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语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3-10-24 07:18:0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语文教学设计模板2篇[精华]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学设计模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学设计模板2篇[精华]

语文教学设计模板1

  【教学目的】

  1,积累词语,理解词语,运用词语。

  2,了解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3,了解科举制度下社会各色人等心灵扭曲,趋炎附势的众生相。

  【教学重点】

  感知主要人物形象范进,理解范进形象的典型性。 欣赏本文的讽刺手法,体味对比,夸张与写实在讽刺小说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文献法 讨论法 点评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图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那么今天,当我们认识又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二)检查预习

  1.《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样的小说?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三)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 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四)讨论:

  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2.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

  (主要是两点:

  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

  ②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3.孔乙己沦为乞丐,可范进中举了“老爷”,两个人的命运相反,为什么说《范进中举》一文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毒害?

  (两个人思想本质是一样的。在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凭科举道路而改变社会地位的'只是极少数,若范进考不中,命运也将是凄惨的。所以写范进中举后而发疯正是从另一个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4.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第二课时

  (一)讨论:

  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待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用胡屠户的语言、行动说明)

  2.胡屠户是怎样一个人?

  3.张乡绅为什么对范进又送银子又送房?

  4.胡屠户和张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作品是否对胡屠户着墨过多?是否可以不写张乡绅? (作品通过这两个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奉承、攀附的权贵,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这两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二)学习、讨论作品写作特点

  1.你认为这篇课文中哪儿的描写特别精彩?(启发学生充分发表见解)

  2.文中多处引人发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

  ①指导学生讨论练习五,体会夸张的讽刺效果。

  ②“不想胡屠户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连忙向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这段文字中是怎样运用夸张的,有何作用?

  ③文中还有何处是夸张?

  3.本文的讽刺与《孔乙己》一文的讽刺有什么不同?

  4.本文还运用了对比的写法,主要体现在哪儿? (两点:①范进中举前后的社会地位;②胡屠户对待范进前后的态度。)

  5.对比的方法对于表现本文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范进先贱后贵,胡屠户前倨后恭,这种对比深刻而鲜明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作业布置

  胡屠户道:“我哪里还杀猪!有我这贤婿,还怕后半世靠不着也怎的?”这里把胡屠户恭维的话写得极其精彩,一个靠字,道破心机,请以第一人称说出胡屠户的这番心机。

语文教学设计模板2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欣赏古典诗歌,对古典诗进行审美性解读。

  2、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分析重点诗句,了解诗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3、了解《饮酒》一诗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感受情景描写的传神特征。

  4.、了解陶渊明及其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初步了解五言古诗的一般特征。

  二、教学重点:

  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感受情景描写的传神特征。

  三、教学难点:

  了解诗的意境美,感受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深切体味及其情感表现特征。

  四、教学方法:

  1、朗读:

  ①学生各自读

  ②齐读。

  2、提问:用提问方式设计课程讲读。

  五、课前作业:

  学生查找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

  六、教学设计:

  两个目标:一是体味作者的感情,了解本诗意境;二是如何从写作角度展现本诗的审美性。

  1、导入新课。

  我国诗歌,有许多题材分类。比如以前学到过的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题材的诗歌——田园诗。它是由东晋的陶渊明开创的,并且由陶渊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顶峰。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陶渊明的《饮酒》。

  2、学生反复朗读,把握语调、语气和节奏。初步了解诗的内容。

  ⑴学生各自读。

  ⑵教师学生共同讨论朗读时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

  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

  ⑶按分析的节奏、语调、语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处理字词。

  让学生挑出不会的字词。

  结庐:结,建造、构建。庐,这里指简陋的'居室。结庐就是建造简陋的居室,这里指居住在此。 尔:代词,这样,指上句。

  远:此处为动词,当远离讲。 见:指不经意看见。

  山气:指山中景色。日夕:指傍晚。 相与:共同、一道。

  4、学习课文。

  ⑴第一段

  ①提问:前四句怎么理解?

  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②第一层描写“身居闹市,一尘不染”,根本的原因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⑵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在院中东边的篱笆下,诗人正在专心聚志悠闲自得地采菊花,偶一抬头,悠远的南山无意出现在眼前,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这两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形象。体现了作者超脱尘俗、热爱自然的情感。(营造了一种和平静穆,恬淡自然的意境。)

  “菊”是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②“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

  “见”是无意中看见,好像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其中含有人与物融为一体的感觉,用“见”追求的是一种无意为之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没有“见”的表达效果好。 ③“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有何关系?

  明确:

  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山中景色在夕阳下更加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B、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C、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如果没有悟出这个理,哪会有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所以,这个“理”,正好为“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抒情悟理,互为表里。

  ④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明确: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⑶、艺术特色

  叙事、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

  一、二句叙事,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

  前面四句在事理情中融情,透露出诗人恬淡的心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将景、情、理融为一体,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抒情悟理,互为表里。 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于抒情中蕴含着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七、小结:

  这首诗为我们建构了一个远离尘世、恬淡、悠然的田园意境,表达了作者归隐的情感。这也是当时士大夫的审美追求和审美情趣。

  八、作业:

  1、背诵《饮酒》

  2、找出陶渊明其它的一些诗与这首诗做比较,体味是人的表达的情感,试着写一遍读后感。

【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语文《咏雪》教学设计01-17

语文《劝学》教学设计01-15

语文教学设计08-03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09-28

【精选】语文跳水教学设计07-05

语文教学设计[精选]07-04

语文教学设计08-04

《语文活动》教学设计02-21

语文观潮教学设计02-25

语文《村居》教学设计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