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一年级语文《所见》教学设计

时间:2022-05-26 13:23:3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一年级语文《所见》教学设计(通用8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年级语文《所见》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年级语文《所见》教学设计(通用8篇)

  一年级语文《所见》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认识"所1、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背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课件、音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诗背 给

  大家听。

  2、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

  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

  《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1、出示小黑板:预习"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

  2、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如:?

  3、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三、精读课文

  1、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两名)

  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3、学生练读全诗。(4人组内合作朗读)指名1号做朗读汇报。

  4、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5、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相机解决问题)

  预设问题:什么叫"振林樾"?(传遍了树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6、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A、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B、放录音(牧童歌唱的声音)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C、齐读诗句。

  (2)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诗句。

  (3)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完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4)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指名读)

  (5)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配上音乐)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四、读诗想画面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3、从"林樾"、"蝉鸣"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五、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指名说说)

  2、说说你认为最好记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呢?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林:左边的木的捺改成点。

  黄、童: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

  范写"黄"、"童"

  六、编故事

  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小小组里讨论一下,试着编一个故事。

  七、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一年级语文《所见》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

  (一)初读课文

  l、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zhèn yù chán hū bì

  (1)出示生字词卡: 振 欲 蝉 忽 闭

  (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 蝉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5、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读全诗。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

  (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读整个诗句,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 樾——树荫

  教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与第一句说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欲——想 捕——捉)

  用自己的话说说前半句的意思。(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

  (3)读全句,想一想:牧童听到了蝉的叫声后,怎样做的呢?

  “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理解“忽然”一词在诗中的意思。(骑在牛背上唱歌时,忽然听到蝉叫声。)

  (4)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三、齐读全诗

  四、叙说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l、熟读全诗。

  2、说说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振 欲 捕 鸣 闭 口 立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全诗,说出诗意。

  1、看插图,讲图意。

  2、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夏天,一个牧童在树林中骑着一头黄牛高声歌唱,知了在树上叫着。牧童听到了知了叫声。想去捉知了,立即停止唱歌,跳下牛背,站在树下,望着树上的知了。)

  三、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1、指导读第一句诗。

  想象牧童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心情。

  指导读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2、指导读第二句诗。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忽然闭口立”使我们想到了什么?(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背诵全诗

  五、分析指导字形

  1、比较字形。

  振——晨 蝉——弹 忽——物 闭——闲

  2、重点分析、记忆字形。

  欲:左边是“谷”,第四笔“捺”改为“点”,右边是“欠”,不是“文”。

  所:左边不要写成“户”。

  3、指导书写。

  六、总结

  1、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3、学了这首诗,你觉得这个牧童怎么样?(活泼可爱,愉快、顽皮)

  一年级语文《所见》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通”“读懂”“读美”三个层次理解古诗,以读促讲,以读促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题

  1、同学们,暑期生活刚刚结束,谁能说说你的假期都去哪里游玩了?

  2、你们的夏天真丰富。古时候有个叫袁枚的诗人,有一天他来到一片树林里,看到一幅非常有趣的画面,于是,他把看到的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所见》。(板书课题)。

  3、释题: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4、出示课文插图投影:你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

  过渡: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可诗人却用短短的文字将它表现出来,就让我们一起跟随詩人走进文字。

  二、学习古诗

  (一)读通古诗

  1、自读古诗,读准生字,读通诗句。

  2、读出古诗的节奏。

  (二)读懂古诗

  1、理解字词。(相机指导“蝉”的笔顺)

  2、走入文字背后。

  (1)赏牧童骑牛图:

  A请自由读诗的前两句,看一看诗人所见到的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B交流:

  a骑黄牛。他是怎样骑的?

  b想象说话:让我们和小牧童一起走进树林,大家边读边想,瞧瞧小牧童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所以,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起来。谁来读一读这一句?

  C指导朗读。

  (2)鉴牧童捕蝉图

  A就在这旷野中,林阴下,小小牧童骑着牛,旁若无人地唱着,可是他却忽然停止,能推测一下这是为什么吗?

  B你为什么这样想啊?

  C课件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D此时此刻,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

  (3)体会情感

  站在一旁的诗人心情又是怎样的?

  (三)读美古诗

  让我们看看画面美美地吟诵这首诗,把这如画的诗、如诗的画留在我们的心里吧。

  三、背诵古诗

  四、同题拓展,积累古诗

  1、诵读画中的画境可以入诗,诗中的意境可以入画,诗和画的关系是何等的亲密,袁枚的《题画》就是其中的一首。(播放《题画》)请大家参看注释,自由诵读,看一看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点。

  2、你还知道哪些表现儿童生活的诗句?

  3、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五、作业

  用本节课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宋代诗人黄庭坚的《牧童》一诗。

  一年级语文《所见》教学设计 篇4

  【预设目标】

  1、人文熏陶:在读悟吟诵中领略古诗之韵,心驰神往诗之意境。

  2、技能培养:读厚,感知牧童之形;读薄,勾勒牧童之神。

  3、语言积累:会读,会背,会唱,会写。

  【学法指导】

  在读薄读厚,读胖读瘦的古诗学习新形式引领下,学生——诗人——教师以文本为媒介,三位一体,披文入情。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流程】

  一、学唱一首歌。

  1、播放儿歌《牧童骑黄牛》,学生尝试跟唱。

  2、谈话导入:你最早接触这首诗,是在什么时候?如今再学,你想给自己制定怎样的学习目标?(相机出示四大学习目标:学唱一首歌,认识一个人,读懂一首诗,感悟一片情。)

  二、认识一个人。

  1、出示画面:袁枚像。

  2、交流课前搜集的诗人资料。

  3、师相机渗透:袁枚亦是一隐者,为侍母而仕途急流勇退,孝心可嘉。

  三、读懂一首诗。

  1、初读,感知诗意。

  2、深读,领悟诗景诗情诗境。

  ①读厚。引导学生认识五言诗体,如何添字读厚成七言诗体。可做如下铺垫:

  ( )牧童骑黄牛,

  ( )歌声振林樾。

  意欲( )捕鸣蝉,

  忽然( )闭口立。

  让学生在添字填词中逐步丰厚诗情诗景的感性认识,言语推敲文字,头脑渲染画面。

  ②读薄。引领学生删繁就简,五言变三言,比比谁的最简练。

  然后,逐步梳理出全诗之形,之神。

  其形:牧童——骑黄牛,振林樾,捕鸣蝉,闭口立。

  动 → 声 → 心 → 静

  四、感悟一片情。

  1、再读,边读边细化直观画面,小组交流彼此所勾勒、渲染的每一幅美图。

  2、研读,斟字酌句,字里行间品味牧童之乐,诗人之得。

  3、播放《所见》视频,欣赏中与自己头脑中预设的画面对比,看哪种意境更有韵味。

  【板书设计】

  所见

  (清)袁枚 学习目标: ①学唱一首歌

  牧童骑黄牛, ②认识一个人

  歌声振林樾。 ③读懂一首诗

  意欲捕鸣蝉, ④感悟一片情

  忽然闭口立。 学习形式: 读薄 读厚 读胖 读瘦

  一年级语文《所见》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六个字,会写“林”“闭”两个字。

  2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对朗读古诗有兴趣。

  教学重点:

  1 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 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意境,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1 观察课本插图

  同学们,你们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一个小孩子(这是个放牛的孩子,古诗里把他叫作“牧童”)

  生:看到一个孩子骑在牛背上,手里拿着竹棒。

  生:看到了一片树林。

  生:看到了树上有蝉。(猜一猜,这蝉正在叫吗?是啊,夏天到了,它停在树上,不停地叫着“热死啦,热死啦”,古诗里把正在叫的蝉叫——鸣蝉)

  2这样一个有趣的画面被一个叫袁牧的清代诗人看见了,于是呀,他把看到的这些写成了一首诗,名字就叫《所见》。(揭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

  1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诗。(听配乐朗读)

  2 咱们也来读读,请大家轻轻地打开书本到59页,听清楚要求再读。(要求读三遍:1大声地读,读准字音。2 轻声地读,记一记圈出的生字。3 大声地读,把句子读通顺。)

  3 袁枚说,大家有没有把我的古诗读正确啊,我得考考你们。

  1)开火车读生字

  2)汇报读古诗,读准字音。 分句朗读(个别读,齐读或男女生读)

  三品读古诗

  过渡:诗人具体都看到了些什么?咱们现在就来研究研究。

  (一)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 出示此两句。读读这两句,说说你从这两句诗中知道了些什么?

  生:知道了诗人看到牧童骑在黄牛身上。

  生:知道了牧童在唱歌。

  2(播放歌曲)听,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一边唱着歌,一边朝我们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小树林里,花儿在笑,风儿在吹,小树还发出“沙沙沙”的声音,多美,多快乐呀!

  3 听这嘹亮的歌声都已经穿过了整个林子,小树也为之陶醉,歌声——振林樾(再响亮点,动听点)

  4 小诗人,你来念念这两句(个别读,指导)

  5 小组读

  (二)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 出示句子。赶紧再读读这两句,你又知道了些什么?

  生:他闭上嘴巴,立在那里。

  生:他想捉蝉。

  2 突然,歌声停了?小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他怎么不唱歌了?他为什么不唱了呀?

  用诗歌中的句子说说。

  3 指导朗读(意欲捕鸣蝉)老师听不出他很想捕蝉。在试试(范读——跟读)

  4 小牧童太喜欢这只蝉了,特别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咱们来读读这句,可要小点声,千万别把蝉给吓跑了。(个别读)

  8 谁来试试?(指导朗读,师:哎呀,蝉儿飞跑了,你太大声了。你再读一读)

  9 咱们这两句连起来读读。(齐读——男女生读)

  10 现在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同桌互读——个别读——齐读)

  四、复习生字,背诵古诗

  1 老师也想和大家一起念念,我们合作下好吗?我念一句,你们念一句。

  2 我说古诗意思,你们来说诗句好吗?

  3我把古诗的其中一部分拿走了,留下了个别的字,你们还能念出来吗?

  1)先来读一读它们(抢读汉字)这几个生字宝宝的样子可容易记了。

  猜几个谜语就记住了。

  谜语:牧:牛背上写文章?闭:人才进了门?所:一户一斤米

  2)把剩余的部分填上。

  4 现在就给你们这幅画,你们能不能把整首古诗念出来?(个别背,齐背)。

  5 我们的诗人到最后还给我们留了个小小的悬念,不知道小牧童有没有捉到那只蝉,大家课后可以去猜一猜,想一想他是用什么方法捉蝉的。

  五、书写汉字

  1 这里还有两个生字宝宝还想请大家来写一写它们。

  “林”还记得“两个木”是什么字吗?两棵小树站在一起太挤了,于是一棵小树非常懂得谦让,把小树枝收了一点回来,撇变成了点。另一棵小树和它并排站,两棵树长得一样高。(师边说边范写)

  “闭”“人才进了门”是什么字啊?先写一扇“门”,再写一个“才”,“才”不胖不瘦,刚好藏进门去。

  一年级语文《所见》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6个2。

  了解词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难点:

  结合想象进行古诗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这是什么动物吗?它的名字叫蝉,也就是我们说的知了。虽然样子大家不太熟悉,不过它的叫声你一定听过,有人捉过它吗?老师就认识一个喜欢在夏天捉知了的孩子,这不有一天被诗人袁枚看见了,还为他写了一首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13课古诗两首中的《所见》。(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学习探究,理解古诗含义

  师:袁枚到底看到了些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到几百年前的的一个夏天,共同来欣赏一下这首诗。(播放课件,学生听范读古诗)

  师:听出来了吗?袁枚看见了些什么?

  生:他看见了一个小牧童。

  生:他还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

  生:他看见了一片小树林,小牧童骑着黄牛在小树林里唱歌。

  师:原来他看到了一个可爱的小牧童。多有意思的一首诗呀!就让我们带着下面的目标来学习吧!(出示学习目标、读一读)

  师:在明确了学习目标后,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好好地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后,教师了解学习情况,了解字词的认读情况,采用的方法是“苹果”字卡认读,读好了,就表示果子成熟了,就可以摘下来了,在认读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三言两语的引导帮助学生强化认识:

  所:(引导:你在生活中见过这个字吗?)

  闭:(引导:闭上我们的小眼睛。)

  立:(引导:立正的立就是这个立。)

  蝉:(引导:蝉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动物,夏天的时候,他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热呀,热呀,所以人们也就叫他“知了”。你看,这只蝉飞呀,飞呀,飞到了大树上。(将图片贴到黑板上的大树上)

  牧童:(引导:放牛的孩子就叫牧童)

  捕捉:(引导:小动物是最害怕小朋友捕捉他们的。)

  师:现在,调皮的字宝宝跑回了家,躲进了课文中,但是,同学们还认识他们吗?让我一齐来读一读古诗。

  第二版块:再读古诗,入情入境。

  师:这首诗一共有几句话?(两句)我们先来看看第一句,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教师就带领大家穿越时光隧道一起去看一看!

  播放笛子曲:《快乐的小牧童》,课件出示画面: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快乐地唱着歌儿。

  师:(动情地)你们看,你们听,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小树林里,花儿在笑,风儿在吹,蝴蝶儿在飞,多美呀!

  多快乐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飞出了密密的树林,小牧童的心情怎么样?那就请你带着这种心情来读一读吧。

  (学生自由练读——点读——点读——男生读齐读)

  师:你们都是快乐的小牧童,那小牧童是怎样骑黄牛的?

  生:他是这样骑黄牛的。(边说边做动作)

  师:做上动作,你再来读这两行诗,看看是什么感觉?

  生:(得意的边做动作边朗读。)

  师:好神气呀!小朋友们是不是都想骑一骑黄牛呀?那我们一起做上动作再读这两行诗,每个人的动作可不一样哦!

  生:(骑黄牛,读古诗。)

  师:小牧童高高地坐在牛背上,他的歌声那么嘹亮!(突然停止音乐)“嘘!咦?歌声怎么停了?你们看,(出示画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他为什么不唱了呀?”

  生:因为他可能唱累了,想歇一会儿。

  生:他可能怕吵着别人了。

  生:小树林里没别人,他是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他想把这只蝉捉回家。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啊?

  生:因为他眼睛一直看着大树上,大树上有一只蝉,所以我这样想。

  生:还有诗的后面说了,“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就是说他想住蝉。

  (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中体验到小牧童是想捉树上的蝉。)

  师:小牧童太喜欢这只蝉了,特别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咱们读这两句的时候,可要小点声,千万别把蝉给吓跑了!”(引导孩子在读的时候入情入境。)

  (自由朗读)

  师:谁来读一读?

  生:(很大声地读)

  师:哎呀,蝉儿飞跑了,你太大声了。你再读一读。

  生:(小声地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可千万别把蝉吓跑了。

  生:(齐读)

  师:你们说,小牧童捉到蝉了吗?

  生:(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捉到了,有的认为没捉到。)

  师:假如你是小牧童,你说捉住了,怎么捉住的?来,到讲台上来试一试,看看小牧童是怎么捉住这只“蝉”的?(指大树上的“蝉”)

  鼓励孩子有独特的意见,引导孩子帮小牧童想办法,克服困难,把蝉捉住。让孩子用自己想出的办法模拟表演,捉住黑板上的那只蝉。

  师:小牧童终于捉住了这只蝉,你高兴吗?

  生3:高兴。

  师:这只“蝉”就是你的了,你可要好好对待它哟!小朋友们喜不喜欢这个小牧童?喜欢就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呀?

  生:喜欢。

  师:那我们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我们把这首诗背下来。

  (练习背诵)

  三、指导书写。

  1、示范指导:这节课,还有几个生字朋友,我们要会写。(粉笔演示)

  2、自由练习书写。(播放音乐:《快乐的小牧童》。)

  3、集体评议:引导学生观看一个小朋友的字,观察他哪儿写得好?如果把哪一笔改一改,就更漂亮了?

  四、拓展延伸

  学生齐背古诗后教师讲述:在我国古代的古诗中,有许多都是描写农村生活的,写的也都非常有意思,希望同学们能都收集一些,有时间背给其他同学听,好不好?

  教后反思:

  这是一节古诗课的教学,我认为古诗最重要的是诗趣,诗趣,应该是这堂课的灵魂所在。只有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种诗趣,他们才能在学习全过程中全心投入,浑然忘我。因此在这节课中我主要从以下两点入手。

  一、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景的再造中寻觅得诗趣。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节课的教学中就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在想象中,整首诗不再是20个汉字的排列,破纸而出的是嘹亮的歌声,是生动的画面,是盎然的诗趣。

  二、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读出来的,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这一课中,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当然,在教学的环节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在朗读中孩子们不能全部的集中精神,想象与现实不能很好的结合等,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针对性的进行改进。争取达到更好的效果。

  一年级语文《所见》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的牧童机灵可爱、天真可爱的形象。体会牧童的愉悦心情,想象捕蝉时的反应机敏,感受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一、由画入诗,理解诗题:

  1、师: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中午,诗人袁枚走在乡野的林阴小路上,不觉一幅画面进入他的视线。(板书:画 播放牧童骑牛图)

  2、师:谁说一说,怎样的画面?

  3、(好一幅牧童骑牛图、蝉儿鸣叫图、歌声响林图、乡野风光图)

  4、师:正是这一幅普通的生活画面被诗人袁枚瞬间定格,从而演绎成一首诗(板书:诗),题目是——所见(生齐读)

  5、师:你对诗题是怎么理解的?

  二、由诗入画,体会内蕴:

  (一)、赏牧童骑牛图:

  1、师:诗人究竟如何表现所见的?请大家自由读2—3遍,字音正确,停顿得当。(播放古诗)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3、指名读。(字正腔圆,推荐给大家一种读诗的好方法——缓缓地读)

  4、谁再一试?(在或急或缓中体味到古诗的节奏美)

  5、最后一位。(在抑扬顿挫中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

  6、齐读一遍,共同感受一下。

  7、师:诗人所见是怎样的牧童呢?(课件呈现前两句)同桌间相互议一议,括号中可填什么字,放入句中怎样理解?(师进入学生讨论间倾听指导)

  8、指名分句回答,并请学生板书。

  9、诗中的留白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此时,一个什么样的牧童豁然呈现于眼前?

  10、指名说。

  11、用朗读表现出来。谁读前两句?(你离诗人不远了,陶醉是读诗的一种境界。)

  (二)鉴牧童捕蝉图:

  1、师:就在这旷野中,林阴下,小小牧童骑着牛,就这样旁若无人地唱着,就这样陶然自在地唱着,如云行天际,如水流山野。忽然歌声停止,这是为何呢?(播放后两句)

  2、齐读后两句。

  3、师:其中你最欣赏诗人用的哪个字或词?为什么?

  (由所见猜测内心、打破了牧童原来的平和的环境,气氛紧张、犹如听到蝉鸣、表现出牧童的反应机灵、写出了牧童怕惊跑了蝉儿,体现出牧童站在那儿仔细察看蝉儿的确切位置,想一下子捉住它。)

  4、师:区区10个字,竟被大家品出了如此丰富的意蕴,让我们一起细嚼慢品,女声读(小荷已露尖尖角)男生读(一山更比一山高)

  5、师:学到这里你是否会有这样的疑问:诗人写就此诗,想表现或表达什么?

  6、指名说。(你已经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你品到了诗的精髓,你捕捉到诗的灵魂)

  7、师:请大家闭上眼睛,齐背古诗,由此诗再现诗人所见的清新画面。(标出箭头)(播放全诗,播放音乐)

  三、同题拓展,积累古诗:

  师:可见画中的画境可以入诗,诗中的意境可以入画,诗和画的关系是何等的亲密,(板书:入)袁枚的《随园诗话》中有一百四十余首为画而题写的诗,《题画》就是其中的一首。(播放《题画》)请大家参看译文,自由诵读,看谁最先会背。

  指名背诵。

  师:你还积累过哪些表现儿童生活的诗句?

  指名说。

  四、创作实践,提升表达:

  1、其实,我们多彩的生活中也有许多画面可以入诗,请你做回小诗人,以观察到的儿童生活的某个画面为内容,创作一首小诗。(播放课件,播放背景音乐)

  2、学生创作诗歌。

  3、诗歌展示。

  4、师评:

  五、结语:

  本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在画与诗、诗与画之间走了个来回,感受到极平常极普通的字词,带给我们的无穷新意、无穷妙趣,课后把你创作的诗歌与你的亲朋好友一同分享,好吗?

  教学反思:浏览了很多教案,我最终选择了这篇,原因是此教案的问题设计有深度,可以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而不是简单的来理解古诗的意思。问题一:从诗中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牧童?学生交流后得出结论:他生活的很悠闲,很潇洒,无拘无束,他是一个机灵的小男孩,他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小男孩!通过他们的回答我感受到学生能够透过文字,体会到文字背后的东西。问题二:后两句,其中你最欣赏诗人用的哪个字或词?为什么?学生对于每个字都有自己的体会,如:“捕”体会到牧童可能在思考:我要想个办法把知了给逮住,如果用捉就不能表现他的机灵。“忽然”也可以看出牧童的机灵。

  在学生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之后,我问:“想象一下:牧童是怎样捕知了的?”

  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回答得很好!

  生1:他可能轻轻地从牛背上下来,跑回家拿个网兜子,然后蹑手蹑脚地走到知了附近,用网兜子把知了捕到。

  生2:他可能站在牛背上,让牛走到知了附近,然后轻轻用手去捉知了。

  生3:他可能把有知了的树枝轻轻地拿下来,准备用手去抓,可知了却忽得一下飞走了。

  最后,我出示一些关于描写儿童的古诗,让学生读一读,多做一些积累!

  一年级语文《所见》教学设计 篇8

  教学内容:

  人教版第二册第四组教材:《所见》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图文结合,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可爱。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学情分析

  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的情趣。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咱们班的许多同学都会背很多的古诗,今天呀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背给大家听听呢?

  2、古时候有个叫袁枚的诗人,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里,看到一幅非常有趣的画面,于是呀,他把看到的写成了一首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诗,《所见》。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释题:出示“所”,认读“所”,在生活中见过这个字吗?

  谁给“见”组个词,“所见”应选那种解释。

  “所见”就是所看见的。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诗人袁枚是怎么写的?请同学们轻轻打开我们的课本,听老师范读、一边听一边注意生字的读音。

  2、你们也来读读诗,注意把生字读准确。

  3、离开了古诗,这些词语还认识吗?(课件出示--指名读并小老师读---齐读)(带拼音)

  所见 牧童 捕捉 蝉鸣 闭口 站立

  4、拼音帽摘掉了你还认识这些字宝宝吗?(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

  所 牧 捕 蝉 闭 立 诗 林 童 黄

  个别读—开火车读---齐读

  5、拿出生字卡片一边读一边摆出这些生字。

  6、把生字卡片上的生字读给同桌听听。

  7、游戏:我说你拿,我说你猜你拿(老师读生字学生拿出相应的卡片)。

  8、送生字宝宝回家。

  师:1 2 3 4 5 6 7

  生:我把生字送回家。

  现在生字宝宝都躲进了故事中,看看你们还认识它们吗?

  (1) 自由读古诗。

  (2) 个别读。注意翘舌音、平舌音、前后鼻音的读法。

  (3) 划停顿读。

  (4) 齐读。

  9、读了古诗你知道了什么?你明白了什么?快和同桌说说吧。

  交流读诗的体会,抓住重点的词:意欲、林樾等来理解,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想认识这个可爱的牧童吗?(观看视频)进一步理解诗的意思。

  三、再读古诗,入情入境。

  师:(动情地)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飞出了密密的树林。他的心情怎样呢?

  交流:自由、快乐、和悠闲

  你们都是快乐的小牧童,我们就带着快乐的心情来读这前两句。

  个别读,齐读。

  师:小牧童高高地坐在牛背上,他的歌声那么嘹亮!咦?歌声怎么停了?

  发生什么事了?

  生:因为他可能唱累了,想歇一会儿。

  他可能怕吵着别人了。 小树林里没别人,他是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他想把这只蝉捉回家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啊?

  生:因为他眼睛一直看着大树上,大树上有一只蝉,所以我这样想。

  师:小牧童太喜欢这只蝉了,特别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咱们读这两句的时候,可要小点声,千万别把蝉给吓跑了!”(引导孩子在读的时候入情入境。)(自由朗读)

【一年级语文《所见》教学设计(通用8篇)】相关文章:

一年级语文《所见》教案03-16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两篇05-12

小学一年级语文《所见》教案04-02

一年级语文所见教案03-07

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所见》说课稿09-21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设计07-28

一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五》教学设计(通用5篇)03-22

西师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所见》教案03-01

语文《雨后》教学设计(通用7篇)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