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山谷中的谜底》

时间:2024-04-03 18:05:17 六年级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山谷中的谜底》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山谷中的谜底》,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山谷中的谜底》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山谷中的谜底》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品评语言文字及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2、体会理解学生的顽强及智慧的退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篇末点睛和对比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3—4)

  1、在加拿大魁北克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里,有大自然留下的一个谜,(板书:山谷中的谜)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指名答

  2、通过昨天的学习,你能迅速从课文中找到它的谜底吗?(补充板书:底)指名用书上的话回答。

  原来是因为雪松有一种特殊的本领(板书:雪松)。揭开这谜底的人是谁呢?(板书:旅行者)

  3、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也带上行囊跟着这两位充满智慧的旅行者,通过这篇记载着智慧的文字(板书:课文)走进加拿大魁北克这条神奇的山谷,靠近那充满智慧的雪松,一起去探索生存的智慧吧!那我们背起行囊出发吧!(齐读课题)

  二、精读课文

  1、明确小组自学要求:(2)

  (1)师:这树,这人,这文,无不充满着智慧,个小组可以根据自身学习的情况有选择的'去探究,可以选择他们中的一个、两个、甚至把他们综合自来共同探究都可以,让我们去品读、去批注、去思考,一会我们来比比谁的背囊中采集到的智慧最多。

  (2)各小组讨论确定研究内容,以及需要的大概时间

  (3)班内简单交流时间

  2、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学习:(10)

  读文、批注、找收获、谈体会;

  教师巡视指导

  3、班内交流自学所得(20)

  (1)交流从雪松身上品味到的、获得的收获: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启发引导学生读好描写雪松的语句。

  (2)讨论、交流、理解旅行者的话中蕴涵的智慧

  a: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指导学生读好第二个旅行者的话。

  b: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把思考引向深入:(什么时候应该去正面抗争?什么时候需要适当的让步?)

  c:把思维引向更广的空间:古今中外,有那些人就具备了雪松的这种智慧?

  (3)你能从课文中选择一句最简洁而又最能概括这一道理的话吗?

  从而指导学生读好最后一节,背诵这最后一节。

  (4)交流这篇文章写法上的智慧:学生汇报体会到的精彩写法,教师适时点播

  4、给学生提供展现自己智慧的舞台:

  (1)师:我想各位同学的背囊(包)里,一定装满了智慧,收获不小。

  我知道我们六(1)班的同学喜欢创作,你能用一段话或者一首诗、一支歌或其他方式来谈谈你的收获吗?

  (2)班内简单交流

  三、小结、作业

  1、师:听了同学们精彩的点评与创作,我对“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让我们把所有的智慧都装进我们的行囊中,去展开我们人生新的旅程,愿我们今后能够凭借智慧克服人生中的一个又一个困难!

  2、最后向大家推荐一本书《智慧背囊》。

  3、完善自己的创作明天的语文课继续交流。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山谷中的谜底》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深刻含义。

  3、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山谷中的谜底》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揭题导入。

  二、自学课文,明确要求。

  1、读准生字字音、

  2、读通读熟

  3、给课文分段,并能说出分段的理由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认读临写柘枝丫女贞惟一摧毁帐篷完好无损苍翠挺拔

  2、在书上找出合适的词语填空:

  ()的风向、揭开了()

  ()的身姿、丧失了()、()的枝丫、()地发现

  ()的大雪

  ()的景观

  ()的让步

  3、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他们支起帐篷,望着满天飞舞的大雪,突然惊奇地发现,()特殊的风向,山谷东坡的雪总比西坡的雪来得大。

  ()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东坡雪大,其他那些树,()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树枝都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丧失了生机。()西坡雪小,树上少量的积雪根本就压不断树枝,()除了雪松之外,柘、柏、女贞之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了下来。

  确实,弯曲()倒下和毁灭,()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4、说说下列破折号的用法

  我得到了一个启示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

  5、检查课文朗读情况,相机理解相关词语。

  6、分段说段意,并能说明理由。

  四、作业完成硬笔习字册

  第二课时

  一、读读下面的词语,说说这些词赞扬了什么?

  大义凛然、不屈不挠

  威武不屈、宁折不弯

  二、理解课文内容。

  1、出示思考题,自读思考

  为什么东坡只有雪松,而西坡除了雪松还有其它的一些植物?

  2、讨论交流。

  3、填空。

  从这段话,我们明白了雪松依旧能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都得益于它的正是因为有了它才有的.机会。看来有时弯曲是很有必要的。

  4、朗读反弹部分的语言。

  三、理解含义。

  1、出示两段话,朗读。

  我得到了这样一个启示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

  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2、你想到如些人和事?

  3、加深理解

  (1)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十多年,不是_______,而是__________。

  (2)蔺相如躲避廉颇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

  (3)平时同学间的谦让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

  (4)不是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

  四、生活中,有一些谚语、成语浓缩了这种充满智慧的弯曲思想,你想到了吗?

  大丈夫能屈能伸。

  小不忍则乱大谋。

  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五、读一读下面的故事,说说自己的感想。

  胯下之辱

  韩信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主要靠钓鱼换钱维持生活,经常受一位靠漂洗丝棉老妇人的周济,屡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一次,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刀配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剑你的配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自知形只影单,硬拼肯定吃亏。于是,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史书上称胯下之辱。

  有传说韩信富贵之后,找到那个屠夫,屠夫很是害怕,以为韩信要杀他报仇,没想到韩信却是很善待屠夫,他对屠夫说,没有当年的胯下之辱就没有今天的韩信。

  六、作业完成补充习题。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山谷中的谜底》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掌握本课词语,理解“弯曲”、“反弹”的意思。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雪松能在逆境在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雪松能在逆境在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

  总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概。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掌握本课词语,理解“弯曲”、“反弹”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个别读:山谷中的谜底。

  (读出不同的感受,渗透情感和朗读的训练。)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估计学生的问题:这是哪个山谷?迷是什么?谜底是什么?怎样揭开的?)

  (“疑,思之始,学之端”,根据学生的疑问,巧妙地交代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出示初读要求,学生按要求自学:

  自读课文。

  ⑴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达到正确、流利。

  ⑵思考刚才提的问题(这是哪个山谷?迷是什么?谜底是什么?怎样揭开的?)。

  2、巡视学习情况,相机解决问题。(指导同位交流预习情况)

  三、检查初读情况——组织交流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

  指名认读,正音,记忆。

  2、指名逐节朗读,相机指导读好长句,纠正字音。

  3、组织交流词语理解。

  重点交流:“抗争、反弹、完好无损(加拿大、魁北克)”等,着重交给理解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或查字典理解词语。

  四、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1、默读,根据要求给课文分段。提示:

  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山谷中的谜?

  那几则自然段写了旅行者揭开了谜底?

  看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一段写了什么?

  2、组织交流,讨论:

  第一段(1——2):加拿大魁北克山谷奇异的自然景观是个长期没有解开的谜。

  第二段(3):两个旅行者通过仔细观察揭开了这个谜底。

  第三段(4——6):写了两个旅行者的对话。

  (词义的模糊性和概括性决定了语文学习的整体性原则。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应该首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读后讨论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反复朗读,做到读中知大意、理脉络;读中查字典、剖形探义,掌握生字词。)

  五、组织质疑:

  课文中还有哪些不懂的内容吗?(指导:可以针对句子或段落。把重点问题留到下节课再研究。)(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所以,我让学生继续提出不懂的地方。继而,根据学生情况帮助确定下节课的学习目标。)

  六、指导描红:

  1、出示生字,复习认读。

  2、指导描红,临写、交流难写易错的字,相机范写:摧、贞。

  3、组织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第二段。

  1、板书课题:山谷中的谜底。

  2、题目中的山谷是哪个山谷?

  画:

  板书:加拿大、魁北克。

  3、这个山谷中的谜是什么?谜底又是什么?

  要求:自读1、2两段,找出答案,把有关句子画下来,读一读,不懂的可以提出来。

  (“观文者批文以入情。”——刘勰)

  4、组织交流:

  出示句子

  “东坡雪大,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事,树枝都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也丧失了生机。而东坡雪小,树上少量的积雪就压不断树枝,所以,除了松、柏、杨、女贞之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了下来。”

  哪几句话具体写了雪松的这个本领?

  要求:大声朗读这几句话,边读边想象书中所描绘的情景,看看谁能用两个词概括一下雪松的本领!(弯曲、反弹)

  5、指导朗读:

  ①指名朗读,想象,概括。

  板书:弯曲、反弹

  ②在巴谜底读一读,把这两个词加上去。

  ③谁能到黑板上来给我们讲讲这个谜和它的.谜底?(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紧扣学生的问题展开,结合学法指导,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指导学生读中悟理。)

  6、组织辩论:

  师:有人读了咱们课文的第三段以后说,雪松面对风雪,一个劲地向下弯曲,他们是一群胆小的弱者。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我们也再来把第三段读一读,然后再反驳他,要有理有据,才能把它辩得哑口无言。(重点体会雪松的顽强,雪松的弯曲策略。)

  板书:智者,强者

  二、学习第三段

  1、指名分角色朗读对话。

  第一遍:带提示语。

  第二遍:去掉提示语。

  第三遍:自己读一读,想一想,不懂的可以提出来。

  2、引导体会写“启示”的一段话,指导理解句子的方法。

  ⑴出示小黑板:对于外界的压力,……但……。

  ⑵指导理解句子的方法。

  ①对于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要想读懂它,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板书:上下文

  联系实际(举例子)

  ②谁能举个例子来证明一下这句话的道理?

  ⑶这段话的道理也可以用我们的一句老话来概括:“大丈夫能屈能伸,小不忍则乱大谋”。

  三、试说名言,学习第四节:

  齐读最后一节,根据你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我们也来说两句名言:“弯曲不是……而是……”

  (“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利用辩论等方式帮助学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深奥道理,而且,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深刻的哲理。)

  板书设计

  雪小 雪大

  松(弯曲、反弹)

  柏雪智者

  杨松强者

  女贞

  西坡东坡

  加拿大魁北克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山谷中的谜底》4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绿线内的两个只识不写,联系课文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3、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雪松在大雪重压之下生存的原因。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由自然现象所得到的启示。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揭示课题,引导质疑。

  1、理解什么是“谜”、什么是“谜底”。

  2、质疑。如:山谷中有什么谜?谜底是什么?是谁揭开了这个谜底?……

  二、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联系课文想想新词的意思,在不懂之处做上记号。

  3、读完后思考一下刚才提出的问题。

  三、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指名分段读课文,随文简介“加拿大”、“魁北克”等词,视学生情况指导朗读。

  四、组织交流初读收获,引导进一步质疑。

  1、说说自己读懂的“谜”和“谜底”,找读文中有关句段。

  2、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视情况相机处理。

  五、指导生字书写。

  六、布置作业。

  1、继续练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引入:学生介绍山谷中的谜和揭开谜底的人。

  二、速读全文,以旅行者的口吻练说旅行收获,直奔学习重点。

  1、示:这次旅行,我不仅 ,而且 。

  2、划出文中写启示的句子,再练说。(可引用另一位旅行者的话或文末的句子)

  3、设疑:他们怎么会从雪松身上得到这个启示?“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是什么意思?

  三、自读第3自然段,自主感悟。

  四、组织交流,感受雪松智者、强者形象,理解启示的含义。

  1、学生自由交流读后感受、理解,教师随机引导。

  2、读书要边读边想象,脑子里要浮现文字描绘的景象,这就把书读懂了,读活了。学生再读,边读边想象。

  (1)学生自由交流想象到的景象,教师引导紧扣关键词句感悟、品味。

  (2)示句: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指导联系上文理解“积”、“弯”、“落”、“弹”的景象和“完好无损”的.意思。

  边朗读边想象雪松弯曲、反弹的情景,在评议时引导理解“反复”、省略号和“始终”表达的含义,练读句子。

  (3)现在我们是不是有了就是旅行者的感觉了,看到了这样的景象,此时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什么话吗?。

  (4)练习朗读: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心中的敬佩、赞美送给雪松吗?

  3、再读启示,谈谈自己的理解。如有困难,可引导学生先联系雪松谈谈,再结合生活实际推而广之。

  五、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收获吗?还有什么疑问?

  六、布置作业。

  1、摘抄描写雪松与大雪抗争和旅行者得到的启示的句子。

  2、联系生活实际,写出对“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这句话的理解。

  2、有兴趣的同学可写一篇读后感。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山谷中的谜底》5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要求能正确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

  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朗读课文,学习生字组成的词语。

  难点:生字的书写

  教学准备: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猜谜导入

  二、初读课文

  三、精读训练

  四、作业

  同学们,现在我请大家猜一个谜语。“麻屋子,红账子,里头住着白胖子”。这是什么?(花生)对!我说的“麻屋子,红账子,里头住着白胖子”叫谜面。“花生”呢?(谜底)谜底就是谜语的答案,有时也比喻事情的真相。

  板书课题:10 山谷中的谜底

  以简笔画让学生理解“山谷”:两山之间低凹而狭窄的地方。

  “山谷中的谜底”也可以怎么理解?(山谷中某一奇异现象的真相)

  那么,这山谷中有什么谜?它的谜底也就是事实真相又是什么?它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1、各自轻轻读课文,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2、自学生字词。

  (1)查词典并联系课文内容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惟一:只有一个,独一无二。

  摧毁:用强大的力量毁坏。

  (2)一了解的词语

  女贞:树的名字。

  (3)用钢笔描红、临写

  3、指名试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

  4、理清文章层次。

  (1)(1)如果用猜字谜来打比方的话,文章的哪一部分是谜面,哪一部分是谜语底?

  默读课文画出两个部分的起止。(第1、2自然段为第一段,谜面;第3~6自然段为第二段,谜底)

  (2)说说各段的段落大意。(第一段:魁北克的一个山谷里有一个奇异景观,西坡长满多种树,东坡只有雪松。第二段:两位旅行者揭开谜底并且从中得到启示)

  (3)各自默读课文思考,并在课文中画出:a写山谷中的“谜”的句子。b两位旅行者得到的启示。讨论。

  1、指名读第一段,要求用简笔画表示“南北走向的.山谷”及“东坡,西坡”。

  2、这条山谷有一个什么“谜”?

  (西坡:长满……东坡:只有雪松)

  从“许多人不知所以然”再次理解“谜语的意思。

  3、指名朗读第一段,要求做到正确、流利。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抄写生字

  激趣导入

  设疑激趣

  动手实践,加深理解。

  课后感受

  学生学习这一文时,主要从课文的题目入手,让学生来解决一个个问题,从而达到了解课文内容,读通课文的目的。

  第2教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的深刻含义。

  2、学习篇末点睛和对比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的深刻含义。

  难点:学习篇末点睛和对比的写法。

  教学准备

  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的演示、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提问

  二、继续精读训练

  三、总结谈话

  四、作业

  魁北克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中有一个什么“谜“?

  学生回答后,教者板书:谜西坡长满……东坡只有雪松

  1、过渡:这个谜后来怎么揭开的?谜底是什么?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今天我们就要进行研究。

  2、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思考:这个谜是怎么揭开的?

  (1)讨论:东坡为什么只须雪松,而没有其他树?西坡为什么除了雪松之外,还有其他树?

  (外部原因东坡雪大,西坡雪小;自身原因是雪松的特性决定的)

  (2)着重朗读和理解“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是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树枝都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丧失了生机。”

  体会对比写法。

  (3)了解详写略写:详写东坡和东坡雪松的情况,略写西坡和其他树的情况。

  3、理解“少顷”的意思。(少顷:一会儿,不多时)他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象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

  4、齐读最后一段。

  5、学习用警句结尾,点明文章中心。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这句话的理解。

  1、读一读,再抄写。

  女贞惟一摧毁完好无损

  景观帐篷毁灭得到启示

  2、“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联系生活实际,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板书设计:山谷中的谜底

  (启示)

  弯曲和倒下更好的发展和生存

  小组讨论

  合作学习

  课后感受

  本课文主在是通过学生的朗读来理解课文的内容,这样学生觉得比较有劲,同时,在学习雪松是如何生存下来的时候,让学生运用动作来加强记忆,这样学生记得牢。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山谷中的谜底》6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山谷中的谜底》,齐读课题。上节课我们来到加拿大的魁北克,发现山谷有奇异的景观,是……(学生接答)

  二、学习2-3自然段

  1、这一奇异的景观始终是个谜,谁也不知道谜底在哪儿。1983年的一个大雪纷飞的一天,两个旅行者来到了这里。如今,谜面终于解开了,我想每个人都会——(很兴奋、很激动),让我们带着兴奋的心情把谜底告诉给大家——

  2、课件出示:“东坡雪大……也都存活了下来。”

  (1)齐读这句话。

  (2)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特殊的风向,东坡雪大,西坡雪小。(外部原因)

  B、松的特性决定。(自身原因)

  (3)“这个本领”指什么本领?

  (4)默读第3自然段,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3、课件出示:“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依然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从这句话中,你认为雪松独有的地方在哪儿?自己放声去读一读,边读边想象书中所描绘的情景,把能体现雪松独特本领的地方用小圆点标下来。(交流:弹性、弯曲、反弹、)

  4、读了这段话你有没有发现这魁北克的雪松有什么不同之处呢?(会弯曲)

  ①它在什么情况下弯曲?(当雪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②这“一定程度”指什么?(大雪飞扬,漫天飞雪,当雪积到厚厚的,沉甸甸的,雪松实在吃不消的时候,即将顶不住的时候。)压力大,如果不弯曲,会断;如果不会弯曲,也会断;这是雪松区别于柏、柘、女贞之类树的关键所在。

  ③它弯曲的目的是什么?(为了生存)

  ④它弯曲后的结果怎样?(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板书:大雪中

  雪松弯曲生存

  ⑤雪松在尽可能地去承受雪的压力而又实在承受不了的情况下,在适当的时候才开始弯曲,才肯弯曲的呀!虽然是弯曲了,但这种弯曲是一种策略,这里面有抗争的力量,我们应该读出这种力量!

  ⑥创设情境分层朗读:“听!北风在呼呼地刮,雪花飘飘洒洒。不一会儿——(生读)

  “听!风刮得更猛了,雪下得更大了。不一会儿——(生读)不一会儿满坡的雪松上又积了厚厚的一层雪。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又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呈现“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你知道省略号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吗?……省略号说明循环往复,重复地进行。

  短短的三十几个字,让人为之惊叹,为之佩服,大声去读读这句话,把让你有所惊叹、佩服的地方圈下来,可以是一个短语,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是一个标点符号。

  (1)交流:说说有哪些让你惊叹、佩服的地方。

  “反复地积”——风雪之大,来势凶猛。

  “反复地弯”——不停地承受着风雪

  “反复地落”——“弯是为了让雪滑落,减轻压力,创造反弹的机会”

  “反复地弹”——面对严寒仍然昂首屹立,有着不屈不挠的精神。

  “……”——循环往复,重复进行,雪松坚忍不拔。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2)小结:这就是雪松,面对风雪的侵袭,一次又一次地承受压力,又一次次地化解了这种压力,又一次次地发起抗争,顽强地存活了下来,成为山谷中一道奇异的景观。这就是谜底中所说的雪松的本领。让人情不自禁地佩服、赞叹。

  ①你能把这一句读好吗?生练读,指名读。

  ②刚开始读这段话,雪松在书上,再读,它仿佛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而现在,我听出来你们已经把她读在心里了,带着这种独特的感受,让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话。

  师总结:这就是雪松,面对风雪的侵袭,用一时的弯曲获得了新生,这是充满智慧的弯曲,充满力量的弯曲,这就是魁北克的雪松的特性与本领。一株普通的植物却拥有这样的生存技巧,这种生存技巧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胸怀。如今,始终解不开的'谜终于豁然开朗。让我们把这个谜底再次告诉给大家——(指名读)

  面对这一谜底的揭开,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围绕雪松、各种杂树、旅行者谈自己的启发。)

  三、深究课文,学习第4—6自然段

  1、两位旅行者也想到了很多,闭上眼,让我们细细聆听!(师范读第4、5自然段)

  2、听了这两位旅行者的启发,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3、让我们也像旅行者一样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再读课文第4、5自然段,四人一小组抓住重要的词句谈谈你的感受。

  (1)小组讨论。

  (2)第一次交流。

  (3)相机出示:

  “对于外界的压力,……以求反弹的机会。”

  ①自由朗读这句话。

  ②你可以通过一个故事,一句名言俗语,或者一个成语来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吗?

  小组第二次讨论,集体交流。

  ③古往今来,从自然界到人类,这样的例子还真不少!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都明白了:

  (根据学生的交流,随机引说)

  麦苗面对严冬停止生长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

  狗熊躲进树洞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

  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十多年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

  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

  体育课跳远,先把腿弯曲一下,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

  平日里同学们的谦让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

  4、小结:战胜压力,面对困难时,并非只有通过正面抗争去解决的办法;还可以如雪松那样,作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课件出示:“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5、指名读。多好的启示呀!

  师总结:在我们生命的旅程中,我们肯定会遇到一些外界的压力,或者意想不到的困难。对于这些压力、困难,我们有时必须选择宁折不弯的勇气去抗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我们欣赏;有时也应该学会雪松的弯曲,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胸怀我们也要。但有一点非常重要:弯曲的策略不能成为苟且偷安、放弃抗争的借口。

  记住:这种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齐读!

  四、作业:

  阅读三个小故事《卧薪尝胆》《韩信胯下之辱》《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把你读后的收获写下来。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山谷中的谜底》】相关文章:

《山谷中的谜底》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1篇)11-07

山谷谜底作文集锦09-02

六年级下册苏教版《山谷中的谜底》教学反思(通用8篇)10-09

《山谷中的谜底》读后感03-03

2022中秋节谜语及谜底大全08-03

小学生谜语及谜底09-09

小学字谜与谜底(精选210个)07-12

山谷的造句09-23

山谷的秋天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