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望岳》教学设计

时间:2024-03-28 14:03:4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人教版《望岳》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望岳》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望岳》教学设计

  人教版《望岳》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识记文学常识知识。

  2、理解词义和句意。

  3、能正确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4、理解诗的基本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5、赏析词语和句子。

  二、课前检测:

  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杜陵布衣,世称杜少陵,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史”、“诗圣”之称。本文选自《杜少陵集》。代表作《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学生齐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理解性默写:

  (1)《春望》中表达作者盼望家中亲人迫切心情的句子是。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作者忧国忧民情怀的句子是。

  三、导学达标:

  1、教师介绍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此时,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当他游历到山东,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望岳》诗。

  2、学生初读诗扫除生字障碍:

  (1)掌握字音

  (2)能正确书写字形。

  3、掌握词义和句意:

  (1)掌握重点词语释义,如:造化钟阴阳割曾决眦会当凌绝顶

  (2)翻译诗句的意思:

  ①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句子,不会的句子先圈出来。

  ②同学间解答不会翻译的句子

  ③教师对同学不会翻译或翻译不准确的句子给予讲解。

  (3)说重点词语释义和诗句的意思:

  ①同学间互相提问重点词语释义和诗句的意思

  ②教师问学生答重点词语释义和诗句的意思。

  4、正确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1)同学自己根据诗句的意思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2)找学生有节奏的朗读诗,其他同学仔细倾听并找出不当之处

  (3)师生共同确定诗句的朗读节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师生共同朗读诗并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5)学生有节奏的朗读诗。

  5、理解诗的基本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1)学生依据标题分析作者是怎样描绘泰山景色的。(全篇紧紧抓住一个“望”字写景)

  (2)学生分析前六句诗,找出远望之景、近望之景、近看之景的诗句并体会这些诗句体现了泰山怎样的特点?(2句远望之景写出泰山的绵延、高大的特点;3—4句近望之景写出泰山高峻奇险的特点;5—6句近看之景写出泰山的山高和山腹之深的特点)

  (3)学生分析第一句诗和2—6句诗之间的关系。(开头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设问统领2—6句诗)

  (4)用一个短语概括泰山的景色。(雄伟壮观)

  (5)学生讨论7—8句诗写的是“望岳”还是“登岳”?衬托出泰山怎样的特点?(最后两句写的是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望”而不是“登”;衬托出泰山的高大)

  (6)指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和登上绝顶、俯视一切的气概)

  (7)学生自己总结诗的基本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全篇紧紧抓住一个“望”字写景,描绘了泰山雄伟壮观的'气势,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和登上绝顶、俯视一切的气概。)

  (8)同学们在理解诗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基础上齐声朗读诗。

  6、赏析词语和句子

  (1)赏析“阴阳割昏晓”中“割”的表达作用。(“割”字写出泰山高峻奇险的特点)

  (2)赏析“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作者看到山上叠起的层云,使自己的胸怀涤荡,眼光也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飞鸟也收入眼底。写出了泰山山高和山腹之深的特点突出了泰山感人的量)。

  方法指导:赏析诗句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①修辞手法

  ②历史典故

  ③诗句内容

  ④情感态度

  ⑤表达的哲理。

  7、背诵古诗

  四、课堂总结:

  1、让学生根据本节课内容总结古诗词阅读的知识点及其方法。

  2、教师补充还有一个考点“体会诗词的语言和写法”,我们学习其它古诗词时就会涉及到。

  人教版《望岳》教学设计 篇2

  录制工具和方法

  微课使用PPT软件制作,电子白板软件录屏,过程中运用电子白板功能并

  插入辅助教学的短视频、音频,通过网址链接进行进一步的学习。

  设计思路

  本节微课通过教会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知人论世”去了解作者杜甫,品读杜甫不同时期的两首诗,去初步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微课中还通过文字材料助读和方法点拨,配以视频朗读,声画结合,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学会通过写作背景与诗作内容结合来理解诗人的写作情感。

  教学设计

  环节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学习通过“知人论世”来了解作者,品读诗歌;学会正确朗读诗歌。

  2、在微课程的独立学习中,完成进阶测试题,初步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培养学生关心国家、生活的情感态度。

  3、在新媒体、新技术的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自学意识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通过“知人论世”来了解作者,品读诗歌。

  教学难点: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学会将写作背景与诗作内容的结合,理解诗人的写作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明目标

  同学们,欢迎大家走进微课课堂,今天微课学习的内容是:《杜甫诗三首》的前两首《望岳》、《春望》,我们的学习目标是:通过微课学习,了解什么是“知人论世”,并且通过“知人论世”法去了解杜甫,品读作者不同时期的两首诗《望岳》、《春望》,初步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PPT1-2)

  二、听读,初感知

  (一)学习诗歌离不开朗读,下面请大家仔细聆听,初步感受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PPT3-4)

  (二)听完了范读,大家是不是发现两首诗虽然是同一个作者,但它们的`情感却完全不同,这是为什么呢?它们分别又有着什么样的情感?今天老师就教给大家一种欣赏诗歌的方法,那就是“知人论世”法,它的意思是: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PPT5)

  三、明方法,知背景

  (一)关于杜甫,同学们你对他的了解有多少呢?你知道他的创作历程,可分几个时期吗?对,共分四个时期(PPT6)下面就请大家点击这个链接:xxxx,去具体了解一下杜甫诗歌创作的四个历程。(如不能连接网络,预设超链接PPT15-17)

  (二)同学们,此时你对《望岳》和《春望》这两首诗的写作背景有了初步的了解了吧。(PPT7-8)

  1、我们的目光先聚焦到《望岳》上,你注意到课本下的注释了吗?这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当时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yǎn)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2、接着我们来关注《春望》的写作背景,也请看到书下注释,其写作背景是: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十一月,诗人赴奉先县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叛贼攻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机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春望》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四、再听,悟情感

  (一)带着对诗歌背景的了解,我们再次观看并聆听这两首诗的朗读视频。请大家细细品味两首诗的不同情感,感受它们不同的感情基调。PPT9-10

  《望岳》写诗人游历山川名胜,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自己的远大抱负,其感情基调热情奔放。

  《春望》写诗人历经战乱,目睹国家破败之象,身感离乡背井之苦,表达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其感情基调沉郁忧愤。

  你体会到了吗?

  五、自读,品情感PPT11

  好,下面就请大家带着刚才的理解,随着音乐,感情朗读《望岳》和《春望》这两首诗,最好读两遍呢。PPT12

  六、小结,明学法PPT13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杜甫的两首古诗,了解到古代诗歌最重要的一种途径,那就是“知人论世”。《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一位作家选择什么样的题材,表现什么思想,抒发什么感情,这一切均由他的人生观和生活经历决定的,又与他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首先要明晓作者的生平、思想,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请大家学会运用这种方法去品读杜甫的第三首诗《石壕吏》。

  诗歌仿佛是一条时间的隧道,通过它我们与中国古代的伟大诗人们产生了心灵的碰撞,今后请多一些诗歌阅读,让我们的生活多一些诗意……(Ppt14配乐结束微课的学习。)

  今天的微课就学习到这里,请大家打开本课的“进阶测试”,自测一下自己的学习掌握情况,祝学习愉快,再见!

  人教版《望岳》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用词的精妙,品味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心灵共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关于杜甫及《望岳》的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古诗四步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学习了杜甫的《望岳》,能说说板块的题目吗?

  这一册板块项目与12册有何不同,你是怎样理解的?(12册把泰山做为中华文明,泰山是一种文化)

  2、叙述板块题目

  (体会泰山是一处名胜,更是华夏文明中的一种)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

  三、师生共同赏析研读古诗

  1、(1)配乐朗诵《望岳》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指导学生朗读

  (4)教师范读

  2、指导学生参照诠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1)巡视。随机指导。

  (2)引导学生质疑,学习释疑。

  3、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品悟诗句,赏析。

  设问:

  (1)诗题为《望岳》,但全诗却不风一个“望”字?

  (2)全诗视望,而句句写向岳而望,角度有什么不同?

  (第一句远望泰山的`景象;第二句近望泰山的景象;第三句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最后一句是神游玉皇顶所见)

  4、引导学生思考:

  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一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思维拓展(作业)

  通过画一画、说一说、写一写,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六、板书

  远望

  近望

  望岳 凝望 惊叹、赞美、陶醉、豪迈

  愿望

  七、课后小结:

  人教版《望岳》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杜甫的文学常识;正确朗读全诗,理解诗句的含义。

  2、朗读、背诵全诗,学习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教学方法:

  朗读、研讨。

  课型:

  新授课。

  课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望“是远远地看,“岳”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2、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1400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及“三吏”“三别”。

  3、杜甫20—35岁时曾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4岁时写成的。这组诗共三首,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书上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4、教师范读、领读、自由读全诗。

  三、细读品味: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3、“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四、教师小结:

  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诗人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泰山的高大雄奇,以泰山和诗人的志向作对比,以山之雄伟反衬诗人志向之远大,表现了一种高瞻远瞩的气魄,体现了诗人青年时代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五、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望岳

  远望之色,连绵不绝;近望之势,巍峨高大;细望之景,气象万千;极望之景,放眼四望。——泰山高大雄奇,作者志向高远。

【《望岳》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望岳》教学设计最新02-20

人教版《望岳》教学设计(精选10篇)11-09

《望岳》教学设计(通用10篇)04-18

望岳07-11

《望岳》说课稿04-21

《望岳》原文及译文11-02

古诗望岳翻译11-05

关于望岳原文及翻译06-20

《望岳》杜甫原文及翻译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