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语文观潮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19 18:54:5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语文观潮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观潮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观潮的教学反思

语文观潮的教学反思1

  教要教得有效,学要学得扎实

  课上完后我马上看了一遍自己的课堂录像,然后对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反思。新课程改革在进行深入反思的时候,我们应该呈现给孩子们一个什么样的课堂,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追求一个什么样的理想状态,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思考着,同时我也在常态的教学下不断的实践着,我在努力追求一个体现学生真实发展的课堂,追求一个能够展现学生真实学习过程的课堂。语文课我想需要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字词句段篇,更重要的是要交给学生学习字词句段篇的方法,因此教师要教的有效;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不仅是要学习一篇短小的文章而完成学习任务,更重要的是借助语言的范例来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来提高自己的综合语文素养,因此学生要学的扎实。

  这篇课文我没有让学生提前阅读,我想学生能够利用一节课的时间,从识字朗读到积累背诵,运用学习的语言进行表达,这才是学生真实学习过程的体现。纵观这节课的教学应该说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真实的,学生的发展也是清楚可见的。从学生第一遍读课文出现的字词障碍,经过词语教学等环节,学生不仅能够比较有感情的读文,至到学生能够借助板书进行课文背诵,利用教师提供的句式较规范的进行说话练习,足以展现了学生真实学习的过程和学生实实在在的发展。在教学中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学生学习语言来设计的,因此这种课堂是真实而又有生命力的课堂。

  教要教的有效那就要教要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是我课堂教学设计追求的一种理念。在备课时发现课文最后出现了一个一问一答的句式,其实这样的句式学生朗读更需要指导,那么怎样顺其自然的指导学生读好这两个句子呢?于是我就大胆尝试把两个句子提到最前面先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漂亮的枫叶忽然变成光秃秃的树干,对比效果非常明显,根据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一般的思维方式学生第一个呈现出的问题便是枫叶哪里去了?课堂教学当中故不出所料,学生睁眼的第一反应就是一个“啊”字,这当然就是感到惊异了,顺势接下来问你们“啊”什么呢?顺其自然的完成了一问一答两句的教学。其实在这一教学环节当中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一个小的情景,较好的完成这一教学环节,这样的教学环节真实自然也是扎实有效的.。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生字的教学指导学生利用加偏旁的方法识字、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生字、利用想象字意的方法识字、利用听读识字等多种方法识字,这不仅仅是教学生字,更是一种识字方法的教学。在指导学习课文时让学生动笔标标画画,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辨析多音字(多音字“着”的教学,同时在这里也应该感谢刘越同学的默契配合,当指导学生读zhe时,当然就不是词语“着凉”了,她非常默契的用课文纸将“凉”字挡了起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词语的意思等学习方法,长此以往这些学习的方法便会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部分。在指导学生读课文时学生先读带有拼音的文字,然后读老师写在枫叶上的没有拼音的信,再到学生利用板书的提示叙述书信内容,再要求学生将相关的词语粘贴到相关小动物的后面,学习的要求难度一步一步的提升,学生课堂上的发展也在一步一个台阶的提高。如在学生(张海林)张贴“好朋友”一个词语时,学生已经理解到了不能贴到任何一种小动物的后面,该同学都等到其他小朋友都贴完了才发表自己的建议将“好朋友”一个词语贴到中间。由此可见在课堂上学生的整个教学环节设计扎实有效,学生能力的提高也是实实在在,因此课堂是扎实的。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提高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词语教学时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实施适当的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顺势理解课文相关的词语的含义,如小心、充足的教学。在学习课文后利用秋天到了,谁要干什么,秋姑娘让他们怎么样,这种句式让学生说话练习,一是检测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情况同时又是对学生语言运用的练习。在课闭又指导学生用书信的方式拓展想象秋姑娘还给谁写了信进行说话练习,再次对学生语言运用进行练习。这样的语言练习课堂因该是厚实的。

  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的确有限,反思整个课堂教学也的确存在很大的遗憾,学生读书的感情应该再上升一个层次,设计了配乐朗读可是时间有限了。语言练习设计到了,确实应该练习面再广一些,效果应该再扎实一点。在词语教学中设计环节不够精炼效果不尽明显,影响了教学进度,导致后面学生感情的朗读和语言练习的时间没有了于是练习不够到位,的确是这堂课的一个遗憾!

语文观潮的教学反思2

  教学理念:学生通过充分的朗读,谈体会、谈感受。师与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体验,使整个教学过程都呈现出,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课题切入直击重点---以读代讲、自读感悟---充分感悟感情朗读---拓展练习新知巧用”四个环节。

  一、课题切入直击重点

  课伊始,是通过充满感染力的语言导入新课,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紧接着回顾第一课时所讲的内容,目的是注重课文的整体性,引出课文的重点部分,即“潮来时”。并由重点内容引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自读发现作者是怎样把这部分内容写清楚的?

  二、以读代讲、自读感悟

  在教学“潮来时”这一部分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从学生充分朗读入手,感悟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是怎样写清楚的,然后充满感情的朗读课文,即朗读---感悟---感情朗读。这样的学习方式,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既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又培养了学生阅读感悟能力。在学生感悟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让学生既是课堂的主体,同时又是在与老师进行合作学习。除了师生互动,还有生生互动。当一个学生汇报之后,由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这一设计让学生感到在课堂上人人平等,朗读和感悟是他们的权利。

  学习课文写作顺序,不是让学生直接说出,而是通过作者描写大潮的声音、形态的特点,或文中的某个句子、词语等,感悟到作者是按从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三、充分感悟感情朗读

  充满感情的朗读必须是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之上。设计这一环节时,通过读课文、看图片,使学生感受大潮的声音越来越响,气势越来越壮观。继而启发学生说出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最合适。

  考虑到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运用了自读、同桌读、齐读等方式加强对课文的朗读训练,加深对课文的感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拓展练习新知巧用

  如果只是看着别人的作品,只是口头的表达,总是纸上谈兵,会让语言的魅力停留在浅层次。所以在本课赏析之后,引导学生通过观看录像,尝试用本节课学习的写作方法以及好词好句,写出对海潮的感受。目的是让学生用笔去思考,用笔抒发自己的感受,让情绪体验形成文字,也能让学生体会到写文章时情感的重要。而随时运用文中的语言,也会使语言的积累更具有实际意义。

  虽然每位学生写得不一定都好,但通过练笔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长此以往学生会受益匪浅。这样做也充分体现出,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这一思想。

  在酝酿、准备这节语文课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两个教学困境:

  第一、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是否可以忽略教师的指导。

  现在的教学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固然重要,但学生的自主探究仍需要教师的“导航”。否则学生的认识水平就会停滞不前,或是偏离了重点、难点的“航线”。介于这一想法,当学生熟读课文之后,把描写声音、形态的词语找得很散乱,教师就抓住这一时机,引导学生要按文中的.写作顺序说出潮来时的特点。经过教师点拨,学生很快就能按照顺序进行排列,并且从词语的排列顺序中发现作者是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写的,同时也是帮助学生了解潮来时江面从远到近的变化过程。由此看来,学生读书和教师的指导是紧密结合的。

  第二、小学语文课应倡导什么样的学习方式?

  通过本课教学,我认为小学语文课应倡导“以读为本”的学习方式。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课应该从理性中走出来,回到感性中、人性中去。我想语文回归的应是生活,追求的应是自然,寻求的应是快乐,感受的更是美丽。对此我有两点体会:

  1、读在其中。在语文教学时,要让人感受到脚踏实地而又赏心悦目。如学生通过读课文找到了描写大潮声音、形态的语句。教师请学生读一读,说说体会,并鼓励学生读出这种体会。这样做让学生感到读的重要,感到读的魅力。紧接着指导学生不止一次的读课文,采取多种形式练习读,直到读得基本符合要求。在指导学生读时也要有目的,比如:师说:“无论是声音的描写还是形态的勾画,作者都运用了合理的观察顺序,如果你仔细读课文,就可以把这些描写声音、形态的词语按顺序排列出来。”是什么顺序?就在文章中,通过激励性的语言让学生自己去寻觅。教师不归纳什么方法,方法靠学生在积累中感悟。

  2、悟在其中。在第二课时,教师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之后,提出“想像自己就是观潮的人,感受一下潮来时的壮丽景观?”这种方式让学生置身其中,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对课文的理解和对课文语言的把握到位,使学生感到亲切而且舒服,从中感受到鲜明的语文特色和浓郁的人文色彩。

  由于选择了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所以使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适时的点拨,发挥了指导作用。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新知,并且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把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学中的困难迎刃而解。

  以上就是我从这节语文课中得到的一些体会,这也将成为我以后教学的内在动力。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此文来自)工作中,我会更深入的研究新课程理念,争取在教学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语文观潮的教学反思3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我上的一节常规课,它主要讲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事实。设计了阅读、讨论、探究、归纳、练习、拓展等多种学习活动。通过时间顺序、读图、小故事、资料、图片等加深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了解。通过识图充分调动和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思维能力。反馈矫正贯穿课堂始终,学生自学成为课堂主线。

  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改变学生单一的历史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图像欣赏、识图找图、人物角色、自主探究、合作讨论、阐述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学习方式灵活多样。例如处理这节课的重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就充分运用了多种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利用图片提高学生的视觉效果;利用教材中的介绍、学生收集的文字资料等增加信息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交流机会,并且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加了自信心;认识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殊历程及艰难曲折。

  在教学中渗透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思想。目标定位明确,注重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学习学生生活中的历史,学习学生身边的历史,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历史。在学习中渗透正确的人地观、环境观、价值观、人生观。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团结协作,提高交际能力。

  我觉得这节课教学目标达到了,尤其是里面的一些具体环节我认识到要善于处理好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巧妙的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不断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但我还是感觉到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足。比如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还是做的不够好,在讲课过程中总感觉自己对学生的感染力不够,觉得非常遗憾,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打了折扣。通过这一点我也深深感到一个文科教师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才能感染他们,这也使我今后在教学中努力的方向。

  俗话说"教然后知困"。一节课上的成功与否,我想关键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看学生是否融入课堂,是否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和思考。如何把学生引入课堂呢?我看这还得要求我们老师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教与学是相互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感情,体验观念,从而达成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要不断探索,继续挖掘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让课堂这一教学主阵地散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

语文观潮的教学反思4

  《春酒》是自读课文,所以,它也肩负着以读引读、引思的任务。所以,在学习活动的最后,我安排了学生在对文本有着深入体验的经过后,抒写一个自己记忆中饱含浓浓乡情和亲情的与亲人或朋友共享某种美食的情景。因为生活中任何一个细节如果蕴藏着一份美好的情感都是一杯香甜的“春酒”。这也恰好运用上了“品春酒”环节中学生们的.品析探究成果——即写作方法的探究学习。于是,学生写起来也会有章可循,充分利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达到教学目标与生成。最后,为实现以读引读的目的,我列举了几篇同样抒写乡情的文章,让学生在课下进行对比阅读。获得更多感受和启发。

  回顾整节课,虽然完成了教学内容,但还存在些不足,也让我对这堂课有了一些反思:

  1、追求完美的同时会有一种缺失,在细节处理上不够运筹帷幄,生成还可以更自然些。

  2、要充分进入文章情境,带着与目标相关的感情投入到讲课当中。

  3、通过课堂实践,应更多地思考片断练习与整体写作的关系,学生写作需要时间酝酿,知识到能力的迁移是一个过程,有时不可能立竿见影。

  最后,我也希望能通过这堂课的设计,引发一些教学问题的探讨。如散文教学的探讨:哪些散文应该精读,哪些散文可以海量阅读?经典文字的内涵一定要深入挖掘,如何挖掘?需不需从文化层面纵深处挖掘文本?从语言到文化是不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

  其实语文教学真正要做的是,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营造良好氛围,去启发学生,让学生与文本产生深刻的、内在的交流与沟通。

语文观潮的教学反思5

  苏教版教材第八册课文《祁黄羊》一文介绍了祁黄羊让位荐贤的故事,表现了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崇高理想境界,表现了祁黄羊出以公心、正直无私的高尚品质。教学难点是通过品味语言文字,感受祁黄羊是一个一心为国,做事公正的人。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抓住对话,朗读与想象相结合。

  一、以“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为切入点,练习分段

  这篇课文的重点段是3——11自然段时,可以分成两个层次进行,引导学生找出3——7自然段是“外举”部分,8——11自然段是“内举”部分。课文中“祁黄羊举荐人才”是故事的中心事件,作为一个线索贯穿全文。故事正是紧紧围绕“举荐人才”展开。于是在让学生理清文章层次、练习分段时,我先让学生找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到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品读相关语句,体会。最后师生确定3——7自然段是“外举”部分。而后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找出8——11自然段是“内举”部分。由此,课文的分段水到渠成。

  二、演读对话,感受人物

  本文主要以人物对话来展示人物品格特征的。但在人物对话的背后,有许多空白之处,在教学时,我就抓住了几个值得学生探究的空白,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说话,效果还不错。学习“外举”部分时,我先挑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祁黄羊竟然举荐他的杀父仇人担任中军尉这一职位,不但悼公感到意外,解狐也非常不理解,你觉得他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让学生找出关键的词语或句子进行品味。以读为主线,进行点拨,并让学生大胆想象。有的说:“解狐很快知道了祁黄羊举荐他的事,他想:我与他有不共戴天的.杀父之仇,难道他忘了吗?”有的说:“解狐心想:祁黄羊在解狐面前举荐我会不会别有用心呢?他不怕我当上中军尉以后谋害他吗?”……学到这儿,我又抛出一个问题:如果你是祁黄羊,你怎么来说服解狐呢?层层深入,将学生的体验不断引向深处,使其充分领悟到文本的内涵。此外,教学这部分课文内容时,我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一些积累词语的方法,如“悼公听了祁黄羊的话,明白了他的用心良苦了吗?我们可以用学过的什么词来形容?”“恍然大悟、茅塞顿开”。最后进行学法迁移,自学习“内举”部分。

  三、引入资料,加深体会

  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层的感受后,进行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让学生交流,“如果你是祁黄羊的亲友,当你听说他推举了解狐,你会对他说什么?” “如果是你是朝中大臣,当你得知他推举了自己的儿子祁午,你会说什么?”再次点击中心。在此我引入课外资料《祁黄羊的故事》等,学生在了解、讨论中知道了祁黄羊的为人,从而被他一心为国、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所感动,从中获得有益的启迪。

  在这节课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做法,我让学生进行想象说话,使学生的个性在课堂飞扬,学生的生命在课堂成长。正是有了这样的引导,因此学生的回答相当精彩,教学效果也很理想。

语文观潮的教学反思6

  《观潮》这篇课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读来令人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几点:

  1.按照初读---研读---熟读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钱塘江大潮景观之奇。

  2.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诵读,体会江潮的变化。

  3.在明确读书笔记要求的前提下,要求学生针对这课做读书笔记,如,引导学生把文中描写具体的句子摘抄下来,还可以让学生归类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

  通过以上教学手段的实行,教学效果良好。

语文观潮的教学反思7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如齐读、男女赛读、表演读、配乐读等,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趣味,读得津津有味。

  经过读,让学生自我来理解课文资料,如让学生谈谈“你为什么喜欢这句?”,培养学生的语感,落实五好目标中的“朗读好”。在“句子比较”这一环节里,经过不一样语气的朗读,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能很好地帮忙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一道填空文段让学生口头回答,同时也落实学生的“口才好”,更能够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一堂课下来,感觉自我对课堂的几个地方把握不好。一:字词的理解、学习太过粗略。虽然是四年级,是向高年段过度的时期。但对于字词的理解掌握不够重视。对个别词的运用、意思理解不到位,可能失去了积累的`机会。二:对学生的理解,还有些越俎代庖的嫌疑。情感线还是按教师的设想去落实,是否又有情感灌输之嫌呢?我在课堂上并不够大气,有时候拘泥于小空间。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调控,教师的教学机智待加强!三:读的方面,在生生互动、点评做的不够好。期望在以后的课堂改善!

语文观潮的教学反思8

  要想讲出一节让自己满意的课,真不容易;回忆讲一节课的过程,收获真大,这就是我讲完《观潮》这节课后的最真实的感受。就这节课而言有成功之处,也存在着许多不足。

  我讲的是《观潮》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已对本文有了初步的感知,所以我从汇报收获导入,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在课前我充分的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学生在汇报收获时从不同角度进行,既了解了学生的知识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想突现出以读促悟、以悟促读的理念。《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这节课中我和学生共同营建了积极的情感交互过程,学生在自己喜欢的环境中去体验、感悟。为了达到以读促悟的目的,我安排的每一次读都是由目的的。快速浏览的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找出感受最深的部分;读第四自然段,便读边体会自己的感受;品读、评读是为了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看完录像后再读是对悟的提高,同时由读升华到背诵。为了达到以悟促读的目的,我分层次激发学生进行感悟。听潮水的.声音,边听边想象画面,有所感悟后再读第四自然段;读中有感悟后再品读、评读;看录像后再读,努力实现度的不同层次的提高。

师生在入情——悟情——激情的过程中提高。学生没有停留在悟出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上,而且悟出了作者抓形态、声音变化的特点的写作方法以及安从远到近的写作顺序。由此我想到了“感悟感之于外,悟之于心。”对语文教学来说,感悟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接触言语对象,用自己的思想感情去体验言语作品,去发现和认识言语作品的深层含义,并将这种感受沉淀下来形成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提高就可以实现了。俄国作家果戈里曾说:“像样的朗读一篇作品……需要同作者分享那充满他心灵的崇高的感受;需要用整个心灵去感受它的每一个字。同时在朗读的声音里听得出一种真实的内心激动。”读的过程便是了解和欣赏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整个心灵去感受,和作者真诚的对话,从而感知语言之精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达到“其言皆若处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同化境界。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能提高。在课上学生想把自己悟出的东西表现出来:读、画、写诗、说对联……都能体现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一个教师的教学魅力与教学机智非一日之功,我需要努力的探索。课上赵仲尧的一句“老师,我想再看一遍录像!”使我有一点不知所措。现在想想,把握好这一机会(如果你能把自己的感受充分的读出来,老师满足你;其他人想看吗?),不仅会满足学生的需求,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而且会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解决本课的难点。另外,学生感悟很到位,但是教师指导朗读没有跟上去,学生悟出的东西没有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这一点,与我平时教学中指导学生间的评读不到位有很大关系。至于第三自然段应不应该讲,我本意是看学生的需求,不想过分的把学生引入第三自然段,虽然听者觉得缺乏完整性,学生却没有同感,为了使学生的感知更完整,尊重学生的想法在第三课时安排学生赛读全文、展示作品。

  我快乐,因为有同事和领导的帮助;我快乐,因为我在成长进步;我快乐,因为我有更高的追求!

语文观潮的教学反思9

  1、本教学设计是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班学情而来的。在教学中通过"读、想、议、写、吟"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诗意、体验诗情、积累诗歌。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兴致勃勃地试着用不同的方式读诗。从他们那兴奋的脸上我看到了他们对诗歌的喜爱,这正是我所期望的。

  2、本节课我创设了多种情境,引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情感。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无限的,而知识是有限的",想象能使学生尽快地走进文中和作者产生共鸣,受到心灵的震撼。本节课我运用画面、朗读、音乐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使他们在描述自己的想象中切入诗句,谈理解和感受,达到进一步理解诗句,体会诗情,走进诗心的目的。

  3、都说语文是人的自由精神的载体,是人的精神家园,因此语文教育要重视精神的熏陶感染。本节课我就把对学生精神的熏陶感染放在重要位置,读熟诗歌、感悟诗意最终都是为了体悟诗情。这种熏陶感染不是强行灌输,而是唤醒、激励和鼓舞学生去自信地学、自主地学、自觉地学。

  4、语文课中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融合体。可如何有效地利用"诗面的信息"来重构学生情感?让学生如何更主动地走进古诗,与诗人共呼吸?是否还有更适合与学生对话的切入点?这是课后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语文观潮的教学反思10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在本学期的教师基本功大赛中,我特意选择了这篇课文进行教学,重点讲读"潮来时"的情形。上完课后,效果感觉良好,也有许多的感受、体会。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了以人为本

  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如在学生读得有滋味时,老师也参与他们的朗读。在读的片段里我让学生先当老师,自己当学生!学生读之后自己再读,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参与到学生朗读中,学生再反过来评老师的朗读,从学生的评议中,我巧妙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这样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这种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在和谐的气氛和环节设计中学生很自然地又学到了朗读和理解课文的技巧──带上动作表演读能理解词语的意思。这种别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远远胜过常规的读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可称得上独具匠心,效果很好。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积累的训练和指导,注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实施并落实语文五好目标,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如齐读、男女赛读、表演读、配乐读等,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如让学生谈谈"你为什么喜欢这句?",培养学生的语感,落实五好目标中的"朗读好"。在"句子比较"这一环节里,通过不同语气的朗读,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一道填空文段让学生口头回答,同时也落实学生的"口才好",更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三、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音和录像手段。首先播放江潮来时的录音,有闷雷滚动的声音,也有山崩地裂的响声,让学生想象,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达到"入境"的效果。接着播放潮来时的录像,第一次整体观潮,对大潮先有感性认识;第二次结合有关语句相机观看录像,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第三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可以说,这节课的情境教学法落到实处,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从整堂课的教学可以看到,学生通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学生在通过听力训练时明白了按顺序、抓特点的写作方法,这一难点也得到突破。总的来讲,本课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读、悟、品的环节中耗时过多,积累语言这一练的环节因时间把握不够,如句子比较、背文方法的指导、成语积累的训练就稍嫌不足了。我想可能是我教学设计安排的容量是否过多,因时间的问题我在教学时就临时作了一些调整或缩简,以后在设计和教学中还需注意到这些因素,毕竟设计时可能总想到要尽善尽美,但实施起来还是会有很多的变数。另外略显不足的是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跟平时的课堂相比还显得不够活跃,除了客观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学感染力还有待于提高。俗话说,玉有瑕疵,人无完人。通过了这次教学,有满意之处,也有不足的地方,但它们都将是我的收获,我的所得。

语文观潮的教学反思11

  今天,我执教了二年级教材中《狼和小羊》一课,这是一篇生动的寓言故事。讲的是狼为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儿,小羊据理申辩,狼虽然理屈词穷,但还是蛮不讲理地扑上去吃小羊。课文篇幅短小,通过狼和小羊的神态、对话,揭示了角色的本质,故事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回顾今天的课堂,我很欣慰,也很激动。孩子们在和我相处的40分钟里,我能感受到他们的心始终是快乐的,学习状态是高涨的积极的,这正是我所希望带给孩子的享受,也是这篇寓言故事应该留给学生的享受。作为今天的教学,再从"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这点出发来检验我今天课堂,还是有一些值得我和大家分享的地方:

  一、挖掘成功源泉

  俗话说,"自信是成功的源泉",我们的课堂学习要想让学生尝试学习成功带来的喜悦,就应该首先考虑让学生充满自信地投入学习,如何挖掘这成功的源泉?我在教学中充分考虑了这个问题,想方设法让学生带着自信走入课堂。在课前游戏中我特意设计了一个传话游戏,游戏形式虽然简单,但目的是在简单的游戏中让学生形成"我是很棒的"这样一种学习心态,在这样一种心态下我顺势导入新课的学习,使学生充满自信地投入了学习。除此之外,我还达到了一个目的,那就是在无意识中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比直白地对学生说:"我们开始上课了,请同学们注意听讲,注意看书"相比,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二、搭建朗读平台

  寓言的故事内容,是寓言的外壳,它就是靠这个外壳来蕴藏丰富的思想意义的。因此,对寓言内容理解愈深愈透,领会寓意就愈明愈深。而朗读则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学习语言的重要方法,也是阅读教学,特别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主要形式。基于以上两点认识,我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试图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以读代讲、以读促讲、以读促学,帮助学生领会寓意。本篇课文的重点是狼和小羊的`三次对话。我紧紧抓住了"找碴儿"这个词语引导学生开展朗读训练,设计提问,引导学生分别分角色读狼为了想吃小羊找碴儿的话,小羊极力申辩的话。狼的话以粗而低沉的语调来读,一字一句充满杀机;羊的话以尖细柔和说理的语调来读,这样把课文内容角色化的读书,一方面完全适应孩子的童心,淡化了学生为读书而读书的被动意识,激起孩子们"我要读"的热情,激发起孩子们主动体味角色的情感、心理及语言的兴趣;另一方面抓住角色对话的朗读容易在学生脑海中引发一种情境创设,刺激学生大脑,活跃学生思维。

  三、拓展阅读时空

  读书可以使人明智,读书可以使人明理。阅读是学好语文、提高写作的有力途径,几乎所有的语文老师都认识到阅读对于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新课程颁发后,阅读受到了更大的关注,大阅读观也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推崇,通过接触大量的阅读材料让孩子有所感悟、有所习得成为很多语文老师的追求,我也就是其中的一位追随者。语文课堂上的拓展阅读,有课堂的当场阅读——对文本的一种补充与挖掘,有课后的推荐阅读——与文本相关或作者其他精彩文章。今天我在教学中运用了第二种方法,拓展了阅读的时间——向课外延伸,拓展了阅读的空间——向校外伸展。以好书推荐的形式向学生推荐阅读《伊索寓言》,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读好名著。推荐阅读该书的原因有两个:

  1、与文本相关。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选自这本书中,利于学生产生阅读的亲切感和迫切心理。

  2、能学以致用。今天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重视了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故事人物的情感、心理及特点,从而在一步步的朗读中领会寓意,这种读中感悟的方法就可以让学生在拓展阅读《伊索寓言》这本书时有所运用,如果坚持这样做的话,我想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会与日俱增的。

语文观潮的教学反思12

  《观潮》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作者通过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赞美了这一“天下奇观”,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因为我们班上读得好的学生很少,多数学生朗读不够到位,唱读现象严重,这是我今后教学中要加强的。我觉得在语文课上,就应该读节奏,读出情感,以读为主,以读为本。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提前搜集课文相关的音频,图片资料,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充分感悟。

  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到了钱江潮的`雄伟气势后,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增加对钱塘江大潮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闭上眼睛,脑中浮现画面。然后让学生复述情景,尽量用上课文中的生动词语。从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

  三、随文识字。

  在理解生字、词语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随文识字,结合一定的语境,理解词语,感受表达的意思。从而增强学生大胆尝试,相信自我的信心。

  通过本节课的朗读训练,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已经有不拖音的意识,但是读着读着还是拖音,需要长期地坚持训练下去。

语文观潮的教学反思13

  《观潮》是四年级上册第一课,课文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本课我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

  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我还采用了录音和录像手段。首先播放江潮来时的录音,有闷雷滚动的声音,也有山崩地裂的响声,让学生想象,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达到“入境”的效果。接着播放潮来时的录像,第一次整体观潮,对大潮先有感性认识;第二次结合有关语句相机观看录像,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第三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可以说,这节课的情境教学法落到实处,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堂课略显不足的是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跟平时的课堂相比还显得不够活跃,除了客观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学感染力还有待于提高。

语文观潮的教学反思14

  上完《观潮》这一课后,上网查看了一些教学案例,在思想上有了很深的启发和感受。再对照《新课程标准》认真反思,确有许多遗憾之处。我想这些新的认识和感受对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定有新的突破。

  《观潮》这篇课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的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创设心灵的境遇。

  “心灵”即指人的思想感情。有了丰富的思想感情,才有对事物的认知热情,我在课堂上喜欢看见学生迫切求知的眼神,喜欢听富有稚气的表达。他们的认知若是在情感中激发的,获得知识将是最牢固的。因此,在课前,我设计了与学生“课前交流”的简短对话,以商量语气激发学生当“小记者”,学生信心十足表示赞同,然后相机以寓于有趣、生动、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学生引入所要学习的情境之中,让学生愿意与作者去观潮的情思。从学生的神情和学习状态,我认为他们自认是“小记者”的身份表述的语言是自豪的',愿学的情感是真诚的。并且饱含愉快的心情进入课文佳境。同时,课堂中教师让自身投入情感状态带动学生,才能真正达到师生双边活动。

  二,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发展多种能力。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通过学生实践活动“习得”,不是老师教会的,在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让作者一起去钱塘江大堤上去观潮,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的兴趣,然后图文并茂,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文中优美词语,重点句子学生在“****、互动、思辩、表达”中得到理解,如:学生看完“潮来时”课件后,很快能抓住文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领悟文美的蕴意。使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印象最深的是部分学生总不敢举起小手,这一细微处老师不能忽视,我用风趣“摸瞎”游戏指名学生回答问题,让学生在惊奇中自主的举起了小手,调动学生积极性。

  三、以课文为本,教会学生写作方法。

  教完作者的观察顺序及从哪些方面去描述潮水在学生理解课文后相当明了。因此,我让学生小组讨论写作方法,继承传统的“引用贯通”的教学方法,并用动作演义“人生鼎沸”的场面。再结合生活实践中学会运用,知道如何描述场面,这一环节在整节课堂上看上去是“重复”的导教,但间接的让学生加深了记忆,落实积累到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调查学生学习情况延伸到课堂外继续学习知识的求知欲望。

  阅读课外书籍,积累课外知识是提高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必要途径。但对学生提出强硬的要求他们盲目的去读背,我想这样做是事倍功半的。教完本课后问学生: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然后照应课前设计,大力表扬课堂上表现不错的“小记者” 并鼓励他们进一步为亲朋好友当好“小导游”作准备,给学生自信舞台,让学生把课堂上的学习热情真正落实到生活中去。

语文观潮的教学反思15

  《观潮》是以绘写自然景观为主的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教学本文,除了疏通文言字、词、句的意思外,我还重点抓住了加强学生对“势极雄豪”的浙江潮的直观感受,陶冶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的情感;抓住本文第三段中对“吴儿善泅”的描绘,拓展至让学生对我市、我省,乃至我国各地人文风习加以了解和认识的层次;通过对精炼传神的叙事、写景语言的体味,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锤炼语言的能力。

  一、直观触动兴奋点,一石激起千层浪:

  本人在安排教学内容的时候,有意把多媒体课件中从中央电视台辑录下来的一个钱塘潮实景片段放至第二课时开始时播放,果然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已经通过语言描写在脑海中“播放”过有关钱塘潮情景的片段,所以他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种希望能目睹真正钱塘潮的潜在心理期待,当他们看到配以“大如雷霆”的`声响的排山倒海,吞天沃日的钱塘潮景观时,无不给她那摄人心魄的气势所吸引了,激起了极大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有从浙江来的同学现身说法谈感受,个别同学除对具体细节:如会否淹没农田、道路,对城市建设造成毁坏,对农村经济造成损失外,还表示如有适当时机,会直接到现场去观看和感受一下潮水的“雄豪”。这一安排,本人认为正是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与教学智慧。

  二、即兴而发,收获意外成果:

  本课是教授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刚好有番禺区的几位中学老师来我班听课。本人在讲到第三段“吴儿善泅”的内容时,为诠释各地均有本地区的风习,灵机一触便想到了番禺区龙舟竟渡与“飘色”,由于我们花都区与番禺区地域极为接近,有的学生对这两项极富地方特色的文化大多即使没有目睹也早有耳闻,完全没有耳闻目睹的也可以在以后方便的时间里亲到现场感受一番,所以学生很快便对本段内容理解和接受了,而且包括听课老师在内的现场听课者均对次表现出几浓的兴趣,课后番禺区的几位中学老师还盛情邀请本人到其家乡再次体味龙舟竟渡与“飘色”的独特魅力。此举虽有卖乖讨巧之嫌,却收到极佳的效果,不能不说是本人的“得意之作”。

  三、体味语言,让想象插上翅膀。

  课后布置作业:熟读全文,并且将《酒泉子》这首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要求结合课文内容,展开形象的翅膀,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描写海潮的雄奇壮观,把水兵娴熟的作战技艺表现出来,并通过观潮人群的盛况,侧面表现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此项训练除“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句未能准确透彻地理解外,(大多是“鼓声”未能准确理解为潮涌时的声音而理解成士兵门击鼓的声音)其余句子均能准确传神地把原词的内容与神韵传递出来。

【语文观潮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观潮的教学反思01-06

《观潮》的语文教学反思02-07

观潮语文教学反思02-06

《观潮》语文教学反思03-31

小学语文观潮教学反思01-02

语文上册《观潮》教学反思03-13

语文观潮的教学反思通用10-27

语文课文《观潮》教学反思02-08

语文《观潮》教学反思(精选20篇)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