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四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

时间:2023-03-07 09:42:02 欧敏 四年级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四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通用11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通用11篇)

  四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观察、描述和记录卵的形状和颜色。

  2、能够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达,交流关于蚁蚕的观察结果。

  3、能提出关于蚕的问题,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边养蚕边研究。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卵是蚕生命的开始。

  2、知道蚕卵能孵出蚁蚕。

  3、能用放大镜观察卵和蚁蚕的外形特征,并把它画下来。

  4、知道蚁蚕需要食物、空气、空间等生活和成长的必要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1、愿意和同伴合作与交流。

  2、珍爱小动物,主动接近小动物,不伤害小动物。

  3、充分体验养蚕所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

  用放大镜观察卵和蚁蚕的外形特征

  教学难点:

  描述和记录卵的形状和颜色,讨论蚁蚕的生活和成长的必要条件。

  教学准备:

  蚕卵、蚁蚕、放大镜、干毛笔、纸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出示一块丝绸,给学生看一看、摸一摸)?

  2、那你们知道知道织丝绸的丝是怎么来的吗?

  3、蚕是怎样一种小动物,它又是怎样吐丝的?想不想亲自看一看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来养蚕,亲自体验一下养蚕的乐趣。

  二、讨论“关于养蚕我们知道些什么”、“有哪些问题需要研究”。

  1、关于养蚕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2、小组讨论

  3、汇报讨论结果

  4、谁养过蚕?能告诉大家养蚕要注意什么吗?没养过蚕的'同学也可以说说,你准备养蚕了,你将要做什么?有哪些问题需要大家帮忙解决?

  5、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一起讨论解决办法。

  三、观察蚕卵

  1、要养蚕首先要了解蚕卵是什么样的。你知道蚕卵长什么样的?

  2、下面我们来观察蚕卵(出示蚕卵并分发给各组)。

  3、小组观察:分别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把你看到的写下来或画下来,用尺子量一量蚕卵有多长?

  4、汇报:说一说蚕卵是什么样的?

  5、关于蚕卵你还有什么问题提出?

  6、师生讨论解决办法。

  四、观察蚁蚕

  1、蚕宝宝出世了,你们看刚出壳的蚕像什么(将刚出生的蚁蚕分发给学生)?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好呢?

  2、学生给刚出生的蚕宝宝起名字。

  3、告诉学生刚出生的蚕的名字,让学生比较一下自己取的名字和大人们取的名字有什么不同。

  4、仔细观察蚁蚕,用尺子测量它的长度并做记录(可以写,也可以画下来)。

  5、说一说蚁蚕是什么样的。

  6、指导学生做好第一篇养蚕日记

  7、面对可爱的蚁蚕宝宝,你还可以用哪些方法记录蚕宝宝的成长过程?

  五、情感教育

  教育学生要爱护蚕宝宝,珍爱小生命。

  板书设计:

  1、我们来养蚕

  蚕的一生:蚕卵—蚁蚕-蚕-蚕蛹-蚕鹅

  四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 篇2

  授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学会养蚕。

  2、能够较长时间观察、描述蚕的生长和变化。

  3、能够预测、比较和讨论蚕的整个生长期的外观变化。

  4、能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述,交流观察结果。

  5、能够自主地探究关于蚕的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科学知识

  1、知道幼虫期需要食物、空气、空间等生活和成长的必要条件。

  2、知道幼虫形成了蛹,蚕蛾是从蚕蛹里羽化出来的。

  3、知道蚕的成虫——蚕蛾从蛹里孵化出来后,不再吃食物也不再长大。

  4、知道雌雄蚕蛾交尾后,雌蚕蛾产卵,卵孵化出下一代幼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感受到生命的神奇和伟大。

  2、更加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

  3、珍视在整个养蚕期搜集的科学信息。

  4、体验养蚕及研究蚕的乐趣。

  5、养成把养蚕活动坚持到底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了解蚕在每一个阶段的生长变化。

  教学难点:

  养成把养蚕活动坚持到底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蚕的生长过程的教学碟片

  蚕的一生标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你们的蚕宝宝怎么样了?

  我们在饲养蚕宝宝的同时还要为它们记好成长日记。(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提问:蚕宝宝吃什么?如果没有桑叶,可以用什么代替桑叶?

  2、告诉学生可以用莴笋叶代替桑叶,但要记住不可以两种叶子混吃,如果用莴笋叶,一开始就用并不要改变。

  3、布置学生做好记录

  4、谈话:蚕生长一段时间后,会有几天不吃不喝,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呢?

  5、请了解的学生介绍:怎么蜕,从哪里开始蜕皮,一生蜕皮几次。

  6、提问:蚕为什么蜕皮?蜕皮后蚕宝宝有什么变化?

  7、谈话:经过四次蜕皮以后蚕开始吐丝了,你见过吗?

  8、布置:观察蚕茧是什么样的?称一称一只茧有多重?量一量蚕茧的长度和宽度。

  剪开一个茧子观察,再用手碰一碰。

  9、讨论:剪开的茧子能活吗?(做好观察记录)

  10、提问:蚕茧过几天后又发生什么变化?

  11、同学介绍蚕蛾及产卵。

  12、强调为保证成功可以将几家的蛹放一起。

  13、归纳蚕的一生

  (1)蚕的一生分为几个阶段?

  (2)小结并板书

  三、布置作业

  记好观察日记,过段时间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2、 给蚕宝宝记日记

  卵——蚕——蛹——蚕蛾

  (幼虫) (成虫)

  四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 篇3

  一、学情分析

  四(1)和四(4)两个班级共有学生102人,他们喜欢科学,爱动脑、爱动手,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对实验感兴趣,经过一年的科学学习, 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是他们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和自主探究能力不强,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有四个单元“溶解”、“声音”、“天气”、“我们的身体”。与原教材相比缩减了一个单元,减少了“磁铁”、“有生命的物体”两个单元,增加了“我们的身体”单元。覆盖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与宇宙科学三大领域,具体为:生命科学(生命体的结构与功能)《我们的身体》;物质科学(物体与材料的特性)《溶解》;物质科学(光、热、电、磁)《声音》;地球与空间(地球和天空的变化)《天气》。调整后的新教材,内容体系更加科学、合理。

  每个单元都有七个教学内容,一般每个教学内容为一个课时。根据教学建议,对典型的`过程和方法展开充分的探究,不以1课时为限制。应该加强单元后的总结性教学,帮助学生梳理概念、澄清观点。本册教材将继续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能够自己想出办法增进对研究对象的了解。

  2、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要求使用测量的方法,并选择适当的词汇、数据和图表来描述物体和有关现象。

  3、关注收集和了解事实,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4、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逐渐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

  四、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五、教学措施

  1、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关注收集和了解事实,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2、运用新课程理念,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认真钻研教材、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运用多种评价手段,以激励学生的探究兴趣。

  3.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

  4、充分运用教具、挂图、音像教材进行直观教学,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尤其要组织好每一个观察认识活动,让学生去亲身经历、体验每一个活动。

  5、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四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小车在斜面上、平面上运动的因素作出假设;

  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

  4.能够测量小车通过给定距离所需的时间;

  5.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科学知识:

  1.知道小车从斜坡上滑下,向前冲出去的距离与什么有关;

  2.知道小车行驶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3.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日常工作、生活问题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准备:

  1.小车、各种木板(有长短不一的,有表面光滑程度不一的,有相同的)、尺子(或皮卷尺)、垫木块等。

  2.小车、尺子、垫圈若干、计时器。

  教学活动:

  一、复习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体的运动方式,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了哪些运动方式?(学生自由说)

  2.教师用小车在木板上滑动,让学生观察,问:小车的运动方式是什么?

  (教师引导:车轮和车厢的运动是什么方式?)

  二、观察并提出假设

  1.师做小车从斜坡滚动实验,让学生观察。

  2.师质疑:小车从斜坡上冲下来,向前冲出去的距离与什么有关?

  学生作假设,教师适当板书:

  (1)与坡度有关,坡度越大,冲出去越远;

  (2)与斜坡长短有关,斜坡越长,冲出去越远;

  (3)与坡面有关,坡面越光滑,冲出去越远;

  (4)与车子重量有关,车子越重,冲出去越远;

  (5)与车型有关……

  (6)与轮胎有关……

  (注意:此处让学生自行假设,学生假设的内容可能会很多,教师要注意选择所作的假设,要尽量适合所准备的材料能够操作验证)

  三、实验验证假设

  1.师: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我们的假设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学生讨论交流)

  2.集体交流,教师指导

  (注意:教师要根据所准备好的材料让学生讨论交流在课堂上可以实验验证的假设,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加以方法上的正确指导,尤其要让学生知道每种实验哪些是要变化的,哪些应该不变?教师可以利用课本第37页下图所提供的实验报告记录让学生逐一讨论各种实验时应保持不变和需要改变的`条件。)

  3.学生分组进行不同实验,领取相应材料,并完成实验报告,师巡回指导。

  (教师要指导学生多做几次,以防数据出现的偶然性,数据测量时要做到认真、准确、记录真实)

  4.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结果,让全体学生弄清小车冲出去的距离与什么有关

  5.布置课后任务:同学们,我们刚才做了一些实验去验证了我们的假设,但还有一些假设我们还没验证,课后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选择一些假设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并做好记录。(教师课后可作适当指导)

  四、研究影响载重汽车行驶快慢的因素

  1.我们研究了影响小车从斜坡上冲出去的距离因素,现在再让我们来研究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学生作假设,教师适当板书:

  与动力有关,动力越大,走得越快;

  与路况有关,路况越好,走得越快;

  与货重有关,货物越轻,走得越快;

  3.实验验证:

  (1)师:我们采用什么方法验证我们的假设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学生讨论交流)

  (2)集体交流实验方法,教师指导。

  (提醒学生汽车的动力可用加垫圈的方法,如课本第39页上图所示,定好起点和终点,确定好行驶距离,指导学生使用计时器,用好计时器。)

  (3)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师巡回指导。

  (4)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结果。

  4.布置课后任务: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许多假设,但有些假设我们还没去验证,课后也请同学们选择一些假设去做实验验证,并做好记录。

  五、总结:

  今天我们做了两大项的研究:一、研究了小车从斜坡上冲出去的距离与什么有关;二、研究了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什么有关。通过学习我们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更学会了从提出问题到作出假设,再设计实验验证,并总结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希望我们同学能在以后的科学学习中不断运用这种方法来研究,以进一步提高我们的科学认识和科学研究能力。

  四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如果电能从一点流到另一点,这两点之间一定构成一个电的通路。

  2.知道可以用不同的连接方法组成电路。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

  2.乐于思考,使用科学方法进行测试活动,运用比较、分析、推理解决问题。

  科学态度目标

  1.培养勇于挑战、缜密推断的态度。

  2.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发现电器内部多种的电路连接,感受科学技术应用的复杂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接线盒内部的电路。

  难点:根据检测的结果判断接线盒内部的连接情况。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电路检测器、4个接线柱的接线盒(有3组通路)、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聚焦

  1.引入:按动教室里日光灯的开关,使灯先熄灭再亮起。

  2.提问:我们一按墙上的开关,电灯就亮起或熄灭,你们知道电灯的电路是怎么连接的吗?(预设:不知道。)

  3.讲解:(教学提示:出示教材P31集成电路板图片。)在一个真正的电路中,各个部件都是以不同的方式连接的。家庭电路中常用到接线盒,它不仅可以保护和连接电线,还方便维修。

  4.追问:该怎么判断接线盒内部哪里连通,哪里断开呢?(预设: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根据小灯泡能否亮起来判断。)

  5.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在不打开接线盒的情况下,通过电路检测器来研究里面看不到的电路是怎样连接的。(板书: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设计意图】通过教室里的日光灯引发学生对看不见的电路的思考,激发学生对探究接线盒里面的电路如何连接的兴趣。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检测打不开的接线盒

  1.过渡:给每个小组发一个接线盒,引导学生观察接线盒外面的4个接线柱及其对应的数字标号。

  2.布置任务:这4个接线柱在接线盒内部有的相连,有的不一定相连。不打开盒子,直接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你们能知道哪两个接线柱之间是通路吗?请各个小组讨论一下,如何用电路检测器进行检测,以及按照怎样的顺序去检测才能把4个接线柱之间所有可能的连接都检测到?

  3.活动:指导学生根据小组讨论的方法和顺序检测接线柱之间是通路还是断路,并将检测结果补充到接线柱通断检测记录表中。(教学提示:提醒学生检测电路前,先将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以检测它能否正常工作;并且,每两个接线柱之间至少要检测三次,以保证检测的准确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设计检测方案并进行检测,既检验了学生使用电路检测器的情况,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使学生学会科学的排列方法。

  探索二:推测接线盒内部是怎样连接的

  1.过渡:说说你们的接线盒的检测结果。(预设:电路检测器的检测头接1号接线柱和其他接线柱时,小灯泡都不亮,说明1号接线柱和其他接线柱之间都是断路;检测头接其他任意两个接线柱时,小灯泡都亮,说明其他接线柱之间都是通路。)

  2.布置任务:根据你们的检测结果,请大家在组内讨论各自小组的接线盒内部的电路可能是怎样连接的,并将推测的连接方式用画图的方式记录下来。接线盒内部可能的连接方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检测结果讨论、推测接线盒内部的连接方式,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拓展与小结

  1.小结:不管多么复杂的电路,都是由很多简单的`电路通过不同的连接方式组合而成的。如果电能从一点流到另一点,这两点之间一定构成一个电的通路。

  2.提问:如果是5个或者6个接线柱的接线盒,怎样才能毫无遗漏地检测任意两个接线柱之间的通断情况?(预设:先给各个接线柱编号,再按照编号顺序,逐一排列组合,如对于5个接线柱的接线盒,1号接线柱可依次和2、3、4、5号接线柱组合,

  2号接线柱可依次和3、4、5号接线柱组合,以此类推。)

  3.拓展:请大家课后尝试测试5个接线柱的接线盒,并根据测试结果画出可能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设计意图】增加接线盒的接线柱的数量,提高检测难度,以此培养学生解决更加复杂问题的能力,在已有能力基础上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指导学生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接线盒内部的电路是怎样连接的,使学生对电路的概念有了全面的理解,明白了电路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连接。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检测方式,指导学生使用科学的排列方式进行不遗漏、不重复、高效率、准确的测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测试结束之后,安排学生通过测试结果对接线盒中电路的连接方式进行推测,并画出电路连接示意图,一方面检验学生对电路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作业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P26第三题。

  三、选择题。

  1.检测如图的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时,以下检测顺序最合理的是()。

  A.1-2、2-4、1-4、1-3、1-4、3-4

  B.1-2、1-3、1-4、2-3、2-4、3-4

  C.1-2、2-3、1-4、3-4、1-3、2-4

  2.在检测电路之前,要将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这是为了()。

  A.检查它能否正常工作

  B.提高检测器的灵敏度

  C.消耗检测器的电流

  3.在检测接线盒的连接情况时,以下操作最合理的是()。

  A.检测不用按顺序,不漏掉每个位置就好

  B.组内分工明确,有操作员和记录员

  C.若不能检测出结果,则可以打开接线盒记录里面的电路连接情况

  4.用一个电路检测器检测接线盒内部的连接情况,发现如下结果:

  由图可知,接线盒中的电路连接情况是()。

  参考答案

  三、1.B2.A3.B4.B

  四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非常普遍,如筷子放在水里会变“折”、有水的碗显得底比较浅等。本课以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为例,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解释,使学生感知到生活中处处皆科学,并能对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喜欢观察实验现象,喜欢亲自动手实验并思考问题,这是利于本课开展之处。但他们还不会去探究事物发展的因果联系,特别是运用逻辑推理和想象建立假设的能力还有待培养,这本节设计力图解决的重点。教师要帮助学生对科学实验的条件控制提供帮助。

  教学目标:

  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愿意合作与交流,对光的折射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教学准备:

  玻璃砖、塑料水盆、硬币、筷子,鱼和透明鱼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察现象:将筷子贴近玻璃砖,平行移动,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议论。

  提出问题:明明是一根很直很直的筷子,怎么在玻璃砖后面“折断”了?

  二、探究活动

  1、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①硬币升高

  准备一只塑料盆,投入一枚硬币,移动盆子,使你的眼睛刚好看不到硬币。保持盆子和你的眼睛不动。往盆子里慢慢倒水。

  提问:你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根据你想象,画一画实验中钱币发出的光线是怎么到你眼里的,经过了哪些物质?

  ②鱼儿变大

  猜一猜,我们把这条金鱼拿出水来,它会显得大些还是显得小些?

  提问:为什么出水的鱼会变小变瘦了哪?

  根据你的想象,鱼的光线是怎么到你眼里的,经过哪些物质?

  ③大树折了

  大家看看窗外的大树,看能找到“折”了的大树吗?

  根据你的想象,大树的光怎么进入你的眼里,经过几种物质?

  ④列举实例

  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类似的现象?从光的传播角度,在什么条件下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引导学生发现光线折射的规律。

  2、提出问题:

  以上几个观察活动中,咱们看到了很多异常现象。分析几种现象,光传播的路线是什么样的?它在传播时经过了几种不同的物质?

  3、学习小组讨论、汇报。

  4、小结:光从一种透明物质进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传播的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三、自由活动

  学生尝试用光的折射原理进行解释各种与折射有关的现象。

  四、拓展活动

  刘谦的魔术表演引起观众的好奇。其实,魔术师有时也会利用光的折射原理,欺骗我们的眼睛。到网上了解一下,看自己能不能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学一档魔术节目?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光的折射现象,并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四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 篇7

  教学设想

  《水流有力量》是青岛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17课。是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进行水流是否有力量的观察、实验、采集数据,并做简单的记录。知道影响水流力量大小的因素,理解水流力量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教材内容的特点决定教学的特点,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力求贯穿以下教学理念:

  1、始终贯彻“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探究活动。”指导学生认识水流产生力量就是让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之上进行科学探究,所以教学时我以探究为核心,引导学生亲历“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制定计划—实验验证—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的探究过程。

  2、“以人为本,注重方法和过程”的理念。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要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水流产生力量吗》一课是通过探究影响水流力量的大小的因素,向学生渗透“对比”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知道除验证的那项内容外,其它条件都要相同,才能比较。例如要想验证水流力量大小与水流量多少的关系,必须让水流量大小不同,水位高低相同,冲击水轮部位相同才能比较。

  3、“注重合作共享、注重成功体验”的教学理念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在探究水流力量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让学生打破小组界限,合作对比,现象更明显。学生在研讨中学会合作交流、成果共享,让学生分享成功的快乐,学生得到这种快乐后,便会为下一轮探究添加动力。

  教学准备

  教具:

  多媒体课件一套。

  实验材料:

  水槽、带槽的小水轮、漏杯、水杯、毛巾、注射器等。

  制作材料:

  红萝卜、硬塑卡、小刀、铁丝等。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为了渗透“对比”实验的方法,设计了比较两个风车哪个转得快和在什么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比较才合理,两个教学活动,过程略。)

  一、证明水流有力量

  师:(出示小水轮)同学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什么礼物?生:小水轮。

  师:在你们的实验桌上有一些水、一个水杯、一个安装在水槽上的小水轮,一个漏杯(漏杯底部有两个小孔,一个小孔漏水少,一个大孔漏水多)、注射器等。你能用这些器材让小水轮转起来吗?生:能。

  师:同学们对自己很有信心。那你们想过没有,实验时应注意点什么?生:不要碰坏器材。生:应合作完成这个实验。

  师:同学们想的很周全。马上就要动手了,老师也给你们提点建议:当水槽内的水碰到小水轮的时候,把水倒出来再做。(生实验,师巡视)

  师:请同学们停下来,老师发现你们的小水轮都转起来了。谁能说一说,你怎样让小水轮转起来的?小水轮转动时你有什么发现?生:用水冲击小水轮的叶片,水轮就会转动。生:用注射器吸满水,冲击小水轮,小水轮转动起来。生:小水轮有时转得快,有时转得慢。

  生:用水冲击小水轮中间转得慢,冲击扇叶转得快。师:用水冲击小水轮就会转动,这说明什么?生:水流能产生力量。生:水流有一种力量。(板书:水流产生力量)

  师:生活中,你感受过水流产生的力量吗?生:洗手时,水冲在手上有点儿疼。生:洗澡时,水能冲掉身上的泡泡。生:冲浪时,水能把人冲动。

  生:泼水时,水能把地上的灰尘冲起来。……

  二、猜测、验证水流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力量大

  1、根据经验和观察到的现象作出猜测

  师:同学们的经验非常丰富,生活中就应多观察、多体验。那你们想过没有水流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力量大?生:水位高的时候产生的力量大。生:我认为水流量多的时候产生的力量大。生:我认为水流快的时候产生的力量大。……

  板书:水量多

  水位高产生力量大?

  水流快……

  师:同学们的猜想这么多!也很有研究价值。对于你们的猜想,老师也想知道是不是这样。研究问题仅凭猜想是不行的,我们还应怎么办?生:做实验。

  2、设计实验,验证水流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力量大。师:同学们的猜想很多,但由于咱们时间有限,不可能一一验证,所以每个小组先选一个你们最感兴趣的问题,然后再讨论一下怎样去研究。(生讨论)

  师:谁能介绍一下,你们打算验证哪个问题,怎样验证?

  生:先用漏杯在低处冲击小水轮,再在高处冲击小水轮,观察小水轮转动的情况,验证水位高水流产生的力量大还是水位低产生的力量大。

  师:对他们设计的实验,你们还有没有什么补充?

  生:我认为应在漏杯中装同样多的水,冲击水轮相同的部位这样才合理。

  师:你想的非常严密,研究这个问题还有其它方法吗?

  生:我们打算两个组合作,一起研究。用两个漏杯装同样多的水,一个放在低处,一个放在高处,同时冲击两个同样的小水轮,观察小水轮的转动情况,验证水位高水流产生的力量大还是水位低产生的力量大。

  师:你们小组合作非常好,方法也很合理。为什么想两个组一起做?生:这样比较着做现象明显。

  师:这个方法很好。还有验证其它问题的吗?

  生:我们打算把一个漏杯放在同一高度,一次用大漏口漏水冲击小水轮,一次用小漏口漏水冲击小水轮,观察小水轮的转动情况,验证水量多产生力量大还是水量少产生力量大。生:我们的方法是:找两个同样的漏杯,放在同一高度,一个用大漏口,一个用小漏口,同时冲击两个同样的小水轮,观察小水轮的转动情况,验证水量多产生力量大还是水量少产生力量大。

  师:你们也想到了两种方法,能用不同的方法验证同一个问题,这很好。

  生:用两个同样的注射器吸同样多的水,在同一位置,一个用大力气压活塞,水流快冲击小水轮;一个用小力气压活塞,水流慢冲击小水轮,观察小水轮转动的情况,验证水流快产生力量大还是水流慢产生力量大。

  生:用一个注射器吸同样多的水,在同一高度,先后两次用不同的力量压活塞,使水流速度不一样,冲击小水轮,观察小水轮的转动情况,验证水流快产生力量大还是水流慢产生力量大。

  师:同学们思路非常清晰,想出这么多的办法。不但想出了用不同的办法来验证同一问题,而且想到了用相同的办法验证不同的问题,老师很佩服你们。希望你们实验时,如果有问题,小组内先想办法解决,也可以借鉴一下其他组的办法,实在有困难,就举手示意老师,咱们再共同解决。(生实验,师巡视)

  3、汇报交流,体验成功的快乐。

  师:刚才同学们研究得非常投入,相信你们都有了不少的收获。请先把你们的器材和实验记录整理一下。

  师:因为用的方法不同,研究的问题不同,希望你们在别的同学汇报时,要注意倾听。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在实验中你们有什么发现?生:水位高小水轮转得快,水位低小水轮转得慢。生:水流量多,小水轮转得快;水流量少,小水轮转得慢。生:水流快,小水轮转得快;水流慢,小水轮转得慢。……

  师:同学们虽然做了不同的实验,但都发现有时小水轮转得快,有时小水轮转得慢。小水轮转动的快慢不同说明了什么?

  生:水轮转得快,说明水流力量大;水轮转得慢,说明水流力量小。师:也就是说,水位高、水流快、水量多时水流力量大。

  师:现在通过实验验证了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之后,你们心情怎样?通过这次实验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非常高兴,我用实验验证了自己的猜想。

  生:我知道研究问题仅凭猜想是不够的,必须用实验来验证。生:做一做,才能知道想得对不对。生:两个小组比较做实验,现象比较明显。

  师:同学们对科学有这么浓厚的兴趣,老师真为你们高兴。我们的科学家也是这样搞实验的。

  三、了解水流力量与人们的关系

  师: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水流力量大小与什么有关。同学们再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水流产生的力量?生:水流力量可以发电。生:可以利用水流力量冲浪。生:可以运用水流力量搬运木材。……

  师:生活中人们用水流力量做很多事情,那么水流力量能给我们带来危害吗?

  生:洪水能冲毁农田,毁坏房屋。生:暴雨能形成泥石流。生:海啸能冲毁家园,淹死牲畜。……

  师:同学们举了这么多例子,看来水流的力量确实和我们有密切的关系。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水流的力量。(课件展示:有关水流力量与生活关系的画面)

  ①瀑布飞流直下的场面

  师:看到这幅画面你想到李白的哪句诗?

  ②人们利用水流力量冲浪的画面。

  师:你看这些人的心情怎么样?可见水流的力量有时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

  ③水流冲击卵石的画面。

  师:我们见到的卵石那么光滑,主要靠水流力量冲击而成。

  ④大堤决口的画面。

  师:这是洪水冲毁房屋,淹死人畜……师:看完这段资料,你知道了什么?

  生:水流力量能给我们带来好处,也能带来危害。生:我们应利用水流力量给人们做贡献。生:我们应多植树造林,避免洪水发生。……

  四、拓展活动

  师:水流力量对我们的影响这么大,可见我们今天的研究非常重要。在实验桌上的材料袋内,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胡萝卜、硬塑卡、小刀、剪刀、铁丝等,课下请同学们制作一个小水轮,利用它继续研究水流的.力量,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教学反思

  经历《水流产生力量吗》一课的教学,有得有失,回顾教学过程,留下许多思考:

  1.关于教学目标定位的思考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第一次试教时,仍把知识作为教学目标的重点,其次是能力目标,最后是情感目标。而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科学知识目标融为一体。所以我们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排在首位,其次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最后是知识目标,主次分明,以实现以人为本、立足教材、突破教材进行教学的目的。

  2.由过程和方法引发的思考。

  最初教《水流产生力量吗》一课时,在实验前,我先介绍什么是对比试验,以及对比试验的注意事项,反复强调对比试验的特点是除要验证的那项内容外,其它条件要相同。如要验证水流力量的大小与水位高低有关,必须水位高低不同,水流量及冲击水轮部位相同。结果只少数学生按要求去做,多数学生仍我行我素,不理解什么是对比试验。总结课堂得失后,再上课时我没有介绍什么是对比,而是让学生讨论实验中哪个条件不变,哪些条件可以改变,怎样比较才合理。这次学生兴趣很高,在相互评价中体验到什么是对比的方法。学生后来设计其他实验都是对比的方法。

  试教成功后,我想在教学探究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鼓励学生多动脑动手,使学生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3.由高估学生能力引发的思考

  不同年龄的孩子对周围的事物有不同的认知能力,所以每一课教材的编排都是在此基础上给孩子进行能力目标定位的,而且每一课都有侧重点。《水流产生力量吗》一课是通过探究活动初步向学生进行对比方法的渗透。最初教学时高估了学生的比较能力,让学生“放任自流”,在不知道怎样比较的情况下,盲目去操作,结果是方法不严密,比较不合理,结论不成立。

  人们常说,低估孩子的能力比高估孩子的能力更可怕。我想高估孩子的能力同样可怕,我们在教学时,应正确评估孩子的能力,明确一课应侧重培养孩子哪方面的能力,按由简到繁,由扶到放,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给孩子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一步到位,操之过急。所以本课教学中,应先引导学生设想,然后让学生交流一下自己的方法,再让学生去做,孩子的目的会明确一些,操作时才不会盲目,因为本课是培养学生对比实验能力的起始课。

  4.由使用教材引发的思考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教材给我们提供了足够的探究空间和探究的指向。因此我本着立足教材、突破教材的观点改变了活动内容的顺序,把活动一的内容放在了活动三之后。让学生探究水流力量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之后,再了解水流力量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学生通过观察一幅幅画面,真正感受到水流力量给人们带来的利害,体会到研究水流力量的重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此启发,课后我对活动二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发现在教学设计时还是习惯依赖于教材,被教材的指向所捆绑。如探究水流力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时,我仅根据教材的指向用一种材料(漏杯)让学生设计冲击水轮的实验。因材料单一,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方案不多。如再提供一些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去探究,我想学生的思维会更加开阔,设计的方案会更多、更完美。

  四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 篇8

  【教材简析】

  《茎和叶》是《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的第4课。

  这节课是在学生了解了植物的根可以吸收水分的基础上,继续研究茎和叶的作用。教科书从观察一株完整的凤仙花入手,聚焦到茎和叶的作用上。本课引导学生通过借助工具解剖,对茎的内部构造进行观察,并通过实验现象,推想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过程,通过课前给叶片上套塑料袋和用黑色卡纸遮住叶片这两个实验,引发学生的科学思维,通过对比实验的分析与推测,得出叶有吸收阳光和蒸腾水分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并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识到科学研究要尊重证据。

  【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身边的植物并不陌生,也积累了一些观察经验,已经初步领悟到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是会发生变化的,但存在对植物观察、描述不够具体的现象。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学前,要让学生聚焦观察植物的茎、叶的变化,利用“把植物的茎泡在红墨水里、用黑色卡纸遮住叶面、用干燥的塑料袋罩住大的叶子”等课前准备活动,引发学生对茎、叶是否会变化的.思考及持续观察的动机,激发学生对植物茎、叶的研究兴趣。通过学生对植物的茎和叶的对比观察、解剖,知道茎和叶具有一定的特殊功能,从而更进一步认识植物的生命特征,增强学生热爱植物、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茎和叶是植物体的营养器官。

  不同环境中植物的茎、叶外部形态不同。

  茎具有支撑植物以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叶能吸收阳光制造养料维持植物生存。

  叶能蒸腾水分调节体温维持植物正常的生命活动。

  科学探究目标

  能基于观察描述凤仙花叶在茎上分布的样子,发现其生长规律。

  能够基于观察及已有认知推测茎与叶的功能。

  能够利用实验收集证据验证推测,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目标

  对茎与叶的作用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尊重事实,能依据事实调整自己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环境影响植物生长,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植物的茎和叶的作用。

  难点:1.引导学生用横切和纵切的实验方法探究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2.通过观察探究,引发学生科学思维,推测叶的作用。

  【教学准备】

  1.选取一段浸泡过红墨水的凤仙花的茎,一把小刀。

  2.课前一周,在凤仙花植株上选一片叶子用黑卡纸遮住。

  3.选一种叶片较大的植物,在其中一片叶子上套上干燥的塑料袋。

  4.课前导学:学生观察凤仙花形态特征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种植的凤仙花,茎越长越高,叶越来越多,你们想过茎为什么会长高,叶为什么会越来越多吗?它们对植物生存分别有什么作用呢?

  今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来探究植物的茎和叶。

  1.学生汇报课前所观察到的凤仙花的形态特征。

  2.教师引导学生推测茎和叶的作用。

  学习新知

  (一)探究茎的运输作用

  1.同学们,课前老师让你们把植物的茎浸泡在红墨水中。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茎有什么变化?

  2.学生回答:茎的内部变红了。

  3.提问:茎为什么会变红?这个红色是从哪里来的?

  4.学生猜想。

  5.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茎的内部呢?

  6.可以有几种切茎的方法?

  7.学生交流、徒手演示。

  8.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切茎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横着切,这种方法叫“横切”。你能猜出来第二种方法怎么切吗?可以竖着切,这种切法叫什么?科学上这种切法不叫“竖切”,我们把它叫做“纵切”。

  教师强调注意事项:

  (1)先横切,再纵切。

  (2)在使用小刀时要注意安全,不要伤着手。

  (3)切完后,认真观察切面茎内红色的部分,说说它是什么样子的,并画在实验记录表上。

  (4)实验完成后整理好实验器材,保持桌面的整洁。

  9.学生分组探究、观察并交流。

  10.小结: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二)研究叶的蒸腾作用

  1.大家想一想,茎把根部吸收的水分运送到哪里去了?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选一种叶片较大的植物,在叶片上套一个干燥的塑料袋。你们在塑料袋内发现了什么?(塑料袋内壁有小水珠)

  2.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小水珠是哪里来的?

  3.小水珠是从叶子上散发出来的。在科学中,我们称叶子这种散发水分的本领叫蒸腾,叶的这种作用叫蒸腾作用。蒸腾作用可以降低叶面温度,对植物起保护作用,同时还可以湿润周围的环境。

  (三)研究叶的吸收阳光作用

  1.7天前,老师安排同学们在凤仙花上选一片叶子用黑色卡纸遮住,使它见不到阳光。现在,猜一猜这片叶子和其他叶子相比,会有什么变化?把你们的猜想记下来。

  2.同学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现在,我们一起来揭开谜底吧!(取下黑卡纸,进行观察)

  3.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4.小结:叶有吸收阳光的作用。

  三、研讨交流

  1.不同植物的茎叶各不相同,你见过哪些?学生交流汇报。

  2.(播放教学课件)观察这些不同形态的茎,说说它们的特征,并给茎分类。

  3.(播放教学课件)观察不同形态的叶,说说这些植物的叶子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它们分别适合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举例说明哪些植物适合生活在水中、沙漠等环境里。

  四、拓展延伸

  1.植物的茎和叶除了运输水分、吸收阳光、蒸腾作用外,还有什么作用?(繁殖后代)。

  2.课后,我们还可以进行小调查,看看哪些植物可以用茎或叶繁殖。

  【板书设计】

  茎和叶

  支撑

  茎的作用

  运输水分

  吸收阳光

  叶的作用

  蒸腾水分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235585096520第一部分,用画图的方式记录凤仙花叶子在茎上的分布样子。要求画面呈现出叶子之间的位置关系,用简单的线条记录也可以。

  23558501457960第二部分,推测植物生活的环境并说明理由,教师指导学生用文字记录下来。图1植物是浮萍,生活在水中,推测的理由是它的根细小,在水中生活的植物不需要根吸收更多的水分。图2是橡胶树,生活在雨水丰富的热带环境,推测的理由是它的叶片很大,可以蒸腾更多的水分。图3是仙人球,生活在干旱的沙漠中,推测的理由是叶子呈针状,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图4是胡杨树,生活在缺水的戈壁滩,推测的理由是它的根很长、根系很发达,可以深入土壤吸收更多的水分。

  四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过程与方法: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教学难点】

  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

  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

  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语,引入研究课题

  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 揭示学习课题。

  二、 室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1、教师提示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2、学生说说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怎样读数;复习温度计的`刻度;让学生找出沸点、冰点、人体正常体温等温度。

  3、讨论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温度一样吗?怎样确定室外的温度比室内高?测量室内外的温度要做哪些准备,注意什么?

  4、测量室内温度,记录、交流。

  5、 分组到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把测量的温度及时记录。

  6汇报交流,室内外温度有什么不同吗?哪个温度可以反映今天我们这个地方的气温?每个小组测得的温度一样吗?为什么不同?

  三、气温的测量

  1、 讨论,刚才我们测量到的阳光下、阴凉处两个不同地点的温度有什么不同?想一下,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地点来测量气温?

  2、 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3、 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汇报不同时间所测到的气温。

  4、 出示气温图表,讨论,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获得有关气温的哪些信息?为了准确的填写我们的天气日历,每天测量的时间该怎么确定?

  5、教师小结。

  四、课后总结

  五、课后作业

  1、我会填。

  (1)、一天之中(日出前的凌晨)的气温最低。

  (2)、一年之中,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

  2、我会选。

  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是( 3 )。

  (1)上午10时

  (2)中午12时

  (3)下午2时

  六、课后反思。

  四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岩石,知道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一些岩石露在地表,更多的岩石被水或泥沙、土壤覆盖着。

  2、观察常见岩石的标本,了解岩石的外形和特点。

  3、选择一种常见的岩石,仿照花岗岩的示例,使用科学的语言对岩石进行准确、全面的描述。

  4、学会采集并制作岩石标本。

  【教学重点】

  1、认识岩石,通过观察,了解岩石的基本特点。

  2、学会用科学的语言准确、全面地描述岩石。

  【教学难点】

  了解岩石的基本特点,学会用科学的语言,准确、全面地描述岩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岩石标本、学生自己搜集的岩石、活动手册上的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本47页上的一首小诗。

  你住在哪里?

  山峰、溶洞、海底……

  到处都有我的存在。

  你有什么用吗?

  造房、铺路、装饰……

  我的用途可多啦!

  你的年纪?

  嗯——

  让我想想。

  2、学生自由读一读这首小诗,想一想这首小诗描述的是什么物质?

  岩石。

  3、这首小诗写出了岩石的哪些知识?

  这首小诗写了岩石来自于山峰、溶洞、海底,岩石可以造房、铺路、装饰,岩石的年龄很大很大。

  4、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究第五单元《岩石与矿物》,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了解常见的岩石。

  5、板书课题:

  16、常见的岩石。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初识岩石

  1、同学们,你们见过岩石吗?你在哪里见过岩石?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2、学生说一说自己在哪里见过岩石?自己见过的岩石是什么样子的?

  3、教师出示课本48页有关岩石的图片,学生仔细看一看,初步了解这些岩石的样子。

  4、出示课本48页下面的一段文字。

  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一些岩石裸露在地表,更多的岩石被水或泥沙、土壤覆盖着。

  5、学生自由读一读这段文字,进一步了解岩石的有关知识。

  活动二:观察岩石标本,了解岩石特点

  1、教师引导:岩石究竟有哪些特点?下面我们通过观察一些岩石的标本,来了解一些常见岩石的特点。

  2、出示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石灰岩4种岩石的标本,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我们本次需要观察的常见岩石的标本。

  3、我们从哪些方面来观察这些常见岩石的标本呢?又通过什么方法来观察呢?

  全班交流,预设:

  使用放大镜观察岩石断口上有几种颜色,颗粒是大还是小。

  通过使用岩石在纸上画线等方法,来观察岩石是什么颜色的。

  通过敲一敲、听一听的方法,来观察岩石相互碰撞的声音是清脆的还是沉闷的。

  使用滴管在岩石上滴水的方法,来看一看岩石的吸水性如何。

  仔细观察岩石,看一看岩石上有没有气孔、条纹或者其他花纹。

  观察岩石上是否有动物或植物的痕迹。

  4、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一边观察,一边完成活动手册上的记录表。

  5、全班交流,学生说一说本小组观测的结果以及得出的结论。

  活动三:使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常见岩石

  1、刚刚我们观测了几种常见岩石的标本,初步了解了这些岩石的一些特点,那么我们该怎样对这些岩石进行准确又全面的描述呢?

  2、出示课本50页上面花岗岩的.描述范例。

  3、学生自由读一读这段文字,看一看这段文字是如何科学全面地介绍花岗岩的?

  预设:

  介绍岩石一般的从分布、组成、质地、声音、吸水性强弱、是否有气孔等几方面进行。

  4、下面我们选择一种岩石,仿造花岗岩的例子对这种岩石进行科学、全面、准确地介绍。

  活动四:采集并制作岩石标本

  1、展示各种各样的岩石标本,激发学生制作岩石标本的兴趣和意念。

  2、教师引导:看到如此美丽的岩石标本,大家想不想动手制作岩石标本呢?下面我们就来动手做一做岩石标本吧。

  3、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了一些自己喜欢的岩石,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收集的岩石给老师看一看。

  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各种岩石。

  下面,我们就把大家收集的这些岩石制作成标本。

  4、出示课本50页的下面制作岩石标本的步骤图,学生认真地看一看,了解制作岩石标本的步骤。

  预设:搜集→清理→判断→装盒→贴标签。

  5、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按照制作岩石标本的步骤,对自己搜集的岩石进行清理、判断、装盒、贴标签,然后形成岩石标本。

  6、全班交流,展示本小组制作完成的岩石标本。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解了岩石的一些基本的特点,学会使用科学的语言准确、全面地描述一些常见岩石。最后我们还按照步骤制作了一些岩石标本。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岩石等方法,进一步探究岩石。

  【板书设计】

  16、常见的岩石

  岩石的分布

  观察、认识岩石

  描述岩石

  采集并制作岩石标本

  四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初步感知和认识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液体和固体,液体和液体,液体和气体);

  过程与方法:能借助实验进一步观察多种物质之间的溶解现象,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交流中,将看到的新的“溶解”现象与已知的作比较,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探究更多溶解现象的欲望。

  【教学重点】

  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其他更多的容易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教学难点】

  观察和感知水中溶解有空气

  【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实验用:玻璃杯、滴管、酒精、食用油、其他一些非水液体;雪碧(汽水)、注射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等。

  【教学过程】

  1、引入

  教师准备一杯水和一袋咖啡。学生观察咖啡放入水中搅拌之后的现象。

  咖啡在水里怎么啦?你观察到的什么现象说明咖啡在水利溶解了?

  我们已经知道食盐、砂糖、肥皂、咖啡等固体物质在水中能被溶解。那么其他的液体、气体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2.观察液体之间的溶解与不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酒精,观察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酒精里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酒精中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食用油,观察油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食用油中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油中溶解?

  问:酒精和水相互溶解吗?食用油和水相互溶解吗?

  运用同样的方法,观察更多的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解现象。

  问:哪些液体能相互溶解,哪些不能容易相互溶解?

  3.观察溶解在液体中的气体

  (1)观察溶解在雪碧(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打开雪碧(汽水)瓶盖,观察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

  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2)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这杯水里有空气吗?你是怎样想的?(生活经验的提取)

  用试管装1/3的清水,在酒精灯上稍微加热。观察试管壁上是否有小气泡出现。

  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4、课后继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也能互相溶解。

  三、课后总结:

  四、课后作业;

  1.胶水在水中会(下沉)。

  2.牛奶带入水中会(溶解)。

  3.你能区分液体之间的溶解或不溶解吗?请举例来说明。

  五、课后反思:

  略。

【四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下学期科学教案《黑色的香蕉》09-29

幼儿园中班下学期科学教案04-27

幼儿园小班下学期科学教案07-15

幼儿园中班下学期《放屁》科学教案04-10

好玩的桔子幼儿园中班下学期科学教案12-13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科学教案《美丽的家园》01-01

幼儿园中班下学期科学教案《黑色的香蕉》12-26

《吹泡泡》幼儿园大班下学期科学教案09-30

四年级的科学教案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