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语文教学设计教案

时间:2022-09-29 17:10:3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语文教学设计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学设计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学设计教案

语文教学设计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钢铁、繁殖、蔬菜、煤炭、水蒸气、杀菌、预防、治疗”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启发谈话,质疑问难。

  (l)出示画有太阳的电脑课件或一幅太阳图。

  (2)同学们,你们认识它是谁吗?(它是太阳公公)

  (3)板书课题

  (4)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问它吗?

  生:太阳公公,你离我们有多远?

  生:太阳公公,你有多大年纪了?

  生:太阳公公,你有多热?

  生:太阳公公,你为什么每天从东方升起来,从西方落下去,能不能改变路线呢?

  ……

  (5)同学们向太阳公公提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到答案;有些问题同学们可以用课外时间从科普读物中了解;有些问题现在还没有答案,等同学们长大后去探索。那么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哪些有关太阳的知识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要求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词多拼读两遍,把课文读通,不通顺的地方再读一遍。

  (2)标出自然段序号,勾画课文介绍了有关太阳的哪些知识。

  2、学生按要求自读。

  3、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1)抽读生字词卡片,纠正学生容易读错的字音,如细菌(j&n),不要读成j(n等。

  (2)抽生轮读课文,生生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多鼓励。

  (3)说一说课文介绍了有关太阳的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说,说得不全面的地方,其他同学可作补充,认为说得不正确的地方,可相互纠正。)

  教师:概括起来讲,课文围绕太阳讲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太阳的特点,二是太阳与我们人类的密切关系。下面我们来深入学习介绍太阳特点的这部分课文。

  三、深究课文(l-3自然段)

  1、教师引导:这部分课文,每一个自然段介绍了太阳一个方面的特点,谁来概括一下课文写了太阳哪几方面的特点?

  (远、大、热)

  2、默读l-3自然段,思考:课文是用哪些方法把太阳的这些特点说清楚的?自己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在书上做上标记。

  3、小组内讨论、交流,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准备在全班交流时向其他小组请求帮助。

  4、全班讨论交流,合作解疑,教师适当点拨引导。

  (l)讨论交流对第一自然段的理解

  ①第一自然段为了把太阳离我们很远这一特点说清楚,运用了哪些方法?

  生:“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这是用具体数字来说明太阳离地球很远。

  生:“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这句话即运用了具体数字,同时还用了假设的方法来说明太阳离我们很远。

  ②通过读第1自然段,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请提出来。

  生:第1自然段讲的是太阳离我们很远,可开头却先讲了一个古代传说,我不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师:谁能对这个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教师点拨:课文开头引用这个神话是为了要引出太阳离地球很远这个知识,使文章生动有趣,吸引读者往下看。

  生:老师,我不明白“其实”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如果学生提不出这个问题,由教师提问)

  (“其实”,表示下面要说的是实际情况。在这里表示转折,由传说转向事实。)

  教师:“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这句话什么意思?(这么远,箭射不到。)这里为什么不用肯定的语气,而用反问的语调呢?(用反问句强调它的远。)(让学生在读中体会。)

  ③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要说出太阳离我们“远”这一特点。

  (2)讨论交流第二自然段

  ①第二自然段讲太阳很大,运用了作比较、列举数字的方法。“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这是拿地球与太阳作比较,用具体数字来说明,突出太阳体积之大。

  “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是“因为离地球太远了”。这不仅说明太阳很大,而且对第一自然段讲的太阳离我们很远,作了补充说明。

  ②指导读第二自然段,读出太阳“大”这一特点。

  (3)讨论交流第三自然段

  ①第三自然段讲太阳会发光、发热,温度非常高,运用了比喻和具体数字的说明方法。

  “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用“火球’作比喻,把太阳的形状及会发光、发热的特点写了出来。

  “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六千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运用具体数字来充分说明太阳“温度非常高”这个特点。

  ②指导朗读,读出太阳热的特点。

  5、小结

  (1)视频演示《太阳的基本情况》,学生观察体会太阳的远、大、热的特点。

  (2)教师小结

  作者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运用了数字、假设、比较、比喻等方法,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知识说得很具体、通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今后在说明事物时要注意学习运用这些方法。

  6、扮演太阳公公,作一番比较详细的自我介绍,练说《太阳的自述》,把太阳的特点说清楚。

  四、布置作业

  练习《太阳的自述》。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课文的l-3自然段讲了太阳哪几方面的特点?

  二、探究4-8自然段

  1、默读4-8自然段,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讲太阳和地球的关系非常密切的,是怎样进行说明的。

  (让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思考,遇到问题试着自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在书上做上标记。)

  2、在四个人的小组内交流、讨论自读情况。

  3、全班交流,合作解疑,教师点拨、引导。

  (l)课文是从太阳同动植物、同人类生活的关系、太阳同气象的关系以及太阳同防治疾病的关系这几方面来讲太阳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的。

  ①第四自然段讲太阳和动植物及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太阳与动植物的关系是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明的:“如果有了太阳……、如果没有太阳……”

  太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是从吃的、穿的、烧的三个方面举例进行说明的。

  ②第五、六自然段讲太阳和气象的关系,是通过云、雨、雪、风的形成来说明的。

  ③第七自然段讲了太阳和防治疾病的关系。

  ④第八自然段总起来说太阳和人类的关系。是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明的。

  第一句“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这是从正面说。

  第二句“如果没有太阳……自然也不会有人”。这是从反面说。

  在从正反两个方面说的基础上,又把上面所有的内容归结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2)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说说你对“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的理解。

  ①集体讨论交流。

  ②视频演示《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学生感受世界的美丽可爱,体会所有这一切都与太阳有着密切的关系。

  (3)研讨:太阳与地球的密切关系同它本身的特点有何联系?

  (太阳大、温度高、距离远的特点,是形成美丽可爱世界的根本原因,如果这三个条件中缺少任何一个,太阳和地球的关系就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密切。)

  4、朗读4-8自然段。

  5、扮演太阳,练说《太阳的自述》。

  (1)教师引导:上节课同学们扮演太阳公公,介绍了太阳的特点。这节课同学们继续扮演太阳,介绍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为的是让更多的人知道: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2)小组内练习说。

  (3)班上展示说。

  三、总结全文

  1、指名朗读全文。

  2、总结:《太阳》这篇课文集中介绍了有关太阳的知识,是从它具有的特征和它与地球的关系两方面来具体讲的。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还知道了列举数字、作比较、假设、打比方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四、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在四个人的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忆本课生字的。

  2、教师重点指导“蒸”“蔬”等字的书写。

  3、读写词语。

  五、拓展延伸

  练习写《太阳的自述》,向人们介绍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课外阅读有关太阳的知识,可阅读书籍,也可网上测览。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的重点是:读懂课文,了解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体会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难点是:理解课文中所阐述的有关太阳的知识,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说明事物的。为很好地解决教学重难点,教师从启发谈话引入新课,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进行深入的探究,在交流中相机指导,在学生大致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视频演示,加深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布置学生通过书刊和网络搜集、了解有关太阳的知识。通过自读自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形式对课文进行深入的探究。

  探究活动

  收集有关太阳的资料,并根据课文某一方面的内容,选好一个专题。如,“万物生长靠太阳”,出一期手抄报或黑板报、墙报。

语文教学设计教案2

  一、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并唱一唱这首歌。

  2、重点理解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

  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二、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三、教学准备:

  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浆》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可以制作课件,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对美好童年的向往。

  (二)学习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课文

  3、学生范读课文

  4、学生质疑

  5、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在优美舒缓的旋律中,边读课文边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三)学习生字

  本文出现了两个生字,教学时注意字型的写法,可采用换部首的方法记字。

  如:奖浆愉偷,通过换部首,使学生区分行近字;浆的右上角是夕,不要多写一点。

  补充词语:迎面愉快欢乐幸福安排。

  注意:凉爽的爽的写法。

  (四)学唱歌曲

  在学习课文时,可以与音乐课整和,让学生先欣赏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浆,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着首个的基调是欢快的,表达一种愉快的心情。

  采用小声跟唱,教师领唱,学生领唱等多种形式,最后进行表演唱,小合唱,独唱等形式的竞赛,以达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歌感情的目的。

  (五)活动

  可事先布置收集各类学生活动的照片,如:大队会春游比赛等。通过补充,加深理解童年生活是多么幸福,快乐。

语文教学设计教案3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九课《琥珀》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根据一块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想象其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且判断它在科学上的价值。教学这课时应注意指导学生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因此,我在教学时,采用了激情·入境·自学·点拨的方法。教学过程安排如下:

  一、激情,引入新课

  揭示课题,提示学生注意课题中两个字的“王”字旁与“琥珀”的价值有什么联系,再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琥珀”。以激起学生学习这课的热情。

  二、入境,从感性正认识“琥珀”

  1、出示教学挂图,指导学生观察其颜色、形状、包裹物等。

  2、根据所看到的图象让学生想象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三、自学,感知课文内容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2、再读课文,结合预习要求,画出文中有关写琥珀形成、发现及其科学价值的句段。

  3、细读课文,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

  四、点拨,深入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

  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与别的琥珀主要区别在于:它不仅有一个苍蝇和一个蜘蛛,而且这两个小东西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这说明苍蝇和蜘蛛曾经在里面进行过挣扎。这样的一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呢?科学家根据这块琥珀的特点,想象了一个生动的故事。

  1、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①这一自然段写的是实在的事物还是联想?②“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松脂的香味”与琥珀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2、有感情地朗读第4—8自然段,思考:①这几个自然段写的是实在的事物还是联想?②苍蝇和蜘蛛被裹在松脂球里以及它们起初的挣扎是根据什么想象出来的?

  3、默读第10—11自然段,思考:文中为什么要写“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及松脂球被淹没在泥沙下面?

  4、读第13自然段,思考:“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与琥珀的发现有什么关系?

  上述教学过程体现了情境教学法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论,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教学设计教案4

  [设计理念]

  教学的本质是对话。本教学设计旨在引领学生反复触摸文本语言,“披文入境”“潜心会文”,实现教学的和谐互动,使阅读教学过程呈现为一种动态性的、生成性的对话过程,从而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审美情趣在整个对话的过程中得以培养与提升。

  [学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在音乐、图片及相关说明的帮助下,学生对拉萨的天空建立起感性认识。

  过程和方法目标: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交流自己独特的感受;在集体精读、赏读中积累语汇,获得言语美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体验与感悟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起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拉萨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共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播放《青藏高原》歌曲VCD,将学生的视线拉到遥远的西藏。

  2、承接歌词讲述:在遥远的青藏高原有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拉萨,它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课件出示中国地图,找到拉萨所在的位置)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拉萨以其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水、新鲜的空气和令人赏心悦目的环境给八方来客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道走进西部,走进拉萨,走进那片圣地,去欣赏那里的迷人风光,去仰望享受那与众不同的蓝天。)

  (浓郁的民族音乐,优美的藏族风光,一下子将学生的心带到了遥远的西藏,为学生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创造了情境,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3、出示课题:7、拉萨的天空(齐读课题)

  4、通过上一节课对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拉萨的天空———)

  二、精读课文,感悟拉萨天空之美。

  1、过渡:拉萨的天空究竟是怎样的湛蓝、透亮?让我们闭上眼睛,乘坐飞机前往遥远的拉萨——

  (1)拉萨到了,请同学们睁开眼睛,让我们尽情欣赏拉萨的天空吧!(配乐欣赏一组天空的图片)

  (2)面对此情此景,你想说些什么?

  (一组精美的图片,让学生欣赏了不同时间、不同角度的拉萨天空的美景。学生边看边赞叹——拉萨的天空真蓝啊!拉萨的天空太美了!可谓触景生情,情不自禁。)

  2、学习第三自然段

  (1)引导想象:小游客们,站在这湛蓝透亮的天空下,你最想做什么呀?

  (2)出示第三自然段:快速读读这句话,看看哪个词语最能表现出你这样的心情?(板书:让人神往)

  (3)指名读:谁能把你的这种感受告诉大家?师评议:啊,这天空可真蓝!把你的视线紧紧地吸引住了!(呀!你都不忍心移开你的目光了!)

  3、学习第二、第四自然段

  (1)过渡:多么神奇的天空啊,它牢牢地吸引着我们的视线,让我们久久不忍移开,可是,让我们移不开目光的又何止这些呢?拉萨的天空那么美丽,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二、四自然段,然后再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反复朗读,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再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集体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文字的理解,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情,这正是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之一。)

  ☆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

  a请小朋友反复读读这句话,你能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什么?

  b学生交流。

  c出示图片,小结:你们看,天空多蓝啊,好象眼前的一切都被这蓝色包围着,浸润着,蓝天离我们显得那么近。

  d指名读。

  ☆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

  a“这话”是什么话?从“这话”中你知道了什么?蓝天真能洗脸吗?“这话”妙在哪儿?

  b出示图片:小朋友,你们看,当我们抬起头来,仰望天空,一片湛蓝,你有什么感觉呀?

  c是呀,但那不是湖,而是像湖一样清亮的蓝天,你们说,这感觉是不是很奇妙啊,难怪人们要说这话这是——“太妙了”!谁能把这么奇妙的感觉告诉大家?谁来和他比一比!

  ☆有贴着山顶的白云的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了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a你能谈谈你的感受吗?

  b展示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还会有些什么呀?

  c师语言描述:蓝得这么纯净、这么明洁的天空,相信我们一定也能把这句话读得美美的。自由练习,指名读。

  d过渡:如果天地间只有湛蓝一种颜色,那拉萨一定很单调。如今,这蓝蓝的天空并不孤单,在白云、草地、绿树、红花的映衬下,更把我们的视线紧紧地吸引住了,让我们神往!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齐读第三自然段)。

  ☆一年四季中,不管是隆冬还是盛夏,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有了这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

  a自由轻读,你知道了什么?

  b出示布达拉宫图片,指名介绍课前搜集的资料。

  c师作介绍:布达拉宫,坐落在红山上,它依着山的地形而建,这就是“依山而建”。(出示卡片)你们看,它耸立在山顶之上,头顶着蓝天,你有什么感觉呀?

  d朗读指导:在蓝晶晶的天空的衬托下,布达拉宫多有气魄啊!男生读,读出布达拉宫雄伟壮丽的感觉。

  (4)小结:拉萨的天空就是这么湛蓝、透亮,蓝得让人神往,以它独特的美,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让我们捧起书本,美美地读读第二到第四自然段。

  (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文字的理解,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情,这正是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之一。)

  4、学习第五自然段。

  (1)出示图片:小游客们,面对湛蓝湛蓝的天空和蓝天下碧绿的草地,面对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你有有什么新的感受呀?学生交流。

  (2)面对这么美的天空,作者也有千言万语,不过都汇成了一句话—多媒体出示。

  (3)齐读。

  (4)讨论:你知道了什么?把什么比作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5)齐读。

  三、诵读课文,传达拉萨天空之美

  1、创设情境,自主诵读。

  同学们,刚才我们在作者的引领下一同走进拉萨,欣赏并感受到了拉萨天空的迷人风采。现在有一批游客要去拉萨观光,你们何不借此机会先向他们介绍一下,使他们对拉萨的天空有个鲜明的印象?想一想,怎么介绍才能把拉萨天空的美传达给他们呢?你可以选择一部分向游客做介绍。先自己准备一下。

  2、模拟情境,尝试介绍。(让听课教师扮演游人,学生向听课教师介绍。)

  (充分利用现场资源,让学生扮演导游的角色对听课教师(游客)做介绍,这实际是检测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但这远比单纯的背诵课文要生动得多。同时,这也在学生熟悉课文的基础上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

  四、拓展延伸,学生自主安排作业

  学了这篇课文,你想给自己留点什么作业呢?

  (摘录文中优美的语句;写两个打比方的句子;把这篇课文背诵给家长听,让他们感受和分享拉萨天空的美;课后收集有关拉萨的资料,可以是文字,可以是图片,了解拉萨的其他知识,在班上进行展示交流;仿写家乡的一景……)

  (自主选择作业,是为了尊重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以便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大家又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借鉴,达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的目的。)

  【板书设计】湛蓝

  7、拉萨的天空透亮

  让人神往

  [自我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写到:“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利于他们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所以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是琅琅书声。作为写景美文,只有让学生以声如文、读中赏析,才能感悟情境,所以朗读是本课的重点。拉萨对学生是抽象的概念,而描绘拉萨天空的词语又是隽永深刻的。如何让学生建立起感性认识,理解课文语言中的意蕴和情感是本课的难点。

  课始播放富有浓郁西藏风情的音乐,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进入情境。让学生欣赏一组不同时候的拉萨天空的图片,并配以诗化的语言加以说明,唤起他们学习的情趣。让学生顿觉“拉萨的天空真蓝、真美”让他们带着这样的体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让心灵与文字发生碰撞,并通过语言来抒发感受。

  仔细阅读后与同桌交流感受和想法。集体欣赏图片,更好地理解课文描绘的意境,通过交流补充和朗读感知语言,在读中解疑,又在读中获得言语美感。学生在反复吟读,解疑中,借助形象发挥想象,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学生口念心诵,感受清新优美的文字,想象美好的图景,体悟作者的情感。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一遍又一遍地有感情朗读,期待学生品出了味,悟出了情,理解课文的语言,也悦纳这种语言,课文语言蕴涵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相通、共鸣,自然而然流露出“太美了,我要去那儿,我要珍惜保护她!”

语文教学设计教案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插图、生活实际,结合诗人背景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感情。

  3、了解诗画特点,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大意,欣赏诗中景物,领悟诗人情怀,学习表达方法,感受古诗魅力。

  一、以花入画,以画入诗,走进诗文。

  1、以花的话题入画

  师:在我们的教室窗台上摆满了我们精心养植的花草,它们点缀了我们的教室,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关于这些花,你了解些什么?

  2、学生交流。

  师:清代诗人郑燮对兰花情有独钟,他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郑燮的画作。

  CAI显示:《兰竹石轴图》、《兰石图》、《墨兰图轴》、《山顶妙香图轴》

  2、师:郑燮不仅爱画兰花,而且还用写诗的方式表达对兰花的喜爱。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题于《山顶妙香图轴》上的古诗《题画兰》。教师范读。

  板书课题,学生读题、解题。

  二、习文读诗,明了诗意。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3、再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与音韵。

  4、全班齐读。

  5、了解诗中大意,师配乐讲述

  三、精读品诗,感悟诗情。

  学习第一句

  (一)看兰

  学习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思:兰花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千山顶上头)

  2、身边的兰花和这里的兰花进行对比:

  3、指导读第一句。

  师:是呀,而这里的兰花却是长在“千山顶上头”呀,这么高!谁能把这种高给读出来呢?

  师小结并过渡:兰花,它长在千山之顶,可以俯视群山,仰望皓月,真正的怡然自得呀!它还有什么特点呢?

  学习第二句

  (一)闻香

  1、生:——突岩深缝妙香稠(课件显示)

  2、师:香吗?闻一闻!(香)哪里看出来?(妙香稠)

  (二)品香

  1、初步理解“妙香稠”的字面含义。

  师:香到什么程度?(稠)读出“稠”的感受。

  2、进一步体会花香的“妙”

  师:花香本是四溢的呀,为什么这里的花香却这么“稠”?请你们再读读这句诗。

  学生谈。

  师:本该四溢的花香在突岩深缝间聚集,竟香浓到令人感到粘稠,这是多么奇妙的花香啊!

  来,再读这句诗,读出又粘稠又奇妙的花香来。

  过渡:难道这里的兰花真有那么香吗?带着这个问题听听老师下面的介绍。

  3、进一步理解“妙香稠”的含义。

  4、师:听了有关郑燮的介绍,结合郑燮的人生经历,这里的“妙香稠”还暗指什么呢?

  师:兰花啊,只有你高贵纯洁的兰花才能理解郑板桥呀!读第二句诗。

  5、全班齐读一、二句诗。

  学习三、四句诗

  1、师:你们再轻声读读三、四句诗,读懂了什么?结合刚才的介绍,这里的的“喧闹”仅仅是在写兰花和兰花脚下的浮云吗?

  2、师:身处其中的郑燮是什么态度呢?(来不相知去不留)是呀,这不就是郑燮的志向的表白吗?这里的兰花不就是郑燮的真实写照吗?这就叫“借物言志”。(板书:借物言志)

  3、小结。

  4、指名读,边读边评价。

  5、回归整体

  配乐齐度读古诗。

语文教学设计教案6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字,认识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边读边想象句子所表达的情景,体会孩子们的快乐以及热爱大海的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海给孩子们所带来的快乐。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感受孩子们对大海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听海寻声,激趣导入

  1、CAI播放大海声音:听,这是谁在说话呢?

  2、学生猜测:大海

  3、CAI再播放大海与孩子嬉戏的声音:再仔细听,你又发现了什么?

  4、学生猜想:孩子们在大海边嬉戏玩耍的场景。全班进行交流。

  5、师引:听!我们共同感受到了小孩与大海玩得很快乐,你们想去看看那快乐的场面吗?那好,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6、板书:小孩与大海

  二、海边采风,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小孩与大海玩耍的场面。

  3、全班进行交流:你采集到哪些画面?

  板书:踏浪、堆城堡、拾贝壳、看船远航

  三、海滩掠影,品味感悟

  1、师引:小摄影师们,让我们先一起去抓拍“踏浪”的画面吧!

  2、师配乐范读,CAI出示句子:

  孩子们踩在软软的细沙上,叫着,跳着,笑着,奔向大海,留下一串串小脚印。

  3、小组进行交流,全班反馈。

  4、CAI出示海边孩子们踏浪的兴奋场面

  5、指导学生个性化朗读

  6、继续抓拍精彩处,读一读后面这几句话。

  7、师导:浪花真顽皮,逗得孩子们又笑又叫,孩子们在“踏浪”中享受到了大海给他们带来的无限快乐。走,让我们再去欣赏一下我们拍摄的照片吧!

  8、齐读第1自然段

  9、学生交流对大海的印象

  10、师总结:大海不仅给小孩们带来了快乐,还给我们这些小摄影师们带来了许多乐趣,相信下节课,我们会抓拍到更多精彩的作品!

  四、自主识字,指导书写

  1、读生字,选择喜欢的方式自由识记字形。

  2、教师范写难写的生字。

  3、学生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提问:请同学回顾一下,上节课,我们读了第七课,你知道了什么。

  2、师述: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进一步了解大海给孩子们带来了哪些乐趣?

  二、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2—5自然段,边读边想:大海给孩子们带来了哪些乐趣?

  2、画出相关的句子。

  3、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

  (一)读第二自然段。

  (1)说说写了什么?(孩子们玩沙堆城堡。)

  (2)拓展:他们还会堆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3)指导有感情朗读。

  (二)读第三自然段。

  (1)说说写了什么?(孩子们捡贝壳)

  (2)拓展:他们捡到什么样的贝壳?用贝壳做什么呢?

  (3)指导有感情朗读。

  (三)读第四、五自然段。

  (1)说说写了什么?(孩子们看船出海。)

  (2)指导感情朗读。

  三、总结全文,有感情朗读课文。

  1、朗读课文,说说:大海给孩子带来哪些乐趣?

  2、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观察能力和表现手法。

  四、拓展学习。

  收集描写大海的句子,和同学们一起欣赏。

【语文教学设计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教学设计04-02

语文《师说》教案教学设计03-31

语文《童趣》教案教学设计04-04

《我们的学校》语文教案教学设计04-05

《找春天》语文教案教学设计04-05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教学设计08-20

高二语文雷雨教案教学设计03-08

语文《最后一课》 教案教学设计03-31

语文课文老王教学教案设计08-26

《窃读记》语文教案教学设计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