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语文七年级下册的知识点

时间:2022-04-14 10:15:08 七年级下册 我要投稿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知识点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说起知识点,应该没有人不熟悉吧?知识点是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知识点对提高学习导航具有重要的作用。还在为没有系统的知识点而发愁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欢迎阅读与收藏。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知识点

  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点1

  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散文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菜畦qí皂荚jiá树班蝥máo臃肿yōngzhǒng攒cuán成秕bǐ谷

  系jì一条长绳拗ǎo过去锡箔bó

  点拨:注意多音字“攒”“系”的读音。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桑(shèn)葚收(liǎn)敛脑(suǐ)髓人声(dǐng)鼎沸(kuī)盔甲

  3.用恰当词浯填空。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点拨:所填词语均为形容词或动词。

  (2)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点拨:所填词语均为动词。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体裁),选自《朝花夕拾》

  P2注释①选自《朝花夕拾》

  1.重点:第2段

  (1)空间描写顺序: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具体描写的事物

  (2)三种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具体描写的事物

  (3)先静物到动物,再由动物到静物

  2.动作描写:P5第7段雪地捕鸟(9个动词)

  3.P6第9段过渡段(作用:承上启下)

  第2课爸爸的花儿落了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鸡毛掸dǎn子 咻xiū咻 玉簪zān 花骊lí歌 花圃pǔ 懒惰duò

  2.用恰当词语填空。

  冬天的清晨站在校门前,戴着露出五个手指头的那种手套,举了一块热乎乎的烤白薯在吃着;夏天的早晨站在校门前,手里举着从花池里摘下的玉簪花,送给亲爱的韩老师,是她教我跳舞的。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于是我唱了五年的骊歌,现在轮到同学们唱给我们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爸爸的花儿落了净选自《城南旧事》,作者是台湾(地名)作家林海音。

  ☆第2课《爸爸的花儿落了》小说

  P.43注释①选自《城南旧事》,林海音,台湾作家

  1.线索——(1)“花”:以花喻人(共出现4次)(2)毕业典礼(时间顺序)

  2.题目:一语双关(花的凋谢象征爸爸的去世)

  3.伏笔:爸爸病情的恶化(第11、32、54、55段)

  4.插叙(现实与回忆交替出现):第13-31段、

  第3课丑小鸭童话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讪shàn笑吐绶shòu鸡沼zhǎo泽木屐jī

  2.用恰当词语填空。

  (1)那只最后从蛋壳里爬出来的小鸭是那么丑陋,他处处挨啄,被排挤,被讪笑。

  (2)水正在结冰,人们可以听到冰块的碎裂声。小鸭只好用他的一双腿不停地游动,免得水完全被冰封住。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

  2.他感到非常难为情。他把头藏到翅膀里面。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感到太幸福了,但他一点也不骄傲,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丑小鸭》选自《安徒生童话故事选》,作者是安徒生,是由叶君健翻译的。

  第4课诗两首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萋qī怀恋liàn幽寂jì

  2.用恰当词语填空。

  (1)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2)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姜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点拨:此句蕴含深刻哲理,耐人寻味,需记住。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女口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普希金诗集》,作者是俄国诗人普希金,诗作有《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等。

  2.《未选择的路》选自《中外哲理诗精选》,作者是美国诗人弗罗斯特。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以劝告口吻,强调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未选择的路》:自然界道路象征人生道路,要慎重作出人生选择。

  第5课伤仲永文言文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宇注音。仲zhòng谒yè称chèn前时之闻泯mǐn然

  点拨:注意多音字“称”的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世隶耕隶:属于。(2)未尝识书具尝:曾经。

  (3)父异焉异:感到诧异。(4)邑人奇之奇:认为……是奇才。

  (5)稍稍宾客其父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6)或以钱币乞之乞:求取。

  (7)环谒于邑人谒:拜访。(8)不能称前时之闻称:相当。

  (9)贤于材人远矣贤:胜过、超过。(10)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

  3.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解释为:牵,引。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写了名字。

  点拨:重点理解“书”“为”等词。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着东西让他作诗,他立刻就能完成,其中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点拨:重点理解“自是”“就”“之”“理”等词。

  3.泯然众人矣。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了。

  点拨:重点理解“泯然”的意思,“泯”,消失。然,……的样子。

  4.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他的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为立意。

  点拨:重点理解“收族”的意思。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北宋(朝代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词语解释:P37注释1、3、4、6、7、9、10、11;P38注释2、3、5、6、7、9、10、11、14、15、16、17、18、19

  ◇通假字:“扳”通“攀”,牵,引

  ◇文言归纳:《三点一测》P37-38六至八

  1.仲永变化的三个阶段(根本原因:不使学)

  (1)五岁: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者(2)十二三岁:不能称前时之闻(3)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2.第三段议论:通过说明“受之人”与“受之天”的关系,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点2

  山中杂诗(选自欧阳询《艺文类聚》)

  (南朝梁)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译文】

  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鸟儿欢快地在房檐上飞来飞去,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赏析】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居然从窗里飘出来。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

  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赏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峨眉山升起半月(农历15左右)的秋月(应该是明月不然怎么会有影子),月影(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映入青衣江随着江水流流动。夜晚诗人乘坐(的)小船从清溪(地名)出发驶向三峡(地名),

  思念你(诗中说的是月亮)却不能让你(诗中说的是月亮)看见我乘的船已经到达了渝州(表达对朋友的思念)。

  【赏析】

  这首诗是在李白初次出四川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当时李白还很年轻)音韵流畅,意境明朗,语言浅近,诗人从峨眉山的月亮写起并用一个秋(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字点明他离开的季节是秋季。月影又说明了秋高气爽。然而他描述的月亮又只有“半轮”(一半的月亮),让人联想不断(是什么原因只有一办呢)。作者运用“入”和“流”这种连动式谓语结构,意思是月亮的影子倒入水中又和水一起流动。应了那首歌“月亮走,我也走我送阿哥到村口到村口~”,并且只有船移动才有如此景象,这句不仅写了美景还为下句做了铺垫。意境空灵入妙首尾相应。本来,绝句因为短不善表现时空变化,经过作者之手却能随意超越时空,驰骋自由的空间跨度不得不让人佩服。整首诗二十八字却有5处地名,地名就有12字,在绝句中极为罕见。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赏析】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

  《逢入京使》

  作者: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

  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赏析】

  诗写游客邂逅京使,托他捎带口信回家的情境。诗来自生活,反映生活,信手写去,不事雕琢,亲切不味,真挚感人。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生活中常见之事,一经艺术提炼概括,多么典雅感人,富有生气!这是一首边塞诗,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支奇葩。

  《滁州西涧》

  作者: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译文】

  我独爱那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树荫深处黄莺发出诱人的叫声。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郊野的渡口空无一人,只有空空的渡船自在的漂浮着。

  【赏析】?

  这是写景诗的名篇,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译文】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晚的一篇,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明皇杂录》中记载:“开元中,乐工李龟年善歌,特承顾遇,于东都大起第宅。其后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杜甫尝赠诗(即指此诗)。”杜甫少年时代正是开元盛世,曾与李龟年相熟;四十年后国家已经衰败,两人穷途相遇,不胜今昔之感,就写下了这首深沉的诗。

  《送灵澈上人》

  作者: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译文】在苍翠的竹林寺院中,远远传来深沉的晚钟。他身背斗笠披着晚霞,独自归向青山最深重。

  【赏析】?这首小诗,是写诗人送名诗僧灵澈返回竹林寺的情景。诗的意境清晰,画面秀美,人物动人。诗人即景生情,构思精湛。先写寺院传来暮钟声声,勾起人的思绪,再写灵澈归去,诗人目送。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真挚情谊。诗一反送别感伤之态,而富于清淡雅气,成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之一。

  《约客》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诗文大意】梅子黄时,家家户户都笼罩在烟雨之中。远远近近那长满青草的池塘里,传出蛙声阵阵。已约请好的客人说来却还没有来,时间一晃就过了午夜。我手拿棋子轻轻地敲击着桌面,等着客人,只看到灯花隔一会儿就落下一朵……

  【赏析】

  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清丽可诵

  赵翼《论诗》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赏析】

  这两句诗不仅饱含着深刻的哲理,更从文学发展的角度,揭示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从诗的前两句看:“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大意是说:李白、杜甫的诗坛地位尽管光焰万丈,他们的'诗作经过历朝历代也一直万口相传,但随着时代的推移,这些作品也未免使人感到已有些许陈旧。于是承着这两句,作者提出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一颇有历史唯物史观的结论。历史的发展向来是新陈代谢,推陈出新,后浪超过前浪。时代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每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新的人才涌现,但他们的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已。作者这两句话,不仅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更从文学创作的角度上,提出了文学创作上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准则:后人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同时,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在求变创新上下功夫,如果只是一味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那么在文学上将不会留有个人的印记。

  【译文】

  李白和杜甫的诗篇曾经成千上万的人传颂,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我们的大好河山每代都有才华横溢的人出现,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

  七年级语文古诗学习方法

  一、知诗人

  学习古诗,首先要了解诗人。如: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孟浩然是田园诗人,而岑参、高适是边塞诗人,等等。还要了解诗人当时写诗的背景,如李白写《赠汪伦》的背景是:当年李白游览泾阳(今安徽省泾县)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深受感动,于是作了这首诗留别。这对于我们了解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有很大帮助。

  二、解诗题

  古诗的题目有的很难理解,我们只有理解了诗题的意思,才能进一步学好古诗。如:《山行》的意思是山中行走;《早发白帝城》的意思是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暮江吟》的意思是吟咏暮色降临的江上景色。对于诗题中比较容易混淆的字眼要搞清楚,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山东”不是指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

  七年级语文古诗学习技巧

  理解诗意,是学好古诗的关键。我们可以通过抓重要的字眼来理解诗意。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我们可抓住“登高”和“茱萸”来理解。“登高”,民间风俗,重阳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外出登高。“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人重阳登高,将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防灾避疫。理解了诗中关键的词语,全诗的意思也就明白了。

  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点3

  一、《饮酒》

  1、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语是:心远。诗中景物描写突出了宁静闲适的特点。

  2、诗歌写了诗人内心的宁静超脱,是因为“心远地自偏”。

  3、“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置身于世外,洁身自好,保持高洁情操的思想感情。

  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中“车马”是达官显贵的代名词。

  5、“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尔”指代“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君“指代诗人自己。

  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请从炼字角度说说这两句的妙处。

  “见”字用得好,它精妙地表达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很好地表现了诗人闲适、恬静的心情。

  “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7、“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写出了日近黄昏,飞鸟入林的景象,联系上下文,赏析这两句。

  不仅指傍晚时分的平和景色,还寄托了诗人的寓意,表达诗人想摆脱官场的羁绊,重新回到大自然的人生理想。(或返朴归真的理想)

  8、“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此”指的是什么?

  “真意”指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此”指作者的闲适的田园生活。

  9、“欲辨已忘言”一句作者说自己“忘言”,是真的忘记怎么说了吗?

  不是,因为作者从自然景物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得到了隐居生活的乐趣,就不需要用语言来表达了。

  10、品析“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深层含义。

  作者以飞鸟倦而知还来表现自己弃官归隐的惬意情怀。

  11、本诗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官场厌恶之情。

  二、《次北固山下》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情感?

  表现了思念故乡的情感。“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请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的大意。

  在残夜未尽将尽之时,一轮红日正从海上升起,旧年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被人称道,请任选一角度作简要赏析。

  例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说明了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

  例2:“生”和“入”将景物拟人化,使景物富有生机情趣。

  例3: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4、首联中的“客路”、“行舟”两个词已暗含身上异乡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

  5、“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两岸阔”之大景的神韵。

  6、从炼字角度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阔”“悬”二字用得好:“阔”表现出“潮平”春潮涌动,江面与岸齐平,视野也因之开阔;“悬”字高高挂着的样子。二字传神地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

  7、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春潮涌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水面似乎与岸平了;和煦的春风鼓动着白帆,行进在风平浪静的江面上。

  8、诗人对旅途的感觉是顺利的,还是不顺利的?从诗中哪个地方可以表现出来?

  顺利。“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9、诗人的家书从哪里寄向哪里?是从哪个方面寄?

  从固山往洛阳寄,向北方寄。

  10、诗中表明时序的交替,蕴含自然理趣的句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中描写长江长江潮平岸阔、和风吹拂、风帆高悬的诗句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青山绿水的诗句是:“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最能表现作者乡愁的句子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1、这首写景抒情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的地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三、《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本诗是韩愈写给中唐诗人张籍的。诗中的“皇都”指的是长安。

  2、诗的前两句写景,作者抓住早春小雨和春草初萌两个典型特征,写出早春景色和初见春色的欣喜,生动传神。

  3、风雨是春天的使者,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写到“春风又绿江南岸”,本诗中与该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4、“草色遥看近却无”描写早春,给人以美感,把该句呈现的画面描绘出来。

  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走近细看时,小草似乎又悄悄躲起来,让人看不清什么颜色。

  5、“最是一年春好处”一句诗让人格言“一年之计在于春”。

  6、诗人为什么说初春的景色“绝胜烟柳满皇都”?

  因为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是早春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家更新的欣欣生气之景,而烟柳已是“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

  7、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对早春的认识,请你把这一认识运用到所有事物就会得出一个普遍性的道理。

  一切美好事物,的时节,就在它的萌生阶段,它正朝着极盛的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

  8、“草色遥看近却无”写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点?

  写出了早春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的特点。

  9、结合诗的内容,谈谈“最”“绝”二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将象征大地春回的淡淡草色与晚春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对比,突出早春景色最可爱。

  10、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早春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

  四、《雁门太守行》

  1、“黑云压城城欲摧”中的“黑云”指来势凶猛的敌军。全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在诗中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在常用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2、“甲光向日金鳞开”中的“甲光”与“黑云”相对,显示了守城将士雄姿英发。

  3、全诗按时间顺序,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战争南面,后四句写夜间战斗的情景。

  4、请你对“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作简要赏析。

  这两句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5、这首诗描写边塞的战斗场面,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的不同特点,选用黑、金、红、紫等色调浓艳的词,极力渲染浓重悲壮的意境;也用压、摧、凝等动词烘托了战争紧张激烈的气氛。

  6、在诗中,描写了兵临城下战争形势危急的句子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从听觉视觉两方面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的诗句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

  7、李贺在诗中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抒发了报效国家,勇于献身的激情。

  8、从本诗中产生的成语是:“黑云压城城欲摧”,其意思是:形容敌人的气焰嚣张和局势的危急。

  9、诗句“半卷红旗临易水”给人以悲壮的情绪,这主要是“易水”一词的意象引起的。请你说说“易水”作为“悲壮”意象的典故。

  战国时,燕国壮士荆轲在刺秦前,在易水河边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遂成为悲壮之意象。

  10、历代诗评家认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中的“压”字和“开”字用得极佳。请你分别赏析。

  “压”字形象地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敌我双方力量悬殊,守城将士处境艰难。“开”字是“依次排开”之意,形象地展示出战士们饱满的情绪,现出战阵井然有序地次第排开。与“摧”相对,更反衬出边防将士维护国家统一的无畏精神。

  五、《天净沙秋思》

  1、“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本曲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2、试简要分析其表现手法上的突出特点。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2)全诗仅28个字,生动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它出色的运用景物烘托的写法,将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

  3、全曲中暗指题中“秋”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枯藤、老树、西风。与“夕阳”相呼应的是:昏。与“天涯”相呼应的是:古道。最能触发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人家,体现“思”字的一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4、“古道西风瘦马”中的“瘦”字,好在哪里?

  写出了马瘦,实际上是暗喻人消瘦,表达了游子孤寂凄凉的心情。

  5、“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描绘了两幅怎样的画面?两幅画面是否矛盾?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吗?

  (1)句描写了温馨恬静的画面。(2)句描写了悲凉肃杀的场面。两者不矛盾,将哀景与乐景入在一起,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天涯游子的思乡愁绪。

  6、本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举出其中一点,简要分析。

  例1: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作者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夕阳”等景物,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愁苦之情。

  例2:运用了静景与动景相映衬的手法,如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动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这种安适、幽静的环境,使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

  7、本诗抒情的基调是:凄凉愁苦。从表现手法上看,本诗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8、诗中直接抒发游子思乡之情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9、一切景语皆情语,全诗通过丰富的意象,渲染了萧瑟凄凉的气氛,抒发了诗人极其孤寂愁苦的情绪。

  六、《春望》

  1、运用拟人手法渲染忧国忧民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表现诗人忧国思家的句子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诗人通过刻画自己的形象,表达忧国思乡之情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该诗中描写长安城被叛军攻陷后遭到惊人破坏的句子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5、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对这两句诗作简要分析。

  用对偶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与家人难通音信。此时一封家信极其珍贵,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恋家人的美好感情。

  7、诗人为什么会“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作者通过自己百无聊赖,不断搔头,以至短发变得越来越稀,几乎无法梳理插簪的情形,含蓄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8、描绘“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画面,并提示其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插簪。含义:表达了作者忧国思家的情怀。

  9、“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城池破败,人烟稀少,遍地草木的荒凉景象。实际上写的是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现状,深藏着诗人无限感慨。

  10、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运用互文、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忧伤,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11、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这两个字体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

  1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历来被人称道,说说好在哪里?

  诗人移情于景,将花鸟拟人化,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其实是诗人的内心感情的写照,形象动人。

  13、试谈谈“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反映了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的社会现实。

  14、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饱含哪两层意思?

  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山河破碎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望,即“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溅”和“惊”可谓用语传神,请体会它们的妙处。

  见到可娱之物,听到可娱之音,不是高兴,而是“溅泪”“惊心”。“溅”“惊”从程度上突出了感时伤怀之情,久别思家之苦。

  16、展开联想和想象,请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所展现的画面。其中“破”“深”二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儿?

  国都沦陷,城池残破,残垣断壁;虽然山河依旧,可是杂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仿佛目睹国家的残破;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作者寄情于物,表达忧国伤时的情怀。

  17、请再写出古诗词中忧国思乡的名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七、《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本诗结构:前四句从视觉角度写高原上疾风暴雪的情景,突出气候之奇。中间六句写酷寒中的军营生活。接着四句写军中的情境和差别宴会的场面。最后四句写雪地送别。

  2、写边地风光的名句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3、以春景喻冬雪,堪称“妙手回春”神来之笔的句子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红白相映,从视觉角度写天气奇寒的句子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5、运用夸张、对偶、拟人描写沙漠,突出边地奇寒和行路难及作者的豪放情怀,惆怅之情的句子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6、通过写将士的苦寒生活,侧面烘托雪大寒冷的句子是: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7、运用互文,侧面描写雪天奇寒的句子是: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8、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形象,联想新奇,萧条肃杀的冬天成了生气盎然的春天,既表现了诗人的开阔胸襟和内心的温暖与喜悦,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

  9、诗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此句最传神的是哪个字?

  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印迹。这两句情景交融,蕴含深挚的依依惜别之情。“空留”二字将诗人的种.种情态俱在其中,使送别的惆怅之情表现得更为深切,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10、“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在结构或写法上的妙处。

  结构上:承上启下,由咏雪过渡到送别。手法上:用对偶、夸张的修辞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表达了对朋友的担忧之情。

  11、本诗的主旨是:这首诗描写了唐代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1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勾勒了怎样的雪景?在诗中起怎样的作用?

  夸张。勾勒出瑰奇壮丽,气势磅礴的边塞雪景,为送别创设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衬托友人长途跋涉是无比艰辛,表达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13、本诗的主要内容是送别,为什么“咏雪”?二者有着怎样的联系?

  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诗人描绘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满天,苦寒难耐的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别朋友的无限惆怅之情。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学习方法

  3.支点法

  即把课文中或段落中的重点词、句作为记忆支点,利用这些支点检索贮存脑中的文字,毫无差错地背出有关的文段。如背《岳阳楼记》:先抓住警句,作为记忆支点,理清文脉,有助于快速记诵。本文的警句是“先天下”二句,有此抱负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背《陋室铭》:把第三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为全文支点,再从三个层次理解记诵:(1)开头以类比方式点题——“陋室德馨”;(2)隐居生活:A.环境:苔痕……草色……;B.交往:谈笑……往来……;C.生活情趣:……调……阅……,无……无……;(3)类比作结:何陋之有?可见,支点法与层次串连法结合,会收到更好的记忆效果。

  4.欣赏法

  有些课文的段落荟萃了许多好词好句,我们常常为之陶醉。欣赏法则是在熟读课文后在字里行间寻觅优美词句,说出理由,感情朗读,相互交流,自赏共赏。如《爱莲说》、《春》、《听潮》等,分别圈画出有关好词佳句,通过听录音或看录像,及多次有声有色的朗读,形成记忆。

  5.图画法

  就是背诵课文时,凭借图画使课文的语言文字头脑回忆出来,边回忆作者怎样写雪景,及由雪景引出的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有些诗词没有插图,我们都可以根据诗词内容与意境,自己动手画图配诗。如《望天门山》《江南春》《敕勒歌》《钱塘湖春行》等,我们都可以绘画出多幅图画,根据图回忆,图文结合,快速有趣地借图成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学习技巧

  1、注重日常积累:语文考验的是自己肚中的墨水,若是自己没有一定知识累积的话,语文成绩自然不高。所以想要提升语文成绩,平时更应该注重诗词好句的积累。

  2、学会理解文章:通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明确课文的内在逻辑,把结构层级作为记忆线索,形成知识网络,更能方便记忆。

  3、学会观察周围:写作是源于生活的,最打动人的往往是细节之处。所以平时要多观察生活,写作时多做细节描写,才能真正为作文进行润色,让老师能眼前一亮。

  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点4

  第十一课《邓稼先》

  1.文体(人物传记)。

  2.把握各小标题的意思。

  3.理解各部分的关系: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引子”。第二部分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补充。第四部分从另一个角度突出邓稼先的贡献。第五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具体写邓稼先的才能、意志、信念、精神。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

  4、写法:A、大处落笔,立体凸现形象。B、对比的手法。C、句式多变,排列整齐。

  第十二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1、文体(散文)、作者臧克家。

  2、线索:A、叙事线索——说和做。B、感情线索——表敬仰赞美之情。

  3、文章的中心句:“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说了就做”。

  4.闻一多的主要事迹和形象。

  5.掌握文中的比喻句、过渡句与议论句。

  6、写法:A、夹叙夹议。B、结构严谨。C、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

  第十三课《音乐巨人贝多芬》

  1、文体(人物传记)。

  2、理清记事顺序及内容。

  3、掌握肖像描写。

  4、认识贝多芬的人格魅力。

  5、贝多芬的音乐是灵魂的声响。

  第十四课《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1.文体(记叙文)。

  2.识记各作家的简历(福楼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包法利夫人》。屠格涅夫:俄国作家,代表作有《前夜》《父与子》。歌德:德国作家,代表作有《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左拉:法国小说家,代表作有《小酒店》。)

  3、掌握不同人物描写的侧重点不同的写法。

  4、肖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了人物哪些性格特点。

  二、重点阅读:

  ①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②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传记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③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④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

  ⑤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⑥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1.邓稼先和奥本海默相同的地方是(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2.文章表现了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表现了邓稼先性格和为人。

  3.邓稼先和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截然不同的原因除了他们自身的因素外,重要的是因为

  4.文章主要运用了的写法,这样写的作用是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宣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_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选文一、二两段起什么作用?

  2.概括选文所写的三件事。(每件不超过8个字)

  3. “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这句话表明了闻一多先生的精神。(用一成语填写)

  4.在文中用直线划出与“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一句相照应的句子。

  5.文善于用典型的语言和神态表现人物性格,请从选文中选出相应的语句。

  6.选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7.最后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三单元

  1、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

  2、芒毕露;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3、美两国的文化、社会背景不同。

  4、比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自然而然地得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的结论。

  1、起过渡或引出下文的作用

  2、起稿政治宣传单进行群众大会演说参加队

  3、视死如归

  4、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5、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语言)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神态)

  6、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的特点。

  7、总结全文,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之情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学习方法

  1、注重日常积累:语文考验的是自己肚中的墨水,若是自己没有一定知识累积的话,语文成绩自然不高。所以想要提升语文成绩,平时更应该注重诗词好句的积累。

  2、学会理解文章:通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明确课文的内在逻辑,把结构层级作为记忆线索,形成知识网络,更能方便记忆。

  3、学会观察周围:写作是源于生活的,最打动人的往往是细节之处。所以平时要多观察生活,写作时多做细节描写,才能真正为作文进行润色,让老师能眼前一亮。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学习技巧

  1、多读书:多读是建立在精读的基础上的。读文章时一定要注意它的内涵。反复看课文上的文章,将精彩之处做上标记,写上自己的感受、思考。

  2、多练习写作,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法:不管是杂文、散文,还是小说,都可以写,写完了要反复修改,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要多思考,学而不思则惘。

  3、多注意观察: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素材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

  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点5

  一、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

  ①杨振宁: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邓稼先: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两弹一星”指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

  ②臧克家:山东诸城人,诗人,成名作《老马》,1933 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长诗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等十多部。

  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作收在《闻一多全集》

  ③何为:原名何敬业,著有《第二次考试》《织锦集》等散文集。

  ④莫泊桑:19世纪后半叶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

  福楼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包法利夫人》等。屠格涅夫,俄国作家,代表作有《前夜》等。歌德,德国作家,代表作有《少年维特之烦恼》等。左拉,法国小说家,代表作有《小酒店》等。

  ⑤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2、注意下列的字词的读音和字形。

  鞠jū躬尽瘁cuì 彷徨páng 马革裹尸guǒ 孕育yùn 鲜为人知xiǎn 宰割zǎi 罗布泊pō 选聘pìn地壳qiào 仰之弥高mí 兀兀穷年wù 校jiào补 锲qiè而不舍 沥lì尽心血赫hè然 炯炯目光 jiǒng 群蚁排衙yá 函寄 hán 目不窥园kuī 迥乎不同jiǒng 漂白 piǎo 警报迭dié起 气冲斗牛dǒu深邃suì 踌chóu躇chú 磐pán石 惹 rě人注目 重荷hè 鉴赏jiàn 白皙xī 琐suǒ事 滑稽jī

  轮廓kuò 捋lǚ着 荒谬 miù 迸发 bèng 义愤填膺yīng 一拍即合jí

  3、词语解释: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歌:歌颂,赞叹;泣:流泪。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目不窥园:眼睛从不暗中看一看家里的园圃,即专心致志。

  诗兴不作:“作”,起的意思。诗兴不作,不是不做诗,而是写诗的兴致不起、不发。

  一反既往:与过去完全不一样。

  潜心贯注:用心专注而深刻。

  慷慨淋漓:形容情绪、语调十分激动,说法十分畅快。

  忘乎所以:由于过度兴奋或骄傲自满而忘记了一切。

  义愤填膺:胸中充满了正义的愤恨。

  4、课文内容把握

  ①《邓稼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结构将看似形式散的内容组合在一起,表现一个主题: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

  ②《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以“说和做”总领全文,前半部分重点写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后半部分重点与闻一多是“大勇的革命志士”,文章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叙了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事迹,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说做统一、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

  ③《音乐巨人贝多芬》按照访问的顺序,以贝多芬对厄运的态度为中心,从外表逐步深入到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成功地表现了贝多芬的独特气质和坚强个性。本文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把贝多芬这要一个伟人还原为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着重表现他内心的痛苦和对不幸命运的顽强抗争。

  ④《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以时间为序,通过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着重刻画四位名作家的形象,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思想和性格特征。

  ⑤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点明学习对健全人格的作用。

  二、《孙权劝学》知识点提示: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当涂:当道,当权

  2、辞:推托。

  3、及鲁肃过寻阳:及,到了…的时候。

  过:到

  4、才略:政治或军事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5、涉猎:粗略地阅读。

  6、刮目相看: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7、更:更新。

  8、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9、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0、乃:于是,就。

  11、非复:不再是

  12、见事:认清事物

  13、见往事:了解历史。

  14、谓:对```说

  (二)翻译下列句子

  1、蒙辞以军中多务。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只是要你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与有志之士分别几天,就要用新的眼光重新认识他。

  6、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

  7、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三)文言文学习:

  A、词义:

  ⑴古今异义:

  ①但当涉猎 但,古义为只;今为转折连词。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治,古义为研究; 今为治理。

  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博士,古义为官职 今为学位。

  ⑵一词多义:

  ①当:a、掌管 当涂掌事; b、应当 但当涉猎。

  ②见:a、知道 见往事耳(了解历史罢了。); b、认清,识别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B、两个成语 :①吴下阿蒙:比喻学识尚浅。 ②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C、《孙权劝学》与《伤仲永》比较,有何异同?

  ①《伤仲永》和《孙权劝学》的含义正好是一个对比,《伤仲永》里说的是天才少年仲永最后没落的故事,说明的是先天的天赋再好,如果没有后天的努力,最终还是“泯然众人矣”;而《孙权劝学》则通过昔日一介武夫的吕蒙最终通过学习成为吴国首席谋士的故事告诉我们,先天的不足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弥补

  ②前文以记叙和议论综合行文,后文是对话形式行文。

  D、你能说出古今中外有关“劝学”的名言吗?(至少两句)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E、文章给了你什么启示?

  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

  少年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后天学习的重要(天性再好,不接受教育就会变成普通人;天性不好,只要努力学习,就会有收获)

  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点6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特殊句式:判断句(者…..也,为…..是, “即” “乃” “则” “皆” “本” “诚” “亦” “素” “必”)、被动句(“于” “见” “为” “受” “被” “受……于”)、省略句(承前,蒙后,自述,对话“人物/曰:….”)、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疑问句。

  二十五、句子成分:

  主语:表示句子主要说明的人或事物,一般由名词.代词.数词.动名词.动词不定式等充当。

  谓语:谓说明主语的动作,状态或特征.行为。

  表语:是谓语的一部分,它位于连系动词如be之后,(主语+连系动词+表语)说明主语身份,特征,属性或状态。它又叫作主语补足语。表语位于系动词之后,主要由名词、代词、形容词、数词、副词、介词短语、分词(短语)或动名词(短语)等来充当。

  宾语: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跟在及物动词之后,能作宾语的有名词,代词,动名词,数词,动词不定式等。

  定语:在句中修饰名词或代词的成分叫定语。

  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以及全句的句子成分,叫做状语。用作状语的通常是副词,介词短语,不定式和从句等。状语一般放在被修饰的词之后或放在句尾。副词作状语时可放在被修饰的词前或句首。

  宾补:补充说明宾语,用形容词,名词,动词不定式充当。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七年级下册语文学习方法

  1、学习未动,兴趣先行

  2、务学与求道

  3、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4、态度决定一切

  5、不强调进步

  6、练就过硬的本领是学习的根本目的

  7、会玩、会偷懒、然后会学

  8、考试、分析考试结果、做出下一步计划、调整自己

  9、学习别人

  七年级下册语文学习技巧

  应当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

  学习语文需要日常的积累,没有积累的语言是苍白的,没有积累的学习是徒劳的。有了厚实的积累才能激活思维,能触类旁通。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首先是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其次才是理解和运用。

  复习时应强化如下四个环节:

  1.领悟含义。对背诵的诗文,要领悟其含义,特别是其中的关键字词,要真正弄懂。

  2.圈点强记。对诗文中的易混字、易错字,要用红笔圈点出来,以激起有意注意,重点把握。

  3.边诵边写。在记忆时,可边背诵,边用笔写出上下句或句中的关键字,以防“口是手非”。

  4.规范书写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异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添减笔画。

  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点7

  《重塑生命的人》

  1、这七件事是如何贯串起来的?感情线索是什么 ?

  记叙的七件事,始终贯穿着“爱”-------老师爱学生,学生依恋老师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感情线索:回忆、依恋、思念

  2、文章记叙了作者儿童时代生活在老师身边的七件小事,表现了蔡老师对学生的热爱,抒发了作者对温柔慈爱的蔡老师的挚爱。

  3、

  1、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老师真的要打我吗?大家为什么都笑了?)不是真的要打,“笑”表现了蔡老师爱学生,师生关系亲密、融洽。

  2、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真正要打的意思。(这里为什么用“狡猾”一词?)

  文中的“狡猾”是调皮、机灵的意思,是贬义词褒用。他形象的表现了一个淘气的孩子对老师的深刻理解和爱戴。

  3、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的看她,连她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不由得、默默、急于模仿”表现了我们怎样的情感?)“不由得、默默、急于模仿”表现了我们对老师,急于与老师亲近的情感。

  4、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本文全篇用第三人称,这里改用第二人称,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一般情况下,一篇文章的人称应前后一致。这里由于抒发情感的需要,变换人称,表示感情激动到了极点,从而抒发了对蔡老师至今仍怀有思念,崇敬的思想情感。用第二人称,直接抒情,更加亲切。

  《我的早年生活》

  课文第一段:

  1、使用了什么修辞,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句话单独成段,有什么作用? 比喻;萤火虫的特点: 虽然弱小但在黑暗中顽强地发出光芒。

  这句话是丘吉尔的直白,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它体现了自信,蕴涵着努力。

  2、思考丘吉尔以怎样的心态来对待自己在哈罗公学的处境?

  吉尔以一种坦然乐观的心态来对待自己在哈罗公学的处境。他成功的真正原因是能清醒客观的认识自己,对眼前形势作出判断,并保持一种谦逊、乐观、坦然的心态,化劣势为优势,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并坚持不懈地努力。如他能一字不漏地背诵麦考利的1200行史诗即说明他并不是比别人差,只是不符合当时教育机制下一些不合理的要求。

  3、“至于别的事情,那只有靠自己去探索实践和学习了。”如何理解?

  呼应开头,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并且矢志不移的去做,每个人都是有其自己的闪光点。

  总结全文,希望我们抱有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人生,实践自己的生活。

  《再塑生命的人》

  1、 莎莉文老师是一个热爱自己的学生、讲究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善良和蔼充满智慧和耐心的出色的老师。

  海伦是一个聪明、好学、坚毅而又感情丰富、热爱生活的女孩。

  2、文章为什么以“再塑生命的人”为题?

  “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但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

  1.“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

  2.莎莉文老师让“我”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

  3.莎莉文老师还教“我”懂得“什么是爱”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这表达了作者对莎利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3、 本文叙述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求知的热情及艰辛而愉快的生活经历,全文真诚地表达了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之情。

  4.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聪明的海伦不仅对“水”有了新的认识,而且使她对世界万物都有了新的认识。“水”让海伦获得了生命的意识和感情,也拥有了求知的无比美好的感受。

  5.刹那间,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

  “无形的线条”就是“爱”,正是人们相互之间有了爱的关心,爱的温暖,才使得生活充满了阳光。

  6、在没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非常临近。

  品 味:

  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从反面说明了受教育的重要性,接受了教育的人,生活航船才能冲破阻碍旅途的大雾,找到准确的航向,从而靠近理想的人生港湾。

  7、这些字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品 味:

  这句话表面看来说的是文字的神奇,实则暗示的知识的力量。是知识使“我”这个盲聋人看到了快乐,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幸福,因而,“我”觉得世界充满了花香,洋溢着美丽。

  8、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

  品 味:

  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总是出现在你最需要的时候,有了它,你就快

  乐,生活就变得美好,没有它,一切都变得索然无味。

  9、文中探讨“爱”的句子有:

  “爱是什么?”

  “爱是花的香味吗?”

  ——在海伦看来,爱是给人带来愉快而美好感受的东西。

  “爱是不是太阳?”

  ——在海伦看来,“世界上没有比太阳更好的东西了,它的热力使万物茁壮生长。”爱能给人光和热,能使万物茁壮成长。显然,小海伦对爱又深入了一步。

  《论语》十二章 重点字词小结

  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 :同悦,喜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

  1.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2.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 ;凭借 今:能够、许可

  3.饭疏食饮水 古:粗劣 今:疏通、疏散

  4.饭疏食饮水 古:冷水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5.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普通人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6.吾日三省吾身 古:多次 今:数词,三

  三、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状语,每日

  3.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4.传不习乎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5.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意动。以??为乐

  四、一词多义

  1.为: 可以为师矣 当、做 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

  2.知: 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温故而知新 懂得

  3.而: 人不知而不愠 表转折 温故而知新 表顺承 博学而笃志 表并列

  4.其: 仁在其中矣 它的 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人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2.判断句: 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点8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分歧qí蹲dūn下

  2.解释下列词语。

  (1)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2)粼粼:形容水的明净。

  (3)各得其所:每个人或每种事物都得到适当的安置。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俱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tān huàn shì yǎng ju? bi? qiáo cuì fáng shàn wān d?u

  瘫痪侍养诀别憔悴仿膳豌豆..

  二、问题: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讲述了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课文写了四件事:

  (1) 1当“我”发脾气时,母亲对我的抚慰.

  (2)母亲重病缠身,却不告诉儿子,不想给儿子增添痛苦.

  (3)母亲央求“我”去看花

  (4)母亲的临终嘱托

  2.“我”的双腿瘫痪之后,母亲的侍弄的花为什么都死了?

  答:因为“我”的原因,母亲已精疲力竭,无力再照顾花了。

  3.文中写到“我”坐在窗前看落叶,“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你怎样理解母亲挡住落叶的行为?

  答:因为母亲希望“我”的心情好一点,也有助于病情。

  4.为什么“我”答应去看花,母亲竟高兴得坐立不安?为什么“我”责备她“烦不烦”,她却笑了?这说明什么?

  答:因为母亲看到了“希望”,这是“我”第一次答应母亲带“我”去玩。

  5.前面母亲说“好好儿活”和最后“我”说“要好好儿活”各有什么含意?这样写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因为母亲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从而想让“我”以后照顾自己。后文写“要好好儿活”是“我”知道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决定好好照顾自己。在文章结构上起“前后呼应”的效果。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学习方法

  (1)了解。看课文、看注释、看课后的“思考与练习”,看单元知识和训练,了解了这些信息后,对单篇课文和整个单元就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全面的了解。

  (2)查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扫除文字障碍。

  (3)独立思考。重要的是根据提示、文章、练习题进行思考。如提示的内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题的概括、层次的划分、段意的归纳、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课后习题能否回答。那些基础知识扎实、自学习惯好、自学能力强、有钻研精神的同学,在“思考”方面要适当地自我要求高一些。

  (4)批注。就是在不懂的地方标上符号。如不懂之处用“?”,重点之处用“※”,课前自学批的字,最好用铅笔,听课后批的字可用钢笔写,以免时间一久,将自己的见解和老师的观点搞混了。

  (5)质疑。就是对文章的见解、修辞手法、表达方法等提出疑问,这是成为一个批判型学习者的第一步,学生只有成为一个批判型学习者,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例如在《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中有许多将对将的单独拼杀,同学们就应该想一想这可能吗?如果不可能,作者又为什么这么写?

  (6)记录。就是做好读书笔记。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学习技巧

  1、注重日常积累:语文考验的是自己肚中的墨水,若是自己没有一定知识累积的话,语文成绩自然不高。所以想要提升语文成绩,平时更应该注重诗词好句的积累。

  2、学会理解文章:通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明确课文的内在逻辑,把结构层级作为记忆线索,形成知识网络,更能方便记忆。

  3、学会观察周围:写作是源于生活的,最打动人的往往是细节之处。所以平时要多观察生活,写作时多做细节描写,才能真正为作文进行润色,让老师能眼前一亮。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知识点】相关文章: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知识点07-29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点04-08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点12-07

七年级人教版下册语文知识点08-31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01-26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07-29

七年级下册语文新人教版知识点11-16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知识点09-15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提纲08-26

七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知识点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