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学习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1-03-17 19:41:1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学习语文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习语文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学习语文教学反思

学习语文教学反思1

  长时间吃大鱼大肉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过分油腻的食物,往往最容易让人腻。可能起初还好,时间长了,就会食欲不振。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家常菜最养人。

  回想语文教学,今天一个目标教学,明天又是一个诱思探究,装扮缤纷,闪亮登场,不知吸引了多少眼球。可结果呢?流行一阵子,然后消声匿迹。语文教学还是少慢差费,效益不高,效果寥寥。

  有时候我想,有些事并不能一蹴而就的,是需要长期的积淀和操练的;有些事是不能走捷径的,任何投机取巧都是徒劳的;有些事是要踏踏实实的,不是一两个运动就能奏效的;有些事是需要平实的,任何华丽的外包装都不能触及它的本质的。

  而语文就是这样的一门课程。语文是一门语言课程,就需要一点一滴慢慢积累,要循序渐进,时时处处勇于实践。任何语言都是这样的习得过程。

  学习语文是有技巧,我并不否认,但任何投机取巧都是要不得的。语言的习得规律是:举多反一。有别于理科的“举一反三”。没有积累,大量的积累,要学好或叫掌握一门语言,那是不可能的。

  语文学习效果差,并不仅仅是方法的问题。如果一味追求方法的新颖,却忽视内容本身,那鲜有效果。我们做的事,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舍本逐末居多。

  学习语文是要沉下心来的,要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不需要追风和赶时髦的。

  其实,语文学习不外四字:听、说、读、写。

  扩而言之,也不多,就是会说话、会听话、会读书、会写作。

  而高考考的当下只有后两项,即会读书、会写作。

  所以,只要让学生会读书、会写作,那么应试教育的任务算是圆满完成了。我们只要像做家常菜一样,让学生好好读书,好好写作就行了。

  现在我们的方法很多,效果不好;封建时代的私塾教育被我们斥之为“死记硬背”,却大师频出。这些还不值得我们反思吗?我想,道理很简单,还是家常菜最养人。

学习语文教学反思2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

  看到这段文字,我不由地想到:现在的小组合作学习不就是“共生”效应的一种表现形式吗?现在越来越多的班主任在安排学生座次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配,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给每个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我一直都觉得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名老师要面对几十个学生,在平时的管理上难免会出现漏洞、有检查不到的地方,特别是在平时学生记作业、改错题、背诵上,有很多同学钻空子,完不成老师交给的任务,进行分组后,组长就充当“小老师”,能够随时监督组员学习,哪项任务不完成都能被查出来,这样使不学习的学生没有空子可钻,作业也都能完成了。另外,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形式,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平时上课时每个班总会有那么几个学生不主动学习或开小差、或玩东西,小组合作学习以后,上课时每一个环节都会有组长进行检查组员监督,不会的问题小组内的同学就得给他讲,大家都等着他,如果每次都这样那个学生自然会觉得很没有面子,这样不学习的学生也会跟着学,而且进步很大,教师再加以鼓励,学习积极性就高涨起来,成绩自然也会有所提高。小组内的同学共同学习,互帮互助,一起体验探究的乐趣、分享学习的快乐,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然界里的那种“共生”效应。

学习语文教学反思3

  想飞也需要翅膀,课改需要理论指导,那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谈到儿童教育时曾提出过“六个解放”:

  一、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

  二、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

  三、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

  四、解放儿童的嘴,使他们能说。

  五、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扩大认识的眼界,取得丰富的学问。

  六、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有一些空闲消化学问,并且学一些他们自己渴望学习的学问,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他道出了教育的本旨。

  我校的小组合作学习恰巧符合上述理论,关键词是“解放”不仅仅是解放老师更重要是解放学生。使学生能想、能干、能看、能说、能获取、能消化(自主、互助、交流、提升)。具体到课堂上就是“构建”“生成”,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课堂不是单纯获取知识、不是加剧两极分化、不是单向传输、不是被动接受、不是呆滞、木然。而是把书本的间接经验重新“构建”“生成”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传统的课堂注重知识的被动传输,自主合作的课堂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是在探求解决知识的技巧。以语文教学为例:在被动传输的课堂模式下,学生一遇到阅读题和作文题就无从下口,老师在课堂上援疑质理百般解释学生依然迷茫,即使老师告诉了他们答题的一些技巧也如过往烟云。什么让他们失去了思考?

  我在反思!如果学生是在自主、互助、交流、提升过程中自我生成答案,在课堂上充分“解放”,哪怕最初的答案并不完整,至少他们体验到了过程。这时的教师就像126策略中提到的要发挥好主导作用,一方面要适时穿插必要的点拨、补充或作必要的强调和提醒,包括流程控制,如停下来,让学生对教学重点进行即时巩固、内化。另一方面,要随即板书本节课的知识框架、知识要点。

学习语文教学反思4

  对语文教学活动中合作学习的几点反思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新课标还对合作学习的重要作用作了说明:“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改的一个亮点,有力地挑战了教师的一言谈的专制,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培养了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安静”的课堂也一下子“热闹”起来,但在这些坐位变换和热闹场面后,合作学习是否真正发挥了它的功效,是否真正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呢?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发现了以下问题。

  重“合作”轻“自主”。

  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五册《三袋麦子》一文时,我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讨论:“小猪、小牛、小猴谁的做法最好?”布置完后学生开始讨论了,可当我参与其中时学生的表现令我大吃一惊,他们很多时候都在互相推诿。你让他先说,他让她说,并没有陈述有关学习的内容或见解,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几分钟过去了,有的组还没有确定谁来发言,谁做记录,没有开展有实质意义上的学习。有的小组一直由学习好的同学唱“独角戏”,而其他人则无动于衷,充当看客。

  反思: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关注怎样设计教学过程,怎样突出教学重难点,怎样设计板书,教学设计很大程度上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而已,但这对于学生来说,未必都有用,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样的教学必然是低效的。而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一种基本途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思路和别人共享,而且学生更多地拥有自由组合、分工协作的机会,拥有评价和讨论他人观点的机会及空间和时间。所以,教师必须深入思考以下问题:

  (一)如何让学生进行合作,开展有意义的合作,教师如何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例如角色的分配,根据个人个性、特长等开展合理的分工,给所有学生都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等等。没有经过训练的合作小组是散乱的,这样的学习肯定是失败的,最起码对大多数学生是没有效果的。合作学习决不是学生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训练。每一个人都需要在无数次反复演练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或者说去适应某个角色,比如进行记录,代表小组发言,等等。

  (二)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和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学得生动活泼,尝试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进行交流,既能发现与自己不同观点的解决问题方式,又能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真正发挥团体的合作精神。在交流时,还应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让学生简要记录别人发言的主要观点,并与自己的想法进行比较,告诉学生不认真听取别人意见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逐步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的习惯。

学习语文教学反思5

  历时一个月的小组教学活动圆满结束了。组内老师课前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相互研究。相互启发。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我们的语文课堂以《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为指导,不断学习、理解、参与和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力争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激活课堂放飞心灵

  在三节语文课上老师都运用图片,等课件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营造了生动、活泼、开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进入一种“乐之者”的美好学习境界。同时,使学生身临其境,扩大了视野,体现了“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语文课就要让学生读书,变着花样让学生读书,兴趣盎然的读,卓有成效地读,让学生读准、读通、读懂、读好。

  赵凤岩老师讲的是第9课《猫》。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钻研教材,力求体现课标的要求。她能利用丰富的语言,各种各样的图片,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注重从课文的整体感悟,到理解课文的重点段,最后到整体。训练学生练习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的有关词句。注重变换各种形式培养语感。同时在课堂上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王慧燕老师在这次小组教学中讲的是《鸟的天堂》一课,这是一篇老课文,围绕着作者两次经过一棵大榕树所看到的不同景象,从而赞美了这棵榕树是鸟生活的乐园。在这节课上她能从整体入手,走入文本,感悟语言时能引导学生品词品句,抓住重点字、词去理解。能有效地借助多媒体设施辅助学习,通过展示大榕树和众鸟纷飞的图片,以及相关资料进一步理解了榕树的茂盛及鸟儿们热闹的景象。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特别是配乐朗读,把学生带入了美的境界,更好地感悟了语言。

  金静老师小组教学及邀请课的内容是<<买小狗的小孩>>。这是一篇新课文。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对“小男孩为什么用同样多的钱买一只小瘸狗”这一题的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整体导入,利用边读边标画边写批注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小男孩是如何理解这只小瘸狗的,课件的适时应用帮助学生层层深入体会小男孩正直善良,有极强的同情心和爱心。并引领学生三次与文本对话,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每节课的教学过程层层递进,学生读书、思考、回答,时间充裕,交流充分,每节课都注重了理解课文;训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语言。

  二、收获与体会

  通过小组教学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学生每天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课堂上度过,课堂也是师生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这样,教室应该成为师生求知和探索、交流和合作、学习和成长的场所,语文课堂更要向着幸福的理想境界进发。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遵循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必须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文本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整合起来,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感悟”与“对话”共舞,“激情”与“智慧”齐飞。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语文课才能真正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学习语文教学反思6

  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授教学一样,合作学习模式同样需要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合作学习模式下,需要预设学习目标,选择有价值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将原来由教师主讲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语言表达、语法特点等知识点,通过组内、组间探究、交流、分享等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之达成。

  要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合作学习的情境创设尤为重要。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及媒介的广泛应用与普及,为情境创设提供了更好的物质环境。可以通过音乐、画面等元素应用于教学课件中,创设学习氛围,使学生较易进入教学情景。例如,在古文教学中,在布置课前预习题目时,可引导学生自行了解文中主要主人公的人生传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将课前预习的主人公人生联想至一首诗词、一个歌曲,将这些相关素材加工并植入于教学课件中,既能激起学生的认同感,又是对学生的探究式合作学习成果的一种肯定。

  有效的小组这一问题的解决,要依靠几个关键点的把握。

  合理分组

  在一般情况下,中学语文教学“合作学习”采用交叉分组形式。在交叉分组中,要充分重视和凸显不同层次学生的角色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学习目标及任务。其中,对于优等生而言,在多数情况下可委以本组组织者的角色,除积极表达对问题的看法和意见外,更重要的是组织组内成员围绕目标共同学习,充分发挥组织者的作用,不是简单地为本组问题找到答案,是组织和协调本组全部成员,共同探究问题共同得出结论。对于中下生而言,在优等生努力创设的共赢氛围中,要积极发言,主动学习,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优先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学习成果,体会合作学习带来的成功体验,久而久之,这种横亘与优等生与学困生之间的合作藩篱就会被合作的氛围逐渐消弭甚至消除。

  交互感应

  合作学习必须激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借助情境教学的吸引力和教师情感的推动力,达成组内认知与情感互相渗透。为更好地实现交互感应,提高组内成员的共同目标达成的同步性,对于学习成果可尝试分工汇报的形式。汇报学习成果时,组内成员按照及分工又合作的方式(分工——每人负责阐述自己负责的部分,合作——将本人学习成果融入整个学习小组的成果之中),以达成自我知识的构建及合作学习成果的双重实现。

  科学管控

  合作学习模式必须重视引导,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笔者认为,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综合素质等特质,尝试选用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为组内核心,对于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选择值得信任组织能力强、时间把控能力强的学生作为本组的主核心,对于普通难度教学目标的合作学习,可以尝试选用中等生、甚至下等生作为组内的组织者,不求组织者成为本组学习的核心,但求锻炼其组织能力及探究能力,在提升素质能力的同时,用实际行动激励中下生,形成共同进步的长效机制。

  在组内合作的基础上,各组将讨论的过程及解决的问题在组与组之间或全班范围内作交流沟通。在合作学习结束后,中学语文教师要利用组间、组内的学习达成及过程情况,进行系统的总结提高。在总结时,要尊重个体差异,并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感情或意见。

学习语文教学反思7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苏教版的特色,而习惯则是日积月累的细节。它远远不是一堂课能教完的,不仅要督促孩子形成新的好习惯,更要将原有的好习惯保持发扬。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逐渐养成。

  “不懂就问”是学生平时在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疑问,向他人请教。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认识到“不懂就问”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知道如何做到“不懂就问”。我在教学中不仅仅与学生讨论了“不懂就问”这个学习习惯的内涵,更注重于对他们自身的研究。经过不同形式的“问”这一主题的讨论,使学生们知道了不开口也可以问的,这就从另一角度思考了这个问,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特征。为不同性格的孩子打开了一扇扇“问”的门窗。最后,组织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讨论:我是否有勤学好问、不懂就问的事例?该怎么做?根据学生的讨论,及时给予评点、指正。

  “勤于搜集资料”是学生在阅览室、学校图书馆查阅资料,通过相互交流、上网、参观有关展览、采访等方法搜集资料。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知道搜集资料的重要性,知道搜集资料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在公共场所查阅资料要注意言行举止文明,保持教室安静,还要注意爱惜资料。如果资料不是自己的就不能剪贴,但可以将需要的资料抄录下来或者复印下来加以保存。还要注意做好资料的交流和展示。

  我想,习惯的培养需要一个科学有序的过程。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遍,指点一番,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要待技能技巧在受教育的人身上生根,习惯成自然,再不会离谱走样,那才是终结”。所以讲说和指点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学生多多练习。

学习语文教学反思8

  今天陈老师和黄老师的两堂识字教学研讨课给了我们许多启示。两位老师课堂教学基本功扎实,教态亲切自然,语言简洁又富有童趣,教学环节流畅,过度自然,课堂调控能力强。而且,新课程理念已深入她们心田,两堂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新课程的识字教学要求是“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目的是让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多地识字,以便及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培养阅读能力,丰富知识。所以教学中要力求让学生做到该认的字能认得牢固,该写的字能写得正确。如何让学生在40分钟内认识这些生字,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朗读儿歌,两位老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课堂教学表现出如下特点:

  一、创设情境,为识字搭建平台

  1、课堂教学中展现生活的情境,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习情绪倍增。陈老师利用课文图片,黄老师利用录象来再现学生校园生活,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边感受操场上的热闹场面,边学习生字新词,边认识事物边进行语言训练,这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把识字与学生生活、识字与认识事物、识字与学习语言结合起来,使静态的、零碎的汉字依附在一个完整的活动的事件中,使汉字拥有了灵性。这样的教学既有利于汉字的识记,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事物的能力。

  2、设计有趣的游戏活动,能提高学习兴趣。两位老师都能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的活动,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1)复习环节,陈老师采用音节和熟字的漂流活动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黄周琴老师的几个闯关游戏,尤其是“生字足球赛”新颖刺激,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2)认读生字新词时黄老师的“跳高”游戏既检测了学习效果,又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活动设计又与学习内容紧密结合,非常巧妙。(3)课中安排的“你演我猜”、“我拿你说”、“对儿歌”等都能让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学习,这样识字效果会事半功倍。(4)有趣的课中操能根据课堂学习内容来编排,既起到了调动学生情绪、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又有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真是一举两得。

  二、形式多样的复现,提高识字效率

  要想取得理想的识字效果就要多次的复现,俗话说:一回生,二回熟,多次见面就成了好朋友。课堂教学中就要保证时间充裕,形式多样,全体参与。

  1、多读两位老师都重视读的训练,内容上,有借助拼音和去掉拼音读,有读生字、读词语和读儿歌的;形式上,有自由读、指名读、领读、齐读,有开火车读、同桌合作读,有男女生赛读、师生对读等,在多样的朗读中汉字多次复现,不断强化字音和字形,有利于汉字的识记,而且培养了语感。黄老师还采用感情朗读和快板两种形式指导朗读,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2、多种游戏“你演我猜”、“我拿你说”、“我说你拿”“词语分类”等游戏,不仅帮助理解意思,而且强化字形,这样看的次数多了,也自然认清了字形,读准了字音。

  3、及时复习巩固根据儿童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刚刚认识的字一定要在以后的两三天中及时复习加强巩固。两位老师非常注重复习,如“学过的字还有哪个也是单人旁?”、“你还知道哪个字也是口字旁?”、“‘课’给它找个朋友”、“‘真’还能说‘真’什么?”等,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在口头组词中,在生活的各种场合,留意生字的复现,做巩固生字的有心人。

  三、渗透学习方法,培养识字能力

  1、尽管学生识字才刚刚起步,但两老师都十分注重识字方法的渗透,陈老师的归类识记法、猜字谜识字法,黄老师的找朋友组词识记法等都能学生识字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逐渐地,学生一定也会自己编字谜猜字谜,也会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记字形。

  2、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如:你会记哪个字?、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等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3、黄老师设计“身”的演变过程,不仅让学生用会意的方法记住“身”,而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汉字的热爱之情,更使学生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

  四、写字指导到位,加强板书示范

  写字是小学,特别是低年级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虽然是电脑时代,但仍需要把字写得规范、端正、美观,这不仅是交流的需要,也是提高个人文化修养和民族素质的需要。因此,两位老师十分重视写字指导,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和板书示范,把每个字一笔一画的起笔、止笔,一笔一画的占格、占位,每个字的间架结构,每个部件的高矮肥瘦,部件、笔画之间的穿插挪让等都交代得清清楚楚,边讲解边示范,然后让学生写字,课内保证了写字时间。这样每节课有3——5分钟时间写字,细水长流,一定能提高学生写字能力。

学习语文教学反思9

  20xx年11月,我到云南省景洪市民族中学调查访问,看到初中年级课堂上学生人手一份统一制作的“预习表”和“单元整合表”,顿时眼睛一亮:我到过不少地方,参观过不少课堂,或许还是孤陋寡闻吧,从没有看到学生学语文以表为据、以表助学的情况,现在竟然在边境地区的学校看到了。尽管这所学校招收的都是少数民族学生,学生的语文基础不是很好,但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语文教学改革上做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听课时,看到学生发言非常踊跃,问题回答得非常实在,不像其他地方的公开课那样花哨,那么,这种有效教学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学习表呢?

  还是先来看一下这两份学习表吧:

  这种学习表益处良多。

  首先,这种教学方式,与绝大多数无表可依、无表为助的课堂教学相比,是一大进步。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有具体目标、明确任务的学习和无目标无任务的学习,效果是大不一样的。在无目标无任务的情况下,不管学习者怎样努力,都不可能比有目标有任务的学习者做得更好。而且,长期以表助学,学生形成心理反应定势,可以训练得更加熟练、快捷,学习会进步得更快。据我了解,至今为止的多数语文课上,学生都是在课堂上“现场进入”课文的,在家里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和心思预习课文。那么,学生一表(预习表)在手,课文预习是不是变得更容易、更有效了呢?我们总在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发愁,由景洪市民族中学的教学经验可以悟到:效率产生于课堂之外和学生主体之中。如果真正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使其知道在课外时间里没做什么、将要做什么和已经做了什么,进行自我发问、排忧解难和检测评价,那么学生可以“提前进入”课文,在课堂上“已知”多些,“未知”少些,这是不是为解“效率”难题提供了一种思路呢?

  其次,这两份学习表本身也颇有可圈点之处:表一注重语文学习的基础训练(问1、问2),注重探究式学习(问3),注重总结式学习、开放式学习(问4),微观指导和宏观指导相结合,打基础和发展个性相结合,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精神;表二注重整合式学习(问1),注重基础训练(问2、问3),注重个性化学习(问4),也同样体现了新课程的精神。

  当然,这两份学习表也还有值得商榷之处:表一似未明确提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学习任务,这就多少减弱了新课程的意义;问2把多音字单列为一个重要的预习任务,学习面太窄;问4是学习总结,不是预习,与“预习表”不相符。表二列举的四条,似是全面,实有遗漏:看重写作方法,缺了阅读方法的体会总结;看重知识、能力和方法的学习,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看重读写,缺了识字写字和口语交际的要求。而缺的这些都是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另外,缺了个人学习进步和学习不足的总结分析,新课标提出“客观地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就是针对教学评价说的。

  不过瑕不掩瑜,这两份学习表很适合景洪市这样的边境地区学校。当然,对其他地区的语文教学也很有借鉴意义。

  将原表翻新改造一下:

  需要说明的是,对旧表的翻新改造依据的是新课程的精神:一是提升目标,二是拓展视野,三是尽力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既实现一种现实的教学,又追求一种可能的教学或理想的教学。新表比旧表的表达更全面,学习难度也更大了,实施起来会不会有困难?不要紧,这样设计是想把学习领域伸展得更远,让好学生有更大的发展余地;同时,又不要求所有学生做满这些问题,如果实在有困难可放弃某些项目。还有一点要说明,语文课预习、复习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以上新旧两种学习表未必是最好的,各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制订更加适用的学习表。最后还得强调,有学习表比没有学习表的教学效果更好,这是不容怀疑的,老师们不妨试试。

学习语文教学反思10

  我语文老师做了这么多年,还不知道语文课堂是什么,语文怎么教,这是本源的原生态,浑浑噩噩地就过去了。过去我的语文课堂,学生没有真正学习。所以,要把原本的课堂还给学生。有个“小马过河”的故事,我们上第一堂课的时候,和“小马”过河的心情是一样的,教过后,和“小马”一样,每次过河后,都在不断完善,优化过河的过程,通过每节课后,我们都有收获。“小马”过河的想法一直不断地改变,不断地优化,成为“小马”过河的新途径。

  一、转变观念,换个角度做教师,让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新基础教育的灵魂。因此课堂就要真正成为一种探究、发现、创新、成功的体验的历程。学导,先学后导。我们到底怎么先学后导。先学,学会学习。怎样学会学习。先学后导是个方式,中心是学会学习。所以,在每个年段,按学段的不同安排合适的学导,不是僵化的,要灵活机动地看这个事情。我在想要学中有导,导中有学,让学生知道要做什么,能够主动学习新知识。

  二、课堂准备:不妨蹲下来

  新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学的最佳手段,在于培养学生运用恰当的方法去主动认识客体,在认识客体中最终掌握方法去进行再创造。我们教师要做好学习方法的示范,有针对性地设计学法训练;在各个环节上指导学生,并对学生提出相应的方法要求。在《小柳树和小枣树》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先学一些什么,没有目标不行,“先学”让学生先做“学习指导”,让学生有目标、有方法地去学,比如:你还能用这个词组词么?你是怎样辨别词语组词的。“先学”这一块就是留在读第一遍文后去做的。让学生一提出问题的先学,就会自问:“你看到课文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你有什么感想,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课文,你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这样,老师一点拨,学生学习,怎么去学这个问题,让学生认真地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学习态度后,认真去学,老师再结合新课标的要求进行导学。这样以学生为主体,学情的把握就多了。

  三、课堂引导:明目的,教方法

  要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意识,自主思维、自主学习,首要的必须结合学科特点让学生明白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学。这就需要教师在学习程序、学习方法、学习要求上进行指导,要求学生按照既定的学习规程进行训练和实践,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先画后导。我在《小柳树和小枣树》这节课中让学生画出小柳树和小枣树的对话,并找出描写二者姿态的句子,让孩子学习后让孩子去读,读完后,你把读后感交流出来,孩子们层次不一,这些就是我们以学定教的基础。

  四、课堂生活:与生活世界沟通

  书本世界是语言符号的世界,而生活世界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世界,是由一系列鲜活的事实和生动的直观的感受建构起来的世界。因此,教师在任何备课活动中,都必须仔细思考学生在有关本节课的知识方面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那些现象与此有着密切的联系,让学生逐本求源,真正实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统一,从而启发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从已知中悟出新知,从书本上的知识、道理联系的社会的知识和道理。

  五、会倾听,善引导

  学生的生命体验、自主学习,因人不同,思维的角度、深度、领悟的境界、质疑的方式也迥然各异。所以,我们教师要学会倾听,敏锐地感受、准确地判断随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握教育时机,及时做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引燃课堂生命的火花。这种火花是学生思维的闪现,老师引导得方,就会形成燎原之势,开阔学生的思维。

  总之,语文学习本身就是一种重感悟而轻结论的过程,学习的中心是学会学习,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深浅,是由他们的知识底蕴为基础的,只要有感悟,就有提高,火花是他们感悟的外化。

【学习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反思06-08

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反思、06-05

语文《翠鸟》教学反思04-29

语文复习教学反思04-02

语文听课教学反思11-11

语文白杨教学反思10-12

语文《鲸》教学反思10-01

语文猫教学反思08-26

语文草原教学反思08-20

语文《穷人》教学反思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