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春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07 14:13:4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春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的教学设计

春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感情,为理想而奋斗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找出生字、生词,在预习本上正确注音、写字。

  2、课前布置学生摘抄有关春的诗文,上课备用。

  3、老师准备录音机、录音带、课件、微机或投影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朗读课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研读春草图,归纳分析其它春景图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悟

  1、导入新课

  春天是绚丽的,她让人目不遐给、心旷神怡。于是,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描绘春天、歌颂春天。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写春天的诗句?

  (学生参考摘抄回答,教师总结)

  明确: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王安石“春风送暖入屠苏”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是啊,这些诗句无疑将春的多姿多彩,展现得淋漓尽致。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朱自清的散文《春》,具体感受一下春天的美好。

  2、教师配乐范读课文(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要求①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②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问题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3)具体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怎样的感受?

  4)你觉得春天还像什么?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

  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明确:

  1)对春天的盼望;具体描绘了春天的美景;抒发了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3)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领着我们上前去。赞颂春天的新、美、力。

  4)春天像万花筒(色彩斑斓,多姿多彩);春天像雨后的彩虹(让人感觉耳目一新)

  二、研读赏析

  (过渡)对一篇文章,除了整体驾驭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一些精彩的内容进行研读,通过具体的揣摩,对文章的思想内涵、优美的语言才能有更深入的体会。

  1、教师导学:①②③小节

  一名学生表情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思考几个问题。

  (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问题:

  ①第①②小节总写了哪些景物?

  ②写①②小节有什么作用?

  ③第③小节写出了春草的什么特点?

  ④春草图中为什么还要写人的活动?

  ⑤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小草,在厚厚的土壤下等待了一个冬季,当春天来临时,你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偷偷破土而出会是怎样的情景?

  ⑥说说“偷偷地”、“钻”字用得好在哪儿?

  听读之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六个问题。

  明确:

  ①总写了初春的山、水和太阳。大处落笔、宏观勾勒。

  ②写出了对春天的盼望;总领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绘春、赞春作铺垫;用拟人的修辞将春天写活了,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嫩、绿、多、软的特点。

  ④写春草带给人乐趣,侧面衬托春草。

  ⑤要用第一人称小草的语气,说出对外面的世界的向往,出其不意、冲破泥土的阻隔的惊喜。

  ⑥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受。

  教师小结:课文的第一大部分是宏观勾勒,写出了人们盼春的急切心情;第二部分则是微观描绘。春草图写出了春草嫩、绿、多、软的特点。还写了人的活动写春草带给人乐趣,侧面衬托春草。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使用了拟人的修辞融入了对春天喜爱的感情。

  下面我们就从四个方面来欣赏每幅图画:特征;角度(顺序);写法;语言。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品味语言,拓展延伸。

  2、学生自学第④——⑦小节

  学生运用老师指导的方法,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①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图画,并说明原因。

  ②比较与春草图的异同之处。

  (从特征、顺序、写法、语言、修辞方面比较)

  ③迎春图与其它四幅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④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一想、讨论为什么写得好?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①②小题

  相同点: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都是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按一定的顺序和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等,语言生动,渗透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③其它四幅春景图很好地衬托了迎春图,为写迎春图作铺垫。

  ④美句赏析

  主要讨论以下几个内容:

  (2)句子中修辞方法的作用

  a、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写出了什么感觉?——用比喻,贴切、生动地写出了温暖、柔和的.感觉。

  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用比喻,写花色的美,不直接说出红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而用“火”、“霞”、“雪”来比喻,不仅使色彩更鲜明,而且激起读者丰富的想象。

  (3)加点词语的表现力(比较加点的词为什么用得好)

  a、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

  (叫)着—— “闹”字不仅有声音,而且有热烈的气氛,绘声绘态,表现出一派明媚的春光,烘托出一片热闹的气氛。

  b、野花散

  在草丛里(开)——“散”有“分散”的意思,写出了野花之多。

  c、人家屋顶上全笼

  着一层薄烟——准确的写出了薄烟的高度。

  小结、过渡:朱自清笔下如诗如画的春景图让人心潮澎湃。这是因为他观察细致、构思精巧、巧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给了我们很多启示,让我们也借鉴朱自清的方法来做一个片段练习。

  三、拓展延伸

  1、放一段《春江花月夜》的音乐,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构思进行写景片段练习。(口头交流、学生点评、教师总结)

  (过渡)大家笔下的春天一样的美好,令人向往,春天带给人万千遐想,充溢着蓬勃的生机,但是“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踪”春天也是难以持久的,生命的春天也是短暂的,因此我们应珍惜青春,立志奋进。

  2、许多伟人在青年时期就已经立下远大志向,卓有成就。你知道他们谁的事迹?说说你的看法。

  提示:周恩来14岁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读书之志向;拿破仑20岁做了准将;鲁迅21岁东渡日本学医;李大钊24岁著《青春》

  3、你的理想是什么?你觉得你的哪些努力已迫近了理想?

  (2、3小题小组讨论,回答)

  课堂小结:伟人与我们的差距在于:胸怀大志而又能矢志不移去开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让我们以关汉卿的话为鞭策,珍惜花样年华,让理想在奋斗中闪光。

  四、布置作业:

  1、继续摘抄“春”的诗文,准备参加《春日融融》朗诵会。

  2、阅读《春颂》,进行比较阅读。

  比较在感情、语言方面的异同。

  附:板书设计

春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2、掌握课文写景特点,并应用到写作当中。

  3、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经过朗读训练,要使学生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2、体会语言中蕴涵的感情,能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思想感情;

  3、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4、状物抓住特征,写景注意层次。

  教学难点

  1、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2、状物抓住特征,写景注意层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导语设计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唐代的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初春小雨》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一、作者及作品

  [提出问题]在小学同学们就学过朱自清的《匆匆》,对朱自清先生也有一定的了解,那么现在就请你来说说你所认识的朱自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江苏省东海县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大学读书后期,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写新诗,一直继续到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当中学教师的时期。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转而从事散文创作,成为现代著名的散文作家。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次年回国,仍至清华大学任教授。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促使朱自清积极参加党所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该年12月病逝于北平。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二、预习检查

  (一)给加点字注音

  水涨(zhǎng)捉迷藏(cáng)酝酿(yùnniàng)应和(hè)

  笼(lǒng)着一层薄(bó)烟黄晕(yùn)蓑(suō)衣巢(cháo)

  (二)解释词语,并给加点词造句

  欣欣然朗润酝酿赶趟儿舒活

  呼朋引伴宛转花枝招展烘托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提出问题]江南是作者刻骨铭心时常思念的故乡,江南之春更是让他魂牵梦绕,那么江南的春天到底是怎样的呢?作者在文章中为我们描绘了几幅画面呢?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聆听,到文章中去寻找答案。

  (播放朗诵)文中从迎接春天写到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

  全文可分三段:

  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力。

  (一)第一部分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盼望着”;“近”)

  2、“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叠用,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3、课文的1段和绘春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围绕“春”,先写盼春,再绘春,最后赞春,表达了作者对生气勃勃的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二)第二部分

  春醒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

  (二)第三部分

  新、美、力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大体上领略了朱自清笔下的《春》。这节课我们将对其进行细致的讲解。请同学们边读边用笔勾画出画卷中的景。(关键词)

  明确:山、水、太阳、草、花、风、雨、人们、

  明确:春醒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一、合作探究

  (一)学习春草图

  1、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教师明确:嫩、绿、多)

  2、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哪个好?

  “钻”和“偷偷”用得好,好在哪里?

  “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形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

  3、那么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个共同点呢?

  (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二)学习春花图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如果把“闹”换成“叫”好不好?

  不好。因为蜜蜂的嗡嗡声音不是从嘴巴里“叫”出来的,而是振动翅膀发出的声音,所以不能用“叫”。“闹”不仅有声响,还呈现出一派喧闹沸腾的热闹景象,一个“闹”字,境界全出。

  (三)学习春风图

  1、“春风图”从哪些感觉写出春风的什么特征?

  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从触觉写出春风的温柔;

  B“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空气里酝酿”从嗅觉写出春风的芳香;

  C“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成天嘹亮地响着”从视觉、听觉写出春风的和悦。

  这段文字从触觉、嗅觉、视觉、听觉等方面,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

  2、探究质疑:“春风图”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A“吹面不寒杨柳风”运用引用、借代,写出春风的温暖。

  B“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运用比喻、拟人,写出春风的温柔。

  C“(鸟儿)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运用拟人,写鸟儿迎春的欢悦。

  (三)学习春雨图

  1、“春雨图”如何抓住春雨的特征来写的?

  A“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写出春雨的经常;

  B“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写出春雨的细密;

  C“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写出春雨的轻盈;

  D“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写春雨的润物。

  2、“春雨图”按什么顺序描写的?从静景到动态,从物到人,由近到远。

  3、探究质疑:“春雨图”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A“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用博喻、排比,写出春雨多、细、密的特征。

  B“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用拟人烘托出乡村的安静而和平。

  (五)学习迎春图

  1、探究质疑:文章怎样描写“迎春图”?

  由景及人,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有的是希望。”

  2、探究质疑:文章引用“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个俗语有什么好处?引用俗语启迪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体现文章主旨。

  二、品味鉴赏

  文章第三部分写道: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壮的青年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三个比喻各自成段,它们的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为一段,表达效果会有什么影响?)

  答:不能颠倒。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再到健壮的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的成长过程。三个比喻各自成段,更能强调春的不同的生长过程,抒发作者强烈的赞美春天的真挚感情。

  课堂小结

  作者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如同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侧重描绘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图则是集中笔墨描绘了人勤春早之春。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过细致观察,用心灵,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进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写一篇短文:《郊外春色》。

  板书设计

  盼春:反复→盼春心切;拟人→喜春之情。

  春草图:情态、质地、色泽、长势

  春花图:多、艳、甜

  绘春:春风图:柔和、芳香、和悦

  春雨图:经常、细密、轻盈、润物

  迎春图:由景及人、春到人欢,与开头呼应

  赞春:比喻→“新”、“美”、“力”

春的教学设计3

  一、猜猜他是谁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李唐有; 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二、作家作品

  杜甫:唐代大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之为杜工部。“诗圣”。祖籍襄阳( 今属湖北),生于巩县(今属河南)。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风:沉郁顿挫。他的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

  三、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冬,安禄山起兵叛变,次年六月攻破潼关,长安沦陷。七月,肃宗继位。

  八月,诗人从家中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捉住,带到长安。

  《春望》这首诗写于757年,诗人触景伤怀。

  四、学习方法点拨

  学习古诗的方法初读:整体感知;再读:把握情感;三读:品味赏析;四读: 背诵全诗。

  五、诗意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六、问题

  1.首联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国都陷落,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丛生。描绘了一幅安史之乱后国破人亡的悲惨景象。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主旨)

  这首诗通过眺望沦陷长安的破败景象,表现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的心情。

  3.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由于感伤时政,久别思家,反而使诗人见花流泪,闻鸟而惊心,以乐景写悲情,表达了诗人忧伤国事、恨别思家的深沉感情。

  4.赏析“溅”“惊”二字。

  “溅”“惊”二字,在句中是使动用法,意思是因感时伤怀,加之思念家人,看到落花反而使我的泪水飞溅,听到鸟鸣反而使我心惊。

  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此联历来有两种解释:(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流泪,闻鸟儿惊心;(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你赞成哪种解释,为什么?

  我比较赞成第二种。第一个以诗人为主,注重描写个人情感和感受,但是不够表明此时的.“悲凉和无奈”。第二个以花鸟的不常态表现,说明此时的悲怆和惊心。这是经典的拟人手法的应用,连花鸟这无意识之物都晓得此时的离别惆怅,诗人如何不动容。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连三月”写出战祸之长,“抵万金”写出家书难得。这两句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以平常语写出苦境真情,容易让人产生共鸣,成为千古名句。

  7.“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表达的情感?

  反映了作者对国破家亡的现状的忧愁,既思念亲人又叹息自己衰老的思想感情。

  8.《春望》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情感的?

  通过描写破败的春城,杂草丛生,花也落泪,鸟亦惊心。借景抒发作者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感。

  9.本文最突出的写法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景中有情,后四句重在抒情,借事抒情,但情中也有景。

春的教学设计4

  一、导入新课

  出示金文“春”,让学生猜这是个什么字?(春),然后出示解释:

  “春,推也。”草字头中间一个屯字下面一个日字。屯字像一个幼芽破土而出,即在阳光的推动下,幼芽破土而出。草长出的季节就是春,表示万木生长,充满生机。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着朱自清先生走近《春》,去感受春的魅力、春的神韵吧。

  二、朗读,知春意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是带着什么感情描绘这些景物的?

  明确:作者描写了春天的草、春天的花、春天的风、春天的雨、春天的人。是带着热爱和赞美的感情描绘这些景物的。

  2.那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去读呢?

  明确:用轻松、欣喜的语气读,语调要上扬。

  朗读节奏是应该轻快还是缓慢呢?

  明确:朗诵节奏是由文章的思想内容决定的。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节奏可以轻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的内容节奏可以缓慢一些。

  这篇文章处处充满着轻松、明快的气息,应该带着欣喜的语气去读,整体节奏是轻快的,中间又有舒缓的地方,这样就给人回环往复的美感。

  3.老师范读其中一段。如1-2段。

  4.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5.指名读课文段落。

  三、品读,感春趣

  1.(过渡语)同学们,草绿了,花开了,风吹着,雨下着,平时由于习惯,我们对此视而不见,知而不新,但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会发现朱自清先生把这些表现的新鲜、可爱、温和,叫人欢欣,令人惊喜,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散文学会会长林非曾说: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著名古文字学家、语言学家朱德熙曾说: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绝不放松。

  2.同学们,我们在你最喜欢的段落中找找哪些句子通过精确的观察、讲究的用词写出了春天的新鲜、可爱、温和,叫人欢欣,令人惊喜?

  3.生来交流,老师作评价。

  4.同学们,你们读的真认真(读的还不细),我认为文中对风的描写是最精彩的。风是无形的,课文里的作者却把风写得有形,有情。我们一起来找一下写风的句子。

  3-6段,全班分成四个组,每个组找一句段。

  5.交流句子,学生画在课本上,老师及时板书:轻悄悄眨抚摸

  泥土的气息,青草味,花的香轻斜

  6.同学们,根据这些词语我们看看作者调动了哪些感觉器官来写风?

  7.生:视觉、听觉、触觉、嗅觉

  8.那么这些词语或句子写出了风的什么特点?

  如:”轻悄悄”,形容声音很低,写出了风的轻柔。用词是又采用了ABB式,第一个悄用来修饰轻,第二个悄强调前一个悄,不仅形象生动的写出了小草轻柔的特点,而且读起来韵律很美,这就是作者的妙处。例如:上课了,小明轻悄悄的走进教室。

  “眨”字写出了春风的轻柔和可爱,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春风晃动小草的调皮可爱。跟小草在玩耍。

  “抚摸”写出了春风的温和。后面还写出了春风的传味,传声功能。多情。

  “斜”字,没有风的出现,却写出了春风的柔和。

  9.对比阅读林斤澜《春风》

  同学们,品着这些语言,我们如临其境,如感其形,江南的春风是那样的温暖、可爱、多情。我们来读一段文字来看看选段与本文有什么不同。出示选文,学生齐读。

  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粱,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撤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明确:课文突出春风的'温暖和柔情;选文突出北方春风的猛烈,粗犷。

  小结:同学们,两位大师的成功之处源于用心的观察和遣词造句,源于他对自然的热爱,对春天的赞美。本文的作者不禁借物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更是在文章最后直接赞美了春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最后三段。

  四、析读,悟春情

  1.学生齐读

  2.可是,老师有个疑问,这三个句子当中,有一个比喻似乎与全文的格调,与江南春天的特点不大和谐,你们发现了吗?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个句子是败笔,还是另有深意呢?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这和作者的身份是分不开的。朱自清除了是散文家、诗人、学者外,还是民主战士。

  让我们来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1927年大革命失败,朱自清“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苦闷中埋头研究古典文学。1933年他赴英留学归来,经过了一场“精神危机”,几年的留学使他改变了心境、开阔了视野,看到了新的生活前景。面对春意盎然的原野,他重新找回了一种自信和自尊,这时他写下了《春》。所以说《春》既是对春天蓬勃生机的讴歌,更是朱自清心灵深处的情感写照。

  这“早春野景”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也许只有这强壮的青年的比喻,才符合他当时的心境。

  五、布置作业

  《春》是脍炙人口的散文经典,值得品味的地方还有很多如口语化的语言、用儿童的眼睛观察春天等,就留给同学们和你们的老师共同感受了。

春的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

  2、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蕴含于诗句中的豪情壮志,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诗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则是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学,提出问题。

  1、多媒体显示: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2、走近杜甫,背景介绍(由学生展示有关文字资料)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交流合作的能力。

  3、初读全诗,学生对照注解,自读自悟,展示图片,创设情境氛围,让学生领略到诗人蕴含于景物中的忧国忧民的`感情。

  〈二〉自主学习,尝试解决。

  1、向学生们推荐网站,引导学生自主浏览。

  2、听配乐朗读,再次把学生带进诗的情境中。

  3、你们能谈谈对《春望》的了解吗?(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走进课本,小组合作探究。)

  4、师生共同配乐朗读。这一环节我出示古筝、笛子、琵琶这三种乐器(多媒体显示),让学生从中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乐器来配合这首诗。并说出:为什么你要选这种乐器?来一个个性大展示。(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学生的思维得到纵情放飞,最后教师作综合点评,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都得以高涨,使课堂气氛燃起熊熊之火。)

  2、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诵兴趣,我又组织全班同学分组竞赛朗读。

  〈三〉讨论交流,合作解决。

  1、(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课本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虽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

  2、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及诗人所感?

  3、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展示评研,归纳提升。

  1、“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

  2、两种解释,一是触景生情,一是移情于物,并无本质区别。

  3、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4、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本诗描写了都城沦陷后春日远眺中见到的荒凉、冷落情景,抒发了诗人忧国思亲的情怀,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五〉巩固达标,拓展延伸。

春的教学设计6

  一、设计指导思想

  语文学科由于自身的特点,教师不仅是课堂各种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活动的促进者,也是学生的对话者。在课堂上,不仅有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还应当使用现代教学技术。在《春》一课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教师组织、启发、鼓励、指导学生按正确的思维方向、路线、探求未知领域的知识,使学生尽可能独自去开掘知识宝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进行愉快的课堂教学。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鄂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而《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不但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清新优美的特点。这篇作品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理清文章思路。

  ②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重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2、能力目标:

  使学生学会审查自己的阅读成果、思维成果,提高阅读质量,提高理解的准确性、全面性、生动性。

  3、情感目标:

  ①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②增强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和信心,体会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用笔头将自己的阅读成果、思维成果清晰化,并总结阅读方法和思路。

  五、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对散文已有一定的阅读和感悟能力,但用笔头将自己的阅读成果、思维成果清晰化,还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师在课堂中要随机指导学生审查他们的阅读成果、思维成果,总结归纳阅读的方法和思路。

  六.教法:

  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解决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主要采用成果展示法、交流讨论法、点拨法和读写结合法进行教学。

  1.成果展示法

  七年级学生阅读这样的散文应有一定的阅读体验,那么怎样使学生的思维成果变得清晰化呢?这就要求学生能用笔头展示出自己的阅读成果,这样才有利于抓住学生阅读思维中的弱点。

  2、交流讨论法

  每个学生的阅读体验是不同的,要让阅读成果显得更丰厚,还得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广泛地阅读交流,这样,学生的阅读思维空间才会显得更为广阔。

  3、点拨法

  学生的阅读能力毕竟有限,作为教师,应及时有效地进行点拨指导,以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变得更清晰,提高学生理解的准确性、全面性和深刻性,同时也能及时地总结出阅读方法和思路。

  4、读写结合法:

  新课程明确要求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仿写题,以加深学生对描写景物方法的理解。

  七、媒体选择

  利用课件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约化。在《春》一课中,运用了Powerpoint技术,并将从网络上下载的视频、图片应用于课件中,使人身临春之中,体味春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提到春天,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春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春天的文章。(出示课题《春》)

  2、了解作者(课件展示)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也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主要作品有散文《背影》、《荷塘月色》《绿》等。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3.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①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理清文章思路。

  ②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写景的成功之处。

  ③团结合作,审查自己的阅读成果,提高阅读质量。

  二、听读课文,扫清障碍,体会读法

  1、你弄清下列字词了吗?完成学案一。

  酝酿(yùnniàng)婉转(wǎnzhuǎn)应和(yìnghè)

  薄烟(báo)黄晕(yùn)抖擞(sǒu)

  2、归纳朗读技巧:

  本课在朗读方面应用舒缓、轻快的声调来朗读,重点读出对春来临的喜悦之感,同时应注意重音处理,比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中的“偷偷”和“钻”就应该处理为重音,这样可以表达出作者对春草长出的惊喜和喜爱之情。

  3、指名几名同学读读自己喜欢的片断,注意运用朗读技巧。

  三、自读课文,感知内容,理清思路

  1、思考讨论:文章围绕“春”写了哪几幅图景,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请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结构思路。

  2.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完成学案二。

  3、展示阅读成果,共同交流修正。

  4、师生共同归纳明确:

  (一)盼春(1)(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2)总绘春天

  (3)春草图

  (二)绘春(2---7)(4)春花图

  (5)春风图

  (6)春雨图

  (7)迎春图

  (三)赞春(8---10)

  四、品读课文,感悟美点

  同学们,读完了课文,相信你们一定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同时也会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请同学们品味本文的语言,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品味,把你的想法在课本相应段落与句子旁边作上圈点批注。

  1、我认为最佳的段落。

  2、我认为最美的句子。

  3、我认为最妙的修辞。

  4、我认为最好的词语。

  5、我认为最细致的观察。

  6、我认为最清晰的层次。

  教师准备:

  第2段: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用拟人手法勾画大自然“刚睡醒的样子”,为下文具体的春景描绘提供了美好的背景;山、水、太阳最能向人显示春天气息,作者选用“朗润”、“涨”和“红”,分别描绘山、水、太阳睡过一冬而醒来的情态,非常传神。

  第3段:春草图。先正面写,第一句用拟人手法,第二句由近而远,把春草人格化,显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新鲜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春草生机勃勃的特点;后侧面写,第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与感受,充满活力。

  第4段:春花图。首先,这一段写得很有层次:树上──花下──遍地;其次,这一段文字注意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的'配合,从“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说到“花里带着甜味儿”,色彩与甜味相勾连,由花味甜联想到果实,实与虚相结合,蜂闹蝶舞与繁茂鲜艳的花儿相映衬;再次,巧用拟人、排比、比喻,写春花竞相开放。总之,画面五彩缤纷,富有立体感。

  第5段:春风图。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触觉:引用诗句,又打一个比方,让人感到春风的温暖;嗅觉:“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听觉: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风是无形的,但作者笔下的春风却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第6段:春雨图。引出春雨后,用“可别恼”这一口语,显得特别亲切而有情趣,接下来引导读者品味江南春雨的妙处:细密、闪烁、绵长,亲吻着“树叶儿”、“小草儿”,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夜”,滋润着乡间的行人与农民,这一切充满了诗情画意。

  第7段:迎春图。“风筝”是春天的信使,写风筝渐渐多了,实质是写屋外的人多了,因为春天来了。全段都用短句,读来富有节奏感,让人感到精神抖擞,充满希望,充满力量。

  五.学习习作

  刚才我们的同学在语言的花园里尽情地耕耘着,品味着,品出了很多精美的词语,感受到了作者笔下优美的春天。那么,我想问问,朱自清先生把春天描绘得这么美,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他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好呢?(讨论,回答。)

  老师准备:

  1、作者热爱春天,对春天有着深厚的感情。

  2、作者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把春天描写得形象生动。

  3、作者对春天的景物观察得特别细致,动用了多种感官,抓住了景物最主要的特点。

  六.作业:相信你也能写!

  (如若课堂时间不够,可随机调整为课外作业。)

  仿照《春》的写法,在“夏”、“秋”、“冬”三个季节中任选一个季节进行某一类景物的片断描写,注意可以用到多种修辞手法,调动各种感官。

  七、课外作业:

  1、完成好片断仿写训练,并在课余时间交流。

  2、背诵本文,进行语言积累。

  3、课外阅读朱自清先生的其它散文,感受其语言魅力。

春的教学设计7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能背一首描写这个季节的古诗吗?

  《春晓》《村居》《咏柳》《惠崇春江晚景》等。

  2.古代诗人看到如此美妙的世界,为我们留下许多赞美四季美景的诗。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江南春。

  4.解题。

  江南春:江南春天的美景。(课件播放江南春天的美景图)

  5.了解作者杜牧。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在诗歌创作上,与晚唐另一位杰出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主要作品有《泊秦淮》《阿房宫赋》《山行》《清明》等。

  二、初读古诗,把握大意

  1.读准读通。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正音。读准生字“郭”的读音。“莺”是后鼻音,“寺”是平舌音。

  2.读好诗句的停顿。

  (1)自主尝试读好停顿。

  (2)教师范读。

  (3)指名读,齐读。

  3.把握古诗大意。

  (1)默读古诗,圈画诗中描写的景物,结合注释了解“山郭”“酒旗”“南朝”“四百八十寺”。

  (2)同桌互相说说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三、精读古诗,解诗意,悟诗境

  1.课件出示古诗。

  2.指名读,齐读。

  3.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请把描写景物的词语画出来。(莺啼绿树红花水村山郭酒旗寺庙楼台烟雨)

  4.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这些景物进行描绘。

  (1)第一、二句:千里江南,到处是莺歌燕舞,到处是绿树红花,水村伴着山郭,酒旗在空中飘扬。

  (2)第三、四句:好一派迷人的`江南美景呀,可惜南朝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楼台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

  5.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6.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前两句写今,抓住了黄莺、绿树、红花、水乡、山城、酒旗、春风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江南春天的画面;后两句是雨景怀古,通过对“寺”“楼台”“烟雨”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作者的哀愁,望着这充满历史悠远感的烟雨迷蒙之景,作者不禁心生感慨: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的寺院和楼台,还有多少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呢?

  四、背诵、默写

  1.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课件出示“水村山郭酒旗风”“多少楼台烟雨中”等图片,根据图片配诗句。

  3.指名背诵,男生背、女生背,齐背。

春的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2.体会拟人、比喻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语言。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体会感情。揣摩精彩的词、句、段在表情达意傻瓜的作用。

  2.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四季的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创作了许多吟咏四季的佳作,今天我们就随着朱自清的笔触一起去领略春的迷人风采。

  二、课件出示教学目标

  三、检查旧课,自然引出新课:

  上堂课,我们训练了朗读课文,梳理了文章结构,谁能说说全文分几部分?每部分都写了什么?(板书:盼春——绘春——赞春)本文于开头写盼春,就让读者内心掀起思春的波澜,为下文描绘春景奠定了欢乐基调,从第二段开始,作者抓住春天的特征,粗略勾勒了春天的轮廓画,创造了一个动人的意境,然后作者从容不迫地

  四、探究新课:

  这堂课我们就重点赏析绘春部分地五幅春景图,请同学们速读三至七段,按顺序说明每段描写的对象(板书:草花风雨人)问:这五幅春景图中,你觉得那副写得最好,为什么?(一)每幅图都有它的精彩之处,今天我们就以春雨图为样本共同赏析(出示课件,放朗读录音)请同学们眼看画面,耳听录音,用心体会春雨图的优美意境。

  思考:

  1、这段写了几层意思(板书:特点、景物)

  2、春雨绵绵夏雨急,文中哪几句话突出了春雨的特点?分别写出了春雨的哪些特点?(板书:细密、闪亮、绵长)

  3、雨中景都写了什么,(板书:树草灯人屋)

  4、描写雨中景时采用什么顺序?(由物及人,由静到动,由近及远)

  5、本段描写春雨及雨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板书:喜雨之情)

  6、哪些语句传达了这种感情,试举例说明。(可别恼)

  7、本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比喻拟人)

  (一)小结:这一段作者抓住了春雨特征及春雨中特有的景象,把那一派细雨绵绵的春光,一种和平安静的氛围,描绘的出神入化,表达了作者的喜雨之情。刚才老师已做了赏析示范,接下来同学们要合作探究,品味赏析另几幅春景图。

  (二)现在请同学们一面欣赏春草图的美丽景色(课件出示春草图)一面用原文语句给它配上画外音(齐背春草图)今天我教给大家一种学习方法,叫发现法,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春草图,那么什么是发现法呢?围绕下边问题,谈出认识、体会的都是“发现”(课件出示)

  (1)、发现哪个词用的妙,说说它的妙处。(偷偷,钻,嫩,绿,满是)

  (2)、发现哪个句子写得好,说出它好在哪里。

  (3)、发现这段用词上有什么突出特点(叠词的运用)

  (4)、有什么疑问说出来和大家商讨。现在速读春草图,你有什么发现,就举手和大家交流。(鼓励学生:只要认真阅读人人都会有所发现,有所发现说明你不仅勤于思考而且善于思考)当学生谈到叠词特点时,问:那么这些叠词能不能去掉一个字呢?我们来试试看。去掉后表达效果有什么变化(课件出示改后文字)大家再看原文比较一下,改后的文字和原文哪个富有感情?(改后的文字只是平淡地写写,而原文在描写的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对小草的喜爱之情)原文中那种写法叫什么(借景抒情)质疑:老师有个疑问,所能帮老师解决,写春草为什么要写儿童在草地上嬉戏?(侧面写春草的柔嫩可爱,突出春草勃发带给人们的快乐)小结:这段描绘春草的特点,观察细致,描写具体形象,使人有亲眼目睹,身历其境之感,而且较多地使用叠词,对小草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三)接下来作者着力描写春花竞放的场景,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打开大脑电视机,在荧光屏上放映百花争奇斗艳的画面。

  (1)首先勾勒主要景物的形态,作者首先把镜头对准了树,你的电视画面上出现了什么景物?(学生七嘴八舌的说:桃树、杏树、梨树,镜头下移:蜜蜂、蝴蝶、草丛、野花)

  (2)现在把黑白电视变成彩色,看谁头脑中的画面色彩更艳丽。你看到了什么?(红像火的桃花,粉如霞的杏花,白似雪的梨花,黄褐相间的蜜蜂,色彩斑斓的蝴蝶,茵茵绿草地,野花五彩缤纷)

  (3)好,我们的`电视画面已经五彩缤纷了,现在我们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花下成群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蝴蝶轻盈起舞,草地上的野花迎风摇曳着,俏皮的眨着眼睛。)刚才我们通过想象已初步领会春花图的意境,现在再交给大家一种学校方法:合作探究法(课件出示)一会我们四人一小组合作探究春花图的妙处,在书上做好笔记,然后交流,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合作探究。(课件出示)

  1、抓住春花什么特点?

  2、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3、描绘景物时哪些词用得精确?

  4、哪些句子写得生动形象?

  5、运用了什么修辞?全班交流:

  (1)花多、色艳、味甜

  (2)高—低色-味虚-实

  (3)闹、赶趟儿、像眼睛、像星星

  (4)拟人、排比、比喻刚才我们学习春草图的时候了解了一种侧面烘托的写法(写儿童在草地上嬉戏,是为了侧面烘托草的柔嫩可爱)本段有类似的写法吗?(写蜂闹蝶飞,是侧面烘托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

  小结:作者描绘春花图,动静、高低、色味虚实结合,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春意盎然,立体感很强的春花图,使人仿佛置身于春花烂漫的美景之中。

  五.作业:

  1、从五幅春景图中选取你最感兴趣的专题写一段文字。

  2、从五幅春景图中选取你最感兴趣的三个专题分类收集诗句。

  3、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为它配画。推出五幅特写镜头,浓墨重彩细致入微地描写春天的动人景象。

春的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学会抓住事物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学会遣词造句。

  能力目标:

  训练朗读及鉴赏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感受春景的美好,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

  教学法指导:

  品读意境美、语言美。用“数学化”的原则指导思考,即“公示——领悟——运用”,以动脑为核心,把学生的眼、耳、口等感官调动起来,把思维与课文归于一体。

  教学时序:

  第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入:(儿歌《春天在哪里》、PPT画面)

  【师】春天里有什么?(荡漾的东风、明媚的阳光、娟娟的细流、嫩绿的草儿、万紫的花儿、细密的春雨、欢悦的人们等)

  二、赏古诗、得方法:(PPT画面、附诗、配乐解说)

  【师】古人描写春景,由于观察入微,写出了许多广为流传的名句,有的一字传神,生动地表达了某种感受。如“春风又绿江南岸”通过视觉效应,写出了颜色;那么“两个黄鹂鸣翠柳”从听觉上,再现了声音;“踏花归去马蹄香”,通过嗅觉,表现了气味;“吹面不寒杨柳风”通过触觉感受春风的柔和。因此,写景散文重在观察,而观察就是要五官一起开动,使大脑同时通过五条渠道去认识事物、感受生活,再经过加工,就能构成一幅美好的画面,就能写成一篇很好的散文。

  赏析写景散文的方法:

  听、视、嗅、触全身心感受;

  声、光、色、态形象主体化;

  文中滋味先品读;

  替换对比之精妙。

  三、听读课文,理清层次:(音乐PPT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问】

  1、作者细致观察了哪些春天的景物?

  2、作者抓住了这些景物的哪些特征?

  3、作者如何观察再传情传神地表达出来的?

  四、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1、在文中勾画自己认为写的传神的字“△”、词“”、句“”,并体会它们好在哪里?为什么作者能写得如此绝妙生动?

  2、精读语段

  (1)春雨的特征一多二细;

  (2)写了雨中的景物有“绿得发亮的”树叶;“青得逼你的`眼”的小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在地里工作”的人们;“稀稀疏疏的、静默的”房屋。雨中景物的特点概括为“安静而和平”(用原文词语作答)

  (3)文段中含蓄地写了春风,依据是“密密地斜织着”中的“斜”

  (4)“笼”字用得好,好在准确地写出了薄烟的高度。

  (5)本段描写雨中景物的顺序是从静景到动态,从物到人,从近到远。

  3、口头作文(看景物图——秋实累累)

  请同学们用一段话描绘图片的内容。(即兴点评)

  五、朗读训练(春风图)

  六、结束语

  今天这堂课,我们徜徉在美丽的春天里,你们给了我一片阳光,已经让我的整个春天都灿烂了。谢谢!

春的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初步学习知人论世的方法,体会朱自清散文作品中的真情以及在五四白话文运动中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2.运用小组讨论形式,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真情为文的写作观。

  2.引导学生感念朱自清先生对于祖国语言发展的贡献。

  教学重点:

  1.了解朱自清在新文化运动后为创作白话文学的典范作出的历史贡献。

  2.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源于对生活的细微体悟和语言的出色表达。

  教学难点:

  1.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2.通过品味语言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

  二、教学策略

  1.力求从朱自清写作的初衷──为中学生学习白话文提供范本入手,研究在白话文学兴起初期,这篇文章在文章结构、语言修辞、感悟生活、付诸真情上的探索和提供的范式。在学习过程中强调一画面一所得,从不同画面中体会朱自清散文的不同特点,并体会他为创作典范的白话文学的匠心。

  2.强调学生自我的阅读体验,以期达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版)》指出的“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语:

  我们对朱自清先生的了解大概更多的是作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今天我们来了解你不知道的国文教师──朱自清。

  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贡献,主要是他在继承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上和“五四”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他的散文对中国散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他为《中学生》杂志和开明出版社的教材提供的大量语文学习的文本,比如《春》《背影》等,主张真挚的情感、美好的语言,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提供了现代白话文学的优美典范!对我们今天的母语发展有着卓越的贡献。

  【设计意图】

  此导入以新视角切入,增强学术性,以国文教师的身份激发学生的兴趣,便于体会作品的用意绝不是堆砌华丽的辞藻。引导学生体会今天所读到的白话文学,典范美丽的语言,有朱自清先生的心血。

  (二)感知学习

  关于写景:

  1.播放《春》朗诵视频,对课文内容进行想象。

  2.自读课文,用笔画出“春”的美表现在几个方面?

  3.找出文中直接表现出作者对春天“喜爱”与“赞美”之情的地方,并进行简要的概括。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盼春──喜爱)

  【设计意图】

  1.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2.培养学生对文字的领悟力。

  (三)内容探究

  北大教授钱理群说:“他的每篇散文都有实验的目的,怎么抒情、怎么叙事、怎么创作,核心是创造一个现代的中国的.语言,现代汉语的文学语言。”

  下面我们就从结构方式、语言修辞、写作手法等方面细细揣摩,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理清行文结构。

  【设计意图】

  学习情景交融的递进式结构。

  2.体会并学习精美的语言表达。

  (1)精读课文,在文中描写的几幅春之图中,你最喜欢哪幅画面?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加入学生交流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交流中以春花图、春风图为例引导学生。)

  讨论后以“春花图”的选材引导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景物,“注重一毫一厘,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时之细,都不轻轻放过,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是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朱自清

  (2)“春花图”各写出春花的什么特点?

  明确:拟人,写春花报春的气势。

  比喻,写春花色彩的艳丽。

  通感,写春花气味的香甜。

  比喻,写春花种类的繁多。

  (3)讨论:在“春花图”中,作者与众不同地观察体现在哪些景物、哪些词语中?

  景物:流连花下的蜜蜂与欢乐。

  词语:“闹”。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闹”不仅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渲染出来了,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而且运用侧面描写,写出了花的繁多、香甜。

  景物:野花映衬的阳光与春风。

  词语:“眨”。

  写野花:这里运用比喻写出了野花遍地都是,在春天的阳光下晶莹发亮、轻轻摆动,格外招人喜爱。野花是杂样的,又“散在草丛中”,星星点点的,在阳光的照耀下,在和煦的微风中不断地闪烁。正因为野花有这些特点,才和星星的闪烁、眼睛的眨动有了极为相似之处。

  “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野花的动态之美。“眨呀眨的”显然是因有了徐徐微风,野花才会摇曳着曼妙的身姿,此处也为下一段春风的描写作铺垫。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关注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有如下要点:

  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观察其细微的不同,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

  抓住景物特点绘形、绘声、绘色、绘神,使景物能够逼真地再现于读者面前。

  (4)春花和春草,都是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事物,作者容易写,我们也容易读。春风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你会如何写呢?作者又是如何去写呢?

  精读春风图,讨论后以春风图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要充分调动人的一切感觉,从多种角度描写景物。

  朱自清先生教给我们恰切运用修辞,调动触觉、嗅觉、听觉,写出了春风和暖、轻柔和清新的特点。

  “母亲的手、鸟儿、繁花嫩叶、清风流水、牧童短笛”一系列清新婉约的意象,明媚了作者的心情,“高兴、卖弄”歌喉的岂止是小小的鸟儿,还有可爱的人儿,还有整个绚烂的春光,把无形无色的春风写得如此有声有色有气息有温度,让人感受春风的神韵,画面美妙动人,秀雅温婉,意境清新明媚。朱自清不愧是语言大师,这样的描写叫人怎能不爱春风,陷入浓浓的春色中,又怎能不爱上如此细腻婉丽的我们的语言文字,我们的母语。

  【设计意图】

  学习在景物中融入自己强烈的情感,并运用通感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学会借助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语言优美生动。激发学生对母语的欣赏、热爱甚至陶醉。

  (四)作品风格

  如此典范的作品,不仅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也需要一颗温柔的心灵。同时需要优美典雅的语言积累,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使自己和他人获得美的感悟。

  1.“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朱自清先生在景物中融入自己强烈的情感,情景交融。

  2.准确地运用词语写出景物的特征。如文中的“钻”“逼”,形象地写出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和春雨沐浴后的“青”直送眼前的特点。

  3.有层次的描写景物,运用动静交错、虚实结合、高低结合、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等方法写景。

  一幅春花图从树上写到地上、从实景写到想象等。

  4.大量借助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语言优美生动。

  (五)拓展阅读

  赏析朱自清先生的另一部散文作品《白马湖》,进一步揣摩体会朱自清散文作品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及驾驭文字的高超能力。

  【设计意图】

  品味语言,培养阅读分析能力。

  (六)布置作业

  1.从推荐阅读篇目《冬天》《白马湖》《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任选一段你最喜欢的优美语言抄写下来,并从用词、修辞、诗画意境、真情实感等方面自选一个角度,说说你认为美在哪里?(200字)

  2.观看纪录片《大师──朱自清》。

  【设计意图】

  以课堂教学激发阅读兴趣,把语文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

  参考书目:李广田《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

  杨振声《朱自清研究资料》

  朱自清《朱自清散文集》

  老作

春的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3、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来体会景物特征。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复习旧知识,展现春的意境——今天,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

  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的?(同学背诵:“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簿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油东吴万里船。”)

  王安石在《泊船瓜州》中又是怎样描绘的?(同学背诵:“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苏舜钦在《淮中晚泊犊头》的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同学背诵:“春阳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铜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二、进行比较,激发兴趣

  以上背诵的诗都是绝句,容量有限,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今天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再说,春就在我们身边,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文中写的这些景物的姿态、色彩等等你注意到没有呢?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大好春光,寻找与作者观察的差距。

  三、学生朗读全文,要求:

  1.提出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2.文中以迎接春天写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

  注意正音:

  巢Cháo巢应和hè酝酿yùnniàng晕yùn

  第1节迎接春天。(第一段)

  第2至7节描绘春天。(第二段)

  第8至10节歌颂春天。(第三段)

  3、掌握多音字和形近字:

  ①薄:báo薄饼;bó浅薄;bò薄荷;②晕:yùn晕车;yūn头晕;

  ③散:sǎn散漫;sàn散会;④;混:hùn混合;hún混水摸鱼;

  ⑤撩:liáo撩拨;liāo撩起liáo嘹亮、liáo缭乱

  4、掌握词义:欣欣然、朗润、酝酿、繁花、呼朋引伴、卖弄、宛转、黄晕、烘托、和平、舒活、花枝招展。

  应和:回答或随声附和。

  抖擞:振作,振奋。

  四、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盼望春天。

  第二部分(第2-7段):描绘春天;

  第三部分(第8-10段):赞颂春天。

  2、文中具体描绘哪五幅春景图?

  3、具体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怎样的感受?

  五、研读与赏析:

  (一)盼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提示:“盼望着,盼望着”。“近”用得十分准确,告诉我们春天还未来到。

  2、为什么用两个“盼望着”?提示:反复的修辞,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第二课时

  一、齐读全文,分析理解课文:

  (二)绘春——

  1、总写的一句话“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中的“一切”说明什么?提示:没有一个例外。

  2、总写春回大地后,先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怎样描绘的?提示:山、水、太阳的脸。朗润:明朗,润泽。“朗润”“涨”“红”,非常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的山、水、太阳。

  3、第3节写小草,写得很细。从哪些方面写的?哪些词用得特别好?提示:“偷偷”“钻”写情态。“嫩”写质地。“绿”写颜色。“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范围。软绵绵”写姿态。

  4、为什么要写“坐着,躺着,……捉几回迷藏”?

  5、第4节段写出春花的什么特点?提示:本段为了突出春花的特点,先后写了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联想到果实累累。下面写蜂飞蝶舞,也是衬托花儿的繁茂,花儿的香甜;野花“遍地是”,表明数量多,“杂样儿”,表明种类多。“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描绘了阳光下野花闪闪烁烁,惹人喜爱的景状。

  6、作者是怎样将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美妙感人的?提示:多种感官——嗅觉、听觉、触觉、视觉。

  7、雨中的景色描绘得同样十分动人,先写雨的形态,再写雨中景色。找两个词把雨的形态讲出来。提示:“细”和“密”。

  8、“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为什么要这样写春雨?提示:这是春雨迷蒙时特有的景状,作者观察细致,整个空间弥漫着牛毛、花针、细丝一般的春雨,远望去,屋顶上像有一层薄烟,而且是“笼”着,一个“笼”字,非常传神地显示出细雨朦胧的美感。

  9、第2到6节着重写景,第7节着重写人。寥寥几笔,天上地下,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写到了。

  10、“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应该怎样理解?提示:这里的“工夫”是指时间,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年的时间,可以做好许多事情,告诉人们应当珍惜时间,奋发向上。

  11、迎春图与其它四幅图之间有什么关系?提示:四幅春景图很好地衬托了迎春图,为写迎春图作铺垫。

  (二)赞春:

  1、赞美了“春”的什么特点?

  2、“赞春”段共有几句话?这几句话能颠倒吗?

  3、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来赞美春天的?明确:用比喻手法。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

  三、写作特点:

  1、观察细致,并用准确的词语来表现春天景物的特征。

  2、大量运用精彩的比喻句和拟人句,来表现景物特征,抒发内心感受。

  3、结构严谨,层次井然,思路清晰。

  四、作业:

  1.背诵全文,仔细体会本文用词造句的妙处。体会那些像小河里的水流淌一样的词句是怎样从笔端流淌出来的。

  2.写一篇《春天的歌》,也可自己命题,如《春树图》、《春天来到校园》等。

  板书设计:

  春

  一、盼春:盼、来、近(总领全文,开启下文)

  描春:㈠春的总的轮廓:一切刚睡醒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㈡细致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春草图(草报春):偷、钻、嫩、绿、满——草

  坐、躺、打、踢、赛、捉——人

  春花图(花争春):态——桃、杏、梨,赶趟儿。

  色——像火,像霞,像雪

  味——甜味

  野花遍地是`……像眼睛,像星星)

  春风图(风唱春):触:抚摸

  味:泥土的气息、草味、花香

  声:鸟声清脆宛转,笛声嘹亮

  春雨图(雨润春):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状:密密地斜织、屋顶上笼着层薄烟

  景:树叶绿得发亮、小草青得逼你的眼

  灯、人、房屋

  迎春图(欢迎春):城乡、老小、舒活、拌擞、一年之计在于春

  三、颂春:三个比喻句(春天像……)

春的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优美语句、修辞方法并了解作者,感受文章思路。

  2、学习诵读方法,声情并茂朗读,以读求知,以读悟情。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热爱社会生活,充满朝气与活力并且积极向上的个性品格。

  【学习重点】

  学会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朗读;审美赏美。享受语感默读

  【学习难点】

  领悟文章的诗画意境,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歌颂与赞美之情,陶冶个性。

  一、自学环节:

  1、注音并在课本相应位置划出该词语:

  酝酿()黄晕()披着蓑衣()涨起来()

  宛转()应和()戴着斗笠()抖擞()

  应和()撑起伞()yùng niàng()

  2、朱自清先生抓住了春天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事物来描写春天的?描绘了几幅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二、合作环节:

  (一)再读课文,注意文中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句子。

  (二)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3、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三)在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中,作者也写了人的活动,请写出这几幅图中有关人的活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文以三个比喻句结尾,请读读这三个比喻句,说说赞美了春的什么,并说说这样的排列顺序与文中的春景描写有什么内在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展示环节,学生展示自学及合作环节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提升环节:

  仿写句子:(按结尾3句的形式)

  春天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天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天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的教学设计13

  学习目标

  ①认识“匣、锯、阶”3个生字。会写“挖、鞋”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等15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

  课前准备

  ①学生自读课文,对照课后生辽表在课文中画出生字,标好每个自然段的序号,记下自己的疑问。

  ②生字词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一曲节奏舒缓的乐曲。

  ③用纸分别画一个5岁左右和9岁左右的“科利亚”的模样,剪下来准备板贴用。

  第一课时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①出示5岁时的“科利亚”人物像。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苏联小朋友,他的名字叫科利亚。课文讲了科利亚的什么事情呢?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②板书课题,指导学习生字“匣”:读准音:联系木盒子识记形,了解义。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出示生字词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③朗读展示: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④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带,学生边听边思考揭题时的两个问题。

  ⑤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尝试帮助老师完成板书:

  ()木匣→()木匣()

  ⑥学生简单谈谈自己觉得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⑦引导学生质疑。

  精读感悟,明白道理

  ①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思考问题: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他是怎样埋木匣的?为什么要埋木匣呢?

  a、教师指导学生用朗读的方式告诉大家: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

  学生找出句子读: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

  教师结合生字的学习,启发学生读的时候注意突出“各种各样、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其他小玩意儿”这些词语。

  b、教师引导学生画出描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c、教师引读:科利亚干吗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学生接读第三自然段。

  ②学生默读课文第四至十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科利亚后来是怎么找到木匣的?

  a、引导学生找出科利亚开始挖木匣时的`言行的句子读一读,体会科利亚是个勤于思考、善于动脑的孩子。

  b、重点指导学习第十一自然段。

  用人像图和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四年前,科利亚是5岁(教师在黑板上贴出5岁的“科利亚”形象,让学生自己从前后课文的有关语句中找到推算的依据),走了10步埋下木匣(用线段图表示);现在的科利亚是9岁(教师在黑板上贴出9岁的“科利亚”形象),启发学生自己上黑板画线段图表示科利亚现在每一步的大小,应该画几步。

  c、联系上文,让学生说说第十二自然段中“果然”的意思。

  d、分角色朗读第四至十二自然段。

  ③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这件事中,科利亚懂得了什么道理?

  a、指名读这一段;分男生、女生读这一段。

  b、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c、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上的事、社会上的事,也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或课外读到的文章来说说“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

  作业

  抄写课文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

  熟读课文

  ①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②自由朗读全文,挑选自己喜爱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巩固生字

  ①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

  ②分类记忆要求会写的字。

  a、找出左右结构的9个生字:挖、鞋、锯、抢、难、初、敌、阶、懂。有的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特点来记忆字形。

  b、学生利用笔画、偏旁或熟字记忆其他4个生字:斧、免、屋、管。

  ③给生字组词。

  指导写字

  ①出示9个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学生观察这9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②学生写字。

  a、教师播放节奏舒缓的音乐,学生闭目静坐,正确执笔,摆好坐姿。

  b、学生对照范字临写。每个字写两遍。

  c、教师巡视,及时评议。遇到共性问题可以范写指导。将学生写得好的作业即时展示。

  抄写词语

  ①自己读、记词语。

  ②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复述课文

  个人练习。指名复述,全班评议。

  实践活动

  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春的教学设计14

  一、教材内容分析

  我选的课题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课《春》。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地文学语言,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培养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特有景象,并感受到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它在选材和谋篇上紧紧扣住春天的特征,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春》作为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是有其道理的。由《春》开始,继而学习后面的几篇课文,来加深人们热爱自然的感情也是有好处的。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识目标:

  A、揣摩欣赏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语言。

  B、学习作者对景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景物特点描写。

  (2)能力目标:

  A、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用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描绘春天。

  B、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C、学习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体会字里行间浓郁的情味,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我在这里确定以上三个目标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并重的教学理念。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时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的感受,享受审美乐趣。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内外结合,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我主要是采用是诵读教学法,本文是篇美文,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有很强的节奏感。宋代朱熹曾经精辟地阐述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近,熟读而精思。字得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道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PPT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带、配乐带。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设境切入

  1、用多媒体展示春天的景色。学生看多媒体展示,看到什么景物?这是什么季节?

  2、学生介绍作者,老师补充。

  1、学生看展示。

  2、学生说看到什么,是什么季节。

  3、学生介绍作者。并让学生告诉大家是怎么搜集到的,让学生学习搜集的方法。1、激发学生兴趣,加强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2、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读中理解

  1、教师配乐背诵《春》,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默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的语气,并用铅笔画出生字新词。

  3、合作、交流,老师引导,学生共同解决生字词。

  4、齐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5、思考:《春》描绘了哪几幅图?用概括性的语言回答?(若学生对第一个问题不能回答,就把问题缩小“请同学们找出描绘春天景色的句子”然后再引导用三个字归纳: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分别展示这几幅图的课件。

  6、请同学们看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引导学生归纳并明确:盼春──绘春──赞春

  1、学生认真听背诵。

  2、学生自由读,并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

  3、学生纷纷说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师生共同释疑。

  4、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5、学生合作交流,最后推荐代表回答。看课件展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学生快速看书并归纳回答,作好笔记。

  1、因为这篇散文要求学生背诵,老师一开始就能熟练而有感情地背诵能使学生喜欢,并也用心去完成。

  2、对生字词的理解是靠学生自主学习,互助解决。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3、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整体感知的能力。

  4、培养学生作笔记的习惯

  三、读中探究

  1、请同学们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来读,并说出你喜欢的原因。(估计学生会找出一些修辞句式,老师可见机点拨,完成教学重点。)让学生找出不同的语段来分析。

  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一句,可否将“粉的像霞”一句放在前,因为杏花在桃花前开?

  1、学生纷纷去试着读,并选出自己喜欢的语段。

  2、学生讨论,大胆质疑。

  1、让学生去发现问题。

  2、让学生敢于质疑。

  四、说中升华

  1、齐读课文,结合课文来说这课你学到些什么?

  2、请同学们用本文所用的修辞选一至二样说一句话或一段话。如以“春天像……,像……,像……”或“……像……”等句式。不用这些句式,只要能用上相应的修辞手法也行。

  3、本文是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描绘《春》的佳作,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描绘春的诗文呢?说出来我们共享吧!

  1、学生说。(可能学生会说出描写的作用、写作特点、修辞的运用、语言的特点等)

  2、学生先写在笔记本上再说。

  3、学生说出有关描绘春的诗文。(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志南和尚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等)

  1、由读到说,把知识内化。

  2、培养学生积累的能力。

  五、小结作业

  1、学生小结,老师补充。明确:本文作者通过对春的描绘,使我们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我们更加热爱大自然的绚丽风光。同时,我们还学会了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到优美的语言。

  2、作业:①摘抄好词好句。②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③搜集有关朱自清的名篇及描绘春的诗文,抄在笔记本上。

  学生从文章内容、艺术特点、修辞手法等方面归纳小结,教师整合、补充,教给学生归纳的方法。

  1、教给学生归纳课文的方法。

  2、培养积累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评价设计

  一教法得当,有启发性,教学手段使用好,教学效果好。

  1、课前准备充分

  这是天祝藏族自治县民族中学的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参赛教学设计。此设计有对课文的把握,有教材分析,明确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按新课程的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立教学目标;把教学流程设计为设境切入、读中理解、读中探究、说中升华、小结作业,也是符合课文教学实际的;教学过程用表格的形式,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较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我觉得,教师的范背、以语言为训练重点、加强朗读、重视积累是此设计的亮点所在。值得改进的地方,一是教材的分析不到位;二是三维目标确立,需要整合和聚焦;三是教和学的思路还不够明晰,应该和文章的思路、结构以及学生的阅读思维一致;四是对文章的情感和想象应更加重视。

  八、帮助和总结

春的教学设计15

  [学习目标]

  1、 认读:蓑、涨、酝酿、薄烟、黄晕、迷藏。

  2、 辨字组词(练习三)。

  3、 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4、 学习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恰当运用。

  5、 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按一定顺序写景状物的写法。

  6、 熟读成诵,有感情、流畅的朗读全文。

  7、 寓情于景,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的情怀,提高感受和欣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并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抒发的.感情。

  2、 学习简练而生动的语言,体会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在文中的恰当运用。

  [教学难点]

  文章结尾的三个比喻的运用及意义。

  [教学策略]

  朗读教学法。语文整和法。竞赛法。绘画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教学平台。

  [课时安排]

  三课时

  [课前任务]

  朗读全文,完成目标1、2,把自己认为写的精彩的句子画出来,体会语言的瑰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曾经有个盲人乞丐,胸前挂块写有“自幼双目失明”字样的牌子,沿街乞讨,可很少有人肯施舍与他。一次,他遇到一个穷困的诗人,诗人称自己身无分文只能送他一句话。奇怪的是,自从诗人在那块牌子上添了一句话后,人们变得乐善好施,纷纷慷慨解囊了。请同学们猜猜,诗人送他的究竟是一句什么样的话……诗人赠送的话是:春天来了,可我什么也看不见!

  同学们,这道理其实很简单:谁都认为春天是最美好的,这个人居然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看不见,自然是最可怜最值得同情的。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朱自清的《春》,具体感受春天的美好吧。

  二、 美读

  1。 好美的春天啊!多好的文章啊!让我们进入五彩缤纷,姹紫嫣红的春天,去感受一下春的气息(听朗读,学生画生字,画欣赏的句子)

  2。 试着用一句话,一首诗,一段歌来形容你说听到的感受。

  3。 处理生字词。

【春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春望》 教学设计05-31

春的教学设计(精选13篇)05-25

《春》教学设计(精选12篇)05-26

春教学设计(通用5篇)11-25

语文版《春》教学设计12-17

《春》教学设计(通用8篇)09-01

《诗词五首·春望》教学设计11-06

朱自清《春》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4篇)07-20

七年级语文上册《春》教学设计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