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七年级下册《圯上敬履》教学设计

时间:2021-04-01 19:39:17 七年级 我要投稿

七年级下册《圯上敬履》教学设计汇总

  《圯上敬履》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七年级下册《圯上敬履》教学设计汇总

  1.了解有关《史记》的文学常识及司马迁、张良的有关知识。

  2.理解重点实词。

  3.把握文章主题,分析张良及老人的形象。

  4.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对中华民族尊敬老人的美好品德的赞扬与继承。

  教学重点

  1.《史记》及司马迁的文学常识。

  2.把握文章主题,分析张良及老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分析与理解张良所具有的优秀品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汉高祖刘邦曾经对一个人作出这样的评价:“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并承认自己不如他。那个人是谁呢?这个人就是辅佐刘邦建立汉王朝的“汉初三杰”之一的著名军事家张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张良年轻时候的故事。

  二、作家作品

  1. 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出生在一个世代相传的史官家庭。其父司马谈,做过30余年的太史令。司马谈逝世时嘱咐司马迁要做第二个孔子,写第二部《春秋》,这正是司马迁矢志写《史记》的动力。

  2.《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史记》以人立传,集传成史是主体,它多方面运用文学手段来表现历史人物,史实与艺术表现完美结合,这是司马迁《史记》一书的独特成就。为此,鲁迅称赞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在朗读中理解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帮学生解决有疑问的字词。

  2.学生分组、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互评,说一说,哪组同学读得好,为什么?

  由此环节让学生透过文字体会人物的内心,把握人物形象。

  (1)朗读老者的语言,要体会他故意考验的心态,他的笑、他的怒、他的'喜,背后是怎样的一番良苦用心。——由此说——说老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2)张良的一个“诺”,要读出他当时既诚恳虚心又满腹狐疑的复杂心态,要引导学生结合全文,认真体会。

  3.分角色朗读中会发现张良的语言极少,那么我们通过哪些地方去了解张良呢?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对张良的动作、心理的描写,想象一下张良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4.由此看出,张良具有怎样的品质?(全面理解张良的人物形象)

  5.你还知道哪些历史人物在年轻时有特殊的经历?

  6.学习过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四、总结

  《圯上敬履》只是《史记·留侯世家》的节选,但是我们以小见大,由一件小事看到了张良身上优秀的品质,也正是由于这些品质,成为后来张良成功的重要基础,张良后来又有哪些成就?《史记》中还记载了你所喜欢的哪些人物的哪些事件呢?我们将利用课余时间继续研究。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3~5人合作,根据所掌握的资料,以《史记》为主题,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办一期手抄报。

  要求:(1)角度选取要具体集中,不可空泛,主题要鲜明;(2)内容要翔实,有理有据;(3)可有自己的评论,鼓励创新设计。

  《圯上敬履》教学设计二

  一、导语

  垓下决战后,刘邦建立西汉,庆功宴上,刘邦在谈自己如何得天下时曾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这位子房何许人也?能让一代帝王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呢?哪位同学知道?对,是张良。

  想当年,韩信、萧何、张良并称“汉初三杰”,后来,韩信被杀,萧何被囚,只有张良全身而退。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张良在风支变幻的政坛上稳坐“王者师”的位置上。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圯上敬履》。也许,从中可以找到答案。

  二、简介作者及出处

  关于这篇文章,同学们已经预习了,下面我们来交流预习所得,介绍一下作者及出处。要求:语言简洁,突出重点。同时注意:把重点信息在书下注释或笔记本上圈点出来。

  (一)谁来介绍作者?

  要点如下: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著有《史记》。

  主要经历:1、司马迁出生在一个世代相传的史官家庭,子承父业,28岁做太史令。

  2、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临终嘱托他做第二个孔子,写第二部《春秋》,这是他著《史记》的动力。

  3、司马迁20岁时,开始漫游,积累丰富史料,32岁开始写《史记》。

  4、潜心修史时,为李陵战败辩护,被处以腐刑,为完成《史记》,司马迁“就极刑而无愠色”。

  (二)那么《史记》又是一部怎样的书呢?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上起传说中黄帝,下到汉武帝共约三千年的历史,共130篇,包括: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等体例。

  鲁迅评价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见其史学、文学价值之高。

  三、阅读文本,感知文意

  同学们预习很充分,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了解张良青年时的传奇经历及所体现的良好品质。

  (一)诵读是感知的基础,在读之前,将你昨天预习遇到的读不准的字音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提问有问题的学生,校对字音……

  学生说完之后,老师补充。有些字音、字型,还需强化落实,请看大屏幕(圯、履、老父、衣褐、孺、殴、强忍)。(先找一个学生,校对后齐读)

  (二)扫除了字音的障碍,我们现在放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节奏,考虑故事写了什么人、什么事?学生回答(张良敬履,老父赠书)

  (三)本文故事性很强,人物特点鲜明,下面请同学们推荐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字音、节奏、语调。(本文以叙事为主,以舒缓、陈述的语调来读。)

  谁当张良?谁当老父?旁白?……读后,学生评点。

  (四)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再现了人物,那么我们对人物的把握是否准确,还需进一步深入文本,疏通文意,准备复述故事情节。1、先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时所遇到难以理解的词句,同时,圈划书下注释中的重点诗词。2、找一名同学复述课文,其他同学校对补充,力求准确、生动、形象。(学生评点)

  (五)**同学复述很精彩,文中两个人物在我们心中已渐渐清晰,那么张良和老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默读全文,圈划能体现人物特点的词句,分析人物形象。

  以张良是 的人,因为 。

  老父是 的人,因为 。的句式来回答。

  要点如下:

  1、敬老: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2、守信:平明,鸡鸣,夜未半,(赴约时间越来越早)。

  3、勤奋求学:常习诵。

  4、隐忍有度:欲殴之,强忍(忍辱)三次赴约(忍怒)。

  5、有思想,有主见:怪、精、异(心理描写)

  追问:1、张良为什么要“忍”?2、“忍”有什么意义?3、凡事都要“忍”吗?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

  学生回答要点:1、敬老;对老人有所期待;朦胧中感到老人是一位奇人,能使自己有所发现,有所收获。2、忍能带来机遇,带来知识和能力,得到兵法,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对刘邦影响很大,在他的影响下刘邦能够忍耐韩信,得到咸阳而退居灞上,忍耐一时,建立西汉王朝,张良也成为开国功臣。在后世影响很大,三国时代水镜先生向刘备诸葛亮时说:“只有兴周八百年的姜子牙,胜汉三百年的张子房可与之相比。”可见,张良名气之大。

  点评:忍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修养,一种美德,一种气概,一种生活态度。忍,是能量的积蓄,是在苦难中站起来的准备,能够赢得好名声,感化一批人,忍使很多人成就大业。你能举例谈谈吗?(司马迁、韩信、勾践、重耳)真正的忍者,是善于隐藏自己锋芒的人,忍住一时之不公,受暂时的委曲,在忍中磨炼意志,增长智慧。方能战胜自我,赢得机遇,成就事业,精彩人生。

  3、不是。不能无原则的忍。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是北宋著名诗人苏轼《留侯论》开篇的一段话。

  老父:千里马常有,更需有伯乐的赏识、历练和委以重任。张良是千里马,仍需老父的培养。谈谈你对老父的评价。(老父堕履、二怒张良赴约、赠书,是对张良的考验和历练,使其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是一个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教导有方,能点石成金的人。)

  总结:

  《史记》开篇一段话:西伯侯局厩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布韦迁蜀世传《吕贤》,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他们经历一翻磨难,都成就了大业。

  这《史记》开篇的一段话,它告诉我们:大抵圣贤都是经历一番磨难,忍一时之辱,而成就大业,可见,《史记》这部书不仅记载历史,传承文化,更为我们启迪人生,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书,本节作业,用两周的时间,挑选《史记》故事中,你感兴趣的人物或篇章读一读,写读书笔记,然后交流。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能够以学生为主体 在上这课前我认真研究过教案,感觉设计不错,也觉得这篇课文内容很简单,于是照搬教案,一步步认真教学,重点引领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这过程中进行适时适当的引领和点拨,让学生读准、读通、读懂古文。目的是让学生既“学会”又“会学”。课堂上先放手让学生的自学,再让学生提出自己弄不明白的地方,我才进一步进行指点。具体体现在“读准、读懂、悟理”三个教学环节中,我都要问问学生:“你认为哪些句子不容易读好?读时注意些什么?”、“你觉得哪句话不好理解?”、“从这则故事想开去,你认为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等。在自主学习前提下,开展合作学习,实现资源共享,生生相互促进、提高。开始觉得还行,可后来不知怎的越讲越没有兴趣,学生发言也不如开课时那么积极了。我虽然按照计划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这堂课讲完后,我并不很满意,感觉与料想的有差距。

  改进的地方:

  认真地反省这节课,发现我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方面还不够。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瑰宝。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传统的民族美德等无不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因而学习文言文,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学阶段选编文言文,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汉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初步感受古文遣词造句的凝炼,精要之处。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为初中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文言文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读得拗口,多感到枯燥无味。因此,老师应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孩子们感到古文的“易”、“趣”、“活”,这将会极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七年级下册《圯上敬履》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圯上敬履教学设计01-17

七年级下册《圯上敬履》教案汇编03-05

圯上敬履文言文练习02-03

七年级语文《圯上敬履》教案11-30

圯上敬履文言文和翻译01-11

圯桥进履的成语典故04-30

圯桥进履的成语故事10-08

《周易》上经(履)06-14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