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一年级下册语文《咕咚》教学设计

时间:2024-02-04 07:13:3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一年级下册语文《咕咚》教学设计通用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下册语文《咕咚》教学设计通用,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下册语文《咕咚》教学设计通用

一年级下册语文《咕咚》教学设计通用1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和插图,读懂课文。

  2、抓重点词句,品析感悟课文中动物们的不同表现,能大致体会“遇到任何事情,要动脑筋想想,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能了解事情的真相,不要盲目地跟从。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重点是弄明白“咕咚”到底是什么东西,以及兔子听到“咕咚”声拔腿就跑,许多动物也跟着瞎跑的原因,最后野牛怎样给大家解除了误会。

  教学难点:

  难点是理解故事所揭示的道理:做什么事,不应该盲目地跟着别人跑,而要问为什么,弄清事实真相。

  教具准备:

  课文插图、配乐录音、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

  师:小朋友们,如果将一块小石子投进装满水的水桶里,会发出什么声音?(咚、咕咚)正是这声音,曾经吓坏了森林中中的一群动物呢!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有趣的故事。板书课题《咕咚》,齐读。

  二、整体感知

  1、请大声朗读课文,要求:第一次读课文,能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遇到读不顺的地方,多读几遍,尽量做到通顺。

  第二次读课文,想想:课文中的“咕咚”是指什么?故事中出现了哪些动物,请用“—”划出来。

  2、交流反馈

  a、指名分段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b、指名回答第2个问题

  三、品读课文(图文结合)

  (一)、出示第一幅图,说说图意。

  1、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幅图的意思?课文哪两个自然段是写这幅图的?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拿起笔,划出小兔当时心里很害怕的词句。

  2、反馈交流。理解“拔腿就跑”。

  你有过拔腿就跑的经历吗?(师讲述自己的经历,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

  小兔为什么拔腿就跑呢?可见这“咕咚”声实在是大的吓人,所以它一边跑,一边叫。它是怎么叫的,谁来试试?指导朗读。

  2、在小兔的眼里,这“咕咚”是什么?

  3、小猴听到小兔的叫声,认为这“咕咚”又是什么?(是一种很可怕的东西,而且还追它们来了)谁能学着小猴的样子,也来叫一叫(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

  (二)、出示第二幅图

  师:小猴子那可怕的声音震动了整个森林,这下森林里可热闹了!看图,从哪里看出?此时,在大伙的眼里这“咕咚”又是什么?(是一种很可怕的东西,好像是要来吃他们啦!)指导朗读:“快逃命啊,咕咚来了!”

  自由读,指名读,男女声赛读

  分角色朗读1—4自然段。

  (三)、出示图三

  师:就这样一声很平常的`“咕咚”声,由于动物们的误解、误传,竟成了一种很可怕的怪物,吓坏了森林里的许多动物,他们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就连大象这么重量级的人物也怎么样了?正当整个森林乱轰轰一片时,谁出来稳定大家的情绪呀?(野牛)

  出示图二和图三,比较这两幅图,小动物们的表情和野牛的表情有什么不同?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你会用什么?

  引读:是啊,野牛不慌不忙地拦住大象,问:“———”大象说:“————”

  野牛非常冷静地问大伙儿:“———”

  大伙回答说:“—————————”

  野牛非常沉着地问小猴儿:“咕咚在哪里,你们看见了吗?”小猴说:“————”

  最后,野牛非常理智地问兔子:“—”

  兔子说:“———————————”

  (四)、出示图四

  师:于是在兔子的带领下,大家来到了湖边,这时,他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会说什么呢?

  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后,他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觉得自己刚才的行为实在是太可笑了!

  四、拓展延伸

  1、在这个故事中,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板:沉着冷静、肯动脑筋

  2、那我们以后遇到事情该怎么办呢?

  板书设计:

  咕咚

  兔子拔腿就跑

  小猴跟着跑沉着冷静

  大伙儿一个跟着一个肯动脑筋

  野牛拦、问

  课后反思:

  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共同发展的主要途径。高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有效的教学组织策略,因此,作为一个教师首先要深入地解读文本,才能设计一份有效的教学案例。《咕咚》这篇课文是一篇童趣盎然、情节曲折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小兔听见“咕咚”一声,吓得撒腿就跑,其他动物也跟着逃跑,只有野牛问“咕咚”是什么,而且要去看看,这才让大家明白:“咕咚”原来是木瓜掉到湖里发出的声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但这是一篇课外读物,如何用一个课时,让学生既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又能懂得故事的寓意,我琢磨了很久,根据本班实际情况,阅读话题的设计又不能过深过放,一节一节下来,感觉又比较锁碎,最后,我通过图文结合,既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又能借助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整堂课,我对学生回答作了充分地预设,因此上得也比较顺,但有一个环节,可是我未曾预料到的。书中讲大象也跟着跑,我只是一句话带过,没想到学生却揪着大象不放,当一个学生提出:“老师,大象这么大,为什么也吓得跟着跑?”我当时一愣,没想到学生的回答更精彩。“大象可能认为这咕咚比他还要大,所以也吓得跟着跑。”我在心里为学生的回答喝彩。课到了最后一个环节,学生也慢慢领悟了寓意,可有个学生可能上课听得不是很认真,他又问了前面那个问题:“老师,只不过是一声咕咚声,大象为什么也跟着跑啊?”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因为大象没动脑筋啊,遇到事情也没去想就跟着瞎跑。”多精彩的回答呀,是学生的问题把课推向了xx,这可真是所谓的未曾预约的精彩,我为我班学生的进步而高兴。

一年级下册语文《咕咚》教学设计通用2

  教学目的:

  1.能借助汉语拼音和插图,读懂课文。

  2.理解课文,知道遇事要弄清事实真相,先问为什么,不要盲目地跟着别人跑的道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弄明白“咕咚”到底是什么东西,以及兔子听到“咕咚”声拔腿就跑,许多动物也跟着瞎跑的原因,最后野牛怎样给大家解除了误会。

  难点:是理解故事所揭示的道理:做什么事,不应该盲目地跟着别人跑,而要问为什么,弄清事实真相。

  教具准备:

  课文插图、配乐录音、卡片、小黑板。

  教学思路:

  先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接着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逐段阅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揭示的道理;最后用以“扶”带“放”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自读课文《小牛站起来了》。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上新课前,老师想出个问题考考大家:一个木桶中,装了满满的一桶水,假如你们把一块石子扔进水中,这时会发出什么声音呢?(咚,咕咚。)(板书:咕咚)就是这声音,曾经吓跑过好几种动物呢!你们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想)好,老师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这篇课文的题目就叫《咕咚》。

  2.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这篇课文到底讲了什么事呢?下面请听录音。

二、听全篇课文的朗读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仔细听,认真想,故事中的“咕咚”是什么?故事中讲了哪几种动物?(咕咚是熟透了的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故事中讲了小兔、小鹿、小猴、狐狸、山羊、大象和野牛这些动物)

  三、借助汉语拼音,再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标好自然段的序号。

  2.画出你不理解的字、词。

  3.指名朗读课文,进行朗读指导。

  4.出示小黑板,思考回答问题。

  全文共有____个自然段,____幅图,讲了____听到“咕咚”的声音,没有弄明白,拔腿就跑,后来____、____、____、____、____也跟着跑,只有____没有跟着跑。帮助大伙儿弄清了真相的事。

  四、指导看图,说清图意。

  出示课文中的一、二、三、四幅挂图,要求学生按照“谁、在干什么、为什么这样”的顺序,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图意参考:

  1.兔子听到木瓜熟后掉进湖里的“咕咚”声,吓了一跳,拔腿就跑。

  2.听到兔子的叫喊,小猴、小鹿、狐狸、山羊也跟着跑。

  3.大象也跟着跑。野牛拦住了大伙儿,问“咕咚”在哪里,谁看见了?

  4.兔子领着大家来到湖边,弄清了“咕咚”是什么,大家都笑了。

  五、小结过渡。

  刚才,老师和大家听了录音,读了课文,看了插图,同学们对《咕咚》这篇课文所讲的故事有了初步的了解。这篇课文中,兔子听到“咕咚”声为什么拔腿就跑,其它几种动物为什么也跟着就跑,野牛为什么拦住它们,故事的结果怎样?这些问题你们想知道吗?(想)老师下一堂课再和大家一起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咕咚”是什么?

  2.这篇课文讲了什么事情,它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阅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1.(出示挂图1)这幅图讲了什么?(小兔听到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咕咚”声,吓了一跳,拔腿就跑)

  2.小兔为什么跑?(它认为咕咚可怕极了)

  3.它有没有仔细看一下?(没有)

  4.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发出“咕咚”一声,这声音太响了,胆子很小的兔子听到这个声音会怎么样?(害怕)

  5.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吓了一跳、拔腿就跑、边跑边叫)(随机理解:拔腿就跑)

  6.它边跑边叫,对谁叫?叫什么?(对小猴叫:“不好了,‘咕咚’可怕极了。”理解:这里的“咕咚”是指一种东西的名称)

  7.指导朗读:“不好了,‘咕咚’/可怕极了!”(注意停顿、重音、语气)

  三、阅读课文三、四自然段。

  1.(出示挂图2)这幅图讲了什么?(听了兔子的叫喊,小猴、小鹿、狐狸、山羊也跟着跑起来了。)

  2.小猴为什么也跟着跑?从哪儿看出来的?(小猴听了兔子的`叫声,认为“咕咚”追它们来了。从小猴子边跑边叫:“不好了,不好了,‘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可以看出)

  3.“咕咚”追它们来了,小猴子心里会怎样?(非常害怕)

  4.指导朗读:“不好了,不好了,‘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注意语气、停顿、重音。句中第二个“不好了”和“快跑哇”音要读得重一些,调要拉得长一点)

  5.小猴子那可怕的叫声,震动了整个森林。这一下森林里可热闹了。听!(放第四自然段的配乐朗读录音)

  6.这一自然段中讲到了哪些动物?它们怎么样?“大伙儿”指谁?(有狐狸、山羊、小鹿。它们也跟着跑起来,边跑边叫:“快逃命啊,‘咕咚’来了!”“大伙儿”指狐狸、山羊、小鹿)

  7.它们为什么叫“快逃命啊”?(它们认为“咕咚”是一种可怕的东西,要来吃它们了)

  8.比较“兔子”“小猴”“大伙儿”说的话。它们讲的话相同吗?不同在哪里?(小兔子只是说“咕咚”可怕极了;小猴子认为“咕咚”追它们来了;其它的动物以为“咕咚”吃它们来了。它们把“咕咚”越传越厉害)

  9.分角色朗读“兔子”“小猴”“大伙儿”说的话。

  10.就这样,很平常的一声“咕咚”声,由于动物们的误解、误传,它成了一种很怪的动物,吓坏了森林中的许多动物,它们一个跟一个跑起来,就连大象也怎样了?(跟着跑起来)

  四、阅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出示挂图3)这幅图讲了什么?(野牛拦住大伙儿问“咕咚”在哪里?谁看见了?)

  2.野牛为什么没有跑?它是怎样做的呢?(野牛想搞清楚“咕咚”是什么。它拦住了大伙儿)

  3.(出示“拦住”一词)你会做“拦”的动作吗?野牛是怎么拦的?(让学生通过演示理解)

  4.野牛拦住了大象和大伙儿后是怎样问的?(指导学生用“先问____,再问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问____”的句式回答。)

  5.分角色朗读“野牛”的问话和“大象”“兔子”的答话。

  五、阅读课文六、七自然段。

  1.(出示挂图4)这幅图讲了什么?(大伙儿知道“咕咚”的真相后,笑了)

  2.大伙儿是怎样知道事情真相的呢?(出示课文第六自然段和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比较朗读后思考:

  (1)木瓜为什么会自己掉下来?(木瓜熟透了)

  (2)木瓜掉进湖里为什么会发出很响的声音?(从高高的树上掉下来撞击水面)

  (3)“咕咚”究竟是什么?(“咕咚”是熟透了的木瓜从树上掉进湖里所发出的声音)

  3.知道了“咕咚”的真相后,它们都怎样呢?(大伙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

  4.这里的“大伙儿”指谁?为什么都笑了?(“大伙儿”指:兔子、小猴、小鹿、狐狸、山羊、大象。它们知道了“咕咚”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弄清了事情的真相后,觉得自己刚才的行动十分可笑,所以笑了)

  5.这时候,它们会想些什么呢?(诱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如:小猴想:我以后要向野牛学习,不再瞎跟着别人跑,而要问个为什么,弄清事情真相)

  六、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兔子听到“咕咚”的响声,没有弄明白,就边跑边叫“咕咚”非常可怕。小猴子听了兔子的话,跟着跑起来,并且叫大家也快跑。狐狸、山羊、小鹿听到后,一边跑一边叫大家逃命。大象看见了也跟着跑起来。野牛却不这样。他拦住大家问“咕咚”在哪里,谁看见了。最后兔子领着大家来到湖边,弄清了事情真相。

  2.在这个故事中,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在这个故事中,我喜欢野牛,因为它遇到事情不慌张,能先问个为什么,不盲目地跟着别人跑。我不喜欢兔子、小猴子、山羊、狐狸、小鹿、大象,因为它们遇事不先问为什么,别人怎么说,也跟着别人怎么说;别人怎么做,也跟着别人怎样做)

  3.我们同学们以后遇到事情应怎么办?(遇事先问个为什么,弄清事实真相)

一年级下册语文《咕咚》教学设计通用3

  1、知识目标

  (1)复习字词,巩固拟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故事。

  (3)了解课文内容,能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多想、多看和多问,才能了解事实真相”的道理。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动物的头饰等。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朗读指导法、小组合作法、开放式联想法。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复习词句。

  师:小朋友,美丽的大森林里,藏着许多有趣的事。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森林玩。你们高兴吗?

  (播放录音:要想去森林,先要闯三关!)

  师:怎么样,准备好了吗?

  第一关:词语小火车。(出示词语:咕咚、吓了一跳、拔腿就跑、小鹿、熟了、逃命、大象、拦住、领着、掉进湖里)这列火车开起来!

  生:开火车朗读词语。

  师:真不错,小火车开得又快又稳。

  第二关:选词造句。(词语同上)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说句子。

  第三关:拟声词找家。(咕呱咕呱、沙沙沙、嗡嗡嗡、哗啦哗啦、叽叽喳喳,短文内容:大森林里的声音真好听!雨娃娃()地飘落下来,小溪()地流淌着。勤劳的蜜蜂()地提着蜜罐采蜜,小鸟在树上()地唱着歌,一只青蛙从水里跳了出来,()地呼唤同伴。)请一生一边填空一边有感情地朗读。

  (播放声音:恭喜你们闯关成功,森林王国欢迎你!)

  二、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咱们赶快去森林看看吧,你们看,湖边的木瓜树上结满了金黄金黄的木瓜,真馋人哪!(播放:咕咚声)咦,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我听到了咕咚一声。

  师:咕咚声是从哪发出的?

  生:咕咚声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

  师:你们知道吗?就是这“咕咚”声,可把动物们吓坏了!现在,我们继续学习第20课“咕咚”,了解事情的真相。(板题:咕咚)请大家齐读课题!

  三、通读课文,理清脉络。

  师:请小朋友听读故事,一边听一边想,故事中依次出现了哪些动物?(视频播放课文朗读。)

  生:故事中出现了兔子、猴子、狐狸、山羊、小鹿、大象、野牛七种动物。

  师:课文中还配了四幅精美的连环画,请小朋友们快速打开课本106页,自由地、大声地朗读一遍课文,找出与图画相关的段落。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小朋友们读得可真认真!谁来汇报?

  生:第一幅图是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第二幅图是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第三幅图是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第四幅图是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四、赏析课文,表达感悟。

  (一)研读课文,感受故事。

  师:请大家欣赏第一幅图,齐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生:齐读。

  师:木瓜熟了,从高高的树上掉下来,声音会很(大)。这么大的声音,正巧就被胆小的`兔子(师贴板画兔子)听见了。兔子有什么反应?

  生:兔子吓了一跳,拔腿就跑。(板书:跑)

  师:拔腿就跑说明了什么?

  生1:说明兔子跑得非常快!

  生2:说明兔子吓坏了,根本没来得及思考拔腿就跑。

  师:兔子有没有看到咕咚?

  生:没有。

  师:谁来再读这一句。指名一生读。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把“吓、拔”重读,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只吓坏了的兔子,正惊慌失措地向前冲呢!

  师:兔子被谁看见了?

  生:小猴子。(师贴板画猴子)

  师:小猴子不明白了:“小兔子,你为什么跑啊?”兔子怎么回答?

  生:兔子一边跑一边喊“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

  师:在兔子心里,“咕咚”可能是什么?

  生1:咕咚可能是妖怪。

  生2:咕咚可能是怪兽。

  生3:咕咚可能是幽灵。

  师:总之非常可怕。兔子一边跑一边喊,此时此刻,兔子心情怎样?

  生1:兔子的心里十分着急。

  生2:兔子十分害怕。

  师:谁来再读这一句。指名一生读。读得好!

  师:听到兔子的叫喊,小猴子是怎么做的呢?请一位小朋友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指名读)

  师:小猴子一听,就跟着(板书:跟)跑起来,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小猴子根本没有去想咕咚是什么,就跟着兔子跑起来。

  师:小猴子一边跑,一边大叫,它在叫什么?

  生:不好了,不好了,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

  师:那小猴子现在心情怎样?

  师:老师也有发现,小朋友们,你们再来读读黑色部分的句子。(PPT出示)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动物们都是一边跑一边叫。

  师:动物们一边跑一边叫,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动物们都没有时间动脑思考“咕咚”是什么。

  师:你能用“一边……一边……”说个句子吗?(生答)

  (二)演读课文,明白事理。

  师:小朋友们,咕咚这么可怕,总得想办法这群可怜又可笑的动物啊!看,(PPT出示课文第三幅图)谁来了?

  生:野牛。

  师:野牛是怎么做的呢?请一位小朋友朗读课文第5自然段,其它小朋友动笔圈一圈,野牛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

  师:野牛是怎么做的?

  生:野牛拦住大象问,拦住大伙儿问,最后问兔子。

  师:野牛问了什么?

  生:咕咚在哪里?你看见了?

  师:从野牛的动作与问话中,你觉得这是一头怎样的野牛?

  生1:这是一头沉着冷静的野牛。

  生2:这是一头爱思考的野牛。(师板书:爱思考)……

  师:老师也想和小朋友们合作,我来扮演沉着冷静的野牛,采访一下这些吓破了胆的动物们。(师一边走一边问大象、狐狸、山羊、小鹿、小猴子,生根据角色进行回答)。我还是来问问小兔子吧!

  生:(扮演小兔子)是我听见了,咕咚就在那边的湖里。

  (三)寻找真相,揭示主题。

  师:嗨,都是听说的。“咕咚”究竟是什么呢?(PPT出示课文第四幅图)我们跟着小兔子去湖边看看吧!请大家齐读课文第6自然段,找出咕咚的真相。

  生:齐读。

  师:咕咚是什么?

  生:咕咚就是熟了的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

  师:知道了“咕咚”的真相后,大伙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它们在笑什么?

  生:它们知道了咕咚是熟了的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弄清了事情的真相后,觉得自己刚才的行动十分可笑,所以笑了。

  五、感悟事理,学以致用。

  师:原来它们闹了一个大笑话。小朋友们,故事讲完了,在这个故事中?你喜欢谁?为什么?

  生1:我喜欢野牛,因为它遇到事情不慌张,能先问个为什么。

  生2:我喜欢野牛,因为野牛不盲目地跟着别人跑,而是动脑筋思考,弄清事实的真相。

  ……

  师:在生活中,假如你遇到类似的事情,应该怎么办?

  生1:我们也应该像野牛一样,遇事先问个为什么。

  生2:我们应该弄清事实真相后再决定怎么做。

  ……

  六、表演故事,画龙点睛。

  学习了这么有趣的故事,让我们学习到了做人做事的道理,我们班的小演员还把这个故事编成了一个童话剧,请我们的小演员上场吧!看,森林小剧场已经开演了!(播放背景音乐,生表演童话剧)

  师:从小朋友们的掌声中,我听出来了你们的表演真精彩。老师也有创作,我把这个有趣的故事编成了一首诗歌。请小朋友们跟着节奏拍手读一读吧!(PPT播放背景音乐,生拍手读儿歌,再次理清文章的脉络。)

  七、再谈感悟,升华主题。

  师:小朋友,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学会了什么?

  生1:我会分角色朗读课文了。

  生2:我体会到了“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想想或去看看,才能了解事实真相”的道理。

  生3:学了这篇课文,我明白了,生活中遇事要多动脑筋,不要盲从。

  生4:我看了同伴们的表演,我感觉这个故事真有趣。我要讲给我的爸爸妈妈听。

  ……

  八、知识链接,延伸课堂。

  小朋友,森林中还蕴藏着好多有趣的故事,“森林故事吧”为大家推荐了三个故事,(PPT呈现课后朗读篇目)请大家课后认真读一读,在下周的“小小故事会”上,你能成为“班级故事大王”。老师期待你们精彩的展现!下课!

一年级下册语文《咕咚》教学设计通用4

  内容简析

  这是一篇小朋友们喜爱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个木瓜掉进湖里,发出“咕咚”的响声。兔子听到响声吓了一跳,没看看是什么,拔腿就跑。狐狸、猴子、小鹿、松鼠也跟着跑起来。狮子被它们吵醒后,和大家一起回到湖边,恰好又有一个木瓜从那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咕咚”一声,真相大白。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正确书写“看、着、兔”等8个字。学习“羊字头”“足字旁”两个新部首。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明白,无论遇上什么事,都要弄清事情的真相,不能随便听信,盲目从事。

  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

  教具准备

  cai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游戏导入

  1、让同学戴上头饰分别扮演兔子、狐狸、猴子、小鹿、松鼠、狮子。让他们表演这些动物最拿手的本领。

  2、学生观看表演后,屏幕出示课题,并配上“咕咚”的声音。

  3、“咕咚”究竟是什么?请大家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

  2、通过比一比,看谁找得又快又准的形式标出课文的生字词。

  3、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识字。

  4、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三、互助合作、讲讲故事

  1、小组(同桌)合作讲故事。可以独立完整地讲给同学听:也可以几个人合作,各讲某一部分;还可以讲自己最喜欢或自己认为最有趣的一部分。

  2、指名(小组推荐)上台讲故事;同样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也可以互相补充。

  3、组织评议。

  四、提出问题、感悟文意

  1、找出自己不懂或不明白的地方,提出问题同桌(小组)讨论。

  2、男女生互动学习。先由一位男同学代表男生把自己不懂或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再由一位女同学来帮他解决问题;女同学把问题解答完了再反问那一位男同学是否明白了,这位男同学或其他男同学可以对女同学的回答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位女同学和其他女同学可用书本里的语言或用自己从书本上知道答案证明自己说的是对的。教师从旁相机点拨,形成一种人人参与、大家互动、气氛高涨的学习氛围。

  如:(1)男:我不明白为什么小兔子听见湖中传来“咕咚”一声便吓得撒腿就跑?它为什么不回头去看看是什么?

  女:因为小兔子的胆子很小。

  男:我还是不明白。

  其他女同学可补充。

  (2)女:为什么猴子、小鹿、松鼠也跟着他们跑了起来。

  通过男女同学互相提问、互相解答的学习形式,老师从旁相机指导,使学生明白,小兔、猴子、小鹿、松鼠它们没有弄清事情的真相,轻易相信别人;而狮子能对事情问个明白、弄清楚真相,不随便相信别人。

  五、品读句子、读书明理

  1、课件出示,兔子、狐狸、猴子、小鹿、松鼠、狮子的对话,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组句子练习读好。

  2、通过请xx听我读、我能读好、我想听xx读、师生、男女生、小组赛读等多种形式的训练,让学生读出小兔子害怕的语气,狐狸、猴子第一次说话也是害怕的语气,狮子奇怪、认真的语气。

  3、思想感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要弄清事情的真相,不要盲目相信别人。

  六、小组合作、演演故事

  让学生自由找伙伴组合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