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幼儿园大班教案

时间:2023-10-21 09:26:58 幼儿园教案 我要投稿

幼儿园大班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大班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园大班教案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以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片作为操作材料,借助拼图、搭房子等情境引导幼儿感知图形之间的组合关系。虽然在这样的活动中大班幼儿也有参与的热情,但总感觉活动缺乏新意与挑战性。

  最近班上的幼儿热衷于玩一种叫汽车迷宫的玩具,这种玩具由游戏板、建筑块、一辆红色轿车和多辆警车组成。游戏玩法为:将建筑块搭成高低不同的房子,布置在游戏板的不同位置,以形成不同布局的小区,红色轿车为被小偷偷窃的汽车,警车则要在小区里严密堵截红色轿车,不让它逃离。这种玩具给了我启发,我想大班幼儿对追逐、抓捕坏人的情节非常感兴趣,如果将深受幼儿喜爱的黑猫警长形象与有趣的抓坏人情节结合起来,定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基于这样的想法,我设计了“警车巡逻记”这个活动,以帮助黑猫警长抓捕小偷为情境进行图形组合的教学。为了让整个活动更富有挑战性,我在设计小区地形图时蕴含了让幼儿探索多种图形组合方式的教育目标,这对于拓展大班幼儿的思维能力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目标:

  1.能按照小区地形图的要求选择适当的图形进行组合匹配。

  2.能探索出多种图形组合方式并记录。

  3.能积极动手动脑,感受拼图的乐趣。

  准备:

  1.教具:地形图,六张不同颜色的警车巡逻区域图。大记录单。

  2.学具:人手六张不同颜色的警车巡逻区域图,小区地形图,记录单,彩色笔。

  过程:

  一、学习按照小区地形图选择单张警车巡逻区域图进行填空匹配

  1.以故事情境导入,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师:动物王国最近出了一件怪事,大家放在小区里的汽车常常莫名其妙就没了。黑猫警长为了保护大家的安全,决定购买警车加强巡逻。黑猫警长购买了几辆警车呢?

  2.出示图一——六张警车巡逻区域图,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它们的外形特征。

  师:黑猫警长购买了几辆警车?(六辆。)你怎么一下子就看出来是六辆警车呢?(有数字。)这个数字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警车的编号。)

  师:每张警车巡逻区域图上都有一些方格,一个方格表示一块地方。你知道1号警车需要巡逻几块地方吗?还有哪辆警车也是需要巡逻四块地方的?3、4、5号警车需要巡逻几块地方?

  师:这六辆警车的巡逻路线都相同吗?有没有巡逻路线和巡逻地方都相同的警车?

  3..出示图二,引导幼儿根据图中空缺的地形,选择合适的警车巡逻区域图进行匹配并覆盖。

  师:这里有个小区,黑色的地方表示楼房,白色的地方是需要巡逻的空地。想一想,这个小区适合派哪辆警车去巡逻,要求将每块空地都巡逻到。

  (请个别幼儿上来操作,集体验证是否正确。在这次操作中,教师可引导幼儿发现适当地旋转相应的警车巡逻区域图,就能让它与小区中的空地完全吻合。)

  二、学习运用两张警车巡逻区域图进行组合并填空匹配

  1.出示图三,引导幼儿观察与讨论。

  师:这里还有一个小区,我们来看一看它需要警车巡逻的空地有几块?派一辆警车够吗?你觉得需要几辆?哪两辆警车合作就能完成巡逻任务呢?

  2.请个别幼儿操作并集体验证。

  三、探索多种组合方式,完成小区巡逻任务

  1.出示图四,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黑猫警长接到报告,有一个形迹可疑的人开着一辆红色汽车躲在小区的角落里。这个小区很大,黑猫警长不知道该怎样安排巡逻警车。现在请小朋友帮忙想办法围堵这个可疑的家伙,并且将想好的办法记录下来。

  2.出示记录单(图五),引导幼儿观察。

  师:左边是小区地形图,右边有三排数字。第一次,你是用哪几辆警车巡逻围堵住小偷的,就在第一排相应的数字上画个圈。黑猫警长希望每辆警车都有机会出去巡逻,所以请你们多想几种方法来围堵小偷。如果你们想出了第二种方法,就在第二排相应的数字上画个圈。看谁的方法多,而且记录得正确。

  3.幼儿操作,教师注意观察幼儿的拼图方法与其记录方法是否一致,鼓励幼儿想出多种方法完成任务。

  四、展示与交流

  1.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方法并进行集体验证。

  师:谁来介绍自己的方法?这三辆警车真的能围堵住小偷吗?哪些小朋友也用了这样的方法?请拼给大家看一看。(集体验证后教师将所用警车的编号记录在大记录单中。)

  师:还有谁的方法和他不一样?你用了哪几辆警车?谁也用了这样的方法?(集体验证后教师将第二种方法记录在大记录单中。)

  师:我们一起看看还有哪辆警车没有出来围堵小偷?你们能不能让它也参与到这个任务中呢?谁有办法?

  2.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共想出了几种围堵小偷的方法?是不是只有这几种方法呢?我们下次再来想更多的办法。今天我要将这张记录单带给黑猫警长。它一定非常高兴。谢谢小朋友!

  反思:

  大班数学活动“警车巡逻记”经过多次修改,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这一过程中,笔者体会到以下几点很重要。

  1.巧妙的教学具设计

  首先,不同颜色的警车巡逻区域图便于幼儿区分。在最初的设计中,巡逻区域图片的颜色是相同的,虽然每张卡片上也标有数字,但不够明显,幼儿记录时容易发生错误。于是,我将警车巡逻区域图设置成六种不同的颜色,把它们放在白色地形图上显得非常醒目,幼儿很容易区分。

  其次,能活动的警车编号牌便于幼儿辨认数字。在操作过程中,由于幼儿要不停地摆弄、旋转警车巡逻区域图,导致卡片上的数字常常发生倾倒翻转的现象,不利于幼儿正确辨认数字。因此,我在编号牌正反两面都标上数字系上绳子,并粘贴在警车下。这样,无论幼儿如何旋转,都能让数字保持直立状态。

  第三,简明实用的.记录单有助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实现教学目标。为了突出教学目标,降低记录难度,我在记录单上提供现成的数字,幼儿在记录时只要在相应的数字上记录所用的警车编号即可。考虑到有多种解决方法。因此记录单上有三排加了方框的1~6的数字。只提供三排数字是因为我班中等能力的幼儿大都能够想出2~3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弱的幼儿至少也能想出一种方法,不会产生太大的压力,而能力强的幼儿则可以用两张记录单记录更多的方法。另外,我还在每行数字外加上了方框,以提醒幼儿不要错行记录。

  2.循序渐进的环节设计

  在该活动中,我设计了四个环节来帮助幼儿由浅入深地进入角色,以帮助黑猫警长解决问题。

  首先,认识警车巡逻区域图。知道图上的数字表示警车编号,观察比较每张警车巡逻区域图的外形及方格数量。

  其次,了解规则与玩法。第一张小区图是帮助幼儿认识地形图,知道通过适当地旋转警车巡逻区域图能使之与巡逻地点完全匹配:第二张小区图是帮助幼儿发现两张警车巡逻区域图通过组合可以匹配空地较多的小区:第三张小区图是引出最终任务——用三张卡片组合围堵小偷并进行记录。

  第三,独立操作,解决问题。在这个环节中,幼儿通过实际操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做的是:关注幼儿的拼图方法与记录方法;鼓励幼儿尝试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给予无法解决问题的幼儿一些提示,让他们也有机会获得成功。

  第四,介绍方法,集体验证。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幼儿相互交流、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解决的方法。如果幼儿能力强,还可以发现这些方法中隐含的规律:如空地有十个方格,某三辆警车的巡逻图合在一起正好也是十格:因为4号和5号警车巡逻区域图完全一样,因此4号(5号)车替换成5号(4号)车是可行的。当然,这要看幼儿的实际能力,对于能力一般的幼儿来说,只要交流多种方法并进行集体验证即可。

  3.先做加法再做减法

  教师不仅要善于做加法,也要善于做减法。所谓的加法,是指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梳理出该活动内容可被挖掘的所有教育元素。如该活动包括学习多种图形组合的方法、探索记录警车围堵小偷的方法、发现解决方法的规律,等等。所谓的减法是指教师对若干教育元素进行筛选,留下符合幼儿能力水平的内容,删去超越幼儿能力范畴的内容,即使是教师认为很有意义和价值的内容。在原先的设计中,我试图让幼儿既记录警车的编号,又记录警车巡逻区域图排列在小区中的位置,结果给幼儿带来了困难。他们既要面对图形组合的新问题,又要面对双重记录的难题,从而未能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我们要善于做减法,聚焦教育目标,努力追求教学的有效性。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幼儿能通过欣赏音乐,感受乐曲的意境,尝试用优美协调的动作来表现,情绪与乐曲相吻合。

  2、在老师的启发下,能听辩出乐曲的曲式结构是ABA结构,并能根据结构用不同的动作表现出来。

  3、体验乐曲的优美和随音乐表演的快乐。

  4、体验自主替换歌词的愉悦情绪。

  5、初步感受歌曲中亲切的情绪,用亲切的语调唱歌。

  活动准备:

  瑶族的服饰图片或实物;有关光碟

  活动过程:

  一、播放光碟,幼儿观看

  1、 瑶族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都穿什么衣服?

  2、 全体小朋友学一学瑶族舞蹈的典型动作

  二、欣赏:瑶族舞曲

  1、 整首欣赏后提问

  ① 你听了这首乐曲有什么感觉?

  ② 这首乐曲有几段?每一段的旋律一样吗?哪些一样,哪些不一样?

  2、 分段欣赏

  第一段(A段):旋律优美柔和,速度较慢,表现了瑶族姑娘翩翩起舞的景象。

  第二段(B段):旋律欢快跳跃,富有动感,是瑶族的小朋友在狂欢。

  第三段(A段):回到全曲开始得意境。

  ① 每一段欣赏完后,幼儿了解了旋律后,随音乐用动作表现。

  ② 幼儿进一步了解ABA段落结构的形式。

  三、幼儿随音乐表演

  1、 不要求动作到位,只要能随音乐节奏表现,情绪与乐曲吻合即可。

  2、 感受瑶族舞曲的民族风格,进一步感受ABA结构特点。

  活动反思: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感受与鉴赏式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幼儿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应激发幼儿听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并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幼儿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幼儿对音乐作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与感受。

  通过对瑶族舞曲的学习,弘扬民族音乐文化,让幼儿感受音乐、鉴赏音乐,用音乐教育来培养幼儿热爱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正确的道德观念与高尚的生活情操。

  小百科:瑶族,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民族语言分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3

  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学习描述月亮变化的语句。

  2、初步了解故事中比喻手法的运用。

  准备:

  自制夜晚天空的背景图,月亮变化图。

  过程:

  1、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活动。

  “有时圆圆像个盘子,有时弯弯像只船,要问这个是什么?晚上抬头向天看。”

  2、教师完整讲述故事一遍。

  这个故事题目叫什么?故事里说了件什么事?

  3、教师运用图片讲故事,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1) 月亮姑娘为什么要做衣裳?

  (2) 月亮姑娘为什么三次都没做成衣裳?

  (3) 月亮姑娘她是怎么变的.呢?

  4、教师利用教具再次讲述故事。

  月亮姑娘是怎么样变化的?(引导幼儿学习月亮变化的词句。如:细细的、弯弯的、好像小姑娘的眉毛。好像弯弯的镰刀等。)

  5、向幼儿介绍故事中的比喻手法。

  (1) 故事里把月亮姑娘比作什么?这样的比喻好听吗?好在哪里?

  (2) 你有观察过月亮吗?你觉得它像什么?启发幼儿晚上观察月亮的变化并用图画作记录。

  附:故事 夜晚,月亮姑娘出来了,细细的,弯弯的,好象小姑 娘的眉毛。凉风吹得她有点冷,她就撕了一块云彩裹在身 上,月亮姑娘想:我还是找一位裁缝师傅做件衣裳吧。 裁缝师傅给她量了尺寸让她五天以后来取。过了五天,月亮姑娘长胖了一点儿 好象弯弯的镰刀她来取衣裳了,衣裳做得真漂亮,可惜太小了,穿在身上连扣 子也扣不上。 裁缝师傅决定给她重新做一件,重新量了尺寸,让她再过五天来取。五 天又过去了,月亮姑娘又长胖了一点,弯弯的象只小船。她来取衣裳,衣裳做 得更漂亮了,可惜月亮姑娘连套也套不上。 裁缝师傅涨红了脸,说:“我只好重做了。”又是五天过去了,月亮姑 娘来取衣裳,裁缝师傅看到月亮姑娘变得圆圆的,象一只圆盘那样,吃了一惊:“啊,你又长胖了!”裁缝师傅叹了一口气,对月亮姑娘说:“唉!你的身 材量不准,我没法给你做衣裳了。” 原来,月亮姑娘每天都在变化,所以她到现在还穿不合身的衣裳。你 看,白天太阳公公出来了,她不好意思出来,只虽顺晚上才悄悄地露面。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继续学画半圆形、用添画的形式或重复图象的方法把画面画满。

  活动准备:

  蜡笔、纸、课件活动过程:

  介绍内容,引导观察出示课件并提问:这是谁?小刺猬的身体是什么形状的?它的身上有什么?有什么用?(刺可以用来刺食物,又可以用来抵挡敌人,保护自己)、以故事的形式,引出主题。(课件)小刺猬来到树林,看到树上有许多果子,可是它不会爬树,正在这时,风姑娘帮助它把果子吹了下来。小刺猬想把果子被回家,就在地上打了一个滚,把鬼子插在刺上,然后就回家了。

  教师示范小刺猬背果子的时候,肚子直直的还是平平的?(平平的一条直线)弯弯的背在肚子的上面(画一条弯弯的`弧线)果子是怎么背上去的?(插在刺上)、请幼儿上来示范、创作要求小刺猬看见地上还有许多果子,请小朋友帮它多找一些刺猬一起来背果子,把所有的果子都送回家。

  讲评、结束小刺猬请了这么多的朋友不停的背果子。把果子送回家,吃也吃不玩,准备明天请小朋友一起来吃。

  活动评析:

  有的幼儿半圆的不是很好,不过,他们的直线画的还行,基本 画的挺直。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掌握人际交往的方法,激发幼儿自由交往的愿望。

  2、了解名片的功能,初步尝试设计名片。

  3、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发挥幼儿的创造力及想象力。

  活动准备:

  1、彩色卡纸、手工纸若干张,绘画工具、胶水、废旧材料、记号笔,小粘贴,照片每人一张

  2、课件、磁带、电视

  难点:

  初步尝试设计名片

  过程:

  一、导入:找朋友的乐曲,带领幼儿做律动入场

  二、

  1、观看课件(1),引出主题,请幼儿观察大人们是如

  何交往?

  2、观看课件(2),

  ①讨论名片的用处、样式(相同处和不同处)及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②并在每一幅图片出示时,讨论所持名片的职业。

  ③讨论名片的内容。鼓励幼儿用各种方式介绍自己。

  3、总结大人的名片特点,(形状单一、格式相同)。

  引出课件3,(神奇王国的名片)鼓励幼儿利用废旧材料制作,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大班的孩子,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视野的开阔,思维及动手能力的逐步发展和提高,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更加浓厚,同时他们的思维特点正由原先的形象思维逐步向初步的逻辑思维转变。该活动内容本身就具有趣味性和多变性,对孩子充满了吸引力和挑战性,因此,在活动中我们增加猜想、操作、观察、验证等环节,让幼儿在疑问中发现,在探索中创造,突出体现了从“趣”中引、在“玩”中学、在“说”中知,引导幼儿有序、合理地安排空间,发展科学的思维方式,为幼儿解决平时碰到物体整理摆放的难题提供帮助,更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活动目标:

  1、在反复尝试“装罐子”的过程中感知物体间的空隙。

  2、通过观察与试误体验成功的快乐u。

  3、能根据记录表用语言大胆表达操作的过程和发现。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懂得分离物品

  材料准备:幼儿人手一份材料(一个罐子、5个乒乓球、一杯玻璃球、一杯米和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介绍过程,激发探索兴趣

  1、引导幼儿观察操作材料

  2、提出操作任务:请小朋友们想办法把5个乒乓球、一杯玻璃球和一杯米都装进罐子里去,并且能盖上盖子,你们能完成吗?

  二、引导幼儿尝试装罐,感知物体间的空隙

  1、幼儿猜想装罐的`顺序

  2、提出操作要求

  1)一种东西全部装完才能装另一种

  2)三种东西全都装进罐子,还能盖上盖子,才算完成任务

  3)每尝试一次就把你的操作顺序记录下来

  3、幼儿尝试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重点指导幼儿按要求装罐,感知物体间的空隙

  4、交流分享,鼓励幼儿大胆表达操作的过程和结果

  师:你是按什么顺序装的?完成任务了吗?

  小结:原来同样5个乒乓球、一杯玻璃球和一杯米,装的顺序不同,结果就不同。

  三、幼儿再次操作,验证填补空隙的最佳方法

  1、教师巡回指导,重点引导幼儿观察大小不同的物体填补空隙的现象

  师:仔细观察,看看谁钻到谁的空隙里去了?

  2、交流操作结果,引导幼儿发现物体填补空隙的最佳方法

  1)师:你们都完成任务了吗?你发现谁钻到谁的空隙里去了?

  2)教师演示,师生共同小结装罐的最佳方法。

  小结:原来乒乓球大,球之间的空隙也大;玻璃球比较小,会钻到乒乓球之间的大空隙里;而小米粒最小,就把更小的空隙给填上了。

  3)引导幼儿进一步思考:现在的罐子装满了吗?还能往里放东西吗?

  教师小结原来只有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才能装下更多的东西。

  活动延伸:迁移经验,解决问题—————请小朋友用今天学到的本领解决图片上的问题。

【幼儿园大班教案】相关文章:

幼儿园大班教案幼儿园大班教案及反思06-09

幼儿园大班教案06-12

幼儿园大班教案10-07

幼儿园大班教案10-07

幼儿园大班教案10-07

幼儿园大班教案10-07

幼儿园大班教案10-07

幼儿园大班教案10-07

幼儿园大班教案10-07

幼儿园大班教案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