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5-06-15 06:56:0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方案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通常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份方案,方案的内容多是上级对下级或涉及面比较大的工作,一般都用带“文件头”形式下发。那么什么样的方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揠苗助长教学设计方案,欢迎大家分享。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方案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方案1

  一、课堂导入巧

  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预习了《惊弓之鸟》,谁能告诉大家“惊弓之鸟”写了件什么事?(生答略。)大雁的母亲悲哀欲绝,坚决要为小朋友报仇,因此将更羸告上了法庭。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森林报》记者小雁发来的消息。

  (课件:出示《森林报》)

  本报讯大雁之死,使大雁母亲悲哀欲绝,它认为是可恨的更羸害死了自身的小朋友。据悉,死者的母亲已上诉,状告更羸,而更羸直喊冤枉,说造成大雁死亡的真正原因不是他,因此,双方将分别请辩护律师为自身辩护。至于结果如何,本报将追踪报道。

  《森林报》记者小雁

  师:大雁的母亲和更羸要分别请辩护律师为自身辩护。(稍停顿)大家想不想做一回小律师?

  生:想!(欢呼雀跃)

  师:好,现在就让大家做一回小律师。愿意为大雁辩护的小律师坐到——

  (师出示“原告”、“被告”牌子。)

  生(兴奋地):原告席。

  师:愿意为更羸辩护的小律师坐到——

  生(齐):被告席。

  师:(戴上法官帽,庄严地)各位小律师请注意,请你们速读课文,将有利于自身的'证词圈出来、划出来,然后可以相互议一议,几分钟后将正式开庭!

  研讨:

  《语文课程规范》倡议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为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胜利的机会。让学生当一回小律师,这种特殊的角色设置一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这样的情况下,读书也就成了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积极性自然比为读书而读书高。另外,正如周一贯老师所说“在开放的课堂里,学生对课文的解读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方案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方案2

  【教学要求】

  1、了解《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歌词大意,并尝试引吭高歌。

  2、在田字格中书写“区、臣、医”三个字,注意间架结构。

  3、读读背背八条成语和《时间》诗歌。

  4、通过口语交际练习,学会商量。

  5、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学用字词句

  1、播放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VCD,唤起学生对歌曲的记忆。

  2、出示歌词,请学生自己小声读读,不认识的字可以查。

  3、交流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4、这首歌词中有哪些不太明白的词语?学生质疑、讨论。

  (1)重点理解“荡漾”一词。字典中对“荡漾”一词的解释是:形容水波一起一伏的样子。歌词中的“荡漾”应该怎样理解?

  (2)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是我的故乡,是我终身难忘的地方,从诗中找一找“我”难忘什么?补充想象,还有什么难忘的?

  (3)再读读诗歌“我”是在哪儿抒发自己的情感?仅仅抒发的是思乡之情吗?

  (4)想象着歌词描绘的境界,想象着风雪中驻守者的心情,有感情地读读诗。

  5、再次播放《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VCD。

  6、学生试着吟唱歌曲。

  二、教学第二题:学写钢笔字

  1、出示:区、臣、医。

  2、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字的字形,说说它们的共同之处。

  3、仔细看字帖,说说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1)笔顺。 (2)外框的`形状要写得上窄下宽,底边要平稳。 (3)出示“反犬旁”,说说哪些字带有这个偏旁。

  4、教师示范书写,学生书空。

  5、学生临帖,在田字格内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6、反馈。 ①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书写,其余同学注意观察、评析。 ②展示写得好的同学作业,进行评析、表扬。 ③指出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性练习。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读读背背

  1、读背成语。

  (1)出示八个成语。要求学生借助字典读准成语的音,不懂的成语做个记号。

  (2)交流朗读成语,纠正读错的字音。

  (3)交流对八条成语的理解:或根据已学的课文、了解的人物来理解,如“才思敏捷、后生可畏”可联系前面学习的课文《少年王勃》;或根据著名人物的故事来加深印象,如理解“力透纸背”时可举怀素写字的例子;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来造造句子,学会运用;或让学生根据平日里的课外阅读说说自己的感悟,如“风华正茂、出类拔萃”

  (4)再次朗读,加深印象。

  (5)练习背诵,同桌互相提醒。

  (6)集体背诵。

  (7)指名背。

  2、读背《时间》

  (1)世上最宝贵的是什么?同学们一定会说是时间。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时间》这首小诗。

  (2)请学生借助字典或小组合作,读通诗歌,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3)学生质疑,讨论交流。

  (4)提问:“小河”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勤劳的人从“小河”里捞起的是无穷的宝藏,而懒惰的人只能捞起后悔和失望?

  (5)同学们,你们想做什么样的人?

  (6)鼓励学生说说有关“时间”的名人名言或诗歌。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学会商量

  1、谈话引入(谈话要点):

  (1)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与别人意见不一样的时候,也有可能会遇到做事拿不定主意的情况。怎样才能拿定主意,怎样才能与别人形成较一致的意见呢?

  (2)学会和别人商量,是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比较可行的方法。

  (3)怎样和别人商量,大有学问!

  2、请学生仔细看图,自己弄懂图意,不懂的可以请教老师。

  3、学生交流图意,引导展开想象。

  4、讨论:遇到图中的情况,准备怎样和别人商量?在商量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5、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可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指导:

  (1)去同别人商量事情时,态度要诚恳。

  (2)在与别人商量时,要让别人充分发表意见,注意取长补短。

  (3)要把自己的想法跟别人说清楚。

  (4)在一起商量时要注意有礼貌,互相谦让。

  6、四人一小组练习与别人商量,选择一幅图准备表演。

  7、以每幅图为例,让几组学生表演在遇到某种情况时,是怎样通过商量来解决问题的。老师也可以参与其中,扮演某个角色,既可示范,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每组同学表演完毕后,请观众畅所欲言,发表意见。

  8、联系生活,说说在平时生活中,我们还遇到哪些与课本中相似的情况,遇到哪些难题,我们可以怎样商量,老师创设几个情境,让学生讨论。 再让学生选择其中的话题进行表演练习。

  9、教师总结: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让人为难的事。遇到难事多体谅,多商量,这样才能处理好难题,我们的关系才会变得更融洽。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欣赏书中的优秀书法作品,请学生发表感想。

  2、出示“戈、心”两字,揭示今天学写毛笔字的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二字,尤其注意红笔标注的笔画“斜钩、卧钩”。

  4、指导学生按图提示的运笔走势书空。

  5、教师示范,并出示字帖上带有这两种笔画的汉字,进一步欣赏感受。

  6、学生在大字本上书写。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方案3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叙述了两只具有环保意识的小松鼠植树造林,维护生态平衡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体会到,人类在向自然索取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回报大自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远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园。

  教学目标:

  1、认识聪、活等11个生字,会写以、后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童话。

  3、学会参与公益劳动,形成良好的社会共德。

  教学重难点:

  认识生字,复述童话。感悟文本的内涵。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

  绘画用品

  设计思路:本文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地去读、去想、去问,在阅读中积累词语,感受语言的'优美,在质疑中了解大自然的生存规律,在想象中体验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听故事

  2、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质疑。

  4、出示教学挂图,自编故事。

  5、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2、出示生字、集体认读、扩词。

  3、默读课文,把生字标出来、把自然段标上序号。

  4、把生字条里的字指给同学认,互帮互学。

  5、检查识字情况,交流、积累识字方法。

  6、听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字、词、句、段标上记号,把不懂的地方画个问号吧。

  三、品读课文、感悟文本。

  1、展示自己预习的收获、听读课文

  (质疑、解惑)

  2、品读课文、谈收获

  3、体悟文本的内涵

  4、分角色朗读课文

  A、男、女赛读

  B、分角色朗读

  C、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与自己的好朋友交流读。

  5、赏读课文,读出课文喂儿

  四、复述课文

  1、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2、谈感受

  3、向文中的小主人打打招呼、谈谈自己心理话。

  五、指导书写汉字

  1、扩词训练

  2、写字姿势训练

  六、拓展练习

  1、综合训练(完成课堂练习)

  2、探究课后问题

  3、发挥想象、画一画将来的松树林、续编故事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方案4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整体感知内容。

  2、品味重点语句,理清思路,了解文章的新奇的构思。

  3、展开想象,感受作者情感,体味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联系现实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

  【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心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本单元为我们展现的是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展现了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因此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品味优美的语言,揣摩作者深厚的感情,从而陶冶学生爱美的心灵,锻炼学生发现美的眼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更加关注自然和环境,是本单元教学重点,也是本文的重点。

  【课前准备】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本文,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们长居城市,远离了大自然,有没有一种被困在笼中的感觉? 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心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板书:题目、作者)

  二、整体感知

  1、正音: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小黑板显示)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学生试读,师生纠正,学生齐读)

  幽径(jìng) 唱和(hè) 湛蓝(zhàn) 栀子(zhī) 玄奥(xuán) 清澈(chè) 禅心(chán) 犬吠(fèi) 憔悴(qiáo cuì) 树冠(guān) 凝静(níng)

  2、教师范读:初步感知课文,激发学生的感情。

  三、研读与赏析

  1、我在山中主要拜访了哪些朋友?

  学生讨论后明确:

  作者要访的都是自然界的朋友,它们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2、作者都是怎样称呼它们的'?

  古桥──老朋友 树林──知己 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悬崖──爷爷 云雀──弟弟 蚂蚁──小弟弟

  3、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讨论后归纳: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讨论后明确:

  作者构思新奇,想像丰富,充满童心童趣。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5、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讨论后明确: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k11-018.jpg;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四、体验与反思

  我们随着作者带着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探究后教师小结:

  当你带着好奇和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完这篇散文之后,在你被那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带进山中之后,你除了被童话般的意境陶醉外,你还会从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愫里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那种深切的热爱。并且,你还会感悟到作者对人生那种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方案5

  教学内容:

  教材P106107

  教学目的:

  1、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活动,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可能性举例子说明。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可能性的知识。

  二、实践探索新知

  1、教学例3(比较两种结果的可能性大小)

  (1)观察、猜测

  出示小盒子,展出其中的小球色彩、数量(四红一蓝)

  如果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个球,你们猜猜他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

  和同桌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猜?

  (2)实践验证

  学生小组操作、汇报实践结果。

  汇总各小组的实验结果:几组摸到红,几组摸到了蓝色。

  从小组汇报中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

  小结:摸到红色多,摸到蓝色的少,因为盒中球红多蓝少。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方案6

  【教材分析】

  《拔苗助长》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则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主要是讲一个种田人为了让禾苗长得快一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结果禾苗全枯死了的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做事要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违背规律,就要受到惩罚。

  【教学理念】

  叶澜教授指出:“只有关注学生的潜在性,才会促使学生实现智慧和才能的发展。”在这里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说、去演、去感悟、去体验,让学生的思维尽情地拓展。在轻松、愉悦的朗读、说话、表演中,挖掘他们的潜能,挖掘生活中许许多多的类似“拔苗助长”的'现象,从而使学生升华对寓意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概括性,在对寓意的理解中,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事情,促进个性的健康和谐发展。

  【教学目标】

  1、学习随文识字的方法,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会讲这个故事。

  2、能抓住重点词来朗读并从中初步理解寓意。

  3、能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4、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语文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

  能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预习生字、读通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则有趣的寓言故事。(出示题目:揠苗助长)

  2、齐读课题,理解题意。

  二、自读课文,试讲故事:

  过渡:这是一则寓言故事,那课文肯定是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那文中给我们带来了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小朋友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等会把这个故事讲给大伙听,让老师看看谁是我们班的“故事大王”。

  1、学生自读课文,读好的同学可以先试着自己讲一讲。

  2、指明学生讲故事,师生互评。(对发言的同学及时鼓励和表扬)

  三、指导朗读,读中感悟

  第一自然段:

  1、启发学生思考:种田人为什么要帮助禾苗生长?

  2、种田人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而禾苗长得如此之慢,他的心情怎样呢?

  3、在学生交流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巴望”一词,教师指导学生读出焦急和自言自语的语气。

  第二自然段:

  过渡:种田人想出了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呢?让我们一起去田里看看他拔苗的情景吧!

  1、出示插图: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把这幅图描述给大伙儿听听吗?

  2、让我们看看课文是怎么介绍的,谁来给大家读读第二段?(指名读)

  3、读着读着,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呢?(让学生畅所欲言)

  4、理解“终于”、“一直”、“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如“筋疲力尽”是什么样子的,谁能用动作表现出来?

  5、指导学生读出“焦急而又疲惫”的感觉,让学生边读边做动作。(个别读)

  6、学生相互评价朗读情况。之后,全班齐读。

  第三自然段:

  过渡:农夫拔啊拔,总算把田里的禾苗拔好了,而且看上去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此时他的心情又如何呢?是呀,他兴高采烈地跑回家要告诉他的老婆和儿子了。

  1、农夫会对他家人说些什么呢?(指名学生演读农夫的话)

  2、想想农夫说这话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指导学生读出又疲惫又高兴的感觉。(自由读——师生配

  合读——齐读)

  第四自然段:

  1、禾苗是长高了一大截,但是,小朋友们,你觉得这个办法可行吗?

  2、出示禾苗枯死的画面。

  四、演演说说,其乐无穷:

  1、一个学生演农夫,其余学生演禾苗,老师当旁白,边演边说。

  2、师生互评:你觉得刚才谁演的或说的比较好,好在哪儿?

  五、小结寓意,尽收脑海:

  1、学生自由畅谈,师给以鼓励。

  2、教师小结:不管做什么事情,我们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只会让我们误了大事。

  六、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启发学生思考:想一想,你在生活中是否也遇到些“揠苗助长”的现象?

  今后应该怎么做?(结合实际生活,引发学生讨论,教师及时点拨,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方案7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寓言的生字和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拔苗助长》的寓意,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想。

  3、积累词语,能说出“拔苗助长”的意思。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拔苗助长》的寓意。

  2、难点:领悟寓言中所蕴含的道理,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想。

  三、教法与学法

  师:引导教学与朗读相结合的教学法。

  生:读中感悟,讨论、交流相结合。

  四、教学准备

  光盘、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哪些寓言故事呢?那你知道什么叫寓言吗?(光盘出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新的寓言,题目叫《拔苗助长》。

  2、板书题目。

  3、学生齐读题目。

  (二)质疑激趣。

  1、师问:拔和助是什么意思?那拔苗助长从字面上来理解呢?教师相机解释:拔高禾苗,帮助禾苗长高。

  2、看了题目之后,你们想从这寓言中知道些什么呢?能不能提出一些不懂的问题呢?

  3、学生质疑,教师归纳:

  ①、那个农夫为什么要拔高禾苗?

  ②、他是怎么做的?

  ③、结果怎样?

  ④、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学习课文。

  1、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寓言吧?首先请听课文朗读。(光盘出示)

  2、根据自学要求进行自学。

  3、用小黑板出示要求。

  ①、认识“焦”和“喘”字并组词。

  ②、理解“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的意思。

  ③、读通课文,思考前面提出的问题。

  4、小组自学,教师辅导。

  5、交流。

  ①、读生字。(光盘出示)

  ②、理解词意。(光盘出示)

  ③、词语游戏。(光盘出示)

  ④、回答质疑中的问题。

  a、这个人为什么要拔高禾苗?(板书:巴望)他当时的心情怎样?可用什么词来形容?

  b、他是怎么做的呢?他是用什么方法禾苗长高的'呢?(板书:拔苗)这个人认为他自己的方法好吗?你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力气总算没白费……)这个句子怎么读呢?指句子:“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光盘出示)那么他的力气是否白费了呢?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结果禾苗枯死了。板书:枯死)

  c、在这里我想再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种田人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呢?”你有什么看法?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在全班交流。(光盘出示答案)

  d、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光盘出示)

  6、拓展延伸: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类似拔苗助长的事例也不少,你能举例谈谈吗?(教师适时点拨)

  (四)课堂。

  (五)布置作业。

  请大家课后去搜集更多的寓言故事再去交流交流吧!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方案8

  教学设计思想:

  寓言《揠苗助长》是一篇讲读课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上》。这篇课文,是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了学习让学生明白事物是有它自身内部的发展规律, 借助外力,强求速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这则寓言执教者主要以学生自主的学习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时,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课文录相,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接着学生根据阅读要求自学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从而进一步了解课文。再通过游戏“勇敢者闯关”由小老师解决同学们的问题,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帮助同学们理解了课文内容。跟着执教者设计小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了课文内容的学习。最后,让学生通过校园网自由讨论并交流读了这则寓言明白了什么?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像《揠苗助长》的事情吗?说说还知道哪些寓言?小组表演课文……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又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一. 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2。理解寓言含义,回答课后问题。

  3。朗读课文,培养学生阅读寓言的兴趣。

  二. 教学重难点:

  理解寓意、培养学生阅读寓言的兴趣。

  三. 教学准备:课件

  四. 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题,以旧引新。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什么是寓言呢?在二年级我们学过哪些寓言?这节课老师再给你们讲一个寓言故事,也就是我们要学习的13课寓言二则的第一则寓言,揠苗助长。板书课题。

  二、学习课文。

  1。读了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

  2。带着问题我们来看看《揠苗助长》的录相(进入网站)

  过渡: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的?

  3。点击课文自学。

  自学要求: ①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

  ②理解文中的.词语,可以同桌互相讨论。

  1。游戏:勇敢者闯关,小老师回答同学提出的问题。

  2。完成课堂练习。填空:古时候有个人,巴望

  做法

  结果

  3。指导朗读

  ① 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朗读。

  ② 指名朗读,问:你为什么这样读呢?

  ③ 指名读全文,评议,全班齐读全文。

  三、讨论:读了这则寓言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进入校园网)

  四、理解寓意

  你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没有遇到像《揠苗助长》的事情呢?今后该怎么做?

  五、表演寓言,锻炼能力

  六、课外延伸

  1。 你还知道什么寓言?

  2。欣赏寓言,说说明白了什么道理?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方案9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在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了解“吆喝”中包含的民风民俗等。

  2、学习文章合理安排结构、注意语言的衔接过渡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

  难点:体验作者在写“吆喝”中的内在情感。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2、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接头吆喝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一年四季,一天从早到晚,你听到街上的吆喝声了吗?请大家模仿一下。(学生自由发言,表演)这是老师收集的吆喝声,我们来听听,看谁学得最像,最有蕴味。(教师播放街头吆喝声录音带,学生品评)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一篇专门介绍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吆喝声的文章,它就是著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萧乾先生的《吆喝》。

  街上每天都有“民间艺术家”免费演出。那或悠长或短促或生动或沙哑的吆喝声,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听的音乐。这不,在萧乾的笔下,街头吆喝就有了动人的意蕴。

  吆喝声,是“生活的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如果时光倒流,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常常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声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的无尽遐想,那往昔的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教师总结:本文介绍了旧北京街大街小巷各种吆喝声。围绕吆喝声,介绍了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等。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读,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3、学生精读课文,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提出疑难问题。

  4、就疑难问题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如有同学不能解答的疑问,以提交纸条的形式向老师提问。

  5、教师总结归纳共性问题,并演示,全班共同讨论解决。

  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大家共同明确。

  ⑴ 文章重点是写北京街头的吆喝声,为什么要从洋人对北京街头吆喝的文章写起?

  在第二部分中作者主要介绍了北京街头的哪些吆喝声?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

  ⑵ 作者是如何将纷繁复杂的事物介绍得有条不紊的?

  ⑶ 作者为什么能对吆喝内容、声调、韵律进行概括归类?这些内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⑷ 你喜欢哪些描写?为什么?

  四、品读课文,揣摩语言,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1、教师提示:

  本文是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几例,仔细品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教师可就语音、语调、语速以及动作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也可播放现实作品中有关吆喝的片断供学生观摩。

  学生自由表演,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也可选课文中的例子示范,如“混沌喂──开锅”“硬面──饽饽”“行好的──老爷──太(唉)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塔。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语言不乏生动幽默的特点。

  学生自选例品评。

  【课堂小结,迁移拓展】

  同学们,听冯骥才先生这么一介绍,还真让我们咂摸出吆喝声的一些味道来。吆喝是一种口头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声音将被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我们应抢救这种具有独特搜集的材料加以分析、整理并且提出自己的看法。

  调查方法,有问卷调查、访问座谈、查阅文献、摄影录像等。

  以四人一组为宜,以论文的形式上报自己的调查结果。

  【布置作业】

  1、把文章改写成一个相声脚本,然后在班内表演。

  2、课后搜集整理街头吆喝声,体味“吆喝”的韵味。

  【板书设计】

  吆喝(1~3)引出话题

  (5~9)从早到晚

  (10)一年四季

  (11~14)对吆喝声进行评价、品析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方案10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习让同学懂得自身的想法,做法必需符合事物客观规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事与愿违,培养同学的思维能力。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揠苗助长”、“盼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

  3、继续训练抓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体会文中描写人物言行、心理活动的语言。

  2、教学难点──如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出寓意。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薄型卡片。

  3、文字投影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一些短小而生动的故事,一个故事寄托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这样的故事呢,我们叫它──(出示词卡:寓言)

  1、学习“寓言”(出示词卡:寓言)正音。写“寓”字时注意最后三笔。(多媒体演示)理解:“寓”是什么意思?

  2、学习“则”有两个寓言故事,我们就叫它──(出示词卡:寓言两则)正音。理解:“则”在这里作量词,相当于……?

  二、范背,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1、我们先学习其中的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出示词卡:揠苗助长)正音。

  2、范背。边听边想: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3、交流。

  三、解题,揭示本课目标。

  1、解题。

  2、质疑。

  ⑴你认为题目中哪个字是关键?

  ⑵围绕“助”字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来研究?⑶交流板书:原因做法结果道理

  3、揭示本堂课目标。

  四、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1自然段。

  ⑴轻读,想想:那个人为什么要协助禾苗长高。

  ⑵交流板书:盼望理解:“盼望”什么意思?

  ⑶默读,圈词。为什么不用“希望”而用“盼望”,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那个人盼望自身的禾苗长得快些?

  ⑷交流。※动作:“天天……看”“转来转去”

  神态:“焦急”(出示词卡:焦急)正音、理解。※语言:“自言自语地说……”(出示词卡:自言自语)理解、积累。(出示词卡:自自语)

  感觉:“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映示投影片: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高。)比较理解:两句话意思相同吗?从哪儿看出来的?指导朗读。

  ⑸小结,齐读。

  2、学习第2自然段。

  ⑴师生接读第2自然段前半句。理解:“终于”这个词儿说明什么?

  ⑵指名读。考虑:他想出什么方法协助禾苗生长?交流板书:拔高弄得他──(出示词卡:筋疲力尽)

  ⑶学习“筋疲力尽”正音:“筋”读准什么音?理解:“筋”这里指身体。“疲”什么意思?“力”呢?“尽”这儿有四种解释,选哪一种?(映示投影片:“尽”四种解释)

  ⑷比较理解。第2自然段假如这样写可以吗?(映示投影片:一天,他终于想出了方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往高里拔,弄得筋疲力尽。)与书上的'相比,哪句更好?为什么?(映示投影片:第2自然段)

  ⑸指导朗读。

  3、学习第3自然段。

  ⑴男同学读。他有没有为自身花费的力气后悔呢?

  ⑵交流,学词。※白费(出示词卡:白费)理解※一大截(出示词卡:一大截)正音、析形、理解。(多媒体演示:“截”的笔面顺)

  ⑶练习朗读。(出示词卡:喘气)

  4、学习第4自然段。协助的结果呢?

  交流板书:枯死五、分析因果,揭示寓意。

  ⑴那个人原来盼望禾苗长得快些,结果禾苗全都枯死了。

  板书:→→他错在中哪里呢?板书:错交流板书:急于求成事与愿违。

  ⑵揭示寓意。小朋友,从这个人的错误中你们懂得了什么道理?

  板书:↓交流板书:按事物规律办事3、深化寓意。(映示投影片:判断下列想法、做法是否违背事物的规律)

  五、背诵。

  1、读读课文,看看板书,轻声背背。

  2、引背。

  六、巩固字词,安排作业。

  1、认读词卡。

  2、誊写生字。

  板书:揠苗助长原因做法结果巴望────拔高────枯死(板画)急于求成,事与愿违道理:按事物规律办事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方案11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

  教学重点:能在读、说、想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寓言特点。

  小朋友,大家以前都听过很多成语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趣的寓言故事。

  什么是寓言?(出示)

  板书课题:27《揠苗助长》

  二、尝试学习、读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提示)

  (1)、标出寓言有几个自然段?每几个自然段句话。用“△”勾出的'生字。用“-”勾出生字组成的词,多读几遍。不认识的字问同桌同学。

  (2)、用“~~”画出写的好的句子。

  (3)、在不懂的地方加上“?”。

  (4)、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合作学习。

  交流记字方法。

  3、检查自学效果。

  (1)学生说一说有几个自然段,第1、第3自然段有几句话?

  (2)指名读课文。开火车读、小组赛读等。如有不准确,老师给予纠正。

  (3)认字。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

  (4)交流记字方法。

  (出示)区分“截、裁”。

  (5)质疑:你还不明白那个词的意思?揠、巴望、焦急、筋疲力尽、白费……学生解释,教师相机补充。

  大家弄明白了字词的意思,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

  三、理解课文,感悟寓意。

  1、同桌读课文,互评互纠正。读后互相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再次读课文,纠正读音。(同桌互读、接读、指名读、分角色朗读、看读)

  3、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出示提示)

  4、学了这篇寓言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5、学生选词说话:巴望、焦急、筋疲力尽、白费、自言自语……

  四、感悟,换位发表看法

  五、写字指导。

  1、学生交流记字方法。

  “焦”上的“隹”字是四横,不能少写一横。

  “算”字中间是“目”,不是“日”,可以这样提醒学生,计算要用眼睛。

  “费”字上面的“弗”要先写“弓”字,再写撇、竖。

  “望”字上面的是“亡”字的变形写法,竖折改为竖提,右边没有点。

  2、教师指导、范写。

  “费”字上面的“弗”要先写“弓”字,再写撇、竖。

  “望”字上面的是“亡”字的变形写法,竖折改为竖提,右边没有点。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阅读。

  1、把这个寓言讲给爸爸妈妈听。

  2、中国有许多流传千古的寓言,让我们动手去找一找、读一读吧!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方案12

  一、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2、理解寓言含义,回答课后问题。

  3、朗读课文,培养学生阅读寓言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寓意、培养学生阅读寓言的兴趣。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揭题,以旧引新。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什么是寓言呢?在二年级我们学过哪些寓言?这节课老师再给你们讲一个寓言故事,也就是我们要学习的13课寓言二则的第一则寓言,揠苗助长。板书课题。

  (二))、学习课文。

  1、读了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

  2、带着问题我们来看看《揠苗助长》的录相(进入网站)

  过渡: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的'?

  3、点击课文自学。

  自学要求:

  ①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

  ②理解文中的词语,可以同桌互相讨论。

  1、游戏:勇敢者闯关,小老师回答同学提出的问题。

  2、完成课堂练习。填空:古时候有个人,巴望做法结果

  3、指导朗读

  ①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朗读。

  ②指名朗读,问:你为什么这样读呢?

  ③指名读全文,评议,全班齐读全文。

  (三)、讨论:读了这则寓言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进入校园网)

  (四)、理解寓意

  你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没有遇到像《揠苗助长》的事情呢?今后该怎么做?

  (五)、表演寓言,锻炼能力

  (六)、课外延伸

  1、你还知道什么寓言?

  2、欣赏寓言,说说明白了什么道理?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方案13

  预设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默读课文。

  2、会认5个生字,会写4个字。

  3、能在读中悟出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

  流程预设: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坐井观天》吗?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像这样借故事来说明道理的一种文章,我们就称它为:寓言。故事中寄托或隐含的意思就是寓意。

  3、今天,我又给大家带来一则寓言:《揠苗助长》。板书课题,齐读。

  二、层层深入,引导初读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汉语拼音,可以请教同桌同学。划出带拼音的生字词。

  2、自由认读生字词,纠正字音。

  3、小老师教读。

  4、语文童子功:即用上声音、表情或动作读出词语的意思。

  5、交流: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6、理解课题中每个字的意思并板书。

  三、细读课文,理解寓意

  1、再读课文

  ⑴指名说:揠苗助长会产生什么后果?

  ⑵用上你的声音、表情或动作读出枯死的意思。

  2、这人为什么要拔禾苗?理解巴望。

  ⑴边朗读边感悟,用上自己的声音、表情读出十分巴望的心情。

  ⑵禾苗其实长高了吗?可这人觉得呢?他此时心情怎样?

  ⑶理解焦急,说说近义词。

  ⑷齐读这个人自言自语说的话。

  3、他这么说,有没有这么做?想了个什么办法?你从哪个词发现他想了很长时间?有感情地读一读。

  4、你发现他是怎么拔的?拔了多长时间?累吗?你从哪个词知道?理解筋疲力尽并感悟。用上声音、表情或动作读出它的意思。

  5、这么累,他认为值吗?你从哪知道?

  出示: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⑴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⑵理解白费、一大截。

  ⑶用上声音、表情或动作边读边感悟他此刻的心情。

  ⑷你认为值吗?为什么?

  6、看图讲讲这个故事。

  7、此时此刻,你想对这个人说些什么?

  8、读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

  四、拓展思维,深度挖掘

  1、小结寓意。

  2、说一说你身边有哪些这样的事例?同桌交流,再指名说。

  3、播放课件:断骨增高手术造成瘫痪的相关资料和图片。

  ⑴指名读一读相关资料

  ⑵结合今天学过的揠苗助长,你有什么体会想说一说。

  4、小结: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学习中做事千万不要急于求成,明白自己的生长要靠自己的力量,犹如禾苗的.生长要靠自己的力量。学会珍惜自己,爱惜自己,善待自己的生命。成长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五、指导生字书写

  评析:

  1、自主合作学习生字。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提倡个性朗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通过看图、表演,让学生用上自己的声音、表情或动作读出词语、句子的意思,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他们犹如身临其境,再将自己的切身体验表现在自己的朗读中。

  3、新课标指出:学生阅读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形成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为此,在完成好本课基本任务的前提下,我适时进行拓展。引导学生寻找、关注身边相同的事例。并播放眼下最现实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即:断骨增高手术带来的危险性。让学生在理解揠苗助长的寓意的基础上学会更深入地挖掘。明白生命的珍贵,知道自己的生长要靠自己的力量,犹如禾苗的生长要靠它自己的力量。从而学会珍惜自己,爱惜自己,善待生命。让学生真正成为社会的一员。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方案14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教育学生做事要遵循规律,不要急于求成。

  2、在理解寓言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讲出寓意。

  3、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在理解寓言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讲出寓意,并口头联系实际学习、生活谈感想。

  教学难点:

  在理解寓言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讲出寓意,并口头联系实际学习、生活谈感想。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弄清题意。

  1、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则寓言《揠苗助长》。

  板书课题:揠苗助长

  齐读课题。

  2、这则寓言的作者是孟子,他和孔子一样都是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

  3、“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揠”是拔的意思。

  (“揠苗助长”是拔禾苗帮助禾苗长高。)

  二、讲读课文,理解内容。

  1、自读课文,思考:(1)这个故事中讲的是怎样一个人?(2)他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指名回答。

  (这个故事讲的是古时候一个种田人,用拔苗助长的方法帮助禾苗长高,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2、教学第一自然段。

  ⑴指名读

  思考:种田人为什么要拔苗助长?

  ⑵从哪些词语看出种田人很焦急?用横线划出来。

  指名回答。

  板书:巴望 好像 焦急

  ⑶“巴望”是什么意思?(盼望)

  为什么不用“盼望”而用“巴望”?(为了说明他当时心情十分焦急。)

  ⑷第一自然段讲种田人为什么要拔苗助长,也就是讲清了“拔苗助长” 这件事的起因。

  板书:起因。

  ⑸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种田人焦急地想帮禾苗长高。)

  ⑹读的时候要体会种田人什么样的心情?(焦急)

  指名读,齐读。

  3、 教学第二、三自然段

  (1)种田人一心想帮禾苗长高,他想出办法了吗?让我们一起看第二、三自然段。

  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

  (2)他有没有想出办法?(有)

  哪个词语说明他好不容易想出办法?(终于)板书:终于

  他想出了什么办法?(拔苗助长)

  他有没有考虑一下这个办法好不好?(没有)

  从哪个词语看出他没考虑?(急忙)板书:急忙。

  为什么他只想出拔苗助长的办法,而没有想出别的办法?

  四人小组讨论。

  (因为他只想让禾苗长高。)

  他拔禾苗干了多少时间?(“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

  “筋疲力尽”说明了什么?板书:筋疲力尽

  (“筋疲力尽”说明他下了很大功夫,费了很大的劲。)

  (3)他干得“筋疲力尽”后,回到家里自我感觉如何?(很得意,自认为力气没白费。)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总算”)板书:总算

  指名读种田人说的话。

  (4)齐读第二、三自然段。

  4、教学第四自然段。

  (1)第二天,他的儿子到田里一看,发现什么?

  (禾苗都枯死了。)板书:禾苗都枯死了

  (2)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

  (拔苗助长会伤了禾苗的根,使禾苗枯死。)

  (3)齐读四自然段

  5、四人小组讨论:种田人错在哪里?

  小结:禾苗是不能拔高的,违背了它的生长规律。

  板书 :急于求成

  违背规律

  6、朗读课文

  三、联系实际谈寓意。

  1、学习了这篇寓言,你懂得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让学生各抒己见,从各个方面来围绕课文内容谈。

  2、请你举一举生活、学习中的例子来说明你懂得的道理。

  同桌讨论,指名回答。

  若举不出,则出示下列例子。

  (1)有一次,老师叫我背诵一篇课文。我没有先理解就急着背课文,结果花了很多的时间也没有背下来。

  (2)有一天上午放学,我饿着肚子回家,发现妈妈还没回来,就炒冷饭吃。我把煤气灶的火开得太大,结果把饭烧焦。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寓言《揠苗助长》,同学们从中懂得了不少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要像那位种田人一样犯同样的错误。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册练习一。

  板书设计: ya 揠苗助长 起 因: 巴望 好像 焦急 经 过: 终于 急忙 违背规律 拔 筋疲力尽 总算 急于求成 结 果: 枯死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方案15

  学习内容: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0-41页《回家路上》。

  学习目标:

  1、结合小动物回家的具体情境,发展提取信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2-5的乘法口诀,能比较熟练地用口诀进行计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

  巩固学过的乘法口诀。

  难点:

  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课型:

  新授课(计算教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放学回家,你注意过自己回家路上的情境吗?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你瞧,老师把动物学校放学路上的情境给拍下来了。

  课件出示:教材第40页情景图。

  师:说说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会说:

  树上有3组小鸟,每组有5只。

  地上有2组花,每组有5朵。

  桥上有2组小狐狸,每组有6只。

  有6组小猴子,每组有2只。

  ……

  师: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周围存在着许多数学信息。

  (二)自主探究

  1.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师:从这些数学信息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该怎样解决?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咱们再汇报每个小组的问题,让不同小组的同学进行解答。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整理各自发现的.问题,在同组内解决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交流,梳理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共同解决。

  学生可能提出的数学问题有:

  一共有多少朵花?2x5=10(朵)

  一共有多少只小鸟?3x5=15(只)

  船上一共有多少只小猫?4x4=16(只)

  ……

  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如:船上一共有多少只小猫?

  重点引导学生弄清船上的小猫有4排,每排有4只,所以是4+4+4+4=16(只)。也可以理解成4个4,用乘法计算4X4=16(只)。

  2.说一说,算式2x6=12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师:谁能告诉老师“算式2x6=12”可以解决这幅图中的哪些问题呢?

  生1:每组有2只猴子,6组一共有多少只猴子?可以用这个算式解决。

  生2:桥上每队有6只小狐狸,2队一共有多少只小狐狸?可以用这个算式解决。 ……

  只要学生说得合情合理就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三)总结提升

  师: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觉得自己在哪方面进步了?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回家路上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方案16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寓言故事吗?听说过哪些寓言故事?(学生汇报交流)指导写“寓”:同学们“寓言”的“寓”是个生字,和我们学过的“相遇”的“遇”字长的很像,只要把“相遇”的“遇”的走之底换成宝盖头。(设计说明:用学过的旧字为基础进行新字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识记新字更较容易。)请小朋友把手拿出来和老师一起写,有一个地方容易写错。(第10笔和11笔)(写完“寓言”)简介寓言:寓言和童话、记叙文一样,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是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来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完成板书“寓言两则”“则”在这里是个量词“两则”是指两篇。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一则寓言故事,板书:“揠苗助长”理解“揠”的意思:小朋友,你知道“揠”的意思吗?是怎么知道的?(查字典,遇到不懂的字就去查字典,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字词,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设计意图:给学生渗透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方法)连起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指导。

  1、生字词语:

  (1)出示生字新词

  Sòngjiāopí

  宋国焦急筋疲力尽

  bómènkū

  兴致勃勃-纳闷-枯死

  (2)自由读一读,如果还没有把握读准,可以借助一下拼音。指读。去掉拼音读一读。

  提醒:“宋国”的“宋”是平舌音。

  (3)指导写“焦”(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个“隹”字,下面是四点底,写的时候要注意上面的“隹”要写得紧凑,下面的四点底要写得开一些,把上面的“隹”稳稳托住。)学生在书上描红。

  2、初读课文。

  认识了生字,我们可以读课文了,首先,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要做到这一点,第一,精神要集中,要眼到、口到、心到;第二,哪一句读得不流畅就反复练习几遍。自由读课文,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理清课文思路。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宋国有个农夫,因为,就把禾苗,结果禾苗。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句式说一说故事内容。进行学法指导:同学们,这三句话连起来就是课文主要内容,第一句是起因,第二句是经过,第三句是结果,我们读完一篇课文,就要想一想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是一件事,在说主要内容的时候,就是说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设计意图:概括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小学阶段应该有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读完一篇课文,让学生说一说主要内容,学生往往说不清楚,其实,对于概括能力的训练还是有方法可寻的,像本文写的就是一件事情,教给孩子说清事情起因、经过、结果的方法,就是“授之以渔”。)

  四、精读指导。

  今天,我们运用“读一读、演一演、评一评、说一说”的方法来学习课文。要想演好,就必须读好,读出感情,怎样才能有感情呢?第一要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第二要认真揣摩人物的心理。

  1、用这样的方法读一读课文。

  2、演一演。(同桌分工,一个读,一个演,演的同学除了演出农夫的神态、动作以外,还可以发挥想象,加入一些话语等。)

  3、评一评。(评后再请一组学生演一演)

  对读和演的评价。教师相机点拨。(抓住关键词:巴望理解意思“巴”就是急切、迫切的意思“巴望”就是十分急切、迫切地希望。天天前天去过了,昨天去过了,今天也来了,明天还要去,没有一天不去。焦急、筋疲力尽、你有过筋疲力尽的体会吗?说一说,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兴致勃勃、纳闷、理解意思,儿子为什么会纳闷呢?他听了父亲的话,心里会想什么?)

  在学生演的过程中教师完成板书

  板书设计意图: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来设计板书,抓住关键词语,帮助学生能更好的说这个故事。

  4、说一说。(根据老师的板书说一说这个故事)

  五、揭示寓意。

  1、当农夫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发现所有的禾苗都枯死了,会怎样?儿子会对农夫说些什么。

  2、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揭示出寓意:违反了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误了大事!

  3、举例说明:其实我们的身边也有像《揠苗助长》中农夫的例子,你能举一举吗?

  六、成语拓展

  同学们,中国有许多流传千古的寓言,有很多已经演变成了成语,像以前学过的狐假虎威、坐井观天,今天学的揠苗助长,下节课将要学到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以后会学到的……课件出示: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狐假虎威、坐井观天、揠苗助长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滥竽充数

  画蛇添足、守株待兔、刻舟求剑(设计意图: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过渡到刚学的知识,再到将要学到的知识,不但巩固了知识,使的旧知更具有系统性,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七、作业设计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中国有许多流传千古的寓言,让我们动手去找一找、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把学生从可内引向课外,努力实践“大语文”教学观,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经典]揠苗助长教学设计09-22

《揠苗助长》的教学设计08-17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09-24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精选)04-16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11-05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优秀04-16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精选6篇)10-01

小学语文《揠苗助长》教学设计04-12

揠苗助长08-28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模板(精选10篇)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