.指生朗读。

  4.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进入情景,自主学习

  1.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2.学生交流。

  **说

  (1)播放音乐,指生描述: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着,接着下起了鹅毛大雪,一连几天也不停,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见一只鸟在飞,所有的'路上也看不见行人的足迹。但在冰天雪地里,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却孤零零地坐在一条小船上,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2)刚才这位同学描述的好在哪儿?(强调用自己的语言,自然生动有创造性地描述。)

  (3)你有什么补充的?

  **画

  (1)展示有代表性的简笔画。

  (2)用诗句来描绘自己的画。

  (3)引导讨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的?

  **读

  (1)抽生读。

  (2)集体评议。(师指导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3)练读。

  想同学所描述的情景,边想边读。

  看同学的简笔画,边看边读。

  听音乐感受诗的意境,边听边读。

  (4)抽生背诵。

  四、课外延伸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优秀诗文还有很多。课后同学们从他的作品中再找一二首自己喜欢的诗。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理解事歌意思。

  4.积累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词,从中感悟作者热爱祖国壮丽山河,赞美自然之情

  领悟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工具书、反复朗读、质疑理解诗歌意思,体会作者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作者热爱祖国壮丽山河,赞美自然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诗词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具:

  录音机、幻灯

  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

  教学流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学习《古诗两首》的第一首,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1.学生试读,诵读。

  2.听录音,学生边听边想象:古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从哪知道的?

  三、学法“引路”,自学古诗

  1.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我们应该怎样来学习古诗?

  2.归纳如下学习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入诗境―悟诗情

  四、“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

  1.指名简介苏轼。说说诗题怎样读?给了我们哪些信息?

  2.指名朗读诗句,注意咬音准确。

  五、“明诗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利用工具书理解诗意。同桌交流、讨论。

  六、“入诗境,悟诗情”

  1.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从诗句中体会到的'?汇报、交流。

  2.诵读诗句,体会情感,感受意境。

  七、领悟作者巧用修辞,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1.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西湖景美的?

  2.品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八、拓展延伸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板书课题

  二、复习上节课的学法。

  三、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四、自查释疑,读懂诗意

  1.学生试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

  2.学生试讲,逐句理解。

  3.观察图片,感受画面之美。

  五、讨论探索,感受诗境

  1.结合诗题,引导质疑:诗人遥望洞庭湖,望见了什么?

  2.讨论探究,感受诗境。

  “湖光秋月两相和”(和谐之美)

  “潭面无风镜未磨”(朦胧之美)

  “白银盘里一青螺”(艺术之美)

  六、反复诵读,体会诗境

  1.轻声自读,想象诗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七、领悟作者巧妙的表达方法

  八、拓展延伸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读古诗,理解字词,读懂诗意。

  2、体会诗中所表达的作者与朋友的深厚友谊。练习感情朗读古诗。

  3、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学会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作者运用夸张、比喻的方法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描写送别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赠汪伦》,出示古诗: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你知道“赠”是什么意思吗?

  3、请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二、学习古诗

  1、初读,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

  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送别)

  2、再读古诗,想一想,谁送谁,谁别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有谁知道李白是谁、汪伦是谁吗?

  学生介绍有关背景。

  教师过渡,他们一个是大名鼎鼎的诗人,一个是普普通通的村民,他们之间是怎以联系起来的呢?(学生说故事)

  4、是啊,天下没有散的筵席,再好的朋友也要分别,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句,看看分别时的情景怎能样?

  5、自读,说诗意。

  你认为哪一句还可以怎么说?(修正诗意、注意关键字词)

  6、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学生质疑)

  (根据学生质疑情况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

  朗读。

  7、小结:这首诗是以歌声来送别朋友,其实古时候还有许多诗,我们看一下,古人还会以什么来送别朋友?

  三、带读古诗

  1、出示以下三首诗,引导学生自读理解,古人又是以什么来送别朋友的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朗读、小结:无论以什么送别,都有可以概括为以“真心”送别。

  四、课外练习

  收集送别诗,举行一次吟诗会。

  【板书设计】

  赠汪伦

  李白 深情厚谊 汪伦

  踏歌声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学了前面的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么样的呢?

  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样也非常喜欢春天!所以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

  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题。(区分春村的读音)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

  1) 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2) 准确认读诗中的生字。

  三、试读课文、读出诗韵

  1.师范读。(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和天、烟、鸢。)

  2.学生跟师读。

  3.指名读。

  4.师生对读。

  5.学生齐读。

  四、认读、识记生字

  1.指名拼读生字。(领读)

  (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齐读生字。

  3.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1) 自由记生字。

  2) 共同探讨识记生字的办法。

  (比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

  自首 舍古 读诗 对树村 睡眠

  闪问间闻 屋居 醒醉 亲童 外处)

  五、巩固生字

  1.认读生字卡片。

  2.读词语巩固生字:

  两首古诗 一首儿歌 冬眠 到处 见闻

  乡村 居住 烟花 童话 散步

  六、指导写字

  1.书写生字古、声、多。

  2.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笔顺,并逐一指导。

  古:横要长而凸。

  声:上为士,上横长,下横短。

  多:上下两部分一样,但位置要注意必须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

  3.生练习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齐读生字。

  2.开火车读生字。

  二、朗读感悟、理解古诗

  1.看课文插图,听配乐朗诵。

  2.全班齐读《春晓》、《村居》。

  3.学生自由读,思考:我从中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4.交流汇报自读情况,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5.分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6.反馈释疑,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三、背诵古诗

  1.指导朗诵。(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1) 师范读。

  2) 自愿读。

  3) 比赛读(同桌赛、小组赛)。

  2.背诵古诗。(指名背、小组背、齐背、师生对背等。)

  四、指导书写

  1.口头扩词:

  古()()()声()()()

  多()()()处()()()

  知()()()忙()()()

  2.书写生字处、知、忙。

  3.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的笔顺,并逐一指导。

  处:半包围结构,捺要拖长、包住。

  知:左右结构,口在右边偏下。

  忙;左右结构,竖要垂直且稍长。

  4.学生练习书写,师巡视、指导。

  五、扩展活动

  班里开展一次放风筝活动。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读古诗,理解字词,读懂诗意。

  2、体会诗中所表达的作者与朋友的深厚友谊。练习感情朗读古诗。

  3、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学会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作者运用夸张、比喻的方法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描写送别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赠汪伦》,出示古诗: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你知道“赠”是什么意思吗?

  3、请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二、学习古诗

  1、初读,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

  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送别)

  2、再读古诗,想一想,谁送谁,谁别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有谁知道李白是谁、汪伦是谁吗?

  学生介绍有关背景。

  教师过渡,他们一个是大名鼎鼎的诗人,一个是普普通通的村民,他们之间是怎以联系起来的呢?(学生说故事)

  4、是啊,天下没有散的筵席,再好的'朋友也要分别,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句,看看分别时的情景怎能样?

  5、自读,说诗意。

  你认为哪一句还可以怎么说?(修正诗意、注意关键字词)

  6、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学生质疑)

  (根据学生质疑情况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

  朗读。

  7、小结:这首诗是以歌声来送别朋友,其实古时候还有许多诗,我们看一下,古人还会以什么来送别朋友?

  三、带读古诗

  1、出示以下三首诗,引导学生自读理解,古人又是以什么来送别朋友的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朗读、小结:无论以什么送别,都有可以概括为以“真心”送别。

  四、课外练习

  收集送别诗,举行一次吟诗会。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使学生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和农民劳动的辛苦,要尊重农民,爱惜粮食。初步了解诗人所反映的当时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生字卡片、插图、小黑板

  主要板书计划

  20古诗两首

  锄禾 悯农

  日当午汗滴 春

  一粒 盘中餐 辛苦

  秋 万颗

  饿 死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描红、仿影、临写、朗读

  课外: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古诗吗?能背诵吗?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板书:古诗两首。解释“古诗”的.意思。诗歌以“首”为单位。

  3、先学《锄禾》

  二、初读指导

  1、板书:锄禾,领读。解释字意。

  2、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教师用小黑板揭示:锄禾当午粒粒辛苦盘皆

  (1)自由拼读,读准字音。

  (2)指名认读,提醒学生前鼻音的字。

  (3)怎么记住这些字?学生自主学习,然后交流。

  4、指导朗读,注意重音和停顿。

  5、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精读训练

  1、指导看书上的图。这幅图上,天空中、地面上各画的什么?自由说说图意。

  2、当众交流。

  3、教师讲“当”、“正是”等字词意思。板书:日当午汗滴盘中餐辛苦

  4、讲解。

  5、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四、作业

  1、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后再组词。

  2、读拼音,写汉字。

  3、用“辛苦”说、写一句话。

  4、用自己的话讲〈锄禾〉的意思。

  5、背诵〈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锄禾》。

  2、用自己的话把《锄禾》这首古诗的意思讲一讲。

  二、初读指导

  1、板书课题,领读。农民什么地方值得人们同情呢?

  2、教师范读,领读。

  (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收闲田农夫粟犹自由拼读,读准字音。熟记、练写生字。

  (2)指导朗读,注意多音字,重音和停顿。

  (3)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精读训练

  1、教师介绍粟。

  2、学生查字典,弄懂“无”和“犹”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所以讲一讲。同桌试讲,共同纠正。结合讲解板书:春一粒秋万颗饿死

  4、检查试讲情况,指名讲解。

  5、观察课本上的插图,说说图意。

  6、为什么丰收农民还要饿死呢?

  7、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四、作业

  1、画去括号内不恰当的拼音。

  2、解释。

  3、诗句中“一粒”的“粒”表示(),“万颗”中的“万”表示()。

  4、用自己的话讲《悯农》的诗意。

  5、背诵《悯农》。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课文。

  2、指名用自己的话讲〈锄禾〉、〈悯农〉的意思。

  3、背诵〈锄禾〉、〈悯农〉。

  4、再次朗读〈古诗两首〉,想: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二、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禾午粒辛苦农收闲夫。

  2、这几个字里,你认为哪几个比较好写?说说你是怎么写好的。学生自学后逐字讲每个字写时的注意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补充和小结。

  3、按笔顺描红。

  三、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3、选择一首古诗,用自己的话把诗意写下来。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会认“刘、菊、残、君、橙、橘、径、斜、枫、于”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枝、枫、记、刘”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3、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识记生字,练写生字。

  教学难点:

  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诗人,解诗题

  1、出示苏轼画像或写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月饼盒等物品,让学生直观认识苏轼及其经典诗句。(教师可因地制宜地利用教具。)

  2、简介苏轼:我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文俱出色。

  3、解诗题:一天,苏轼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老先生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兴之所至,写了一首诗赠送刘景文,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板书诗题。齐读诗题,提醒读准后鼻音。

  二、释字词,明大意

  1、初读。自由读这首古诗,画出生字。

  2、指名读生词:刘景文、擎雨盖、傲霜枝、君须记、菊残、橙黄、橘绿。(词语可课前板书,也可做成卡片。)

  3、再读。自由读诗句,读准字音。

  指名读、同桌互读、分组读、齐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4、教师范读,读时要求学生在该停顿的地方用斜线做上标记。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5、再指名读,齐读,要求读出停顿,读出感情。

  6、质疑。同桌互相读一读这首诗,再把不理解的词句提出来。教师点拨——

  荷尽:荷花枯萎。

  擎雨盏:托住雨珠的叶子。

  菊残:菊花凋谢。

  傲霜:不怕风霜。

  君:您,古代对人的尊称。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还绿的时候。

  三、品诗句,悟诗情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再读诗句,对照插图细细品味,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反馈。

  (1)荷尽

  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说明这是一个什么季节?

  (2)菊残

  交流:秋风中,虽然菊花凋谢了,可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3)橙黄橘绿

  想象回答: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苏轼看到的秋天就只有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3、做填空练习:秋天的景象真美呀,秋天还是一个xx的季节!

  4、难怪作者感叹: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板书:好景、君须记)

  四、诵诗句,写生字

  1、赛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尝试背诵,并交流自己的背诵方法。

  3、出示要写的字:首、枝、记、刘,学生认读。

  4、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识记,怎样写正确,写美观。

  5、教师示范,学生练习。

  6、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赠刘景文》。

  2、听写生字;抽读要求会认的生字。

  二、归纳学法

  1、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学习《赠刘景文》的吗?

  2、教师小结后板书: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明诗意、悟诗情、诵诗句。

  3、本节课,我们将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首古诗。

  三、学习《山行》

  鼓励同学们当“小老师”,自主带领同学们学习。

  1、知诗人。谁能通过课前的资料收集,给大家介绍作者?

  杜牧:我国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解诗题。“山行”是什么意思呢?

  山行:在山中行走的意思。

  3、读诗句。

  (1)指名读,同桌互读,小组读、齐读。

  (2)范读、画出停顿,再齐读。

  4、明诗意。

  (1)词语点拨:寒山(深秋季节的山)、石径斜(石子的小路,弯弯曲曲)、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的地方)、坐(因为)、二月花(二月春天的花)等。

  (2)《山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点拨要点: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从诗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能看出。

  (3)如果此时此刻你也与诗人一起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

  小结,并随机板书: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近景:枫林晚、霜叶红。

  5、悟诗情。

  当我们看到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这火红的枫叶,也许我们也会与诗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赞道……(引读全诗、尝试背诵。)

  四、学习生字

  1、出示“于、枫”两个字,指名说字形特点及识记方法。

  2、范写。

  3、学生描红,临写。

  五、拓展活动

  把自己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同学昕,还可以教同组同学背一首自己课外学的古诗。

  板书设计:

  山行

  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近景:枫林晚。霜叶红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

  这首古诗是清代文人高鼎所作,从题目可知许的内容为诗人在乡村的所见所感,是一首风筝诗,描写了春光明媚,丽日和风,儿童沐浴着春光呼吸着新鲜空气,快乐的放风筝的情景,诗歌就像一幅画美丽的通俗画。

  教学理念:

  以读为主,以评价促发展,在读与评价相结合中感悟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从而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在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了解生字组成词语的大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大意,在朗读、感悟中想像

  诗中描绘的情景。

  情感目标:

  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农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的美好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篇的语言美,情景美,达到熟读成诵,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初识意境。

  师:今天老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同时观赏老师为你们作的画,好吗?

  (师放古筝乐,按诗句描绘的景物顺序展现画面)

  1、整幅诗课文插图

  2、草长莺飞

  3、拂堤杨柳

  4、水泽散发的雾气

  5、儿童欢乐放风筝

  6、回归整幅诗文插图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景致?

  生:我看见了翠绿的草地。

  生:我看见了黄莺在飞舞。

  生:我看见柳条在随风飞舞(摆动)

  生:我看烟雾,不是水雾。

  生:我看小朋友在放风筝。

  生:……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我国清朝诗人,高鼎坐在他居住的草堂内看到此情此景,仅用了四句话就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村居》课件演示古诗内容,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文,感知意境。

  1、释题:在乡村居住,作者高鼎,清朝人,善于描写自然景物。

  2、听录音读。

  3、自由读,要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读后检查。

  4、出示生字卡片。

  师:怎样记住这些生字宝宝。

  生:旧字加偏旁,寸加木字旁变成乡村的村。

  生:顺口溜,一木一寸交朋友合在一起叫山村。

  生:……

  5、指导书写,生描红、临写。

  6、指导朗读、正音。

  三、细读诗文,感受意境。

  1、师:请同学边读边观看画面,哪些词的意思自己理解,还有哪些不懂的词语,分别做上记号。

  2、师: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在组内提不懂之处,依靠大家的力量解决问题。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蒸发的雾气,拂堤:柳枝很长,下垂着,像抚摸着堤岸。

  纸莺:风筝。

  3、师:根据你对诗文的理解,能说一说诗文的大意吗?

  生:叙述诗意(大概诗意)

  (早春二月,正是青草生长,黄莺飞舞的时候,拂堤岸的杨柳,就像陶醉在迷人的春色里一样,孩子们放学后,早早地回到家里,赶忙趁着春风放起风筝来)

  四、吟诵诗文,品评意境。

  师:请同学们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同桌间互读诗文。

  生:练读,相互纠正。

  师:请你推荐一名同学到前面来读给大家听。

  生:吟诵诗文。

  师:谁能再评一评,通过他的吟诵,你感受到了什么?有什么建议吗?

  生:评价。

  (1) 他晃着头,我感受到柳树在风中摇摆很美、

  (2) 他的.笑得再开心些,就更能体现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兴奋心情。

  师:那你能来试着读一读吗?

  生:有感情的吟诵。

  师:谁来给他评一评。

  生:他读的声音很响亮,要是把醉春烟读得慢一些会更好。

  师:你的意思是把醉春烟这几个字读的声音再拉长一些(师范读前两行话)是这样吗?

  生:是的。

  师:从老师的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柳树在飞舞,整座山村到处是雾气……

  师:谁愿意来试着再来读一读。

  生:试读,同桌比读、男女赛读。

  五、赏读诗文,进入意境。

  师:放古筝乐曲,吟诵古诗,生闭眼想像画面。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在你的头脑中呈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见风筝飞得很高,美极了。

  生:我仿佛听见黄莺在歌唱。

  生:我听见小朋友在欢笑。

  生:……

  六、欣赏画画,升华意境。

  1、回放课件,生齐诵诗文。

  2、诗人写出了我们儿童生活的乐趣,你喜欢这首诗吗?

  看画面,练背诵。

  七、拓展作业,张扬个性。

  1、把《村居》这首诗描写的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同学听。

  2、为古诗配画。

  3、吟唱诗。

  以上任选一题

  板书:

  村居

  草莺飞 醉春烟 儿童学

  拂堤杨柳 早春 竟放纸莺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明确学法

  1.揭题。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我国古诗宝库中,尤以唐代的古诗最著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唐诗。

  2.回顾。过去,大家都学了不少古诗了,怎样来读古诗呢?(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3.小结。(可以根据注释、查工具书、查资料、请教等)

  【设计意图】

  开课伊始,通过“怎样来读古诗”一问,引发学生思考;再通过师生间的相互启发,明确阅读古诗的基本方法,有助于顺学而导。

  二、合作学习,弄清诗意

  1.自由阅读两首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个别抽读,齐读。(师生共同纠正错误读音)

  3.自学古诗。(用小结的方法弄清诗句的意思,先个人自学,再小组内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4.检查学生对这两首诗内容的理解。

  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①说说题目的意思,哪个字是“到、去”的意思。②说说整首诗的意思。③齐读。

  ⑵《送元二使安西》。①说说这首诗的意思。②齐读。

  【设计意图】

  这个教学环节围绕一个“读”字进行:一是读准,二是读通,三是读懂。在读的过程中,采取了合作学习的方法。为了让合作学习更为有效,注意了以下三点:第一,先自学再合作,使合作学习的根基牢固;第二,合作学习有任务,有分工;第三,合作学习的效果有检测,这样的学习能落到实处。

  三、想象画面,深入玩味

  1.创设情境。伴随着古典乐曲,教师描述每一首诗的具体背景,声情并茂地范读这两首古诗。让学生闭目想象画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2.小组合作学习。探讨:这两首古诗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

  3.全班交流。在交流中捕捉阅读深入点“送”,因为“送”是两首诗共同的理解点。可在学生多元、零散思索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同样写“送别”,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指导学生抓住诗篇中的关键字词去品味。

  不同点:送别的地点不同;送别时天气、情景不同;送别时心情不同……

  相同点:同是写送朋友;同是写朋友离别时的依依难舍之情……

  (结合学生体会,启发、指导学生对比着入情入境地朗读,在理解中反复咏叹这两首诗)

  【设计意图】

  乐曲声由开始第一首时的明快、激越,转为第二首时的舒缓、低沉和悲凉,再加上教师富有感染力的朗读,这样便可很快让学生入情入境。与此同时,把两首古诗放在一起朗读,在相互对比、相互映衬中形成了一种阅读磁场,有利于学生去品味、去研读。虽然两首诗有那么多不同的地方,但友情是相同的'。让学生在不同中求相同,启发学生比较、研讨,在比较中发表真切感悟,反复咀嚼,品尝诗“味”,并通过学生的想象、朗读以及对字词的品味,来丰富学生内心的诗意世界,层层深入,读出情味!

  四、切己体察,余音绕梁

  1.背诵。播放古典乐曲,学生自由背诵。

  2.写话。李白和王维的这两首诗表达了朋友之间依依不舍之情,让我们感受到一份浓浓的友情。联系个人经历,说说自己对友情的感触,或亲身经历的难忘友情,再写下来。

  3.引入。这两首古诗仅仅是我国古代诗歌宝库中两粒很小很小的“沙子”,在中国古代还有许多情真意切的古诗名句,请看: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山中送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请大家课外去找找,去读读,再背一背。

  【设计意图】

  阅读,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读文本,而是读自己。因此,读书要切己体察,让学生联系个人经验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课文结束前,补充课外资源,让学生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热情,可谓回“味”无穷。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借助注解,理解诗句意思。

  2、想象诗所描写的情景,体会诗的意境。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师:诗文画面课件或挂图、怀旧音乐带、相关古诗。

  学生: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古诗作者的情况。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首古诗《小池》

  (一)导入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从1册至今,我们已学过很多古诗,愿意把记得的古诗背一背吗?(抽学生背诵)这些古诗语言简洁,韵律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今天,我们将学习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古诗《小池》。(板书课题)

  2、简介杨万里的情况。

  3、老师出示挂图或课件,旁白: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小池塘初夏时节的勃勃生机,表达出了对自然风光的一种喜爱之情。

  (二)初读诗句,学生质疑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学生读,分组读,齐读。

  3、再读诗句,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4、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讨论解决提出的问题,初知诗句大意。

  (三)理解诗句,想象美景

  1、说说你欣赏的诗句及欣赏它的原因。

  2、交流品读情况,师相机点拨,体会作者用字的`准确及选取了哪些初夏时节的景物。

  如:泉眼无声惜细流中惜,

  树阴照水爱晴柔中爱。

  小荷才露尖尖角中露,

  早有蜻蜓立上头中立。

  3、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注意交流、补充。

  4、根据古诗和自己的理解想象美景,说说美景,画一画美景。

  5、看到这样的美景,诗人的心情怎样?你的心情又怎样?

  6、品味读古诗。

  (四)指导朗读,背诵诗歌。注意诗的停顿、节奏,试背,齐背。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泊船瓜洲》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上节课我们随着杨万里的描写,欣赏了小池初夏时节的美丽景色,体会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体会诗人的另一种情感。

  2、学生交流所了解到的王安石的情况,老师注意补充。

  (二)初读诗句,学生质疑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反复读古诗,直到读流利。

  3、再读古诗,谈谈自己疑惑的地方。

  4、寻求组内合作,结合注释讨论解决提出的疑惑,粗知诗意。

  (三)理解古诗,体会作者感情

  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读诗,体会诗所表达的感情,其中哪些诗句集中表现了这种情感?

  3、品读古诗。

  (四)指导朗读,背诵诗歌

  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试背、全班齐背。

  (五)课外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思念家乡的诗句,读给大家听听,要是能说出所选诗句出自谁的作品就更好。(也可查找资料,完成这个环节)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4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挂图。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3.《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三首古诗。

  第一课时

  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朗读节奏参考: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2.学生讨论,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质疑:还有什么问题或哪些词语不理解?老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朗读。

  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方法:

  a、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b、老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方法:

  老师出示某句诗的字条,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多连几次,让学生基本会背)。

  3.情境背诗。方法:

  学生可自由下位,把诗背给最要好的同学听。

  当堂作业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

  3.自己练习写生字,同桌交换,改正不足。

  拓展阅读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

  第二课时

  课前游戏,复习导入

  1.说说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也可以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2.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3.揭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诗文,可轻读、大声读,可独自读、同桌齐读、小组合读。

  2.检查朗读,先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

  a、出示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b、以指名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通古诗。

  c、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直觉读准节奏。

  3.自主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a、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可以自学,也可几个人合作学习;用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等方法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b、交流学习收获。

  c、质疑:有什么不懂之处?老师重点指导“异乡”、“异客”的意思。

  4.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趣味活动

  1.卡片连词背诵。方法:

  请学生把生字卡片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再连起来,试着背诵。

  2.诗句连对。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

  3.情境练背。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

  4.赛诗会。方法:

  a、集体赛:每个小组背一、两首古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组背得既响亮又流利。

  b、个人赛: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有感情。

  当堂作业

  1.出示生字卡片,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学生练写生字,同桌交换,改正不足。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朗读古诗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课时划分: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培养爱惜粮食的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我们吃的白花花的大米是从哪儿来的?

  2.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两首诗,就是反映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米来之不易的古诗。

  二、学习古诗《锄禾》

  1.出示古诗图文。

  看图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解题:唐代诗人李绅写的。

  锄:锄头,这里表示动作。

  禾:禾苗。

  “锄禾”是什么意思呢?

  3.讲读诗句第1句。

  (1)自读。

  看图:图上画了什么?

  (2)看图理解:“日当午”:太阳当头照的意思。

  “汗”:汗水。

  “汗滴禾下土”: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去了。

  (3)这幅图以及第一句诗说明了什么?应该怎样朗读呢?

  (4)小结:古诗1、2两行写了农民顶着烈日在田间辛勤劳动的情景,这是诗人所看到的。

  4.讲读第2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自己边读边想:这句诗告诉我们什么?

  (2)指名说一说。

  (3)指导朗读。

  (4)小结:这两行告诉我们粮食来得不容易,这是诗人所想到的。

  三、巩固诗意,练习背诵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轻声地和老师一起说。

  3.指名说。

  4.背诵表演古诗。

  5.这首《锄禾》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想?

  四、指导写字

  1.“禾”:独体字,与“木”比较,书写时笔画舒展,字居田字格正中。

  “午”:独体字,与“干”、“牛”相比较。

  “粒”:左窄右宽。

  “辛”、“苦”:这两个字都有一长横,要写得稳而长。

  2.师范写“禾、粒、辛、苦”。

  3.生描红、临写。

【《古诗》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古诗教学设计02-26

古诗教学设计(精选21篇)02-24

语文古诗下册《所见》教学设计03-27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02-14

古诗泊船瓜洲教学设计02-16

乡村四月古诗教学设计08-23

古诗《锄禾》优质教学设计(精选11篇)07-21

古诗《静夜思》教学设计(精选12篇)01-02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09-20

古诗《池上》优质教学设计(精选13篇)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