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考落榜后看的励志故事

时间:2021-08-15 09:24:18 高三励志 我要投稿

高考落榜后看的励志故事

  怀着期待和忐忑,你迎来了高考发榜的日子,屏幕上那一串冰冷的数字告诉你,你落榜了。现在的社会,是多元的社会,大学早已不是传说中的天堂。也许你并未把上大学当作唯一的出路,自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是的,一个有理想抱负的青年,不管身处何处,总会于困境中找到突围的办法,从而成就一番事业。还是让我们来看看马云的故事吧。

高考落榜后看的励志故事

高考落榜后看的励志故事

  名言:短暂的激情是不值钱的,只有持久的激情才是赚钱的。

  座右铭:永不放弃

  求学时代

  1982年 18岁,马云高中毕业,参加第一次高考,结果数学才考了1分,高考落榜 .

  1983年 19岁,第一次落榜后马云就参加了工作,当过秘书,也做过搬运工作,踩着三轮车帮人家把书刊扎在一起,25本成一包,踩10公里路通过火车转发到其他地方后来看了一部路遥写的《人生》的小说,改变了马云的想法,让他决定重新参加高考而且一定要上大学可惜,第二次参加高考,还是落榜了,数学才考了19分.

  1984年 20岁,马云坚持自己的想法,继续努力,白天上班晚上上夜校最后参加第三次高考,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次终于考上了杭州师范学院外语系外语外贸专业的专科,离本科差5分,但本科没招满人,马云幸运地上了本科。另外,这次高考马云的数学考了89分,有些出人意料

  1985年 21岁,大一下学期,马云在一位过去在西湖边学英语时认识的外国朋友的帮助下去了一趟澳大利亚,这是马云第一次走出国门

  1986-1988 大学学习阶段,除了继续学习英语,马云还把许多精力转到学生工作上,不仅顺利当选为学校学生会主席还再接再厉登上了杭州市学联主席的位置在这期间,马云不仅结识了日后成为其夫人的张英,还结识了一大批朋友,这里面有些人后来成为马云创业时的事业伙伴和重要助手

  1988年 24岁,马云大学毕业,分配到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现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英文(英文及国际贸易讲师),成为杭州师范学院当年所有500名毕业生中唯一能去大学教书的人,其他人都去了中学教书 。

  马云之所以会取得今天的成绩,与他三年的复读生涯相当重要,在后来杨澜采访他时,这么久了,为什么他还在说前两天做了个考数学的噩梦?看似很小的事情为什么他还要在今天相当成功的时候提出来?有没有必然性呢?在他小时候所受到的挫折?在复读时候边打工边复习,数学总是几分,这些事给他的阴影是如此正是自己不舍的追求扛住了,所以进入了大学即使后来的大学甚至是个专科,但这种成就感是很重要的,每个复读过的人是会有这样的体会的进大学后得到的这种解脱让他看到了新的希望,也更加肯定了自己,后来正因为他要更加肯定这一点,所以在早期积累的英语水平让他如虎添翼,很快就达到了一个很好的高度,这样他的人生才刚开始腾飞复读生涯给他的是什么?其一:事情总有困难而无法克服的一面,以致到今天依然害怕数学,但总有一天会过去其二:正因为复读给他的痛苦,所以后来的日子里总是在寻求不断证明自己的机会,好像在不断的给以前的自己解脱反观后来公司的发展,正是如此,无论是翻译社,还是中国黄页,阿里巴巴,都走过了那比较痛苦的复读生涯,而后来正是马云在复读生涯中获得的启示,让他觉得自己总会成功,即使不会成功也会有个比较不失败的前途(就像当年考取师专而不是本科),就像寒冬中希望我们是最后一个死去的人宣言一样再加上不断证明自己的不断给自己解脱的那种强大动力,让自己不仅仅只是做了个讲师,做了个翻译社的老总,做了个阿里巴巴的ceo,而是要做世界的number1.都源于此!

  再看看当今叱咤风云的俞敏洪的求学故事吧。

  高考故事

  1977年,因为一些不可抗原因,家在农村的俞敏洪高一下半学期才进入了高中。上高中以后,俞敏洪功课明显跟不上,但高考就要来临了。复习了10个月左右,俞敏洪参加了1978年的高考。当时的录取分数其实很低,他报考的常熟市地区师专外语录取分数线是38分,俞敏洪的英语却只考了33分,别的几门也不理想。

  高考失利之后,俞敏洪没有特别失望,家里人也没有给他什么压力,反正不行就在农村干活。俞敏洪在家里开手扶拖拉机,插秧,割稻,后来去大队初中当了代课老师。1979年,俞敏洪再次参加高考,他的总分过了录取分数线,但英语只考了55分,而常熟师专的录取分数线变成了60分,结果再度落榜。

  1980年的高考开始了,英语考试时间是两个小时,俞敏洪仅仅用了40分钟就交了卷。俞敏洪的英语老师大怒,迎面抽了俞敏洪一耳光,说你一个人有希望考上北大,结果你自己给毁了。他认为俞敏洪这么快就交卷,肯定没有考好。但是,俞敏洪确实只需要40分钟。

  分数出来以后,俞敏洪的英语是95分,总分387分。当年,北大的录取分数线是380分。填志愿的时候,老师对俞敏洪说,如果你想上北大,语文一定要及格,不然北大不会要你,但俞敏洪的语文是58分。俞敏洪不敢下笔填北大,还是老师帮他填的志愿。

  8月底,俞敏洪的同学们几乎都拿到了录取通知书,他却什么也没收到。按常规,北大是第一个发录取通知的,老师就说俞敏洪大概没戏了。这时候,俞敏洪真的特别难受。有一天俞敏洪和妈妈在地里种菜,大队的人找到俞敏洪说县里有电话来。

  俞敏洪急忙跑过去,县教育局长对俞敏洪说你的录取通知下来了。俞敏洪问他是哪个学校,他故意说自己不知道。俞敏洪拿到通知书一看是北京大学,当时就乐疯了,和两个考上大学的同学一起,像范进中举一样跑到马路中间又蹦又跳,连大卡车都停下来了。

  北大求学

  好不容易迈进了北大的校门,原以为从此就可以扬眉吐气了,但俞敏洪没有想到,他在这里却遭遇了无数的“白眼”。他俨然成了北大的一个“站票观众”,永远都只能在角落里仰望别人的精彩。深陷自卑之中的俞敏洪,该如何继续他的北大求学之路?

  新东方壮大之后,在一次演讲中,徐小平回忆当年的北大生活,调侃地说:“我是北大团委文化部长;王强是北大艺术团团长;俞敏洪呢?是观众,而且是大礼堂某个角落里的站票观众!”徐小平的话虽然调侃,但是一点也不夸张。

  在北大求学期间,俞敏洪的确什么也不是,不会吹拉弹唱,甚至不会说普通话。进入北大之初,俞敏洪遭遇同学和老师最多的待遇就是“白眼”。正因为如此,俞敏洪对北大的感情一直都很复杂。在很多场合,俞敏洪说,没有北大10年的生活,绝不会有我俞敏洪和新东方今天的局面。整体来说,在北大期间,俞敏洪属于被边缘化的人群,无论当老师,还是当学生。到现在还有人“忿忿不平”——任何一个人办了新东方都情有可原,但俞敏洪办了就不能被“原谅”,因为在同学眼里他是最没出息的人。

  1981年秋天,俞敏洪踌躇满志地跨入北京大学,他原以为,从此可以春风得意马蹄疾了,但出乎意料的是,他陷入一个更加令他感到沮丧的环境里。俞敏洪所在的班级有50多人,许多同学的父母都是北京的高干,只有他一个人来自农村。因为这些高干子弟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相比之下,俞敏洪的成绩糟糕得令人侧目。

  俞敏洪跟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就像一头瘦弱的小鹿突然闯进虎豹纵横的森林里。一个爱开玩笑的同学这么调侃他:“想找俞敏洪吗?很简单,当你看见一个穿着寒酸,说话含糊不清,神色像一个刚输光最后一分钱赌徒的人,那就是他了!”

  进校的第一天,同宿舍的一个同学躺在床上拿着一本《第三帝国的兴亡》在读。俞敏洪就觉得很奇怪,用很糟糕很难听的普通话问:“上大学还要看这种书的?”那个同学没有说话,只是抬头看了他一眼,那眼睛里是眼白多,黑眼珠少。这个白眼无异于在骂他“傻瓜”、“白痴”、“老帽”、“乡巴佬”。这一眼在俞敏洪生命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也几乎改变了他的大学生活。可以说,产生了两个“严重”后果:第一个后果是俞敏洪的大学四年都在自卑中度过;第二个后果就是让俞敏洪明白了,一个人要读很多很多书。

  俞敏洪来自农村,说话带着浓重的家乡口音,英文发言很糟糕,听力更是不行。因为上高中时没有接触过英语听力,所以,大一时俞敏洪的`英语听力很差,每次考试都排在全班倒数。老师说他:“你除了俞敏洪三个字能听懂外,恐怕什么也听不懂了!”

  这已经够糟糕了,然而更糟糕的还在后面。在北大读三年级的第一学期时,俞敏洪心情郁闷,生病了,大口吐血,经诊断确认是肺结核,必须休学一年。休学意味着留级,和原来的同班同学又差了一大截儿,这个打击也是毁灭性的。20世纪80年代初,正当北大徐小平、王强等人风生水起的时候,他住进了医院。无聊之极,他每天出去爬山,一路上数石头,数红叶,在数不清的红叶和石头里,俞敏洪的心情是复杂的。

  医院在北京远郊区,村里的广播站整天播放“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他苦笑,他怅惘,希望在哪儿?他概括上大学三件事:知识、友谊、爱情。可是伴随着他的永远是绝望,如坠深渊的绝望。学识不如人,聪慧不如人,身体不如人,交女朋友,不用说,更不如人……原以为考上北大,一切都会发生变化,可是现在,不仅没有发生变化,反而强化了自卑心结,心情越发糟糕了。

  北京西郊山区的结核病疗养院有着很高的围墙,但在楼上的房间里却能够看到周围的山。在医院的一年,他看遍了山的颜色,春的粉红、夏的青翠、秋的火红和冬的萧瑟。

  在医院的门口,有一座小山,山顶上刻着冯玉祥“精神不死”四个大字,俞敏洪几乎每天都要去爬这座小山,对着这四个字发呆。后来身体好点后,医生允许他走出大门,他就去爬遍了每天从医院的窗户里可以看到的那些山峰。也就是在医院的这一年,他读完了《徐霞客游记》。

  在医院的10个月让他安静下来博览群书,却被同学彻底忘却了。1997年以前,80届、81届的北大同学很少有人知道还有个叫俞敏洪的。

  那时候,农村学生被城市的同学看不起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俞敏洪却有一股死不认输的牛脾气。他用自己的方法去证明自己,改变自己。

  一口气买下三套书

  遭到同学的白眼后,他去书店买了三套《第三帝国的兴亡》,读一遍不够,读两遍……直到把书读旧为止,这也是他进入大学后第一次买书。后来什么书都扔了,唯有这套书一直放在书架上。因为这套书时刻在提醒着他——无知有多么可怕!

  也是从这三套书开始,俞敏洪养成了爱看书的习惯。在北大的四年里,为了弥补自身人文知识上的差距,俞敏洪疯狂地买书、借书,把时间都用在读各种各样的文学、哲学、社会科学和其他一些能读懂的自然科学著作上。为了限制俞敏洪买书,以至于俞敏洪的母亲威胁他说要断绝俞敏洪的伙食费。

  疯狂突破听力难关

  为了提高听力水平,能够改变自己在大学学英语却不会说、听不懂的尴尬,俞敏洪杜绝一切人情来往,一天十几个小时地狂听狂背,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听英语。

  他戴着耳机,在北大语音实验室废寝忘食地练习英文听力,但是两个多月以后,不会说、听不懂的现状依然没有多少改观。这时,他想到了自己百试不爽的老办法,果断地摆脱了北大现行的教学模式的束缚,另辟蹊径。他从小书店里买了一套《新概念英语》,抱着大录音机,钻到了北大的小树林里,开始了他的疯狂英语之旅。他也不去上课了,一天十几个小时地狂听狂背,用他自己的话说,“眼睛都听绿了”,结果是,疯狂两个半月以后,他能听懂任何人所讲的任何英文,他终于成了会听英文、会说英文的人。俞敏洪很开心,他得意地总结道:“听英文,一定要有现成的英文资料放在那里,这样练习才有效果。有的人,一边做事,一边骑自行车,一边听英文,好像很刻苦,其实是瞎扯淡!”

  班里的同学都说俞敏洪当时听外语听得两眼都绿莹莹的,跟恶狼似的。这话并不夸张,就是这股饿狼精神支撑着俞敏洪,让他练就了良好的英语听力,为他以后的教学生涯打下了坚实基础。

  留级不留步,努力和80级的同学保持同步

  俞敏洪病好归校后,虽然降了一级,但是始终和80级的同学同住同吃同玩,始终把自己放在80级这个集体里。参加80级的毕业典礼、集体合影,参加80级的毕业聚餐和晚会。80级的同学仍然叫他“老俞”。

  80级的同班同学王强1984年毕业留校,俞敏洪努力争取1985年毕业留校,哪怕是晚了一年。这很重要,这证明了俞敏洪的能力,与他所敬仰的徐小平、王强能同校执教,平起平坐,不用像原来那样,在大礼堂的偏远的角落里当“站票观众”了。

  北大英语系的佼佼者、班长王强留校任教,“后进青年”、“站票观众”俞敏洪也留校任教,对于王强无所谓,对俞敏洪却有着特别的意义。

  面对“流言蜚语”,一定要走好自己的路

  在北大的时光,俞敏洪面对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流言蜚语”,这也让他陷入了严重的自卑中。但是,俞敏洪没有就此被打垮,而是下定决心要扭转自己的命运,要打响自己的“反击战”。在经过疯狂的努力之后,俞敏洪做到了。

  在北大四年,俞敏洪平凡如一颗尘埃,但也正是因此,他不好高骛远,他踏实肯干,所以最终走出了一条最精彩的属于自己的道路。俞敏洪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面对流言蜚语,害怕是没有用的,退缩更是不可取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走好自己路,用实际行动做出最有力的反击。

  冲力终将战胜阻力

  不管面对怎样残酷的环境,只要相信自己,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终有一天会守得云开见月明,收获自己的成功人生。

  在北大四年,外界给予俞敏洪的可以说都是阻力。阻力虽然可怕,但更可怕是俞敏洪内心渴望冲破阻力的冲力。因为在北大被边缘化,俞敏洪的内心非常压抑,正是这种压抑让俞敏洪更加渴望冲出黑暗,冲向云端。进而,在这种内心强大冲力的支撑下,俞敏洪吃下了别人吃不了的苦,战胜了常人难以战胜的困难。所以,俞敏洪能取得今天这非凡的成功,并不是一个意外。

  客观上讲,如果倾心投入,无论是投入自己的工作,还是任何值得为之奋斗的事业,尽管其间会遭遇很多磨难和攻击,但只要内心坚定,执着追求,就完全有可能实现在别人看来实现不了的梦想。有人说过这样一段话:“当别人跟你说,你的梦想太不切实际时,他们没有说错,他们的意思是,他们做不到,不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