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时间:2023-02-16 18:44:5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3、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4、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

  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徐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学生读,指名个别读)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出示幻灯)(意象)。

  (一),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写潭底彩虹似的梦、夜空斑斓的星辉和自己放歌的狂态,营造了一幅镜花水月、朦胧迷离、似梦非梦的图画,营造了让诗人魂牵梦萦、心迷神醉的意境。

  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二)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后回答)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反复。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它是尾声,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

  4、学生指名用一段话来描绘:你的面前浮现出怎么样的一幅图画?

  师述: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六、小结本文。

  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七、学生再读诗歌,感受诗的内容和形式的美。(放女声录音,学生跟着读)

  八、联想迁移,拓展诗歌

  阅读鉴赏:《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欣赏徐志摩的另外一首的离别诗,并与《再别康桥》作简单的比较。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1、学生朗读全诗。

  2、学生独立欣赏全诗。

  3、教师点评:

  明确:这首精致的小诗,描摹了日本女郎那种温柔而礼貌的神态。诗的第一行描写了日本女郎同客人道别时鞠躬的神态,突出其温柔。接着用娇羞的水莲形容女郎的美丽与温柔也流露出诗人对其由衷的赞美。“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依依惜的神情宛在面前,诗人从女郎的道别声中听出了”密甜的忧愁”,这正是诗人此时此地的内心感受。而这一切是刹那间袭来的情思。。

  诗在外在形式上也是着意追求的,注意诗的音乐美。五行中有四行是字数不一的长句,第三行是两个短句重复,形成了起伏缓慢的节凑和柔和的旋律,采用的韵脚是“柔、羞、愁”。美的内容和美的形式高度统一。

  九、布置作业:课外读徐志摩诗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2

  再别康桥的语言清新,音韵和谐,神思飘逸,令人神往;离情别绪,离而不伤,别而不愁,令人折服。

  一、课文教学内容选择

  (一)从课标对诗歌的要求看,还有以下教学内容

  1、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二)从单元目标看,有以下教学内容

  1、指导学生鉴赏中国新诗

  2、学习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

  抓住诗歌中的意象;要知人论世;要注意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要品味诗歌凝练、含蓄,富有跳跃性和音乐性的语言等。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

  3、反复吟咏,体会声律之美

  4、运用联想和想像,领悟情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三)从课后练习看,有以下教学内容

  1、让学生体会这首诗的音乐性、韵律感,积累经典名篇

  2、整体感知诗歌思想美、情感美、意象美、语言美和结构美,重点体会诗歌的形式美。

  3、通过诵读达到欣赏、理解、审美的目的

  4、了解中国现代新诗的“新月派”及其“三美”的美学主张。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徐志摩及诗歌风格

  2、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3、学习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合作学xxx行探究,通过反复诵读,展开联想与想象品意象、悟真情。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领悟诗情,赏析诗歌画面、诗意美。

  教学难点: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二、教学设计及意图

  课前播放蔡琴深情歌唱的《再别康桥》。

  (一)导入新课

  1、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住。”我这样导入:歌声停了,但是我们同学依然还沉浸在刚才的歌声当中。这首歌是蔡琴深情演绎的,它的歌名叫《再别康桥》。而《再别康桥》最初是一首诗,是一位诗坛名家创作的一首诗。胡适曾经如是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他的理想是英国式的民主,英国式的政治,他把这种理想寄予到诗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首诗《再别康桥》。

  2、作家档案

  由教师简介作家知识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中国现代文学杰出诗人之一。1921年至1922年,就读于英国康桥大学(即剑桥大学)。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在返国大量诗文。1923年与闻一多、胡适、梁实秋等人发起组织新月社,为新月社的代表诗人。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飞往北平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二)初读诗歌感知诗情

  1、听配乐朗诵,初步感受诗情。

  2、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情。

  明确:不舍、依恋、伤感、惆怅

  (三)诵读诗歌,吟咏涵韵

  1、分七个诵读组吟咏涵韵各小节。要求从语气、停顿、重音等方面说说诵读的体验。

  2、请各诵读组汇报诵读体验,教师适时点拨明确。

  附诵读指导:空格表示句中的停顿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低沉,舒缓。前两句两顿,后两句美句三顿。第二句注意三个地方:“我”微微上扬;“轻轻的”语速稍慢;句后略有停顿,以读出“分号”的作用。)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语气上扬;深情地舒缓地甜蜜地;因为情绪的激动,二三句可不停顿,第四句越读越慢,将“荡漾”二字顿开。)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语气平缓;深情地陶醉地。因为抒情的需要,第一三句需要淡化停顿;第二句后略有停顿,以显现“分号”的作用;“水草”读出重音。)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语气平缓;深思地深沉地感慨地;“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句中自然停顿;“彩虹似的梦”几个字语气不重但字字清晰。)

  寻梦?撑一支长篙(gāo),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语气上扬;语速加快;向往地畅想地愉快地;“寻梦?撑一支长篙”句中自然停顿;因为激情的需要二三句不做停顿;第四句语速放慢,“在星辉斑斓里”后面作稍长时间的停顿;“放歌”应该是清脆,一字一顿。)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语气下沉;语速放慢;深沉地舒缓地有点惆怅地;用句中的停顿来很好地表达作者心中的略带伤感的情绪;“康桥”二字要读得比较沉重。)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语音更低沉一点;语气更加轻柔一些;宁静地潇洒地;“悄悄的来”四个字要读得很清晰;最后一句越读越慢;“云彩”二字,轻音处理。)

  总要求:要读出宁静感,要读出节奏感,要读出起伏感,要读出惜别感。

  朗读的基调要低沉,语气的变化要鲜明,节奏的处理要舒缓。

  (四)品读诗歌,体悟诗情

  问题1:诗人在离别之时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归纳:

  (1)岸边金柳。在中国古典诗歌意象中,“柳”与“留”谐音,传递出作者留恋不舍的情怀。夕阳西下,落日余辉打照在树干树梢上呈现金色,同时金色比黄色更显高贵、灿烂、夺目,写尽了杨柳的富丽妩媚。作者用柳树来喻新娘,年轻貌美的女子,柔滑的肌肤,婀娜的体态,一如随风摆动风情万种的枝枝柳条,美丽万分,姿态。谁能抛开自己貌美的新婚妻子?谁能忍心别离自己挚爱山水花草?然而离别终究还是近在眼前,那就再驻足停留,多看几眼,让她的美永驻我心。

  (2)水底青荇。河水清澈见底,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一切都是那么的惬意。轻柔的水草好像洞察了我的心思,在水中召唤着我,而我此刻也希望自己能化身为水草,永远沉浸于康河,依偎着康河,长久地生于斯长于斯。

  (3)榆荫潭水。在康桥求学期间作者常常在康河上白天撑篙,夜色飘荡。拜伦潭倒映着天上的虹,天上的虹是静的,水中的虹是动的`,给天上虹付予了动态的美。那清泉已然不只是潭水,而是沉淀着彩虹般五彩斑斓的梦境,揉碎了在水波荡漾间遍布潭中。美好的梦啊,那是作者曾经对学业的进取,对爱情的追求。

  问题2:离别在即作者做了什么事?表现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归纳:寻梦。再回母校,曾有的对事业,对人生,对爱情的诸多美梦,如这一船的星辉一样繁多、璀璨。撑篙再去寻觅,水波星光交相辉映,流连其中的诗人似乎又回到过去,忘记了要离开的事实。

  放歌。诗人快乐的心情达到极至,似乎只有高歌才能把这种难以言表的喜悦心情表达出来。

  沉默。可是诗人最终也没能唱出心底的喜悦,要离别的事实印在心中,拂散不去。美好的过往已是历史,让人无法轻松,幻想去寻梦不得已又回到现实,情绪也因此而低落。离别时的沉默是人世间最深的感情,悄悄吹起离别的笙箫,空气中布满惆怅,夏虫好象也体会到了我此刻的离别之情,在本该喧闹的时节保持了沉默。今晚的康桥寂然无声,无声中又蕴含着很多无法言表的离情别绪,将作者怅惘的心情推至极至。

  诗人热爱康桥,依恋康桥,可以同她分享快乐,却不愿、不忍让自己最心爱的同自己一起共同体验痛苦、体味伤悲,所以满怀惜别之情带着理想幻灭后的感伤选择悄悄离开,连一片云彩都不带走。我对你千般柔情、万种相思,你的一点一滴在我心中都是如此神圣美好,因此我把所有的美都留给你,让你继续在美中鲜活的存在,而我打点伤悲独自离去,这就是我对你的爱。爱不是占有,是成全。

  (五)赏读诗歌,寻美品美

  《再别康桥》是一首音节和谐、意境优美经典传诵之作,刚才我们通过对文章的意象和意境进行解读已经强烈感受到了作者对康桥的深情。正所谓“好书不厌百回读”,好的文章也是如此,现在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这篇文章都让你感受到了哪些美或是哪里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归纳:

  1、音乐美,是对音节而言的,琅琅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主要表现在:①韵脚严整,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②节奏鲜明,旋律和谐,每行基本由二至三个音步构成,读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③回环往复。首节和尾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2、建筑美,表现为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八个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

  3、绘画美,表现为诗人选用了众多意象,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使得物与我达到了完善地相融,在我们面前的呈现出柔美、婉约的意境。夕阳、星辉、波光、艳影、榆荫,或浓或淡的光线带来了明暗变化;金柳、云彩、青草、彩虹,色彩的多变带来了视觉的冲击;每一节都是一幅色彩绚丽、宁静秀美的风景画。

  语言美。如轻轻、油油、悄悄的叠字用法,让语言有了起伏变化,有了抑扬顿挫,有了轻快舒缓的音韵美。“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顶真的修辞格式,让行文有了紧凑与缓慢,有了欢快与哀婉,有了回环跌宕的旋律美。开头与结尾处“轻轻的”“悄悄的”在内容上相呼应,形式上相对称,形成周而复始的和谐美。

  5、情感美。徐志摩通晓国文,深谙外语,他的诗文既有中国传统诗歌含蓄典雅,又有外国诗歌的欢快热烈。轻轻的、悄悄的、挥挥衣袖、作别云彩,浪漫而温柔,细腻而多情,若不是江南那独步天下的才情如何能写出如此清丽、淡雅的情怀。作者想纵情歌唱,唱出心中对康桥的思,对康桥的恋,对康桥的爱,当分开的愁怨涌上心头,他挥手离别,这炙热、浓烈的情感又如交响曲般能融化冰雪,动人心魄。

  结语: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首歌,不,歌太铿锵了;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颗钻石,不,钻石太璀璨了;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条彩虹,不,彩虹太斑斓了;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个梦,不,梦太缥缈了。那么,《再别康桥》像什么呢?我只能说它美得让我无法形容,怎么读也把玩不够,欣赏不透。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3

  设计思路: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即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再别康桥》是第二课,属于必读课。《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他短暂而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与本诗表达得情感息息相关,诗中典雅柔美的意象让人陶醉,因此我将采用知人论世法,联系诗人生平,分析诗中意象,探究康桥情结在诗中的隐喻意义,品味意境中蕴含着的诗人情感。诗是感性的,诗是不可解读的,而诵读诗歌又是学习诗歌的重要方法。因而我将朗诵诗歌贯穿于教学中,在朗诵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美。这首诗语言华丽轻盈、章法、音韵柔美和谐,在诗意美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平,我将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康桥大学美丽的风光画面,在康桥画面的再现中使学生充分感受诗歌的诗意美。

  学情分析: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教学目标:

  1、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领会诗人情绪的变化和诗歌的美。

  2、联系诗人生平,分析诗中意象,探究康桥情结在诗中的隐喻意义,品味意境中蕴含着的诗人情感。

  3、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体会本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并学习这种写法。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难点:从诗的意象中把握诗歌的艺术美。

  教学方法:

  本节课综合运用启发式、自主感悟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语言的张力,用联想比较、鉴赏评价的教学方式来学习鉴赏诗歌。以诵读为主,诵读入境,欣赏诗意,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1、品读入境法:本诗所采用的意象典雅柔美,极富传统文化内涵,由此营造出的意境鲜明优美,让人陶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体会画面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2、知人论世法:徐志摩短暂而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息息相关。引导学生理解徐志摩与康桥的那段渊源一方面有助于加深诗境的理解,同样也能发现康桥情结在诗中的隐喻意义。

  3、情景再现法:本诗灵动的文字、艳丽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清新典雅、古色古香的康桥。在教学过程中我带领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把自己当作徐志摩,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艳丽的画面,并在情景交融的语言中读懂诗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音乐《回家》营造气氛,教师从古代离别诗导入新课。

  自人类诞生以来,离别就是昊天之下的那轮古老的明月,伴随着人类告别蛮荒迈入文明的进程,见证着洒满古老驿道上的思念。离别是渡口处夕阳下渐远的白帆;离别是客栈里遥望远方的背影;离别是踏向远方时,深情的回眸一望。离别是一把打开诗国大门的钥匙,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成为历代文人不断吟颂的对象。

  自古以来离别的诗数不胜数,同学们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谢别:如: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样的送别,从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同时也写出两人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恋别: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去荒凉之地的友人深深的依恋和牵挂。

  壮别: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惆怅之情,但因友人要去的地方是繁华的京城,因而更多的是对友人的羡慕。

  阔别: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人一改以往送别诗黯然销魂的感伤情调,格调高昂,气象壮阔,雄浑豪放。把离别这件事看得很超脱,唱出了豪迈的歌声。

  在古人的诗文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更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又是如何去体悟和理解离别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诗人笔下的离别之情……

  设计意图:这样的导入,自然而然,毫无雕饰,这样的创设,可以让学生乘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20年,诗人“摆脱哥伦经亚大学的博士衔的引诱”,从美国动身,横渡大西洋,到英国留学。21年,以特别生的身份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诗人在此树立了独立自由的思想,并接受了拜伦和雪莱的影响,开始新诗创作。

  作品成就

  诗歌集著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共四集 。

  散文集有:《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共四集

  小说集:仅《轮盘》

  戏剧:仅《卞昆冈》

  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等

  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

  关于徐志摩的死亡

  1931年11月19日早八时,徐志摩搭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邮政飞机由南京北上(该飞机是张学良的专机,志摩免费乘坐),他要参加当天晚上林徽因在北平协和小礼堂为外国使者举办中国建筑艺术的演讲会。当飞机抵达济南南部党家庄一带时,忽然大雾弥漫,难辨航向。机师为寻觅准确航线,只得降低飞行高度,不料飞机撞上白马山(又称开山),当即坠入山谷,机身起火,机上人员——两位机师与徐志摩全部遇难。

  徐志摩的 “康桥情结”

  康桥,即“剑桥”(cambridge),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是徐志摩曾经学习生活的地方,有很深的感情。

  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1923年3月在《时事新报》上发表了第一首记忆康桥的诗——《康桥再会吧》,但艺术上松散冗长,效果不佳;1925年7月再次访问伦敦,1926年1月写下了为人熟知的现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在那里,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教育,形成以“爱、自由、美”为核心的人生观和“康桥理想”;

  在那里,他结识了影响他生命、终生为之倾慕的一个重要女性——林徽音。

  在那里,他遇到了当时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他的诗作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这位大师的影响。

  康桥对徐志摩的意义

  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初步了解诗人,轻柔的音乐,让学生陶醉,为学生情感的融入创设情境,为诗歌诵读鉴赏作铺垫。

  三、播放《再别康桥》朗读视频,初步感受诗歌意境。

  设计意图:如画的风景,优美的音乐,动情的朗诵,立刻将学生带入情境。

  四、分析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

  1、《再别康桥》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水草,星辉,竹篙等自然景物。

  2.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分析总结诗文内容并讨论其中问题)——品读情感变化

  明确: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提问:第一节中三个“轻轻地”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有无区别?在诵读的基础上仔细品味,并简要分析。

  提示:首节连用三个“轻轻地”,实写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其中“正如我轻轻地来”一句中的“轻轻地”传达的是一种“故地重游”的欣喜,另两个“轻轻地”抒发的则是诗人对康桥深深的`眷恋和不得不离开康桥的无限惆怅之情。诗人初来时的欣喜对其离别时的眷恋和惆怅起着反衬的作用,从而使之更加突出。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提问:第二节中,诗人为什么将“河畔的金柳”比做“新娘”?

  提示:这是一个形象鲜明且极富诗意的平中见奇的比喻,首先,河畔的柳树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金黄的色彩,这与惯与穿红着绿的新娘具有形似的特征;其次,也是更重要的一点,诗人曾在这里度过了一段极为美好的时光,所以,康桥的一草一木都似一盏盏夜光酒杯,每一盏酒杯里都满注着诗人用自己对康桥的喜爱之情酿造而成的美酒,“新娘”这一形象正好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了诗人对康桥及其一草一木的无限喜爱之情。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提问:假如将“漫溯”改为“慢溯”,效果哪一个更好些?为什么?

  提示:注意语素“漫”与“慢”之间的效果。(开放式话题由学生自主讨论)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笙箫,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提问:诗人为什么别离的是“笙箫”而不是其它的乐器?

  提示:此问有一定的难度从两个角度考虑,第一,从押韵上看,“箫”与本节第四句中的“桥”构成押韵。第二,“箫”抒写出此时此刻诗人特定的心理感受。“箫”是一种悲剧色彩较浓的乐器,常用来表现离别之苦、相思之苦。在这里,箫的这种独特的悲剧性格正好与诗人此时的心境相吻合,能恰倒好处地体现出诗人因不得不离开康桥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3、探讨本诗的主旨。

  (1) “金柳”比作“新娘”的含义

  把“柳”比作“新娘”,亭亭玉立,秀外慧中,美丽、典雅、独特,出乎意外,联系1928年新婚的林徽因,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2)“水草”意象的内涵

  “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与裴多菲的《我愿是急流》异曲同工:“我愿意是急流/山里的小河/只要我的爱人是小鱼……”巧合的是,《雪花的快乐》中林徽因有“柔波似的心胸”,《偶然》里徐志摩是“天空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这是为情而傻,为情而癫、为情而狂的徐志摩。

  (3) 揉碎的“彩虹似的梦”

  梁思成与林徽因结婚,情敌是恩师的儿子。

  (4)“不带走一片云彩”的纯洁和豁达。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4、指定三名学生伴随优美的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把这首诗的意境表达出来。(教师指导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与深入理解诗歌各部分的内蕴,在整体领悟诗歌意境与情感,升华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同时训练学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五、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建筑美:全诗每句字数基本是六七字(间有八字句),四行一节,十分整齐;单行与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构成一种参差错落的形态,增强了诗歌的形式美;

  音乐美: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诗的开头和结尾采用重叠、复沓,加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感。

  (全班同学伴随音乐有感情地朗诵,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绘画美:七节诗,几乎每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的出的画面,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都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不能不惊叹于诗人对于自然的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捕捉形象的本领。

  (再次播放朗读视频,整体上感受诗意美。)

  六、布置作业

  试与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沙 扬 娜 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赏析提示: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诗人捕捉到的是女郎道别时一刹那的姿态,“温柔”、“娇羞”、“蜜甜的忧愁”准确地传达出少女楚楚动人的韵致以及依依惜别的情怀,“不胜凉风”的水莲花的比喻也恰如其分,最终使诗人对日本之行的观感定格在“水莲花”般的少女“一低头”的温柔之中。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以及训练学生写作能力。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03-18

高一《再别康桥》教学设计03-04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再别康桥》教学设计03-08

高一语文上册《再别康桥》教学设计范例04-11

高一语文上册《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推荐04-11

人教版高一《再别康桥》教学设计02-24

再别康桥语文教学设计03-31

高一必修一《再别康桥》教学设计03-14

再别康桥高一语文教案设计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