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3-07-05 10:24:2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实用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实用15篇】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1

  在提倡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高中的语文需要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给予更多的思考。拟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并有效地落实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因而,我们所要追寻的应该是也只能是在保证学生对语文有足够重视。有一定语文基础与写作基础的前提下,有的放矢地传授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大有卑益的教学内容和写作训练方法。

  以此为基点,高中语文教学迫切需要在教师、教材和学生这最基本的教学三环节中进行认真检验的基础上,确定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不同的教学原则,从而有力地促进高中语文的素质教育。

  首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仍然存在着许多旧的观念,无法摆脱旧的`思想、习惯势力、旧的传统的影响,注重45分钟课堂知识的讲授传播,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

  语文科的本质属性,就是语言的学习和应用,而语文课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读写、听、说、修辞、逻辑等等,每节课就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讲授,只有集中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实效。

  从初中进入高中的学生,普遍存在语文基础知识薄弱的现象,由于初三的中考使许多初中语文教学在应试的束缚中,热衷于大量的词、句、篇的所谓“基本知识训练”。迫使学生陷入漫无边际的题海中,仅囿于语文课本中应试知识的重复演练,死记硬背,看似“双基”知识训练,而实际效果却降低了学生的语文能力。造成有的学生语法混乱,表达不清,错字、别字成堆,标点符号乱用等,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句子成分都不清楚,这样,对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就有明显影响。

  新编的高中语文教材,就明确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想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而且注重培养学生写作实用文及口语交际能力。

  要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素质,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针对同学演讲发言,发表评价。

  还有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积极发言。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习状态,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融会贯通,终身受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方式,是提高高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2

  1、自己没理解的问题,不要提问学生

  导课的时候用了李冬梅老师的导课方式,提问学生:信息从哪里来?信息长什么样?信息看得见?摸得着吗?信息究竟是什么?

  结果把自己给绕进去了,尤其是在信息看得见?摸得着吗?的时候,发现自己根本无法解释这个问题,无法判断学生说的是否正确。仔细想一想,这个问题的答案还真不明确。我的第一反映的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因为我们就是通过看、听、摸等方式获得信息的。但是,又想到,我们看见的、听见的、摸到的都是信息的载体,而不是信息本身,那么信息是不是有不能看得见摸得着呢?混乱。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求证。

  2、及时反思

  第一个班级教学时这样问的,结果发现自己也搞不清楚,所以第二节就没问这个问题,先回避了。第二节引课的时候,直接让学生思考什么是信息,举例说明。效果明显好于第一节课。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基本说出了信息的含义。而且当时感觉学生回答的非常好,为我后面的教学做了很大的铺垫。可惜这个反思写的晚了些,现在想不起来学生是怎么回答的了,否在下次上课时可以利用这个内容来上课了。看来及时记下发现的问题或灵感是非常有必要的`,下回一定有了感受马上记下来。

  3、如何提问

  此外,感觉自己在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上还存在问题,提问了几次,效果都不是很好。除了这样的提问,适合找多少学生回答合适呢?通过这些问题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呢?

  我觉得提问的目的应该是:1、引发学生的思考。2、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的引导,引出信息的定义、并初步引出信息的特征:价值性、依附性等。3、活跃课堂气氛。

  下次备课的时候应该把问题设计的目的明确了,否则这个提问对后面教学的作用就不大了。

  4、喜欢的故事

  学生还是喜欢“海军陆战队野外生存选三个工具”的故事,而且这个故事既能体现信息的价值性、也能帮助学生对“信息是区别于物质与能力的第三类资源”的理解。

  感觉剥夺实验对理解信息对人的重要性,和“信息是区别于物质与能力的第三类资源”也有很大作用。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3

  关于高中语文教学,我最初的认识主要有两个转变:一是转变教的方式;二是转变学的方式, 就是要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这有不容易?我们的课堂常常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想想自己,在教学中也是有这样的现象:例如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知的东西,自己还在不厌其烦地细讲精练;一些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自己却将之分化,影响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形成;学生自己的见解和体验,往往因为自己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扼杀……带着这些疑问,我认真的听专家们的引导和指点,认真和专家们做心灵上的交流。记得专家组有位老师说的好,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分析运用独到的处理方法,把教学思考中的特点、优点、亮点通过情景表达出来。

  新课标是教学的依据,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要合作、互动等,尤其是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尊重每一个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和注重积累与梳理。

  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构建合作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老师既要学习先进的课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适当改革教学;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或情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这样去做:

  第一、在平时备课中吃透教材,搜集、整合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并制作教具,研究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第二、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发挥想象思维来解决问题,并尊重和正确解读这些合作体验的结果。

  第三、创设和谐、真诚的学习氛围。教师不能够也不应该去左右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思维结果,要充分保障学生的民主意识和表现欲望,所有问题的解决都必须在师生平等的交流中得以解决,教师决不能居高临下地对学生指手画脚,更不能对学生的认识做这样或那样的否定和贬损,要具有平等与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师能左右的仅仅是节奏和方法而已。在整个的阅读过程中,必须贯穿始终的是真诚与信任,教师要相信学生有自我正确阅读的能力和潜力,要与学生彼此都敞开心灵。

  第四、具有广博的知识与丰厚的文化素养。作为语文教师应当而且必须成为学问的杂家,不但要“渊”,而且要“博”,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如政治、历史、音乐、社会甚至于美学等以及理科的一般性知识,要晓天文、通地理,这样才有可能在新课标、新角色面前站稳脚跟,才能游刃有余。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4

  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湖南省石门县第一中学 赵秀英

  在15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具备以下三点:一、加强教师自身素养;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三、坚持写教学后记。我这样践行着,且收效颇丰。

  一、加强教师的自身素养。

  我觉得教语文,学养是第一位的,技术是第二位的。只从“术”的方面去研究,不从“学”的方面去积淀,是舍本逐末。你要教学生读,你首先要会读、多读,有深刻的读书感悟;你要教学生写,你首先要爱写、能写,有独到的写作体验;你要教学生说,你首先要勤说、善说,有高超的口语表达才能;你要教学生成长为一个大写的人,你首先要是一个大写的人。因为教语文说到底是教做人。

  我们教师不是诗人,但要有诗人的气质;教师不是演员,但要有演员的才能;教师不是哲人,但要有哲人的思考;教师不是将军,但要有指挥千军的气概。语文教师尤其应当如此。一笔好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腔与学生融为一体的热情,一颗真挚而善良的心,所有这些,才能构成一位语文教师的神韵。

  有的老师上课,心里想的是教学流程、步骤、环节,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后干什么,甚至几分几秒都有“科学”的设定。我觉得这样做就缺失了教学的灵气,教学的本真。我上课心中有路数,但全力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一仰一俯,一眨眼一皱眉,都是他们心声的反映。我就根据学生当时的状态因势

  利导,教为学服务,而不是师生被教案牵着走。上课时要做到:眼里有学生,心里有学生,心里装着每一位学生的心。

  另外与时俱进,莫被“传统”束缚头脑;科学发展,不为时尚放弃永恒。古人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还重视“读万卷书,交万名友”。古代有“游学”之举,当代有“留学”之风,我还主张广泛交流。子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诗云:为切为磋为琢为磨。都是讲交流的重要与乐趣。霍懋征老师年逾八旬还去西北讲学,传播经验;魏书生老师做了局长还不放弃教学,他们是真正的`事业家。语文课堂要充满诗情,要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教师享受语文教学。让课堂充满文化气息,文而不野,雅而不俗,活而不乱,情趣盎然。课堂要有书卷气,要有翰墨香,因为语文教学,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浸润在文化积淀中的社会行为。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没有优秀的教师,什么理念、教材、教法、评价都可能会被扭曲、变形、异化。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是教师,教学研究的生力军也是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课改的成败在于教师。

  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朱小蔓教授说:“如果我们教语文知识,不能教出个乐趣来,不能教出个兴趣来,不能教出个迷恋母语的境界来,那他就不是一个高明的教师。”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心理学家也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

  生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前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学生有没有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为此,我摸索、总结了几个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

  (一)、巧设导语,诱发兴趣

  让语文教学的导入充满诱惑,充满激情。让激情绽放,让诱惑持久,我觉得语文教学的导入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暖余温。兴奋升温,容易调动人的情绪,使兴奋加值。抓住刚刚过去的,但学生仍沉于余味之中的事情,作导入的一个点,既合学生的口味,也有利于展开教学。例如,教《祝福》这课时,刚过了新年,学生还在回味着热闹的新年,脸上洋溢的那份快乐难以掩饰。一上课我就祝福他们,虽然这是迟来的祝福,但他们还是很高兴,趁机我让他们讲自己与家人团聚的欢乐,探亲访友的快乐,此时他们都乐于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和过新年时的乐趣,因而他们很快就能放开来讲,很兴奋,这样很快就调动了他们的情绪,也为他们跟文中的主人公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做对比,为理解文章做了铺垫。

  2、及时雨。及时的大雨总能让人心生快意,也让求雨的万物欢喜若狂。我觉得生活中的巧合也是及时雨,虽然巧合不是生活的长青之树,可遇不可求,但它却是那一点灵动的色彩,仅一点灵动,也能闪耀一时。巧合不是偶然,但偶而遇之,及时利用,也能成为课堂的动听音符,利用生活中的巧合,让巧合也成为课堂导入的一员,有时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所以教学中应该尝试这样的导入。

  3、历史风。 历史是风,从远古吹来,吹到今天,也吹向明天。过去的每一天都成为历史,历史待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待在每一寸光阴里。让历史作载体,让历史作纽带,让历史见证昨天,让历史启迪今天,从而借助历史作语文课堂的导入,学生脑中再现了历史,既加深了印象,也激活了课堂。善用昨天的历史,也要善用今天的历史,让历史的风吹醒沉睡在旧模式下的语文课堂,让历史的风吹出语文课堂导入的新意。

  总之,导入是课堂上要走好的关键的一步,是气氛的调和剂,是整堂课情绪感染的开始。导入应以学生为主,因时而变,因势而改,因文而生,让语文课堂的导入如春天那怒放的花,争奇斗艳,万紫千红,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触发兴趣

  设置问题,要围绕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本着从易到难,由小到大、由分散到集中的原则,找准切入口,讲究坡度,愈进愈深,所见愈新愈奇,兴趣亦愈激愈浓。在“启”与“发”、“愤”与“悱”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既求同,又求异,不同意见不同观点之间相互触发,形成一种如切如磋的浓烈的课堂气氛。

  (三)、拓宽渠道,巩固兴趣

  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也是激发兴趣巩固兴趣的阵地之一。学生的求知欲是十分强烈的,他们往往不满足于课本和课堂所得,希望开拓知识面。教师就要及时地保护和培养这种积极性,

  积极地向课外延伸。可以组织学生阅读课外读物;举行读书报告会、故事会;组织指导学生课余创作,提供发表园地;开展语文联谊活动,如猜字谜,记成语,谈楹联,接名句等。这样,就会是学生看到自己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当然还要注意正确引导学生的兴趣,处于高中年龄段的学生最容易接受新奇的东西,而这些又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健康的,这就需要我们因势利导,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到正确的方面来。加强思想教育,进行健康的心理指导,以及展开上述有意义的活动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因此,激发、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成为稳定、牢固的学习志趣,对于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好语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坚持写教学后记。

  教学后记是下课后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自我评析和反省。用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以便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孔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这里的“省”是指回顾、反省、检查自己一日之内的所作所为,有无不足之处,以便改正自己的行为。

  撰写教学后记,对我们每一位教师,特别是新教师更为有益。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发现有些教师的教学后记,在课前就写在了备课笔记上,也有的教师只写几笔,就了事,没有什么东西。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要“精”,即简单扼要。教学后记不是长篇文章,也不是流水账,而是对该课的“实况”的回忆,对课堂上每一环节。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5

  第五周对我们东莞中学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这一周的星期五是学校的教学开放日,是全体师生展示东莞中学风采的日子。在这次活动中,我的任务是上一节公开课。经过慎重考虑,我选择了自己所教的高二·七班,课程是唐诗宋词教材中的传统名篇《春江花月夜》。有经验的的老师都知道这篇诗歌知识点较多,内涵丰富,教学难度教大。但我喜欢挑战困难,觉得越是难度教大的课题师生学习起来就更容易在交融中摩擦出火花,碰撞出智慧;于是在选报课题的时候我毅然选定了这篇诗歌作为公开课的教学内容。

  在这节课的设计思路上,结合《新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我除了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外,更加注意了学生自身潜能的挖掘和提高他们的鉴赏、审美能力。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向新课标靠拢,努力践行自己的堂堂有智慧有火花、课课有收获有升华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流程的具体操作上我重点突出了三个字,就是“读、写、品”。

  读是诗歌学习的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读有很多种,我重点采用了范读、学生个别读、集体朗读等形式,争取在不同的诵读形式中体现出音读、意读、情读和美读的不同层次和境界。

  如果说读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是知识的内化过程,是理解诗歌内涵的前提和钥匙的话,那么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和重点。悟字表面上给人的感觉好象有点玄,可具体操作起来却是意味无穷,这也是决定这一堂课是否精彩、是否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热情的关键环节。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上,我下了较大的工夫,也征求了不少经验丰富老师的意见。在问题的设计上我既注意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识水平,同时也注意到如何实现知识的横向拓展和迁移,使自己的课堂既体现出一定的广度有要有一定的深度,不至于是教学过程流于肤浅。考虑到诗歌学习中感受意境的重要性,我重点突出了情景再现的教学环节,让同学们在感知诗歌大意的前提下,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进行合理的大胆的联想,让同学们用心去品味诗歌中蕴涵的澄澈的纯净的美。实践证明学生在这一环节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充分的讨论,也展示出了自己的才学。

  师生之间的讨论和思考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主体,但我总感觉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了练,就会给人一种不完美的感觉,而且知识的外化也是语文学习的终极追求。于是我在这节课的最后环节设计了学生写作的训练。实践证明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他们也确实在老师的引导下交上了令众人惊叹的作品。

  我的这次公开课虽然在我们语文科老师的共同关心和帮助下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但是还是留下了一些遗憾。比如本打算最后让全体同学在齐声美读中结束这堂课,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实现,课件的制作可以再充实些等。

  堂堂上成精品是我的教学追求,然而教学本身又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认为如果一堂课没有任何破绽、没有任何遗憾,那么这堂课也一定不会有真正的思考、争论和智慧在其中,这种完美本身就是不完美的。公开课已经上完了,由于时间关系,老师们的反馈意见还没有整理出来;我会在思索中等待,认真地接受听课老师们的意见和批评,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在莞中这块热土上有一个全新的提高。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6

  众所周知:语文教育先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冲击,再有“语文费时又费力,学也无法得高分”的高考制约,后有“不懂英语与计算机是现代文盲”的观念打击。语文教育要走出低谷,怨天尤人是无济于事的,只有不断反思自我,瓶颈一破才会天地宽。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我觉得必须走好三步:

  第一步:渗透一个理念——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语文老前辈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课和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由此,我常在想:既然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无处不有,学习语文的条件得天独厚,学好语文理应小菜一碟。但事与愿违,不少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你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父母,有的竟然也“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甘咬钢笔头”,让你哭笑不得。症结究竟在哪里?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我觉得:语文教学缺失生活,学生生活缺失语文。

  在高考的背景下,很多语文课变成了习题课和考试课,一定程度上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以往,在成绩与排名的压力下,语文也渐渐失去了轻松与活跃的氛围,变得沉重与凝滞;在追求“效率”的名义下,语文删去了活动与场景,只剩下知识与思辨。在应试的背景下,学生认为语文只要上课听听讲,做做练习就万事大吉了;却不知道要学好语文的根源——在生活之中。学生不肯观察、感受、思考生活,势必降低了语文方面的认知能力。再者,学生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厚积薄发”的特点。在花了时间,做了题目,却不能立竿见影的情况下,学生便在功利心的驱使下,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其他学科上。难怪学生时常诙谐地说:“语文,想说爱你真的不容易;数理化,我的的眼里只有你。” 在新形势下,语文教学要提升人气指数,我觉得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是首当其冲的。这虽然已经不是什么新的观念,但却是语文教学必须具有的语文教育观。

  语文教学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我觉得可通过两个途径:一是以语文的形式对话生活,给学生提供一个大语文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学习和历练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二是以生活的内容丰富语文,变平淡的生活为丰富的精神世界。寒假让学生自创贺岁短信和迎春对联,我看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样能达到“从语文回归生活,再从生活升华语文内涵”的目的。这是新形势下语文教学必须走得第一步。

  第二步:坚守两块阵地——阅读和写作。

  有位语文专家说过这样的话:一个负责任的语文教师,只需教会学生两件事,一是阅读,二是写作。高再明老师曾向我推荐过一篇文章《如果我是语文教师》,该文发表在《光明日报》上,作者是社科院哲学研究员周国平先生。在文章中,周国平先生说:“我没有当过中学教师,但我当过中学生。让我回顾一下,什么东西提高了我的语文水平,使我在后来的写作生涯中受益无穷,我发现是两样东西,一是读课外书的爱好,二是写日记的习惯。”专家就是不一般,三言两语便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语文学科本身有“厚积薄发”的特点,讲究“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的方法。语文课外学习究竟应该练什么功夫?其实就是阅读和写作。当然,阅读和写作也是语文教学的真功夫。好多年啦!上海高考就是这样考查学生的,语文试卷只有两个大题,一个大题是阅读部分,另一个大题是作文部分,阅读和作文平分秋色,分别占80分和70分。再来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实事求是的说:老师有点空就讲、学生有点空就练,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坚守的`确实不牢、不死。当前,山东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极力倡导将时间还给学生、将能力还给学生。我觉得实施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特别有利:以前,学生“两眼一睁,就开始竞争”,丝毫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现在,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自然而然阅读的时间也会多起来。“既然留得阅读在,学生就莫怕作文难啦!”。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可以为学生铺垫一个良好的“精神底子”;可以促进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心灵富裕,热爱祖国语言的人。写作,可以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成为一个能正确欣赏自我的人,成为一个热爱多彩生活的人。显而易见,阅读和写作对学生终身发展益处多多。所以说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坚守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

  第三步:关注三种习惯——学习习惯、思考习惯和积累习惯。

  国外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有关,80%与信心、意志、习惯、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有关。其中,习惯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好的习惯是种能量,也是能量的储蓄。我觉得语文教学最值得关注的三种习惯就是学生学习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和积累的习惯。打开网页你会发现信息是按秒来更新的,学生的“教科书”就是现在的世界。语文教学不关注学生学习的习惯能行吗?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学习的习惯应包括:说普通话的习惯、写规范字的习惯、查工具书的习惯、独立阅读和独立写作的习惯等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虽然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是人类始终没有停止过思考,因为思考了才可能有思想,有了思想才可能有定力,内心才会真正强大起来。看来语文教学关注学生思考的习惯也是不言而喻的。“积沙成塔,集腋成裘。”语文学科包罗万象,浩瀚无边。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还必须关注学生积累的习惯。

  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渗透一个理念、坚守两块阵地、关注三种习惯。这就是我对语文教学的反思。行胜于言,在今后的教研工作中,我决心身体力行,矢志不渝,坚决落实到底。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7

  教学反思是下课后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自我评析和反省。用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以便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孔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这里的“省”是指回顾、反省、检查自己一日之内的所作所为,有无不足之处,以便改正自己的行为。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我接触到我校的语文教学快一个月了,对学生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与把握。尤其是在学校领导听课后,给以提出的宝贵意见:吕校长的鼓励、王助理的高考思维渗透、陈主任的新课标下的严格要求、还有师傅的耐心指点、我都做了深刻的反思,现在我结合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和我的教学方法都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争取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

  一、备学生:

  在我国古代兵书上这么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论点在教学上同样也适用,只有对学生充分了解了,才能找到最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找到适合学生的教法。一段时间的接触,感觉 存在的问题 是:

  1、 应付老师,平衡自己

  部分 学生迫于家长和老师的压力,对学习的态度似乎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他们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不能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2 、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较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学习失去信心,怕上课,对能否学好存在忧虑。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

  3 、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而是自认为自己聪明。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企图能够学好语文,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这是一批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二、备自己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是认识的偏差,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而我们的学生又恰恰自我调适能力不强,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我是急在眉头,又上心头。

  1、 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学生学习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应付学习,是被动的。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即爱因斯坦所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学实践中,我更加投入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授《琵琶行》时,我套用了现在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青花瓷》,用“小序”和“独白”对比,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效果当然会很理想。

  2、 分解大目标,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俗话说,“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自信心对于咱们学生更为重要。我听到学生不止一次的跟我说:“考的不好,要是学习好也不能到这来” 这时,我想最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建立成功目标。因为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例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对高分获得者及时表扬和奖励。对回答很努力的同学也及时给与肯定。而且有针对性的提问,把“适合的问题”问给“适合的学生”,但无论怎样,我通过做这样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这一点,仍然是有效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奖励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至少不会降低其效果”,“奖励是人的一种本能性的追求”。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快乐,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3、 强化基础,反复训练

  这一点是我感触最深刻的,即使是上课,听课很认真的学生,他们也做不到提前预习,课后复习。尤其是“软作业”基本就等于没有作业,针对这样的问题,我及时做了调整,把作业落实到笔头上,同时强化课堂上的动笔,及时提醒,及时督促,及时检查,这样的情况目前得到一定的改善,在以后的教学中,这样得问题还要继续探究,更为适合的教学方法。

  我的总体体会是,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才能整体把握教材;学生只有充分地预习,深入地思考,才能更好地质疑,积极地探讨。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教材,新课标深刻把握,同时针对不同的班级接受能力,采取多方面的授课方式,积极向师傅请教,向同行学习,认真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8

  1.抓住关键,从教师教学入手,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形式巧妙的引入课堂。能够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比如,讲解诗歌鉴赏课时,我先从分析《东风破》,《菊花台》这些流行歌曲的美妙之处开始,引起学生的向往,再讲解诗歌鉴赏知识,学生学习的效果便很好。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简单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用心。

  2.务必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针对同学演讲发言,发表评价。还有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用心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用心发言。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习状态,不是被动地理解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3.培养学生的几个小习惯。

  其一,记的习惯。掌握科学的记忆习惯。科学的记忆方式,无论是联想法,还是其他,记住一条,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把记忆和时间联系起来,考试要在必须的时间内,其实生命的基本单位不是时间吗?必须把学习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而且要及时复习,语文不是短时间能出成绩的,但是不要以为一次的好成绩,就忘乎所以。

  其二,爱读书的习惯。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不要以为名著就是买来放在那里看封面的,而伟人传记,则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旧时的`说法文以载道是之。培养健全的人格,而且学生那个年龄可塑性大,伟人的感染力、教育力,学生与大师为伍、与伟人为伍的时候,很多教育尽在不言中,一旦构成习惯,学生会终生受益。从应试来说,也有其现实好处。

  其三,动手的习惯:就是写的习惯。很多的学生背诵了不少,口中的话滔滔不绝如绵绵的江水,但是写得时候却如挤牙膏一般,那么平常就写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透过日记能够看出一个学生很多方面的问题。不要以为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实还不是都写出来的。

  其四,向别人学习的习惯:善于向别人学,甚至要会“偷”学啊,三人行,必有我师。终身学习的好习惯也要有的,现今的竞争,让我们不再有“铁饭碗”了,而从实际来说也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其五,怀疑,好问的习惯。改编一个笑话,为什么嘴在耳朵前面啊,就是让你问的,让耳朵在后面好好听的。

  4.注重语文的渐进性,透过设置阶段目标,带给学生成功的喜悦。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信心对于高中学生更为重要。高中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一旦哪门学科有两次考试“滑坡”,立刻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忙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十分有必要的。从简单问题开始,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容易得分,甚至容易得满分,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再逐步过渡到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难点上。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从而,提高成绩。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融会贯通,终身受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方式,是提高高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9

  高中语文教学已经进入基础教育的尾声,许多学习习惯已经养成,教学工作的开展不是很容易见成效.虽然对于高考来说,学好语文对于学生选择自己满意的学校有一定的帮助.但总的说来,语文课作为陶冶情操激发思维,促进交流能力的工具性学科力量的发挥却还远不能尽如人意。据调查表明,有大量的学生对语文课有厌烦情绪,语文课作为人文精神的载体所应发挥的作用可能是所差更远。也就是语文越来越成为一门"得分机器,而不是人文精神的载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发现因受传统观念和现行考试制度和评价方法的影响,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阻碍着语文课的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作用的发挥。

  误区一:语文课堂--"问题全解决了"

  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就不会去独立思维,更谈不上创新。语文课上,教师为了"紧扣教材",为了"调动"学生,便把"满堂灌"演绎成"满堂问",而所问的那些问题基本上属于类似:"通过……你读懂了什么""还读懂了什么""作者用意何在"等形式化问题,学生回答这些问题都无须思考。还有些教师把教学参考书上的程式在课堂上"说教"一遍,把学生的思维完全限制在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的框框之内。课堂上的阅读也成为一种被动的阅读,学生并没有真正对课文用心去感悟,他们所"读懂"的`也只不过是根据以前的思维定势而得到的"微言大义",至于课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都无从知道。因而,课上学生自能"读懂"等课结束了学生没有问题可以问了。其实这种没有问题实则是最大的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误区,是学生缺乏独立思维的一种表现。

  语文教学怎样走出没有问题的误区呢?我认为首先要转变观念,放手去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语文教学反思,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从小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就象我们经常所说的那样"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课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而不应囿于书本和教参的框框。我们不应该带有"什么什么不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这种错误观念。我们只有打破学科分界,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有广阔的空间。而且所提问题不一定当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最后,教师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开阔学生的思维,先开阔自己的视野。以前我们经常谈论是:"如果课堂上学生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该怎么办?"而如今我们应该思考"学生提不出问题该怎么办"了。

  误区二:作文--套用模式,写非所想

  高中教由于面临着高考的压力,所以学生的写作也趋向模式化,都想着有好的模式能够给自己带来高分,老师教学过程中也潜意识的传达这一点.这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语文学科本来就是扩散式思维学科,作文更学要学生有良好的想象力.有调查表明,某班对某一作文题目,大多数同学写的都是同一题材,格式都一样,都是在遇到某情况后,先作一番思想斗争,最后如何如何,然后再喊几句口号。在现行的作文教学中,由于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套题,程式化,抹杀学生真实感受的现象仍很严重。有些学生经常购买<高考优秀作文><高考满分作文>之类的作品,进行简单的模仿,这样的作品代替学生的真实感受,形成语文教学长期未能逾越的一大误区。

  要走出这一误区,寻找良好的改革途径,我认为,一定是让学生充分认识现实生活,让他们体验生活,从中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领悟能力,让他们从中学会独立表达,写出发自内心的话语;二是加强语文课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联系,讲课文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去欣赏,充分发挥想象,按自己的感悟去描述课文中的情景或事件。例如在讲赤壁之战时,在让学生阅读有关资料之后,按照他们自己的想象,去描述或续写,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即使是教师分析课文,也一定要确认学生是在主动地欣赏课文的语言和情景,而不是在被动地接受你的灌输。

  误区三:语文作业--"背诵古文"

  目前,很多高中生学习语文经常认为语文没什么好学的,语文作业就是遇到古文背一背,现代文中没有任何东西值得学习。这是很大的一个误区,很多时候也是由于老师的教学方向引导错误.

  高中语文学生的语文作业相对于初中和小学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一个地的差别.而学生在这样的突然减负的情况下,往往不知所措.老师也会在学习古文后说把课文背诵下来.而背诵课文只是最基础的工作.如果不把课文理解了背诵,那背诵起来相当困难,同时考试的时候顶多能拿下默写题的分数.而考试的时候还有实词虚词的理解,这就有赖于学生平时背诵古文一定要理解,并学会把知识点转移才可以.

  高中语文考试还有很多基础知识的考察,而这些很多都是在现代文中学习的,因此对于学生而言,真正的语文作业还应该包括积累字词这一工作.

  同时考试更多的是进行阅读理解和写作的考核.学生如果不走出"现代文没什么可学的"这一误区,上课的时候不用心听讲,不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那么他的理解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就不会得到锻炼,考试的时候也会出现失分过多的情况.

  写作更是占据了70分这样的分植,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学生课后的语文作业,应更多的体现在写作练习上.多读书,多做读书笔记,多背诵优美片段.学习记录自己的真实生活,写下自己的真情实感等.这是长期的过程,学生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取得一定的成绩.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10

  纵观自己高中以来的语文教学,最感无奈的要数作文批改这一环节了。每次作文课后都是收作文、看作文、下评语、讲评这几个“固定招式”,然后又布置新作文,进入下一轮“固定招式”的批改模式。学生翘首以待,等待自己的作文被老师评定为一个等级或分数;老师看着堆得像小山似的作文本,甭提有多愁心了。而且这种批改模式的最大缺点是耗费人力资源又得不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事倍而功半。

  难道就没有一个更好的批改作文的方法了吗?我也试图做过改进,也只是轻批改过程而重讲评过程,即轻对个体作文的批改而重对优秀作文的表扬和差作文的讲评式修改(即讲评时边读边指出问题边修改),还将自己所代两个班级的优秀作文办成“发表园地”展出交流,以“激励优秀带动后进”。这样总可以提高一点效率,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总觉还不如人意。关键是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总感到在作文批改这个环节,只有老师“闭门思过”,最后才在讲评时指出学生作文之“过”,学生是否有所感受和领悟,还是未知数。

  对这个问题的豁然开朗,还是去年底至今年初的“国培计划”——陕西省农村骨干教师脱产研修期间。主要是新课程理念的学习,让我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思想武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语文课程评价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促进反思,另一方面要鼓励同伴、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之中,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高中语文作文批改要有新突破,必须以新课程理念为基础。那就是在作文批改中也引进“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和大胆采取“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促进反思,并鼓励同伴参与到评价之中”的高中语文作文批改新思路。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步,分好学习小组。一个班分为8个学习小组,每组6—7人,一般按自然组前后一分为二的分法最为简便,也最好操作。教师最好对学生水平心中有数,分组时做到先进和后进搭配。若原班级自然小组中不具备这种条件,语文教师可根据自己教学需要重新调整。一经分定,至少保持半学期不变。

  第二步,进行作文批改教学。又可分两步:

  先由学习小组内部交流。利用自习辅导课或作文课,让小组内部围成一圈,每个成员在小组会上轮流念自己的作文,每念完一篇,其他成员可就该篇作文是否达到了这次作文要求展开评价,这篇作文存在哪些问题,应怎样修改等方面充分发表意见,对这篇作文进行一个基本评价,得出是否达到此次作文要求的结论。然后,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评出本组一例最为优秀的作文和最有问题的作文,写出评语,交给老师,进行全班交流。

  再由老师对各小组交上来的最优秀作文和最有问题作文进行全班讲评。学生评出的最优秀作文和最有问题作文在此都是相对概念,老师还需要作出基本判断,对所谓最优秀作文还要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对最有问题作文同样不能“一棒子打死”,最大限度地指出一个闪光点,哪怕一个好词、好句也好,这是对该生的鼓励,不至于使其对作文丧失信心。然后进行“手术式”修改,并阐明为什么要这样修改,让同类的“问题作文”学生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明白:哦,原来是这么回事,我知道怎样写这类作文了!

  第三步,针对作文根基差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先安排其余学生就刚才老师讲评到的问题进行自我修改,然后到作文根基差的同学的小组进行座谈交流。了解该生对此次作文的想法,为什么没有写好的原因,是否有再创作的新思路、新的.作文材料,等等。并在这些具体工作的基础上,要求该组成员共同帮助这个基础差的同学,争取每次作文中一点一滴的进步。

  第四步,办好“发表园地”。现在网络技术发达,为我们办好“发表园地”提供了有力的网络技术保障。学生们的信息技术课又使他们具备了网上发表的技术能力。可以办一个班级发表园地的博客,由学生写作爱好者当主编,当每次作文教学中确有学生佳作时,教师表扬后可录入该博客,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写作动力和精益求精的写作精神。

  当然,上述过程需要教师的充分准备,要提前设置预案,要精心组织,切不可偷懒,随意应付;同时教师还需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素养,尽量和学生一起写写“下水文”。我坚信,只要做到这几点,并持之以恒,班级学生整体作文水平的提高是指日可待的。

  最后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只提倡高中作文批改教学进行这种新尝试。这是由高中生生理条件基本成熟的条件决定的,使得他们基本具备了自主、合作、探究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也是符合《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其目的就在于充分发挥每个高中生的潜能,培养他们在作文评价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作文批改的全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局面,高中生作文的春天才会真正到来。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11

  我讲李商隐《马嵬》这一课时,正巧赶上教育局领导到校推门听课。我很荣幸的中标了。面对那几个教育专家,尽管头天晚上备课备到十二点才休息,但内心还是充满了忐忑、激动,情不自禁的紧张感突然袭击,我有点慌乱。上课铃声响起前,我深吸几口气,稳定一下激动的情绪。第一排做到李进与和月光依然在喧闹,等我要求做好上课准备时二人才安静下来。调整理顺了思绪,开始上课。我满怀激情的做了一个精彩的导入,学生们也许是看到教师后排坐的有听课的老师,每个人坐姿都很端正,个个精神抖擞,情绪饱满,比以前上课的听课状态好的多。

  先是李商隐和本诗的背景简介,接着我让学生齐读并反复吟咏了这首诗。并提出最能体现本诗感情基调的词是什么以及诗中几个关键字词的意思。接着让学生整体感知整首诗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叙述。主体部分放在赏析本首诗的表现手法的运用和主旨的分析。最后,指导怀古咏史诗的特点和常常出现的主题,让学生了解并学习如何鉴赏怀古咏史诗,并举出具体实例来训练,现学现用,当堂练习,巩固提高。

  对讲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引起我的关注。一让学生回答问题,课堂上就很安静,许多同学都保持沉默,生怕一发言就会丢掉人格似的。我本知道他们也有拘束感,怕回答错了还不如不回答。为解决他们的思想包袱,我先前也没少强调让他们放松大胆的发言,言者精神可佳,并时常进行鼓励和表扬那些发言积极的同学。可是,哪一个老师不希望在上课时看到学生踊跃发言的精彩表现,尤其是在有听课专家的情况下。我心知这是急不得的,于是使出浑身解数,启发、点拨学生沿着我引导的思路顺藤摸瓜,终于,我的激发使得几个学生陆续举起手来了。看到有学生主动发言,我内心充满了一丝喜悦。

  学生主动发言,能促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同时勇气得以锻炼,这些为了自身发展的机会学生自己就这样轻易的舍弃掉了。是什么原因?是不知怎么回答?还是不愿意回答?或者是怕答错了?以前和学生谈心,得知以上情况都有。

  课后我找听课的专家交流并请他们提出批评和指正。张老师说,课堂上要体现“以学生为主”,活动再丰富些。令我困惑的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如果让他们进行讨论,所花费的时间与在讨论中所获得的价值是成正比的吗?

  但如不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我们的教育可能事倍功半;如果我们能探索出一条能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的途径,我们的教育将会事半功倍!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12

  秋季高考结束了,我所带的两个文科班的语文成绩均超过了市平均成绩,可以说,这是对我一年来的辛勤工作的最好回报。回顾一年来的教学工作,我觉得既有应该发扬的长处,也有应加以改进的不足。下面就此谈谈。

  先谈长处:

  一、关爱学生,平易近人,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也许,我是一个天生不会严厉的老师,学生见到的我总是在笑,微笑甚或大笑。曾有学生对我说:“您是我们公认的所有任课老师中最有涵养的,从来没对我们发过脾气!”曾经暗自担心,这样学生会不会不怕我,不好好学习我这科语文呢?

  多年来的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学生跟我很亲,经常有一些我不曾教过的学生很亲热地主动和我打招呼,经常有其他班级的学生来向我请教问题,或者让我给他们批改作文。我想,他们问候我,找到我,一定和我自己学生的宣传有关,在学生眼里,我应该是一个容易接近,又能给他们以帮助的老师吧。和学生很亲近,使我的教学工作很顺利,在课堂上,没有哪一个学生会因为害怕回答错误遭到训斥而不回答问题。当有的学生出现问题时,我会耐心细致地进行分析,直到他心服。这样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就有了深度,记忆也会非常深刻。

  二、狠抓双基,严格要求,让学生夯实基础。

  我不是一个严厉的老师,但我是一个对学生要求很严格的老师。表现在几方面:

  (一)平时作业不多,但留了的必须保质完成。

  我的学生都知道,如果不完成作业,我会一直追着要;如果作业质量不高,一定得重做。尤其是寒暑假作业,我不会留很多,但开学后,我要一份一份地认真检查、批阅,不合格的要重做。

  (二)字音、字型、背诵等内容要一个一个过关。

  对这些基础知识,我会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检查,每个学生都要亲自查到,想蒙混过关很难。而且,我以身作则,让学生背诵的内容我都会背,不要求学生背诵的我也会背。常有想投机取巧的学生将我的军,让我当众背诵文章或诗词,说老师会背他就背,我从没让学生难住过。我觉得,这是教师的基本功,如果教师做不到,学生怎么回服气呢?

  (三)作文尽量面批,让学生有个体独特的收获。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坚持给学生面批,让学生对自己的作文情况心中有数,以便在以后的写作中扬长避短。在大考后,我会给学生详细分析他们每个人得分或失分的原因,提出改进意见,让他们再修改,以促进作文进步。这样做,虽然费时费力,但效果很好,每个学生都会有收获。、

  三、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让学生改进方法,取得进步。

  在课堂上,我经常把自己学习来的或自己摸索出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让他们选取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强调学习要科学,不能死卖力气。比如,我让学生经常回顾学过的内容,因为回顾学过的内容是掌握好各个学科基础知识的关键,是进一步提高的必由之路。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合理地进行复习,即科学的周期性的复习,只有这样才能把知识掌握牢固,而不是那种似有若无的感觉。在此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总结、归纳所学知识的'能力。系统自主的总结是使学习发生质的飞跃的桥梁,它可以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知识线索更加清晰,更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高瞻远瞩”地把握知识。同时,在总结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觉地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对学生学习灵活性和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都是大有裨益的。

  四、经常主动与学生沟通,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高三学生压力大,易出现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会造成严重后果。在课堂上,尤其是考前一个月的时间里,我经常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找到问题所在,帮助解决问题,疏通心理症结,稳定学生情绪。有的学生的问题不宜当众讲,就私下里交流。其实有时,只要教师认真倾听,让学生把要说的话说出来,问题就已经解决了一大半。因为重压之下,学生最需要的就是释放压力,而倾诉是释放压力的一个重要方法。学生压力减轻了,学习有信心了,成绩自然就上来了。

  再谈不足:

  一、在诗歌鉴赏教学中,发现学生古代诗歌方面的知识积累太少,造成学生读不懂诗歌,更难以鉴赏。古代诗歌方面的知识积累,仅高三一年是难以达到的,这就要求我们从高一开始就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其实,古代诗歌教学应该从小学抓起,因为,据专家研究发现,要想对古代诗歌有较强的感悟力,最迟七八岁时就要开始大量的诵读训练,从高一开始,应该说就已经是亡羊补牢了。

  二、对今年高考作文在文体方面的限制估计不足,虽然,在平时也进行了大量的议论文写作练习,但在考前做得最多的是不限文体的训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作文得分。

  以上是对高三一年来教学的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扬长避短,力争取得更好成绩。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13

  古典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丰厚的人文内涵,对全面提高学生素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被后人评价为“孤绝横篇,竟为大家”,这首诗也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全诗用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环环交错,妙趣自生,给我们展开了一副澄澈空明、清丽自然、色泽柔和的春江月夜图,同时以月为寄托,又给我们铺写了月下分隔两地的思人相思之情,情韵悠悠,也不乏哲思隐隐。

  作为千古名篇,如何能上出诗情韵味,如何让学生自己体悟诗情画意,在上课之前我查阅了很多资料,最终设计如下的教学思路:美读——美写——美悟。

  “美读”:拿到一首诗歌,对于我们来说,不是懂了才去读,而是读了才会懂,因此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慢慢体会诗的意境,才会领会诗的情感,正是“七分诵读,三分鉴赏”。苏轼曾经说过“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朱熹也说“大抵读书,先须熟读,继之精思,然后可以有得耳”。这都是在说理解之前的读的重要性。而我也一直认为:一个诵读好的学生,一定对诗歌本身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体悟。反复诵读后,别林斯基所说的“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的“美”也就顺然流出。具体操作,先让学生齐读,之后找学生评价齐读的感受,然后由他所在的那个小组再读,再找学生评价,中间讲解诵读诗词的技巧,包括情感、语调、表情、动作、音乐,最后由这位学生自己试读,同时教师给他配乐。教师点评完之后,教师配乐范读。很多老师认为自己读得不好,便找名家视频听读,其实我认为,名家范读和老师范读其实有很大的教学效果的不同。名家范读,读的固然好,但是好是他们的,因为他们是名家,读得好是应该的,他们高高在上,我们本身就是一种仰望的姿态,因此学生除了佩服赞叹之外,没有更多的切身体会,名家距离我们太遥远,就像影视明星在荧幕中表演出色,但是很难让我们有也去演的冲动,同样名家诵读让学生产生不了诵读的冲动,激发不出学生诵读的潜在欲望。而教师自己范读则大大不同,对于学生而言,老师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存在,是处于学生身边的存在,距离学生近而没有任何疏远感,因此教师的诵读是学生的一个范例,一个榜样。教师本身如果读得好,那么学生会认为这是真实的',是可以模仿的,学生会有“老师是普通人,他能诵读,我也能诵读”的想法,因此他们会有一种诵读的欲望和诵读期待。在我以往的教学中,每每我诵读完后,很多学生都会争着去试读,他们甚至还要求配乐。多次诵读,再加之老师适当的点拨。学生基本已把握了诗歌的内在情感。因此诗歌诵读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是知识的内化过程。

  “美写”:鉴赏诗歌,不能简单的翻译诗句,是通过诗句的理解,加之想象和联想再现诗的意境,或复原画面,或再现场景,再用优美的文字表述出来。因为诗歌不像散文那样,可以用丰盈的语言给我们描绘整个画面,诗歌囿于文体限制,只能通过若干个意象,粗略的勾勒意境,而那些诗人眼睛看到、心里萦绕但没有诉诸笔端写出的景情,就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补充、去还原,这是一个手、脑等多方面思维训练的过程,因此虽然师生之间的讨论和思考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主体,但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了练,就会给人一种不完美的感觉,而“练笔”就是知识的外化过程,也是语文学习的最终追求。语文教师的目标是让学生感受语文,而不是教懂语文。(置身诗境)那么“以文解诗”就是很好的理解诗歌的方法。具体过程是让学生根据文本改写“春江潮水连海平.......皎皎空中孤月轮”一段,要求学生还原画面,再现情景。因为有原文为依托,学生想象丰富,用词也大胆,改写的文段非常优美,效果很好。然后让不同小组的学生展示成果,或读出或用投影展示,教师可以从遣词造句、修辞手法等加以点评。如果教师自己也改写一段展示,效果会更好。当然学生改写可以在课前就布置好。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14

  周二上午,和六(5)班这群多愁善感的孩子们一同经历了《苏幕遮》的课堂六十分,尽管受到听课老师的好评,但留给我的却是一种异样的感觉。但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当时还是懵懵懂懂。这几天,自己一直在琢磨和反思,也有幸和善于“挑刺”的冯老师交流,渐渐明白这种异样的感觉缘于自己的教学预设与学生实际学习状况的脱节,缘于自己的课堂引导不到位。

  还记得那天上午,我上第二节课,于是就在第一节课来到教室准备和孩子们联络一下感情。六(5)班的孩子个个能说会道早有见识,也听陈老师说起他们已接触过词,但总认为是停留在读读背背的层面上。孩子们很热情,一下子就熟络了。为了摸清他们学词的起点,我就在角落里找了个不太声响的男生来读这首词(这首词已提前一晚发下了)。这一读,不仅读出了词的节奏和韵味,也读出了词人的情感;这一读,也把我给读惊了:试教了好几次,孩子们学词都是原生状态——处于零起点的,初读时没一个孩子能读到这个层次的。我不敢相信,就再请了几位来读,结果让我不得不相信。只记得当时笑着说:“孩子们,你们都读到这份上了,那下节课我就没什么可教了。”

  走出教室,我开始为自己不早点和孩子们接触而后悔,也为接下来足足六十分钟的课而担心。诵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贯穿各个环节,从“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再到“读出韵味”直至“读出情感”、“读出意蕴”,在层层深入中读透词心,可孩子们似乎都一步到位了,该怎么调整教学预设呢?混混沌沌地过了十多分钟,也理不出个头绪来,就走上讲台,准备将教学进行到底。

  不出所料,上课伊始,孩子们在初读时就掀起了教学的高潮,不但读得有滋有味,还声情并茂。那个女孩边读边做手势,到后来情不自禁地闭上了眼睛,完全沉浸在词的意境里。也许是被孩子们那投入的样子给蒙住了,初读环节就草草收场。现在想来,正如老师所说,可用自己预设的“字正腔圆”的要求来指导,这样他们可能会静下心来好好读这首词。另外,指名读时那个()女孩语调偏上扬,本想指出,可想到是初读就没说,想通过自己的范读来感染他们,但从后来的诵读来看,孩子们的语调都偏上扬。可见,该及时引导。

  在“读懂词意”和“读出词情”环节中,功底深厚的.孩子们侃侃而谈,大量引用相关诗词来助读,尤其是对于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更是情不自禁地吟诵,时不时地引用。从课堂来看,孩子们读得很投入,说得很精彩,可是不是真的融入词的意境了呢?我觉得未必,因为孩子更多的是在展示自己积累的诗词,而不是真正地潜心入境来理解这首词的意蕴,这也是自己引导不到位造成的。

  “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而这点点滴滴的遗憾让我学会思索。如梦令教学反思容积教学反思日月明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15

  今天提前给孩子们上了李商隐先生的《马嵬》,为什么说提前呢?因为珠海市新教师培训需要上交老师的讲课视频,我本来上学期在新教师汇报课上已经录过视频了,可是昨晚接到“噩耗”,说上次给我录的视频没声音,要重录,于是从昨天下午第八节和整个晚自习都用来准备今天的视频录制内容。

  当然,首先是选讲课内容,纵观还没有讲到的课文,只有《李商隐诗二首》中的诗歌可以一节课讲完一节,但是《锦瑟》主旨历来都有争论,况且意境很难捉摸,用来做录制可能在课堂上会出现问题,于是只剩下《马嵬》了。《马嵬》其实还是挺适合的,因为“马嵬之变”这个故事讲得乃是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而且学生应该比较熟悉、比较好奇此段故事,所以,我想《马嵬》应该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然后此诗的主题比较明确,但也可以作其他方面的探索。基于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学懂这首诗,我选择课它。

  经过参看《唐诗鉴赏词典》中霍松林老先生(他可是我们陕西师范大学宝贝级的教授了,在全国古典文学这一块可以说名声在外了)对《马嵬》一诗的鉴赏及其他名家对这首诗的鉴赏,我设计了对本诗歌的讲解思路,制作了自认为还是比较精美的课件,于是就准备登台了。课程开始的时候,气氛比较闷一些,远没有平时课堂的'活跃,主要出现背诵此诗的时候,过了有近30多秒没人敢试一试,最后终于有学生能够背诵全诗了,气氛应该是在这里开始好转的吧?随着课程的进展,诗歌的故事内容越来越清晰了,孩子们也越踊跃了。当说到玄宗诗歌什么样的人的时候,其中不乏学生大喊“玄宗是个大色狼”,我一听无语了,虽然玄宗因为贵妃而误国,可是玄宗后半生最爱的或者说唯一爱的也只有贵妃吧,只有花心的人才能称之为色狼吧?玄宗可不花心,反而很痴情。课文中还有很多模仿情节,这些情节不是提前预设的,而是上课看到学生表情激动才临时想出来得,比如,假如诗人和玄宗见面了,用指责的语气模仿一下诗人对唐玄宗的说的话,另外,想想一下假如当时玄宗没有赐死贵妃的话,结局又会怎么样呢?用这些环节目的是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诗歌的内涵。课堂进行的还算如人意,可是存在的问题不少:

  1、板书没有设计好,在汇报课上课前也是板书经过师傅的指导,才改好的,这次板书过少原因在于,平时讲课板书的内容少,多半在课件上,自己没有再往黑板上写了,以后要准备教学设计的时候就需要设计板书了,这还是在于平时注重细节。

  2、上课讲的内容比较多,学生思考时间不多,上课时讲到了兴头,就一不小心自己代劳了,这在以后要注意,我不是在演讲,而是给学生讲解课文,重要的是学生能够从中获取些许收获。

  至于优点嘛,“课堂灵活一些了”,这是师傅的评价!师傅一语中的,语文嘛,就在于激活学生的思维!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06-12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05-09

高中语文《劝学》教学反思08-09

【热】高中语文教学反思06-13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精】06-13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热门】06-13

【热门】高中语文教学反思06-13

【推荐】高中语文教学反思06-13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荐】06-13

【荐】高中语文教学反思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