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历史教学设计

时间:2024-04-24 17:17:4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历史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历史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历史教学设计

历史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欧洲三大国家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的根本原因及性质。

  2、了解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以及颁布的法律文献。

  3、掌握各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人物及事迹。

  (二)能力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资产阶级的教材内容,制作自己的“自主学习卡”,提高了分析问题和提问的能力。

  2、通过“学生历史课堂自主提问”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应答能力和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图片对向学生引入有关历史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能力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对比和分析,培养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科学观点和知识结构,达到教学目标所要求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欧洲三大国资产阶级革命颁布的法律文献及人物分析。

  难点:欧洲三大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的根本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1、世界历史部分有哪些国家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

  2、这些图片分别是哪国的什么事件?

  3、你知道这几次革命的时间顺序吗?

  得出结论

  资产阶级革命的专题复习

  (二)讲授新课

  一、识记各国革命的名称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2、美国独立战争

  3、法国大革命

  4、美国南北战争

  二、学生历史课堂自主提问环节(根据自已制作的自主学习卡)

  提问形式:以级为单位每人加德育分

  第一轮:第一轮:第1组提问第2组回答。

  第二轮:第2组提问第3组回答。

  第三轮:第3组提问第4组回答。

  第四轮:第4组提问第1组回答。

  第五轮:抢问抢答(不得有重复内容)。

  三、知识大盘点

  1、各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

  2、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

  3、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

  4、各国颁布的法律文献?

  5、各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人物?

  一、原因: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英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法 国 大 革 命:法国封建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美国独立战争: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美国南北战争:南北两种经济制度水火不容,奴隶制的'废存成为焦点问题。

  二、性质: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

  法国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又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南北战争: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三、革命方式:

  通过暴力革命推翻封建统治的方式:英国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

  通过民族解放战争的方式推翻殖民统治:美国独立战争

  四、颁布法律文献:

  抢答:每个法律文献是哪国的颁布的?具体名称叫什么?

  1、史鉴:

  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

  2、近来以国王权威擅自废除法律或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3、设立审理宗教事务之钦差法庭之指令,以及一切其他同类指令与法庭,皆为非法而有害

  4、凡未经国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国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5、向国王请愿,乃臣民之权利,一切对此项请愿之判罪或控告,皆为非法。 ------

  答案:英国《权利法案》

  2、史鉴: 我们取消对英国王室效忠的全部义务,我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从此全部断绝,而且必须断绝;作为一个独立自由的国家,我们完全有权宣战、缔和、结盟、通商和采取独立国家有权采取的一切行动。我们坚定地信赖神明上帝的保佑,同时以我们的生命、财产和神圣的名誉彼此宣誓来支援这一宣言。

  答案:美国《独立宣言》

  3、史鉴:第一条

  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除了依据公共利益而出现的社会差别外,其他社会差别,一概不能成立。

  第二条

  答案:法国《人权宣言》

  4、史鉴:

  拿破仑:“我的光荣不是在打过四十次的胜仗,因为滑铁卢(Waterloo)之一败便可使它们完全被人忘记了。但永久不能被人忘记,而且可以与时间共存的,却是我的《民法典》。”

  答案:法国《拿破仑法典》

  5、史鉴:

  宣言规定,凡参加叛乱诸州和地区内“为人占有而做奴隶的人们都应在那时(指1863年1月1日--编者)及以后永远获得自由”,“合众国政府,包括陆海军当局, 将承认并保障上述人等的自由。”

  答案:美国《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结论:“一部世界近代史也是人类社会从专制和人治社会向民主与法治社会过渡的历史。”

  五、重要人物:

  请抢答:下列图片是哪个国家的人物?并说出领导的主要事迹?

  克伦威尔 华盛顿 罗伯斯庇尔 拿破仑 林肯

  六、智勇大闯关:

  1、1.500多年前的一大壮举打破了美洲大陆与世隔绝的状态,这一壮举是( )

  A、哥伦布的远航 B、拿破仑远征 C、美国的建立 D、工业革命的兴起

  2、“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财产权是人神圣不可犯的权利。”体现了下列哪一文件的核心思想( )

  A、《独立宣言》 B、《人权宣言》 C、《权利法案》 D、《法典》

  3、1831年的一天,美国南方城市新奥尔良的奴隶拍卖市场上,奴隶主们正用皮鞭毒打黑奴,还用烧红的铁条烙他们。一位北方来的年轻水手看到眼前的悲惨景象,愤怒地说:。太可耻了!等一天我有了机会,一定要把这奴隶制度彻底打垮。“后来他当上美国总统,真的实现这个伟大的抱负。他是( )

  A、华盛顿 B、林肯 C、杜鲁门 D、尼克松

  4、1789年7月14日,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在日记中写下“今日无事”,他认为无事的这一天却成为改写法国历史的最重要的日子因为这一天( )

  A、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B、资产阶级颁布《人权宣言》

  C、拿破仑发动政变 D、反法联军攻打法国

  5、某文件中写道:“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任何人的财产不得受到剥夺。”用一位历史学家的话来说,它相当于国旧制度的死亡证书。此文件是( )

  A、《独立宣言》 B、《人权宣言》 C、《权利法案》 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6、被称为“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的事件是( )

  A、美国独立战争 B、领土扩张 C、美国南北战争 D、西进运动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言痛斥了英国国王对殖民地的暴政,宣布一切人生而平等,人们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等不可转让的权利宣言同时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

  材料二:革命形势飞速发展,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不久又颁布《人权宣言》,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1)材料一中提到的《独立宣言》发表于哪一年?

  (2)美国独立战争的领导人是谁?

  (3)材料二《人权宣言》是在哪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颁布的?

  (4)指出《独立宣言》与《人权宣言》在内容上的共同点。

历史教学设计2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研究历史的目的,更重要是在于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预见未来。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历史可以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态度,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学习历史也是提升个人素养的一种有效方式。从个人的从教经验出发,针对我校学生的历史学习状况有所感悟,有所反思。

  首先,多数学生的历史学习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习兴趣弱,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很多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仅仅只停留在课堂上老师讲过的故事有多么好玩儿,事例是否新奇。但是真正从历史学科而言,缺少主动探究分析和逻辑思考的能力,这就导致课堂上的学习非常被动。同时,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也仅仅只限于我知道是什么就可以了,而不愿意去探求其内在的本源。这样的孩子,最终学习的结果就是学科素养差,学习能力弱。

  二、知识储备弱,缺少广泛阅读。

  多数孩子的历史知识储备仅仅来源于课堂,而课外涉猎非常少。其中的缘由,一方面由于现在孩子学习压力大,学习科目多,导致课下自己可分配的时间比较少;另一方面,孩子的阅读习惯并没有从小培养起来,很多孩子不爱读书,或者说阅读的书籍只限于小说、漫画等等娱乐性书籍。再加之现在网络发达,孩子们的涉猎更多的就停留在娱乐活动当中,对于时事的关注和新闻的了解也是非常匮乏。这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学科储备差。

  三、阅读能力教弱。

  历史学习讲究论从史出,很多的孩子在大篇的文字史料面前显得束手无策。既看不懂文字想表达的意思,又很难提炼有效信息,更甚者很多的孩子看不懂文字间的逻辑关系,这样的结果必然加深了上课的难度,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也容易出现偏颇,很难形成自己的学科学习方法,学习兴趣也容易降低。

  四、知识迁移能力弱。

  很多孩子从小养成的是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对于这个知识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他们并没有多少兴趣去探索。简单的把学习理解为我知道了、我背过了,考试我分数高就是好的学习。可是从历史学科的特点来看,知识是不可能割裂的,各个事件之间是有着非常紧密的逻辑关系,如果把事件割裂开,单一的去学习,这样不仅不利于他学习能力的成长,更甚者,孩子们的学习就是一种无效的学习,简单地说,就是今天我知道了,而未来我压根没有能力去应用。就更不用提构建和提升孩子的历史学科素养,变学知识为学能力了。

  针对孩子们的这些问题,作为历史老师的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改进我们自己的教学。

  第一,今天是一个自媒体时代,是一个材料丰富,社会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完全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和多媒体教学的有效结合,从而增强我们自身教学的趣味性,让历史课堂的史料不仅仅有文字性的,还有漫画、视频、语音,甚至于老师自己的微课等,让学生的目光能够聚焦在每一节课堂。同时,我们也要从自身出发,扩大自己的阅读量和阅读面,不仅要注意积累知识的深度,也要注意广度,让我们的历史教学用语更加的丰富,同时增强我们自身教学的幽默感,把学生从娱乐中吸引到学习中来。

  第二,针对孩子们知识储备弱这一点。我们可以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根据学习的'需要进行知识的补充,这个补充不仅要能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同时也要尽可能的扩大他们的知识储备面,从而让他们的思考从单一的角度,逐渐扩大走向多元化、多角度化,让孩子的思,维得到有效拓展,提升他自身的学习力。当然,在学生兴趣提升之后,我们也可以鼓励他课下阅读,变被动接收为主动获取,让他自身的阅读兴趣和阅读量以及阅读能力都有所提升,为以后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通过教学中的观察,我觉得有很多孩子学习能力弱,不仅是语文功底不扎实,从历史角度来看,也需要我们历史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补充和调整。首先,注重概念术语的解析,很多小孩反应学不懂历史,其实仅仅在于一些专业的概念术语束缚了他们的思考,他们读不懂这些词,就看不懂意思,就更不要谈理解了。所以我们可以在课堂当中,通过贴近生活、贴近孩子的语言、事例去解析一些概念术语,从而降低孩子的阅读难度。另外,精心设问也是有必要的。好的设问不仅有利于学生读懂这段材料,而且可以起到引导性的效果,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让他们自己主动去分析和提炼有效信息,在增强他们的阅读力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当然还有一个问题,现在的历史材料非常的丰富,但是有些历史事件或历史问题是通过修饰性的用语来表述的,对于频繁出现的形容词、代词等,孩子们经常看完一脸懵逼,不知道材料在说什么东西。那么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给孩子多角度的,多方面的提醒,让他们学会设问词的转化,将修饰性的语言转变为我们具体的历史事件或知识,这样就可以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从而也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当然就能够有所提升。

  第四,我们在前面也说了,历史知识是注重逻辑关系的,每一个知识点之间都是有着一定的联系的,所以我们要做好这一点,强化孩子的迁移能力,就必须在专题复习或单元导入的过程当中多下功夫。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增强孩子对于事件内在联系的一种理解。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设置活动的方式,让孩子说一说,练一练,来增强他们对于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一种理解和运用。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也一定要注重事件内在联系的引导与分析,让孩子从平时的学习当中形成一种习惯。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迁移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当然以上的言论可能还有不成熟的地方,也仅仅只是基于本校的学生产生了一些思考。我相信,只要我们在平时的工作当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我们的教学能力肯定会有所提升,同时孩子们的历史学习也会得到充分的改善,把教授知识变为培养能力,让孩子即使走向社会,也能够继续学习。当然这条道路还很漫长,需要我们不断的坚持,不断的学习和调整,作为老师,我们也应当义不容辞继续下去。

历史教学设计3

  (一)必须更新教学观念,贯彻落实原则。

  新编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和教材,依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关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创新工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精神及世界发展潮流编写的,融于了现代教育理念。因此我们的教学理所当然应该依此指示精神设计。也就是说,更新教学观念,落实四条原则:

  1、开放性原则。历史教学必须具有开放的思想,“要改变思想的参照系,扩大思维的空间,从过去那种狭隘的、封闭型中解放出来,变为宽广型”的教学观念(黄济《教育哲学》P119)。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求置中国历史于世界环境之中,从更为广阔的领域来认识中国历史和文化,以更为现实的观点来讲解世界历史和文化;适度向教材以外方面拓宽,引入体现时代性的史学新信息,加强与其他学科间交叉渗透结合。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尤其是发散思维。要求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增强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意识。在教学方式上要求打破传统封闭式教学,因教学对象、内容、环境等方面的不同而变化,并注意由课内校内延伸到课外校外。

  2、民主性原则。教学中要求教师教学观念民主,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教学方法民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学行为民主,教态和谐、平易近人,多与学生“商量”,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3、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性原则。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自身已具备的思想素质,智力能力,独立性和自主性的作用,把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和“学会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主要点考虑。教师要重视“主导”作用,特别是采取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

  4、发展性原则。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方面,研究学生的认知障碍,尤其是学习心理方面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他们在自觉地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重视自身的发展,尤其是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二)必须减轻学生负担,澄清四个问题

  新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其目的是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和谐的发展;新教材是从高中学生的实际出发编写的,每个学生都可在其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新教材是以全面发展为基础的,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生产一种内驱力,从而增强自信、自立的能力,并由此获得成功的体验。新教材如何设计,使学生的学业负担得以减轻呢?

  1、要清除应试教育影响。长期以来,学校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造成学生负担过重,严重地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这种倾向同样存在于高中历史教学之中。新教材的教学设计如果不能改变应试教育的这种定式,仍然坚持单纯的背诵名词,记忆年代,增加作业量的做法,依然采取订正、改错,不断重复知识点的教法,就不可能实现提高素质的要求。从素质教育要求看,记忆只是学习知识的一种行为习惯和技能。教师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寻找学生由知识障碍、能力障碍和情感障碍所引起的矛盾,并且提供一种消除这些矛盾的捷径。教师应在教育中发挥学生的个性、兴趣和才能。所以,历史教师必须从应试的模式影响中解脱出来,才能设计出最佳效果的教学方案,才能减轻学生负担。

  2、应正确认识系统性。历史教学的内容是从人类的全部知识中选择的。而历史材料浩如烟海,无所不包,每个系列自成体系。如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族、外交等,各自内部又可分为一些小的系统。因此,每个时代历史教材的内容都是自成系统的'。编写者按照当时的需要选定教材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视野与思路的变化,内容必须有所变化,这就成了新的系统。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按照这种相对系统,科学有序地进行教学,才能圆满地完成任务,切不可贪多求全,片面地理解系统性。比如,新教材一方面加强经济史、文化史,尤其是科技史的内容,增加了中国现代史的内容,另一方面简化了事件的过程或历史现象的描述,加强了宏观知识和理性知识,这是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就不能把用于开拓学生视野的教学内容自成体系,层层加码,把增加或删去的点,扩大成线,连成面;这种把广阔分散的点变成专深严密的线的做法,势必加重学生的负担。所以一个最佳的教学设计,必须正确认识系统性。

  3、需要正确认识重点与难点。重点、难点的确定,对于教学来说至关重要,它关系到教师对教材的组织、内容的调整及资料的选择。分清重点、难点可以帮助学生从复杂纷繁的历史过程中理出头绪,抓住中心环节,从典型的历史事件中看到历史的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说,分清重点、难点是设计最佳教学方案的关键。目前,对于什么是重点的理解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对于作为判断重点的依据则基本上相近的。即认为教学重点是指教材中体现历史基本线索、主要环节的那部分内容。教学难点就是教材中学生较难理解、较难掌握的那部分内容。由于教学重点不明确而增加学生负担的事情较为普遍。我们认为在使用新教材时,教师必须重新审定教学重点,只有认准教学重点,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减轻学生负担。我认为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教材重点:

  第一,从事物的矛盾规律看,应该抓住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领导、决定作用的矛盾,即主要矛盾或主要环节。

  第二,从事物之间的联系看,要把一事物与他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键点为教学过程中的着眼点。

  第三,要围绕当时形势来确定教学重点。

  4、如何理解弹性。“弹性”按其本意是想用一本教材能同时调动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水平较高的学生能感到满足,让水平较低的学生,经过努力也可以接受。这种一本多用的设想当然有它的道理。但是,这种“弹性”往往运用得不好,很多教学设计因此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水平标准不好掌握,“高”与“低”的界线不好界定,尤其是它的“亦此亦彼”的特性,使教师不易分辨。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的自尊心,一般地说,每个教师都希望以较高水平、较丰富的内容教给自以为较高水平的学生,所以“弹性”中往往是上弹较多,搞得教学设计中繁琐庞杂,无疑加重了学生负担。新教材“弹性”不仅表现在课文、文献资料、图表,而且表现在“阅读与思考”,教师必须切实把握学生水平,改进教法,才能顺利完成任务、实现目的。

历史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构成;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背景;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基本史实,总结其经验教训;通过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对《共产党宣言》的理解运用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19世纪中期工人阶级生活状况视频,创设情景让学生体会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必然性和必要性;通过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立场对《共产党宣言》进行解读让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及现实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马克思中学毕业论文和个人经历让学生体会马克思、恩格斯伟大人格和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巴黎公社的主要措施

  教学难点:

  由《共产党宣言》看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

  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

  教学手段:

  情景创设、小组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上课之前先问大家,你们最喜欢的课外书是什么?我这里也有两本在中学生中很有市场的书——

  出示《三重门》和《梦里花落知多少》,显示其发行量。

  我今天向大家介绍是不是这些书,而是一本经历了160年的时间考验,有着更强大的生命力,这本书就是

  出示《共产党宣言》,显示其发行量和再版次数。

  这本书为什么能经历160年的时间考验,为什么能流传到那么多国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走进它的作者,走进这个理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出示课题。

  今年是这本书的作者之一——马克思诞辰190周年,今年也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周年,也就是说马克思在他30岁时写出了这本传世之作,那么30岁的马克思到底看到了什么?是什么促使他穷尽一生之力为之奋斗?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时代。

  片断一:机器轰鸣声里的抗争与探寻——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

  出示视频——反映19世纪中期工人生活状况的视频。

  19世纪中期的欧洲正在经历着一次巨大的历史转折,这就是——工业革命,而从刚才的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出工业革命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机器的使用。机器给资本家带来了什么?——财富;那给工人带来的又是什么呢?——超负荷的工作却无法满足最起码的生活需求,也无法给孩子带来幸福的童年,面对如此的现实,怎么办?

  ——反抗。哪些反抗?

  ——探寻。哪些探寻?

  但这些最终都是以失败而告终,而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都是没有科学的理论做指导,所以迫切地需要科学的理论。

  需要科学的理论,理论就会从天而降吗?——还需要有人为之而奋斗和努力。杰出的代表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

  出示材料。马克思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志向、坚持、牺牲、创新……

  片断二: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阳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在继承了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哪些优秀文明成果?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当时的工人们尊称年仅29岁的马克思为“老爹”,把这一伟大理论称之为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阳光”,而这“阳光“升起的时刻就是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这本2万余字的小册子到底有些什么内容让全世界工人如此欣喜和充满希望。请同学们阅读材料一至材料五,归纳《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一)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二)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三)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四)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

  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五)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以上五点内容构成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以后的30多年中,马克思共撰写了近20xx多部著作继续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但《共产党宣言》为其奠定了基础。从发表至今,《共产党宣言》经历了160年的时间考验,流传到70多个国家,在不同的时空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下面我们一起来穿越时空解读这本《共产党宣言》吧!

  片断三:穿越时空看《共产党宣言》

  我们来到的第一个时空是——19世纪70年代的巴黎。1871年的巴黎发生了一件大事。当时一位历史的亲历者这样描述这件事。……………………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巴黎人民这样激动?——巴黎公社的成立。

  巴黎公社做了些什么让人民如此激动?请看86页,归纳巴黎公社的措施。

  ——新型的工人政权,并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人政权,可是好景不长,72天后,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幅场景。…………

  巴黎公社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并且败得如此惨烈。虽然巴黎公社距《共产党宣言》发表已经20余年,但参加过巴黎公社的人可能并未真正系统地学习过马克思主久,作为巴黎公社的幸存者,当他真正读到《共产党宣言》后,他又该怎样总结那轰轰烈烈的72天的经验与教训呢?

  材料一:

  (一)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二)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三)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四)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

  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五)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材料二: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同学们在阅读经典后总结出的巴黎公社的经验和教训与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观点居然如此一致,大家很有做思想家的潜质。

  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共产党宣言》能不能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呢?让我们一起进入第二个时空——20世纪的中国。

  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最后让我们一起回到21世纪的世界。当今世界,资本主义有没有像《共产党宣言》所预料的那样灭亡?没有,并且还在继续发展。可是有趣是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在看《共产党宣言》。、

  出示材料。

  请同学们结合材料六至材料十,用21世纪的眼光对《共产党宣言》进行解读。

  材料三:

  (一)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二)只要指出在周期性的重复中越来越危及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生存的商业危机就够了。在商业危机期间,总是不仅有很大一部分制成的产品被毁灭掉,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已经造成的生产力被毁灭掉。在危机期间,发生一种在过去一切时代看来都好像是荒唐现象的社会瘟疫,即生产过剩的瘟疫。社会突然发现自己回到了一时的野蛮状态;仿佛是一次饥荒、一场普遍的毁灭性战争,使社会失去了全部生活资料;仿佛是工业和商业全被毁灭了,……

  (三)最先进的国家几乎都可以采取下面的措施:

  1.剥夺地产,把地租用于国家支出。

  2.征收高额累进税。

  3.废除继承权。

  4.没收一切流亡分子和叛乱分子的财产。

  5.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权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

  6.把全部运输业集中在国家手里。

  7.按照总的计划增加国营工厂和生产工具,开垦荒地和改良土壤。

  8.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成立产业军,特别是在农业方面。

  9.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

  10.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等等。

  (四)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无论什么时候,不管是在什么地方,只要有麻烦,就有《共产党宣言》;当麻烦没有了,这本书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当麻烦再次出现,那些忘记它的人们就又想起了它。今天的世界依然是麻烦不断的世界,因此,世人仍然需要《共产党宣言》。

历史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列举鸦片危害,描述林则徐禁烟相关史实,学会正面评价林则徐禁烟作用。

  2.通过信息获取、比较、整理,区别英国发起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3.复述鸦片战争的主要史实,了解关天培壮烈殉国事迹,解释说明清政府战败的.原因。

  4.列出《南京条约》内容,判断战争和条约的性质。通过获取信息、加工整理,归纳等活动,分析战争失败和条约签订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影响。

  5.通过对此段历史中华民族面临深刻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体验,初步形成历史发展危机意识。认同林则徐和关天培的报国情操,初步树立国家发展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区别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析战争失败和条约签订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影响。

  2.难点:分析战争失败和条约签订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策略

  1.板块式教学设计策略。以逻辑顺畅的四大板块紧扣主题,设计教学流程。

  2.问题情境创设策略。呈现直观、有说服力的史实,设计思辨性、开放性、层次性的系列设问,培养学生的思维力、生成力、表达力。

  3.演示讲述法。在战争概况板块中运用,省时高效。

  4.学习策略:自主阅读、生生合作、探讨学习、师生互动,提升学生的自主程度、合作效度和探究深度。

历史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1、 知识结构

  2、 教材建议

  本专题是“思想史”的第一专题,教师要帮助学生逐句分析教科书正文前面的“导语”,向学生交代两点:

  第一、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第二、要从四个阶段认识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第三、儒家思想充分吸取众家之长,经孔子创立、孟子和荀子继承发展,西汉发挥。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思想。

  第四、对道家、墨家、法家思想简要分析并指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本目教材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

  第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第二,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和墨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其中重点讲述儒家思想。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

  概念解释

  “百家”指数量多

  “争鸣”指争论和批判 兴起原因

  经济:井田制瓦解 政治:分封制崩溃

  阶级关系上士阶级的'崛起 思想文化上学在民间派别代表及观点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及观点

  墨家:墨子及观点

  法家:韩非子及观点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奠定中国文化基础

  历史影响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道家:老子、庄子子及观点

  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运用“抗震救灾”素材启发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本课难点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的思想及对他们的评价

  【设计思路】围绕“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各家思想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进行教学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

  【问题研讨】本节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第一个专题内容,内容丰富,但在备课中对查阅资料不够完整,教学中对诸子百家思想观点的深入讲解度把握不够准,课题之间的过渡还需要流畅,课堂气氛不活跃,问题设计缺乏新颖。但个人认为在教学导入中结合现实生活。课堂总结感染力度强,激起学生爱国热情,弘扬民族文化。争取更大进步。

历史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欧洲殖民者对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海地独立;“多洛雷斯呼声”;西属拉美独立运动——玻利瓦尔、圣马丁领导的南美独立战争;拉丁美洲新兴国家。

  思想认识:

  1.通过课文的学习,要求学生认识到殖民者的压迫、掠夺。造成了拉丁美洲的贫穷落后,激起拉美人民的英勇抗争,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2.在独立运动中,拉美人民联合起来,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取得反殖斗争的重大胜利,基本上奠定了拉丁美洲的政治局面。通过分析,让学主认识到联合起来,是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3.伊达尔哥、玻利瓦尔,圣马丁是拉美人民反抗殖民统治、争取独立解放的民族英雄。

  能力培养: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分析:西葡殖民者对拉美人民的压迫、剥削,是引起拉美独立运动的根本原因。要求学生自己学会找出并归纳拉美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彻底粉碎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建立了一系列新兴国家。是世界上最早的大规模的民族解放运动。推动了整个拉丁美洲的进步。基本上形成了今天拉丁美洲国家的格局.

  重点分析:

  玻利瓦尔和圣马丁领导的南美独立战争。在整个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中,南美逐渐成为斗争的中心。两支起义军分别从南北两个方向对西班牙殖民者发动进攻。实现了配合作战。先后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阿根廷、智利、秘鲁等国。奠定了拉丁美洲信心国家的基本格局。因此南美独立战争在整个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难点分析: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胜利的原因在教材中并没有完整的描述,学生分析理解都有一定的困难,还有因为独立战争的胜利不是某一个因素的作用。是很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初三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欠缺,所以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胜利的原因是难点.

  重点突破方案:

  玻利瓦尔和圣马丁领导的南美独立战争。

  内容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在讲师过程中,运用相关地图(有条件的运用课件对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的.进军路线做详细描述,并在进军过程中显示两支部队解放的地区)这样可以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空间感。培养他们史地结合的意识。可以适当分析南美的地形特点,体现起义军在进军过程中的艰巨性,为分析战争胜利原因打下基础。

  难点突破方案: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胜利的原因

  在拉丁美洲革命一目讲述完成后,提出问题拉丁美洲人民在斗争中面对的侵略者是哪几个?在等到学生的回答后。连续提问,面对三个对手,拉丁美洲人民仍然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其原因何在?建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从战争的性质,领袖的作用,正确的决策,各国人民的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几个方面思考。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玻利瓦尔和圣马丁领导的南美独立战争。

  难点: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胜利的原因。

  教法设计:讲述法;讲解法;历史情境设计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一、殖民统治下的拉丁美洲

  1.欧洲殖民者掠夺金银和开辟种植园

  2.美国和法国革命的影响,拉美国家民族意识与西班牙,葡萄牙矛盾尖锐.欧洲殖民者的殖民活动这些给拉关人民造成深重灾难与痛苦。长达300年的殖民剥削和压迫,激化了宗主国与殖民地的矛盾这正是拉美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下面我们主要来看看拉丁美洲人民如何相继摆脱西葡殖民统治而赢得独立的。拉美各国独立战争的序幕是海地人民拉开的

  二、拉丁美洲独立革命

  1.海地的独立--揭开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序幕

  早期海地被西班牙侵占。17世纪末,海地被法国占领,成为法国海上最富庶的殖民地。法国殖民者占领这儿;原来的印第安居民几乎全被屠杀始。大批运来的黑人奴隶占海地居民90%。1789年法国大革命,海地人民在自由、平掉、博爱这个革命口号的激励下,在自己领袖黑人民族英雄杜桑领导下,建立军队,英勇战斗。起义军热爱自己的领袖,称他为卢维杜尔(即:替大家开道路的人),在杜桑领导下,海地人民先后打败西班牙、英国、法国侵略军,统一全岛,宣布独立。法军被迫投降。18xx1月1日,海地正式成为独立国家。地球上第一个黑人共和国终于在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诞生了。海地革命拉开了拉美独立战争的序幕,树立了以弱胜强、小国能够打败大国的先例,推动了拉美殖民地的独立运动。

  拉美独立运动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是伊达尔哥发动的墨西哥独立战争。

  2.多洛雷斯呼声

  在墨西哥,殖民统治力量较强,阶级矛盾尖锐。长期被奴役的印第安人和混血种人对西班牙统治者怀有无比的仇恨。19世纪初,拿破仑率军侵入西班牙,西属美洲殖民地人民趁机起义。18xx9月16日,墨西哥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人,多洛雷斯镇的神父伊达尔哥敲响了当地教堂的钟声,集合当地人民,提出符合人民利益的进步纲领,大大激发了墨西哥人民的革命热情,唤起人民的斗志。以多洛雷斯呼声!,为标志的墨西哥独立战争开始了。起义军与西班牙殖民军展开了战斗。18xx伊达尔哥被敌人俘虏、英勇就义,但他得到了人民对他的尊敬。人民把他发出多洛雷斯呼声的日子一9月16日定为墨西哥独立尊他为墨西哥独立之父,永远怀念他的伟大功勋。18xx成立墨西哥联邦共和国。

  18xx西属拉美独立战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南美成为斗争的重心。(利用挂图,介绍主

  3.南美的独立运动

  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南美独立运动》示意图边演示边讲述。

  北部主要是爱国者玻利瓦尔领导的独立战争。玻利瓦尔出生在委内瑞拉个土生白人贵族的家庭,从小热爱祖国,在求学时就下定决心要打碎殖民者加在人民身上的锁链。在打击西班牙殖民军的战斗中,他宣布要废除奴隶制,解放黑人奴隶。答应在革命后给一切参军的战士分配土地。贫苦大众踊跃参军,革命力量迅速发展。他由海地进人委内瑞拉,跋涉千里、越过冰冻的安第斯山.取得波耶加战役的胜利,解放波哥大城,结束了西班牙在哥伦比亚的殖民统治。回师解放委内瑞拉,再向西进,到厄瓜多尔,最后成立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南部,圣马丁在阿根廷训练军队,率军越过白雪皑皑的安第斯山,突然出现在智利平原,18xx智利独立。接着圣马丁又从海上进军,同秘鲁人民配合、解放利马。18xx。秘鲁宣布独立,但当时那一带还有2万殖民军待消灭。

  中部的战斗是玻利瓦尔和圣马丁协同共战的。在打击西班牙殖民军的过程中,他们相互支援,共同对敌,玻利瓦尔尤其强调拉美各国之间的团结,他说:在一起,我们是不可战胜的。这正说明联合起来,反对外敌是战胜敌人的重要因素。战斗中,他们艰苦顽强、百折不挠,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人民这样歌颂玻利瓦尔解放者啊,整个世界,和平的世界,曾产生在你的手中。是啊,由你的血产生了和平,生出了庄稼,长出了谷穗,尊敬地称他为南美的解放者;圣马丁也获得祖国之父的尊称。

  18xx圣马丁和玻利瓦尔在厄瓜多尔的瓜亚基尔会晤,商讨清除西班牙殖民者在南美的最后据点。关于这次会晤,圣马丁曾向玻利瓦尔说:美洲将不会忘记我们两人相互拥抱的这一天。

  4.葡属巴西的独立

  三、拉丁美洲新兴国家

  拉丁美洲革命沉重打击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到1826年,拉丁美洲国家基本独立。

  【巩固小结】

  拉丁美洲这一政治格局的出现,源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拉丁美洲人民经过自己的努力,打碎了殖民枷锁,赢得了独立。成为这一时期民族解放运动的突出事件。如果把他和北美独立战争放到一起看的话,那么整个美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课后作业】对照美洲地图找出拉丁美洲新兴国家的相应的位置。

历史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通过思考和概括开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这一时期精美的丝织品和陶瓷工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材分析】

  本课以“开元盛世”为主题,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叙述:首先介绍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开元年间出现了“开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绍了盛世经济的繁荣,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的成就。“盛世经济的繁荣”一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本课的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但是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农具的`了解又极少,因此农业工具的改进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回顾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

  一、开元之治出示材料:后人评论唐玄宗说:“玄宗少历民间,身经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后来他是怎样做的呢?这句话的意思是:唐玄宗年少的时候在民间,亲身经历了一些不得志的事和苦难,所以即位之初,深知人民的疾苦,能勤于政事。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

  (

  (2)重视吏治

  (3)崇尚节俭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出示“汉代牛耕图”和“唐代曲辕犁图”,提问:比较一下直辕犁和曲辕犁的不同、曲辕犁比直辕犁有了什么改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出曲辕犁的特点)出示筒车图片,分析出筒车比以往灌溉工具先进的地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化解学习上的困难)

  2、手工业

  (1)丝织业

  (

  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2)长安城出示唐朝长安城的平面图,让学生总结其城市布局特点:

  ①城市布局:宫殿、衙署、坊、市分置,宫殿区位于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东西对称分布;全城街道整齐,树木成行。

  ②人口:百万人

  ③边疆各族和各国人士云集,商业繁盛。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小结: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历史教学设计9

  教学设想:

  本文篇幅较长,但条理清楚,学生不难看懂。因此本课教学定位于理清全文思路,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明确说明对象。

  任何一篇说明文都有确定的说明对象,或者是事物,或者是事理。明确说明对象,有助于明确目标,抓住重点,集中阅读注意力。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属于事物还是事理?

  2、试举出我们学过的说明文,并指出它们的说明对象。

  二、通读全文,给课文列一个提纲。

  三、探讨说明顺序和方法,把握作者介绍说明对象时的思路和技巧。

  1、例举学过的`其他说明文,说明其说明顺序。(师生共同总结)

  2、请说明整篇文章的说明顺序。

  3、请说明各个部分的说明顺序。(因课堂时间有限,可以一个至两个部分为例)

  四、培养筛选信息和概括的能力。

  阅读说明文是为了搜集其中的有用信息,说明文中部分语言是为提供主要信息,另一部分语言则是为了帮助说明主要信息,帮助读者理解主要信息。所以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其实就是找出并提炼出文中的主要信息。

  1、请概括文章的前言及五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如前言部分说明了语言的起源、功能和重要性。

  起源于:

  功能是:

  重要性:

  2、请在100字以内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五、精读文章局部。

  (一)、精读文章第一部分,回答问题:

  1、“单信号”时期和“双信号”时期是如何划分的?

  2、最早达到成熟水平的文字是表形文字还是纯表音字母?

  3、文字的出现使人类发生了哪些变化?

  (二)、精读文章第二部分,回答问题:

  1、“工业化”和“农业化”在语言生活中有什么区别?

  2、根据共同语范围的大小不同,共同语可分为几种?分别是什么?

  3、工业化时期为什么要确定和普及共同语,怎么做?

  4、汉语的文言文在现代有没有存在的必要,为什么?

  六、探究提高

  1、精读文章第五部分,回答问题:你认为中国的语言和文字,应怎样进行自我完善,才能跟上瞬息万变的历史步伐?

  2、以《语文读本4》 P103毛泽东的《两种宇宙观》(注:即《矛盾论》)中部分段落对照阅读,体会本文语言的通俗易懂的特点。

历史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部斗争。安庆保卫战。李秀成在上海附近的斗争。天京保卫战。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通过对天京变乱的讲解,使学生认识:领导集团内部矛盾的尖锐,造成太平天国的分裂,使革命力量元气大伤;通过对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进步性和局限性的讲解,培养学生提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

  通过讲述太平天国英雄们威武不屈的斗争事迹,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教育;通过对天京变乱的讲解,分析造成太平天国的分裂的原因,从而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知识分析: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一次农民革命运动,是几千年中国农民战争的峰。太平天国提出的革命纲领适应了广大农民要求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的强烈愿望,吸引了千百万农民投身革命,前后坚持斗争14年,势力发展到18省,建立与清政府相对峙的政权。就其斗争的规模、水平而言,是以前历次农民战争所不及的,它是中国农民战争最光辉的一页。肩负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任务,是时代赋予这次革命运动的新内容。太平天国制定的基本国策和外交活动都体现了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鲜明立场。

  地位分析:上一节课讲述太平天国由兴起到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本节课讲述的是天京风云突变,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出现了矛盾与变乱,大大削弱了革命力量,最终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过程。

  重点分析:⑴太平天国的防御战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因为它是后期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且太平军将士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在这里是一个集中体现,重点讲解这一内容,有助于学生对太平天国后期斗争的认识和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⑵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是本课的又一重点。因为这是两节课最后的.落脚点。而且,引导学生分析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将有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难点分析:(1)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斗争的原因是难点。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如何认识导致这一严重事件的原因和它所造成的危害是学习过程中的难点。(2)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对农民阶级局限性的分析,理论难度较大,若能以通俗的语言使学生接受,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站在理论高度看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形成一种思维模式,为以后知识的迁移打下基础。

  对学生发展的影响:(1)通过对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进步性和局限性的讲解和分析,培养学生提高运用辩证唯物史观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大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教法分析:

  关于“太平天国的防御战”,建议教师先让学生在课下阅读有关课外读物结合课本有关内容后发言,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列出提纲。可根据教学需要补充一些反映太平天国将士与清政府英勇斗争的史实,例如:“陈玉成的勇敢与善战”、“林凤祥、陈玉成、石达开等人视死如归的精神”、“天京保卫中天国将士英勇殉国”、“洪仁玕的绝命诗”等。

  关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斗争的原因”,使学生理解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由于内部的矛盾发展到自相残杀和分裂,最终导致太平天国元气大伤、由盛转衰其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敌人力量过于强大,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客观原因。

  教学设计示例

  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

  教学重点:太平天国的防御战、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教学难点: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斗争的原因

  教法设计:教师讲解,学生就部分问题进行讨论。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演示型的课件,进行课堂教学。

  板书设计:

  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

  一、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部斗争

  天京变乱

  二、《资政新篇》

  三、太平军抗击中外反动军队

  1、洪秀全重建太平天国领导核心

  2、太平军抗击中外反动军队

  ①打破江北大营、江南大营

  ②李秀成大破洋枪队

  ③陈玉成保卫安庆

  ④李秀成进攻上海

  四、天京保卫战

  1、天京陷落(1864)

  2、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3、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已提问方式回顾太平天国从金田起义、永安建制、进军武汉到定都天京,呈现出的蓬勃发展之势。同时指出,太平天国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后,天京上空却风云突变。

  一、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部斗争

  1、天京变乱

  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如何认识导致这一严重事件的原因和它所造成的危害是学习过程中的难点。

  教师指出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领导集团内部逐渐出现明显的问题:在军事斗争上,骄傲轻敌,不思进取,对主要战略任务——灭亡清政权,没有摆在应有的位置上。在统治方法上,制订礼仪,用森严的封建等级制辅助宗教神学来巩固统治。在个人生活上,贪图享乐,广建宫室,迅速奢靡腐化。在领导集团关系上,洪秀全避处深宫,杨秀清大权独揽,权力重心偏移,彼此疏远,为争夺权势而进行的斗争则愈演愈烈。

  分析导致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使学生认识:在任何情况下,太平天国的绝对平均主义理想都是不可能成为现实的,在缺乏先进科学的革命理论指导的情况下,农-动只会使封建的生产关系受到某种程度的冲击、破坏,但绝不会彻底摧毁它,在这样的社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农民起义政权,不可避免地具有封建性,并会随着形势的发展而日趋浓厚,太平天国的领导人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随着地位的巨变,自觉不自觉地在追求平等的同时制造了新的不平等,在反对特权的同时建立起新的特权,无法超越历史发展的规律。

  天京变乱的过程讲述完后,指出杨秀清、韦昌辉及其部下数万人相继被杀,石达开率精兵20万出走。太平天国初期形成的领导核心已经瓦解,主力部队也所剩无几,造成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困难,清军趁机反扑,出现险恶的军事形势很易理解。除此以外,给太平天国运动带来的更深层次的影响还有:贪欲和特权从根本上破坏了原来的理想;滥杀和猜忌代替了团结合作;太平天国中央再也无人能像杨秀清那样驾驭整个政治、军事局面,行使指挥大权。从而使太平天国不仅是在军事上,而是在各方面由盛转衰。

  二、《资政新篇》

  小字,可指导学生阅读。

  三、太平军抗击中外反动军队

  1、洪秀全重建太平天国领导核心

  强调天京变乱后太平天国内部已是“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岌岌可危的局面。这时,洪秀全果断地提拔了陈玉成、李秀成等一批朝气蓬勃的青年将领。他们临危受命,积极防御,给中外反动势力以沉重打击,稳定了天京的局势,使太平天国革命事业一度出现了转机。另外,1859年,拜上帝教的最早信徒之一、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从香港辗转来到天京,被封为干王,总理全国政事。同年陈玉成被封为英王,李秀成为被封为忠王。太平天国后期的三人领导核心形成了。

  2、太平军抗击中外反动军队

  这部分内容史实部分可由安排学生活动,自行阅读、讲解,由教师归纳。

  ①打破江北大营、江南大营

  ②李秀成大破洋枪队

  ③陈玉成保卫安庆

  ④李秀成进攻上海

  四、天京保卫战

  1、天京陷落(1864)

  1862年初春,清军分三路进攻太平军。到1864年,天京外围已无回旋余地,城内将士食野草充饥,而围城湘军又增至5万余人,太平天国危在旦夕。6月,洪秀全病逝。7月,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但天国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中国人民抗争的壮丽篇章,其顽强斗争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2、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外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太平天国,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革命力量;二是内因,有以下三点:(1)农民是小生产者,他们不可能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理论武器;(2)农民阶级不代表新的生产方式,不能彻底催毁封建经济、建立新的社会经济制度;(3)农民阶级本身的弱点与缺点,导致太平天国的不可避免地在斗争中犯了一些战略错误。强调内因是主要的,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

  3、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功绩方面依据教材即可,另外指出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告诉我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战胜中外反动势力,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历史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本课时讲述了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正常友好交往的基本原则——尊重与平等,它对指导学生如何与人交往,提高社会生活技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尊重、平等的重要性和真正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父母、邻居、同学、外地人、残疾人的品质,使学生认识到人格的尊严,平等待人,引发人生价值的思考。

  教学重点与难点:让学生有意识地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平等待人。

  教学方法:情境表演、讨论。

  教学准备:让三、四个学生准备情境表演。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沟通与理解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有效地沟通、理解的技巧。其实,能够沟通与理解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双方的相互尊重和平等待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尊重与平等。

  [幻灯片] 二、尊重与平等

  [老师叙述]下面,通过观看王丽同学上初中后遇到的几件事情,请大家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情境表演一:

  [幻灯片] 展示演员表(主持人及解说:老师;演员:两位学生。)

  [表演] 王丽上了中学之后,开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她常常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写信、写日记。有一次,妈妈看她在房间里呆了很久,怕她学习太累了,想叫她休息一会儿。于是,妈妈一边推门进去,一边说:“小丽啊,做作业那么久了,休息一下吧。”王丽一听是妈妈进来了,赶紧把日记本放进书桌的小抽屉里。妈妈看她神神秘秘的,就笑了笑说:“什么秘密啊?”王丽支支吾吾地说:“没什么。”其实,在她心里已经想好了明天要去买把锁来。(暂停)

  [教师提问] 请同学们想一想,王丽的妈妈是去偷看王丽的小抽屉了还是没有去偷看?请同学分别谈谈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 有的同学认为当妈妈的一定很好奇,想看看抽屉里究竟是什么,她也是关心自己的'女儿。有的同学则认为妈妈知道那是王丽的秘密,觉得应该给她私人的空间,所以不会去偷看的。

  [教师总结] 刚才同学们都对妈妈接下去的行为进行了猜测,并谈了自己的理由,我们就看看下面的事情到底是怎样发展的吧。

  [继续表演] 第二天,王丽正准备去买锁,妈妈却微笑着走进来,说:“这把小铜锁送给你,爸爸妈妈知道你的想法,你长大了,希望有自己的空间,我们尊重你。”王丽拿着这把锁,不知道面对父母的信任还应不应该把抽屉锁起来,她觉得很为难。

  [教师提问] 王丽的妈妈的做法你是不是感到很意外?

  你从妈妈的做法中感受到了什么?

  你觉得王丽应该把抽屉锁起来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 有的同学认为要锁起来,万一被妈妈看了,秘密就没了。大多数同学认为不用锁了,既然妈妈把锁送给了你,说明她尊重你、信任你,那你也应该尊重和信任她。

  [教师总结] 正如大多数同学所想的,王丽没有使用这把小锁,而是一直让它在抽屉里静静地躺着。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了尊重和平等是相互的,父母应该尊重你,你更应该尊重父母,大家是不是知道以后该怎么做了啊?

  [教师叙述] 过了几天,王丽在小区里又碰到了一件事。

  ★情境表演二:

  [幻灯片] 展示演员表。(略)

  [表演] 一天,王丽和同学龚倩在王丽住的居民小区里玩,王丽看到开修鞋铺的老大爷,主动打招呼说:“张爷爷,您好,有什么我可以帮忙的吗?”老大爷说:“谢谢,你已经帮我打扫好几次卫生了。”龚倩悄悄地问王丽:“这个人是谁啊?”王丽说:“他是一个外地来的老大爷,在这里开了个修鞋铺,我们小区里有好几个外地人,有的开商店,有的卖早点,还有的修自行车。”龚倩说:“你怎么对他们那么好啊,我们和他们不一样的,尤其是那个修鞋的大爷,手总是黑呼呼的。”(暂停)

  [教师提问] 你们觉得龚倩的说法对吗?

  如果你是王丽,你会怎么回答龚倩?

  [学生讨论] 一般同学都会说龚倩的说法是不对的。如果自己是王丽,他们会说“人与人之间是一样的、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不应该看不起别人”等。

  [教师叙述] 大家说得很好,让我们看看王丽是怎么说的。

  [继续表演] 王丽听了龚倩的话,郑重地说:“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不管他们从事什么职业,只要是正当的,就应该得到尊重。”龚倩听了之后感到很惭愧,低声说:“我懂了,我以后不会再看不起他们了。”

  [教师总结] 从这则小故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人与人之间应该尊重、平等,不能因为工种的不同而看不起别人的劳动。外地人来异乡打工,我们作为本地人应该帮助他们,而不是藐视他们,我相信你们知道以后应该怎么做了,是吗?

  [教师叙述]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件王丽在学校里遇到的事情。

  ★情境表演三:

  [幻灯片] 展示演员表。(略)

  [表演] 又有一天,王丽去上学,在学校的楼梯上,她遇到了她们班的一位腿有残疾的同学,于是她就走上前,说:“我扶你吧。”“谢谢你。”当她们走进教室时,看到两个调皮的男生在模仿她走路的样子,那位同学伤心地哭了。(暂停)

  [教师提问] 你们认为那两个男生的做法对吗?

  如果你是王丽,你会怎么做?

  [学生讨论] 一般同学都会说他们不对。如果自己是王丽,会骂那两个男生,不许他们嘲笑残疾人,应该尊重和帮助残疾人。

  [教师总结] 那么,我们看看王丽她是怎么做的。

  [继续表演] 王丽非常生气,上前阻止他们说:“你们这样做,实在是太不尊重别人了。我们大家都是平等的。想一想,如果你的腿有残疾,还受到这样的嘲弄,会有什么感受呢?”那两个男生被说得哑口无言。

  [教师总结] 从上面的这则小故事中,我们知道了应该尊重同学、尊重残疾人、帮助残疾人,而不应该是嘲笑、讽刺残疾人,大家说对吗?

  [教师提问] 感谢几位同学的精彩表演。从以上的三则小故事中,我们都知道了人与人之间应该尊重、平等。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尊重他人、平等待人呢?

  [学生讨论] 同学们各抒己见。

  [教师归纳] 大家都说得很好。我们应该

  (1)平等的尊重他人的劳动。

  (2)平等地尊重他人合法合理的选择。

  (3)平等地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

  (4)平等地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是不同的,思想不同、职业不同、观念不同,但尊重与平等地对待他人,这个是相同的,也是最起码的。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你可以不喜欢他,但你不可以不尊重他;懂得尊重与平等,收获豁达与平和。让我们互相尊重、平等相处,让这个世界充满爱吧!

  [结尾] 播放歌曲 《让世界充满爱》,并同时展示尊师爱生、捐款助残、关爱残疾儿童、关爱老人等图片。

  课后作业:写一写,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你体会最深的是什么?

  最让你感动的又是什么?

  对你以后的生活又有什么影响呢?

  教学提纲:

  二、尊重与平等

  1、生活需要尊重与平等

  (1)情境表演一:父母与子女间的尊重与平等

  (2)情境表演二:对外地人的尊重与平等

  (3)情境表演三:对残疾人的尊重与平等

  2、如何尊重与平等对待他人

  (1)平等的尊重他人的劳动

  (2)平等地尊重他人合法合理的选择

  (3)平等地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

  (4)平等地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

  主要参考书目:

  1、《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教材中第六单元《走进社会》第二课《你我他的世界》之第二课时〈尊重与平等〉。

历史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分析美术作品背后的艺术语言以及美术的社会功能,掌握类似美术作品的欣赏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并能运用鉴赏方法鉴赏美术作品。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对比、合作探究,理解美术作品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与典故,能够以专业的美术术语赏析相关美术作品,提高美术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美术作品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与典故。

  难点:以专业的美术术语赏析相关美术作品,提高美术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激趣导入

  教师组织教学,以轻松的谈话方式开始课程,提问学生:当你想去了解历史的时候,都会利用哪些渠道?学生自由发言,我会总结:除了通过查阅史料、参观博物馆、领略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运用网络等资源外,古今中外的很多美术作品也是带领我们进入历史、了解历史的另一条渠道。顺势导入新课《进入历史》。

  环节二:描述分析

  1、教师通过播放幻灯片展示作品,引导学生欣赏阎立本的《步辇图》。针对画面内容,向学生提出下列问题:

  (1)为什么画面当中只有一个人坐着而其他人都站着呢?为什么是女人来抬步辇?

  (2)为什么坐着的人比其他人都画得大一些?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回答问题,教师总结:画面描述的是吐蕃国王派使臣禄东赞拜见唐太宗,希望与大唐联姻的场景。坐着的是唐太宗,身穿便装,在一群宫女的簇拥下,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利用女性的美貌和柔媚,来缓和战场上的冲突,将唐太宗画的身形高大展示身份尊贵以及大国姿态,整体呈现出唐初各民族之间的平等与和睦。

  2、师生共同欣赏教材中的作品《荆轲刺秦王》,要求学生仔细辨认画面上的人物和道具,以及构图上的特点,同时思考问题:同样是反映历史事件的美术作品,为什么该作品能够产生一种紧张的气氛?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画面场景围绕柱子展开,画家并不要求历史的真实,秦始皇长什么样子并不重要,关键是通过刺秦王的场景为进入石祠中祭拜死者的人营造出一种历史的气氛。画面描述的就是匕首刺中柱子的那一瞬间慌乱的场景。

  3、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并播放幻灯片,展示董希文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以及照片《开国大典》的图片资料,带领学生对比分析:油画与历史照片相比,在人物安排、神态等方面均做了哪些改动?为什么?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补充:画家在作画时将人物的位置进行了精心安排,神态上也做了相应的艺术处理,这样组织画面是为了渲染开国大典这一盛事的举办,记录了历史性的一刻。

  4、除了一些重大的历史时刻,还有一些美术作品中会有权利的体现,教师出示作品《瑞鹤图》,请学生欣赏并提出问题:屋顶上这么多鹤有什么特殊的'寓意?

  师生共同总结:在古代,祥瑞和奇观都反映着一个国家或者朝代的兴衰情况。画家截取了宫殿的屋顶,真实的为我们再现了今天早已不见的北宋宫殿的庄严。空中的白鹤围绕着屋顶成一个环形盘旋,这是天下太平的象征,对这个景象的描绘是对皇权合理性的一种强调。而宋徽宗亲自画的这幅作品告诉人们:只有作为皇帝的他才有权利享有这个奇观。

  环节三:总结解释

  教师提出问题:总结一下美术与历史的关系?谈一谈你的看法。

  学生回忆作品并进行回答:美术作品反映历史。教师总结:人类永远有对历史的认识、渴望和想象,除了写下来的文字,美术的图像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透过这些图像,借助相关的资料,能使当代的人们走进历史,与历史对话。

  环节四:拓展延伸

  教师展示《拿破仑加冕》《加莱义民》《梅杜萨之筏》《大卫》,组织学生欣赏,并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选取的是什么样的特定场景?

  2、画面突出了哪些细节?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或立场?

  小组之间讨论,选出代表回答问题。必要时教师补充一些背景知识,说明美术作品与一般历史事件的关系,从而加深学生对本课课题的理解。

  环节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对艺术中的历史与历史中的艺术加以小结。最后鼓励学生在平时生活与学习中留意以历史为表现对象的艺术品,自己提问并寻找答案。

  安排学生课后选择一幅反映历史事件的美术作品,要求学生在下节课口头回答自己的发现。

  四、板书设计

历史教学设计13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度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推翻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

  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思路]

  课前导学。

  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夏、商、西周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况表格。

  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手抄报、课件等。

  1、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2、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总结知识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使文、史融为一体。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国家――夏。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对夏、商、西周三朝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再通过填充历史再现表格从整体上有一个脉络清晰的掌握。

  4、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起义,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引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就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先分组讨论。同学们还可绘制漫画,讲故事,写诗以及一切可以表现自己观点的形式都可以用来为自己服务,在形式问题上可以大胆探索,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中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古代历史任务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要求]

  1、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2、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3、不同观点的交锋要以理服人,要讲究辩论的技巧。

  [课时]

  1课时。

  [课型]

  活动课。

  [方式与方法]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介绍老师去旅游暑假,我们有的同学常外出旅游,旅行社都会为游客精心设计旅游线路。如果老师外出旅游,你们能否设计一条的旅游线路呢?那么,请你们开始行动吧!

  【找一找】利用节假日,搜集自己家乡或居住地的历史名胜古迹的有关资料,设计出xx地名胜古迹一日游的线路,带着老师去旅游。

  【讲一讲】每组选出一名学生担任导游,可一边讲解,一边展示搜集的图片、拍的照片、录制的录像或制作的网页,让老师及全体同学一起来了解家乡或居住地的历史名胜古迹。

  【议一议】让学生就如何保护好家乡或居住地的名胜古迹展开讨论,自由发言,提出合理建议。

  【评一评】由学生投票评选出家乡一日游或XX地一日游的设计线路。最后,由教师来评议出线路设计和导游。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课时]

  1课时。

  [课型]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3、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大汶口。

  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历史教学设计14

  同学们,杨迪和沈心同学是大家一致公认的最佳导演与演员,今天他们俩为我们精心打造了一幕历史短剧的表演,请大家欢迎!(剧本主要表现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

  表演得真精彩!大家猜猜沈心表演的皇帝是誰?------(唐太宗)对,那么唐太宗时期的统治如何呢?-----(“贞观之治”的.局面)唐太宗以后,到了他的曾孙唐玄宗统治时期又是怎样的局面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内容。

  请同学们阅读一下第一部分内容,想一想这个时期的唐玄宗和唐太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出:

  善于用人

  重视吏治

  发展农业

  戒奢从简

  唐玄宗所采取的这些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正如杜甫诗中所描绘的那样“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廩俱丰实。”

  下面我们就去看看盛世经济的繁荣吧!

历史教学设计15

  “和同为一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吐蕃的社会发展及与唐朝的关系,了解回纥、粟末、南诏的社会生活及与唐朝的关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出现这种政策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吐蕃的发展及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难点是唐太宗的“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态度。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历中原地区的许多统治者与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矛盾重重。但在唐朝初期,却有一位皇帝深深地赢得了北方各民族地拥戴。在这位皇帝生前,各族首领尊奉他为各族首领――“天可汗”,这位皇帝是谁?他为什么获得各族的尊重?唐朝与哪些民族保持了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5课。

  3、讲授新课

  唐朝的哪两位皇帝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机构?

  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的风俗习惯

  (1)生活的地区:青藏高原一带。

  (2)生产:游牧为业,有的以农耕为生。

  崇尚战功,军法很严,战时前队皆死,后队方进。以战死为荣,几代都战死的'被视为高门大族。

  赞普——藏语,意为有权势的君王,沿用为吐蕃国王的专称。

  2、文成公主入吐蕃

  (1)介绍松赞干布。

  (2)学生思考并回答: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①维护了和平,增强了友谊

  ②密切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3、金城公主入吐蕃

  出示材料:

  “吐蕃赞普尺带珠丹给唐朝皇帝的书信: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思考:为什么吐蕃赞普要自称外甥,又说是先皇帝的舅宿亲?因为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所以唐朝皇帝是他的岳父,他自称为外甥;而他的前辈松赞干布曾娶文公主,所以唐朝皇帝又是尺带珠丹的舅家。

  二、回纥、靺鞨、南诏的兴起

【历史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优秀09-15

历史手抄报版面设计05-10

装帧设计教学设计04-19

设计校园教学设计04-14

历史教学的工作计划01-15

教学设计07-13

经典教学设计06-22

学与问教学设计搭配的学问教学设计11-19

历史教学教师心得03-12

《功》的教学设计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