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优秀

时间:2023-11-14 09:55:5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优秀(推荐)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优秀,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优秀(推荐)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优秀1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全诗,学习诗歌中所运用的用典比兴的艺术手法。

  2、学生通过朗读诗歌、情境体验、合作交流及教师点拨这一学习过程,学会诗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深层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现的情感,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3、教师通过对诗歌的深层解读,学习曹操在诗歌中体现的生命意识,培养学生珍惜时间、树立远大抱负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解读诗歌意象,学习魏晋诗歌的用典比兴表现手法,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课前大家先一起来听段诗歌朗诵。听完朗诵以后,哪位同学能跟大家说说你对刚刚这首诗歌的`了解呢?看来大家对曹操很熟悉啊,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曹操的这首《短歌行》。

  (二)朗读诗歌,初步体会诗歌“忧”的基调

  学生自由诵读诗歌,结合诗歌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大意。

  教师在学生朗读诗歌之前该让学生明确诵读诗歌的过程中体味诗歌忧的感情基调。

  (三)赏析诗歌语句,解读诗歌意象

  在学生个性化解读的基础之上,将全班分为六个小组,组内互相参照,互相启发,要求组内成员都要分享自己对诗歌中的意象的解读及对诗人“忧”的内容的解读;2.各小组内推选小组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1、诗中表现诗人“忧”的诗句?

  明确:“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课件展示)

  2、诗人为什么而“忧”?

  明确:①忧功业未成(板书)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课件展示)

  ②忧贤才难求(板书)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课件展示)

  3、诗人是通过哪些意象来抒发自己“忧”的感情的?

  明确:酒、朝露、明月

  (1)酒

  在诗歌中“酒”一般被用来表达忧愁思绪,因而有了“借酒浇愁”一说,同学们结合诗人生平及整首诗歌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曹操借酒表达的是积极的人生态度还是消极的?

  (知人论世。结合全诗可明确曹操表达的是人生短暂,要抓紧时间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

  (2)朝露

  诗人将人生短暂比喻成“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一般指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操《赠白马王彪》)“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

  (3)明月

  在古典诗歌中明月一般借以寄托相思别绪,在此曹操借明月喻贤才,“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贤才就像天上美好的月亮,一心向往,不知何时才能得到,因而“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4、诗人借助了很多意象来表达自己“忧”的情绪,他又通过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思想感情的?

  明确:

  比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用朝露比喻人生短促。“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用明月比喻贤才。

  用典“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诗是表达女子思慕爱人,曹操在引用上省略了“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用含蓄的方法来表达求贤若渴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表现诗人求贤如渴的心情。

  5、诗歌中“忧”的情绪贯穿全诗,但是同学们朗读的时候却情绪激昂,大家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诗歌虽然“忧”的情绪贯穿整篇,但是在忧的背后却饱含诗人建立功业、渴慕贤才的理想和抱负。

  6、请个别同学朗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其他同学思考曹操借这几句诗表现什么?

  明确:这几句诗勾勒出一幅彷徨无依的特点,“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了良将贤才无明主可选时的彷徨,与曹操在整诗中表露的求贤若渴、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抱负相呼应。

  (四)教师总结,拓展作业

  1、正是渴望建功立业、一统天下,所以面对短暂的人生,曹操一扫前人要及时行乐的消极态度,发出人生苦短,及时立业的感慨,处在乱世的曹操,在50多岁的高龄仍然渴望建功立业,作为年轻一代的大家更应树立远大抱负,发愤图强。

  2、以一篇短文写《短歌行》给你的启示,题材不限。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优秀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通过归纳、总结,理解“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等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故事中“先驱者”、“守旧老人”、“无知的人们”三种形象的典型意义。

  3、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威廉·亨德里克·房龙(1882-1944)系荷裔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其著作主要是历史和传记,包括《人的故事》(即《宽容》)、《文明的开端》、《奇迹与人》、《圣经的故事》、《发明的故事》、《人类的家园》及《伦勃朗的人生苦旅》等,早在20世纪20—30年代,房龙的部分著作即被译成中文出版,影响当时整整一代年代人,房龙的著作,其选题基本上围绕人类生存发展的最本质的问题,其目的是向人类的无知与偏执挑战,普及知识与真理,使之成为人所知的常识,因而具有历史不衰的魅力。

  二、诵读课文,概述各部分的'故事情节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明确:

  1、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2、一个敢于离开山谷的漫游者回来后即将受到审判。

  3、漫游者向大家介绍外面美好的世界,并愿意领大家同去。

  4、守旧老人以旧的律法煽动人们杀死了漫游者。

  5、无知山谷发生了特大干旱,饥嚎遍野。

  6、半数以上的人在饥寒中死去,律法还必须遵守。

  7、在失望中爆发了叛乱,人们投奔陌生的世界。

  8、人们沿着先驱者开辟的道路找到了绿色牧场,认识到以前的错误。

  9、人们建起智慧老人的大厦,立碑纪念先驱者。

  10、希望这样的事将来不要发生

  三、细读课文,思考问题

  作者在文中塑造了哪几类形象?他们各自有何特点?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明确:

  作者在文中主要塑造了三类形象:

  一类是守旧老人,他们尊崇古老的律法,实现着我即法律的训条,任意决定他人的生死,他们欺骗无知的人们,陷害先驱者,因此他们的行为阻碍了人们接受新思想,最终遭到人们的谴责。“守旧老人”则象征着传统的过时的带有偏见的祖宗律法,它处处阻碍着新事物的发展。

  另一类就是与守旧老人进行殊死斗争的勇敢的先驱者,他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勇于冲破专制主义的禁锢,冒着死亡的威胁,离开无知山谷,艰苦跋涉,探寻外面的世界。他不顾迫害,又回来告诉人们他自己的发现。面对审判和死亡,他毫不畏惧。历史证明,他是对的,终究得到了人们的尊崇。“先驱者”象征着新的思想、真理和新的事物。

  第三类形象就是生活在无知山谷的无知人们,他们愚昧、无知,迷信古人,盲从守旧老人,视先驱者和真理为异端邪说,无形中作了守旧老人的帮凶,用沉重的石块砸死了先躯者。但是真理上不可抗拒的,一场生存危机,迫使人们推翻了传统秩序,走上了先驱者开辟的道路,终于找到生存的希望和幸福的家园,人们这才悔悟,认识到先驱者是对的,这才懂得尊重智慧。

  四、理解文中含蓄,抽象的语句

  结合课后练习二,理解课文中含蓄抽象的语句。(参考答案见《教师教学用书》)

  五、自由品读,发表见解

  1、找学生诵读其认为文章中富有哲理的文句,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2、让学生自选角度分析评价本文(可以从语言方面入手,也可以从文章所蕴涵的哲理入手)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优秀3

  一、单元任务分析

  1、本单元在整本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主要内容:

  本单元学习的是古代记叙散文,有记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有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学习本单元既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帮助学生掌握阅读古文的基本技巧及叙事艺术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思考、领悟,以便为后续学习应用性打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本单元在整套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从整本教材来看,教材的编排侧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本单元学习的这些文言基础知识与能力都是阅读鉴赏古文必不可少的装备,是学生学习整套高中语文教材中古文知识的基础部分,更是学生全面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重点学习任务。所以以本单元为突破口,锻炼学生提要钩玄的能力,加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为以后学习各类奠定文学基础,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3、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初中到高中的过度问题我们一定要把握好,怎样引起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标。这需要老师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起点。想办法把抽象繁琐的知识具体简单化,让学生多读、多思考、多总结。

  二、教学目标

  1、三维目标(总体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左转》《战国策》《史记》等的文学常识;掌握基本的文言文知识,比如:课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2)能力目标:掌握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概括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领会古代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3)情感目标: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客观评价人物性格特点。

  2、具体实施(分目标):

  《烛之武退秦师》:了解《左转》有关的文学常识;侧重学习本篇中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让学生能够理清思路,简单概括故事情节。

  《荆轲刺秦王》:了解《战国策》有关的文学常识;侧重分析荆轲这一英雄人物的性格特点。让学生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鸿门宴》:了解《史记》有关的文学常识;要求学生在对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人物性格特点把握的基础上,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及准确概括故事情节。

  三、重难点

  重点:教会学生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即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括的叙事脉络,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难点: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与公正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

  四、教学方法

  《烛之武退秦师》:以讲解法为主,辅以诵读法(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精彩的人物语言。

  《荆轲刺秦王》:以讲解法为主,辅以诵读法(分角色朗读),让学生领会荆轲的英雄精神。

  《鸿门宴》:以讲解法为主,辅以讨论法,朗读法,让学生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

  五、教学资源

  教材、多媒体、音频、视频等。

  六、课时安排

  《烛之武退秦师》:2课时。

  《荆轲刺秦王》:2课时。

  《鸿门宴》:2课时。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优秀】相关文章:

优秀高中语文教学设计02-18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优秀09-14

优秀高中语文教学设计7篇02-18

高中语文《逍遥游》优秀教学设计10-16

高中语文的教学设计03-01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11-29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02-18

高中语文《师说》教学设计03-04

高中语文《雷雨》教学设计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