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语文高一上册教案3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语文高一上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语文高一上册教案1
[学习重点]
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概况。重点了解《左传》作为先秦历史散文杰作的基本内容和语言特色。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知识,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
1、掌握正确诵读方法,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在课余拓展迁移中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政治活动,鉴赏烛之武的娴熟而精要的外交辞令。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杂谈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促进高中语文教学〗
借助示意图形投影,使学生学得易学得好:
运用图片投影,利用具体、直观的图形;辅助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文言文教学中,常涉及古地理等文化常识,学生对此较陌生,给理解课文造成了障碍。如《烛之武退秦师》一课记叙的是春秋时期秦晋郑之间一场即将爆发的战争。如果学生清楚秦晋郑三国的地理位置,那学起课文来就容易得多了,所以,在新课导入时投影《秦晋郑地形示意图》,加上教师的导语,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化难为易了。
〖让教案预设富有弹性〗
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作出思考:
传统“教案”中,教师是本着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从教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过程。“学案”中则必须将学生放在首位,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作出思考。如学生学习《拿来主义》时可能会问:为什么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也会使人产生恐怖?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会问:为什么佚之狐认为“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学生能提出这些问题是十分可贵的,这说明他们认真地钻研过课文。同时,他们对解决这些问题也就充满了期待。如果教师只是看看教参、读读课文是发现不了或者说估计不出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的,因此必须站在学生学的角度去思考:哪些是注释中没有或解释得不清楚的,哪些是容易引起怀疑的,哪些是容易激发学生联想从而产生较高层次的问题的……“学案”中对学生的提问准备得越充分,上课就越从容,而问题能当场得到解决,反过来又促进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这样的课堂,就是互动的、活泼的、充满灵气的。
〖自主、合作、探究──新课标下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
阅读教学往往容易走入“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其结果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因为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掌握势必不牢。所以阅读教学要避免“满堂灌”,应倡导自读──质疑──讨论,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相互讨论,最后解决问题。教师不必顾虑这样组织教学会影响教学进度,也不要担心自己准备的知识没有全部传授给学生,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在课堂中得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能力是否在课堂中得到培养和提高。这里的学生自读不是盲目的自读,而是有针对性的阅读,是教师提出有关知识让学生进行重点阅读,或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疑难问题。自读、质疑的过程是学生探索、研究的过程,讨论的过程是使探索、研究形成结论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才能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自主学习不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去掌握知识,而且会发现教师发现不了的问题,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和“西”是否都可以理解为名词作状语?(提出问题的学生认为这两个词的用法有区别)。这个问题问得很深入,是学生探索研究闪出的思维火花。许多参考资料上都认为“东”和“西”是名词作状语,课文注释“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往西扩大边界”也有视它们为名词作状语的倾向。但深入探究句子的内部结构,这两个词在用法上确有区别:“封”,名词作动词,解释为“把郑国当作边境”,“东”放在动词之前,理解为名词作状语,但“又欲肆其西封”中,“西”处在动词之后,名词之前,把“西”也理解为名词作状语,理由不充分,这里的“西”实际上就是名词修饰中心语,充当定语,此处“西”没有活用现象。
因此在阅读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其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了解自己,了解学习的对象,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教学互动:增强语文教学艺术氛围〗
靠表演圆一段梦想:
只有让学生主动阅读、主动感悟和主动评判,才能透过语言文字,透过作品,透过故事梗概,深入地感知大千世界中千奇百怪的人物心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悲欢离合的各种情感。
当代中学生多有追星的现象,他们崇拜的无非是明星们的演技、风度和气质,以及触动他们心灵、唱出他们心声的表演内容。他们情不自禁地模仿着、向往着,做着一个个多姿多彩的梦。针对学生有表演的渴求,就要给他们表演的机会。
表演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配乐诗朗诵、即席演说、分角色朗读、舞蹈、小品、相声、课本剧、歌唱、讲故事、说评书等等,可根据授课内容作适当的安排和调整。学生把题海游弋、高考独木桥的艰辛变成表演的快乐,为了表演,他们细心地查着字典、词典及各种资料;为了表演,他们分析讨论着文章语言的意蕴,揣摩着人物的心理、动作和表情,那种“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苦”字早已变成一件乐事,以学为乐,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让两个同学上台用白话表演烛之武说退秦伯的过程,原文只有一句“秦伯说,与郑人盟”,表演者(秦伯)将大手一挥,言辞铿锵地说:“好!秦国马上与郑国结盟。”这里的动作和语言看似平淡无奇,但仔细研读后才发现,他的这个突破可谓妙绝:其一,体现了烛之武凭“三寸不烂之舌”劝说秦伯,效果之好,达到了令秦伯当即立断地与盟友晋文公分道扬镳的地步;其二,体现了秦伯作为一个君王的锐利眼光和在劝说中对国际国内形式的正确把握;其三,体现了秦伯毕竟不是一个刚愎自用的国君,这正是后来秦国不断发展壮大的原因。
这样的突破,老师当场给予肯定。经过了表演之后,还应该引导学生:高超的表演才能可以初步从模仿电影电视开始,逐步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社会和人生,努力在生活与作品的坐标系里找到读书与自我的位置。最终超越于作品之外和自我之上,表演出一种真真实实的生活。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
下面是我跟大家分享的《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当时在教这篇文言文的时候发现的问题,今天来跟大家分享下。
作为高中第一篇文言文教学,这对于学生而言是有学习难度的,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初中语文在教学上没有对语文语法进行落实,学生基础相对薄弱,这使得我们高中的语文教学显得很被动,不利于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的纵深开展。同时,作为新教师缺少初中的教学准备,很难做到把初高中的教学有效的联系起来,这样在教学中就需要注意把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此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力求做到知识点的不遗漏及知识点的衔接。
为了更加细致的分析自己的教学环节和内容,下面,我简要的列出本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如下:
1、首先进入文本,让学生分成男生、女生两大组进行朗读,并进行对比、点评。从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课的特色少不了朗读,这是在我的教学设计中要突出的一个重点,“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尤其是文言文的学习,也需要重视语文的语感培养,同时在阅读中提炼出文章的内容,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2、《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中,我抓住一个线索——就是:退!主要分为四个步骤,即①为什么要退? ②谁去退? ③怎么退? ④退的结果如何?从这个角度走进文本,进而深入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作品分析等等。
3、在课文进行到最核心内容,即烛之武怎么退秦师这一部分时,又要求学生继续朗读课文,并且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相应的语气,节奏,感情基调等方面的提示信息,请同学们根据提示进行朗读训练。
4、本课教学设计中的重点就是讨论烛之武能够说退秦师所运用的游说艺术。深入分析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三点理由,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能够更深入的把握文章的主题,并且理解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这种谋略的存在的出发点和原因等等。可以适当的扩展,目的是引导学生从中能够有自己的思考。
5、最后讲到晋文公被迫退兵,分析其退兵的最根本原因,从中归纳总结主旨,引导学生把握叙事结构。进而从课文学习中得到些体会,如写作中,或者口语表达中能够学以致用。
到这里,这是在汇报课设计中所希望展示的所有教学内容。从中可以发现的问题如下:
1、教学在备课过程中应始终围绕着三维目标的实现,不仅要备教案,备教材,更主要的就是备学生。所以教师应明确教学目的而实施教学计划,尽管这是一堂教学汇报课,但是却不应该因此打乱学生学习和接受的习惯,教学过程中切忌过急、过快的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为主,和忽略了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即我在本节课授课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而不是作为我的展示为主,忽略了对学生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渗透,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和理解文言文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和困惑。
改进计划:在今后的文言文教学之前,重点的是梳理课文中出现的文言文基础知识点的讲解,并且重视总结归纳,给学生建立知识点之间的链接,同时适当的补充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给学生打好文言文学习的基础。
2、在本课的设计中,围绕一个“退”的线索开展教学,虽然看上去目标非常的突出,教学思路很清晰,但是我却忽略了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在课堂教学中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完美,而忽略了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是以字词为主,以讲解文言知识为核心,进而扩展文学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理解。所以,我的设计中课堂结构分配不尽合理,应该把教学中关于“退”的几个不重要的问题一笔带过,因为不是重点,也不是考点,甚至可以跳过不讲,不占用学生宝贵的课堂时间。进而把文言知识点串联在课文教学的设计中,并力求当堂消化。同时,在课堂设置中应以教学目标为基础,“一课一得”便是收获,不求多、不求泛、而求透彻,应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特色,一堂课应以基础的文言知识教授为主体。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教学,而不应喧宾夺主,把语文课变成历史课。
改进建议:在我今后的文言文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位,优化课堂结构,细化每一个步骤。在课堂教学时间安排上要做到突出重难点,这部分要多花时间讲解,并且注重学生的吸收和理解。而相对不重要的知识点,教学中应简要的概括和总结,进行一下梳理,要求学生识记即可,不要在这部分的教学内容花费太多时间,导致课堂教学低效率。
3、我在课堂教学中,低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设置了太多的小问题,使得课堂环节重点不明晰。有些问题实质是无效的提问,并且问的太细小就显得零碎,没有整体感。
改进步骤:今后在备课中要注意多设置大问题,并且组织好自己的过渡语言,使得上一个问题和下一问题间能够环环相扣,步步逼近。如:通过改变课堂设置的角度,在文章的核心部分“如何退”这一问题上,可以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多说,多思考,适当的给予补充。切忌以自我思想为导向引导学生说出教师心中的标准答案,不要太多的分析“策略”问题,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4、要注重实现传统课堂与有多种课程资源整合的课堂间有效的结合,要注意度的把握和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资源是很好一个辅助教学的手段,但不是主体,并且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要求,要明确并不是什么课都适用,所以教学应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运用的好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一问题中,我曾经接触过中学语文教学名师程翔,他的观点就是在某些情感类的文章教学中,有时候反而是传统课堂的教学效果更理想,不希望用外在的教学资源肢解了对课文情感的把握和理解,破坏了教学情境和气氛。而对于类似说明文一类文章的教学时,因为学生缺少直观的形象认识,缺少体验和感悟等,可以借助多种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感官,进而更好的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达到教学效果。那么,经过评课后,我也在思考,到底文言文的教学是应更适合哪一类的课堂?我也学习老教师的经验,学习同事的教学方法,并且在后面的文言文教学中实践探索,我认为如果能够较好的设计一个多媒体课件,在文言文教学中效果比传统课堂,即以教师主导走进文本的效果更好。当然,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总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过早下结论。
好处是:一、在多媒体等资源的辅助下,可以有利于教师展示已经梳理出来的知识点,给学生直观的展示,更容易把握重难点。二、在课堂中合理的运用,可以使课堂不那么沉闷,让学生多种感官受到刺激,保持注意力,激发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三、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可以更好的把握教学思路,从而促使目标的实现等等。
要注意的是:一、课件上展示的是教师的教学思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经过学生的谈论后,教师最后给予纠正和指导。所以,课件上不要展示出标准答案。二、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运用能力,课件怎么样才能更有效的辅助教学?是漂亮?是色彩、花样多变?是字体复杂?……所以,教师要加强自己媒体资源运用的技术,才能设计出为课堂服务的好的教学资源。
5、还有一些就是语速的把握,教态的自然,板书的设计等问题也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规范化,把功夫用在平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夯实自己的教学基本功,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成长起来。
最大的感悟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汇报,深感肩上的担子重了,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要想干好这份工作,除了热爱还远远不够,更要学会专研。所以,作为新教师本身缺乏经验,有诸多的不足,那么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应该努力加强自己的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把这份职业变成事业,变成兴趣,变成自己孜孜不倦追求的理想。放下繁杂的思想包袱,静下心好好的投入到教学工作中,要不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语文高一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烛之武如何劝退秦师。
2、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带给我们的启示。
3、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烛之武临危授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沟通。
课时:两课时。
内容分配为:第一课时梳理文意,重点讲解第三段烛之武退秦师的技巧和功效;第二课时解决文中出现的各类文言现象,重点解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及烛之武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战国策?东周》中有这么一句话:“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前半句说的是东周重臣颜率凭一己之辩,在诸侯列强中保全九鼎的故事,后半句说的是毛遂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劝服楚赵两军合纵抗秦的故事。而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主人公可以说同时具备了前面两人的功效,他三朝老臣却始终不得重用,他年逾七旬还是一个圉正——养马的官儿,他须发苍苍步履蹒跚却保住社稷劝退强兵!他就是:烛之武!
二、解题并整体感知:
文题为“烛之武退秦师”,那么为什么要退?由谁退?怎么退?结果如何?我们先来看一张当时的时局图。
简单讲解时局图后,请学生结合自己对课文的了解,思考:
1、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
【明确】因为秦晋围郑
2、秦晋为何要围郑?
【明确】因为郑国“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3、“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都是郑国和晋国之间的“矛盾冲突”,秦国为何也来围郑?
【明确】因为秦晋之好,秦又有往东扩张的野心。
4、谁举荐了烛之武?他自己为什么不亲自上阵?
【明确】佚之狐。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
《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语文高一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的成书过程和基本知识。
2、 掌握一些文言词语在本文中的用法。
3、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4、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 读背课文。2、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问答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熟读课文。
3、学习课文一二段,争取背诵。
4、积累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
一:导入课文,简介《左传》。[幻灯片出示]【背景材料】
注释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的别名 《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春秋》三传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二)秦晋围郑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二:让学生听本文的录音带或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
共(gōng)其乏困 阙(jué)秦 函(hán)陵
秦伯说(yuè) 逢(páng)孙 [其他词语略]
读一读。
三:题解
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动用法,使-----撤退
师:军队
四:讲解课文
(一) 讲解第一段 (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1.且贰于楚也——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2.晋军函陵——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驻扎。(省略句)
3.以其无礼于晋—— (倒装句)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理,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解析:
用简单的话概括本段内容。秦晋围郑,来势凶猛,郑形势危急,渲染了气氛。同时,晋国要报复其无礼,与秦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但郑是有机可乘的,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读一读,背一背
(二)讲解第二段 (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之:助词,不译
2.无能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无能:不能。已:同“矣”。
3.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判断句)
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家很危急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王,秦军一定会撤退。”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老臣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 郑伯说:“我不能早点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您也有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解析:
用简单的话概括本段内容。文中写了个能洞明事理的佚之狐:对烛之武有足够的了解,但写他是为写烛之武服务的,烛之武未出场已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关注。烛之武可以说是壮士不遇,英雄末路。他满腹牢骚,满心委屈,但能以国事为重,深明大义。文中还着力写了郑伯,他勇于自责,更能以情动人,以诚动人。
读一读,背一背
五:文言小结
n词类活用 军,名词活用为动词n古今异义 贰 是n通假字 n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n省略句 晋军(于)函陵、 (烛之武)辞曰 (烛之武)许之、n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
n虚词 以、之、也、矣、
六:小结本节课
七:作业
n1、复习本课所讲文学常识及重点字词、句式。
n2、逐字翻译1、2段,写在课本空白处。
n3、背诵1、2段,预习3、4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三四段。
2、背诵课文。
3、探讨烛之武的形象
一:复习旧课。
1. 译句: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我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如今年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我未能早先重用您,现在危急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2.检查背诵
二:串讲导读第三段。
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1. 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这件事)麻烦你。意思是说,(如果灭了郑国对你秦国有好处,)那麻烦你就来灭了我们吧。
2. 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帮晋国来灭了郑国,而增加你的邻邦晋国的土地呢?
3. 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时候会满足的呢?这是个用“之”来提宾的疑问句。初中时学过的提宾的“之”有:①何陋之有?②莲之爱,陶后鲜有闻。③菊之爱,同予者何人?④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 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高兴了,与郑国订立了盟约。盟,名词做动用,释为订立盟约。
概括内容:
第3段,写烛之武“五论”退秦师。烛之武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他之所以能说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处处为秦国着想(表面看来),理由充分:①飞地难治论②亡郑陪邻论③舍郑有益论④过河拆桥论⑤晋国扩张论[出示幻灯片]
说秦的结果是:①秦郑订立盟约;②秦国驻兵守郑。
三:串讲导读第四段。
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1.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秦穆公)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参见文下注释。微,假如没有。初中时学过“微斯人,与谁与归?”这个句子,其中的“微”也是这个意思
2. 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语气词,表商量语气。初中时学过这类例句不少:①其真无马也?(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反问语气。)②其真不知马也?(恐怕实在是不认识千里马吧。其,表推测语气。)③其如土石何?(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其,表疑问语气。)④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啊!其,表面看是商量,实际上是威胁语气。)⑤其何能胜?(那怎么能取胜呢?其,表反问语气。)
3. 亦去之——也离开了郑国。去,离开。(这个词的古今义刚好相反。今义表示到……地方。例如:①游人去而禽鸟乐也。②则有去国还乡,忧谗畏讥。)
概括内容:
第4段,写晋师撤离郑国。晋文公是头脑清醒的。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不仁”只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不知”是实质;“不武”,则是因为胜败难以预料。这是一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四:烛之武形象探讨:[出示幻灯片]
烛之武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确把握天下形势,并且熟知历史,洞察秦晋之隙,然后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烛之武到了七十多岁的高龄,仍有满腹牢骚,可见他的锐气未减;仍能建功立业,可见他的才华依旧。此前,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在这种怀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经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一生划上一个完美的感叹号。 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应该爱岗敬业;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以至终成大器!同时昭示我们应该学习古人那种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小结本节课
六:课后作业:翻译课文三四段,争取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2、归纳文言词语的用法。
一:复习旧课
1.译句
邻之厚,君之薄也。(邻邦的国力雄厚了,你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晋国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张它西边的边境,如果不侵损秦国,它将从哪里取得它贪求的土地呢?)
2.检查背诵
二:归纳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出示幻灯片]
(一)归纳文章的结构
(一) 写作特点
①伏笔与照应得当。[分析略]
②情节波澜起伏。大军压境(十万火急)——佚之狐荐烛之武(一线生机)——烛之武发牢骚(波澜)——郑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转机)——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议攻秦(出现危机)——晋公再晓之以理(一场虚惊)。
③叙事详略得当。[分析略]
三:归纳文言词语的用法
词类活用[幻灯片出示]A.名词做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在西边) 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B.动词活用为名词 君亦无所害(害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C.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臣之壮也(壮年)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2.特殊句式
A.省略句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
B.倒装句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
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 同上)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同上)
何厌之有(有何厌── 宾语前置)
C.判断句
3.通假字无能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说,与郑人盟(悦)失其所与,不知(智)
4。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5.完成课后练习,一词多意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四:小结本节课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烛之武退秦师》语文高一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烛之武退秦师》高一语文上册教案03-29
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03-19
高一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05-08
烛之武退秦师高一教案05-0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03-20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05-12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05-12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05-12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04-23
高一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