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月光曲》优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时间:2022-11-14 08:50:14 六年级 我要投稿

《月光曲》优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通用10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月光曲》优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月光曲》优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通用10篇)

  《月光曲》优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1

  设计理念:

  1、通过整合课文,以“为何弹曲、为何再弹、遇到知音、得到灵感、读出命运、启迪人生、引导读书”这样的情感为线索达到课程的有效取舍,追求课堂的高效。本节课教学从贝多芬为什么给盲姑娘弹第二支曲子这个统领性的问题出发,让大家读书,做到问题集中,以情感引导来推进课堂教学流程。

  2、通过对文本的巧妙解读,让学生感受《月光曲》被人们忽略的那部分情感内涵。我让学生聚焦忙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读出贝多芬遇知音,为知音而弹曲子;让学生聚焦当晚的的环境描写,体会贝多芬有了灵感而弹曲子;再让学生聚焦兄妹俩联想到的景象,感悟他们共同的人生命运。这样,就既解决了贝多芬为什么而弹和弹什么内容的问题,也就真正读懂了课文的难点:《月光曲》是怎么诞生的,兄妹俩联想的景象这部分内容怎么理解。

  3、突破固有思维,引领学生不怕挫折,不怕困苦。大部分教师上这一课时,都集中在贝多芬同情穷苦人民、遇到知音这两个主题,而不懂得通过《月光曲》内容的深层解读,体会到兄妹俩与贝多芬“共命运”的内涵。我在本课教学中,在不断引领学生感悟《月光曲》的情感内涵中,通过各种读书方式,让学生明白:命运要自己去把握,要自己去战胜苦难,通过奋斗去实现美好人生。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引导学生感悟课文中盲姑娘和贝多芬的对话以及皮鞋匠的联想,领会课文描写的美妙。

  2、读懂课文,体会《月光曲》的诞生过程及描写的内容。

  3、感悟兄妹俩及贝多芬面对挫折的人生态度及贝多芬高尚的人格,激励自己勇敢面对困难、战胜困难,对未来充满信心。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品读感悟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以及皮鞋匠的的联想。体会贝多芬“抱同情、遇知音、得灵感、共命运”而创作《月光曲》的原因及《月光曲》创作的内容。

  教学难点:

  1、让学生明白贝多芬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奏《月光曲》?

  2、要学生读懂《月光曲》是怎么诞生的及《月光曲》所描绘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为何弹曲。

  1、词语导入:同学们,看了这幅图,你能联想起《月光曲》这篇文章中的哪些词语呢?(学生汇报)

  2、出示课件:词语引读。

  3、我想问大家: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贝多芬为什么要给盲姑娘

  弹奏曲子?

  4、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总结并板书。

  板书:抱同情(穷苦)

  二、默读质疑——为何再弹。

  按照今天的出场费,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一支曲子最少值10万元,可是,贝多芬居然还给她们兄妹俩弹了第二支曲子,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第6、7两个自然段。

  三、聚焦对话——遇到知音。

  1、聚焦句子: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1)出示句子读第六、七自然段。请一位女同学读盲姑娘的话,一位男同学读贝多芬的话,老师读旁白。读完师问:为什么贝多芬还要为盲姑娘再弹一曲?(学生自由回答)

  (2)通过“纯熟”“深”词语理解知音。你发现盲姑娘对贝多芬的音乐熟不熟悉?(“纯熟”表明非常熟悉)不但熟悉,而且连这首曲子表达的情感都听出来了(从“深”可以看出)。所以我们说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怎么才能算是知音?能听懂自己的音乐,能读懂自己的内心——这就是知音!你喜欢周杰伦的《青花瓷》,你是他的知音吗?(不是)你生活中有知音吗?

  (3)理解盲姑娘“激动”的心情。盲姑娘此时的心情怎样?(激动)为什么这么激动?(因为能亲自听贝多芬弹曲子。)其实,盲姑娘早就知道贝多芬的大名,用一个词表示就叫?(久仰大名)从上节课我们知道,盲姑娘做梦都想听一听贝多芬弹这首曲子,用一个词表示就叫?(梦寐以求)现在盲姑娘终于听到了贝多芬亲自弹的曲子,满足了自己的心愿,用一个词表示就叫?(如愿以偿)。

  (4)教师引读、男女同学合作读。同学们,贝多芬就在眼前,你们激动吗?好,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先是全体女同学读一遍,接着全体男同学读一遍,最后全班读一遍。久仰大名的贝多芬先生就在眼前,盲姑娘激动地说(女同学):“弹得——”;梦寐以求的贝多芬先生就在眼前,盲姑娘激动地说(男同学):“弹得——”;盲姑娘如愿以偿地听到了贝多芬亲自弹的曲子,激动地说(全班):“弹得——”

  2、聚焦句子: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如果盲姑娘听不懂贝多芬的曲子,他会再弹吗?(不会,再弹就是对牛弹琴。)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改一下:“曲遇知音不嫌多。”(出示句子)因此,我们说贝多芬再弹一曲,是为谁什么而弹?(为知音而弹)

  板书:遇知音

  四、聚焦环境——得到灵感。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1)启发引出环境。这第二首曲子贝多芬原来弹过没有?(是他的第一次创作。)火辣辣的太阳底下,放一架钢琴,贝多芬能创作出《月光曲》吗?这是一个怎样的环境?课文中第几自然段写了?(第8自然段)

  (2)出示句子,谁来读这一段?

  (3)质疑清幽环境之作用。这是一个怎样的环境?清幽的月夜。可是老师觉得,这段环境描写完全可以不要啊,跟《月光曲》关系不大?你认为呢?(可以同桌交流下:抓住“清幽”:清新、清亮、幽静、幽美,安宁,纯洁,月夜很美,代表纯洁和安宁、和谐)

  (4)总结得灵感:哦,老师明白了,也就是说,清幽的月夜给了贝多芬很美的感受,那皎洁的月光仿佛是盲姑娘那纯洁的心灵。贝多芬从中有了创作的冲动,得到了创作《月光曲》的灵感。是不是?从哪个字看出贝多芬从清幽的月夜中得到了灵感?(借)。什么是灵感?

  (5)引申灵感:月亮还给了我们古代许多诗人以创作的灵感,你能举一些例子吗?(李白《静夜思》、王安石《泊船瓜洲》、苏轼《水调歌头》。)

  板书:得灵感

  (6)全班读: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这美好的、清幽的月夜作为灵感借给贝多芬先生吧!读的时候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轻轻地、柔柔地、美美地)读——

  五、聚焦景象——读出命运。

  你们想知道《月光曲》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吗?请大声朗读第9自然段,拿起笔把你认为描写生动的词语圈出来,再看看你能不能理解贝多芬的音乐描写了些什么?

  1、看看你圈了哪些词语:几位学生汇报词语,请一位学生读这一段,注意把词语读好。

  2、景象的层次:

  (1)你们有没有发现其实这一段是在写什么?(这是盲姑娘和哥哥听到《月光曲》时联想到的景象。)四人小组交流一下,这段景象经历了哪三个阶段的变化?

  (2)学生汇报后教师总结:月出海边图(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月穿微云图(越

  升越高,穿过微云)——月映巨浪图(刮起大风,波涛汹涌)(出示课件)全班朗读。

  (3)按图片顺序排序:请大家根据上面文字的描述,正确的排列下面的图形顺序。

  3、弹奏时节奏的变化:

  (1)分节奏:那么你觉得贝多芬在弹奏的时候,具体的节奏会怎么变化呢?请做选择题。舒缓-渐强-激昂。

  (2)男女同学分别按节奏读:谁愿意试试按照乐曲的节奏来朗读这段呢?盲姑娘是女

  的,女同学应该更能体会盲姑娘的心,请女同学来读;贝多芬是男的,请男同学来做贝多芬,你自己弹的曲子,应该怎么读?

  4、试听《月光曲》:大家想听一听《月光曲》吗?请闭上眼睛,看你在听的时候,能不能也像兄妹俩那样联想到月出海边图、月穿微云图、月映巨浪图。注意,老师也不是一下子听懂的,学校早上广播在第九周星期一放过一次,我听了很激动。它不像周杰伦的《青花瓷》,也不像张韶涵的《隐形的翅膀》,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能哼几句。不用心听是不会想象到那么美妙的境界的。

  5、听完感觉如何?请大家谈谈自己听完后的感受。弹琵琶的四位同学来谈一谈,你们是学过音乐的,应该会更有感受。大家也不用不懂装懂,《月光曲》不是一下子听得懂的。

  6、读出盲姑娘的家庭及坎坷的命运。

  (1)启发《月光曲》与人的情感的联系。大家想一想,难道兄妹俩只是联想到了奇妙的景象吗?还可能从《月光曲》中想到什么?请回到盲姑娘和皮鞋匠的对话,一位男同学读哥哥的话:“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一位女同学读妹妹的话:“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还可能联想到自己坎坷的命运)。贝多芬说过,“音乐是心灵的窗户,是情感的倾诉,是人生命运的写照。”

  (2)启发联想的景象的三个层次与兄妹俩人生命运的对应阶段。如果老师把兄妹俩的人生经历划分出童年、青年、中年三个时期,看看哪一段是写童年、那一段是写青年、哪一段是写中年呢?

  这样的童年有什么特点?(幸福美好)这样的青年有什么特点?(艰难曲折)这样的中年有什么特点?(波澜壮阔、轰轰烈烈)

  师引全班读:月出海边图象征着兄妹俩幸福美好的童年,读—;月穿微云图象征着兄妹俩坎坷曲折的青年,读—;月映巨浪图象征着兄妹俩波澜壮阔的中年,读—。

  7、师总结兄妹俩的联想:贝多芬高超而深情的演奏,不但让盲姑娘和皮鞋匠联想到了别样的风景,而且也仿佛从贝多芬的音乐中看到了自己波澜起伏的人生命运。

  8、读出贝多芬的命运:老师出示一段贝多芬的个人简历。请一位同学来读。你认为这首曲子是为谁写的?生:贝多芬自己的。从这段景物描写中,我们似乎也看到了贝多芬的人生命运,是吗?

  板书:共命运

  引读:同学们,《月光曲》既是为兄妹俩创作的,同时也是为贝多芬自己而创作的。这是贝多芬幸福美好的童年,读——;然而,28岁那年,他在音乐方面越来越享有声誉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耳朵产生了听力的障碍,欢乐与痛苦同时交织在他的青年时代,读——;不过,坚强的贝多芬并没有被命运打倒,而是不断谱写出一曲曲动人心弦、叩响人类灵魂的交响曲,演绎了他波澜壮阔的音乐人生,读——。

  六、引读升华——启迪人生。

  1、师总结并启发兄妹俩的“陶醉”:就是这样,盲姑娘与贝多芬有着相类似的命运,一个双目(失明),一个耳朵(失聪),贝多芬也曾经生活艰难,但同时都喜欢(音乐),就这样,贝多芬思潮翻涌,创作出了被誉为旷世绝响、流传千古、魅力无穷的——《月光曲》。同学们,兄妹俩听着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曲子,陶醉了吗?让我们一起来陶醉吧!

  引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2、启发人生:同学们,你们陶醉了吗?现在该醒醒啦!从盲姑娘或贝多芬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遇到挫折,要坚强,对生活充满信心,要有同情心。)(出示雷怡秋、徐毓、刘芷妮等同学预习时批注上的体会,进行阅读鼓励。)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贝多芬的这句话,并把它用来勉励自己,好吗?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痛苦能够毁灭人,……(德国贝多芬)请同学们把划红线的句子工工整整地抄下来作为你的座右铭好吗?你愿意把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吗?为什么?(学生在预习本上抄写,老师在黑板上书写)

  七、总结课文——引导读书。

  同学们,贝多芬的《月光曲》就是在抱同情、遇知音、得灵感、共命运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其实,这首曲子到底是怎么创作出来的,课外的资料中还有别的说法,你们想知道吗?总之,他的音乐给了两个多世纪以来的人们心灵的震感,带给了全世界的人民最美的享受和最深刻的人生启迪,他的'人生就是一部传奇的书,同学们,想进一步了解贝多芬吗?请大家课后阅读《贝多芬传》,出示书籍。

  板书设计:26月光曲

  抱同情

  遇知音

  得灵感

  共命运

  《月光曲》优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2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环境、内容,感受《月光曲》的美好意境,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联想的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情趣

  二、检查预习:1、作者2、字词

  三、展示目标

  四、讲授新课:

  (一)、整体感知(看朗读视频)

  1、概括内容

  2、谈感触最深的地方。

  (二)默读思考

  1、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

  2、为什么谈完一曲又弹一曲?

  (三)合作探究

  1、《月光曲》的内容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一共几幅画面?(联想)

  2、体会朗读节奏,练习朗读。

  (四)欣赏名曲

  (五)评说人物

  五、作业:课外阅读《贝多芬传》

  《月光曲》优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波光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

  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因为它关系到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激情来自何处,这一点课文没有具体的答案,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才能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

  1、搜集贝多芬的相关资料

  2、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简介作者。

  1、同学们,你们知道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吗?它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你们知道贝多芬吗?学生结合自己掌握的资料,陈述自己的观点。

  教师总结归纳: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出生于1770年,1827年逝世。他从小就表现非凡的音乐才华,十岁举行公开音乐会,十二岁开始作曲。他生活在封建统治最黑暗的年代,家境贫寒,受尽磨难,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对专制暴政无比憎恨。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2、关于《月光曲》的谱写还有一个传说,那就是课本上的第28课《月光曲》。

  3、板书课题。学习课文就可以了解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故事,还可以从中初步认识贝多芬是一位怎样的音乐家。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阅读课文,思考: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首曲子?是哪几首?

  3、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情况。

  教师重点提醒:

  (1)字音方面:茵读“yīn”,没有后鼻音。霎读“shà”不念“chà”。

  (2)字形方面:“粼”的左半部分要范写清楚。“盲”的上面是“亡”,是无、没有的意思,下面是目。没有目就是盲人,这正是“盲”的意思。

  4、学生朗读课文后,交流讨论。

  (1)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

  弹了两首曲子

  (2)这两首曲子分别是什么?

  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学的贝多芬谱写的曲子。第二首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3)课文什么地方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从哪到哪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

  2-7自然段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8-10写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三、学习弹第一首曲子的内容

  1、指名学生朗读2-7自然段,教师及时正音。

  2、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他到各处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而且因为不能直接听贝多芬本人的演奏感到深深的遗憾。

  3、盲姑娘一家很穷,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他们住在一所茅屋里。

  兄妹俩相依为命。哥哥是个皮鞋匠,妹妹是个盲人。他们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4、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

  姑娘很懂事,她听出哥哥话中不安的意思,能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反过来安慰哥哥,把自己想听音乐会的强烈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兄妹俩互相体贴,手足之情感人至深。

  5、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很不熟练,却是很不容易的。贝多芬自己弹起来,她立刻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熟啊!感情多深哪!”并且由此猜出弹琴的正是贝多芬本人。这说明她具有音乐才能,贝多芬也深深地为自己能在穷人中有这样的知音而感动,正是这种激情促使他创作了《月光曲》。

  6、小组分段朗读课文。

  四、作业设计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文中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的新字词掌握情况。

  2、学生快速朗读课文1-7自然段。提问: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了一曲又弹了一曲?

  二、学习贝多芬弹奏《月光曲》部分

  1、指名读课文8-10自然段,师生评议。

  2、贝多芬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看到的有什么关系?皮鞋匠听到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他好像看到了在大海的水天交接处,月亮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乐曲使他产生了联想。开始,音乐可能是徐缓的,使人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再后来,音乐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联想到月光下风起浪涌。

  3、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4、为什么兄妹俩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的离去?他们完全沉浸在音乐当中。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感受,也给自己带来了一次意外的创作收获。

  三、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在文中的作用

  1、引言: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是与文中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2、阅读课文,划出文中运用了联想的地方?

  如:在“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文章会变得怎么样?

  不那么深刻感人。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九自然段。

  《月光曲》优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4

  内容:

  教科版第十册第三单元第六课

  分析:

  课文记叙贝多芬被一对穷苦兄妹的境遇感动而有感触发灵感,即兴创作了《月光曲》因为这个传说体现了贝多芬同情贫苦人民的善良品格,所以流传甚广,人们都愿意相信。

  重难点:

  理解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清课文线索抓住贝多芬的感情变化

  3、培养学生审美教育

  教具:《月光曲》磁带

  教法:阅读欣赏法

  学情:学生对钢琴曲了解不是很高,需老师点拨

  流程:

  一、出示课件,营造氛围

  1、多媒体出示贝多芬画像和他的名字

  2、揭示课题,板书齐读

  3、听月光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1、质疑问难,以学定教

  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姑娘的话,而却要为她再弹一曲呢?

  2、课文的哪一个地方是直接描述创作《月光曲》的?

  三、体会人物的情感

  1、不期而动真情

  2、不清而墨知音

  3、不答而弹醉

  4、读写抒真情

  四、拓展训练

  想象背诵段落的景象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

  所见(谈话)事物联想

  月光曲

  所闻(时虚结合)大海

  时间:

  第二节

  流程:

  一、回顾人物的情感的变化人主线

  二、指导朗读

  1、月亮升起一节读缓慢

  2、大海汹涌要读急

  3、陶醉时要读轻柔而慢

  三、迁移练习巩固

  1、知道“券”读quan而不能读juan,盲和琴字不要多写一点

  2、形近字组词

  茅——矛恬——刮缕——楼

  3、背诵课文的第八、九、十自然段

  4、欣赏贝多芬的曲子

  四、作业:背诵课文

  《月光曲》优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本课8个生字,能掌握“谱写、蜡烛、清幽”等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背诵第九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合作探究等方法,学习作者在写实中融入想象的手法,品味文章关键的字、词、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传达出的贝多芬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关怀,进而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品味文章的优美语言,理解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

  【难点】

  体会贝多芬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关怀,感受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

  任务导向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准备

  音乐名曲《月光曲》、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导入部分,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贝多芬的名曲《月光曲》,让学生沉浸在钢琴曲美好的氛围之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屏幕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读,教师范读,为同学正音)

  2.学生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思考:《月光曲》是如何谱成的?

  明确: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两首曲子,第二首是在贝多芬有感于盲姑娘是自己的知音的情况下,即兴创作的,遂成《月光曲》。

  3.播放《月光曲》,让学生结合课文谈自己的感受。

  明确: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自由谈感受。

  (三)以句带篇,深入研读

  1.赏析重点句子

  (1)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这段文字是语言描写,用兄妹之间的对话,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兄妹俩相依为命的真情,同时,也表现了妹妹的善解人意以及对音乐的热爱,为后文写贝多芬两次为她弹奏奠定了基础。)

  (2)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谈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谈一首吧。”

  (体现了盲姑娘不光爱音乐,更能够懂音乐,并且懂得贝多芬的音乐,使得贝多芬引之为知音,因此而创作了《月光曲》。)

  2.学生分组讨论:贝多芬为什么会谱成《月光曲》,他是以何种心情创作的这首曲子?

  (曲为心声,贝多芬在弹奏月光曲的时候,他的内心一定也是不平静的。面对着眼前穷苦的兄妹俩,面对着自己真正的知音,贝多芬同情之中又有感动,更有得见知音的感慨与激动。)

  (四)拓展延伸,理解难点

  各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内心是怎么想的,他会对兄妹两个说些什么?

  (五)小结作业

  1.读完本课对你有什么启发?(我们要向贝多芬学习,关爱别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2.查找并欣赏贝多芬其他作品,向同学们介绍。

  六、板书设计

  月光曲

  兄妹俩:听琴声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写作手法:虚实结合、融入想象)

  月亮升高风卷浪涌

  贝多芬:弹一曲

  创作《月光曲》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七、教学反思

  《月光曲》优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6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有各种小动物的音乐。

  2、师:你有什么感受?

  3、指名回答。

  4、师:在森林中,各种小动物的叫声都是美妙的音乐,他们共同组成了林中乐队。

  5、板书课题:林中乐队。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师:其余同学仔细倾听,听一听他们的朗读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3)指名学生读课文,其余学生认真听,注意读音。

  2、学生读后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读生词。

  (2)用形象法理解词语。重点:带“口”字旁的字。

  3、初步感知文意。

  (1)师:大家扫清了阅读的障碍,大家来找一找“林中乐队”的成员有谁呢?找到后画出来。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到底乐队奏出怎样的乐曲。

  (2)四人小组交流。

  (3)指名回答。

  三、小结

  这么美妙的乐曲是谁演奏,作者为什么能描绘这么美妙的景色,你们想知道吗?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探讨。

  第二课时

  一、看图说话

  1、师:仔细观察文中的插图,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他们都在做什么呢?

  2、指明回答。

  二、细读理解课文

  1、师:请大家快速地默读课文,用直线画下中心句。

  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中心句。

  3、学生根据自己刚才的阅读回答。

  1)师:用课文中的哪一句话可以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2)过渡:走,让我们走进林中,听一听这些美妙的音乐吧。

  3、再指名读课文。

  师:林中的音乐都有哪些?分别在哪个自然段描写了?

  A第一自然段:夜莺的特点。

  B第二自然段:各种动物的声音。

  C第三、四自然段:小洞“乐器”和“演奏方法”。

  4、师:你喜欢哪一种音乐?把这个自然段读出来。

  (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汇报。)

  A、有感情朗读

  B、师:你想象一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C、学生想象后回答。

  D、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及时给予评价。

  5、师:这些音乐都是由哪些动物演奏的?

  A、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回答。

  B、齐读和指名读相结合。

  6、师:跟随着作者的脚步,你都了解到什么?用曲线画出来。

  A、指名学生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B、有感情地朗读。

  三、拓展

  1、师:你认为林中还有哪些动物的演奏?

  2、指名回答。

  四、小结

  1、以前我们曾经了解过海底世界有奇妙的声音,今天的学习,又让我们领略到了大森林中的音乐,现在就来谈谈你的感受。

  2、师:那么作者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3、指名回答。

  4、师:作者感叹道:森林里的乐队就是这样组成的。同学们,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再来感受一下林中乐队的奇妙吧。

  5、全班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完成《伴你成长》;

  3、预习语文天地——读一读。

  板书设计

  林中乐队

  森林里所有的动物都在唱歌奏乐:

  各唱各的曲子

  各用各的乐器

  各有各的唱法

  各有各的奏法

  《月光曲》优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7

  一、概述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第八组第二课,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秋天的月夜,走进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弹琴,他触景生情,谱写了著名的《月光曲》的故事。表现了他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

  2、学习作者由远到近的观察事物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词语的能力

  2、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把句子在头脑中转换成画面,在用语言描述出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关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三、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北师大版教材、字典、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

  同学们,你们这支曲子好听吗,你们知道它是谁创作的吗?(贝多芬)

  对,它的作者就是号称平民音乐家的——贝多芬。他还有一句非常有名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贝多芬是多么得热爱人民,因此,他也是一位深受人民敬仰和爱戴的伟大的音乐家。

  你们想知道这支美妙的曲子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与平民之间发生的一个感人的故事,并用心灵感受他为故事中的穷兄妹俩即兴创作的著名钢琴曲——《月光曲》。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整体感知。

  学生小声快速读课文,回答老师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合作探究

  学习第一自然段

  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课件,老师描述情境。

  (1)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了什么?(听到了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解释:断断续续

  (2)这琴声为什么引起他的特别注意?(正是他的曲子)

  (3)提问:当贝多芬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从这僻静的小镇上传出,且在弹他的曲子时,他会怎么想?

  学生甲:他会想,在小镇上有人弹我的曲子,真荣幸。

  学生乙:他会想,弹琴的人一定热爱音乐。

  2、学生听着描述进入情境,畅谈感受。

  (课堂是学生的,为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把所思、所想、所知说出来。创设情境可使学生自然地抒发。给学生一定的句式是引导学生说话要完整,学会表达。让学生圈点,是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三)学习第3至第6自然段

  1、提问: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呢?(兄妹的对话)

  学习第3自然段。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重点理解句子: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这“随便说说”,让我们感受到了盲姑娘的善解人意,让我们感受到淡淡的凄楚和酸涩,更让我们感受到了盲姑娘那种被生活所迫,而强压住内心对音乐热爱的无奈。是啊,生活本来就已经很艰难了,听贝多芬的音乐会是多么奢侈而又无望的事啊!学习本句,要侧重语意的领会。可通过联系上文中兄妹俩的对话,反复朗读,让学生领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3、贝多芬走进茅屋干了什么?(弹琴)

  (1)他为什么弹琴?听到这话,看到这情形,这一切使贝多芬想到什么?激起贝多芬怎样的感情?(激起同情心)

  让学生在文中找到贝多芬是怎样说的。贝多芬怀着这种感情,弹了一首曲子给盲姑娘听。

  (2)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

  (3)为什么盲姑娘推测出陌生人是贝多芬呢?

  4、品读盲姑娘的语言。

  盲姑娘听了贝多芬的演奏后的表现,重点研读她的语言“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①这里又用二个感叹号表现盲姑娘听了贝多芬演奏后的激动之情。

  ②纯熟:很熟练。近义词:娴熟。深:感情表达得特别深厚,感染人。这是盲姑娘对贝多芬演奏发自内心的评价。

  ③您,您也说明聪明的盲姑娘由刚才高超的演奏和贝多芬正在此地演出推断出了事实,她的激动更无法表达。

  (四)学习第7至第10自然段,理解弹奏月光曲的经过。

  1、让学生默读,找出课文中哪些是描写《月光曲》的内容。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弹奏《月光曲》的。

  在这茅屋里,此时能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实实在在的事物。

  2、在这清幽的月光下,听着美妙的琴声,皮鞋匠好像看到什么?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这时海面上怎么样?

  (3)这是眼前看到的景色吗?为什么他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联想,进而讲述联想和实在事物之间的关系。

  (4)听到这首乐曲,盲姑娘的神态怎样?(“睁着不大的眼睛”。恬静是什么意思)

  1、出示自学提示,学生分组合作,带着问题自学。

  2、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3、老师点评,描述性小结。

  贝多芬的琴声把皮鞋匠带到了海边。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奔腾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美。但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呀!

  4、老师朗读,播放《月光曲》,学生闭眼想象画面。

  (课文中,美妙的琴声让兄妹俩深深“陶醉”,“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这些都体现了音乐艺术的巨大感染力。教学时,教师可以播放《月光曲》的音乐,让学生切身体会音乐的旋律,感受艺术的魅力。)

  (五)学习第11自然段

  乐曲弹完了,贝多芬离开了茅屋,兄妹俩发觉了没有?为什么没能及时发觉贝多芬的离去?(他们被优美的琴声陶醉了)

  “陶醉”是何意?指名造句。

  1、指名读。想一想贝多芬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出来。

  学生甲:心情激动。

  学生乙:从“飞奔”这个词语可以体会出来。

  2、记的是什么曲子?(《月光曲》)

  3、为什么要连夜把它记下来。(引导学生想一想,贝多芬在散步时,有没有想到创作《月光曲》)

  4、贝多芬回到旅馆记录《月光曲》时,他可能怎么写?怎么想?(鼓励学生描述)

  (1)交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运用实实在在的景物和联想。

  四、总结全文

  学了这个美妙的传说,我们知道了贝多芬是对劳苦大众的感情是很深的。课文本身写的是关于《月光曲》创作的传说,其实这个传说本身也是一首动人的“月光曲”

  《月光曲》优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8

  (设计理念)理想的语文课堂是师生生命苏醒、激越、成长的过程,能从新课程观的高度,从生命成长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目光,演绎一种开放的语文课堂文化。本设计旨在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主理解、体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给人以人美、景美、曲美、情更美的印象;以朗读为载体、以感悟为主线、以引领学生探究《月光曲》音律、联想画一般意境为重点,感受音乐大师诗一样的情怀。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从中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分辨事物与联想,并初步体会二者结合的作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体会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情和景

  (教学时间)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钢琴曲《月光曲》及相关课件

  (教学流程)

  一、整体入手新授课文

  二、变序教学体悟情感

  1、品读欣赏,想象“月光曲”的景和情

  (1)漫谈对月光曲的认识。月光曲是一首怎样的曲子?作者是怎样描写的?皮鞋匠听贝多芬弹奏,好像看到了什么?有几幅画面?

  出示音乐课件:①“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眼前出现的画面就藏在语言文字之中。水天相连的地方出现一道银光,银光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轻纱似的微云,海面上风平浪静,给人轻松、舒畅之感,音乐柔和、舒缓、有细微跳跃;这几句要读得缓慢、平静。②“忽然……”这一段的乐曲节奏明快、激昂;朗读时,语速加快、激昂有力。

  (2)盲姑娘好像看到了什么?“皮鞋匠看看妹妹……大海”这一长句。由盲姑娘的神态而产生的联想。(联想是人们的一种思维方式,可以使你所写的事物与未曾出现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①既使我们听到了美好的音乐,又让我们看到了动人的情景。②曲子里的月光美和生活中的月光美被“联想”这个桥梁巧妙地沟通了。③联想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幅图画,使文章内容更充实,表达的感情更深刻。但联想一定要真切自然,千万不能牵强附会,因文害意。

  (3)读中感悟:师读(实在事物)、生读(联想);男女生读,分辨事物(看得见,听得到的实在的东西)与联想(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想象)。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情。

  (4)从兄妹俩的美妙联想中你体会到什么?为什么兄妹俩会由平静的海面想象到波涛汹涌的大海呢?

  2、品读文字,理解感悟音乐与故事的联系

  第一幅画面:秋夜散步听琴声

  (1)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幽静:幽雅寂静,心情悠闲,或抬头望月,或侧耳倾听天籁之声,就像平静的海面。)

  (2)断断续续(时而中断)的琴声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可能会这么想:弹的正是我作的曲子,怎么弹的这么不熟呢?这么晚了,是谁还不休息,这样刻苦练琴?我要不要去帮助他呢?

  (3)贝多芬认为自己的音乐是献给人民的;我的艺术应当为贫苦的人造福。因此,他向茅屋走去。

  3、第二幅画面:听对话弹乐曲

  (1)体会人物感情:(哥哥关心妹妹,妹妹体贴哥哥,多么动人的骨肉之情)“随便”即“不放在心上,不在意”(妹妹懂事、渴望、安慰)。

  (2)传授读书方法:抓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情感。

  (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读书方法,通过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感情,然后再把这种感情正确地朗读出来。)

  (3)指导对话朗读:妹妹的话读出渴望的心情;哥哥的话读出难过、内疚的语气。

  (4)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可能会怎么想?

  ①“这个世界太不公平了,富人花钱如流水,穷人连张音乐会的票都买不起。”②“我的音乐要献给人民。这是多么好的一次机会啊!”③“这一对兄妹多么懂事啊!姑娘又这么渴望听我的弹奏,我应该为她弹奏一曲。”

  (5)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动他走进茅屋,贝多芬进屋看到的和听到的是一致的。①“穷”──点一支蜡烛;②“多难,总记不住”──双目失明;贝多芬听到他们的谈话,又看到了穷兄妹俩,激起了他强烈的同情心。同情、爱怜之感油然而生,这时,他的心中仿佛平静的海面,穿过缕缕薄云,并情不自禁地弹了一曲。

  (6)贝多芬弹完第一曲,盲姑娘①听得入了神,②激动地说(指导读这一句话,解释“纯熟”)并推测出陌生人是贝多芬:①这样纯熟的技艺,这样深沉的感情,只有贝多芬才能做到。②当时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

  (7)贝多芬用琴声回答了盲姑娘的问话。

  ①啊,多可爱的盲姑娘!你虽然穷,却这样爱好音乐,而且竟有这样高的理解水平,欣赏能力。“我在剧院歌厅里,为达官贵人演奏,他们却不懂我的音乐,不明我的心声!”

  ②他像是找到了知音,激动不已,感情的波涛终于冲开了闸门,奔腾翻滚。就像“海面刮……岸边涌过来”,不正形象地表达了贝多芬当时心情的不平吗?这时他的感情正处于一种激情状态,灵感顿生,开始即兴创作《月光曲》。

  4、第三幅画面:弹奏“月光曲”

  (1)理解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环境。

  (清幽:秀丽而清静)(秋天的夜晚,明月当空)(童话般的仙境中)(周围的环境清幽静美,贝多芬遇到知音心中掀起的万丈波澜,此时此景,他心潮起伏,触景生情,按起琴键来)

  (2)《月光曲》由此而生。贝多芬通过琴声,用音乐的语言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5、第四幅画面:记录“月光曲”

  (1)乐曲弹奏完了,贝多芬离开了茅屋,兄妹俩没有发觉,反衬《月光曲》感人的魅力;

  (2)贝多芬看到兄妹俩完全陶醉在他的乐曲中,尤其是给盲姑娘带来了欢乐和幸福,从“飞奔”一词可以看出,他也激动万分。

  (3)贝多芬为什么要飞奔回旅店连夜记录下来?想一想,贝多芬散步时,有没有想到要创作《月光曲》?(灵感是稍纵即逝的,是茅屋的人、物、情、景激发了他创作的激情和欲望。)

  三、拓展延伸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把故事、音乐、情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人感到人美、景美、曲美、情更美;

  2、谈谈你对贝多芬的了解;请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评价贝多芬。

  四、开放练习读写结合

  1、选一首你喜欢的乐曲,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2、《贝多芬回到客店》

  提示:贝多芬回到客店记录《月光曲》,可能怎么写,怎么想?

  要求:(1)交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贝多芬在追忆时,眼前可能出现什么景象?在叙事中加入恰当的联想。

  《月光曲》优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9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并理解“蜡烛、茅屋、清幽、盲姑娘、琴键”等词语。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在质疑理解、感情朗读、想像写话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了解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3、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贝多芬为什么要给穷姑娘弹琴。从第九小节中感受贝多芬内心情感的变化,月光曲曲子旋律的变化。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欣赏导入

  1、欣赏《月光曲》

  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曲子?对,就是贝多芬的《月光曲》,还可以说《月光奏鸣曲》或《月光》。

  2、关于贝多芬,你了解多少?结合资料袋。

  贝多非有句名言:我的音乐只为穷人而做,如果做到了这一点,那是多么开心的事情。

  3、这节课我们去走进《月光曲》,触摸一个美丽的传说,去感受贝多芬的这句话。

  二、初读课文

  1、生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说说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测生字词。

  3、指名说说主要内容。

  4教师引出问题: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不朽名曲《月光曲》?

  二、扣住主问题,感悟品读。

  到底是什么打动了他的心呢?请同学默读课文,画出来,选择有感触的地方写写批注。

  语段一: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1、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

  2、随便说说指哪句话?

  3、她的话真的是随便说说的吗?那她为什么又这样说呢?

  4、贝多芬从这一句话中听出了什么?

  (1)盲姑娘家境贫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家境贫穷?)

  (2)盲姑娘热爱音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热爱音乐?)

  师: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她依然热爱着生活,姑娘虽然家境贫困,但是她并不放弃对艺术的向往与追求。贝多芬的心被触动了,你也一定被触动了,请你来读读。读出你内心的情感来。

  3、贝多芬从兄妹俩的整段对话中还听出了什么?

  (1)妹妹的懂事、兄妹俩之间的相互关怀与体谅等。(感情朗读)

  (2)师:盲姑娘这么贫穷,但是这么热爱音乐,又这么懂事,他的心被深深感动了,让我们来分教色读读对话。

  语段二: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1、学生质疑。

  读到现在,你最想提什么问题?

  预设问题一:盲姑娘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知道她是贝多芬?

  不马上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回答。

  预设问题二: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

  暂时放一放。

  预设问题三:贝多芬弹一首曲子已经满足了盲姑娘的心愿,他为什么还要再弹一首曲子?

  预设问题四:贝多芬为什么称盲姑娘为“您”?

  让学生回答:出于礼貌,尊重别人。

  2、重点解决:盲姑娘怎么第一次就听出了这是贝多芬?贝多芬为什么要给他再弹一首曲子?

  引导学生联系上篇高山流水的知音之情来理解他们的知音之见。

  感情朗读。

  朗读对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贝多芬的《月光曲》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心中。这到底是一首怎样的曲子呢?请快速默读课文,划出相关的句子。

  二、感受乐曲的美妙,分清联想与现实

  1、初读第九段,想象画面

  2、简单概括,分清层次

  (1)试用一句话或一个小标题来概括这幅画面的内容。

  (2)这个画面是由几个不同的情景组成的呢?

  (3)学生划分,概括,交流,教师导读,出示该段文字,每个情景用不同颜色标明。展示相应情景图片,理解“微波粼粼”“一缕”“波涛汹涌”等词语,整理板书。(板书: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月光照耀波涛汹涌)(展示三个情景相应图片)

  3、尝试有感情地朗读,比比谁的朗读最精彩

  (1)这三个情景一样吗?有变化吗?分别该用怎样的语气和节奏来朗读呢?

  (2)指名谈谈并分别试读,师生评价。

  (3)激励学生间进行比赛、挑战,入情入境地读,美美地读。

  4、理解联想及其产生的原因

  (1)这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的情景真的是皮鞋匠亲眼见到的吗?这月亮的升起,升高,这海面由微波粼粼变得波涛汹涌,真的是刚才发生的事实吗?

  (2)哪些句子所写的内容是皮鞋匠的联想?哪些是盲姑娘的联想?请用“___________”勾出来。

  (3)什么叫联想?皮鞋匠和盲姑娘的联想是由什么引起的?

  (4)为什么听到琴声就会联想到月光下大海的变化呢?猜想一下贝多芬《月光曲》的旋律和节奏会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来描绘贝多芬《月光曲》的旋律和节奏。(板书:轻柔舒缓;欢快流畅;激烈雄壮)

  5、总结,领悟,弄清联想与现实的联系

  引导把板书连起来说一说,音乐的旋律与节奏和兄妹俩的联想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6、欣赏《月光曲》,放飞想象的翅膀

  (1)作者用优美的文字给我们展示了乐曲优美的旋律与节奏,想不想亲耳听听?轻轻地闭上眼睛,请放飞你们想象的翅膀!(播放《月光曲》片段)

  (2)听了音乐,请学生谈感受。

  (3)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夸夸咱们的音乐大师贝多芬。

  7、激情朗读,再现情景

  让我们用充满激情和变化的朗读来再现这些美妙的情景吧。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和图片。(配上《月光曲》音乐和三个情景相应图片)

  8、改变原文与之对照,体会联想的作用

  (1)咱们把原文改一改,不用联想的方法,来对比一下两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屏幕出示文字: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听到乐曲的旋律先很轻柔、舒缓;接着欢快、流畅起来;到了最后越来越激烈、雄壮。盲姑娘也听得入了神。)

  (2)这说明使用联想,往往能使事物表现得更加形象,更加生动,更加动人!这种联想手法的运用,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描写优美的琵琶声一样,他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多媒体出示这段文字)

  9、学习联想手法,语言准确表达

  (1)展示图片,学生自由地展开合理的联想,试用一两句话来表述你所想到的。(分别出示三张图片:露珠图、长城图、水边柳丝图)

  (2)简单总结:比喻、拟人手法就是典型的联想方式。试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

  七、巧设疑问,总结全文

  1、贝多芬这首如此美妙的曲子是他原先就写好了曲谱的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2、学习第10小节

  3、总结,读名言

  《月光曲》优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

  2、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继续练习标画重点词句,练习品词品句。

  4、认字8个,写字7个,继续练习摘录笔记独立识字。

  教学重点

  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2、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

  教学难点

  1、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教学准备

  1、贝多芬的资料。

  2、奏鸣曲《月光曲》。

  《月光曲》预习学案

  一、我会读

  莱茵河蜡烛陌生入场券盲人琴键

  飞奔遇难恬静霎时波光粼粼波涛汹涌

  二、我会读(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乐曲()的小路()的烛光

  ()的舞姿()地倾听()地弹琴

  三、我知道

  1、《月光曲》讲述了国著名音乐家因同情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的传奇故事。

  2、在这个故事中,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首曲子?第自然段写了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

  四、我不解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写在下面:

  《月光曲》导学案

  一、小组合作探究: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一想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第一首曲子给盲姑娘兄妹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呢?

  2、默读课文第九段,说一说听着琴声,皮鞋匠兄妹好像看到了什么,画出有关句子。再谈谈读后的体会和感受。

  二、深入探究:

  提出你认为值得讨论的问题,也可以谈谈自己对课文内容或者对人物命运的感受。(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激情来自何处)

  课堂检测

  一、读拼音,写词语。

  táozuìchúnshúpǔxiěshànàjiàn

  ()()()()

  yōujìnɡsūxǐnɡfēibēnláiyīnhé

  ()()()()

  二、辨字组词。

  蜡()键()陌()盲()

【《月光曲》优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相关文章:

《掌声》优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08-09

《金子》第二课时优质教学设计08-09

《船长》优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08-10

《夹竹桃》优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04-01

《山中访友》第二课时优质教学设计08-07

《詹天佑》优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08-07

《小河与青草》优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08-08

《月光启蒙》优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04-01

《井冈翠竹》优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