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四年级数学课件

时间:2022-12-21 11:44:54 四年级 我要投稿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课件(精选11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课件编写工作,课件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那么优秀的课件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数学课件,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课件(精选11篇)

  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加减法第95页至97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结合具体的情境,用类比、迁移的方法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并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合作交流,共同总结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新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的道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答题纸、淮东校徽若干等。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 类推、迁移法、合作交流、讲练结合等。

  课 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大家看(出示淮河东路小学的校徽),认识吗?

  生:认识,这是我们学校的校徽。

  师:那我们学校的校徽漂亮吗?

  生:(齐)漂亮。

  师:想得到它吗?

  生:(兴奋)(齐)想。

  师:希望这节课大家能够大显身手,发挥你们的一技之长,争取得到它,好吗?

  生:好。

  开始上课。

  二、激情导入:

  师:老师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大家平时抽过奖没有,谁抽过奖请举手?说一说你喜欢抽奖吗?

  生:(齐)喜欢。

  师:谁能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抽奖?

  生1:可以获取奖品。

  生2:很刺激。

  生3:还可以中大奖。

  师:好的,那我们今天在数学课上也举行一次集体抽奖比赛,我们今天来抽老师自己做的“代金券”,另外还有“礼品”(校徽)相送哦,好吗?

  生:(齐)好。(学生很兴奋)

  师:好的,如果大家能把这几道题都做对了,我们就开始抽奖。

  1、口算

  25+37= 250+235= 72+138=

  2、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列各数变成一位小数或两位小数。

  4.80 4.5 19

  练习的时候“开火车”,学生基本都能直接说出答案,练习完之后,教师:

  师:我们四(四)班的同学果然出手不凡,希望同学们在下面的学习中能够表现的更加出色。

  三、新课教学:

  1、活动一:求和

  师:下面,就开始玩抽奖游戏,我们从中间把全班同学分成两队——长江队与黄河队,在抽奖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抽奖规则。

  出示游戏规则:

  A、全班分长江队与黄河队两队,每队各派一名代表抽取“代金券”,抽出后说一说自己抽到的“代金券”是几元几角几分,共抽两次。

  B、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算、笔算… … )计算出两次抽到的总金额。

  C、两次抽出的总金额大者的小队获胜,奖励校徽一个。

  师:明白要求了吗?下面请长江队与黄河队各派一名代表上台抽奖。

  学生抽奖

  师:请举起抽到的“代金券”, 并说一说自己抽到的“代金券”是几元几角几分。

  生1:(长江队)我抽到的是三十二元一角四分(32.14)。

  生2:(黄河队)我抽到的是十七元九角三分(17.93)。

  师:大家不要激动,下面我们开始抽第二张。

  学生抽奖

  生1:(长江队)我抽到的是四元八角(4.8)。

  生2:(黄河队)我抽到的是十九元(19)。

  师:大家认为用那种方法计算最快?

  生:(齐)估算。

  师:怎么算?说一说你的方法。

  生:先算长江队的,把32.14看成是32,把4.8看成是5,32+5=37(元);然后算黄河队的,把17.93看成是18,18+19=37(元)。

  师:从估算的结果来看,我们能比较出哪个队抽到的总金额多吗?老师来采访一下,为什么我们比较不出来呢?(随机找一名学生)

  生:估算的结果一样,比较不出来。

  师:那怎么办呢?请大家小组自由交流、讨论。哪个小组愿意来汇报你们组讨论的结果。

  生:必须笔算,精确计算才能比较出来。

  师:这种方法,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齐)好。

  师:那怎样列式呢?

  生:两个数相加。

  师:好的,那就请大家动手计算吧。这两名抽奖的同学请在黑板上各自算各自抽到的总金额。现在大部分同学都已经计算出了结果,请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师:通过讨论,相信你们一定有了自己的想法。谁给大家讲一讲,长江队的这个同学是怎么做的?

  生:把4.8看成4.80,先把百分位上的数相加等于4,十分位上的数相加等于9,然后点上小数点,再把个位上的数相加等于6,最后再把十位数上的3移下来,所以答案是36.94。

  师:你讲的真好,奖励一个校徽,我们其他同学听明白了吗?

  生:(齐)听明白了。

  师:好的,我们再看一看黄河队的总金额,答案是36.93,有问题吗?

  生:(齐)没有。

  师:那也就是说在计算时要……

  生:从低位向高位算起,数位对齐,数位不够的要在数的后面用0补足。

  师:谁能清楚的给大家讲一讲?

  生:把19看成是19.00,先把百分位上的数相加等于3,十分位上的数相加等于9,然后点上小数点,再把个位上的数相加等于16,写6进1,最后再把十位数上的数相加等于3,所以答案是36.93。

  师:你说的很清楚,谢谢你。为什么要从百分位开始算呢?

  生:三年级讲过,要从低位向高位算起。

  师:那也就是说要从左向右算、数位对齐,在小数加减法中也就是要小数点对齐。好了,现在第一轮结果已经揭晓。我们祝贺长江队获胜,请长江队的同学每人为自己贴上一个校徽。

  师:同学们,关于这样的小数加法大家会计算了吗?

  生:(齐)会。

  师:好的,下面请大家笔算一道题。

  28.28 + 11.62=39.9

  2 8.2 8

  + 1 1.6 2

  3 9.9 0

  屏幕展示,重点讲方法。强调:得数是小数的,如果末尾有 0 ,一般要把 0 去掉。

  2、活动二:求差

  师:在刚才一轮的比赛中,长江队获胜了,请黄河队的同学不要气馁,我们马上进行第二轮·大抽奖。请长江队与黄河队再各派一名代表上台抽奖。

  学生抽奖

  师:请你们两个大声读出自己抽到的金额?

  生1:(长江队)我抽到的是44.9元。

  生2:(黄河队)我抽到的是17元。

  黄河队的同学泄气了,此时:

  师:大家不要激动,老师刚才忘了告诉大家,这一次抽奖规则发生了变化,请大家看游戏规则:

  A、全班分长江队与黄河队两队,每队各派一名代表抽取“代金券”,抽出后大声读出自己抽到的金额,共抽两次。

  B、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进行计算。

  C、两次抽到的金额相差数较小者的小队获胜,如果该队队员做对了题目,奖励校徽一个。

  师:现在我们第二次抽奖。同样要大声的读出自己抽到的金额。

  生1:(长江队)我抽到的是31.08元。

  生2:(黄河队)我抽到的是2.17元。

  个别学生表现出来惊讶的表情。

  师:每个队两次抽到的金额到底相差多少元呢?怎样列式呢?请大家自己动手计算,若有困难,可以小声的与自己的同桌讨论一下。抽奖的两名同学请在黑板上计算。

  学生计算,稍等片刻

  师:好了,停下来了。我们看一下他们在黑板上的计算结果,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哪位同学愿意上来给大家讲一讲?

  生:44.9数位不够,把44.9看成是44.90,把小数点对齐,先用百分位上的0减8,不够减,借1当10,10减8等于2,再用十分位上的数9借1后还剩8,8减0等于8,然后点上小数点,再把个位上的数相减等于3,最后再把十位数上的数相减等于1,所以答案是13.82。

  师:你讲的真清楚,老师为你贴上一个校徽。我们一同再来看一下第二题17—2.17的答案?

  生:17—2.17 = 13.82。

  师:答案一样的同学请举手?

  几乎全部的学生都举手了

  师:看来,大家都很认真,也很聪明,同学们,现在结果已经很明确了,这一次哪一队获胜了呢?

  生:黄河队。(此时,学生明显没有刚才的兴趣浓了)

  师:哎呦呦,我们黄河队获胜了,这么没底气啊,来,我们为自己加加油。

  师:现在好了嘛!问一问,我们黄河队做对的同学请举手(几乎全举手了),那我们也为自己贴上一个我们学校的校徽吧。现在我们班的同学都在自己的胸前贴上了校徽,好看极了!由于我们班的同学都很能干,今天我们打成了平手,希望大家在下面的后半节课中表现的更加出色!

  3、揭题总结,沉淀方法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能给我们今天这节课学习的内容起个名字吗?

  生: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师:我们再仔细看一看,今天学习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与以往学习的有什么不同吗?

  生:都是两位小数。

  师:没错,那现在你能给这节课起个完整的名字了吗?

  生:两位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课题:两位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师:那关于两位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你们会做了吗?

  生:(齐)会。

  师:好的,请大家拿出答题纸,在4道题中任选一题做一做,做的快的同学争取做两道、三道。

  答题纸题目:

  7.2 – 6.15 = 5 – 0.41 = 21.56 + 6.34 = 7.52 + 8.4 =

  学生计算,老师巡视并收取四位同学的答题纸,待全班同学都做完的时候,在展台上一一展示。

  师:好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大家做的和这几位同学做的一样吗?

  师:第一题,答案是1.05,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第二题,……

  师:做了两题并且都做对的同学请举手,(大部分学生都举手了)请这些同学从组长那里再领取一个校徽,贴在自己的胸前,希望没得到两个校徽的同学再接再励,争取也得到两个。有信心吗?

  生:(齐)有。

  师:好的,看来呀,大家都会笔算两位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了,那么就请大家帮助明明、豆豆和乐乐检查一下他们做的题目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帮助他改正,同桌两人先互相说一说吧。(之后找学生汇报)

  明明 豆豆 乐乐

  1 2.4

  + 0.5 2

  1.7 6

  22.91

  — 10.76

  12.25

  3.65

  + 2.25

  6.90

  师:大家看,明明做的对吗?

  生:不对,小数点没有对齐,对齐之后答案是12.92。(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一步步出示课件)

  师: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我们向这位同学表示祝贺,奖励一个校徽。谁来分析一下豆豆的做题情况?

  生:也不对。答案应该是12.15,被减数中百分位上的数不够减借1后,十分位上的数要减去1,所以答案应该是12.15。

  师:你说的真清楚,把掌声和校徽一同送给他。最后,我们再来看一看乐乐的做题情况。

  生:不正确,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

  师: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恩,真不错,老师亲自为你贴上一个校徽。同学们,此时此刻,如果你是老师,你想提醒大家一些什么呢?

  生1:做题时,小数点要对齐。

  生2:做题的时候,要认真、仔细,该进位的要进位,不够减的时候要向高一位借1,借1当10。

  生3:算出的得数末尾有0的,要把0去掉。

  生4:被减数不够减的,要在末尾用0补足。

  生5:计算的时候要从低位向高位算起

  生6:……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见后面板书)

  师:老师相信,你们在做题的时候一定会认真、细心的计算。

  四、练习巩固

  师:同学们,2008年第29界奥运会在我国北京成功举办,出示鸟巢图片,问:大家看,认识吗?没错,就在这里,田径项目的主场馆,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奥运奇迹,出示博尔特图片,认识吗?没错,他就是打破了奥运会100米世界记录的牙买加短跑名将博尔特,大家想再看一下当时那激动人心的场面吗?

  生:(齐)想。

  师:好的,如果我们把这几道题都做对了,我们就可以看到了。

  5.75-2.3 7.46-3 0.26+0.35 0.37+14.3

  师:为了节省时间,我们每一大组算一题,然后找同学公布答案。

  学生计算。

  师:谁来说一说第一题的答案?

  生:5.75-2.3 = 3.45

  师: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第二题。

  生:7.46-3 = 4.46

  老师用期待的目光看着全班学生。

  生:(齐)同意。

  师:第三题。

  生:0.26+0.35 = 0.61

  老师用期待的目光看着全班学生。

  生:(齐)同意。

  师:我们马上就可以看到那激动人心的场面了。最后一题,全都会啊(几乎全班学生都举手了),一起说吧!

  生:(齐) 0.37+14.3 = 14.67

  师:大家表现的真棒!下面,我们就让我们一同再来感受博尔特在奥运会上百米冲刺那激动人心的场面吧。

  观看博尔特100米短跑视频。

  师:9.69秒,让我们记住这个让全世界为之震感的数字吧。同学们,奥运会虽然结束了,但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却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为了弘扬奥运精神,看,小亮的学校也举行了100米短跑比赛(幻灯片出示,播放录音)

  小亮:我的100米赛跑成绩是13.85秒。奥运冠军博尔特用了9.69秒,我比他慢了多少秒呢?

  师:小亮比博尔特慢了多少秒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计算。

  学生计算,片刻之后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13.85—9.69=4.16(秒)

  师:他说的正确吗?

  生:(齐)正确。

  师:小亮同学体育很出色,可在生活中他却遇到了难题,你能帮助他吗?大家看:(幻灯片出示略)

  师:小亮能直接够到帽子吗?

  生:不能够到。

  师:那你能帮助小明想办法够到帽子吗?

  生1:可以,蹦一下就可以够着了。

  生2:踩在凳子上。

  师:可以吗?

  生3:不可以,因为小亮身高1.42米,凳子高0.33米,1.42+0.33=1.75(米),1.75〈1.85,所以够不着。

  生4:不对不对,还有胳膊的长度呢,要是加上胳膊的长度一定能够到。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5:我可以拿一个晾衣杆,就可以够到帽子了。

  生6:……

  五、课堂总结(略)

  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加法结合律.

  2、能够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

  对加法结合律的理解、掌握和应用.

  教学难点

  加法结合律的运用.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什么叫加法交换律?用字母如何表示?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数.

  43+67=( )+( ) 35+( )=65+( )

  ( )+18=19+() a+100=( )+( )

  3、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270+380=390+260 20+50+80=20+80+50

  a+400=400+a 140+60=60+140

  谈话引入:以上,我们运用了加法的意义及交换律解决了一些问题,那么关于加法还有没有其他的规律性知识?这些知识又有什么用途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加法结合律和简便运算.(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3、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12+13)+14○12+(13+14)

  (320+150)+230○320+(150+230)

  1、教师提问:

  (1)上面等式两边算式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相同点:都有三个加数,左右两边的三个数相同;

  不同点:加的顺序不同.

  (2)每组两个算式的结果怎样?用什么符号连接?每组算式说明什么?

  2、归纳加法的结合律.

  3、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3个加数,怎样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呢?

  教师板书:(a+b)+c=a+(b+c)

  等号左边(a+b)+c表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

  等号右边a+(b+c)表示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用第一个数相加.

  a、b、c表示的数是什么范围的数?

  4、练习: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25+68)+32=25+(□+□)

  130+(70+4)=(130+□)+□

  (二)教学简便算法.

  应用加法结合律我们可以改变一些数的运算顺序,但应用加法交换律更主要的一点是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1、例4 计算 480+325+75

  教师提问:同学们想要计算 480+325+75,怎样计算比较简便?为什么?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学生试算)

  教师板书:

  480+325+75

  =480+(325+75)

  =480+400

  =880

  2、例5 计算 325+480+75

  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算比较简便?为什么?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集体订正)

  325+480+75

  =325+75+480

  =(325+75)+480

  =400+480

  =880

  教师提示:哪一步可以省略?

  325+480+75

  =325+75+480

  =400+480

  =880

  3、比较例4、例5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的不同.

  例4没有调换加数的位置,直接应用了加法结合律进行了简算;

  例5要使325与75相加,则必须先应用加法交换律将75交换到480的前面,再应用加法结合律简算.

  4、反馈练习:137+31+63,怎样计算比较简便?用了什么定律?

  5、想一想,过去哪些计算应用了加法的结合律?

  (在做口算加法时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如:36+48

  36+48=36+(40+8)=(36+40)+8=76+8=84

  教师说明:根据加法结合律不仅可以做口算加法,还使一些计算简便.简算时要注意数字特点.

  三、巩固发展.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填上适当的数.

  369+258+147=369+(□+147)

  (23+47)+56=23+(□+□)

  654+(97+a)=(654+□)+□

  2、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

  a+(20+9)=(a+20)+9

  15+(7+b)=(20+2)+b

  10+20+30+40=10+(20+30)+40

  3、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88+75+12 6+2+7+4+8

  79+145+21 14+9+2+11+6

  25+97+15+3 7+39+43+61+8+32

  4、选择比较简便的方法填在括号里.

  (1)399+154+201=( )

  ①399+(154+201) ②(399+201)+154

  (2)374+268+126+432=( )

  ①(374+126)+(268+432) ②(374+ 126)+ 268+ 432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什么叫做加法结合律?与加法交换律有什么不同之处?

  五、布置作业.

  光明小学篮球队队员的身高分别是:160厘米、164厘米、158厘米、156厘米、162厘米.队员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六、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

  例3 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例4 计算 480+325+75

  480+325+75

  480+(325+75)

  =480+400

  =880

  例5 计算 325+480+75

  325+480+75

  =325+75+480

  =(325+75)+480

  =400+480

  =880

  探究活动

  扑克魔术

  游戏目的

  让学生体会加法交换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游戏过程

  1.拿出24张扑克牌,平均分成两叠,一叠全部正面朝上,另一叠全部背面朝上.

  2.把两叠扑克牌叠成一叠,并洗牌若干次,再平分成两叠.这时,两叠牌都有正面和背面朝上.

  3.对学生说:“这两叠扑克牌中,正面和背面朝上的数目都一样.”然后让学生验证.

  游戏窍门

  将牌递给学生时,悄悄将其中一叠牌全部翻转过来.

  游戏原理

  不论洗多少次牌,两叠牌中仍会有12张正面和12张背面.假如其中一叠有7张正面和5张背面,另一叠肯定有5张正面和7张背面.如果把其中一叠翻转过来,那么两叠的正、背面的数目便一样了.

  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板书。

  二、新授

  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1)4×25=100(人)

  25×4=100(人)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b×a

  我们在原来的学习中用过乘法交换律吗?在验算乘法时,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25×5)×2 25×(5×2)

  =125×2 =10×25

  =250(桶) =250(桶)

  小组合作学习。

  ①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②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③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④字母表示。

  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整理。

  三、巩固练习

  P35/做一做1、2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整节课的学习要点。

  完善板书。

  五、作业:P37/2—4

  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5×4=100(人) 4×25=100(人) (25×5)×2 25×(5×2) 25×4=4×25 =125×2 =10×25 (学生举例) =250(桶) =250(桶) (25×5)×2=25×(5×2)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a×b=b×a

  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对整数、小数的理解,知道整数与小数的数位顺序表,会进行万、亿数的改写。

  2.体会到数在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方面的价值,进一步发展数感。

  3.通过复习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发展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灵活理解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旧知回顾:观察生活中的数,理解数的含义

  1.观察生活中的数(课件出示主题图中信息)

  师:请同学们来看屏幕上的信息,在这些信息中你能找到哪些熟悉的数?

  板书:有整数、小数、负数、分数、百分数。

  2.理解数的含义

  师:你们知道这些数在信息中的含义吗?

  小结: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我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数。

  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复习数的有关知识。(揭题)

  二、归纳分类,沟通联系

  第一条数轴

  比较正数和负数,比较整数和自然数

  A、你能说出数轴上这些数分别叫什么数吗?

  B、关于正数、负数你知道哪些知识?

  (引出:负数在0的左边,正数在0的右边,负数比正数小,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C、0是什么数?(引出:整数或自然数)

  D、哪些数是整数?最大的整数是几?最小的整数是几?

  哪些数是自然数?最小的自然数是几?最大的自然数是几?

  E、整数和自然数差别在哪里?

  (自然数是整数的一部分。)

  (整数中除了自然数还有像-1、-2、-3、-4————这样的数叫负整数。

  (所以1、2、3、4也可以叫正整数。)

  (自然数的计数单位是1)

  F、我们小学学过的数大部分是什么数?

  G、数轴上除了整数外,还有哪些数呢?

  第二条数轴

  1、比较分数和小数:(引出分数小数意义、单位,小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

  A、师:你能标出这些数吗?

  在数轴上标出 2.50,-1/

  2 汇报过程

  A、这位同学在找分数和小数的对应点的时候,分别是怎么找的?

  B、谁听清楚了?(实际上是用了分数的意义和小数的意义找到的。)

  C、说说什么叫做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什么叫做小数的意义?小数的计数单位?

  整数的计数单位是几?

  课件出示:(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分数都可以用小数表示。)

  过渡:可见,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但它在写法上有类似于整数,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小数与整数有这样的相似呢?

  2、比较小数与整数

  引出数位顺序表

  3、分数的分类:(引出假分数真分数)

  A、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

  B、大小

  C、假分数分子是分母倍数时可化成整数,分子不是分母倍数时就化成带分数)

  4、小数的分类

  师:你还知道哪些小数?(举例)

  师:这些小数有什么不同?(板书:有限小数,无限小数)

  三、巩固练习

  (一)、判断题

  1、因为比大,所以的分数单位比的分数单位大。( )

  2、最小的正数是1,最大的负数是-1。( )

  3、0.04和0.040大小相等,计数单位也相等。( )

  4、无限小数大于有限小数。( )

  5、9米的3%就是27%米。( )

  (二)、填空

  1、一天,沈阳市的最低气温市零下7摄氏度,记作( )℃;上海市的最低气温是零上5摄氏度,记作( )℃。

  2、在23、0.52、、203.7四个数中,“2”分别表示2个( )、2个( )、2个( )和2个( )、

  3、5/9的分数单位是( ),它里面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至少添上(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它就成了假分数。

  4、3/4=( )(小数)=( )%

  5、把3千克葡萄干平均分成4包,每包是( )千克,每包占总数的( )。

  (三)、商品标识中,画线的数哪些表示数量的多少,哪些表示编码?

  四、总结展望

  这节课我们对小学阶段学过的数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因为有了数,才让我们的知识更加厚实,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希望同学们用你们的聪明才智去发现和创造更多的数。

  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小括号,知道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能正确计算含有小括号的两步加、减混合运算。

  2、让学生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初步尝试用符号进行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的方法。

  3、初步感受引入新符号的必要性,提会数学符号的简洁性、统一性,具有初步的符号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小括号的意义,能正确计算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理解小括号的意义。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例3主题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能不能把条件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有10个五角星,先剪掉了2个,又剪掉了3个,还剩下几个五角星?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摆一摆

  小朋友们,请你用手里的学具代替五角星摆一摆,怎样才能知道剩下几个五角星。

  2、反馈,交流。

  要求还剩几个五角星,你打算怎么计算呢?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方法1:先算出减去2个剩下多少,再算出减去3个剩下多少。

  算式:10-2-3=5

  方法2:先算出一共减去几个,在算出还剩下几个。

  3、“创造”小括号

  按照刚才小朋友说的“先算出一共减去几个,在算出还剩下几个。”的方法,应该怎样列式呢?

  先算:2+3=5

  再算:10-5=5

  怎么才能用一道算式来表示呢?请你试着写一写!

  方法1:10-2+3=5

  方法2:10-2-3=5

  方法3:10-2-3=5……

  4、认识小括号

  小朋友们的办法都很好!可是看到这么多的符号,你有什么想法呢?

  是啊!符号太多太乱了,而且其他人也不能知道你的意思,看来应该找一个简洁、统一的符号,来表示先算后面的2+3,数学家帮我们选择了用“()”来表示,它叫小括号。(板书)

  10-(2+3)=5

  现在你来说说这个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

  总结:一个算式中含有小括号,表示什么意思呢?(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74做一做。

  先说一说下面各题你应该先算什么,再计算。

  2、完成练习十七第3题。

  说说你想先算什么,再列算式。

  3、完成练习十七第1题。

  说说上下两式有什么区别?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4、完成练习十七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小括号,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的知识吧!

  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射线,直线,能识别射线、直线和线段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3、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初步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4、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

  射线、直线和线段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活动角、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你能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吗?

  2、线段有什么特点?(有两个端点,中间是一条直直的线,能量出它的长度)

  二、认识射线,直线

  1、线段的特点

  课件出示线段或者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板书学生总结的特点。

  2、认识射线。

  (1)课件显示,学生感知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

  (2)射线有什么特点?

  (3)生活中你见过射线吗?

  (4)指导学生用尺或三角板画射线。

  3、认识直线。

  (1)课件显示,学生感知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

  (2)学生尝试画直线。

  (3)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

  4、填一填:线段、射线和直线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5、练习,下面那些图形是线段、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直线?(P39、1)

  引导想象,课件显示:从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为学习角作铺垫。

  三、认识角

  从一点引出的射线中留下两条,问:这个图形认识吗?

  什么叫做角?角该用什么符号表示?下面我们来研究角。

  1、你能举例见过的角吗?

  学生举实例,教师随着学生举例,可以用课件显示实物图片并抽象成各种形状的角,让学生感知生活中角的存在。

  2、建立角的概念。

  (1)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画角的步骤:

  ① 画出一点,从这一点引出一条射线;

  ② 从这一点再引出另一条射线;

  ③ 写出各部分名称。用∠1表示。

  (2)问:到底什么叫角?总结角的概念。

  从一点到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做和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角的符号用“∠”表示。

  四、巩固练习:

  1、P36“做一做”1、2

  2、P39、2、

  五、课堂小结

  我们这节课研究了直线、射线和角,说说你了解了它们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

  直线、射线和角

  直线 直的 没有端点 无限长 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

  线段 直的 两个端点 有限长 成的图形叫做角。

  射线 直的 一个端点 无限长 记作:∠1读作:角1

  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7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的《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82页的内容。三角形三边关系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角,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有3条边,3个顶点,三个角,以及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学习基础上的延伸。本节教材强调通过直观操作来认识、体验、探索图形的性质。让学生通过操作获得一些数据,特别重视对探索过程的亲身体验。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还为后续的几何图形知识的学习积累一定的经验。

  【学生分析】

  在以往空间与图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初步养成了动手操作的意识;对角、三角形的分类等建立了基本概念。但学生从接触三角形以来,都是针对已成立的三角形进行学习和研究的,从未涉及到:“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一陌生领域。在生活实际中缺乏鲜活实例和经验,固而学生在学习该段内容时,会有与生活实践脱离的感觉。学生对较抽象的问题无法明白其含义。所以这段知识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有相当的难度,学生不够自信,没有勇气参与,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不足,无法完全独立的进行探究活动。需要老师以学生体验过程为主,以感知探索的方法为重,给予指导。

  【设计理念】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中的第三课时,该课时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三角形的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特征,即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不仅给出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标准,熟练灵活地运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数学严谨性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它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中,教师根据小学生喜欢玩的天性,首先设计让学生折塑料管引发学生猜想,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学习状态,同时产生认知冲突,为后面的学习铺好路。再用小棒围三角形进行验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交流、抽象概括,当学生发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后,教师这时再出示书上的一组数据让学生判断,训练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接下来教师出示书上的情景图,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看书,毕竟书本是我们学习最直接的资料之一,我们应好好的加以运用。本节课的后半部主要是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地过程中理解、掌握本节课的重点。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发现并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分析数据,体验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及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探索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树立自己探索真理的勇气和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实验与探究。

  教学难点:利用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饮料吸管、小棒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1、设疑。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你看到了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师:几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三条)三条线段一定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讨论,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2、折饮料管初步感知

  请学生将饮料吸管任意折成三段,看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

  师:刚才大家都非常积极主动,不过有的同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同学却不能,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呢?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自己没有围成三角形的作品? 展示作品,思考怎样才能使它围成一个三角形?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生1:如果上面两根短的小棒的长度的和与长的小棒相等,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了。

  生2:我不同意你的看法,因为上面的两根短的小棒的长度的和与长的小棒相等时,组合成的图形就平行或者重合了。

  生3:我认为只有上面两根小棒的长度的和大于下面的小棒,才可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师:刚才,同学们都发表了各自的看法,有的同学认为两根短的小棒的长度的和与长的小棒相等,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也有的同学反对,还有的认为两根小棒的长度的和大于长的小棒,才可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然而,这仅仅是我们的猜想。什么样的三根小棒才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呢?看来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特殊的关系,那是什么呢?今天啊,我们就来当一回小小数学家,去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板书:三角形边的关系)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折饮料吸管,在实践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了认知冲突。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初步感知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与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有关,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指明探索方向。】

  二、实验感悟

  1、合作探究

  师:为了弄明白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信封,内有4厘米、5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小棒各一根

  师:我们先来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课件显示,指名朗读)

  操作要求:

  ①测量每一组三根小棒的长度,并填入实验记录表中。

  ②算一算、比一比,每组任意两根小棒的长度和与第三根小棒长度的关系。 ③一人记录,两人用小棒搭建三角形,小组长负责指导。

  学生分组实验,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结果

  师:请各小组汇报、展示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记录表(能围成三角形的画“√”,不能围成三角形的画“×”) 小棒的长度(厘米) 能否围成三角形

  第一根 第二根 第三根

  4 5 10

  4 6 10

  5 6 10

  4 5 6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做实验探究规律,比教师平铺直叙更有利于知识的内化,让学生动手量一量、比一比等实验探究活动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与第三边的关系。】

  3、探索发现

  师:请大家把刚才实验的结果分成两类,怎么分?

  根据各小组的汇报进行整理。

  表中: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是那几组数据?任意两边的和与第三边的关系怎样? 表中:能围成三角形的是那几组数据?任意两边的和与第三边的关系怎样?

  (1)探究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

  ①师:同学们通过动手实践,发现4厘米、5厘米和10厘米这3根小棒不能围三角形,咱们再来验证一下。

  课件演示:当三根小棒分别是4厘米、5厘米和10厘米的时候,围不成三角形。 师:为什么围不成呢?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得出:4+5<10,所以围不成,并填入表一。

  ②师:下面我们再来验证一下4厘米、6厘米和10厘米这组小棒。

  课件演示:当三根小棒分别是4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时候,也围不成三角形。

  师:为什么围不成呢?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得出:4+6=10,所以围不成,并填入表一。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表一,说一说什么样的3根小棒或3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 引导学生说出:两根小棒(线段)的长度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根小棒(线段),这样的3根小棒(线段)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板书:两条线段之和≤第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在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获得较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算一算、观察比较,并借助课件直观的演示和教师适时、适度的点拨,让学生自主发现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

  (2)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①猜想:

  师:两根小棒(线段)之和小于或者等于第三根小棒(线段),这样的三根小棒(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请同学们猜一猜,什么情况下三根小棒或三条线段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生:两根小棒(线段)的和大于第三根小棒(线段)→能围成三角形

  (生猜出“两根小棒(线段)的和大于第三根小棒(线段)→能围成三角形”后师板书: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同时,教师在旁边画上“?”)

  ②验证猜想:

  师:你们的猜想对不对呢?请大家拿出表二,先用数学关系式表示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关系,看看谁能从中发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并验证自己的猜想。

  生小组讨论、验证,填写表二。

  生分组汇报验证过程与结论。

  ③完善猜想:

  质疑: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引导学生观察表一),咱们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得出4厘米、5厘米和10厘米这3根小棒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可是4+10>5呀,5+10>4呀(师把这两个式子填在表一中),这符合我们刚刚得出的结论啊?怎么回事呢?

  下面先请大家把表一填写完整,再与表二比较,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同桌可以互相讨论。

  生讨论后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明确:给定的3条线段或3根小棒,不管哪两条线段(小棒)相加的和都比第三条线段(小棒)大,就能确定这3条线段或3根小棒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进一步引导学生抽象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理解“任意”的意思?

  (三角形中不管哪两条边相加的和都比第三边大)

  【设计意图:4+10>5,而4厘米、5厘米和10厘米这3根小棒却围不成三角形,给学生制造矛盾,引发思维冲突,引导学生自觉进行深入、周密的深层次思考,发现只通过一组“两条线段的和>第三条线段”来判断给定的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是不全面的,进而明确“给定的3条线段,不管哪两条线段相加的和都比第三条线段大,这样的三条线段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这样学生对“任意”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巩固深化

  师:刚才大家通过实验、探索,发现了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1.独立完成课本P86第4题。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了“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一定大于第三边”这一数学规律,表现得非常棒,现在你能运用这个结论来判断给出的三条边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逐题出示:

  (1) 3厘米 5厘米 4厘米 (2)7厘米4厘米 3厘米

  (3)2厘米 6厘米 2厘米 (4)3厘米 3厘米 5厘米

  生:汇报,并说明判断的方法,然后课件演示验证。

  师:你们都是这样判断的吗?有没有更快捷的方法呢?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我是先找出较短的两条边比较它们的与剩下的第三条边的大小,如果和大一些,能拼成三角形;如果和相等或小一些,则不能拼成三角形,因为较短的两条边之和如果大于第三条边,则说明任意一条较短的边与最长的一边之和肯定大于第三条边。)

  师:是的,所以我们在判断三条边能否围成三角形时往往只要看较短的两条边的和能否大于三条边,这种方法既快又对。

  2.生活中的数学

  出示:

  师: 通过刚才的练习,你们不仅掌握了判断某三条边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并且还找出了最佳的判断方法,可见只要大家肯动脑筋,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结论的。下面请同学们观察小明上学示意图,有几条路可以走?你会选哪条路?请说说你选择的依据?

  3.拓展

  为10厘米、4厘米两根吸管再配一根吸管围成三角形,还可以配多长的吸管?有多少种方法?有范围限制吗?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练习设计层层深入,既巩固了新知,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回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是怎样学习的?还有哪些不明白的?

  【通过谈收获,说方法,提疑问,学生间互相补充,共同完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

  五、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在学生了解了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虽然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但三角形“边”的研究却是学生首次接触,短短的'四十分钟之内,要让学生从抽象的几何图形中得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这个结论,并加以运用,并非易事。因此教学中我很注重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展开教学,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数学规律,亲历体验数学、感悟数学的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和数学的魅力,较好完成了本节课的预期目标。我将从以下三方面反思本节课的课堂教学:

  一、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的一个突出特点就在于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上,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环节:一是导入部分——让学生折饮料吸管进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猜想“三根小棒或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可能与什么有关?”从而很容易得出“与三根小棒或三条线段的长度有关系”,那么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这样很自然地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后面的新课做了铺垫。二是新授部分: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小棒等)按要求围三角形,并且做好记录。这个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自主参与的平台——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讨论交流、抽象概括,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数学知识的探究者、发现者,在此基础上观察、发现、比较,从而得出结论。教学中,我设置这些实际动手操作、共同探讨的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精神需要,又让学生在浓烈的学习兴趣中学到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二、整合教材,动态呈现,让教材“活”起来。

  现代课程论主张 “用教材教”,教师不应只是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合理取舍,科学整合,适当延伸。改变教材的呈现形式,合理运用课件,把静止的画面变为动态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和引发数学问题的情境,给学生营造浓浓的探究氛围,为学生搭建广阔的探究平台,促使学生积极地去进行探索,使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富有个性。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跳出教材,先让学生折饮料吸管引发学生猜想,再用小棒围三角形进行验证,让学生在具体操作活动中,产生思维冲突,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而对于书上的生活情境主题图——“小明上学问题”,我调整到巩固应用环节,同样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练习设计层层深入

  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练习:

  1、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

  2、小明从家到学校走哪条路最近?

  3、配第三根吸管。

  一节数学课,学习效果好不好?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练习得到的反馈。而

  学生之间参差不齐,为了能兼顾全班学生的整体水平,我在练习设计上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主要采用了层层深入的原则,先是基础知识的练习;然后用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增加拓展延伸题,让优等生在这个知识点上的学习更进一步。而每一道题都运用了本节课的知识,每一道题目的呈现方式又都不同。这样既能让后进生跟得上,又能激发优等生的学习兴趣,让全班学生共同进步。

  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类推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揭示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的过程,掌握数位顺序表,理解位值的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难点:掌握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具:图片和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我们以前都认识过哪些数?

  2、数数:1)从689一个一个的数到712。 2)从420一十一十的数到540 3)从910一十一十的数到1000 4)从200一十一十的数到1000

  3、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比较大的数?

  4、出示图片: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北京市人口:13819000人,请学生试着读一读。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更大的数,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请学生拿出计数器,一千一千地数,当数到10个一千时问: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多少?

  强调:千位上的10个珠子怎么办?

  2、请学生10个10个地数,当数到10个一万时问:是多少?利用计数器问:怎么表示10个一万?

  3、照这样继续数下去。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10个一千万是多少?。

  师: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都是计数单位。

  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

  4、把所学数位按数位顺序表排列起来

  亿级 万级 个级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万 万 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1 3 8 1 9 0 0 0

  ↑

  表示8个十万

  每个计数单位都要占一个位置,按照我国计数的习惯,每4个数位是一级。

  说一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三、巩固新知

  1、 “做一做”的1题数数

  2、 “做一做”的2题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万以上的数。

  四、课堂总结

  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回顾上学期的数学成绩,明确取得成功(或造成失败)的原因。

  2.了解本册数学书的内容。

  3.了解有趣的数学小知识。

  过程与方法:

  1. 说说自己在寒假中的收获。

  2. 说说自己对数学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出要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明确自己本学期应有的学习态度,认真扎实地上好每一节课。

  2.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过程:

  一、说说自己在寒假中的收获。

  大家在寒假里肯定过得非常愉快,非常充实。你能将自己记忆最深刻的一段与大家一起分享吗?可以说说自己游玩的事情,可以说自己在春节里的小插曲,也可以说说自己在自学中取得的收获。

  二、明确取得好成绩或考试失利的原因。

  1.回顾上学期的数学成绩。

  2.由成绩优异的学生谈一谈自己取得优异成绩的原因。

  3. 以不点名的形式向平时懒于学习的同学提个醒:不能将过多的心思花在学习以外的地方。

  三、了解本册数学书的内容,认识本学期的学习任务,明确本学期的打算。

  学生看书,师和学生一起说。

  四、对学生的常规数学课堂进行要求:

  1.课前准备:

  (1)课前预习;

  (2)准备好上课所需物品。

  2.上课的要求:

  (1)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2)大胆发言、质疑。

  3.课后的要求:

  (1)课后复习;

  (2)独立完成作业;

  五、观看课件,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件内容有数字的由来,生活中的趣味数学,养成好习惯的作用,及粗心的危害。

  六、课堂小结:

  通过开学的第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布置作业:预习第一单元

  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对全册书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2.对学生的学习习惯提出一定的要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们,度过了一个开心的寒假之后,又迎来了新的一个学期。在这个学期,小精灵聪聪和明明也回到了课堂,准备和我们班的小朋友一起畅游数学王国,你们瞧,他们来了。

  出示课件:(聪聪和明明飞过来说:“小朋友们,数学王国里的宝物可丰富啦,你们准备好了吗?跟我们一起去寻找宝藏吧。)

  师:聪聪和明明要带大家去寻宝藏?怎么回事呢?其实,数学王国本身就是一个大宝藏,今年我们班小朋友要闯过九道关,才能摘取里面最灿烂,最宝贵的一个王冠。每一道关都有几个难题等着你们,如果你全部回答对,就可以给自己加上一个五角星,如果你有一题错了,那么这一关的五角星就全没了,最后再来统计总的成绩,五角星最多的同学就是我们班知识最丰富的人。

  二、知识大比拼

  (1)第一关叫做:位置(板书)

  在位置这一环节,我们需要知道的是“上下、前后、左右”这些方向,边听老师指令边做动作:“上、下、前、后、左、右”,小朋友的反应可真快。再仔细观察一下,你的位置在第几组第几个。指名回答。看来第一关都没有难倒我们班的小朋友。接下来我们闯第二关。

  (2)第二关:20以内的退位减法(板书)

  出几道题考考大家:15-9 13-6 12-8 用手势来表示结果

  第二关有几个小朋友反应可真快,能把经验给大家介绍一下吗?这些小朋友在寒假的时候就已经把这个单元的知识预习过了,真的很好学,大家表扬一下他们。

  (3)第三关:图形的拼组

  我们上个学期认识了8种图形,一起来回忆一下。全班说。

  看看谁最有想象力,几个小正形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4个小正方体能拼成一个大正方体吗?

  看来这几个问题让有些小朋友犯糊涂了,没关系,能学到了这个单元,老师会跟大家一边玩,一边学,好吗?

  (4)第四关:100以内数的认识

  能从1数到100的小朋友请举手,两个两个数到一百的请举手,三个三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从100数到1的请举手。

  (5)第五关:认识人民币

  认识人民币是寒假的作业,谁能说说你在家里都已经认识哪些面值的钱了。指名说。同桌说

  (6)第六关: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出题考你们:36+5 50+4 67-8

  (7)第七关:认识时间

  出示3个钟表,5时 7时半 8时25分 指名回答

  (8)第八关:找规律

  出示一组图形:

  2 4 6 8

  (9)第九关:统计

  出示 (红花,黄花、蓝花)让学生数出各种花的数量。

  (10)闯关结束,看看小朋友在每个关的表现。表彰表现最出色的人。

  三、拥有好习惯

  要想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人,必须要拥有好的习惯,为了能让我们在新的学期能有更优异的表现,我们应该做到哪些方面呢?同桌互相讨论,汇报。

  四、小结

  小朋友,刚才说的都很有道理,老师用十二个字来概括一下:专心听、大胆说、仔细看、认真写(板书),如果小朋友能做到这四点,新的学期,你的数学一定会学得很棒。

  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类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种三角形的特点。

  2、在分类中体会分类标准的严密。

  3、在三角形的分类中感受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能够按三角形的内角不同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和相互的关系。

  教具准备:

  量角器、直尺。

  一、自学反馈:

  1、引入:我们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特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按照三角形的特征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怎样分?

  2、小组活动:

  出示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学生根据自己发现三角形的特点将三角形进行分类。

  3、按角分的情况

  引导学生明确:相同点是每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

  不同点是还有一个角分别是锐角、钝角和直角.

  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不同进行分类

  (1)分类.

  根据上边三个三角形三个角的特点的分析,可以把三角形分成三类.

  图①,三个角都是锐角,它就叫锐角三角形.(板书)

  提问:图②、图③只有两个锐角,能叫锐角三角形吗?(不能)

  引导学生根据另一个角来区分.图②还有一个角是直角,它就叫直角三角形,图③还有一个钝角,它就叫钝角三角形.

  请同学再概括一下,根据三角形角的特征可以把三角形分成几类?分别叫做什么三角形?

  教师板书: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只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只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2)三角形的关系.

  我们可以用集合图表示这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把所有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用一个圆圈表示.(画圆圈)好像是一个大家庭,因为三角形分成三类,就好象是包含三个小家庭.

  (边说边把集合图补充完整.)

  每种三角形就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反过来说,这三种三角形正好组成了所有的三角形.

  (3)三角形中至少要有两个锐角,所以判断三角形的类型,应看它最大的内角.……

  问:你还有没有其他的分法?

  4、按边分的情况:

  (1)我发现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还有三条边都相等的。

  (2) 师:我们把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腰,另外一条边叫底。

  (3)师: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

  (4)分别量一量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你有什么发现?

  (5)从红领巾、三角板、慢行标志中找一找哪里有这两种特殊的三角形?

  三、巩固练习:

  1.判断题.( 1)、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 )

  (2)、一个三角形中最大的一个角是89o,这个三角形可能是钝角三角形( )

  (3)、一个等边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

  (4)、一个等腰三角形,一个底角是80o,另一个底角也是80o。( )

  (5)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

  (6)锐角三角形中最大的角一定小于90°.( )

  2.课本87页第5、6、7题。

  四、思维训练

  1、你们手中都有一个正方形,将它的对角对折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按边分它既是什么三角形?按角分它又是什么三角形?三角板中就有一个这样的三角形,拿出来看看,这样的三角形我们就把它叫作等腰直角三角形。

  2、你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或者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吗?请!(折、剪、划线)

  学生展示成果。

  五、总结

  这节课我知道了……懂得了……学会了……

  六、课后作业:剪一剪

  剪一个三角形。为什么确定剪这样一个三角形?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剪的?

【四年级数学课件】相关文章:

高二数学下册课件08-10

四年级数学课件(通用16篇)11-17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通用11篇)05-27

四年级上册课件03-18

四年级颐和园课件03-16

四年级家课件03-07

小学四年级课件03-09

小学四年级《观潮》课件04-06

四年级上白鹅课件03-19

四年级上册长城课件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