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时间:2024-04-09 17:43:3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推荐)

  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推荐)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学习生字新词,会用“惊心动魄”造句。

  3、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阅读赏析,理解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三个富有典型意义的材料,叙议结合,以情动人,从三个不同侧面体会人民子弟兵的英雄本色。

  课前准备:

  1、歌曲《为了谁》

  2、收集抗洪抢险的有关感人资料。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通过朗读短句训练,感受长江遇特大洪水时万分危急的形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播放歌曲《为了谁》,进入情景

  2、揭示课题,简介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理解自己不懂的字词

  (1)字词:兼 嶙 峋 虐 坠 烁

  (2)词义:

  a、日夜兼程b、惊心动魄c、铮铮铁汉 d、摇摇欲坠e、劈波斩浪 f、嶙峋

  2、思考分段,理清脉络

  第一段(1)长江遭遇特大洪水,人民子弟兵打响了大江保卫战。

  第二段(2—5)部队官兵在与恶浪的决战中表现神勇,涌现出了许多动人事迹。

  第三段(6)人民子弟兵的精神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

  三、学习第一段

  1、范读第一段

  2、这一段写了几层意思?(灾情危急,奔赴战场)

  3、画出反映灾情危急的语句。

  4、第一层的句子较多地使用了短句,词组,感叹号,为什么?并指导朗读。

  (1)连用“!”醒目地表示水情的异常严重和情况的十万火急。

  (2)短句、词组等形式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交代了背景,把读者一下子就带入了那非常情况之中。

  (3)朗读时声调要高亢,语速要加快。

  5、画出子弟兵奔赴战场的词语,读出英雄气概。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大江保卫战》。

  上堂课同学们学得很认真,还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这堂课我们就围绕两个重点,去感受铮铮铁汉的英雄本色,去领略人民救星的崇高精神!(板书:铮铮铁汉人民救星)【第一课时已经将所有的问题归结为两个重点,第二课时开始重新提出两个问题,也明确提出本课的学习任务。】

  二、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哪些自然段描写了人民解放军保大堤、救群众的感人场面。(默读课文,汇报)【总体把握人民解放军保大堤、救群众的感人场景。】

  小结:课文的2-5自然段描写了这些场景。

  2、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1998年7月27日凌晨两点,当我们还沉浸在甜美的梦乡中时,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灾情就是命令,四百多名官兵迅速赶到现场。他们是如何与洪水决战的呢?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这段话,并且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说说为什么感动,并试着把它读好。(出示第2自然段)

  (2)、找到令你感动的句子了吗?愿意读给大家听吗?(指名读,交流感受。)

  【第二自然段描写了人民子弟兵不畏危险、奋勇救堤的感人场景。此段中对战士们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得极为传神,读来格外惊心动魄。让学生们品读这段,为的是充分感受战士们的献身精神。】

  A、官兵们……保住大堤!

  体会“全然不顾”、“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只有一个念头”等词句。

  小结:战士们肩上扛的是沉重的沙包,脚下是泥水,还夹杂着嶙峋的片石,可是这些并不能阻挡战士们前进的脚步,因为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引读)大堤,保住大堤!保住大堤就意味着保住了无数人的生命,所以

  尽管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但是他们全然不顾,因为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再次引读)大堤,保住大堤!

  B、战士们……加油!

  体会:这是战士们在面对洪水、面对挑战时所体现出的不怕任何艰难险阻的乐观主义精神。(男生读)

  C、一个个……伤痕累累。

  体会“奋然”、“伤痕累累”、“鏖战”等词句。

  小结:战士们毫不畏惧,高声喊着口号,奋然跳入水中,没有犹豫,没有胆怯,用生命之躯作为屏障去阻挡肆虐的洪水!可怕的洪水冲垮了堤坝,冲毁了房屋,却冲不倒战士们誓死护堤的信念!女同学一起来读好这几句。(女生读)多么英勇的战士啊!可是,(引读: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伤痕累累)【通过重点句的品读,加上教师适时的概括描述,更深更细致地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无畏,为理解“铮铮铁汉”打好基础。】

  (3)这段话是人民子弟兵与洪水进行大决战的情景,这惊心动魄的抗洪场面,作者用了这样一幅对联进行了高度概括。(出示对联)一起来读好它。(齐读)【对联是对抗洪场景的大概括。】

  (4)让我们再次却感受一下当时那紧张而又刺激的情景。(多媒体播放抗洪片断)【事情发生在98年,如今的学生当时是尚未懂事的孩童,因此书上的描写学生们只能抽象理解,播放当时片断能让学生们仿佛回到当年的场景,加深感性认识,从而对人民解放军产生崇敬之情。】

  (5)凭着钢铁般的意志,战士们以铮铮铁骨保住了大堤。在那鏖战的几个小时里,战士们付出了多少代价?从那累累的伤痕里,我们读到的是官兵们那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让我们怀着对他们的敬佩之情一起来读好这段话。(齐读全段)【通过充分的感情铺垫,学生们此时读起来已然是充满了对官兵们的敬意。】

  3、学习第四自然段

  过渡:曾经有战士说:“站着是一根伫立的桩,倒下是拦洪的沙袋”。与洪魔英勇搏斗的.子弟兵们早以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解放军某部连长黄晓文就是其中的一位。

  (1)、(出示第四自然段)谁来深情地读一读黄晓文的故事?(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是面的描写,第四自然段树立一个典型人物,品读他的故事能更深刻地体会到抗洪的战士们顽强不屈的精神。】

  (2)、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些什么?【学生们谈体会可将战士们的勇敢精神内化到自己的情感之中。】

  (3)、同学们都被黄晓文的勇敢和奋不顾身所感动,课文中哪儿可以看出他很勇敢呢?(一系列的动作和“二话没说”、“三下两下”等词语体现出时间的紧迫,动作的迅速,黄晓文的奋不顾身,相机指导朗读)

  (4)、是啊,他知道,大堤随时都会坍塌,也许,一分钟的松懈就会使无数房屋被冲毁;一秒钟的休息就会使无数人的生命被夺去。所以当团长要派人去找随队军医时,黄晓文大声说——(引读)“来不及了!”说着,——(引读)……爬上了大堤。【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不仅体现了黄晓文的铁汉精神,也体现了当时情况的危急。】

  (5)、为了保住大堤,制服洪魔,我们的子弟兵们献出的何止是鲜血,更有他们年轻的生命!(播放抗洪战士牺牲的片断)【抗洪过程中感人的事太多太多,一些战士们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播放此片断能更深刻的打动人心。】

  (6)、小结:又是一个年轻的战士倒下了,他就是李向群,年仅20岁的李向群,在与洪魔的斗争中,他永远地长眠在抗洪大堤上!无论是久经考验的将军,还是刚入伍的新兵,他们都像黄晓文、李向群那样,发出了“人在堤在,人不在堤也得在”的誓言,他们奋不顾身保大堤的英雄壮举,显示出我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板书:奋不顾身保大堤)【圆满小结第一个问题,所有的人民子弟兵都具备了整整铁汉的英雄本色。】

  4、学习第五自然段。

  过渡:不仅是保大堤、制洪魔的战斗惊心动魄,解放军官兵们在滔滔洪水中救出被困群众的场面也同样震撼人心。

  (1)、(出示第五自然段)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话,看你能读懂些什么。

  (2)、交流:你读懂了些什么呢?【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是教师跟学生共同品读,第四自然段基本放手让学生来讲故事体会,到了第五自然段自然而然地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谈理解,循序渐进,不但能锻炼学生们的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更能体现学习上学生的主体性。】

  A、汹涌的激流中……摇摇晃晃的电杆。

  (抓住三个“飞向”,体会人民子弟兵抢救群众的急切心情。男生齐读。)

  B、在安造垸……希望

  (理解省略号,解放军还救出了无数的群众。女生齐读)

  小结:是啊,人民子弟兵们救出的何止是周运兰和小江珊两个人,他们把老大娘背出了危险的房屋,他们把小木船送给了无家可归的母女,他们把救生衣让给了在洪水中苦苦挣扎的人民群众。他们把生的希望送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这种舍生忘死救群众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的心。(板书:舍生忘死救群众)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2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创意”的故事:《做别人没做过的事》。准备几张具有创意的广告图片。

  学生:了解作者毕淑敏,搜集有关“创意”的例子。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从课题入手,整体感知

  1.出示几张具有创意的广告图片,让学生猜猜这些是什么产品的广告,让学生对“创意”有所感知,随后谈谈自己对“创意”的理解。

  2.引出本课课题:儿子的创意。

  读课题,并质疑。如:儿子的创意是什么?

  3.了解作者毕淑敏:请学生谈谈自己对毕淑敏的了解,教师适当补充。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通过抽读生字、词,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2.联系生活积累,让生谈谈自己对“异想天开”“奢谈”“粗糙”“遐想”“置之不理”“毫不气馁”等词语的理解。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能用简洁的语言说说。

  4.理清文章的脉络。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起因、经过、结果。)

  (2)你能将课文分成三部分吗?(起因:1~6段;经过:5~19段;结果:20段。)

  三、细读课文,感受人物思想

  1.事情的起因是怎么回事呢?读相关段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1)从第一部分中可以感受到儿子最突出的性格是什么呢?用文中的词语概括(勇敢)。

  在第一部分里,什么地方能感受到儿子勇敢的性格。(敢于参加竞争激烈的创意征文赛)

  (2)面对儿子如此自信的想法,母亲是何种态度,她为什么对儿子的举动不予理睬?(母亲持怀疑态度,认为这件事不过又是儿子的异想天开,因为母亲认为像这样的事不单是勇敢就够用,还得有钱。)

  2.母亲与儿子的不同看法,导致母子之间发生了争论。让学生自读事情的经过部分,找出儿子与母亲的几次争论,边默读边勾画,想一想,从每次争论中能看出什么?并能批注在课文旁边。(板书:三次争论)

  母亲的观点儿子的想法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何为“创意”

  引导学生填表,相机理解课文。

  (1)第1次争论。

  ①母亲的观点、儿子的想法各是怎样?母亲觉得一个小学生对于科技、建筑,根本懂不了多少,只有大人才能参加这样的比赛。而儿子毫不气馁,认为自己知识不多,但有创意。

  ②从母亲、儿子的观点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母亲对儿子的不信任;儿子的毫不气馁,坚持自己的想法。

  ③你从哪儿可以感受到儿子勇敢?

  儿子敢于实践大人不敢想象的事情,而且充满信心。

  (2)第2次争论。

  ①母亲的观点、儿子的想法各是怎样?

  母亲认为建筑创意需要独特的风格,而儿子小时候连积木都搭不好。儿子却是自言自语地将自己的创意讲述给母亲听,用自己独特的创意回答了母亲关于“独特风格”的疑问

  ②分角色朗读这部分,勾画出儿子的创意,借机体会“遐想”(悠远地思索或想象),说说你觉得儿子的创意如何?(儿子的创意的确很有新意,从儿子具体的描述中我们也感受到儿子的创意很具体,并不是随便的胡思乱想。)

  ③这一部分里你能看到儿子的勇敢、自信吗?(儿子能在母亲一次次的怀疑下坚持自己的想法,这种勇气与自信是难能可贵的。)

  (3)分角色朗读第3次争论,找出各自的观点、想法。

  第3次,母亲毫不客气地打断儿子,说这样的设计不可能实现。儿子则回答说,那是工程师的问题,与他的创意无关。在此体会“遐想”与“瞎想”的区别。

  总结:从两人三次争论中,我们可以看到母亲眼中的创意含义与儿子迥然不同,你能谈谈二人眼里创意不同的含义吗?如,母亲的看法:创意是成熟的`独特的见解(或发明创造),学生最大的创意是有一个好的学习成绩。儿子的看法:创意就是最富于创造性的意见(敢于想象、善于想象、有创造性的想象)。

  3?在母亲与儿子的三次争论中,他们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母亲对儿子能力的怀疑、不信任;儿子勇于创造、大胆尝试,面对阻挠毫不言弃。)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勇敢、怀疑)

  4?正是儿子的敢于创造,勇于在母亲的怀疑面前坚持自己的想法,所以他获得了成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面对这样的成功,儿子会是什么心情?母亲又会怎么想?她会对儿子说点什么呢?试着写写。

  (相机板书:成功、震撼)

  四、课外拓展

  1.学习了这一课,同学们对“创意”是否有了新的感知?其实“创意”并不难,它存在于敢于大胆尝试的人身上。让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创意”的例子,教师也相机讲《做别人没做过的事》等故事。

  2.学了本课,听了这些故事,你的脑海里是否也碰撞出了创意的火花呢?有什么创意与大家交流交流呢?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能工整地书写、正确地运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感受儿子创意的精彩和它给母亲带来的震撼,体会作者对创造力的赞赏之情。

  3.联系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理解词句的含义以及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感受“儿子”创意的精彩之处,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3

  一、谈话引入

  1、《西游记》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电视剧、动画片可能人人看过好几遍,书看过吗?知道这部小说的作者是谁吗?能简单说说这部小说主要讲了什么?9(介绍作者、主要内容等)

  2、在这部小说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谈谈你对孙悟空的了解。

  我们大家对《西游记》很了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跟老师一起来读读原著,感受感受名著的魅力。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猴王出世》,了解孙悟空变成美猴王的经过。(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感知

  1、下面请同学自己读读课文,看能不能读通读顺,碰上不懂的地方可以跟同桌讨论。出示自学要求。

  2、交流自学情况: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分哪几部分叙述?

  板书:出世──闯洞──拜王)

  三、精读课文

  是呀,《西游记》吸引了一代又一代,很大的功劳你觉得应该归功于谁?(孙悟空)那这孙悟空到底是怎样的一只猴子呢?请同学读读课文,读了课文你觉得孙悟空是怎样的一只猴子?要从文中找出依据并说明。

  1、神奇:石猴的出世和生活。教学课文第一段。(出示:盖自开辟以来……朝游峰洞之中)体会神奇和小说语言的精炼。

  2、勇敢:石猴探洞。体会动词的作用。(出示:连呼三声……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谁最先跳出来,可见石猴是……?(勇敢胆大)你还看出了什么?体会表示动作的词。(本领大,身手不凡、机智、灵巧、敏捷等)

  3、无私:水帘洞是个好地方,石猴却没有独占,能与众猴分享。

  石猴跳入没中,看到水帘洞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出示:石猴笑道:“……也省得受老天之气。”)指名读。用一个词来概括,真可以说是……(天造地设)。

  老师还特地从原文中找到写“水帘洞”的一段话,咱们一起来看看。(出示:翠藓堆蓝……浑然像个人家。)

  4、聪明:众猴进入水帘洞后猴性大发,戏耍玩闹,早把先前的誓言忘在脑后,可此时的石猴却相当清醒,只见……(出示:石猴坐上面道……何不拜我为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什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石猴的聪慧、机敏。他不仅有过人的勇气与本领,还很有心计,天生就是做首领的材料。)

  的确,这石猴不仅勇敢胆大,还为众猴找到如此安身之处,众猴怎能不拜他为王呢?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最后几句话。齐读: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遂称美猴王。理解“拱伏无违”,从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

  5、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四、总结扩展

  1、读到这里,我们了解了猴王出世的全过程,不知同学有何话说?(人物精神、语言魅力、神奇等方面)

  2、《西游记》中的故事还有很多,谁能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官封弼马温、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偷吃人参果、过火焰山……)

  是呀,这么多的故事,我们都可以去读读,看看名著是怎么表达的,去感受一下名著的魅力所在。咱们也可以开一个《西游记》故事会。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这是北师大教材小学语文第十册四单元拓展阅读里的一篇课文.对于拓展阅读里的文章,我的看法是,教师不应过多的讲,要放手,让学生运用已经学习过的方法自学课文.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2、 体会九色鹿的善良、不图回报;落水者的忘恩负义。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1、 多媒体出示敦煌壁画《九色鹿本生》,教师给学生介绍九色鹿

  2、 学生质疑:这是一只怎样的鹿

  二、自学

  1、浏览课文,思考问题

  2、交流

  学生:九色鹿是一只善良、不图回报的.鹿

  教师:课文是通过哪件事来说明的

  学生:默读课文

  师引导:九色鹿冒着生命危险救了落水者,而落水者恩将仇报出卖九色鹿,最后得到了应有的报应

  教师: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九色鹿美好的品质,用波浪线勾画

  交流

  教师: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落水者忘恩负义呢?用横线勾画

  交流

  3、 情感升华

  教师: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吗?

  学生:思考,发言少

  教师:点拨对于拥有美好品质的九色鹿我们应该肯定,赞扬;而具有卑劣行经的落水者我们要大声斥责他。你们可以在草稿本少写写发言的要点,比如关键性的词

  学生:写

  交流

  4、 想象九色鹿和落水者第二次相遇时的对话

  明确目标:是对话

  写的时候可以九:

  落:

  这样节约时间。

  交流

  反思:我觉得本节课的层次很清晰,先整体感知,再具体分析,可谓是有血有肉。并且教师引导的非常恰当,当没有学生发言时,教师做了及时的引导。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如,如何在发言时做到心中有数,如何节约课堂时间等。我觉得这些都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益。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5

  鲁本的秘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读懂课文,理清作者记叙的顺序。

  能力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从故事内容中受到关爱他人、疼爱父母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照鲁本对母亲的关爱,从思想深处受到感染教育。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播放一段关爱父母的公益广告CCTV《妈妈洗脚》,学生谈感受,从这个广告中你懂得了些什么?

  师:关爱父母、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那么,外国的小朋友是怎样做的呢?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叫鲁本的外国小朋友。(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板书:鲁本 ?)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请大家就带着你刚才提的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同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把鲁本的秘密揭开的。

  2、学生自读课文。

  3、汇报交流。

  鲁本的秘密是什么?(攒钱为妈妈买胸针)(书:妈妈、买胸针)

  作者是什么样的顺序把鲁本的秘密揭开的?为什么不在开头把秘密直接说出来呢?(萌生心愿-----秘密攒钱-----实现心愿)(这种写法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三、自主合作,感悟情景

  1、默读课文,小组讨论:(屏幕出示)

  鲁本为了给母亲买胸针,用了多长时间、作了多少努力才攒够了钱?

  2、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1)、用了多长时间

  从“转眼夏季来临”一句来看,可以推测鲁本开始捡麻袋是春季,因为在这以前他已经捡了一段时间了。而他最后捡的四个麻袋,攒够钱买胸针送给母亲时也是春天,所以他大约用了一年的时间。

  (2)作出了怎样的努力:

  首先是付出了辛苦和劳累。(路程相当远;是在上学和做完家务活后;捡麻袋没有固定的地方;工作量大)

  其次是受到妈妈的误解。(从“母亲这时候总会看着他的脸,摇摇头——这孩子真贪玩”可以看出,他的贪玩是很伤妈妈心的。我们从鲁本的所作所为来看,使妈妈高兴是他最大的愿望。也许鲁本对付出的辛苦并不在意,但对妈妈由于误解而伤心,一定是非常痛苦的。

  3、小结与过渡:同学们,小鲁本为了实现这个美好的心愿,的确经历了千辛万苦!这种赤子之情多么令人感动!文章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爱”,你们想不想通过朗读把这种爱体现出来呢?(板书:爱)

  四、感情朗读,体验赤子之情

  1、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谈谈你的感受。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适时指导点拨。

  根据学生的汇报,老师相机指导朗读。重点放在20—24自然段。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进一步体会鲁本攒钱的艰辛和对妈妈的爱。(读“先生!先生!请不要关门”时,两个“先生”要读得快些,用喊叫的语气,“不要关门”要读重音,读出鲁本恳求的语气。“求您了!先生。我现在就想卖给您”中的“求”和“现在”要读重音,要读出鲁本乞求的语气来。)

  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出示:“鲁本充满感激地用手碰了碰他的破帽子,走出店外,沐浴在阳光下,微风吹得海水泛起阵阵波纹。这一切多么美好!鲁本大踏步地走着,心中藏着一个愿望:他要筹足5美元,不让任何人知道。”指导学生读出课文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鲁本高兴、喜悦和幸福的心情。从中体会到鲁本对妈妈的爱。

  还有鲁本想急切地攒足5美元为妈妈买礼物的句子,如:“鲁本一直跑了2公里,到家时还紧紧地攥着它们。”“数了一遍,又数了一遍。还差20美分。”从“紧紧”、“ 攥着”、 “又数了一遍”等词中体会鲁本的心情。

  当学生读到有关母亲的句子时,老师相机指导:文中那股浓浓的爱是多方面的,有儿子对妈妈的敬爱,也有妈妈对儿子的疼爱,还有妈妈对全家人的爱。你还从哪些地方看出妈妈非常爱他的儿子,爱这个家?(指导学生读好相关内容。)

  3、师小结: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的心中一定涌动着千言万语,你想对鲁本的妈妈说些什么?你想怎样夸夸鲁本或对他说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五、拓展延伸,体验情景

  过渡:从同学们的发言中老师听出来了,你们真的收获很多,感触很多,变的`懂事了。我在备这节课时,无意中看到一首诗,想在这里读给大家听,可以吗?这首诗我读完后,感触特别深,那你在听完后,把你的感受说出来,好吗?

  老师配乐范读(出示):

  孩子,我想对你说

  孩子!当你还很小的时候,

  我花了很多时间,

  教你慢慢用汤匙,用筷子吃东西。

  教你系鞋带,扣扣子,溜滑梯

  教你穿衣服,梳头发,擤鼻涕

  这些和你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是多么的令我怀念不已

  所以,当我想不起来,接不上话时,

  请给我一点时间,等我一下

  让我再想一想……

  极可能最后连要说什么,

  我也一并忘记。

  孩子!你忘记我们练习了好几百回,

  才学会的第一首娃娃歌吗?

  是否还记得每天总要我绞尽脑汁

  去回答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为什么”吗?

  所以,当我重复又重复说着老掉牙的故事,

  哼着我孩提时代的儿歌时

  体谅我,

  让我继续沉醉在这些回忆中吧!

  希望你,也能陪着我闲话家常!

  孩子

  现在我常忘了扣扣子,系鞋带。

  吃饭时,会弄脏衣服,

  梳头发时手还会不停的抖,

  不要催促我,

  要对我多一点耐心和温柔,

  只要有你在一起,

  就会有很多的温暖涌上心头。

  孩子!

  如今,我的脚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

  所以,

  请你紧紧的握着我的手,

  陪着我,慢慢的。

  就像当年一样,

  我带着你一步一步地走。

  1、师:从同学们的表情中我知道,你们的心里一定有许多感触。能把你现在心里想到的说出来吗?

  (学生交流谈感受)

  2、老师适时问:是啊,父母为我们付出的实在是太多了,而且他们的付出是从来都没想过要回报的。可作为儿女的我们,又应该怎样去对待父母呢?今年的母亲节就要到了,你准备在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怎样向你的妈妈感恩呢?

  (学生自由谈话)

  同学们,对母亲的回报只体现在母亲的节日里吗?(不)应该表现在生活中的每一天。让我们用心灵最纯洁的爱去感恩吧,这感恩这两个字眼成为我们人类永恒的话题!让我们用爱心去感动身边的每一个人,让这颗象征爱、包含情的红心永远在我们的心中闪烁。愿我们每个人在尽情享受父爱母爱的温暖时,都能像鲁本一样,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爱,让父母的笑容更美丽!

  (板书 画红心)

  爱

  板书: 鲁本的秘密

  鲁本 妈妈

  买胸针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手指》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通过写五个手指的不同特点,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以及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这篇文章的结构非常清楚,共有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是总写手指的特点,2—5自然段是分写五个手指的不同特点,最后一个自然段又总写,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文章的语言朴实又富有风趣,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手指的不同特点描画得淋漓尽致。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孩子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愿意交流。他们已不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想法开始更加独特,对生活有所体验与感悟,思想也开始向成熟发展,正是引导他们明事理、辨是非,提高语文能力,培养人文素养的关键期。他们具有一些学习能力,更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关注每名学生的个性体验。用文本为学生架起通向生活的一道桥梁,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生活中学习。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拇、弦”等14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拇、搔”等15个会写字;正确读写“搔痒、窈窕、爱憎、养尊处优”等词语。

  2、默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风趣,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各有什么作用,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3、能由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联想到生活中的人,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感受语言的风趣,了解五根手指各有什么作用,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由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联想到生活中的人,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谜底汲取:同学们一定非常喜欢猜谜语吧,老师给你们出一个谜语,谜底是人身体的一个器官:“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谁猜到谜底了?(你们真聪明,谜底就是手。)

  2、问题交流:同学们,你们每个人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你们用这双灵巧的小手写字、画画、弹琴、打球……你或许用这双灵巧的小手帮助别人而得到过老师的表扬,你或许用这双灵巧的小手淘气惹祸被爸妈批评……这双手上长着十个手指,你仔细观察过这些手指吗?

  a、短处:每逢做事,名义上他是参加的,实际并不出力。他因为身体最长,取物时,往往最先碰到物,好像取得这物是他一人的功劳,其实他碰到之后就退在一旁,让大拇指、食指去出力,他只在旁略为扶衬而已。(并不出力。)

  b、长处:五指中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的,无如中指。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身高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一文一武,片刻不离。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的幸福。(地位最优、相貌堂皇、曲线优美,养尊处优。)

  3、无名指和小指:

  a、短处:无名指和小指,体态秀丽,样子可爱,然而,能力薄弱也无过于他们了。无名指多用于研脂粉、蘸药末、戴戒指。小指的用处则更渺小,只是掏掏耳朵、抹抹鼻涕而已。除了这等享乐的风光事以外,遇到工作他们只是其他手指的附庸。(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

  b、长处:无名指和小指,体态秀丽,样子可爱,然而,能力薄弱也无过于他们了。他们也有被重用的时候,在丝竹管弦上,他们的能力不让于其他手指。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体态秀丽,样子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

  4、指导朗读。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2)指明五个同学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表演读描写五根手指的课文内容。

  三、品读课文,感悟风趣。

  1、课文的语言很风趣,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画出文中风趣的语言进行体会。

  2、全班交流,感受文中分区的语言。

  (1)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叫他相帮扶住琴身;

  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要翻倒去,叫他用劲扳住,要读书来了,叫他翻书页;要进门,叫他揿门铃。(“死力”“拼命”“用劲”一个吃苦耐劳的大拇指活脱脱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利用排比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

  (2)讨好生活的事,却轮不上他。例如招呼人,都由其他四指上前点头,他只能呆呆站在一旁。给人搔痒,人舒服后,感谢的是其他四指。(“轮不上”“呆呆”让人感觉到大拇指的委屈的同时感受到他工作踏实、对人忠诚却不好大喜功的优秀品质。)

  (3)他的工作虽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

  遇到危险的事,都要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的机会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利用排比句表现了食指勤奋卖力、敢于探险、不怕牺牲的性格特征。)

  (4)他具有大拇指所没有的“机敏”,打电话、扳枪机必须请他,打算盘、拧螺丝、解纽扣等,虽有大拇指相助,终是由他主干的。(“必须”“虽有……终是……”写出了食指在五指中的重要地位。)

  (5)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身高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一文一武,片刻不离。(借用小说中人物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中指的优越地位。)

  (6)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的幸福。(运用拟人的写法表现了中指“养尊处优”。)

  (7)每逢做事,名义上他是参加的.,实际并不出力。他因为身体最长,取物时,往往最先碰到物,好像取得这物是他一人的功劳,其实他碰到之后就退在一旁,让大拇指、食指去出力,他只在旁略为扶衬而已。(把一个好大喜功的中指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8)无名指多用于研脂粉、蘸药末、戴戒指。小指的用处则更渺小,只是掏掏耳朵、抹抹鼻涕而已。(一扬“多用于”,一抑“而已”,耐人寻味。)

  (9)他们也有被重用的时候,在丝竹管弦上,他们的能力不让于其他手指。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作者运用设问的句式,强调了舞蹈演员的手指常作兰花状,这兰花状的姿态是优美的,而无名指和小指则是最优美的。)

  3、教师引读。

  (1)我是大拇指,我在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身材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人家有两个关节,我只有一个。但在五指中,我却是最肯吃苦的。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由我相帮扶住琴身;

  水要喷出来——叫我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我拼命按住;重东西翻倒去——叫我用劲扳住;要读书了——叫我翻书页;要进门——叫我揿门铃。讨好生活的事——却轮不上我。例如招呼人,都由其他四指上前点头——我只能呆呆站在一旁。给人搔痒,人舒服后,感谢的是其他四指。

  (2)常与大拇指合作的是我食指。我的姿态可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我的工作虽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拿笔的时候——全靠我推动笔杆;

  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我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我接触的机会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我消受的机会最多。我具有大拇指所没有的“机敏”——打电话、扳枪机必须请我,打算盘、拧螺丝、解纽扣等——虽有大拇指相助,终是我主干的。

  (3)五指中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的,无如我中指。我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我身高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一文一武,片刻不离。我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每逢做事——名义上我是参加的,实际并不出力。我因为身体最长,取物时,往往最先碰到物——好像取得这物是我一人的功劳,其实我碰到之后就退在一旁,让大拇指、食指去出力,我只在旁略为扶衬而已。

  (4)我们无名指和小指,体态秀丽,样子可爱,然而——能力薄弱也无过于我们了。我无名指本身的用处——多用于研脂粉、蘸药末、戴戒指。我小指的用处则更渺小——只是掏掏耳朵、抹抹鼻涕而已。我们也有被重用的时候——在丝竹管弦上,我们的能力不让于其他手指。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我们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除了这等享乐的风光事以外,遇到工作——我们只是其他手指的附庸。

  4、表演读——“五指争论”。

  (1)小组同学分工分别表演大拇指、食指、中指与无名指、小指,争一争谁的优点多。

  (2)推荐学生表演给全班同学看。

  5、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四、学习末段,读文明理。

  1、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哪根手指的性格最像你或班级里的同学?写在这段话的旁边。

  2、全班交流,说说自己或他人最像哪根手指?

  3、全班交流,说想法,说理由。

  (1)具有大拇指特点的人:有的同学按时完成值日,值日时抢着做脏活累活;

  学校组织大扫除时,有的同学主动挑选繁重的劳动任务……就像吃苦耐劳的大拇指。

  (2)具有食指特点的人:班长和老师密切配合,把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

  学习委员辅助老师,带动和帮助全班同学积极主动地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文艺委员和老师密切合作,组织各种文艺节目,活跃班级气氛,创造力浓厚的文化氛围……他们就像食指一样机敏能干。

  (3)具有中指特点的人:班里也有个别的“小公主”“小皇帝”,每逢做事,名义上是参加的,实际并不出力,嘴上招呼得很响,其实做事时往往退在一旁,让别的团学去出力,他只在旁边略为扶衬而已。就像中指一样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

  (4)具有无名指和小指特点的人:有的同学学习很好,老师和同学们对他们的评价也很高,可是由于缺乏锻炼,除学习以外的其他方面能力很差,遇到劳动、运动会、文艺汇演等集体活动时他们只是其他同学的附庸。他们就像无名指和小指一样能力薄弱。

  4、朗读课文具体描写五指特点的段落,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5、作者从这五根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手指中悟出了什么道理?(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1)学生齐读。

  (2)引读思考: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3)交流: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能举例说说吗?(学生各抒己见)

  (4)教师评议并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正如作者所说的,只要五根手指能够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我们人类更是这样,正所谓团结就是力量。

  板书设计

  手指

  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团结

  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人人有用人人力量

  教学反思: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后,学生能很容易把握五根手指的特点,教师应把重点放在表达方法的体会上。一是要抓住文章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进行整体理解。了解课文主要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态和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2、要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点的句段,进行重点体会。如描写“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一段话,先指导学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状(姿态)特点——不美。

  接着,让学生认真读课文,找出五根手指的优缺点并制成表格。再引导体会写法,画出写大拇指形状和写“吃苦”的句子,体会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进行描写,重点体会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3、课后教师可以布置小练笔,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写自己眼中的五根手指,要求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学习把句子写具体。

  2、赏析经典作品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力,及今后在自己的写作中进行迁移运用的表达能力。

  3、借助书下注释学习《儒林外史》中断气前的严监生“伸着两个指头”这一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提高学生阅读优秀作品的兴趣和独立阅读的能力。

  4、积累鲁迅名言,使学生进一步感知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和思想风貌。

  5、交流“名家笔下的精彩情节”,提高学生多方面鉴赏作品的能力。

  6、学习写心得式读书笔记。

  教学重点:

  1、学习把句子写具体。

  2、借助书下注释学习《儒林外史》中断气前的严监生“伸着两个指头”这一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提高学生阅读优秀作品的兴趣和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难点:

  学习写心得式读书笔记。

  教学准备:可提前阅读《儒林外史》或阅读其它名家名著。

  教学课时: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今天我们师生一起到语文百花园,看,这里的花朵可真不少,看我们能从中采集到多少有用的花蜜呢?

  (一)理解与运用

  1、出示例句

  天空中挂着圆月。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2、读句子,边读边比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3、哪一句更好?好在哪儿?(第二句好。因为这样写把由天空和圆月组成的画面表现得更加具体、生动、形象了。)

  4、再出示几组句子让学生读读比比。例如:

  沙地上种着西瓜。

  海边的沙地上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5、试着运用在句子中增加表示“什么样的”、“有多少(数量)”、“怎样地”“什么地方”等意思的词语的方法,把下面的句子写具体。

  山坡上种着果树。

  例:高高的山坡上种着各种各样的果树。

  飞机降落在停机坪上。

  例:一架飞机缓缓地降落在宽阔而平坦的停机坪上。

  小结:学会把一个句子写完整,这对我们写作可是大有益处的啊!

  (二)拓展与交流:

  1、同桌分角色朗读P154两位学习小伙伴的话,能从中感悟到什么呢?

  2、分小组交流各自对本组某篇文章某种写法的学习收获。

  3、全班交流:由各组推荐代表汇报本组交流的成果。

  在汇报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评价。 (三)阅读平台

  1、本组课文带我们到中外名著中去游览了一番,下面就让我们再来共同欣赏《儒林外史》第五回《王秀才议立偏房严监生疾终正寝》中的一个非常有名的细节描写吧!

  2、教师介绍《儒林外史》及作者简况。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吴敬梓。这部小说描绘了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心灵,表现了封建社会的极端腐朽和将要崩溃的趋势,也描绘了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市民心态以及在名利驱使下各种各样的人。尤其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活灵活现,有血有肉。对一个有钱人严监生临死前的描写和心灵刻画,成为“千古绝唱”,被人们津津乐道。

  3、学生自由读文章,把文章读正确。

  4、检查读书效果。有针对性地检查平时读书机会相对较少的学生,随时正音:严监(jiàn)生诸亲六眷(juàn)两茎(jing)

  5、学生默读文章,思考:临死前的严监生为什么“伸着两个指头”?文章表现了严监生怎样的性格?

  6、交流对人物的初步感受。

  两根灯芯草,竟然让临死前的严监生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出两个指头,两根灯芯草在他的心中是这么的`重要,可见他是多么吝啬。

  7、在本课文中,严监生动作描写有哪些,你能找出来吗?

  与大侄子的交流伸出两个指头把头摇了两三摇

  与二直子的交流越发子的紧了把又狠狠摇了几摇

  与奶奶的交流那只手指着不动把眼闭着摇

  与赵氏的交流点一点头把手垂下

  8、从这些动作的变化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焦急的加剧与吝啬)

  9、体会人物的心理,练习朗读,要读出心理的变化。

  小结:描写人物的典型动作、心理对于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是至关重要的。

  (四)积少成多

  1、还记得《少年闰土》是哪位著名作家的作品吗?(鲁迅)

  2、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今天就让我们共同积累几句鲁迅先生的名言,共同感知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和思想风貌吧!

  3、学生自由读,想一想每句话的含义,把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背一背或抄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二、口语交际

  在学习本组课文的过程中,我们欣赏中外著名作家的作品,相信同学们在课下也曾看过不少名家名篇,有很多情节使你历历在目。今天,我们就以“名家笔下的精彩情节”为话题,继续开一次名著赏析会。

  1、先来看看活动的建议,了解一下,自己在讲述和倾听是应注意什么?

  2、自己先准备。

  3、在学习小组内介绍。

  4、小组推荐发言。

  5、依据评价标准评出最佳讲解员。

  三、习作

  (一)谈话导入:

  说说你最喜欢的一篇文章叫什么题目?是谁写的?文章主要内容讲什么?你为什么对该文兴趣浓厚呢?读了文章后,当时心中有哪些想法?

  (课件出示写作要求)

  (二)学习范文,进一步明确读后感格式:

  1、学习《做事要有主心骨——读<爷爷吃鸡蛋>有感》一文,想想文中哪些地方是写读到的内容(画上圆括号),哪些地方是写读后的感想(画上方括号),注意:在这两部分中,哪部分是小作者重点写的?文中的哪句话概括地表达出了小作者读《爷爷吃鸡蛋》后的最真实的感受?(画上波浪线)

  2、指名朗读课本,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3、师生共同归纳读后感的写作内容:

  开头:交代篇名或书名,概括文章的大意或中心思想;

  主干:结合原文,利用联想或议论,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深刻的感受;

  结尾:简洁明快,再次重申自己的观点。

  (三)教师点拨,提醒注意事项:

  1、用第一人称来写;

  2、联系自己的实际时,一定要是真实的心得、体会,千万不要无病呻吟;

  3、要略写原文内容,重点放在“感”上;

  4、结合事例谈感受时不能变成记叙一件事情的习作;

  5、除了写读后受到的启示、教育,也可写灵光一闪时的感悟、联想,也可评点原文中的好词佳句,总之形式多样;

  6、标题要合适,可直接拟成《读后感》、《读有感》,也可采用正、副标题结合形式;

  (四)学习文后的“指南针”。

  1、默读“指南针”的提示:《学写读后感》,并注意文字后的图画中三个孩子说的话。

  2、判断下列读后感的写法哪种正确,在括号里画“√”。

  (1)有“读”无“感”()(2)有“感”无“读”()

  (3)“读”多“感”少()(4)“感”重于“读”()

  (五)四人小组内说说读了喜欢的文章后的体会。

  (六)指名2-3人在讲台前说,大家边倾听边思考,随时指出口述的优缺点,教师相机点评。

  (七)学生当堂习作,自己修改,教师巡视,酌情个别指导。

  (八)同桌互改草稿,交由老师查阅。

  (九)誊抄。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会本课生字词,并能运用。

  2、 联系生活实际,注意和文本对话,把自己的体会批写出来。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欣赏繁星满天、月明星稀的景象。

  教学重点难点

  1、 通过批读,感受文章的童真童趣,想象繁星满天、月明星稀的画面,体会作者对星星的喜爱,对童年的怀念。

  2、 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

  想象品读法 批读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想象导入新课

  师:在你们心中,星星是什么样子的?在夏天的夜晚,你数过天上的星星吗?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吗?请你说一说。

  过渡:夏天的夜晚,天上有无数的星星闪闪发光,星星们就像孩子们那样调皮、可爱,让夏夜的天空显得那么的热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天上的'星星。(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出示读书要求:

  1 带着问题,自己大声读课文,看看答案是否找到。

  2 同桌互读,检查生字认知情况,并相互评价。

  3 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仿照旁批,联系生活实际,批注自己的感受。

  4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们”对星星的喜爱?边读边想象想象繁星满天、月明星稀的画面。

  三 小组交流读书情况。

  1 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小黑板出示以下词语:

  无聊 榆树 陡然 蓦地 调皮 鬼精灵

  灿灿的 灼灼的 弱弱的 漠漠的

  面面相觑 不得其解 目不暇接 大吃一惊

  精光灵气 没精打采 天涯海角

  a抽生读词语,齐读词语。

  b如果能够体会一下词语的意思,你能读得更好。读这些词时要把词语的含义连同你的想象都留存在心间。再读一读,好吗?

  2 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繁星满天的景象?(1-4自然段)课文哪些地方是写月明星稀的景象?(5-11自然段)

  四 品读课文,欣赏美景。

  1 课文主要为我们描述了哪些画面?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繁星满天、月明星稀

  2 孩子们,你喜欢哪一幅画面,你就细细地读,细细地咀嚼:要求是:

  想想作者用什么样的方法为我们描述了怎样的画面?体现了作者的什么心情?,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你对“繁星满天”“月明星稀”景象的感受。再一次有目的地作旁批。

  3 生自读文,把自己体会最深的句子勾画出来,并在课文旁边批写自己的体会。

  4 学生汇报交流

  (1) 啊,两颗,三颗……不对,十颗、十五颗……奇迹是这般迅速地出现,愈数愈多。

  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让学生理解数字和省略号的作用。

  (2) 一时间,夜空一片闪亮,像陡然打开了的百宝箱,灿灿的,灼灼的,目不暇接。这些星星又像是无数沉睡的孩子,蓦地睁开了光彩的眼睛

  目不暇接”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这两个句子中找出一对近义词吗?(陡然--蓦地)这两句话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把什么比作什么?体会比喻句的好处。

  (3) 它们真是一群孩子呢,一出现就要玩一个调皮的谜儿!这些鬼精灵,从哪儿来的?是一个家族的兄妹?还是从天涯海角集合起来,要开什么盛会呢?

  从这句话体会孩子们对星星的喜爱之情,星星像孩子一样调皮、可爱。

  (4) 夜空再也不荒凉了,星星们都在那里热闹:有装熊的,有学狗的,有操勺的,有挑担的,也有高兴极了,提了灯笼一阵风似的跑的……

  从“热闹”一词体会到什么?星星们是怎样“热闹”的呢?这些都是对星空中一些星座的描写。你能根据平时对星空的观察,发挥自己的想象,用“有……有……有……”来说说星星们热闹的样子吗?

  5 星星是这样的美,天空是这样的热闹。可当月亮出来了时,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为什么“大吃一惊”?请你认真读一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月明星稀”的内容,用“”勾画出来。

  (1)学生自读课文。

  (2)全班汇报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

  ①我们为什么会“大吃一惊”?

  ②“面面相觑”是什么意思?

  ③我们似乎明白了什么?

  理解“可怜”“不忍心”“不再声张”“不让大人们知道”等句,体会孩子们对星星的怜惜之情。

  6 孩子们,你们眼前那宝石般的星星消失了,你们想想他们到那里去了呢?我们一起去找找吧!请你想象星星们会怎么样?

  五 课堂小结

  1 本文作者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繁星满天和月明星稀的景象,刻画了一群孩子天真童稚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星星的喜爱之情。

  2 学了本文,体会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写在课文旁边的空白处。

  六 板书设计

  天上的星星

  繁星满天

  月明星稀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古诗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

  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

  【教学难点】

  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你们正经历着人生的美好季节,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可是,你们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儿童,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吗?有许多喜爱儿童和富有童心的诗人,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作品,在他们的.诗词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千年以前的孩子的生活情景。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稚子弄冰》这首诗。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导入本课,让学生提前想一千多年前的儿童生活的场景。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了解作者

  杨万里(公元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南宋著名诗人。他的诗通俗易懂,清新活泼,富有生活情趣。当时人称“诚斋体”。

  2、字词理解

  ①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②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③铮: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④磬(qìng):四声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

  ⑤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3、划分节奏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设计意图】初读古诗,了解本文的作者,学会尝试的给本诗文段,有感情的朗读本诗。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铜盆里的水结成坚冰,儿童晨起,把它从盆里剜出,用彩线穿起来当做锣来敲。

  2、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样穿越树林,冰忽然落在地上发出像玻璃一样的破裂声。

  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通过对小孩子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一个(天真快乐)的儿童形象。“脱”字形象传神,写出了孩子(剜冰)的样子。

  【设计意图】通过翻译本诗,了解诗文的大意,体会作者的对小孩子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一个天真快乐的形象。

  四、诗歌小结

  写一个孩子在冬天的一场嬉戏:一块大冰被穿上彩线,当锣来敲打,声音也清越嘹亮。忽然冰锣被敲碎落地,发出像玻璃碎裂的声音,表现了孩子的天真烂漫。

  五、拓展阅读

  1、交流已经背诵积累下来的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

  2、拓展阅读杨万里其他写儿童生活的诗,大体了解诗的意思,并选一首自己喜欢的背诵下来。

  六、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默写《稚子弄冰》。

  七、板书设计

  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教学反思:

  略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10

  教学要求:

  1、 了解课文写了有代表性的人和事,抒发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深厚情谊,能有层次地读出课文中的感情变化,正确地表达志愿军与朝鲜人民惜别的依依深情。

  2、 学会“役、暂、糕”14个生字,掌握“难、累、尽强”等多音字,会读写“硝烟、噩耗,崎岖”等词语,理解它们的意思,能联系上下文说说“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的.意思。

  3、 能通过朗读体会反问句的作用,并能把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依依深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范读课文,导入新课

  ⒈板书:【5再见了,亲人】齐读课题。

  ⒉简介课文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的情景。

  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组成,由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同年10月乃日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打败了美国侵略军及其帮凶,迫使美国于1953年7月刀日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了字。停战以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了朝鲜的战后恢复和建设工作。在完成了祖国人民赋予的光荣任务后,于1958年10月全部撤离朝鲜。

  范读课文,并请同学们思考问题。文中是谁对谁说“再见了,亲人”?

  (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时朝鲜人民说“再见了,亲人”。)

  二、自学课文

  ⒈出示自学要求:

  ⑴读通课文。

  ⑵完成课后练习3,然后同桌交流。

  ⑶课题中的“亲人”是指谁?

  ⒉自读课文(10分钟)

  ⒊交流自学:

  回答问题:课题中的“亲人”是指朝鲜人民,大娘、金花、大嫂是其中的代表。

  三、导学

  ⒈指名读1—3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大娘、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战士作出的牺牲,付出的代价。

  出示填空:

  大娘:为送打糕昏倒在路旁

  金花:__________________

  大嫂:__________________

  ⒉学习第一节,按“劝慰——回忆——抒情”把第一节分为三层,并指导朗读,体会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深情。

  ⒊用学习第一节的方法,学习第二、三节:

  学习方法:

  ⑴默读分层;

  ⑵朗读体会;

  ⑶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⒋分小组自学4—6节,讨论该怎样朗读。

  四、总结

  ⒈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⒉课文抒发了怎样一种感情?

  板书出示: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抒发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 用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深厚情谊

  鲜血凝成的

  五、完成课后习题

  六、布置作业

  ⒈抄写词语;

  ⒉熟读课文。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11

  学习内容:

  《白杨》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分析:

  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特点来比喻支边的建设者的高尚品格。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

  2、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3、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习重、难点:

  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难点: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

  学习策略选择与设计:

  1、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爸爸的话以及最后一节的含义。

  2、抓住课文中的联系点,即把白杨品格和爸爸的心愿联系起来。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他们的知识发展水平总体比较平稳。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对文章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对问题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这篇文章离学生实际较远,要让学生学前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第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车上,父亲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他又是怎样借白杨树表白自己的.心愿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细细探究。

  二、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本节课《导学案》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难点。(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从而有目的的去学习。)

  2、认真默读课文,找出爸爸说的话反复读,想一想爸爸和白杨有什么相似点,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1、2部分。(5分钟)

  (设计意图:朗读爸爸的一番话,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找到爸爸和白杨的联系点,让学生初步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3、学习对子互相交流后,全班交流展示。(10分钟)指导: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高大挺秀、适应性强、坚强不屈的品格。爸爸在表白什么呢?表白自己也像白杨一样,扎根新疆,建设新疆,无私奉献。这也是爸爸和白杨的相似点。这种写作手法叫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4、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继续感悟这种写作方法,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3、4部分。(5分钟)

  5、小组合作交流展示。(10分钟)

  三、拓展练习

  1、课文既写了白杨又写了人,那为什么以“白杨”为题?课文运用了()写作方法,上学期我们也学了这样一篇是《 》。

  2、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和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课后小练笔)

  四、总结

  请学生谈论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12

  教材简析: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劝说”,这里有规劝的意思,劝说别人改掉不良的习惯。安排这次口语交际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交际中学会怎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说别人,了解规劝语言的特点,体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本次习作是写常用应用文──发言稿。发言稿是参加会议者为了在会议上表达自己意见、看法或汇报思想、工作情况而事先准备好的文稿。

  安排此次习作的目的,

  一是让学生学会写发言稿,体会发言稿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是继续引导学生练习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具体清楚,把句子写通顺。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交际中学会怎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说别人,了解规劝语言的特点,体会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2、让学生学会写发言稿,体会发言稿在生活中的作用。

  3、继续引导学生练习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具体清楚,把句子写通顺。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规劝语言的特点,体会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教学难点:

  学会根据具体情景、具体需要写发言稿。学情分析:

  口语交际是交际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而习作教学应注意学生创作热情的激发,把习作与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本课设计力求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巧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入角色,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口语交际活动,参与习作,切实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课时安排:

  三课时。

  课前准备:

  1、《吸烟害处知多少》补充资料。

  2、学生代表发言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了解意义,揭示课题

  1、讲述晏子劝说齐景公不杀养鸟人的故事。2、教师小结:

  成功的劝说能帮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劝说”,但也可能失败。怎么样才能更好地劝说别人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劝说”。(板书课题)

  二、观看小品,探究方法

  1、颖的爷爷特别爱抽烟,你看,刚刚吃完饭,他就抽上了。(学生表演)

  爷:(坐在椅子上,抽出一支烟点着)饭后一支烟,胜过活神仙!(吸了一口,咳嗽。)

  颖:爷爷,您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爷:什么日子?

  颖: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这一天,全世界的人都不能吸烟。

  爷:谁规定的?谁能管了全世界?

  颖:联合国规定的。

  爷:联合国能管了咱们中国?

  颖:爷爷,抽烟的害处很大,我求您别抽了!

  爷:没事!我抽了几十年了,身体不照样好好的`?咳,咳??就是有点小咳嗽。

  颖:反正抽烟没一点好处。

  爷:颖颖,天不早了,你该上学了;我呢,到公园溜达溜达。2、小组讨论,交流:为什么颖没有说服爷爷? 3、集体交流:我们来帮帮颖,说说怎样才能劝服爷爷不抽烟?

  (以理服人,列举出抽烟的害处,让爷爷从内心里真切地感受到抽烟有害无益;以情感人,注意说话要情真意切,让爷爷感到你是真心为他好。还要注意劝说的对象和方式,乐意接受你的劝说。)

  4、师总结:

  劝说也是一门艺术,得讲究方法,以大话套话压人、说软话求人都不大可能奏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对方心服口服。另外,劝说还要注意对象、场合、方式方法。

  三、创设情境,尝试实践

  1、模拟角色劝爷爷:假如你是颖,你怎么来劝爷爷?

  ⑴ 老师给大家提供吸烟害处的资料,阅读了解吸烟的害处。

  ⑵ 在小组内模拟劝说,评选出最佳劝说者。

  ⑶ 全班交流,比比哪个小组的劝说更容易奏效,体会劝说的艺术。

  (可由老师扮演爷爷这个角色。)

  2、联系实际,实践劝说:

  ⑴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也会碰到很多类似的问题,说说在哪些情况下都需要进行劝说?

  ⑵ 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先说说你打算针对什么事进行劝说,再商量一下怎样劝说会更有效。

  ⑶ 模拟表演:请若干小组上讲台进行模拟表演。

  ⑷ 全班评议:让学生评一评谁的劝说效果好,为什么好?

  评议应根据劝说的要求“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来评议。

  四、小结

  生活处处有语文,现在我们在课堂上劝说,走出课堂,我们将劝说引向生活,希望同学们能学以致用,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和谐。〖板书设计〗

  劝说

  以理服人 以情感人

  态度诚恳 注意对象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能自主地学习不认识的字,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词汇。

  2.学习写游记,通过时间和地点这两条线索来描绘景物,在语言环境中学习和体会泰山的“高、美、险”的特点,感受日出前后天气的变化。

  3.领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壮丽,开阔胸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情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

  1、听写练习:“泰山是闻名中外的游览胜地。泰山日出是泰山最壮观的奇景之一。”

  2、多媒体出示多幅美丽壮观的泰山风景图泰山巍峨雄伟,峻拔壮观,历来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名人宗师,都对它仰慕备至。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传为佳话,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更成千古绝唱。而泰山日出这一美丽壮观的奇景,又为它添上了绚丽的一笔,每年吸引着无数游客为之前往。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作者去那儿走一走,看一看。

  3、出示课题:17登泰山观日出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出示填空:第___到___节写了“我”沿______、______、_______向上攀登,最后到达______的过程和一路上的所见所感,重点写了泰山之高、云海之美、山路之险峻。第___到___节写了____________,描绘了泰山日出的磅礴气势。

  2、讨论交流。

  三、研读课文

  品味词句,感受一下泰山的雄伟。

  1、请学生读课文1—6小节,思考:默读课文1—6节,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登山过程的?(出示表格)时间地点景物///

  2、同桌讨论并填空。时间地点景物凌晨2时半山脚下整个泰山4点半中天门/天已微明对松亭山势、云海/南天门石阶7点10分日观峰日出

  3、小结:课文1—6节,作者以时间、地点的变化介绍了登泰山时在中天门、对松亭、南天门、日观峰的所见所感。作者在登山途中看到了哪些景物?他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用横线划出有关的句子。(板书:找一找)

  4、(板书:品一品)抓住关键词句说说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并体会“我”由此产生的感受。

  5、交流句子,体会泰山的“高、美、险”的特点。

  (1)出示句子,理解泰山的“高”: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夜色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板书:雄伟担心指导朗读。

  (2)出示句子,理解泰山的“美”

  A山势美: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视,虽有浓浓的云雾,但山势依稀可辨,有的如马鞍俯卧,有的如驼峰耸立。a.指名读。理解:“依稀可辨”。想像一下“马鞍俯卧”、“驼峰耸立”。

  b.比较句子:(要求学生分别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夜色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视,虽有浓浓的云雾笼罩着,但山势依稀可辨,有的如马鞍俯卧,有的如驼峰耸立。”(相同点:都是写山的;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不同点:第一句作者把泰山比喻成高大的顶天而立的墙,而第二句是把泰山山势比作马鞍俯卧和驼峰耸立”)

  c.同样是描写山的,为什么作者能把泰山做不同的比喻呢?(因为作者看山的角度不同,前者是仰视,后者是俯视。)B云雾美: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

  a.正音:涨(zhǎnɡ)

  b.比较句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视,虽有浓浓的云雾笼罩着,但山势依稀可辨,有的如马鞍俯卧,有的如驼峰耸立。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描写山的句子采用了静态描写,而云雾则是动态描写。

  引读:“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真是“变幻莫测”(板书)让人产生“迫不及待”(板书)的感受。指导朗读。

  c.小结:作者通过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山势的高低起伏、形态各异;又采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云雾升腾、扩展幻化的美景,让人不禁赞叹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d.读写结合,拓展积累。出示几副比较有特点的泰山云雾风景图,问学生变幻莫测的泰山云雾还会有哪些壮丽的景象?黄山的山势依稀可辨,有的如_______________,有的如_______________。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________,有的像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友情提示:注意写出山的静态美和云的动态美,注意排比句式。)

  (3)出示句子,理解泰山的“险”:猛抬头一看,南天门正在头顶上,山路宽一丈,像一张瀑布从峭壁上直落而下。我扶住路边的铁栏杆,沿着窄窄的石板砌成的台阶,艰难地向上攀登着。板书:险峻齐读:再次体会比喻的生动、贴切。

  5.师:雄伟壮丽的泰山吸引了无数的游人,不仅是年轻人,连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被吸引来了。他们登山的快乐让疲累的我——备受鼓舞。(板书)

  6.过渡:登泰山的快乐是在日观峰看日出,那壮丽的景象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现在让我们先领略一下日出时的美景。(观看泰山日出影像)

  品味词句,感受一下日出的壮丽。

  1、默读描写泰山日出的句子,用不同符号划出文中表示时间、天空颜色变化以及太阳逐渐变化的词语。

  2、交流、板书观日出过了七八分钟出现鱼肚白不断扩大一会儿淡红色加深了一刹那出现一道弧边半圆挣脱地面

  3、指导朗读:作者笔下的日出是美丽的,是壮观的。我们怎样才能把如此美丽的景象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呢?四人小组练习朗读,交流。

  4、在音乐中师生合作读有关的句子,体会日出的壮丽。

  四、小结

  师:游览了雄伟的泰山,看到了日出壮丽的景象,你一定有许许多多的感受要告诉朋友,告诉家人。那就请你来试一试吧!赶快开始吧。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14

  〔解题〕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大约写于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年7月,白居易自中书舍人除杭州刺史。10月1日到杭州。

  《暮江吟》通过对黄昏时分江面特有的瑰丽风光的描写,从侧面反映诗人离开昏暗的朝廷以后轻松愉快的心情。

  〔结构分析〕

  诗人是选取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时段中的两组景物进行了描写。

  第一组景物(前两句),夕阳落照中的江水。江面呈现的两种颜色,细波粼粼、光色凝重。

  第二组(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通过对“露”和“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了一种和谐、宁静的意境。

  〔语意理解〕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残阳”快要落山的太阳。“铺”阳光贴着江面,平展延伸。“瑟瑟”,形容江水背阴处有如青绿的玉。这两句的意思是:夕阳沿地平线平铺江水中,江水一半鲜明,一半阴暗,一半红光闪耀,金波粼粼,一半呈现碧绿,有如青玉。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可怜”,可爱。“九月初三夜”,即夏历初三新月如钩。“真珠”,即珍珠。“弓”,弯弓。这两句的意思是:可爱的九月初三的.夜晚,江边的草地上挂满晶莹的露珠,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抬头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绿的天幕上悬挂一张精巧的弓。

  〔写作特点〕

  1.抓一时一物,表浓重情思。

  白居易擅长寄情于物,常常在诗中通过一时一物,在一笑一吟中自然、率直地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思。写本诗时,作者正因不满朝廷的昏暗与各派斗争而舍朝官求外任,心绪本来愁愤交织,但见到暮江美景又将愁愤一扫而光,涌起喜悦与热爱。于是,诗人将新的情思寄托于暮江美景与月夜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轻松愉快。

  2.工致入画的技巧。

  明人杨慎评《暮江吟》说:“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致入画。”盛赞白居易在本诗中写景的功力。比如,本是残阳照江面,不说“照”,却说“铺”,是因为残阳而近地平线,是贴着地面照过来的,确像“铺”在江上,多么形象!用“铺”显得平缓,写出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亲切、安闲之感。面对九月初三夜晚之景,巧设比喻:把新月比作小巧的弯弓;把岸上凝露,比为闪闪发光的珍珠。再加上暮江、月夜等景色,巧妙地营造了一种恬静、秀美的氛围。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3.认识课后两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借写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本课阅读要以感情朗读和欣赏为主。

  ⑴要引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教师要结合时代背景,借助多媒体课件和生动的语言,使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之中,反复地读,在读中感悟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⑵教师适当抓住重点诗句进行引导,使学生通过佳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⑶要引导学生反复读描写景物的诗句,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法。

  2.积累内化。

  背诵三首古诗。

  3.识字写字。

  学生认识“旷、瑟”两个字。可以先在诗文中认识,然后单独拿出来,读音组词。

  4.练习。

  ⑴迁移练习:在三首诗中任选一首讲一讲诗中描写的情境。

  ⑵实践活动:阅读一些描写日月的古诗阅读欣赏。

  资料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朝杰出山水田园诗人,画家。后人评论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朝著名的诗人,继杜甫之后又一位现实主义诗人。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现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二、教材分析

  《白杨》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了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结合本单元“走进西部”的主题,本篇课文,一是要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的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二是要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能力。

  三、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以遵循三个原则为指导思想来设计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

  一是以“三为主”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语言文字为主线;二是直观性原则。充分利用直观形象,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三是文道统一原则。在学习课文时,教育学生学习边疆者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增强其爱国主义情感。

  在这样的前提下,本课的教法我主要运用诱思探究法和引疑推导法。从整体着眼,以疑为主线,读思结合,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新知,培养创新能力。

  本节课中,教法学法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情景教学法。采用各种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朗读品悟法。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研读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合作交流法。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完成本课学习目标。

  四、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师:今天我么一起学习袁鹰的散文佳作《白杨》,我们先看一段视频,视频看完之后,谁能最先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谁就会被老师聘请为本节课的“教学小助手”。同学们有没有信心? 播放视频《小白杨》

  师:听过这首歌吗?谁知道这首歌的名字?

  生:《小白杨》

  师:这首歌是歌唱谁的?

  生:边防战士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通过画面(观察很认真)

  通过歌词(很会学习)

  请两位做小助手,让小助手到台前宣读他的任务。

  一组:选出朗读最好的.同学。评判标准是能做到声情并茂

  二组:选出思维最活跃的同学。评判标准是回答的问题最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结束后,评选出结果,并代表老师把礼品赠给这位同学。 师总结引出课题 :歌曲《小白杨》是一首以白杨树作喻、赞誉中国边防军人的歌曲。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课文《白杨》又是写了什么内容?又是歌颂谁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的读课文,并做好批注。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本文中的过渡句——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树,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以此为轴,前面介绍白杨树,后面爸爸表白自己的心。)

  二、 品读,理解白杨品格特征。

  师:学生读1——12段,找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的句子并分析。 第一句: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让学生反复读第一个句子,看看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点拨:突出“直”,并从文中找出体现直的四字词语“高大挺秀” (板书)

  高大挺秀什么意思:高大:又高又大 挺:挺拔;秀:俊秀。总体意思:高大挺拔而又俊秀。(运用组词法)

  第二句: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哪儿”在本文中是什么地方?

  教师点拨:先让学生描绘心目中的戈壁滩,再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白杨树的特点:

  你还知道有哪些像戈壁滩一样荒凉的地方(沙漠、荒地、青藏高原) 总结出白杨树的特点:生命力强(板书)

  第三句话: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改变句式进行练习,加深学生的理解。

  学生诵读体会含义:这句话赞扬了白杨树什么特点?坚强不屈(板书)

  你想对白杨说什么?

  生:

  师过渡:爸爸不仅仅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还表白着自己的心,爸爸的心孩子们知道吗?

  三、悟读,领会爸爸的心愿,由物及人。

  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板书:画上一颗心的图案)孩子们现在知不知道,你从哪里知道?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启发学生不

  知道什么: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去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年小学,将来在念中学” 启发学生不知道什么: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做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启发学生不知道什么: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爸爸为什么把他们带到艰苦的地方去呢?

  板书: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4、师小结:他们不知道,你们知道吗?小组讨论(出示课件) 要求讨论后用一句话写下来。

  孩子们并不理解爸爸的心愿,那么爸爸的心愿能实现吗? 师:爸爸的心愿能实现吗?你们从哪里知道的?

  (课文结尾)那是因为??

  “大树”指的是爸爸,小树指的是孩子,

  从“正迎着风沙成长”你读懂了什么?

  师:这里的小白杨一定会像爸爸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建设边疆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在建设者中流传着一句话: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边疆建设者像白杨树一样,边疆需要他们,他们无怨无悔的在这里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爸爸赞美白杨树,实际也是在赞美千千万万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工作者。(出示图片)同学们,你们觉得边疆建设者身上闪烁着一种什么精神?(无私奉献)

  师问: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借物喻人”)我们播放的歌曲《小白杨》以白杨树作喻、赞誉中国边防军人,这篇课文以白杨树作喻、赞誉了边疆建设者。课下同学们阅读茅盾的《白杨礼赞》,看看这篇文章又是歌颂谁的?

  出示选自《白杨礼赞》中的一段话,并推荐学生课下阅读《白杨礼赞》

  五、总结课文,激发情感,教育学生。

  同学们,在那里的两棵“小白杨”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一定会茁壮成长。老师也相信,我们教室里的几十棵“小白杨”也会茁壮成长,成为有用之材,到祖国需要你们的地方去,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 同学们有没有信心?(结束)

  推荐阅读矛盾的《白杨礼赞》

  附板书设计:

  高大挺秀

  白杨 生命力强 爸爸的心 坚强不屈教学反思:

  1、《白杨》是一篇有优美的散文。在教学中,我依托文本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的前半部分运用朗读法,引导学生反复的朗读,从读中品悟白杨树的特点。没有像一般老师那样,先让学生去说,老师去讲,最后齐读,我觉得这样的朗读是无效的。教学的后半部分,我采用揣摩和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明白爸

  爸的心愿,并通过出示图片,很自然的学生就能知道建设者身上所闪烁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2、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教学小助手”这一环节,通过歌曲《小白杨》视频,选出有自己学习方法的同学,并让这两位学生各自的任务,评选出朗读最好的和回答问题最好的同学,而这两个评选标准就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标准,在教学结束时,两位小助手代表老师为选出的同学颁发奖品,这一环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有了学习的标准。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04-03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02-22

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02-27

语文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03-28

五年级下册语文《水》教学设计05-01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02-20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02-22

五年级语文下册《景阳冈》教学设计04-27

语文古诗下册《所见》教学设计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