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2-03-02 09:29:2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2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2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2篇)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1

  教完《草原》一课,我觉得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理想。课后进行如下的反思:

  一、准备不足,考虑不周全

  在教学设计中,我有设计了学生部分的回答,但在孩子们别样的思维中,别样的回答中,我没能及时反应并加以点评,这充分说明了我在备课时候考虑欠周,准备得不充分,在课堂上没能变通,思维受到了限制,一味的按照设计的走,一步走错,步步错。

  二、埋头书本,未能及时赞赏

  新课程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以更多的发展和表达的机会,教学要发扬民主,提倡“群言堂”,倡导多向信息交流。同时,要展开师生、生生之间的评议,面对学生精彩的发扬,我竟然忘记了“赞赏”这两个字,甚至最基本的鼓励话语和眼神也没有。对学生的发言,又没能及时地给予点评,从而让学生对自己的回答都一头雾水,挫伤了孩子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在课堂上,我死板的照着我的教学设计去走,整节课,我仿佛是用一个个的问题当稻谷引导鸟雀们进食,没有给孩子们更多的选择,但孩子们的想象力是丰富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能在我心不在焉的情况下,做出一个又一个跌宕起伏而又精彩的回答,这着实让人兴奋,我没能及时地引导,导致孩子们慢慢地沉闷。

  三、文本细读,未能有效

  在课堂上,虽然我抓住了一些字词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感情人物形象,但在有效上,未能表现出来,大多是点水蜻蜓,点到即止,因此学生跟着我的脚步,“饱食”了文本,却食之无味,腹中无物。

  此外,对文中要弄明白的“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一文眼,也没能引导孩子们通过回顾全文来加以理解,在他们还在慒懂之中,我已经结束了全文的教学。

  四、几点启示

  1、多练语言基本功,让自己的语言更加生动精彩,让自己课堂上的过渡能够水到渠成。点评学生时,多从小处着眼。

  2、与学生交流时,应该更加平易近人,自然一些;要多关注学生,不要一味关注自己的教科书和课件,学生一旦发觉自己被忽略了,兴趣自然不高。

  3、学会及时指导学生,给予孩子以鼓励性的语言或暗示,如果多给孩子一次机会,也许能改变孩子一生。

  4、课堂上,多让学生自主阅读。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学习母语尤其要重视对语文材料的积累、感悟。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2

  《叶公好龙》是一则寓言故事。故事主要写了古代的春秋时期,陈国叶公非常喜欢龙,他在家里的梁、柱、门、窗和日用摆设上都雕刻着龙,连衣服上被子上也绣着龙,屋里墙壁上也画着龙。天上的真龙知道了,很感动,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这条真龙的龙头从窗户探进来,龙尾拖到厅堂里。叶公一见,吓坏了,呼叫着逃走了。叶公好龙现在也是一则成语,形容人表面上喜欢某些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我们常用它来形容那些口是心非的人。有了上学期的两篇古文学习,古文对于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但是这种文体离我们的孩子比较久远,学起来还是有难度的。于是我在教学时尽量让同学们感觉到它的故事性,具体是这样教学的:先是揭题,通过题目,让学生迅速掌握本则寓言要讲述的大致内容,讲的是一个叫“叶公”的人“喜欢(好)”“龙”的故事。这可以说是文章的脉路,让学生沿着这条脉路自己去读,自己想,最后归纳出寓意,这样可以避免传统教学中的不必要的分析和乏味的说教。学习寓言最重要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寓意,还要让学生深刻理解这则寓言的现实意义,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因此,教学中要想让学生理解寓言并对寓言产生浓厚兴趣,并激发他们在课外自我学习的动力,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探索生活中有没有“叶公好龙”的现象,都表现在哪些人的身上,又有哪些具体表现形式。联系生活谈感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一方面不仅能让学生读懂寓言故事,体会寓意,受到教育,另一方面也可让学生初步领略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最后结束时学生们的发言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已经非常深刻的理解了这则寓言的含义,看来这节课基本是成功的。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3

  在教学《水》这课时,我采用紧紧围绕“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句话展开。课上下来,我对孩子们还是比较满意的,不仅仅是他们在课上的表现,同时也因为从孩子们行为习惯上已经展现他们对水的珍惜。但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

  一、教学重形式没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紧紧围绕“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一开放性问题展开,但在教学过程中,这种开放没能起到实质的效果,课堂始终是我拉着学生在走。课堂中生成的资源也有很多,但我还是迫不及待地把他们往前拉,生怕下面的内容来不及,所以很多地方感觉没说透,学生也有点意犹未尽。

  二、没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迁移指导

  例如在教学第2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久旱无雨的快乐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假如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你会怎样?同学们虽然能感受到孩子们的那份欢快,但却无法明白他们为何如此欢呼雀跃?因为雨对他们而言,实在太平常。因此,他们在读书时,虽然读出了孩子的快乐,但那份快乐却不够独特,不够珍贵!事实上,如果我能对教材进行多一点地深入,就可以将这样特殊的情境进行迁移,把学生平时对大海的渴望和这个山村孩子们对水的渴望进行类比,我相信课堂上他们的反应一定更真实,更强烈。

  三、课堂氛围还不够活跃,指导学生的朗读还有些流于形式,没有将指导真正落到实处,孤立了教法与写法的结合。

  本课的最后一段是全文最感人的一段,作者把那一勺水带给四兄弟的美妙体验表现得淋漓尽致,细到每一个毛孔,每一根血管。品读本段,不由得为作者出色的细节描写深深打动。作者抓住一个“滑”字把一勺水从脸到胸和背再到大腿和膝盖最后到脚板的美妙体验一一传达,这份美妙激发了身体里的每一个毛孔,每一根血管。这种感觉是越来越强烈的,因为身体实在太需要水了。如果在朗读时能通过分层朗读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可以在读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这份对水的强烈渴望,教学目的在朗读中得到了强化,可谓一举两得。此外,在朗读中教师应及时质疑:为什么“滑”这个动作会重复出现三次呢?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从而在课堂上,将教法与写法巧妙融合,让学生明白:在写作时,我们一般是不重复用词的,但有时为了强调自己某种特别的情感时往往会进行重复用词。而文中的作者,则是在强调这一勺水的珍贵所带给他的难以描述的舒畅感受。写法也在潜移默化得到强化。

  看来好的教学设计必须经过反复的推敲和思考才能出现更好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要下功夫。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4

  读了《爱如茉莉》这篇课文,一幅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缕缕幽香的茉莉图便出现在我眼前,让我不由想起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句诗。我在想,如何将这篇清新自然的课文上好,如何在自然和谐中将主题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父母之间那种平淡又真切的爱情呢?于是我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了教案,又精心制作了第二课时的课件,配上了美妙的音乐。基本达到了预设的效果,但是还是有遗憾的。下面就这节课的整体设计、教学技能、教学策略的优缺点及改进措施做一反思。

  一、整体设计

  本节课主要抓住细节及作者的情感变化品味大爱无痕、真爱无声的父母之爱。所以在整体设计上我利用板书“爱如茉莉?!…”这样的形式设计整堂课,可以使两条线索平行进行,突破重难点。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用三种不同的形式展开:“病中嘱托”;图片捕捉法;小小辩论“父母真的睡好了吗”。在这三个板块进行中,强调抓细节、抓关键体会人物情感,并配以图片、音乐反复朗读,并且注重课文的补白,创造各种情景既让学生读懂文字背后的内容又锻炼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加深体会。最后利用一首配乐小诗和许许多多生活中的其他平淡之爱结课,学生就就从课本走进了生活,也体会到了自己父母的平淡之爱,并且懂得了要你做一个懂得爱并且乐于付出爱的人这样一个情感价值。

  二、教学技能

  在课文感知过程中,适时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以及对于音、图、文、诵等教学技能的和谐处理的要求是很重要的。在这节课上我通过让学生配乐朗读、写批注、读中感悟、观察插图、联系实际等,让学生逐步感受语言文字的分量,感受到“爱如茉莉”的真正意义,循序渐进地学会语文学习。不过,让我吸取的教训是,像类似比较抒情的课文,要巧妙地安排好学法指导,不要让过多的学法指导冲淡了花香。《爱如茉莉》这篇课文的,我既有围绕文章的词句来进行读词,用词语说话,关键词语的理解等。又有引导学生去思考文本以外的东西,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同时引入“于细微处见真情”等词句促使学生感受语言,提升学生的语言境界。这样的教学可以让人感受到这是一节充满文化气息的语文课。

  一个看似平静的课堂,其实存在太多的思想。怎么让这些思想统一在一起,共同去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有用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这需要教师充分考虑。我在上课时就给学生留下空间,既是考虑到教学的需要,同样是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学习水平。

  三、教学策略

  在教学策略上我以整体感知——逐个解读——重点品读——联系实际——小诗作结的流程展开,利用鲜明的板书理清文章脉络。

  在各环节的实施过程中注意每一个过渡语的精心设计,用三种不同的形式学习三个板块。层层递进,重点赏析、品悟。

  在媒体的使用上,这节课可谓达到了“用了有用,不用不行”的效果,对于课文插图的配乐朗诵非常好的突破了文章重难点,情感达到了一个高潮;对于最后的配乐诗朗诵更是起到了回顾全文和情感升华的画龙点睛的效果。

  “教学是一中艺术”它的艺术性就在于每节课中的不完美。这节课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关照文本中的词句和文章整体的情感脉络把握结合的不是那么自然流畅,显得生硬;还可以在课末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觉得爱如什么?”等等,这样也许会听到更动学生内心的想法,真正以学生为主;学生读书的感情还要加强指导,我想,在学生不熟悉的情况下,如果我能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学生互相读一读,这样可能比老师的讲解效果更好。

  让语文课堂充满花香,这是我们语文教师一直追求的'!然而在引导过程中,在问题与情境的把握上还不到位,还不巧妙,不能很好地做到问题与情境的交融,好不容易营造起来的温暖氛围差点因为问题的思考与困难而破坏。所以,在以后的情境教学中,要更好地做到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交融。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5

  《草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语句流畅、优美、动人,情景交融,令人情不自禁想美美地赏读一番。本学期的第一课就是《草原》。课堂上,我觉得学生要么读得太空泛,要么读得放不开,压着嗓子太过轻幽了,所以我便索性范读了。由于我在范读中声情并茂,感染了学生,因此很多学生在朗读中也像我那样充满深情,女孩子的个人朗读也很成功,能打动人。满意之余,我又遗憾地发现,男生在带动下也极力向老师、向读得好的女生靠拢了,丢失了个性特色,一副“娘娘腔”,听着很别扭。此时,我立刻觉得这样可不行,咋能让我班的男孩子在我的教育下失去男孩的洒脱与豪爽呢?俗话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篇文章,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人的感悟肯定不一样,读法也肯定是不一样的啊。于是,我立刻提示让他用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来朗读,而此时他反而显得不知如何是好。因为,他从最初的“耳濡目染”开始,已经形成了定势,不知换个方式怎样才算好。我便出示辽阔的草原、蒙古族摔跤等图片,并请感悟能力和朗读水平比较好的男生作示范,读出自己的个性理解来。并给予了他们自由个性练读的时间,这才有所好转。

  经历这一事件后,我更深刻地体会到,范读的确有其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在指导学生读正确、注意适当的停顿、恰当表达语言思想感情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6

  《景阳冈》是五年级第五组课文的一篇阅读课文。教学开始我就播放一段录像,让学生直观感受水浒憨憨的高大形象。在授课时,我先让学生理清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弄清楚这个问题以后,便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你觉得文中哪些内容写得最精彩?学生异口同声的说:武松打虎。

  我顺势就开始了本课最重要的教学要点“武松打虎”,然后又让学生边默读课文边划出武松打虎的动作,在旁边写感受。学生很快就找到了“闪”、“揪”、“按”等动词。再通过换词比较,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然后想象武松打虎的画面,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武松的豪放、倔强、勇敢、机敏的英雄形象。当赏析完这段精彩内容后我又问学生: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与打虎有什么关系。其实解决这个问题的重点落在抓住关键语句感受武松人物形象上。我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品读课文,边读边写批注,体会人物性格。

  学生找到了很多有关武松语言、心理、神态的句子,通过全班交流,集体讲读这些句子,学生对武松的性格特点有了较全面的了解。通过此次教学,我认为,将激情地、设置悬疑的语言置于浓郁的情感氛围之中,能唤起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切感受。学生的感情一旦进入精神层面,人物的形象就会在他们的心中就鲜活起来。学生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领悟了思想情感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才能走进文本、感悟文本。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7

  走进课文的情境,用自己的真情去感悟课文,是学习语文的最重要的方式。在我的语文课堂上,许多同学大多数时间,只是用眼睛学习,而不是用心、用感情去学习,所以自身的思维和情感总是游离课文之外,做了体验和理解课文内容的局外人。情感是激发同学智慧灵感的动力。同学在学习课文时,没有感情的投入就不会智慧火花的闪现。因此,激发学生学习中感情投入,是学习好一篇课文重要的条件。

  在《龙的传人》一文教学中,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声情并茂的范读,引起同学们情感的共鸣,让学生讲出此刻的心情。学生讲出了“高兴、兴奋、自豪、骄傲、惊讶、羡慕……”心情,这些情绪的表示都是真实的感受,同时也是经过大脑思维活动对课文的初步的理解。然后,让学生带着这种真实的情感去读课文,把自身的感情融入课文的语言情境之中。在学生读文时,我让大家边读边想象一下自身脑海中的画面,利用形象思维方式,进一步把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入更深的层次,学生读文之后,有的说:“我好像变成了皇帝,衣着龙袍坐在龙椅上,看着下面的大臣。”有的说:“我脑海里的画面是,我骑着一条金光闪闪的龙在云雾中飞行。”有的说:“我看见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上面雕刻着许多龙的图案。”有的说:“我自身变成的一条龙,在天空中上下翻飞。”……总之同学们的想象力得到了极大的释放,情感得到极大的抒发。这种抒发的方式是间接的,是把自身置换为课文中的龙。不足之处就是在让同学们想画面的同时,又让他们想心里话,后一问题响应者比较少。

  原因是两个问题放在一起,孩子们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分开进行,后一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在默读文后进行,可能效果会好一些。说自身的内心话既是对课文的理解,也是学生对语言情境的感情体验。

  文章学习完之后,可以让学生动手写一写,自身学习文章时的情感轨迹。方法是先说一说自己喜欢读的课文内容,再说一说读这些文段时,自身的心情,接着描绘一下自己读文字时,脑海中出现的画面,最后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8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反思:《最后的常春藤叶》是欧亨利的一篇小说。

  这篇文章采用文本探究的方式,用一连串的问题来和学生们一起来理清情节,分析人物,理解主题。教学思路是很清晰的,也便于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问题的预设与探究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这个角度是成功的。尽管课前经过了充分的准备,由于缺乏实践的原因,实际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所属的专题是精神支柱,所在的板快是珍爱生命,所以同样一篇文章放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义。琼珊在这里可以作为不热爱生命的反面典型。另外贝尔曼画常春藤叶如何体现出他那种“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的。实际上作者在文章的前面都处作了铺垫。

  通过这样一节公开课我受益匪浅,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积累了经验,明白了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9

  《梦想的力量》一文是五年级人教版下册第四组的最后一篇课文。本组课文要求“学生抓住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整组课文都是情感性很强的文章,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梦想的力量》读起来令人心灵震撼和感动不已。一个6岁的孩子,为了实现“给非洲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而不懈的努力,终于使梦想成真的经过。体现了瑞恩的一颗善良、坚定执着的、金子般的美好童心。

  在备本节课时,我将教学的重点设计为“深入体会瑞恩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难点设计为“理解题目所蕴涵的深刻含意”。苏格拉底曾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这节课我从以下几个环节点燃了学生学习的火焰:巧设情境,激趣导入;初读课文,感知梦想;寻找梦想之源;走进梦想之路;感受梦想的力量。在教学当中,为了能够突破重点,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以文章中富含深意的数字为引线,让学生领悟梦想实现的三个阶梯:70元、2000元、购买钻井机的钱。这个环节让学生根据数字的具体意思,用通顺的话将之串联起来,完成对梦想实现过程的大体了解。此外,我在板书上有意呈现出阶梯性,并在两者之间留下空档,目的是让学生去发现这一步步的理想实现过程中出现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并在此让学生感悟梦想实现的艰难以及作者的坚韧意志、执着的爱心。这些环节都是为难点服务的,从这个阶梯性的板书,我想让学生领悟理想的力量可以变大,而且学生根据文本中对瑞恩梦想变化的描述:“挖一口井”到“让所有非洲的人喝上干净的水”感悟到了这点。这样的板书设计,还使我把习作方法巧妙地渗透到教学中去。

  此外,语文课堂还应该是书声朗朗的课堂。在这个环节中,我通过采用学生自读,小组齐读、开火车读、教师范读等多种形式的美读,从而水到渠成地使学生在读中感悟瑞恩实现梦想的艰难历程,深刻体会瑞恩的精神品质——善良、执著、有同情心。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亮点有:

  1、重点突出,环节紧凑,创设多种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过渡语衔接自然,不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还能够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思考。

  3、读写结合,让学生在读中写,在写中悟,从而升华自己的情感。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最终使每个学生达到想说、敢说、会说、能说的理想效果。但美中不足的是,我作为本节课组织者,还没有做到理想状态中的完全放手,说的话还是有点多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改进,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10

  《早》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散文,文中借梅花“开得早”,赞美的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借梅花开在深冬,预示着春的到来,赞美鲁迅敢于与敌人奋斗一生,教育人们要做“东风第一枝”, 珍惜清晨,珍惜春天。

  我认为:只有让学生体会到“物(梅花)”与“人(鲁迅)”之间的关系,才可能真正读懂课文。一个“早”字,说到了两事,是全文的灵魂所在。

  上课伊始,我让学生质疑,一个学生举手:“老师,课文讲的是三味书屋和鲁迅的故事,为什么却以‘早’字为题呢?” 另一个学生也提问:“老师,这篇文章写鲁迅,为什么要写梅花呢?”

  我心中一喜:本文“梅花”联系了 “书屋”和“鲁迅”,而“早”又是“梅花”与“鲁迅”的共同之处。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这篇课文就会被真正读懂。

  因此,第一课时,我抓住“书屋”进行教学,让学生从方位,书屋的作用,书屋的陈设,通过图文对照,在图上找出鲁迅的桌子位置。学生通过方位,都认定了左边是鲁迅的书桌。接着,再按照课文内容进行朗读,学生就很容易了解三味书屋的具体位置与陈设了。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11

  一、 注重学生的预习习惯的培养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故事性强,层次分明,除了一些词句的含义较难外,其它内容比较简单。因此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由于以前经常训练,所以学生的预习结果还不错。课堂上,学生还能针对自己的疑难问题去认真听讲、提出问题。以后还要经常加强此方面的训练。

  二、培养用事实说理的习惯。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学习举实例、列数字的表达方法,并能逐步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我布置了这样一些题:

  1、作者是怎样证明海豚能救人的?然后引导学生说出下文的三个真实的故事。

  2、咱们班的李鸿艳可真是一个拾金不昧的好同学,谁能说说为什么?接着有许多同学都说出了赵悦拾金不昧的事例,并且有一个学生还能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去叙述。这样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这种表达方法。省去了许多说教。

  三、 培养学生有针对性搜集资料的习惯

  由于学生都有搜集资料的习惯,所以在展示的时候,展示了许多有关海豚的资料,但其中有两个孩子们问到两个非核心问题“鲨鱼为什么怕海豚?一海里是多少公里?”时,见他们兴趣盎然,急须知道答案时,我卖了个关子,“这个艰巨的任务,谁愿完成,下午来开个新闻发布会”下午我一到校门,有几个就迎上来迫不及待地告诉我上网查来的结果。随后我就教他们要根据自己的疑问、兴趣去查阅、搜集资料。

  四、 注意渗透思想教育,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及习惯。

  在《海豚救人》一文的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探寻了海豚救人的原因后,一名男同学忽然提出疑义:海豚救人只是它的一种本性,并谈不上“见义勇为”,并且海豚的做法很“傻”,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进而上当被捕捉。

  针对这个课堂“意外”,我发动学生进行了讨论,让学生明确了“海豚救人”的这种行为的内涵是对“子女”的照顾与爱护,海豚把对子女的这种关爱应用到了一切漂浮物,是善良的表现,不能说是傻。另外,人和动物应该和谐相处,我们不能为了一己之利而利用动物的善良本性对它们进行捕杀,我们也要以一颗善良的心去关爱它们。还给学生讲了非洲象在人类的“伤害”之下,“学会”了对人类的攻击行为的故事。

  通过这一课堂小插曲,我再一次深深地体会到: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渗透思想教育,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当然,在课堂上也有不足之处,忽视了对学生仔细观察、学会联想习惯的培养。课文中有一幅插图,画的是课文第三自然段描述的海豚赶走鲨鱼,救助姑娘伊瓦诺的情景。教学时候,我蜻蜓点水,一闪而过。现在回忆一下,此部分正是对学生进行仔细观察、学会联想习惯的培养的。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12

  这篇关于克隆的说明文结构严谨,思路清晰。上课时,我采取让学生先整体感知课文,抓住(定义-范围-作用-前景)理清文章的结构。通过圈点勾画的方式,学生们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了什么是克隆,并就克隆对人类的意义进行了讨论,学生明确了克隆是一把“双刃剑”,对人类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知道了说明文的一些说明方法(如本文用到的下定义和举例子)。

  在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后,我开始引导学生思考课前提出的问题:克隆是怎么一回事?请大家默读一、二自然段,画出能解释这个问题的语句。片刻,有学生开始举手了。几位学生都说到了这样两句话,“孙悟空紧急关头拔下一把毫毛,再吹一口气,毫毛立刻变成了一群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孙悟空。这就是克隆。”“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就叫无性繁殖,也称克隆。”这两句话都是在说明什么是克隆。显然,第一句是形象化的描述,而第二句则是科学定语,这是两种不同的说明方法。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说明文,不仅要知道文章写了什么,更要清楚是怎么写的,也就是说明方法的问题。于是,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这两句话的不同表达方式进行再辨析。“请大家读一读,比一比,这两句话哪一句话更能说清楚克隆是怎么回事?为什么?”结果,学生一致认定第一句形象一些,易于理解。第二句则更为准确一点。通过比较,学生也明白了这是两种不同的说明方法。 最后,我给学生来了个总结:“为了帮助我们弄清楚克隆是怎么回事,作者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说明方法。第一种较为形象生动,一读就明白,也容易记住。第二种是科学定义,更为准确。两种说明方法各有所长。至于哪一种好,可以根据写作目的和读者的不同灵活使用。说明文是兼知识传输与说明方法渗透于一体的文体。自我感觉,这类型的课文,说明方法的渗透应与知识传输并重,而不能仅仅把它当做一般的科学作品解读。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2篇)】相关文章: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7-14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学反思07-13

五年级语文下册《景阳冈》教学反思12-17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精选6篇)08-04

五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二》教学反思07-12

五年级下册语文《刷子李》教学反思12-17

五年级语文下册《猴王出世》教学反思12-17

五年级语文下册《半截蜡烛》教学反思06-02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冬不拉》?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