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

时间:2021-11-20 11:59:1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通用5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通用5篇)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 篇1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通过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在意大利一岛上休养时,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整篇文章围绕了一个“爱”字组织材料,表达主题,语言清新,含义深刻。对于这样一篇感情真挚、意蕴深远的美文,如何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实际,引导学生深切感受美文背后的浓浓亲情、体会做人的道理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我延用了本学期开学以来一直在尝试先自主学习,再二人小组或四人小组学习模式进行教学。本节课的两个主要环节和“写信教子”——“栽花赏花”自主学习汇报;“写信教子”先自主学习,再小组交流,然后汇报感觉完成还是不错,基本能够根据导学案进行学习汇报,也解决了基本的问题。

  “栽花赏花”环节,学生在自读中体会到了儿子的不怕辛苦。能找到“顾不上”“一直”“忙着”等词,真切地感受到儿子对父亲的“爱”。然后,通过欣赏春天鲜花盛开的迷人景象,观察高尔基赏花的神情,想象春风中姹紫嫣红、蜜蜂飞舞的画面,感受阵阵花香中赏花的愉悦。感受到高尔基眼里看到的不仅仅是花朵,而是儿子对自己浓浓的爱。

  “写信教子”环节,学生通过读信,再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谈自己的体会,谈自己对“给”与“拿”的理解,感受到了高尔基对儿子的爱是一种超越人间亲情的崇高的爱。

  较为成功的是让学生以儿子的名义给父亲写一封回信,多数学生都能够紧紧围绕本节课的主题进行书写,写出了对父亲的感激;写出了自己对“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理解;写出了今后怎样去做一个快乐的人。

  不足之处:

  1.朗读指导不到位。在读中感悟、以读促学这是语文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但是在这节课上,怕耽误时间,朗读仅出现几次次,对于培养学生语感很是不利。

  2.忽视差生。在学习汇报中,部分积极的学生发言踊跃,但是也存在少数学生整节课脑子不动,很容易照成两级分化。

  3.细节不足。本节课的教学,我仅是抓住了主要环节进行教学,粗线条的教学很容易忽视细节,使学生不能够细致深入地去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 篇2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一篇围绕“爱”字组织材料、表达主题、语言清新、含义深刻的作品。课文通过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在意大利的小岛上休养时,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

  对于这样一篇感情真挚、意蕴深远的美文,如何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实际,引导学生深切感受美文背后的浓浓亲情、体会做人的道理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力求:

  一让学生体会到儿子种花的心意,感受其对父亲的深情。围绕课文第一自然段的“爱”字一词,学生默读二、三自然段,圈画出能够表现儿子对父亲情感的词句。交流后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受到“顾不上”、“一直”、“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还没有镢头那么高”、“从苏联到意大利的遥远”等词句体现了儿子对父亲深深的爱。而后,通过让学生想象儿子在离开爸爸之前看到自己亲手栽种的满园花草仿佛会看到些什么,之后由教师引读春天花开情景切入“高尔基面对这样的晚霞这样的花是怎样的神情?心里会想些什么?”使学生感受那千山万水隔不断的父子情深,体会鲜花是多么美好多么令人愉快的东西和高尔基见花如见子的深情。

  二是以生活体验为契入点,拉近与人物间的距离,为后面以高尔基儿子口吻与高尔基对话、给高尔基回信打好铺垫。

  在教学课文难点理解高尔基信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时,我通过三个问题:1、为什么是在“岛上”留下美好的东西;2、比较高尔基信中一、二两段中的“美好的东西”让同学们尽情畅谈“美好的东西”;3、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学生发挥了想象的翅膀,他们的思维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想,直接升华到精神层次的、抽象的“美好的东西”,如生活中使人愉快,送给别人温暖的美好东西——像奉献、帮助、付出、给予……

  在本文教学之前,我通过对教材和学生做出的分析,做了以下预设:课文中“‘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一哲理内涵深刻,学生不易理解,因此,在指导学生基本弄清其含义后,只需联系实际,说说类似情况即可,要求不宜太高,能理解多少说多少,重在有真情实感。教学本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经过教学后的反思,我感觉到这堂课的教前预设,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基本完成。可有几个地方还做得不够。

  一是在分析高尔基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还不透。亲子对父亲的深爱还体现得不够,对词句的“抓”还不深。

  二是本课教学看似行云流水,词句抓了,课文读了,情感体会到了,实则浮于表面,学生的情入得不深,入得不透。高尔基对儿子的爱是一种“大爱”,广博、宽泛。教学时体现得不够,理性的分析多了,情感的渲染少了。看来备课时,教材挖得还不够,基本要求达到了,但还能引导学生进入深层次的理解状态。

  讲完这节课后,我最大的体会就是,要想做一名真正的教学能手,自身的文化素养太重要了,同时还应有足够的教学经验,重视每一节课的讲解,在平时的讲课中锻炼自己,升华自己。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 篇3

  这篇课文写了高尔基和他儿子之间发生的小故事,表达了高尔基和儿子之间深厚的感情,

  整篇文章围绕了一个“爱”字组织材料,表达主题,语言清新,含义深刻。“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对于这样一篇感情真挚、意蕴深远的美文,引导学生深切感受美文背后的浓浓亲情、体会做人的道理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一、栽花赏花,在劳动中体会子爱父

  “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情感和课文中的主人公有机融为一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深了对人物内心的体验。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自读体会儿子的不怕辛苦。学生能找到“顾不上”、“一直”、“忙着”等词,真切地感受到儿子对父亲的“爱”。然后,让学生欣赏春天鲜花盛开的迷人景象,观察高尔基赏花的神情,想象春风中姹紫嫣红、蜜蜂飞舞的画面,感受阵阵花香中赏花的愉悦。此时在高尔基眼里看到的'不仅仅是花朵,而是儿子对自己浓浓的爱,他心里会想些什么?——这些都是子爱父的表现。

  “栽花赏花”是情感河流的源头,10岁的儿子就像刚播种的花草苗儿嫩嫩的、纯洁可爱,他顾不上休息,在小岛上种了各种各样的花草,不仅给小岛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更是他深爱父亲的体现,小小年纪就懂得把美好的鲜花留给别人,这种情感很值得学生细细品味。为了体会儿子的这种爱父情结,课堂上,我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并抓住文章特点,挖掘空白点,引导学生基于文章语言的基础上,大胆地展开想象,。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语言训练:看着满院种下去的各种各样的花草,儿子的心里会说些什么。学生把对课文的理解、对儿子爱父的理解融入到自己的语言中。美丽的鲜花在春风的吹拂下竞相开放,阵阵清香迎面扑来,不仅高尔基欣赏到了,同学们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也似乎欣赏到了清香溢满园的鲜花。“同学们,你们现在就是高尔基,看着满院的鲜花,你想对自己的儿子说些什么?”问题一出,学生话匣子打开了,父子亲情自然流淌。我让同桌合作表演父子之间的对话,学生的兴致异常浓厚。

  二、联系实际,感悟“给予”

  在教学写信教子的环节,我设计了一个问题“结合实际或联系课题谈谈你对“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理解。

  让学生联系实际来感悟文本,把自已的情感带进文本,在与文本对话与碰撞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的感悟,是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的一个最佳途径。如,高尔基给儿子的那封信中,他用心良苦的一番至理名言,将对儿子的爱升华到更宽泛、更崇高的境界。为了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什么是“给”,什么是“拿”,我启发学生先默读信的内容,在感受深的句子旁写下自已的感想。再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真实事例,和同桌说一说我们自已的哪些行动或行为算是“给”。最后在班上交流自已对“给”和“拿”的理解。交流汇报时,有的学生说:“在家里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算是一种‘给’。”也有学生说:“我在班上做好班里的卫生也算是一种‘给’。”“在公交车上让座也可以称作‘给’。”孩子们,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要永远记住高尔基的这句——“给”永远比“拿”愉快!给予永远是快乐的,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快乐,带着这份沉甸甸的爱结束今天的课堂,走向今后的生活。

  三、写话训练,升华情感

  在教学最后的环节,我布置了学生代替高尔基的儿子,给高尔基写一封回信。联系信的内容,注意书信的格式。学生写的非常感人。有的孩子写到“爸爸,你在来信中告诉我不论在什么地方,都要给别人留下美好的东西—鲜花。爸爸,我记住你的话,在学校里和社会中,我都严格要求自己,为别人做力所能及的事。因为我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人生的意义在于风险,而不在于索取。”还有的孩子写到“爸爸,你在意大利要安心养病,我会照顾好妈妈的”听着回信,多懂事的孩子。还有的孩子,把鲜花盛开的那一段引用了进来,为回信增色了许多。小练笔,不仅让孩子明白了做人之道,更重要的体会了高尔基和儿子之间浓浓的亲情。带着情感回信,孩子不仅训练了文笔,更是上了一堂生动的亲情课。

  读文本,悟情感,明道理,孩子在扎实的阅读训练和写话训练中明白了语文教学的真谛,这份沉甸甸的大爱,将会影响孩子的未来,因为给永远比拿愉快!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 篇4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写了高尔基和他儿子之间发生的小故事,表达了高尔基对儿子深深的爱和他与儿子之间深厚的感情。

  这是一篇记事文章,但其中有两个描写景色的段落。而正是这两段景物描写,让我们更深地体会到那些花的美,感受到它们的确是美好的东西,深深地体会到高尔基为什么会因此而感到特别的快乐,为什么会从远方给儿子写去一封饱含深情的信——那么美的景色、看到美景想到了儿子,于是促使他写了这封信。

  高尔基将这种亲子之爱扩大了,变得更广博、宽泛。我指导学生通过4人小组合作学习信的内容,交流从信中读出的体会,谈谈自己的理解,也可以提出疑难处,大家一起来解决。我在巡视中发现问题,及时给予引导。从而使学生锻炼了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信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是:“给”,永远比“拿”愉快。一些学生举了班级、学校、家庭、社会上的有关“爱的奉献”的事例,说了自己的体会。还有几个学生并没有真正留心体会自己给予他人美好东西时的快乐。当今社会,每家都是独生子,致使学生自私、贪婪。让他们学会无私,仅凭一两句说教的大道理,想必作用不会太大。那这句话给我的启发是:只要你真诚地付出,别人受益自会回报,那你也将是多么愉快呀!老师认真负责地教育学生,定会赢得家长和学生的尊敬;医生妙手回春,救死扶伤,人们称他们为“白衣天使”;父母给孩子无私的爱护,也会在孩子的心中播下爱的种子。我体会到: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要尽我所能,给身边、周围的人,奉献一片爱心,留下美好的东西,才会更加快乐。根据我的理解,指导学生深情导读信的三个片段,创设父亲写信,儿子读信的情景。最终让学生体会“奉献、给予是快乐的”,“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不在于索取”的道理。我力争让每个孩子从心底升腾起一股自发为班级服务的思想,不是有位哲人这样说:播种思想,就会收获行动。让每个学生在老师、同学的关爱中自发自觉做好事,不求索取。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实际感受,使境界得到升华,这样才能真正理解“‘给’,永远比‘拿’愉快……”的含义。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有以下做得好的地方:

  1、我用抓重点词句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并理解文本,自读自悟(如你从中读到些什么?高尔基的儿子是个怎样的孩子?)

  2、教学语言简洁精练、及时总结,培养了孩子“不动笔不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

  3、激发学生想象说话,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课文内容得到延伸(如:高尔基的儿子载花时心理会想些什么?来到载满花草的芳草地,想象:所见、所闻和所感。)。

  4、在品读课文开篇采用“直奔中心”式,引领全文,讲读课文。

  5、在“说话训练”环节,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多读、多悟、多想、多说、多体验,使文章中心更加浅显易懂。

  6、在拓展环节——赠送书签时,让学生亲手制作、摘抄、积累名言佳句,并相互赠送。

  不足之处:

  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个情感丰富的人,才能体会文学作品的情感,从而引导好学生。所以,语文课堂上,教师必须以发自内心的强烈感受和栩栩如生的理解认同,启发学生进行富有感情色彩的读书,细细品味其含义,领略其精神,师生才有真心的互换,情感的交融,学生也才能更好地进入文学的境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倾注深情,激活了课堂,这就可能有教学的境界美。

  1、在用图片突破重难点时(理解第二个“美好的东西”),应配乐《爱》,突出课文“爱”的主题,掀起教学高潮。版书设计有重复字样(高尔基),应稍作改动。“赠送书签”环节,应就地取材,结合课后第三题的要求:摘抄自己认为值得积累的句子。也可作为书签内容,不要发散开来。

  2、说话训练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紧扣文本中心,练习说话,不要偏离“‘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一主题。

  3、课件出示“作业布置”环节,应及时复习书信的格式,用多媒体直观显现,为学生的课后作业减轻难度。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把总结积累的经验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努力上好每一堂课。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 篇5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文本是对话的基础和依据;学生是对话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主人;教师要在对话过程中合理调控,认真对待学生这个主体,充当对话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让对话的双方彼此走进对方的心灵世界,用情感激活情感,用心灵碰撞心灵,并努力用教师的真情打动学生,使学生在对话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获得心灵的洗礼。在执教《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时,我注意了对文本的情感把握、提炼、升华,让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心灵受到了一次强烈的震撼。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文字内容比较简单,但表达的情感却十分真挚。文章讲的是前苏联作家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几件生活小事,读后使人感受到了高尔基父子之间浓浓的深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全文围绕一个“爱”字组织材料,学生很容易能体会到文章前半部分中的“爱”—“栽花”中,只有10岁的孩子,却懂得怎样去关心父亲:经过长途奔波来到父亲身边后,“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读到这里,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儿子为什么会这样做?”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说“为了让父亲欣赏到美丽的花儿,心情舒畅。”有的说“为了让父亲不会感到寂寞,有鲜花陪伴。”还有的说“美化环境,使父亲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同学们自然而然地悟出了这是儿子对父亲的一份爱。

  而对于文章后半部分中的“爱”——父爱子,从“赏花”与“写信教子”都能够体现出来。怎么样让学生感悟到此时父对子的爱呢?如何触动学生的情感就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是人文性学科,语文教材是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的有效载体。此时我注意发挥教师在对话过程中“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他们有能力通过朗读来感悟文章所蕴含的情感,本课内容简单,事情又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这些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去品,让文本所表达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学生很容易理解这种父对子的爱。而文章的重点——高尔基写给儿子的信中所揭示的道理“‘给’永远比‘拿’愉快”,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文中明明讲的是“栽花”、“赏花”,怎么又变成“给”与“拿”呢?高尔基所谓的“给”,所谓的“拿”究竟指什么呢?对这部分的理解我设计了一座桥梁——用生活来解决,文本来自于生活,也应该回归于生活。我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读过的一些名言警句,如“人生的价值,在于付出,而不是索取。”再让学生品味课文,联系生活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体会。将课堂与生活紧密“链接”,使得学生的情感随之融入课文之中,让心灵与文本产生共鸣,明白“‘给’永远比‘拿’愉快”的内涵,同时也能领悟到这又是一种超脱了人间亲情之上的崇高的爱。

  学完了课文,我又进行了延伸拓展。“平时你又是如何爱你的父母,你能感受到父母对你的爱吗?”学生反应不一,大部分学生只能回忆起父母对自己的“爱”(生活上的关爱,为人处事的教诲之爱等)。而自己对父母的“爱”少之甚少。沉默了一会儿,我追问道:“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打算?”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思绪飘飞。“我要为下班的爸爸倒上一杯茶。”“我要学会自己洗衣服,减轻妈妈的负担。”“我要好好学习,少让父母操心。”“除了自己的父母,我还要关爱更多的人。”……听着孩子们稚嫩而又坚定的话语,我欣慰地笑了,因为我知道,他们已经领悟到爱的真谛了!爱是相互的,而爱的给予者远远要比承受者幸福多了。

  愿世间到处都充满爱!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通用5篇)】相关文章: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汇总05-28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优秀教学设计(带反思)06-29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后反思三则06-15

关于《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的课后反思06-26

苏教版五上《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课堂实录06-21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06-02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06-02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说课稿第二课时05-19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14课《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案例05-05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课文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