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幼儿园教案

时间:2021-03-15 11:20:10 幼儿园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幼儿园教案范文锦集9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推荐】幼儿园教案范文锦集9篇

幼儿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常见动物的特征和习性。

  2、增进喜爱动物的情感。

  3、通过多媒体教学,初步理解《借动物》内容,记住故事的主要情节。

  4、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活动准备:

  1、课件《借动物》。

  2、动物图片若干。

  3、图片1)风筝飞到树上2)球掉河里 3)走钢丝

  活动过程:

  一 、导入主题。

  这里的动物不光让人看,还往外借呢

  二、欣赏课件

  (一)第一部分,动物园为什么要给老爷爷送猴子?

  (二)第二部分,他要借什么动物?为什么?猜一猜。

  (三)第三部分,动物园会给她送什么动物呢?为什么?

  老师小结:不同的动物可以帮助人们解决不同的事情,。

  (四)完整欣赏故事

  三、观察图片

  (一)出示3张图片

  动物园又接到4个电话,看看谁遇到了困难?如何解决?

  (二)幼儿想象操作。

  (三) 汇总幼儿操作结果,个别交流。

  你请了哪个小动物?它帮助人们做了什么事?

  活动延伸:

  你想借什么动物?为什么?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属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中的讲述活动。该讲述活动是说明性讲述及创造性的看图讲述。通过环环相扣的活动环节,孩子们能够运用已有对动物特征的理解,帮助有困难的人选择不同的动物。从中可见,在借动物的情境中,孩子们进一步了解和熟悉了动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不足之处:

  第二环节中,孩子想到了很多动物来帮忙,花费的时间比较长,建议去掉完整欣赏故事环节。

幼儿园教案 篇2

  【活动设计思路】:

  《纲要》中提出,关于开展幼儿科学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接触体验、表达感受和交流过程中知道探索的乐趣。水是我们身边最熟悉的事物了,它无处不在甚至不可或缺,小朋友对水更是喜爱,又恰好遇上这炎炎夏日,于是用孩子最熟悉又喜欢的"水"设计了这个活动。利用感官教学、直观教学、实践体验、交流的教学方式让孩子系统地认识了水。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认识水、了解水,知道水的重要性。

  2、让幼儿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

  3、通过活动激发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探索和求知欲。

  【活动准备】:

  多媒体、海绵若干、水桶、透明器皿、冰块、桌子、金属(小钥匙)、小花洒、木块【活动难点】:

  孩子们对雨水的形成过程的理解,对此教师除了有简明的叙述讲解以外,还会利用道具进行简单的演示,形象地解释雨水形成的循环过程。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教师组织幼儿轻松愉快地入场坐好。(音乐

  )2、(播放雷电声→雨声)利用多媒体等道具营造夏天雷电雨时的氛围,通过声音刺激幼儿的听觉感受。

  3、教师提问:刚刚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会想到什么?(引导幼儿说出打雷闪电的声音、下雨的声音)

  (二)基础部分

  1、教师提问:

  你听过的雨声是怎样的呢?(霹雳啪啦、滴答滴答……)你们知道,雨水是怎么来的吗?想知道吗?

  2、水的形成--观察图片(雨水形成循环图)教师用语:请小朋友们一起安静地、认真地观察这幅图,答案就在里面。

  教师提问: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教师给小朋友自主观察与思考的时间,鼓励小朋友动脑筋、积极发言)。

  教师解说:雨水是这样形成的-太阳热烈的照射,地上的水受热变成了水蒸气,飘到了高空中遇到冷的空气变成了很多小水滴,水滴聚集在一起变成我们看见的云朵,当云朵里的小水滴越积越多,承受不了重量,就从天空中掉落下来,这就是我们看见的雨啦!你们看,就像这样……(1)解说:把海绵当做云朵,当云朵里的水分不多时,还很轻(让幼儿感受海绵的重量)太阳照射下的空气中充满水分;(2)给海绵注入水分,解说:当云朵中的水分聚集得越来越多的时候,就会太重,于是从天上落下来,这就是雨了。小朋友,明白了吗?

  (3)请个别小朋友体验。

  3、水的形态--冰

  (1)教师用语:小朋友,水除了有液体、气体的形态,还有其它形态,是什么呢?(摇动装有冰块的盒子,引起小朋友的好奇心与思考,引导幼儿说出"冰")

  (2)请小朋友摸一摸冰块,说出感觉。(冷冷的)

  (3)教师用语:水一经冷冻,就变成"冰"的状态了。

  (4)提出问题:冰又怎么变成水的呢?(准备水的三态,让孩子观察与思考)4、水的作用教师引导:水这么奇妙,它有什么用呢?(喝、清洁、游戏等等)与幼儿谈话,适当利用语言和图片引导幼儿说出:水可以……;可以用水……。让幼儿自主思考,作出经验谈,知道水的用处很多,我们都需要水。

  教师提问:小朋友,如果没有了水会怎样呢?

  引导幼儿说出没有水,生物都不能生存了,水非常重要。我们要珍惜水资源,不浪费水,可以怎么做呢?(水龙头关紧、洗菜的水可以用来浇花或者洗完衣服的水可以拖地等等)(三)结束部分1、水的游戏操作游戏准备:准备三个透明水罐、水、海绵、乒乓球三个游戏玩法:把小朋友平均分成三组,在规定的时间内(音乐控制)让每组幼儿轮流以接力的方式,用海绵吸水灌进透明水罐里,看哪组收集的水最多,乒乓球浮起最高为胜。(教师示范一次)2、小结与提问水的用处可真多,水除了可以喝,可以用来清洁,还可以玩游戏呢!接下来老师要考考小朋友,请看清楚--演示:把金属钥匙和木头放进装有水的透明罐中,三种物体形成对比(浮、沉)。

  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探索:为什么乒乓球和木块会浮在水面上,而钥匙却沉下去了呢?还有什么是能浮在水上的呢?请小朋友回家后,自己去寻找一个完整的答案,回来告诉老师。

幼儿园教案 篇3

  设计思路:《大雨和小雨》是一节比较有趣的音乐课,很容易让幼儿产生兴趣。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先组织幼儿倾听雨的声音,让他们回忆下雨的情景,感受大雨和小雨的不同。然后通过我的小结让幼儿熟悉歌词,为学唱歌曲做基础。最后在游戏版块,通过五彩丝带的辅助,让幼儿更加理解歌词,熟悉歌曲的旋律,激发幼儿的表现欲望。

 活动实录:

  一、带入声音,使幼儿产生兴趣

  1、教师播放“大雨和小雨”录音,引导幼儿自由倾听。

  2、刚才你听到了什么声音?(打雷和小雨的声音)打雷后要干什么呢?(下雨)

  3、下的是什么雨呢?(大雨)

  评析:在倾听中分辨出大雨和小雨的不同,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二、初步尝试用声音、动作来表现大雨和小雨

  1、下大雨的声音怎么样的呀?(哗啦哗啦……)我们用能干的小手来表示一下,谁来做一做?(尽量用夸张的动作来表示)我们再来用能干的小手边念边做吧!(出示大雨图片)

  2、大雨下的可真大,慢慢地雨变小了!我们来听一听……播放小雨录音。

  3、小雨下的声音是怎么样的呀?(淅沥淅沥……)小手也来表示一下吧!我们也来一起来念一念。(出示小雨图片)

  评析:直观的教具容易引起小班幼儿的注意,用图片来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更好地为下一环节作好铺垫。

  三、熟悉歌曲、大胆地表现大雨和小雨不同的强弱力度

  1、大雨、小雨高高兴兴地从天上落下来,听,它们还在唱着好听的歌呢!(教师清唱歌曲一遍,唱出大雨、小雨的不同强弱力度)

  2、它们唱的好听吗?大雨落下来时是怎么唱的啊?小雨又是怎么唱的啊?来,我们来唱一唱吧!让幼儿尝试唱歌。

  3、让我们再来听一听,听听看下大雨和下小雨的声音一样吗?欣赏歌曲第二遍,感受大雨声和小雨声的不同。

  4大雨唱的时候是响响的,小雨唱的时候是轻轻的。现在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吧!(教师带领幼儿完整唱两遍,引导幼儿唱出强弱力度)

  5、现在让我们来学一学大雨和小雨,一边唱一边从天上落下来吧!(引导幼儿大胆表现大雨和小雨)

  评析:在学唱中感受大小、强弱的力度,鼓励幼儿在想唱,敢唱的基础上,用肢体语言来表现歌曲。

  四、大雨和小雨

  1现在老师来做大雨,请小朋友来做小雨,我们一起来做游戏吧!但是有一个规则:唱大雨的时候用小丝巾用力挥,唱小雨的时候轻轻地挥。明白吗?

  2、教师先示范完整唱一遍。

  3、全体幼儿一起边舞边唱。(两遍)

  4、大雨小雨们我们一起到外面去玩吧!(出活动室)

  评析:在游戏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歌曲和游戏所带来的快乐!

幼儿园教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及动手操作,使幼儿掌握理解海绵的性能,知道海绵的用途。

  2、学习词语:软软的、轻轻的、吸水、弹性等。

  3、激发幼儿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1、大型海绵积木一套。

  2、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的海绵块若干。

  3、广口瓶子若干与幼儿人数同。

  4、彩色颜料水每组一盘,毛线每组一团。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幼儿随意的拼搭海绵积木。

  2、教师提示幼儿摸一摸这种积木有什么感觉,它和别的积木有什么不同。

  (二)展开。

  1、教师:刚才大家玩了积木,谁能告诉老师这种积木和别的积木有什么不同?

  2、幼儿相互交谈议论。

  3、教师:你知道这里面装的是什么吗?(拉开拉链让幼儿观察)告诉幼儿这叫“海绵”。

  4、教师: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海绵,请4—6位幼儿说一说见闻。

  5、通过玩一玩,做一做,看一看,让幼儿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幼儿分组,每组桌面上放有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海绵块、彩色颜料盒,广口瓶子、毛线等。

  教师巡回观察幼儿操作活动,提示幼儿思考,海绵宝宝能干什么?

  6、幼儿活动10分钟后,请幼儿说一说你是怎么玩这些物品的,发现了什么?

  7、教师肯定幼儿的做法和语言表述,表扬做的好的幼儿。

  (三)结束。

  教师小结:

  海绵能把颜料水变少,说明海绵能吸水,具有吸水的功能;我们能把海绵捏成一团或扎成蝴蝶,但松开后它又能恢复原样,说明海绵有弹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海绵的用途也很广,如我们做操用的体操垫、睡觉时铺的海绵垫等。

  四、延伸活动。

  让幼儿仔细观察社会上、家庭里还有什么东西是用海绵做的。

幼儿园教案 篇5

  设计思路:

  大班的孩子已认识了中国国旗,但仅仅了解中国的国旗是不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的,在老师的鼓励下和家长的帮助下,孩子们开始收集各国国旗的图案,有的小朋友家里买了世界地图,有的买了插国旗的玩具,有的在书店找到了《世界国旗地图册》,还有的孩子和爸爸妈妈一起上网下载了许多彩色的国旗,通过收集国旗,孩子渐渐对国家、对七大洲、对地球的概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这样一节关于地球的活动产生了,通过这个活动,旨在让幼儿了解:国旗→国家→七大洲→陆地(海洋)→地球这样一种从属关系。

  活动的`目的:

  1、了解地球的大致概况,知道地球是由陆地和海洋组成,认识七大洲。

  2、知道国旗代表一个国家,知道七大洲各代表国家。

  3、培养幼儿探索问题、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准备:

  (一)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对世界上一些常见的国旗、国家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如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俄罗斯、巴西、澳大利亚。

  (二)物质材料准备:

  1、环境准备:主题墙面:《世界各国国旗》;幼儿绘画涂色作品《各国国旗》;教室里悬挂各国国旗卡片。

  2、材料准备:立体世界地图;PPT课件《地球板块变化图》;自制橡皮泥(面粉、油、水)若干;盘子;水;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俄罗斯、巴西、澳大利亚这些国家的小国旗插件。

  教学过程

  (一)、运用中国国旗引出话题:

  1、这是什么?你们还见过哪些国旗?在哪里见到的?

  2、为什么这些地方要挂国旗?是什么意思?(国旗代表国家)

  3、你们还知道哪些国家?

  4、在我们的地球上有许许多多的国家,这些国家在什么地方呢?

  (二)、了解地球的概况。

  1、出示立体世界地图,幼儿观察并说出,地球由陆地和海洋组成。

  2、尝试说出这些陆地的名称。(七大洲)

  3、

  (三)、认识七大洲,知道七大洲与代表国家的关系(从属关系)。

  1、演示PPT课件《地球板块变化图》,用讲故事的形式帮幼儿理解七大洲与地球的关系。(七大洲从属于陆地,陆地从属于地球)。

  故事梗概:地球有七个孩子,其中欧洲和亚洲是一对双胞胎兄妹,大家亲密地住在一起,有一天,七个孩子决定分家,欧洲和亚洲首先分开,然是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澳洲和南极洲。然后这些洲都有了自己的孩子——国家,但是因为南极洲太冷,所以没有国家。

  2、看后提问:地球有几个孩子?他们的名字各是什么?这些洲有没有自己的孩子?尝试说说这些洲有那些孩子?

  (四)、启发幼儿运用自制橡皮泥和水制作地球的七个孩子和海洋,并将小国旗插件放入正确的洲。

  延伸活动:了解陆地的概况(高山、湖泊等)和海洋的概况(海岛、火山等),尝试用橡皮泥表示。

  四、课后反思:

  此次活动教师敢于尝试和创新,活动设计层次强、内容新。但由于时间仓促、幼儿年龄特点等方面的原因造成如下缺陷:

  一:关于国家和七大洲的关系太难,幼儿无法理解和掌握,以至于将这两个概念混淆。

  二:用水、油、盐和面粉制作的橡皮泥太湿、粘手不易操作。

  三:PPT制作的太死板,不够生动,应进行修改,加上声音效果。

幼儿园教案 篇6

  设计思路:

  《树和喜鹊》是一篇比较简单的散文诗,活动的关键是让孩子们理解散文内容,所以活动设计时从情感出发,通过初步帮助幼儿了解了“孤单”是一种消极情绪。同时,通过关注幼儿生活实际,联系实际经验,并加以恰当的引导“孤单”是一种情绪体验,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找出了许多“孤单”的体验。环节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在幼儿需要帮助时教师提供一些语言表达上的支持性帮助,真正体现幼儿的主体性。活动的第三环节在提升经验的基础上用绘画和表演的方式,让树和喜鹊也拥有很多朋友,帮助树和喜鹊排解孤单。同时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也让幼儿体验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

  活动目标:

  1、借助散文诗内容,联系实际生活情景理解体验孤单,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2、在生活中会自己排解孤单,体验和朋友在一起的快乐。

  重点:

  理解体验孤单,并能用语言表达。

  难点:

  生活中自己排解孤单的方法。

  活动准备:

  1、挂图一幅(可转换表情的树[孤单、快乐],两只喜鹊[孤单、快乐])。

  2、画纸若干,记号笔、剪刀、双面胶、油画棒。

  3、音乐:《梦幻曲》(体现孤单)、《小步舞曲》(体现快乐)。

  教学重难点:

  用语言表达生活中的孤单。

  活动过程:

  一、看图片、联系实际生活经验,初步体验“孤单”。

  1、(出示图片)小朋友看,这里有什么?

  2、呀!它们表情怎么样呀?它们为什么伤心难过的?

  3、理解词语“孤单”。

  4、教师配乐朗诵散文诗第一段。

  二、孤单的树和喜鹊——欣赏散文、进一步理解孤单,并表达排解孤单的方法。

  1、你是不是也感觉到树和喜鹊很孤单?

  2、我们肯定也有孤单的时候,告诉大家你什么时候也觉得孤单的?

  3、孤单时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自己变得不孤单呢?

  4、当我们有好多朋友在一起时就不觉得孤单了,可是树和喜鹊还是那么孤单,我们来想办法帮帮它们吧。

  三、帮助树和喜鹊赶走孤单——动脑筋想办法,体验朋友在一起时的快乐。

  1、有什么办法能使大树和喜鹊不再孤单呢?

  2、让我们来帮树种上许多树朋友,再添上更多的小鸟和鸟窝,让喜鹊有更多的朋友,这样它们就不会再孤单了。

  2、幼儿绘画大树和小鸟,并黏贴在大图上。

  3、有了这么多的树,每棵树上都有鸟窝,你们猜猜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4、完整欣赏配乐散文诗《树和喜鹊》。

  附:散文诗《树和喜鹊》

  (梦幻曲)从前,这里只有一棵树,树上只有一个鸟窝,鸟窝里只有一只喜鹊。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

  (小步舞曲)后来,这里种了好多好多树,每棵树上都有鸟窝,每个鸟窝里都有喜鹊,树有了邻居喜鹊也有了邻居,每天喜鹊们都叽叽喳喳地在树林里飞来飞去,快乐地唱歌、跳舞、做游戏。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

幼儿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丰富对蛋的认识经验,感受蛋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2、体验蛋的不同表现情趣,乐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过程:

  导入部分: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红袋鼠袋子,看看里面有什么宝贝?

  请小朋友摸一摸会有什么宝贝?(把摸出来的蛋放在塑料杯里)(幼儿说的都是鸡蛋)

  基础部分:

  1、做游戏,把这些但从大到小排一下

  2、这些蛋都一样吗? 有什么不一样?颜色 名字 形状

  3、知道了形状,知道了名字,一起看看它们的妈妈出示PPT(有蛋和与之对应的妈妈)

  4、(1)有没有比鹅蛋更大的蛋,鸵鸟蛋哪见过 出示鸵鸟蛋(让幼儿摸摸,敲敲,看看)

  (2)有没有比鹌鹑蛋更小的蛋,蜂鸟蛋,英国博物馆像黄豆那么小

  5、蛋打开有什么东西(蛋清和蛋黄)

  6、哪些吃的里面有蛋?

  出示PPT

  结束部分:回去找找看有哪些东西有蛋

  还可以做艺术品(出示PPT)

  评课:这节课目标都达到了,幼儿的兴致也很高。老师以实物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从视觉、触觉等多方面了解蛋的种类。介绍了一些少见的蛋来拓广幼儿的知识面。老师的语言生动,富有亲和力,教态很好。

幼儿园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尝试用不同的容器装不同的沙子制作沙锤,在做做玩玩中了解沙有干湿、粗细的区别。

  2.通过自主操作活动,激发探索欲望,培养判断、分析能力。

  3.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4.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塑料瓶、玻璃瓶、广口瓶、紧口瓶、小纸杯(均带盖子)、干湿两个沙池。

  2.胶带纸、漏斗若干、铲子若干、音乐《王老先生有块地》、沙锤两个。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

  (一)出示两个沙锤:这是什么?它为什么会发出声音?

  (二)激发幼儿制作沙锤的兴趣,问:你打算怎么做?

  二、自主探索

  (一)请幼儿自选容器装沙。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你用什么东西装沙?可以用什么东西帮助你更方便地装沙?

  (二)装好后提醒幼儿把盖子拧紧,尤其是纸杯盖子容易松动,必要时由老师帮助固定。

  三、共同探究

  (一)请幼儿比较自己和同伴所做沙锤的声音。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声音呢?

  (二)老师分别取样品带领幼儿进行比较

  1.对装沙多少不同的两个沙锤,猜一猜声音会不会一样?(沙的多少不同,声音就不同)

  2.容器相同、声音不同。为什么会不同?里面的沙会有什么不一样呢?(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干湿沙和粗细沙的不同)

  3.容器不同,它们的声音会一样吗?哪一个更好听?(装沙的容器不同,声音就不同)

  四、再次总结

  沙的多少不同,声音就不同;干沙和湿沙的不同、粗沙和细沙的不同;装沙的容器不同,声音就不同。

  五、自由表现

  幼儿拿着自制的沙锤随着音乐边唱歌边打沙锤,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

  自我反思:

  1.从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入手,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此次活动,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2.在活动过程中,我能以参与者、引导者、支持者的角色出现,帮助幼儿在不断发现,不断探索,不断对比中了解沙的特性。

  3.活动中我能根据幼儿的需要适时地给予指导,使每个孩子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个个都能享受到成功带来的快乐。

  4.活动过程中,我作为幼儿游戏合作者的角色体现不够,幼儿自主探究和自由表现的时间和空间也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有待进一步调整和改进。

  5.我应该在活动前增加一些玩沙的经验。了解一些有关沙的知识,从而在活动中更好地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感染幼儿,指导幼儿,师幼互动的效果会更好。

  6.操作材料还应注意分类投放,活动后指导幼儿收拾整理好游戏材料,养成幼儿做事有始有终的良好习惯。

幼儿园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在正确感知7以内数量的基础上学习比较7以内数量的多少;

  2.学习用“添上”或“去掉”的方法把不一样多变成一样多;

  3.在游戏中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5.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已会辨认1-7的数字;会正确区分红色和蓝色。

  2.物质准备:教具:1——7的数字卡;多媒体课件;游戏音乐。学具:红、黄、蓝、紫色小鱼若干包装错误的小鱼若干份(卡纸中间写有1——7中的任意一个数字,卡纸边上贴上与中间数字不一样多的小鱼);篮子8个。

  活动流程:

  一、出示钓鱼图片,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T:你们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吗?你有没有钓过鱼?

  T: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钓鱼吧!

  二、游戏一:钓小鱼(红色),会准确说出小鱼总数(数量尽量控制在7以内)

  1.老师讲解“钓鱼”游戏的规则和要求。

  T:我们的篮子里有红色和蓝色的小鱼,我们一边跟着音乐一边钓红色的小鱼,红色小鱼的头和尾巴连在一起,音乐停止后,我们的小朋友就停止钓鱼。

  2.幼儿数数自己钓了几条红色小鱼?

  T:音乐停止了,请你们数数自己一共钓了几条红色小鱼?

  3.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钓的小鱼数量。

  T:请你来说说你钓了几条鱼。

  4.老师举1——7的数卡,每举一个数卡,请钓了相应数量小鱼的幼儿站起来展示一下。

  T:老师这里有1-7张数字卡片,我每举一个数卡,请钓了相应数量小鱼的幼儿站起来展示一下。

  5.教师总结:小朋友都很厉害,都知道自己钓了多少条红色小鱼。

  三、游戏二:变小鱼,学习用“添上”或“去掉”的方法把不一样多的变成一样多

  1.幼儿尝试把自己的红色小鱼变得跟老师的一样多

  (1)老师出示自己钓的一串红色小鱼(数量为5),请幼儿一起数一数,老师钓了几条红鱼?

  T:老师和你们一起钓了几条鱼,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老师钓了几条红鱼?

  (2)比一比

  T:请你们比一比自己钓的小鱼数量和老师钓的小鱼数量,谁多?谁少?

  (3)幼儿操作,老师个别指导。

  T:开动你们的小脑筋,怎样把你的红色小鱼数量和老师的一样。

  (4)展示幼儿作品,请幼儿说说自己用什么办法把小鱼变得跟老师的一样多?

  T:你来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办法把小鱼变得跟老师的一样多?

  (5)老师小结(丰富词“添上”) ,幼儿回答巩固知识。

  T:你钓了3条小鱼,添上2条就有5条小鱼了。请你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把小鱼变的和我一样多的?

  2.师生钓蓝色小鱼

  (1)师生在音乐声中比赛“钓鱼”,(游戏规则同上面钓红鱼的规则)。

  T:刚刚我们钓了红色小鱼,现在请你们把小鱼放在桌面上。但是我们的篮子里还有蓝色的小鱼,我们再一起钓蓝色的小鱼吧!

  (2)音乐停的时候,停止“钓鱼”,请幼儿轻声、快速地数数自己钓了几条蓝色小鱼?

  T:音乐停止了,我们快速的数数自己钓了几条蓝色小鱼?

  3.幼儿尝试把自己的蓝色小鱼变成和老师的一样多

  (1)老师出示自己钓的蓝色小鱼,数量为3。

  T:我们再一起来数数老师钓了几条蓝色小鱼?

  (2)引导幼儿想一想,用什么办法把自己钓的蓝色小鱼变得跟老师的一样多?

  T: 怎样把你的蓝色小鱼数量和老师的一样?

  (3)幼儿操作,老师指导。

  (4)请幼儿说说自己用什么方法把蓝鱼变得跟老师一样多?

  T:你来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办法把小鱼变得跟老师的一样多?

  (5)老师小结。(丰富词“去掉”)

  T:你钓了5条小鱼,去掉2条就变成3条小鱼了。请你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把小鱼变的和我一样多的?

  4.幼儿练习用“添上”或“去掉”的方法把自己的红色小鱼和蓝色小鱼变得一样多

  (1)请幼儿比一比老师的红鱼和蓝鱼,谁多?谁少?

  T: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钓的红鱼和蓝鱼数量一样吗?谁多?谁少?

  (2)引导幼儿想一想能用几种方法把红鱼和蓝鱼变得一样多。

  T: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能把小鱼数量变得一样多?

  (3)幼儿上台操作,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方法,老师个别指导。

  T:请你来给我们看看你用的什么办法。请你说一说。

  5.出示图片,教师总结“添上”或“去掉”的方法。

  T:我们钓完了小鱼,请把你钓的小鱼送回篮子里。

  四、游戏三:包装小鱼,练习用“添上”、“去掉”的方法把不一样多的变成一样多

  1.老师讲解游戏规则。

  T:食品加工厂有一批小鱼不符合包装要求,每一份小鱼数量与包装纸上的数字不一样多,要求把每一份小鱼数量变得和包装纸上的数一样多。包装对了就放到盒子里。

  2 . 教师示范并讲解游戏注意事项。

  T:包装上的数字要和小鱼的数量一样多。我们怎么样才能帮助食品加工厂呢,试试我们刚学到的办法把!

  3.幼儿按“包装纸”上的数字进行纠错操作。

  4 . 组织幼儿集体纠错。

  T:我们一起来看看,有没有哪个小鱼和包装数量错误的,请你指出来。

  活动延伸:

  我们把“小鱼”放回篮子里,老师带它们回教室,我们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来钓鱼。

  教学反思:

  活动开始,我出示图片,引出钓鱼主题,由“钓鱼”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由此情境,进入了活动。首先,我让孩子们钓篮子里的红色小鱼,感知小鱼数量。孩子们能够听着音乐的口令,开始一边数一边钓鱼,当音乐结束,孩子们马上停止钓鱼。但是由于我在游戏前没有把规则讲清楚,让小朋友钓红色小鱼,以至于有些小朋友钓了篮子里蓝色的小鱼。在各个游戏中,我还让幼儿比一比,把自己钓的与和老师钓的鱼变一变,变成一样多。孩子们的思维比较活跃,能够想到用“去掉”几个或者“添上”几个把自己钓的鱼变得和我钓的鱼一样多。通过变小鱼游戏,为下面的包装小鱼环节做铺垫。但是在环节后,我应该再添加一个环节,带领小朋友巩固“添加”和“去掉”的方法。在包装小鱼前,我应该指导幼儿整理一下桌面,如:请把你们钓的小鱼放回篮子里。这样才能连接下一个环节。在包装小鱼时,大部分孩子都能够独自完成包装,把里面的小鱼变得和包装袋上的数字一样多。最后通过让小朋友自己纠正错误的包装袋进一步巩固“添加”和“去掉”的方法。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幼儿通过操作循序递进,从而学会了用添上或去掉的方法把数物变成一样多。

  反思本节教学,课前我准备不充分,语言组织不严谨,在环节上衔接不好,以至于活动层次有点不分明。这个活动的教具太多,摆放的问题我考虑的不周到。针对这个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课后我深入地反思,希望在下一次活动中,能够更好地开展数学教学活动。

【【推荐】幼儿园教案范文锦集9篇】相关文章:

【推荐】幼儿园小班教案范文锦集九篇04-01

《范进中举》教学教案12-02

人教版《范进中举》教案12-01

《范进中举》教案设计12-10

【推荐】幼儿园小班教案锦集九篇04-03

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范文锦集8篇03-31

有关幼儿园小班教案范文锦集九篇03-31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范文锦集10篇03-29

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范文锦集八篇03-29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范文锦集5篇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