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密度教学设计

时间:2023-08-03 13:31:0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优选】密度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密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优选】密度教学设计15篇

密度教学设计1

  1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习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

  熟悉量筒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通过量筒、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2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本节的难点是学生对“密度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的认识,以及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教学活动

  1.实验探究过程设计

  “密度”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今后学习液体压强、浮力以及高中气态方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密度”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又是一个比较抽象、比较难懂的概念。初二学生由于对此概念弄不清楚,影响了以后有关内容的学习。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密度概念,教材设计了对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实验探究,使学生经历“密度”的概念的建立过程。

  (1)创设情景

  课堂上,让学生观察两个(一个是铝制的,一个是不锈钢制的)大小、形状一样的勺子。或者观察两杯体积相同的不同液体的质量。很多学生会像小聪一样,提出猜想: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可能质量不同。并进一步思考,这里包含有什么道理呢?

  (2)制定计划,进行探究

  收集日常生活中体积不相同的不同物质比较容易,所以小聪制定了收集生活中的一些小物品,进行探究。

  在制定计划时,需要教师引导。首先让学生思考:铁块和木头谁重?怎么比较铁块和木头谁重?由此引导学生得到用天平、刻度尺和量筒测量这些小物品的质量和体积,然后计算1cm3物体的质量的设计方案。

  然后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探究。对于小物体的体积,学会使用量筒是学生继续探究的前提。可以组织学生阅读课本117页,学习量筒的使用方法。

  (3)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每个小组的测量结果数据量少,总结不出规律。必需汇总各小组数据,填入课本118页表中,才能显示出规律性的结论:1立方厘米质量相同的物体都是由相同的材料组成的。

  对这个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1cm3物体的质量”有什么意义?应使学生悟出“1cm3物体的质量”可以区别不同的物质,并进一步认识到这是一个描述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由此给出密度的概念。

  根据密度的定义,可以推知密度的公式ρ=m/V。

  对于教学的'实施过程,需要有以下几点说明。

  (1)密度的公式:

  这个公式的得出实际上是利用了密度的概念和相应的运算法则,也就是要求出单位体积的质量应当用除法,所以同学们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尤其是一些物理公式,一定不要死记硬背,要学会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明确同种物质密度跟质量不成正比,跟体积不成反比的结论.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对同一种物质来说,在一定条件下,密度是一个常数.密度表示的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例如铝的密度是2.7×103 kg/m3,它的意义是1立方米的铝的质量是2.7×103 kg。可见物质的密度是用物质的质量和它的体积的比值求出的,而不是由它质量的多少或它体积的大小所决定的.因此不能说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跟它的体积成反比.例如一块铝切去一半,剩下一半的密度是否发生了变化呢?没有,因为当这块铝切去一半时,体积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质量也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但m/V的值即ρ并没有发生变化.

  (2)密度是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物质的特性是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而又能相互区别的一种性质.密度描述的是:各种物质在体积相同的条件下,所含的质量不相等的特性.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物质的密度与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运动状态无关.由于物体在温度发生变化时,体积会发生变化(即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而质量不变,则物体的密度要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在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时(例如水结成冰)密度一般有变化.例如一块铁,它的温度升高了,体积会膨胀,但是质量没变,这样根据ρ=m/V,公式中分子不变,分母变大,分数值应当变小,所以密度会变小.

  上边这些变化有时比较小,比如铁块温度升高.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情况下,可以不考虑密度的变化,但有些变化较大就必须强调条件,比如气体的密度,在密度表中就限定了条件,是0℃及1个标准大气压下.正是由于这样,我们说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并不是说物质的密度是永远不变的,它还是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要发生变化的.前面我们讲的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属性是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质量与形状、状态、位置无关.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指的是在一定温度和状态下.今后我们讨论的问题,大多是温度变化不大的情况,可以把密度视为定值.

  (3)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单位千克和体积单位立方米组成,属复合单位。这是教学的难点,有必要特殊强调一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对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学生要了解,会查密度表中的密度值。另外教师可再补充介绍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密度值,宇宙中某些恒星的密度等,同时介绍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发现氩气从而获诺贝尔物理奖的科学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并不断探索。

  2.密度的应用

  在生活和生产中密度的应用很广,我们可以根据密度的大小鉴别物质,通过测定密度,发现新材料,估测矿山、油田的储量等。教师可以结合课本120页的图6-2-4讲解。

密度教学设计2

  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作者及工作单位 教材分析 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这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后面学习浮力、液体压强的基础;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学情分析 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密度的概念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经过计算、分析、比较、交流,最后得出的。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密度概念的理解,着重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密度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通过探究实验,进一步熟悉天平的构造、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学会用刻度尺、量筒和天平测定液体和固体的体积与质量。 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体积和密度三个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理解物质的属性之一——密度。 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 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理解物理中研究问题常用的求比值的基本方法。 体验和感悟密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实验探究及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 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及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密度教学设计3

  【整体设计】

  密度是初中物理教学重点内容之一,也是课程标准中要求的七个掌握层次的重点知识之一。学好本节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所以“密度”这节课是本章的重点课。“密度”是在学习了“质量”之后而引入的一个新的物理量,它在全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在质量的基础上对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探索,也是掌握测定物质密度的方法和解决有关密度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并为更深入学习液体压强、浮力等知识做铺垫。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是物理课程的目标,同样也是本节教学的重要内容。

  本课教学可分为4部分:

  1.课题引入。展示一些实物让学生分辨,由对于一些物质用通常辨别物质的一些办法无法直接辨别,引到需要用新的科学方法解决来引入。

  2.密度概念的引出。应通过直观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所以,组织学生做好“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对初中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突破此难点的方法是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类比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回顾利用比值定义电功率的方法来建立密度的概念。

  3.密度的公式、单位。要注意公式书写的规范和变形公式的教学。但密度的单位属于组合单位,是第一次在初中物理中出现。教学时应让学生弄清密度单位的组成、符号、读法、写法。㎏/m3与g/m3之间的关系学生易混,也要加以强调。在后面的例题教学时,也要注意强调统一单位。还要运用教材中的小资料来加深学生对密度这一概念的认识。

  4.密度的应用。可以用教材上的例题来进行教学,也可以补充习题,为了让学生熟练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解题时,应注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启发学生“一题多解”。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用比值的方法定义密度的概念。

  2.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教学关键】

  通过组织好实验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关键点。

  【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主要采用启发和观察实验的教学方法。并配合讲授、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优化,突破重点、难点。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提高。

  【课时安排】

  2课时。(第1课时学习“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和“密度”,第2课时学习“密度的应用”)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3.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在交流与讨论中所持的正确态度。

  3.在概念建立过程中,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一杯酒精、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

  学生:托盘天平和砝码、相同体积的铜块、铁块和铝块、不同体积的铜块、铁块、铝块和肥皂块、大注射器等。

密度教学设计4

  一、教材分析:

  本实验是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应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实验应当测量的物理量以及选择的仪器,并进而明确实验的原理。本节实验能力的培养重点放在实验设计能力上,因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实验所选择的仪器以及实验要测定的对象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自己设计实验表格,并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物质的密度。这是一个测定性实验,通过这一实验学生明确实验原理,加深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并通过实验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仪器进行实验设计、进行表格设计、以及动手操作。本节实验所需仪器设备较多,通过本节课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工作习惯,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用2课时。

  二、学情分析: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会使用天平和量筒;具有初步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但比较习惯老师给什么记什么。缺乏主动性和探究精神,活性思维和动手能力较差。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熟悉天平的构造及其使用。

  2.会用天平天平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的过程和方法。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3.通过对物质密度的测定,学生对间接测量有感性的认识。

  4.学生知道实验原理和实验目的、明白实验步骤的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所拓展。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学生乐于用实验方法探索物理现象中的规律。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密度的概念、测量和应用;比值定义法的实验方法。

  2.教学难点:

  学生亲自动手、合作获得多种物质的多组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密度的概念。

  五、学习情境设计:

  故事情境引入,问题情境引导思考进入探究、合作学习之中。

  六、教学媒体资源的设计:

  在多媒体教室进行;采用PPT课件;多组实物的天平、量筒、木、铁;实验表格。

  七、教学策略与活动设计:

  采用讲授法、实验法、协作式、问题解决式多种策略组合的教学模式

  八、教学过程:

  1.密度概念的引入

  公元前245年,为了庆祝盛大的月亮节,赫农王给金匠一块金子让他做一顶纯金的皇冠。做好的皇冠尽管与先前的金子一样重,但国王还是怀疑金匠掺假了。他命令阿基米德鉴定皇冠是不是纯金的,但是不允许破坏皇冠。

  这看起来是件不可能的事情。在公共浴室内,阿基米德注意到他的胳膊浮出水面。他的大脑中闪现出模糊不清的想法。他把胳膊完全放进水中,全身放松,这时胳膊又浮出水面。他从浴盆中站起来,浴盆四周的水位下降;再坐下去时,浴盆中的水位又上升了。他躺在浴盆中,水位变得更高了,而他也感觉到自己变轻了。他站起来后,水位下降,他则感觉到自己变重了。一定是水对身体产生向上的浮力才使他感到自己变轻了。他把差不多同样大小的石块和木块同时放入浴盆,浸入到水中。石块下沉到水里,但是他感觉到木块变轻了。他必须要向下按着木块才能把它浸到水里。这表明浮力与物体的排水量(物体体积)有关,而不是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在水中感觉有多重一定与水的密度(水单位体积的质量)有关。阿基米德在此找到了解决国王问题的方法,问题的关键在于密度。如果皇冠里面含有其他金属,它的密度会不相同,在重量相等的情况下,这个皇冠的体积是不同的。把皇冠和同样重量的金子放进水里,结果发现皇冠排出的水量比金子的大,这表明皇冠是掺假的。

  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些实验:

  a.将涂有同种颜色、同体积的两物体放在托盘天平的两个盘上,结果天平失去平衡。

  b.取同体积的水和酒精倒入质量相等的两个空烧杯中,然后分别放到天平的两个盘上,结果天平也失去平衡。

  两物体的体积相同,质量不同;水和酒精的体积相同,但质量不同。

  这说明不同物质在体积相同时,质量是不同的。

  现在我们只知道了涂有同种颜色的两个物体不是同种物质,还不知道它们各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对于同一种物质来说,它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实验来研究:

  我们取大小不同的外形规则的小木块和小铁块,然后用天平称出铁块或木块的质量,用刻度尺测出其体积,并计算第一个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将这些数据填入绘制的表格中:我们对上面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看看能得出什么规律?

  不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我们取大小不同的外形规则的的两个铁块,然后分别用天平称出两个铁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其体积,并计算出大小两个铁块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将这些数据填入绘制的表格中:我们对上面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看看能得出什么规律?

  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

  分析与与论证: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单位体积的木块、铁块的质量的关系?对实验表格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出:

  单位何体积木块的质量是相同的。

  单位体积铁块的质量是相同的。

  单位体积木块和铁块的质量是不同的。

  2.密度的概念

  不同物质在体积相同时,质量是不同的。不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

  在物理学中为了表示物质的`上述特性,将某种物质单位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3、密度公式与密度单位密度=质量/体积

  指导学生阅读书上的密度公式、单位及密度表,熟悉常见的物质的密度。

  单位转换:训练(1)7.9×103㎏/m3= g/cm3(2)2.7 g/cm3 = ㎏/m3

  判断:1、大铝块的质量为4㎏,小铝块的质量为1㎏,则大铝块的密度大于小铝块的密度。()

  2、一杯酒精用去一半后,剩下的酒精密度为原来的一半。()

  想一想:一个铁球的质量是15.8克,体积是2立方厘米。则铁球的密度是多少?

  练一练:酒精和煤油的密度都是0.8*103 ㎏/m3 ,那么能装下1千克水的瓶子,一定能装下1千克的(?)

  A酒精B煤油C酱油D豆油

  课堂巩固

  1.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

  2.密度是表征物质特性的物理量,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同种物质,在一定的状态下密度是定值,它不随质量的大小或体积大小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密度的计算公式是,密度的单位有:或

  3.一杯盐水,现在用掉半杯,那么剩下的半杯盐水()

  A.其密度减半,质量减半B.其质量减半,密度不变

  C.其体积减半,密度也减半D.其质量、体积、密度均减半

  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对于给定的一种物质,它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

  B.物质的密度和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

  C.质量相同的不同物体,它的体积与密度成正比D.体积一定的不同物体,它的质量与密度成正比

  5.制作飞机应尽可能的选用密度的材料,制造电风扇底座应尽可能选用密度的材料。

  6.有一块金属,质量为237g,体积是30 cm3,这块金属的密度是kg/m3,这种金属是。若将这块金属切成两半,则其中一半的密度是kg/m3。

  7.单位换算:

  (1)30ml= cm3= m3

  (2)5.5g/ cm3= kg/ m3

  (3)7.9×103kg/ m3= g/ cm3

  4、密度知识的应用:

  指导学生书上密度知识的应用,熟悉密度的变形公式,启发学生从密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出发,寻找密度知识的应用途径。

  课堂巩固:

  1.查表分析:质量相等的铝块和铜块,铜块的体积铝块的体积,因为铜块的密度铝块的密度。体积相同的水和煤油,煤油的质量水的质量。(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物质密度(kg/m3)煤油0.8×103;水1.0×103;铝2.7×103;铜8.9×103

  2.甲、乙两个实心球,体积之比是2:3,质量之比是5:2,则甲、乙两球的密度之比是()

  A.5:3 B.3:5 C.15:4 D.4:15 3.通常说的铁比棉花重,它的实质是指()

  A.铁的体积比棉花的体积小B.铁的密度比棉花的密度大

  C.铁受到的重力比棉花受到的重力大D.以上说法都有道理

  4.一瓶子最多可以装0.2kg的水,那么用它最多可以装酒精()

  A.200g B.125g C.160g D.250g

  5.体积和质量都相同的铝球、铁球和铜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铝球可能是实心的,而铁球和铜球一定是空心的

  B.铝球一定是空心的,而铁球和铜球也是空心的

  C.铜球是实心的,铁球和铝球也是实心的

  D.铜球是空心的,而铝球和铁球是实心的

  6.质量和体积都相等的空心球,分别是铜、铁、铝制成,那么其空心体积最大的是()

  A.铜球最大B.铝球最大C.铁球最大D.无法判断

  7.关于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密度是物体的疏密程度

  B.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跟体积有关

  C.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它的大小跟质量、体积无关

  D.物质状态发生变化时,质量不变,密度也不会变

  作业:

  1.一只空杯内放入一些砂糖,冲入开水,砂糖慢慢溶化了。对此,甲同学说,杯中糖的质量在变小,直至质量为零;乙同学说,固体的糖质量少了,但总的糖的质量是不会变的。你说哪一个同学说得对?你可用什么方法明?

  2.有一天,小明看到煤气公司价格牌上,冬季55元/瓶,夏季51元/瓶,他寻思着,为什么夏季价格低?他查找了煤气资料,煤气冬季密度0.88×103kg/m3,夏季密度0.8×103kg/m3,煤气瓶容积0.015m3。通过计算发现夏季价格比冬季价格____(填“高”或“低”),若夏季价格与冬季价格一样,夏季应标价为____元/kg。

密度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鲁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密度社会生活》。学生通过学习前三节质量和密度的知识后,对物体的质量这一属性和物质密度这一特性有所了解,并且已经学会了使用天平和量筒来测定物理的质量和体积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方法积累。而这一节课恰是讲解密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是理论联系实际且应用于生活的实践性课。为此,我采用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再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实验性课型。实验过程中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各自课题,加深合作交流的意识。此外,这节课也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具有培养功能。

  二、学情分析:

  从初三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经过一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已经基本具备了一个科学探究的素养,他们从事物的对立统一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乐于独立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解释和论证事物或现象间较为复杂的因果关系,在学习密度的知识后也期望继续研究并且去解决一定的生活问题。所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注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再通过猜、想、分析、实验、推理等手段来处理问题,层层深入,最后通过学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还会大大加强学生学习物理、运用物理的自信心。

  从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上来看,虽然学习了质量和密度的知识,了解了一些常见的测量工具名称,但在对知识原理的理解程度还不够深刻,有些测量工具仅是通过多媒体见过其形,没有真正的去实践过,有些没有见过的材料也只有合作交流,猜想其作用,所以在这一节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要适应的加以引导教给学生使用工具的方法,利用测量数据分析问题的思路,并对实验操作及结果进行适时分析。

  三、设计理念

  做到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学习方式的多元化。教师在这节课打破教材结构,合理重组内容,使整个课堂既充实、严谨,又增强了科学性。教师善于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呈现出情理相济、动静相成和谐美。在教师的组织下,全体学生和教师一道积极的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时地对学生进行点评。给获取成功的同学以祝贺,给遇到困难的同学以指引,给失去信心的同学以支援。

  教师深挖本节课所能体现的各个知识点、能力点、德育点。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这节实验活动课的内容就是依靠实验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常规方法所不能解决的“难题”,教师利用这些“难题”来启迪学生思维,帮助其自发学习、自主探究、自行获解,实验中发挥一个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培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困难、战胜自我信心,与此同时,学会与同学共同交流获取知识。

  四、设计思路:

  1、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能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质量与体积。

  过程与方法:学会系统地整理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量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探究活动中,受到科学态度、科学观念的熏陶,培养他们创新的精神、实践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2、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都是利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突出与突破的方法是利用组间合作与汇报交流来实现。

  3、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按照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评价、评估,完成本节内容从现象到理论的过程,得出每一个问题的初步结论,并总结出每个情境中使用的方法。

  合作学习:学生组内合作与集体合作是这一节课呈现的主要方式,充分利用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与智慧,积思广仪、众志成城。合作学习贯穿了教学的始终,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进行影响与渗透。

  4、学法指导

  在进行课程探究前,针对学习未知的方法、没有

  接触到的(自制教具)材料给予适量的方法提示;在进行课题研究时,鼓励实验方法的多样化,对于明显的思路和操作错误及时指导;在课题探究结束后,和学生一起对实验中的知识与方法进行总结归纳。

  五、实验前的准备

  教师根据实验可能用的器材进行相应的实验器材准备,并与实验管理员协调好,上课时一同协助提供学生所需器材。对实验室中没有的一些器材提前作好收集和准备,如大塑料可乐瓶、铅球、保鲜膜、油漆、木锯、废旧的课桌、台秤等。由于本节内容较多,所以可以进行适当的调课连着下午第四节的活动课进行两节课较好。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这段时间学习了三个重要的物理量:密度、质量、体积,请问哪位同学能

  告诉大家三者的关系呢?

  生:三者的关系可用一表达式来说明:ρ=m/v

  对于同种物质,它的密度不受m和V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表述给予表扬,同时指出他们所述之处的不足,物质的密度受到状态的影响。)

  师:我们还学习了测量质量和体积的仪器:天平和量筒。请哪位同学来描述一下,器材使用

  时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生:(描述使用方法,找几位同学补充,使表达更完整。)

  师:课下我有几个问题,请大家帮助我来解决,每个实验小组都选择了一个探究课题,采用

  各种方法进行了探究,然后向同学们进行陈述报告。

  (二)课题选定和探究方案制定

  教师依据学情对全班同学进行小组划分,每组大约十二三个人,全班共划分为四个小组,然

  后采用抽签的形式进行探究课题的选择。然后小组内进行课题的研讨并制定实验方案,老师巡回观察,并

  适当的进行指导。

  探究课题:

  1、铅球是铅做的吗?

  2、测砖的密度

  3、测课桌体积有多大

  4、测量方糖的密度

  (三)实验探究和汇报

  各组制定完毕探究方案之后,根据方案进行相应的器材选择,完毕之后,按顺序各小组进行

  实验方案的汇报并进行相应的实验操作。

  第一组:铅球是铅做的吗?

  学生甲:我们从器材桌上选择了一个铅球,上面标的是6斤的铅球,为了得到精确的数据,

  我们在课下用台秤测量了一下,其质量为2.9kg。

  学生乙:(板书)m=2.9kg。

  学生甲:在测量铅球的体积时,我们遇到了一个难题,没有合适的量筒,于是我们使用了水

  槽,把铅球放入水槽中,用烧杯向水槽中注水,直到水没过铅球,用粘贴纸在此处作一标记。

  学生乙:在学生甲的描述下进行操作。

  学生甲:将铅球取出,水面下降,然后用量筒向水槽中注水,直至再次达到标记,记下注入的水的体积,即铅球的体积。

  学生乙:(板书)V水=V铅球=0.38L

  学生甲:根据可计算出铅球的密度,密度表中ρ铅=11.3g/cm3。

  学生乙:(板书)ρ球<ρ铅

  学生甲:通过测量和计算,我们澄清了一个事实,铅球的基本成分是铁,而不是铅做的!请同学们对我们的实验提出改进意见。

  学生丙:有一种更直接的方法:测量铅球的体积,利用墙角、直尺和三角板直接测出铅球的直径d,根据球体的积公式进行计算。

  学生丁:为测量球的体积,我对实验器材进行了改进。自制量筒,利用直径足够大的透明塑料瓶,去掉顶端较细的部分,在瓶的外壁贴一张纸条,用标准量筒量好100cm3的水,倒入瓶内,在纸条上画出液面的位置,再用量筒倒入400cm3的水,作标记500cm3,将二者之间进行平分,用自制量筒测出铅球的体积。

  师:大家太棒了!每个同学的想法都非常有创意,让老师受益匪浅,尤其是自制量筒。下面,哪组同学再为大家作一次汇报?

  第二组:测砖的密度

  学生甲:我们探究的课题是:测砖的密度。用天平直接测量砖的质量m。

  学生乙:(板书)m=60.5g。

  学生甲:用量筒测量砖的体积时,我们发现砖放入水中时,砖具有吸水性,这样测出来的砖

  的体积偏大。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在量筒中倒入一定体积的水

  V水,让砖头吸饱水之后,再放入量筒中,测出体积V,由此计算砖的体积。

  学生乙:(板书,演算)V水=20cm3 V=60cm3

  V砖=V-V水=60cm3-20cm3=40cm3

  学生甲:也许我们的办法不是最好的,让大家提出更巧妙的办法。

  (学生进行一番激烈的讨论,由学生代表发言,对改进的方法进行表述)

  学生丙:砖吸水后会膨胀,同样体积会变大,为了克服砖的吸水性,我们采取在砖的表面涂

  层油漆或包一层保鲜膜的方法。

  学生丁:我在想,我们为什么不测量整块砖的密度呢?这样,我们可以用直尺直接测量砖的

  长、宽、高。计算出整块砖的体积。

  第三组:测量方糖的密度

  学生甲:我们的探究课题是:测量方糖的密度。首先用天平测出几块方糖的质量m,然后除

  以方糖的个数n,求出一块方糖的质量。

  (板书)

  学生甲:在测量体积时,我们想到一些方法来克服糖溶于水的问题,如包上保鲜膜等。后来我想起妈妈在沏糖水时,糖达到一定程度就不再溶解了,于是我们就想到用不再溶解糖的糖水来测方糖的体积,实验中由于一块方糖体积较小,测量时误差较大,所以我们测量出几块方糖体积,再除以方糖的个数,求出一块方糖的体积。

  学生乙:(进行操作,板书)V糖水=20mlV=25ml

  学生丙:我有一个更好的方法来测方糖的体积,糖溶于水,但是糖不溶于油啊,如果我们用油来测体积,就避免了糖溶于水这一问题。

  师:大家的方法都很好,尤其是用油测方糖的体积,更让我们有新的思路。

  第四组:测课桌体积有多大

  学生甲:我们的探究课题是:课桌的体积有多大。我们利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这一点,采用测样本的方法,取和课桌一样的木料来测密度。我们先用台秤测一张课桌的质量m1,用天平测小木块的质量m2

  学生乙:(板书)m1=15kgm2=28g

  学生甲:在量筒中倒入一定体积的水V1,将木块放入量筒中,它在水面上漂浮,用铁丝将木块压入水中,读出体积V2,计算木料的体积V样本。

  学生乙:(操作并计算)V1=40cm3V2=80cm3

  V样本=V2-V1=40cm3

  学生丙:在测木块体积时,用铁丝将木块压入水中不易操作,我有一个更便于操作的方法:

  1.用细线将一石块系在木块下。2.将量筒倒入一定体积的水V1。3.将石块先浸没在水中,读量筒中的

  示数V2。4.将石块和木块一起浸没在水中,读出量筒中的示数V3。5.木块的体积V=V3-V2。

  (四)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评价

  今天我很受感动,从同学们的身上我深刻体会到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不断探索勇于克服困难的态度,同时,大家也教会了我很多新的方法,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所收获。当然大家在实验操作中可能有些地方不够规范,例如:胶头滴管的使用。我相信经过大家的不断努力,会做得更好。

密度教学设计6

  (一)质量

  1.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含有物质多的,我们说这个物体的质量大,含有物质少的,我们说它的质量小。质量用字母m表示。

  2.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为kg,常用单位还有吨、克、毫克。吨比千克大,符号为t,克和毫克比千克小,符号分别是g、mg。这些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为:

  1 t=103 kg=106 g=109 mg。

  3.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辨析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位置改变而改变。你玩过橡皮泥吧,一块橡皮泥不论被捏成什么形状,它的质量是不会改变的。冰化成水,虽然由固态变成了液态,状态改变了,其质量也是不变的。把一本书由北京带到上海,虽然书的位置发生了改变,但其质量是不改变的。因此,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

  4.质量的测量工具

  质量是一个可以直接测量的物理量。在实验室中,是用天平来测物体的质量的。生活中测量质量的工具有案秤、台秤、电子秤、杆秤等。

  5.天平的使用

  (1)天平的调节。

  首先,把天平放到水平台上,其次,要调节天平的横梁平衡。每台天平都有平衡螺母,调节前指针在分度盘的位置偏左,或者你观察到的是左盘低右盘高,平衡螺母向右调;如果指针在分度盘的位置偏右,或者你观察到的是是右盘低左盘高,这时应该将平衡螺母向左调;当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上或是指针左右摆动的幅度相同时,天平就平衡了。你就可以放物体进行测量了。

  (2)称量过程。

  在左盘中放上物体后,估测物体质量,按先大后小的顺序,用镊子向右盘中加减砝码,如果砝码添加后不能恰好使横梁平衡,再用镊子调节标尺上的游码,直到横梁平衡。这时你就可以知道物体的质量了。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的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所处位置的刻度值之和。砝码上都标有质量数,读出相加即可。读游码在标尺上的刻度值时,需要你首先弄清标尺的分度值,读数时,应读游码最左边所对的刻度。游码的示数也要加入物体的总质量中。

  易混点平衡螺母和游码都可用来调节横梁平衡,但它们使用的时机不同,平衡螺母在天平调节时使用,游码在称量时使用,切不可混淆使用。

  (二)密度

  1.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其计算式是p=m/v。

  2.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基本单位是千克/米3 (kg/m3),常用单位有克/厘米3(g/cm3)。这两个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为lg/cm3=103 kg/m3。

  3.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在讲质量时,我们说质量是物质的属性,而密度我们称之为物质的特性,为什么这样说呢?

  比较特性是指某种物质所特有的,能够与其他物质相互区别的性质、形态、颜色、软硬等。物质的属性可以相同,但是特性一般不相同。

  质量是物质的属性,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同种物质的质量可以不同,也可以相同,但密度一定相同;例如,桃木桌子和桃木椅子的质量不同,但密度都是桃木的密度,是相同的。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但密度一般不同,我们可以用密度来辨别各是什么物质。

  辨析对同一种物质来说,比值m/v是确定不变的。当物体的体积增大到几倍时,它的质量也就增大到几倍,而质量跟体积的比值m/v-保持不变,物质的密度跟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不随物质的质量,体积的改变而变化。由此可见,密度公式ρ=m/v,只是密度的定义式,测量式,而不是密度的决定式,物质的密度是它自身的性质,跟它的质量和体积没有比例关系。因而单从数学知识看密度公式,得出物质的密度ρ与质量m成正比,与体积v成反比的结论,显然是错误的。明确物理公式的意义并正确地运用它们是十分重要的。

  4.正确理解密度知识中的比例关系。

  在密度知识中有三个比例关系。

  (1)当同一种物质,密度ρ一定时,m1/m2=v1/v2,这就是说,同一种物质体积大的质量也大,物体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

  (2)不同的物质、密度ρ不同。当体积v相同时,m1/m2=ρ1/ρ2,这就是说不同的物质,在体积相同时,密度大的质量也大,物体的质量跟它的密度成正比。

  (3)不同的物质,密度p不同,当质量m相同时,v1/v2=ρ2/ρ1。这就是说,不同的物体在质量相同时,密度大的体积反而小,物体的体积跟它的密度成反比。

  可能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物质的密度跟它的体积、质量无关,那么,在后两个式子中,物体的质量,体积怎么又跟密度有比例关系呢,这实际上并不矛盾,在后两个式子中研究的对象是两种不同的物质,而且因果关系也不同,它们研究的是因为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而造成的质量或体积的不同。

  5.密度知识的应用

  (1)利用m=pv求质量。

  (2)利用v =m/ρ求体积。

  (3)利用p=m/v,求出物质密度,鉴别物质。

  例1在“用天平称物体质

  量”的实验中,张强同学用已调节好的天平在称物体质量时,通过增、减砝码后指针偏在分度盘中线左边一点,这时应该( )

  a.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右旋出一些

  b.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左旋进一些

  c.把天平右盘的砝码减少一些

  d.向右移动游码

  变式题托盘天平调好之后,在称量物体质量时,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右边,这时应当( )

  a.把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移

  b.把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移

  c.把游码向右移

  d.把砝码换小些

  例2医护人员用体温计给病人测量体温时,体温计中的水银在测量过程中始终不变的是()

  a.质量b.体积c.密度d.温度

  变式题一瓶纯净水喝掉一半后,剩下的半瓶水与原来的一瓶水比较( )

  a.质量减小,密度不变

  b.质量不变,密度不变

  c.体积减小,密度减小

  d.体积不变,密度减小

  例3在各种宴会上、酒吧中,人们常常喝鸡尾酒以增加喜庆气氛。鸡尾酒的调制方法是:先将颜色不同、密度也不同的几种酒分别调好,然后先把一种颜色的酒倒入杯中,再将长颈漏斗伸入杯底,依次倒入其他颜色的酒,这样就调制出一杯颜色漂亮、层次分明的鸡尾酒。为保证不同颜色的酒不会相混,在调制时应该按密度xx的次序倒入杯中,这里应用了xx知识。调好的鸡尾酒如果没有及时饮用。过一段时间后,各层的颜色就会逐渐暗淡了,这说明xx。

  变式题太阳能是人类能源的宝库,太阳能集热器是直接利用太阳能的一种装置,它可以利用太阳能把水加热。太阳能集热器主要由集热板和贮水器两部分组成。

  (1)贮水器总比集热板的位置高,请你猜想这样做的原因。

  (2)利用相关知识说明并用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例4小明同学为测定酱油的密度,设计了下面的实验数据记录表格,表格中已经记录了最初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如图2—7—3所示的是他将烧杯中一部分酱油倒人量筒后,烧杯剩余酱油的总质量,以及从烧杯中倒入量筒内酱油的体积。请根据图中显示的情况,帮助小明完成实验数据表格的填写。

  烧杯和酱油

  的总质量

  m总/g烧杯和剩余酱油的

  总质量m1/g例出酱油的质量

  m2/g

  倒出酱油的体积

  v/cm3

  酱油的密度

  ρ/gcm一3

  150

  拓展迁移北京是一个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城市。缓解北京城市用水的紧张状况,应当从我做起。晓晓家采取了多种节水措施,进一步减少了用水量。4月底查水表时,水表显示的数字为325m3,4月份她家的用水量为8吨。5月底查水表时,水表显示的数字如图2—7—4所示,则5月份她家的用水量比4月份少了xxt。

  例5小明在实验室里测量一块形状不规则、体积较大的矿石的密度。(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矿石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和游码的位置,矿石的质量是175.6g。

  (2)因矿石体积较大,放不进量筒,因此他利用一只烧杯,按图2—7-6所示方法进行测量,矿石的体积是70 cm3.

  a.加水到标记b.取出矿石c将量筒中水倒入。

  (矿石浸没水中) (准备补充水)杯中至标记

  (3)矿石的密度是2.51×103 kg/m3,从图a到图b的操作引起的密度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小(选填“偏大”、“偏小”、“不变”)。

  (4)实验中测矿石体积的方法在初中物理中经常用到,请举一例:曹冲称象等。

  点评等效替代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化复杂为简单的研究方法,据说,爱迪生发明灯泡后,有人想计算灯泡的容积,不知用了多少个公式,多少张草稿纸,最后还没有爱迪生测量出来准确,很简单,在灯泡内灌满水,量出水的体积,就是灯泡的容积。爱迪生用的就是等效替代法。力的合成、求等效电阻都运用了等效替代法。

密度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量液体(如水)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如石块)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有操作欲望,熟练地使用天平、量筒测算物质密度,认真按规则做好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用量筒测量物质的体积。

  【教学难点】:

  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实验器材】

  托盘天平和砝码、量筒、石块、烧杯、水、盐水、细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物质的密度?

  (2)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测量物质密度的原理)?

  (3)要求出物质的'密度需要知道哪些量?

  教师出示::用天平可以称出物质的质量,对于规则几何体我们用刻度尺就可以测量出它们的体积,要是不规则的几何物体就得需要其他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体积,首先我们学习使用量筒测量液体和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

  二、进行新课

  1、引导学生认知学习目标。

  2、讲述量筒(或量杯)的使用方法。

  出示量筒,介绍量筒。

  观察桌上量筒的刻度。说明: mL是体积单位“毫升”的符号,1mL=1cm3.

  提问:

  (1)你所用的量筒的最大刻度(即量程)多大?

  (2)它每小格(即最小刻度值)为多少mL?

  观察读出液体的体积?怎样测固体的体积?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1)测量时量筒应如何放置?(测量时量筒应放平稳);

  (2)记录数据前应如何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筒内液体液面相平;)(如测水的体积,由于水面的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凹面相平;如测水银的体积,由于水银面是凸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凸面相平。)

  (3)测固体体积的方法是哪几步?(测固体体积的方法:①在量筒内倒适量的水(以浸没待测固体为准)读出体积V1;②用细线栓好固体慢慢放入到量筒内,读出这时水和待测固体的总体积V2;③用V2-V1,得到待测固体的体积。)

  3.分组实验

  (一):测石块的密度

  提问:测石块的密度合理的实验步骤是什么?

  小组间进行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法,达成共识,确定正确的实验方法。

  1.测量出小石块的体积m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水面所对刻度V1,再将被小石块轻轻放入水中,读出此时读数V2,V2-V1即是该固体的体积。

  石块的密度即为:ρ=m/v2

  强调: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应该先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

  实际操作,自行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石块质量m/g

  水的体积V1/cm3

  水和石块的体积V2/cm3

  密度ρ/g/cm3

  4.学生分组实验

  (二):测盐水的密度

  提问:测盐水的密度步骤是什么?

  1、用天平测量出烧杯和盐水总质量m1

  2、把烧杯中的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并用量筒读出这部分盐水体积V

  3、再用天平测量出剩余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2 4、利用公式计算ρ=m1-m2/V

  记录数据的表格

  引导学生思考:

  (1)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才能减小测量的误差?

  (测盐水的密度时,为什么要先测盐水的质量?而测盐水的质量为什么用剩余法?让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形成共识:如果先测盐水体积,量筒中水倒入杯后,总有一部分水残留在量筒中,质量测不准,偏小。同样如果先测杯子质量,再将盐水倒入杯子测出盐水和杯总质量,然后盐水倒入量筒测体积,总有一部分水残留在杯中,使盐水体积测不准,偏小。)

  (2)为了计算方便,倒入量筒的盐水体积取什么样的数值最好?

  实际操作,自行设计实验记录数据的表格,玻璃杯和盐水的质量m1/g

  玻璃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m2/g

  量筒中盐水的质量m/g

  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cm3

  盐水的密度ρg/cm3

  整理实验仪器,培养良好的习惯。

密度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一节《质量》,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认识质量及其测量仪器,特别是学习使用学校实验室常用的天平是为后续各节的学习所准备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极其重要,与今后授课的内容相关密切,是基础性的一节,也是阶段性的关键点。所以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在第一章已经学习了一些工具的使用,对于天平这个工具的使用只要讲明白应该问题不大。学生的问题主要是生活经验不足,对于常见的物体的质量他们没有办法想象和了解,还有一些物质的尺度比较小或者比较大的话用基本单位来表示可能存在问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分析一些实例了解质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

  2、 通过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并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物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通过对天平使用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4、通过使用天平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突破方法

  天平的使用主要通过教师的讲解使用方法,然后让学生去摸索,假如不这样做会产生怎么样的后果。

  教学难点

  质量的概念,托盘天平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突破方法

  为突破难点,通过图片分析物体和物质的区别,然后引入质量的概念。采用演示加分组实验法,并用探究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破本节难点。

  教法学法

  为了能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会学知识,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自主学习法、探究法和讨论法。通过自主学习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通过讨论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给上面的物体分类,并说出你分类的理由?

  创设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课教学

  课堂总结

  课堂练习

  一、质量的概念

  由学生的分类,得出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

  从而得出:我们身边的一切物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物质组成的……

  提问:铁钉、铁锤都是同种物质组成的,但是物质的多少一样吗?

  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

  学生继续思考几个问题:

  1、一块冰化成了水,所含物质的多少改变吗?(不考虑蒸发)

  2、一个易拉罐被压扁之后,形状变了,所含的物质多少(质量)变了吗?

  3、在宇宙飞船中,物体处于失重状态中。如果把地面上的物体带到月球上,带到宇宙飞船中,这个物体的质量会改变吗?

  讨论得出结论:

  冰块熔化成水, 状态变化了,组成物质的多少没有变。

  易拉罐压扁了,形状变化了,组成物质的多少没有变化。

  物块送入太空,位置变化了,组成物质的多少没有变化

  总结: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变化而变化。

  二、质量的单位

  1、国际单位

  2、生活中常用单位3、

  3、换算关系。

  质量单位符号: 吨(t) 千克(Kg) 克(g) 毫克(mg)。

  质量单位换算:1 t = 1000kg 1 kg = 1000g

  1 g = 1000mg

  对常见物体质量进行估算

  三、质量的测量

  1、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工具——托盘天平

  托盘天平的主要结构

  观察托盘天平的结构,并且对照书本的图记住各部位的名称。

  2、常见的测量工具

  四、课堂小结

  五、练习

  1.关于质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结成冰后,质量变大了

  B.铁块加热后,再打成铁片,质量变小了

  C.物理课本在南京和在南极时, 质量不 一样

  D.以上说法都不对

  2、宇航员若将一瓶密封的纯净水带到月球上,你认为这瓶纯净水的质量是增加了、减少,还是不变?说出你的判断根据。

  练习册68页知识导航

  布置作业

  这样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通过观察、比较、到建立概念,不但使学生很容易理解,而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在观察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形成了分析、概括的能力。

  通过学生的讨论思考,并结合前面的内容,这个难点很容易解决,并且学生都能理解,特别是对于到宇宙里质量也不变这种情况。

  让学生自己总结这些比较简单的规律,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

  单位换算是学生觉得很困难的一部分内容,可以先找几个简单的练习做一做,太难的话会打击学生的信心。

  通过抢答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质量,既提高了他们的常识,又为之后引入天平是准确测量的工具埋下伏笔。

  让学生了解测量质量的工具有很多,在实验室主要使用的是天平

  测量工具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图片学生能了解到多种多样的测量质量的先进的仪器。能感受到科学的神奇。

  让学生对课堂学习有个总体的印象。

  板书设计

  §6.1 质量

  1、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符号(m)

  2、结论: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3、质量的单位:

  国际单位:千克(kg);

  常用单位:吨(t) 克(g) 毫克(mg);

  1 t =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4、质量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

  5、托盘天平介绍

  天平的使用步骤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

  2、将游码移到0刻度线处

  3、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直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为止(哪边轻就往哪边调)

  4、左物右码

  5、读数=游码+砝码

密度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巩固密度的概念,会使用排水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2、通过实验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培养实验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动手测量小石块的密度,培养热爱科学的精神、探究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测量物质密度的原理。

  难点: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操作。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密度的概念,预设学生回答密度是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由此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实验一:

  【提出问题】如何测量鹅卵石的密度?

  【明确思路】引导学生利用密度表达式并根据表达式得出,明确要测量的物理量是鹅卵石的质量,以及鹅卵石的体积。

  【制定方案与步骤】根据实验思路,质量可以使用托盘天平测测得。教师提问形状规则的物体体积可以算出来,鹅卵石的体积怎么得到?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阿基米德与金冠的故事总结出排水法。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步骤。

  学生汇报、教师总结:

  ①测得鹅卵石的质量为m

  ②测得装有水量筒体积为V1

  ③将鹅卵石放入装有水的量筒中测得体积为V2

  ④计算鹅卵石的体积V=V2-V1,则盐水密度为ρ=m/V。

  教师强调注意事项:鹅卵石放入量筒小心轻放;量筒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平行;托盘天平称量时使水平放置,并使横梁平衡;使用镊子夹取砝码。

  【进行实验】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处理实验数据】

  实验二:

  【提出问题】如果想测量生理盐水的密度,如何测量呢?

  【明确思路】学生根据密度表达式得出需测量盐水的`质量和体积。

  【制定方案与步骤】盐水的体积怎么进行测量?盐水的质量怎么进行测量?可以直接把量筒放到天平上测量吗?

  学生小组讨论,并设计实验步骤。

  学生汇报、教师总结:

  ①测得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为m1

  ②倒入部分盐水至量筒中测得体积为为V

  ③测得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为m2

  ④计算量筒中部分盐水的质量m3=m1-m2,则盐水密度ρ=m3/V。

  【进行实验】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处理实验数据】

  环节三:巩固提高

  【交流与讨论】

  ①引导学生总结两次实验测体积的方法有何不同

  ②学生上台展示两次实验密度数据,发现所得密度存在小的差异。

  引导学生进行误差分析,教师进行总结:量筒读数时可能存在误差;托盘天平没有平衡进行读数;托盘天平使用前没有使横梁平衡等。

  环节四:小结作业

  师生进行总结;请学生课后查阅密度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

  四、板书设计

  略

密度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知道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单位;

  2、会用密度公式解决简单的计算问题;

  3、学习根据器材设计实验及采用类比方法进行物理知识归纳的方法。

  教具:

  天平、不同体积的石块、相同体积的木块和铁块、相同体积的两铜块、体积不同的两木块。有关密度知识的文献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铁比木头重,木头比棉花重,事实上是这样吗?任何理论上的说法都必须经过实验的验证才能成为真理,这里我们一起来通过实验研究这些说法的可信度,但老师今天上课前准备不够充分,在所拿来的器材中只有天平,没有砝码,这里有两块体积相等的木块和铁块,怎样使用老师所提供的器材,比较它们的质量大小呢?请同学们设计一个方案。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教师组织评估,并依据学生提供的方案比较相同体积的木块和铁块,体积大的木块和体积小的铁块的质量大小,得出结论:铁比木头重的说法不一定是正确的。)

  二、情境分析,提出猜想

  师:哪么,在什么情况下方可肯定铁比木头重呢?

  (学生讨论得出猜想之一: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师:哪么,我们可以进一步猜想,不同体积的相同物质,质量是否相同呢?相同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是否相同呢?

  (学生进一步讨论得出猜想之二:不同体积的相同物质,体积大的质量大;猜想之三:相同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相同。)

  师:老师在课前,准备了一些实验器材,请同学们根据这些器材,设计实验来验证我们的三个猜想,

  三、设计方案,实验验证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由教师组织进行方案评估,然后由学生采用最合理的方案

  进行实验,实验过程教师注意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四、查阅资料,得出结论

  (教师了解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1、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2、不同体积的同种物质,体积大的质量大;3、相同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相同。然后肯定,这些结论是正确的,实际上这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前人忆经为我们总结出来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查阅资料,找到这种特性叫什么,是怎样定义的。)

  师:这种特性叫什么?是怎样定义的?

  生:这种特性叫密度,定义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

  五、类比分析,学习密度的公式及单位

  师: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在速度学习中,对速度的定义与今天所学密度定义是否有

  相似之处,如果有相似的地方,请同学们比较两个定义,尝试写出计算密度的公式,并根据公式得出密度的'单位。

  (学生相互讨论,然后得出密度的公式及单位。教师了解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讲

  解密度单位的换算:1Kgm-3=10-3g/cm-3)

  六、例题解答,巩固密度公式及单位应用

  例题:一铁块的质量是1.97t,体积是0.25m3。铁块的密度是多大?

  (学生讨论并解答,教师提问并采用投影或多媒体展示解答过程。)

  七、巩固归纳

  师:请同学们回顾本节课我们通过实验、类比等方法,获得了哪些知识,然后归纳出来。

  生、第一、我们知道了不同物质质量一般不同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叫密度,因此,密度的定义是: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第二、我们通过类比知道了密度的计算公式及单位,公式是:密度=质量/体积,单位是:Kgm-3,常用单位还有g/cm-3,两者的换算关系是:1Kgm-3=10-3gcm-3;第三,我们掌握了利用密度公式计算物质密度的方法,首先统一单位,然后应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师:今天我们又一次经历了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这次探究我们不仅获得了有关密度的基本知识,不进一步理解了如何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并知道了一种物理学研究方法——类比法,希望同学们注意,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进一步应用。

密度教学设计11

  教学目的

  1.知道量杯和量筒的用途。会用量筒测液体的体积和固体的体积。

  2.会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体积。

  3.注意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

  读量筒的刻度值。

  教具

  教师用:投影仪、量筒、量杯。

  学生用:量筒、盛有盐水的烧杯、盛有清水的烧杯、细长石块、细线一根、托盘天平、法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重要特性。书中84页给出了20多种常见的不同状态物质的密度值,它是前人用实验的方法测定出来的。在学习了密度知识的基础上,我们来学习测定固体和液体密度的方法。

  板书课题:

  实验: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提问:

  1.什么叫物质的密度?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

  2.要测出某一种物质的密度,需要测出物质的哪些量?(结合测定石块密度和盐水的密度加以说明)

  设疑:用什么仪器来测定盐水的体积和形状不规则的石块的体积呢?

  解疑:教师出示量筒和量杯,指出它们都是测液体体积的仪器。

  板书:1.量筒和量杯

  用途:测液体的体积。

  教师利用投影片,介绍量筒和量杯刻度线的区别。量筒的内径粗细均匀,简身上刻度线间的距离是均匀的。量杯的内径粗细不均匀,且上粗下细,所以,杯身上刻度线越靠近杯口间距越小。

  学生分组利用实验桌上的量筒进行观察:

  (l)量筒上刻度的单位;量筒的最大刻度是多少?它的每一小格代表多少?(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说明ml是毫升,1毫升=1厘米3)

  (2)向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清水(不超过最大刻度),观察水面是凹形的还是凸形的。(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明确指出: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液面相平。

  板书:使用:

  (1)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以凹形底部为准。

  (2)读数时,视线应与液面相平。

  教师利用投影片,让学生进行读数练习。(读三四个值即可)

  板书: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可以用量筒来测量。

  学生看书P83的'图7—7.要让学生说出图中Vl,V2,V各是谁的体积。

  板书:

  2.学生实验,测石块的密度和盐水的密度。

  实验前,教师应强调三点:

  (1)实验要按书中设计的步骤进行。

  (2)使用天平前应先对天平进行调节。

  (3)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1和表2中。

  学生分组实验。

  教师巡视、检查并指导学生实验、重点检查以下几方面;

  (1)能否正确地,规范地使用托盘天平。

  (2)能否正确地使用量筒。注意纠正读值时的错误。

  (3)能否正确地选择数据表中的数值,计算出石块的密度和盐水的密度。

  学生实验完毕,请实验做得较好的两个组汇报实验数据。教师将数据填入黑板上事先画好的表播内。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1)两个实验小组,在实验时测出的石块的质量、体积虽然不同,但算出的密度值基本相同,这恰好能说明什么问题?

  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是相同的。

  (2)某位同学想出了测盐水密度的另一种方法:先用量筒测出一定体积的盐水、再将盐水倒入烧杯中称出其质量,最后就可以算出盐水的密度。请你从实验时所用器材的多少及实验误差大小这两个方面,将这位同学的做法与我们实验的做法进行对比,看看我们的做法有何优点?(可少用一个烧杯,误差小)

  (3)讨论书中P83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课学小结:

  (二)布置作业

  自制一个量筒,制作方法见书P88.

  【评析】

  在这个实验中要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把水弄到桌面上,这个习惯的养成对今后做有关液体方面的实验和化学实验是有益的。

  注:文中涉及课本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

  相关资源加到收藏夹添加相关资源

密度教学设计12

  课题:密度

  [设计意图]

  本节是本章《质量与密度》的第二节。在前一节,我们学习了“质量”和“用天平测量物质的质量”。物质密度的本质正是研究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所以从“区分由不同物质组成的两个物体”开始,引入密度的概念。本节基于实验的基础上学习密度的知识,所以教学方法上引采用分组实验和讲授为主。

  知识目标:

  1.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2.会查密度表. 能联系实际应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会计算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3.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能力目标:

  1.探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2、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习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1.密度的概念,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密度公式.

  教学难点:

  1.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密度公式的应用.

  教学方法:

  1.观察法:2.实验法:3:讲授法

  教学准备:天平,砝码,体积相同的'木块、铁块、铝块(或其他的物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和学具]

  天平,砝码,体积相同的木块、铁块、铝块(或其他的物体)

  [课前准备]课内小组交流5分钟

  一:复习旧知

  1、如何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

  二 :自学导学(以下内容采取自学的方式,在小组内探讨完成并汇报)

  2、密度 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计算公式: 密度的公式:ρ=公式变形:m= V=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ρ—— ——(kg/m3) m—— ——千克(kg) V—— ——立方米(m3) 说明:密度ρ的单位是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决定的.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体积的单位是立方米(m3),密度的单位就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如果质量单位用克(g),体积单位是立方厘米(cm3),则密度的单位就是克每立方厘米(g/cm3).

  1 g/cm3=1×103kg/m3.

  3、例题自己做一遍和书中的解法对比 。反思。

  4、生实验:用纸包着一块肥皂和一块泡沫的长、宽、厚度一样,也就是体积一样,但是,用手掂一掂,肥皂的质量要比泡沫的质量大得多。

  5、同样的两个烧杯分别装有体积不同的水和煤油,放在天平上却能平衡,说明它们的质量却又是相同的。 提出问题:

  (1) 为什么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相同?

  (2) 为什么体积不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却又相同?

  (3)你在生活中见过类似的现象吗?

  (4)通过以上思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密度教学设计13

  【课程标准】

  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教材分析】

  密度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概念,也是以后学习压强、大气压强、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等内容的必要基础。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让学生掌握密度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是本节的教学难点。教材通过实验引入密度,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

  【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尽管学生对密度已有了一些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如同样大小的铁棒比木棒要重、油比水轻……但是,物理中的“密度”是表征物质性质的一个重要物理量,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时往往感到难以理解,这一节也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需要给予充分重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密度的概念;

  2.初步掌握通过实验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密度的概念,并让学生理解掌握密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

  【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视频、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直观法、实验法、分析归纳法、小组讨论法、问答法、练习法。

  【教学流程】

  视频导入提出问题并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

  学生分组展示实验结果分析归纳建立概念完善密度概念

  巩固训练课堂小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视频导入

  播放视频“泡沫石头”并提问:影视剧中用体积巨大的泡沫替代同体积的真石头进行拍摄很安全,因为他们虽然体积相等,但哪个物理量相差很悬殊呢?引出本节课的教学课题:密度

  观看视频,并从视频中感受泡沫替代真石头的趣味性,思考并回答老师提问:他们的“质量”不同。

  通过有趣的视频引入,紧抓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积极的投入到课堂的情境中来。

  二、提出问题并设计实验

  教师提问:

  1根据生活经验,我们都知道同一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就会?

  2.追问:那么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定量的关系呢?

  3.交待实验设计及操作方案:同学们桌面上分别摆放有一组长方体物块,每组物块有大中小三个,体积分别为10cm3、8cm3、6cm3,同组物块材质相同,可能是铁块、铝块或塑料快。用天平测出同种物质不同体积时的质量,将他们的质量和体积记录在实验报告单表格中,并计算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从经验出发,回答问题: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

  基于经验猜测: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可能成正比。

  理解实验设计意图,为实验操作做准备。

  用简单的问题使学生进入探究情境,参与问题的解答,再提出追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探究欲望最强的时候给出实验方案,使学生跃跃欲试。

  三、进行实验并收集证据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关注学生是否正确使用天平。

  进行实验,分别记录各物块的质量,填写到实验表格,计算出质量与对应体积的比值。寻找比值的规律。描点连线:进一步确认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规律。

  学生分组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实践中获得规律认知。

  四、学生分组展示实验结果

  教师引导:

  1你测出的三个质量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呢?通过描点连线,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成正比)

  2.你描了几个点呢?(三个)其实还有一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不需要测量就可以确定,你知道是哪一组吗?(当物体体积为0时,质量也为0),因此这条直线一定过原点。可以更准确的确定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3.找另外两种物质实验小组展示比值大小。

  在教师引导下充分展示实验结果及结论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使学生获得实验后的成就感,深度挖掘实验数据及图线中隐含的信息,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

  五、分析归纳建立概念

  教师提问:三组不同物质得到的比值并不相同,这些比值有什么物理意义呢?

  引出概念:

  密度: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单位体积物体的质量,可以反映物体单位体积包含物质的多少)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回答。

  引导学生以实验结论为基础,科学的建立密度的概念。学生易于接受,且印象深刻

  六、完善密度概念

  PPT展示

  密度定义: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

  密度公式:ρ=m/v

  密度单位:g/cm3,kg/m3单位换算:1g/cm3=1000kg/m3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物质的密度特征并从中总结出一般规律。

  提问:为什么表格中铁的密度是7.9g/cm3、铝的密度是2.7g/cm3而我们测出的却不同呢?

  理解记忆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并推导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进率。认识固、液、气体的密度特征。记忆水的密度大小。

  回答测量值和理论值不同原因:实验存在误差。

  建立完整的密度概念。使学生认识不同物质

  密度特征,并能够进行单位换算和简单的公式计算。

  强调实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七、巩固训练

  PPT展示巩固练习:

  1、关于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铜的密度是8.9x103kg/m3,表示8.9x103m3铜的质量为1kg

  B.铁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所以铁的质量比水的质量大

  c.密度不同的两个物体,其质量一定不相同

  D.同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

  2、一杯水,老师上课时喝去一半,则剩下半杯水

  A.质量和密度都将减小一半

  B.体积减小一半,密度增加一倍

  C.质量、体积和密度都减小一半

  D.质量减小一半,密度不变

  (3、4)

  举手回答,并解释原因

  巩固加深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认识到密度是物质得特性之一,与质量和体积无关。

  板书设计

  6.2密度

  一、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2.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二、密度

  1.定义:某种物质的质量与其体积的比

  2.密度表达式:p=m/v

  3.密度单位:kg/m3(基本单位)、g/cm3(常用单位)

  单位换算1g/cm3=1000kg/m3

  4.水的密度是1g/cm3即1000kg/m3

  三、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质量、体积无关)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有趣视频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顺应学生对密度概念的强烈需求,设计并进行小组实验。组内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组间比较不同种类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比值的关系,进而得到一个可以表示物质特性的比值: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水到渠成得出密度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设计攻克了本节课的重点—建立密度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使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及收集数据、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符合初中物理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学习要求,体现了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完善学习密度概念之后,及时认识生活中常见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引导学生从物理走向生活,将所学概念用于描述物质的特性,深层次认识理解密度概念。针对学生对密度理解的易错点、易混点及薄弱点以习题形式进行纠正、强化。更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本节课思路设计较为严谨,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所设计的问题、实验操作均在学生能力所及范围之内,课堂实施流畅。能够有效的解决密度概念建立的课堂要求,并通过深化练习和思考,克服了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的理解难点。本节课通过观看视频、小组实验、小组讨论等教学手段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密度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替代法测密度.

  2.其他方法测密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难点 分析测量物质密度的过程中,测量顺序的不同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 替代法测密度

  【自主预习】

  完成下面习题:

  1.天平也可以测体积.若已知物质的密度,用天平测出其质量,即可利用公式V=m/ρ求出物体的体积.

  2.量筒也能测质量.若已知物质的密度,用量筒测出其体积,即可利用公式m=ρV求出物体的质量.

  【小组讨论】

  小明用天平、大杯、小杯和密度为ρ的水测一石块的密度.

  ①天平平衡时如图所示,石块的质量m石=67g;

  ②小明测量石块的体积步骤如下:

  A.测出空小杯的质量m1;

  B.把装了水的大杯和空的小杯如图放置;

  C.把石块缓缓放入大杯中,大杯中部分水溢进小杯;

  D.测出承接了溢出水的小杯的总质量m2.

  请你指出步骤B的错误之处:大杯中的水没有装满,导致用排水法测得的石块体积偏小.

  ③用本题中出现过的物理量的符号表示石块体积为(m2-m1)/ρ;石块密度为m石ρ/(m2-m1)(设步骤B中的错误已改正).

  【教师点拨】

  在缺少量筒的情况下,用替代的方法,也能测出物质的密度,例如在缺少量筒的情况下,常用水的体积来替代被测物体的体积.而水的体积是用天平先称出其质量后,运用V水=m水/ρ水计算得来,这样就不需要量筒了.

  【跟踪训练】

  将一质量为158g的金属块投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金属块完全浸没,测出溢出水的质量为20g.由此可知,金属块的体积是20cm3,金属块的密度是7.9×103kg/m3.

  学习指导二: 其他方法测密度

  【小组讨论】

  1.蜡的密度小于水,放在水中会漂浮,如何测密度小于水的固体体积?

  2.对于溶解于水的物质的体积又该如何测量?

  “饱和溶液法”测溶解于水的物质的密度:

  像白糖、食盐这样溶解于水的物质,其体积也无法直接用排水法测量,我们可以先用“饱和溶液法”测量出它的体积,进而测量出它的密度.下面,以食盐为例,介绍一下这种测量方法.

  ①用天平测量出适量的食盐的质量,记作m1;

  ②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然后加入足量的.食盐,充分搅拌,直至食盐不再溶解,量筒底有少量食盐晶体为止,此时量筒中的液体为食盐的饱和溶液,读出溶液和剩余食盐晶体的总体积,记作V1;

  ③把测量好的食盐加入量筒中,读出此时溶液和食盐的总体积,记作V2,则食盐的体积为V=V2-V1;

  ④食盐的密度ρ=m1/(V2-V1).

  3.吸水物质的密度的测定:取一吸水物质,如一小块砖.

  ①用天平先称出它的质量m;

  ②在量筒中放入一定量的水,将砖块用细线吊着没入量筒里的水中,让它充分吸水;

  ③待砖块吸足水后,通过增、减水量,使量筒内的水面与某个整数刻度线相齐,记下这个数值V1(如图a所示);

  ④把砖块从量筒中提出水面滴干后,再观察此时量筒中剩余的水量V2(如图b所示);

  ⑤那么,砖块的体积V=V1-V2;

  ⑥求得砖块的实际体积,再根据测得的砖块的质量,就可计算出砖块的密度ρ=m/(V1-V2).

  【教师点拨】

  密度比水大的物质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密度比水小的物质可采用“压入法”或“沉锤法”,吸水物质体积可采用排水法,或先让物体吸足够的水(前提是吸水后物体自身体积不发生变化)再采取“溢杯法”测体积.

  【跟踪训练】

  1.不用量筒,只用天平,如何称出5毫升的水银来?

  解:水银的密度是13.6g/cm3,5毫升水银质量为5×13.6g=68g.用天平称68g水银即可.

  2.不用天平,只用量筒,如何量出100克酒精来?

  解:100g酒精体积V=m/ρ=100g/(0.8g/cm3)=3125px3=125mL,用量筒量取125mL酒精即可.

  3.某班同学收集到一块火山岩(质地疏松、吸水性强)标本,他们使用天平、盛水量筒和粗绳测火山岩的密度时,出现不规范操作:

  (1)用粗绳扎住这块火山岩,浸没在量筒的水中测它的体积.

  (2)测量过程中观察量筒读数时,视线均与液面边缘相平.

  (3)测火山岩体积时发现火山岩吸水性很强.

  (4)测完火山岩体积后,将其取出立即放在天平的盘中称量.

  上述有些操作会造成测量值偏大或偏小,其中造成测量值偏小的步骤(1)(3)(填序号).

  分析:本题所测的石块——火山岩,与平常的石块不同,火山岩质地疏松,吸水性强,在用排水法测它的体积时 易造成偏差,这种偏差主要是:

  ①对质量测量的偏差.先放入水中测体积后,火山岩吸收了较多的水,再测质量时,火山岩的质量测量值比真实值大;

  ②体积测量偏差.当干的火山岩放入水中后吸收了较多水,使得量筒中的水变少,示数增加的值偏少,测量得到的火山岩体积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小.

  就上述实验设计出现的问题,请你提出改进意见并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法:

  ①不应该用粗绳,因为选用粗绳也要考虑它的体积,会对标本体积测量产生误差,导致标本体积偏大;

  ②在任何时候读数都是读水的凹液面,而不是液面边缘,读液面边缘会导致标本体积偏大;

  ③矿石吸水性强,水被吸到矿石中后导致读数体积比实际体积偏小;

  ④由于矿石吸水,立即称量导致质量偏大.

  改进方法(仅供参考):

  ①用天平测出火山岩的质量m;

  ②先用细线系住火山岩放入水中浸泡至不再吸水为止(达到饱和状态),再用排水法测出其体积V;

  ③用密度计算公式ρ=m/V计算密度.

密度教学设计15

  【设计思想】

  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落实物理教育的基本目的,突出新的课程理念。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密度的概念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经过计算、分析、比较、交流,最后得出的。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教材分析】

  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这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后面学习浮力、液体压强的基础;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

  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体验和感悟密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在教学活动中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根据大纲及学生实际,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

  由于初三学生逻辑思维正处于发展初期,如何处理实验中的数据进而得到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

  本节有关密度的知识都是从实验中分析归纳出来的,因而本节课着重采用实验探究法;学生要想正确的从实验中得到密度的概念,他们必须掌握数学法、分析法、比较法和归纳法

  【学生分析】

  在新的课程中提到密度一词,虽然学生会对其有一定的理解,但还是很模糊,所以要在学生很是模糊的时候加以提醒,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到实际当中去。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会遇到问题--仪器的使用,所以要对学生进行讲解,做应有的对策。

  【仪器材料】

  天平、砝码、水、体积不等的木块、石块等。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实验演示

  提出问题

  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

  1、用纸包着一块肥皂和一块泡沫的长、宽、厚度一样,也就是体积一样,但是,用手掂一掂,肥皂的质量要比泡沫的质量大得多。

  2、同样的两个烧杯分别装有体积不同的水和煤油,放在天平上却能平衡,说明它们的质量却又是相同的。

  进一步提问:

  1、为什么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相同?

  2、为什么体积不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却又相同?

  你在生活中见过类似的现象吗?

  导入:

  在生活中会有类似要去辨认的事物,要用到一些方法去辨认,那我们就来学  观察演示实验并思考问题

  提出猜想:

  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密度与物体的体积有关;密度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把学生的兴趣给提起来,激励学生去学习。

  提出问题

  1、物体的密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2、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怎么使用仪器来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3、实验所用的方法:控制变量法、比例法…

  想想密度可能会跟什么因素有关;学会使用仪器做实验

  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做实验,注意可以更好地去分析和理解实验

  学生实验  

  密度概念

  发实验仪器  

  实验提示  

  分析实验 

  得出结论 

  给出密度的概念

  学生做实验  

  实验记录 

  学生分析

  学生动手实验能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更好地记住所学的`知识。

  归纳总结

  1、分析数据:

  A.木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B. 石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C.水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D.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比值不等于石块(水)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从表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2、密度

  A.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B.密度公式:ρ=m/V;m

  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C.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分析

  练习ρ的写法

  练习单位的化法

  经过总结与学生的练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更好地对知识进行巩固。

  交流与

  讨论

  思考与讨论

  (1)对同种类物质,密度ρ与质量m和V的关系。

  (2)不同种类物质,密度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3)公式的物理意义。

  思考讨论

  对密度的深入研究,加深理解

  小结

  密度的引入目的、概念、公式、单位

  进行知识的复述与

  可以培养学生总结知识的能力

  作业

  测量身边小物件的密度

  板书设计

  密度

  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公式:ρ=m/V;m

  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板书的设计更直观明了地让学生掌握本节的重点与难点

  《密度》教学反思

  《密度》在第十一章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在上课前在教材处理上我将本节课分成导入――实验探究――密度概念的建立――练习巩固四部分。课前我设计了一个来源于生活中的趣味实验,如何鉴别水、煤油、酒精和醋?并让他们总结辨认的依据,当他们意识到可以利用颜色、味道等特性鉴别物质时,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我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着手,拿出上节课测量过的体积相同但外表被我涂成了相同颜色的铜、铁、铝让学生辨认,使学生直观的认识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这也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就用密度表示,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何通过实验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进行探究1.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变化规律,2.不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在上课前教师准备好大量的器材可供学生选择,学生进行实验并得出结论,对密度概念的教学采用了让学生与速度概念的学习进行对比分组学习,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展示。最后选择适当的练习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巩固。现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反思如下:

  1.本节课的导入部分的设计与生活中有很大的关联,学生能按照自己原先设计的思路下来,所以在导入部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

  2.在实验探究部分,我在这个环节中对学生的估计不足,学生分组讨论,有几个组不知道要做什么得不出实验探究的过程,所以实验探究部分教师要做两手准备,一旦学生反应不好时,要与学生共同计论设计实验步骤。

  3.在类比法学习密度的概念时,学生对组合单位的换算在练习上出现了很多问题,这是我在上课前所没有预想到的,所以在这个环节上发的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内容时间不够。

  4.课堂上自己总是生怕学生不懂,所以一节课感觉自己讲的东西过多了点,而留给学生思考、分析的时间稍微少了点。在学生分析练习时,应要做到倾听,而不应有过多的讲解。

  5.课堂上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我自认为这节课我做得还的是比较好的。请同学们回答,一个“请”字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每个学生回答问题以后,我及时插上一句,“回答得很棒”、“做得很好”,相信这可以对学生进行激励。

  6.一节课如何对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进行突破,是通过不断的讲解呢还是通过练习得以突破。密度知识是初中物理知识的一个难点,那么对于这一知识点我们又应该如何进行突破呢?这是我今后应该要思考的问题。

  7.如何对学生进行学法上的指导。现在学生习惯于动脑,很少有动笔,这样容易造成上课全听懂,下课统忘掉的现象,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形成动脑又动手的习惯,这要靠平时的引导和培养。

  以上是我对《密度》这节课的教学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也学会了很多,为我在今后的在教学上积累经验,避免无效课堂的发生。使课堂教学做到有效,最终达到高效。

  十一道沟学校

  刘润亮

【密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密度》教学设计05-25

密度教学设计06-22

经典教学设计06-22

教学设计07-13

童话教学设计11-04

《钱学森》教学设计06-24

春联教学设计06-09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01-15

《功》的教学设计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