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塞上听吹笛》的古诗赏析与翻译

时间:2023-07-31 08:52:05 炜玲 古诗大全 我要投稿

关于《塞上听吹笛》的古诗赏析与翻译

  《塞上听吹笛》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此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在虚实交错、时空穿梭之间,把战士戍边之志与思乡之情有机地联系起来,统一起来,构成一幅奇丽寥廓、委婉动人的画卷。全诗含有思乡的情调但并不低沉,表达了盛唐时期的那种豪情,是边塞诗中的佳作。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塞上听吹笛》的古诗赏析与翻译,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塞上听吹笛》的古诗赏析与翻译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释

  塞上:边塞地区。

  雪净:冰雪消融。

  胡天:指西北边塞地区。胡是古代对西北部民族的称呼。

  牧马:放马。西北部民族以放牧为生。

  羌笛:羌(qiāng)族管乐器。

  戍楼:防卫的城楼。[2]

  梅花何处落:笛曲有《梅花落》,属于汉乐府横吹曲。是将曲调《梅花落》拆用,嵌入“何处”两字,从而构思成一种虚景。

  关山:这里泛指关隘山岭

  译文

  冰雪消融,胡地又回到了牧马的时节了。

  傍晚时分,战士们赶着马群回来,明月洒下一片清辉。

  在如此苍茫而又澄明的夜色中,从戍楼中传来熟悉的《梅花落》曲调。

  风传笛曲,一夜之间传满了山川关口。

  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

  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花色花香洒满关山。

  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在西北边塞地区从军时写的。高适当时在哥舒翰幕府,同时所作《登陇诗》云:“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正是由于怀着盛唐人通常有的那种豪情,笔下的诗方能感而不伤。

  赏析:

  高适在这首诗中写景就有“虚景”与“实景”之分,他用明快、秀丽的基调,丰富奇妙的想象,实现了诗、画、音乐的完美结合,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使这首边塞诗有着几分田园诗的风味。

  此诗写塞上闻笛而生乡关之思,但首先却展现出冰雪铺凝的广袤胡天,然后再在明月与戍楼之间托出羌笛之声,在荒漠塞外与故乡春色的鲜明反差之中透露出缕(lǚ)缕乡思。但这乡思却略无哀怨,而是随着一夜风吹渗满整个关山,以可见的壮伟景观的实态体现出巨大的内在显现力与艺术包容力。

  前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面大有关系。

  那大地解冻的春的消息,牧马晚归的开廓的情景使人联想到《过秦论》中一段文字:“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则“牧马还”三字似还含另一重意味,这就是胡马北还,边烽暂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危解的意味。 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

  诗的三四句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意近,是说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其境界很动人。“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

  三四句之妙不仅如此。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这虽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同时,它仍包含通感,即由听曲而“心想形状”的成分。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不但是为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关乎盛唐气象。

  创作背景

  高适曾多次到过边关,他两次出塞,去过辽阳,到过河西,对边塞生活有着较深的体验。这首诗是高适在西北边塞地区从军时写的,当时他在哥舒翰幕府。根据岑仲勉《唐人行第录》所载,此诗是对王之涣《凉州词》的酬和之作。

  名家点评

  明·高棅《唐诗正声》:吴逸一评:因“牧马还”而有此笛声,摹写得妙。

  明·李攀龙、袁宏道《唐诗训解》:此篇却似中唐。

  明·唐汝询《唐诗解》:落梅足起游客之思,故闻笛者每兴味。

  清·黄生《唐诗摘钞》:“间”读作“闲”始妙。因大雪胡马远去,故戍楼得闲,二语始唤应有情。同用落梅事,太白“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是直说硬说,此二句是婉说巧说,彼老此趣。

  清·范大士《历代诗发》:闻笛用落梅,如《子夜歌》之喻莲子已成习套,而供奉、常侍诗至今犹新脆,固其气厚,亦洗发不同也。

  近代·朱宝莹《诗式》:题为“听吹笛”,首句从吹笛者起,则“听”字方有根。二句楼上自萧条,海月自闲,故听得吹笛之声。而“听”字又有春落。(按此诗首联作“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三句从听字转,四句发之,纯写听字之神。凡下字最要斟酌,如末句下“关山”二字,并上“借问落梅凡几曲”,句亦切题矣,若易以“江城”二字,便是黄鹤楼听吹笛诗。

  作者简介

  高适,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人。早年仕途失意。后来客游河西,先为哥舒翰书记,后历任淮南、四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其诗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笔力雄健,气势奔放。边塞诗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待集》。

【《塞上听吹笛》的古诗赏析与翻译】相关文章:

高适《塞上听吹笛》古诗赏析与翻译11-29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古诗翻译及赏析04-01

古诗听弹琴原文翻译及赏析11-03

塞上曲古诗赏析11-16

古诗《使至塞上》原文及翻译09-30

古诗《使至塞上》赏析及练习07-24

使至塞上古诗赏析及注释09-23

听筝·鸣筝金粟柱古诗翻译赏析03-31

古诗《清明》赏析与翻译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