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地震中的父与子》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3-10-01 07:01:1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地震中的父与子》语文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地震中的父与子》语文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震中的父与子》语文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语文教学反思1

  语文课堂上,老师用充满激情的朗读,把“父亲挖到孩子的过程及子的无私表现”声情并茂地解读出来后,带动了同学们积极地与文本对话,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感受,用自己真切的童心去体验,用自己稚嫩的心灵去理解,充分地与老师对话,与同学交流,深入地领悟了人间最美丽的“亲情”。之后,老师用投影展示课文情景图的同时,播放了一曲歌颂父爱的插曲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再次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了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顿时,课堂上师生都沉浸在对父爱的真切感悟中,使课堂教学瞬间达到了升华,这一切也感动了听课的各位老师,就在教师眼泪即将流下的刹那间,老师用投影展出了一道拓展延伸题:改变结局,多思考。内容如下:

  结局1:父亲挖出了血肉模糊已死去的儿子。

  结局2:父亲正在寻找儿子的时候,忽然一声巨响,父亲也倒在血泊中。

  同学们擦去泪水,开始了讨论。有的学生说:“当挖出了血肉模糊的儿子后,父亲为失去爱子悲痛欲绝。”有的学生说:“亲在寻找儿子的时候倒在血泊中,更能说明父爱的'伟大。”还有的学生说:“从这两个结局中,我感到了父爱的无私与深厚。”

  在学生正在体验“父与子”经历生与死考验后亲人团聚的动人场面时,却忽而要发挥想象,感受“悲而又悲”的另一种结局。这种对文本的超越,学生品尝到的只是痛苦,这种体验已经背离了原作者的初衷,这种多元思考是没有意义的。语文是一门充满人文精神的学科。而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却恰恰缺少人文关怀。

《地震中的父与子》语文教学反思2

  《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讲述的是有一年发生在美国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教学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文中表现父亲形象的内容有:父亲悲痛欲绝,但又重新挺立的画面;父亲不听劝告,坚持挖废墟救儿子的画面;父亲孤军奋战,伤痕累累的画面。在这三个内容中,第三个内容是最重要的,一是因为这段话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能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二是这段话具有很强的辐射力,由这一小段完全可以辐射前面父亲在绝望中重新挺立、人们再三劝阻父亲依然坚持等画面。因此,只要抓住这个内容,即抓住“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段话作为文眼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先从时间上读出父亲的累,然后试着用朗读表达这种累;再从“没人再来阻挡他”研究人们产生这一变化的缘由,体会父亲的孤独和苦闷;接着从父亲的惨样读出父亲沉甸甸的爱和饱含血泪的情;最后深究父亲的精神支柱,提升形象。我是这样教这一段的:“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还要罗列这些时间呢?让学生明白这样写,表现出了父亲救助儿子艰难的'过程,更能体现父亲执著的信念和父救儿所克服的巨大困难。紧接着我又说在这个过程当中,父亲一定是很痛苦的,他一定经历了很多的困难和危险,那么他经历了怎样的困难呢?你能想象出他的内心吗?请你把你想象到的情景写下来。同学们写得非常好,也体会得非常深刻。

《地震中的父与子》语文教学反思3

  我先初步理清了课文头绪,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就是将这位父亲形象借助课文语文语言铭刻在孩子的心里。如何分层落实呢?

  一、感知背景,进行铺垫

  关于地震,孩子们是没有生活体验的,但对此又并非零起点。他们在影视作品、报刊杂志或是课堂学习中对此还是有一定了解的,这应是学生的学习起点,所以课堂切入的谈话也就从地震开始了。接着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第一、二自然段,了解这场大地震。从对地震的一般了解到具体到某一次地震的理解,学生对于地震本身灾难性的认识已有质的飞跃。这为进一步阅读文本中的故事,走进故事中的人物内心有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直面父亲,浓墨重彩

  父亲是这个故事的重要人物,但作者在描述中始终保持着客观冷静的态度。文中唯一带有强烈个体情感倾向的就是结束时“这对了不起的父子”的表达。我想这也是作者在写完整个故事之后,无法自抑的流露。作者对这位父亲最重彩的描写就是“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作者从时间的长度,父亲的'外貌,他人的行为等角度将一个偏执得有些发狂的父亲作一个细致的描写。在这里,“36小时”是个怎样的概念?那是整整两个白天一个黑夜的漫长,那是学生两个星期的课时量!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父亲在不断地挖着,在一片废墟里,又有着怎样的困难与危险啊!或是余震不断,或是塌方连连……每一次危险都可能是致命的!在这里,我采用联系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想象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将这段文字读懂、读活、读厚、读出情味,这是感受伟大父爱的关键所在。

  三、旁敲侧击,映衬烘托

  在这一场灾难中,在这一片废墟里,其实还有很多家庭、很多父母都有着同样的遭遇。难道说他们都不爱自己的孩子吗?或是爱的不够深吗?为什么会只有这一位父亲孤军奋战呢?不是的,那是面对一片废墟,凡是还有一点理智的人都能看到,生还的可能几乎是不存在。所以,很多父母“绝望”地离开。好心人的一句“太晚了,没有希望”是多么辛酸的无奈,消防队长与警察以专业的眼光作出理性的分析:“这里太危险”!但是,这些所有合情合理的规劝都无法使父亲放弃一个没有理智的行为。“谁愿意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这一次又一次语无伦次的回答,执着得近乎固执的追问,让我们看到此时所有一切的理性思考与客观分析都不存在,占据他内心的只有那父子之间曾经的承诺:“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在这里,通过师生的对读,引导学生对他人行为的理解,从另一个角度再次深切地感受伟大的父爱超越一切!

  整个设计简单、朴实,紧扣语文本质,紧贴情感共性,带领学生经历一场深刻的爱之旅程。

《地震中的父与子》语文教学反思4

  这一节课我设计了几个情境进行教学,改变了以往的教学风格,下面我将本课的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1、情感脉络流畅:

  本课是一篇感人至深的亲情课文,我按照以各种身份的人的目光所见,父亲所做→父亲的感人之举,用自己的行为所铸就的一曲父爱之歌→地下的三十八个小时→把机会让给同学,共谱人性颂歌。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情境,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

  2、注重了对朗读课文的指导:

  如对“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几句话的朗读指导,将其改编成诗歌的形式,再配上音乐,学生的感情一下子激发出来,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再如文章的倒数第二自然段的朗读:“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使学生将自己以阿曼达的身份来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学生似乎自己的人格也随之高尚起来!

  3、注重了对课外知识的拓展:

  通过对课外知识的拓展,启迪学生深入的思考,升华学生的情感。在最后我说了这样一段话:“一次地震,书写着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一句承诺,一分责任,谱写出一曲激情感人的颂歌。这个故事给我们以怎样的思索,你想的是什么呢?相信随着你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们会思索得很多很多……人间自有真情在,老师向同学们向学生推荐了三篇亲情文章──《没有一种冰不被阳光融化》《妈妈,我找了你好久》《父爱》,让我们在一次次阅读中,在一次次情感体验中,在一次次心灵碰撞中,让我们(与学生共同朗读)感受亲情、走进亲情、拥抱亲情!”这一拓展不仅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而且使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我认为这种亲情教育不止让学生受到感染,而是思考、是行动,将课堂的教学延伸到学生的成长中。我觉得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真正魅力所在!

  需要改进之处:

  1、没有注重本文是略读课文这一特点,牵着学生的痕迹太严重,没有充分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感悟,缺乏对方法的指导。须知“受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场。”正是这一道理,切记,切记!

  2、要注意与学生的情感共振:

  学完这节课,我感到我最大的失误是没有对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评价,犯了相当然的错误,高估了学生,一味的沉醉在自己的情感之中,忽视了学生的情感理解,没有达到与学生的情感共鸣。要想与学生情感共振,还有一段历程,需要在平日的教学中加强指导,提高学生的情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一篇篇的课文阅读中、体味中,感受人生的生活百态,去丰富自己的思想。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尝试,给我带来的更多的是思考,我知道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的反思、探索,真正让自己的课堂充满勃勃生机,让激情真正的涌动于课堂!

《地震中的父与子》语文教学反思5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通过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导入部分,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地震给大家带来的灾难,给下文做好铺垫、我让学生观看洛杉矶发生地震时的图片,一边出示图片一边由我讲述地震在瞬间造成的桥梁受损,道路瘫痪,失去亲人的悲痛。让学生犹如身临现场去感受地震的可怕和毁灭性。然后引入入在这样可怕的地震中演绎了一幕父亲救儿子得动人情景,让我们去走进他们。在引导学生深究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一句话时,我着重抓住描写父亲外貌、动作描写的重点句的品读,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我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孩子们在反复品读、感悟的基础上理解父亲为了救儿子,整整挖了36小时,突出了挖的时间之长,之艰难。“是什么力量让父亲如此这样辛苦,不顾生命安全去救自己的孩子呢?”学生顺势就会说出是这一句话的力量,这时父爱的力量。最后,通过出示汶川地震中那一幕幕父亲、母亲和孩子感人事迹的图片,进一步让学生感受爱的力量。

  整节课就在我这样的教学设计中接近了尾声,从学生眼睛中我看到了他们的投入与热情,但同时也看到了我们班个别孩子那绽开的笑脸。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我失败了,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虽然理解了文章,但并没有真正走人文本,去真正的感受父爱的伟大。思索了许多,反思了好久,我觉得我的投入激情,一名优秀的教师她不但是一个语言家,而且还是一个表演家。我们不但要把它说出来,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把它“演”出来,这种“演”是面部的激情高涨,是语言的抑扬顿挫、是肢体的一起一伏,是跟文本一起哭,是跟文本一起乐。我想只有这样,学生才和我们能达到情感的共振。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生机的课堂。其次,在引导学生时总觉害怕学生说不到,做不到,从而用自己的思想左右学习,用自己的`语言代替了学生语言。学生失去了展现自己的机会,教师呢也不能做的从容自如。我们应深刻的了解到,在课堂这个大舞台上,我们并不是主角,真正的主角应该是我们可亲可爱的学生,我们是这个舞台的策划者,我们的目的是要我们的孩子跳出绚丽多彩的舞姿。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课堂教学的路还很长,它需要我们努力的去发现,不断地探索,找寻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找寻适合学生发展的路子。只有这样,我们自己才能更从容,才能更自信,我们的学生也朝着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

《地震中的父与子》语文教学反思6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我重点抓住了文章的一个中心点,以点引面,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透视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人物坚定信念,提升人物饱满形象。

  一、抓住中心,剖析文本

  这篇文章中,坚定的父亲和勇敢的儿子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我细细分析课文,抓住了“一个中心线索”规划全文教学。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由这个中心点挖掘出这对父子的了不起,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

  文中的父亲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首爱的颂歌。他孤军作战,伤痕累累。仔细研读,学生很快找到这一场景:“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段话具有很强的辐射力,学生很明显感受到父亲为了救儿子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能体会到父亲承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以及父亲绝不放弃的信念。同样,“有其父必有其子”。阿曼达简简单单的一“让”,不仅让出了小小年纪的勇敢、让出了对他人的.关爱、让出了父子血浓于水的亲情,更让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信念。

  二、情感震撼,读中体验

  语文课堂是学生充分体验感情的课堂。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情感,就要有动情的语言,震撼学生的心灵。在提炼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并进行朗读训练时,我采用了层层深入的教学方法。

  师:当父亲看到漂亮的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的时候,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他一次一次想放弃的时候,回响在他耳边的还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他伤痕累累就要倒下,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这样多个环节的朗读,反复地感受,从而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父与子之间的情感。

  综观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过于注重教学流程而忽略了学生情感的生成。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文章中有两句父亲的语言描写:(1)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2)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虽然父亲口中是同一句话,但是却包含父亲截然相反的情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了解到了这种情感的变化,但是我为了教学流程的顺利进行,没有给学生更多时间,加上自己情感的朗读,忽略了学生情感的生成,这让我感到很遗憾。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尝试,给我带来的更多的是思考,我知道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的反思、探索,真正让自己的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地震中的父与子》语文教学反思7

  我是一名刚到该学校的教师,今天上午第一节课我上了一节汇报课。课题是《地震中的父与子》。

  上课之前,因为有很多老师来听课,我很担心学生们的上课状态,不是对学生没有信心,而是因为这个班是一个新班,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只是在初步养成阶段,还需进一步巩固。

  在课堂上,我的担心没有多余,但也有些出乎我的意料。虽然孩子们的表现不是非常活跃,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能力,领悟能力,还是让我由衷地竖起大拇指。他们太可爱了!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

  1、我在努力地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开始上课时,我就告诉学生:今天我是不把问题说出来,而是让大家读课文,然后思考老师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应该怎样回答?在自主、探究学习之后,在小组中展开讨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学,听取大家的意见。因为每节课不可能提问到每一名学生,所以小组学习就是他们展示自我的一个空间。

  2、拓展思维训练:

  学语文是为了应用,我们应该具备大语文的教学观。在教学中,让孩子们切身感到人物品质的伟大的同时,让他们代表不同的人物写出想对父亲说的话,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对自己内心的震撼。做到了读写结合。

  回到办公室,我们组的老师真诚的给我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1、我忽视了对学生的承诺:

  因为在讲解课文之前,我说谁能猜到老师的问题将有奖励。老师们建议说:应该以此为契机,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是呀!我们都在挖空心思来营造课堂氛围,但往往忽视了课堂中的一些细节,没有做到以小见大,没有扎扎实实去做好。

  2、要让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并成为课堂的一个亮点:

  在教学中,我让一名同学到前面板书“了不起”,孩子在黑板上写了大大的三个字,我却因为字太大,没有和老师的.板书协调起来,而让孩子把字改小了。遗憾呀!遗憾!多么好的一个深入理解课文,小结课文的机会,因为教师的问题而浪费掉了。应该告诉同学们:他对课文理解的多深刻,一个大大的“了不起”足以说明这对父与子的伟大之所在。这比老师说十句话所起的作用还要大。真是让我感到万分的遗憾!

  课虽然上完了,但我深深知道:以后的路还很漫长,课堂上,老师应该把课堂这个大舞台交给学生,让他们有机会吐露心声,让他们无拘无束的说。老师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的体会得到升华。

  希望老师们不要忽视我所忽视的问题、现象,让我们的课堂更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让我们成为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而努力。

  一点不成熟的理解,旨在抛砖引玉,希望您指点。

《地震中的父与子》语文教学反思8

  教学本课中,在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层次后,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感悟时,我重点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深入研究为什么说是“了不起的父与子”。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语句品读,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对这些句子的理解体会采用以下方法进行:

  一是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如;孩子们所处的环境,七岁的阿曼达怎样鼓励同伴。

  二是引导学生体验,如:父亲当初“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的悲伤与绝望;儿子生还后的无比幸福喜悦。

  三是朗读训练,以读促思,在指导读中让学生通过语感来感悟内容。最后在品读、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编排课本剧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较之以前学生在课内参与积极性高,学得投入,有一定的实效性。

《地震中的父与子》语文教学反思9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

  1、我在努力地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开始上课时,我就告诉学生:今天我是不把问题说出来,而是让大家读课文,然后思考老师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应该怎样回答?在自主、探究学习之后,在小组中展开讨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学,听取大家的意见。因为每节课不可能提问到每一名学生,所以小组学习就是他们展示自我的一个空间。

  2、拓展思维训练。学语文是为了应用,我们应该具备大语文的教学观。在教学中,让孩子们切身感到人物品质的`伟大的同时,让他们代表不同的人物写出想对父亲说的话,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对自己内心的震撼。做到了读写结合。

  关于父亲是否失常,在课堂中进行了即兴的辩论,通过辩论,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伟大的父爱。大遗憾的是在课堂的调控和把握上自己还要加强。

  课虽然上完了,但我深深知道:以后的路还很漫长,课堂上,老师应该把课堂这个大舞台交给学生,让他们有机会吐露心声,让他们无拘无束的说。老师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的体会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