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名人痴迷读书的励志小故事

时间:2021-04-04 13:02:35 励志小故事 我要投稿

名人痴迷读书的励志小故事精选

  导语:读书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它能让我们躁动不安的心情在进入书的世界后变得平静,它能让我们跟随着它的情绪变化改变自己的心情。下面是名人痴迷读书的励志小故事,欢迎阅读。

名人痴迷读书的励志小故事精选

  名人痴迷读书的励志小故事一:王充书铺读书立志

  王充是我国东汉初年具有唯物主义思想和批判精神的杰出的思想家。

  王充少年时代,父亲就去世了。王充竭尽全力奉养母亲,后来到了京城,进太学学习,拜当时着名的学者班彪做老师。他喜欢广泛地阅读,善于抓关键问题,因而进步很快。

  王充读书非常专心,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又很强,所以只要读上一遍,就能记住书的主要内容,甚至能够背诵某些精彩的章节。但是,家庭穷困,买不起很多书,为了满足如饥似渴的求知欲,王充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当时的洛阳街上有不少书铺,王充便决定把书铺当做他的“图书馆”,每天吃过早饭后,他就带上干粮,到书铺里去阅读出售的书籍。不分春夏秋冬,不论晴天雨天,他读了一册又一册书,跑了一家又一家书家书铺。就这样,他终于读遍了诸子百家的重要着作,掌握了书中的基本精神。

  王充由于出身贫苦,因而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基本上是从劳苦人民实际生活的情况出发的。他在读遍了诸子百家的主要着作之后,对于某些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唯心主义的说教深感不满,下决心给予严厉的批判。于是便集中精力独立思考,着手写书。为了不耽误时间、不打断思路,他在住宅的门上、窗上、炉子上、柱子上甚至厕所里,都安放了笔、纸,想一点,写一点,走到哪里,写到哪里。经过长时期的努力,他终于写成了充满着批判精神、闪耀着唯物主义光辉的《论衡》。

  名人痴迷读书的励志小故事二:匡衡凿壁偷光

  匡衡是西汉人,出身在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他从幼年起就酷爱读书。白天要劳动,没有多少空余时间,晚上很想读书,却穷得点不起灯,他为此很苦恼。后来,他发现邻居家夜夜有灯光,就想了个办法。因为邻家点灯的房子和他的住室之间,只隔着一堵墙,于是,他便在墙上凿了个小孔。灯光果然从小孔里透过来了。他高兴得跳了起来。从此以后,他每夜蹲在墙脚,借着这一线亮光读书,直到邻居家熄了灯,他才心满意足地去睡觉。

  过了不久,又发生了另一个问题:他仅有的几册书早已被读得滚瓜烂熟,却一直没有钱买新的,向有书的人家去借,又常常碰钉子,他又开始苦恼起来。

  当地有个叫“文不识”的富豪,家里藏书很多。匡衡便请人介绍,去文家当长工。到了文家,他干活既卖力又不要一文工钱。“文不识”觉得很奇怪,就问匡衡道:“你为什么自愿做工,而不要工钱呢?”

  “我给您做工,不为别的,只希望您把书借给我,让我好好阅读。”“文不识”答应了他的请求。匡衡一得到丰富的图书,就像几天没有吃饭的人得到美食佳肴一样,贪婪地、津津有味地读啊读啊,读完一册又读另一册。

  这样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着名的大学者。

  名人痴迷读书的励志小故事三:读书让每一颗种子向着梦想飞翔

  我有一个因为阅读而结识的好朋友,他出生在黑龙江省依兰县的山沟里。这个山沟里出生的小男孩和别的农村孩子一样,每天放学回家后会帮着家里放牛,打猪草,养鸭喂鸡。然后,无忧无虑地奔跑玩耍。9岁那年,读小学三年级的他打了一筐草去供销社卖。他用卖草得来的钱买了几颗糖,还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本课外书——图画书《小种子旅行记》。

  书中的故事说蒲公英妈妈把她的孩子“种子”们托付给清风,带上蓝天,让它们一个个独自去旅行。“小种子”的哥哥姐姐们没有飞出多远,就落下安家了。只有这一粒“小种子”抱着要飞到“天涯海角”的梦想,越飞越高、越飞越远。它飞过城市,飞过高山,飞过大河。刮风下雨它不害怕,电闪雷鸣它不退缩,它一直勇敢地向前飞去。终于有一天,它真飞到了天涯海角,落在了海边一块岩石的缝里。不久,从岩石缝里钻出一棵小苗,一棵快乐而满足的小苗!

  这个故事深深地打动了这个山沟里小男孩的心,他想,我长大了也要像小种子那样,飞出大山,飞到天涯海角去!有了梦想的小男孩每天放学回家,帮着家里放牛、打猪草、养鸭喂鸡后,会非常自觉地学习,尽可能地去阅读他所能找到的课外书。村里小学毕业后,他考上了乡里的.初中,初中毕业后他考上了县里的高中,高中毕业后他考上了上海外国语大学,大学毕业后又进了外交部,成了一名外交官。

  他就是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国际执行委员张明舟。他告诉我说,是读书给他插上了翅膀,使他能像小种子那样向着梦想飞翔。现在,他每次回到家乡,总要给那里的孩子带去好多书。因为他知道,读书能够让每一颗种子向着梦想飞翔。

  名人痴迷读书的励志小故事四:左宗棠智对曾国藩

  左宗棠自幼饱读诗书,腹藏经纶,聪明绝顶。在他十岁时,有天傍晚随老师郊外散步,时见夕阳落山,晚霞成扇形射向天空,老师即景生情,出一上联道:“夕阳光倒生。”

  左宗棠略一思忖,对道:“朝日霞先出。”

  老师见他头脑敏捷,又以字形出对试道:“曰日分肥瘦。”

  左宗棠不假思索道:“天夭别正斜。”

  老师再以书的功能试道:“史记篇篇记史。”

  左宗棠一笑又对道:“诗评字字评诗。”

  老师大喜,以“国家千里驹”赞之。

  左宗棠成人后性情十分孤傲,他曾为自己撰写一联曰:“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他把自己比作三国时的诸葛亮,还自称为“今亮”。他虽才华横溢,但年轻时仕途不畅;而他的好朋友曾国藩却是官运亨通,平步青云。当曾国藩身为侍郎时,他仍然一介布衣,混迹山林。左宗棠常为自己的命运而鸣不平,同时也对曾国藩的官运感到忌妒。

  一次,曾国藩从他老家湘乡出发赶赴京城,途中刚好路过长沙。他深知长沙名士多,且那里有很多好朋友,就想在这逗留两天。

  左宗棠知道了他的到来,为尽地主之谊,特邀了几位好朋友一起去拜访他。大家落座后谈古论今,从民心到朝政无所不谈。左宗棠更是滔滔不绝,他喜欢标新立异,发表一些新观点,大有一鸣惊人之气势。他对曾国藩的意见很少苟同,反而对他的一些观点还进行了无情的驳斥,使他的面子很难堪。

  曾国藩对左的表现极为不满,告别时想好了一句话准备揶揄他一下,挫挫他的锐气,便站起微微一笑道:“季高,今日一会,我有一联相送。”

  季高是左宗棠的字,他知自己与曾国藩面和心不和,从他嘴里吐出来的联没有什么好话,乃不屑道:“有什么话请讲吧。”

  曾国藩便吟道:“季子自称高,仕不在朝,隐不在山,与人意见辄相左。”

  左宗棠一听果不出所料,连“左季高”三个字也嵌进联里了。他略一沉思,也笑着回敬道:“藩臣当卫国,进不能战,退不能守,问你经济有何曾?”

  曾国藩暗吃一惊,没想到左宗棠才思如此敏捷,竟然将自己的名字嵌进联中之后,矛头尖锐地抵了自己一句,不但没有揶揄到他,反而被他奚落了一顿,真有点狗屎不臭挑起来臭的味道。他害怕与这样精明的人继续斗下去更下不了台,故意装着大度地“哈哈”大笑了起来。左宗棠明白他这笑声中的含意,就此二人作揖告别了。

  后来,左宗棠凭自己的才智,也成了朝廷的栋梁之材,那是后话了。

  名人痴迷读书的励志小故事五:余秋雨饿着肚子饱读书

  1946年,余秋雨出生在余姚一个普通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本分的基层公务员,而母亲则是一位没落大家族的小姐。在他出生那天,天上一直下着小雨,因此得名叫秋雨。

  余秋雨的童年是在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市)度过的,乡村的生活简单、清贫而又快乐。从上海来的母亲几乎是村里唯一的文化人,在村子里开办了一个免费的识字班。儿时的余秋雨跟在母亲身边玩,竟然也认识了不少字。

  4岁那年,余秋雨背上书包走进了乡村的小学。小学有一个图书馆,有几十本童话和民间故事,十分诱人。但几十本书怎么能满足得了几百名学生呢?老师想出了一个办法,写100个毛笔小楷字才可借得一本书。余秋雨的毛笔字,就是在那时打下的根基。他在回忆那段日子时,曾说:“我正是用晨昏的笔墨,换取了享受《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的权利。直到今天,我读任何一本书都非常恭敬,那是从小养成的习惯。”

  在余秋雨11岁的时候,为了能让他有更好的前途,他们全家借住到上海市区。余秋雨在上海报考了中学。

  中学的图书馆不小,但每天借书都要排长队,而且想借的书十次有九次都被借出去了。后来,余秋雨到处打听,终于知道有一个叫“上海青年宫图书馆”的地方借书比较方便,就立即去申办了一张借书证。青年宫在江西中路200号,快到外滩了。当时正值困难时期,人们每天都吃不饱。余秋雨在晚饭后要步行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青年宫,走到一半就饿了。当他走到图书馆时,离人家关门已经不到一个小时了。从青年宫图书馆把书借出来也不容易,所以余秋雨只能在那里看。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等找到书,就只剩下半个多小时了,能读几页?但是,就为了这几页,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子,每天忍着饥饿走一个多小时,看完再走一个多小时回家。这种如饥似渴的阅读精神怎能不让人为之感动?

  正是少年时那段艰辛的阅读时光,为他今后的文化之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余秋雨的《长者》一文中,我们还看到了余秋雨在年轻时发愤读书的情景。1975年世事纷扰,29岁的余秋雨因肝炎回乡下养病,在恩师盛钟健先生的帮助下,被安排到了奉化山间的一个蒋经国的图书室,专心阅读了当时很难找到的《古今图书集成》《二十四史》《四部丛刊》等书。这简直是上天的一个有意的成全,也使得余秋雨像金庸笔下的人物,仅有高人指点还不够,还让他在某山某洞中获得某种“武功秘笈”。这次阅读对余秋雨无疑是重要的,因为这正好和他在上海戏剧学院的老师张可的指导互为补充,形成双翼:张可指导他接触西方文化,这次他却走进了浩瀚的中国历史。

  关于读书的方法,余秋雨有一个着名的“畏友”论:“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尽量减少与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