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易中天的励志人物故事

时间:2021-04-22 10:41:41 励志小故事 我要投稿

易中天的励志人物故事

易中天的励志人物故事1

  易中天女儿上高三时,想请父亲对自己填报高考志愿提些参考意见,易中天给女儿的建议是“四项基本原则”和“三维坐标系”。“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兴趣原则,你选的专业应该是你最感兴趣的;优势原则。你选的专业必须最能体现你的优势;创造原则。这个专业毕业以后从事的工作要具有创造性,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劳动;利益原则,这个专业必须有着良好的发展前途。最好能够赚钱。“三维坐标系”就是X轴——城市,Y轴——学校,z轴——专业。按照这个坐标系,加上“四项基本原则”,结合考分,找一个最佳结合点。

易中天的励志人物故事

  最终。女儿选择并考取了同济大学建筑系。由于一切都是依照自己的意愿。她在大学期间如鱼得水,年年获得一等奖学金,毕业时还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毕业生。

易中天的励志人物故事2

  较之商品经济,文化并非广东的强项,也不是绝大多数广东人关注的对象。但令人鼓舞的是,近些年广东媒体以至整个文化活动显得格外机警和活跃。拙译《挪威的森林》有幸跻身于“金南方·新世纪十年阅读最受读者关注十大翻译图书”之列。电视台邀我前去领奖。一般说来,翻译或译者是被屏蔽在后台某个角落的影子般的存在,而今居然要咱登台出镜,机会委实难得,别不识抬举,遂欣然前往。

  或许有商家赞助的关系,招待绝对“五星级”。看餐券,上面的“优惠价”足够乡下弟弟一个月的开销。于是不敢懈怠,赶紧乘电梯直奔第四十五层的旋转餐厅。自助餐。端盘子在靠边位置坐定,无意间往餐桌对面一看,竟是易中天。

  易先生长相最有特点也最有意味的地方是眼睑——眼睑给人的感觉介于屏蔽与敞开之间,或者说介于窥看与冷对之间。所以一看眼睑我就认出是易中天。“是易中天教授吧?”易先生撩起眼睑。他显然不认识我——我就是长三只眼睛六枚眼睑他也不会认识,有谁会认识被屏蔽的翻译匠呢——我只好自报姓名。对方当即给我一个安慰:“你是来颁奖的?”此人到底机敏。

  我其实也不很蠢,马上报以桃李,告诉他我曾写过文章反驳有人认为他的《品三国》不是成果之说——我以为,大学中人可分为两类,一类“深挖洞”,研究高深学术;一类“广开渠”,从事文化普及。二者俱不可废,怎么能说后者不算成果呢?《品三国》绝对是响当当的成果。

  易中天立马来了兴致:“‘深挖洞’挖好了也好,问题是有人制造学术泡沫、学术垃圾!你看×××,成了什么样子!”我应道,垃圾只能产生垃圾,垃圾与垃圾无限繁殖与循环!对方听了,再次撩起他的眼睑——电光石火,沟通的快慰。

  趁热打铁,我确认他的“鸡蛋”之说:“你在网上说有的大学成了‘养鸡场’,规定教授一年下几个蛋(几篇论文),而且指定下的地方,即要下在什么什么级别刊物上……果有此事?”易中天这回不动声色:“其实那不是我说的,是北京一个教授说的。但他说传播不出去,我说就传播出去了。”

  我又问,你说校长要你“下完几个蛋”再退休,可是真的?易中天说实际没让他退休。不仅没让他退休,还让他兼任学术委员和评审委员以至主席。旋即介绍他当评委主席评审厦门市奖项的时候,首先把自己所在的厦门大学申报的一一剔除干净:“厦门大学争厦门市的奖,多不好意思啊!有本事到教育部、到国家、到国际上去争嘛!”好,人就是要大气一些。

  我扫了一眼他面前的盘子:一小截玉米啃完了,红薯吃得只剩一个小尾巴,一条烤秋刀鱼则几乎没动。看来他的胃倒不怎么“大气”。从口味上看,有可能和我同样出身乡下,忘不了直接从泥土里长出来的东西。接下来,我们就当下教育体制和教授操守认真调侃一番。青梅煮酒,舌底春秋;气吞万里,如日中天。可惜自助餐没酒。后来,他说得回去打个盹,“一大早飞来的,傍晚还得飞走。人在江湖啊!”他抱歉似的笑笑——应该是笑吧,但笑得极不规范。他可能不会笑或没有笑的习惯。

  下午节目开始前,又在桌子对面见到他了。这次不是餐桌,是会议圆桌。他朝我点点头。但这次我没机会和他交谈了。他很快被“粉丝”包围,继而接受记者采访。我隔着圆桌打量他,样子同中午没有区别,仍是那种介于睁与闭之间的眼睑,仍是那身介于丝绸和尼龙之间的黑色衬衫。原以为他会为下午的出镜换上那件白色的中式对襟衫,却没有。也就是说,餐桌前的易中天同圆桌前的易中天是同一个易中天。接触时间那么短,谈不上有多少了解。但感觉上至少他是个坦率的人,嬉笑怒骂,直言不讳,不刻意屏蔽什么或炫示什么。他之所以有那么多“粉丝”,原因固然很多,但坦率这点应是其一。毕竟,坦率越来越不多见了。

易中天的励志人物故事3

  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易中天文集》共16卷400多万字,内容涉及文学、美学、艺术、文化、历史、哲学和时事。对于易中天来说,能将自己近年来的呕心沥血之作结集出版,是他一直以来的最大心愿,现在终于顺利出版,甚至要比走红《百家讲坛》更让他高兴。他决定举办一个《易中天文集》首发式,以示庆贺,并敲定了被邀嘉宾的名单,其中有当官的,更多的则是学者。

  嘉宾的座次排序让易中天犯了难。他想起此前发生的.两件事:一次,他受邀参加一所大学的校庆仪式,他发现,坐在主席台上前几排的,均是显赫的党政官员,而该校几位名教授尽管都已白发苍苍,却被挤到最后一排作为点缀,许多为该校作出巨大贡献的老教授,却连上台的资格都没有。这让他很是反感,曾想以退场作为抗议,硬被朋友劝住,才勉强熬到了仪式结束,连饭也没吃就走掉了。他后来说:“改革的道路非常艰难,如鲁迅先生所说,就像搬动旧屋子里一件东西都会流血。都说中国知识分子清高有骨气,而一旦让知识分子充当冲破旧思想旧观念的勇士,有些人便嘴上一套行动上另一套,成为‘两面人’,亵渎了知识分子这一神圣的名号。”还有一次,他去参加一个婚宴,婚礼仪式开始后,竟按职务大小宣读来宾的名单,并依次安排座位。那顿饭,他用“令人作呕”予以总结。

  经过苦思冥想后,一个绝美的嘉宾座次排序方案在易中天脑中形成,并决定付诸实施。

  20xx年5月22日,《易中天文集》首发仪式在北京举行。主持人在请出主角易中天后说:“请允许我按照易先生别出心裁的设想,以年龄为序介绍出席本次活动的嘉宾。第一位是著名法学家、84岁的张思之先生,第二位是82岁的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易中天接着主持人的话茬儿说:“张思之先生是我非常崇敬的人,他的风度、正直、善良、良知,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以他84岁的高龄和著作等身的学术成就,理应排在第一位。而茅于轼先生则是学术界公认的正直而善良的好人。我这次到北京来,给他发短信说我要拜访他,他说我也可以去看你,我说天底下哪有先生看学生的道理,当然是学生拜见先生。茅先生马上回一条短信:我主要是怕你在北京不认识路。想得这么仔细,这样一位正直的、善良的老人,值得我们所有人崇敬。”话音刚落,引来掌声如潮。主持人继续按年龄宣读嘉宾的座位顺序,尽管有些被邀嘉宾官位显赫,却因年龄较小的原因,座位仍被排在了后面。

  易中天的“另类”座位排序,引起媒体的极大兴趣,纷纷向他打问此做法的目的,易中天只说了一句话:“就是借此破一下‘官本位’的固有思维。”

  有媒体如此评论:“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易中天学识渊博,敢于对许多社会热点问题仗义执言,被冠以“公共知识分子”的美誉。这对许多知识分子来说,可能难以望其项背。但他以实际行动在自己文集首发仪式上打破“官本位”的勇敢举动,不仅发人深省,更值得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