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六年级语文教案《望湖楼醉书》

时间:2022-09-16 11:09:43 六年级 我要投稿

六年级语文教案《望湖楼醉书》(精选13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语文教案《望湖楼醉书》,欢迎阅读与收藏。

六年级语文教案《望湖楼醉书》(精选13篇)

  六年级语文教案《望湖楼醉书》 篇1

  【教材分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宋代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诗题内涵丰富:点明时间、地点、事件和心境。全诗四句话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堪称写实景的佳品。表现出诗人明锐的观察感受能力,形象生动的想象能力和高超的遣词造句能力。

  【学情分析

  对于6年级的学生来说,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但有时,会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不能深刻领悟、体会。因而要着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古诗。

  【教法、学法

  教法:运用各种手段,图片、音乐,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

  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学法:采用多种朗读方式:自读、齐读、配乐朗读感悟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运用多种学习方式:“自读-质疑-交流-小组合作探究-多种展示”这样一种学习过程来实现对文本的学习。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一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古诗多媒体课件课前收集含“雨”的诗句,搜集苏轼的相关资料信息及其诗词等文学作品。

  【教学时数

  1课时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古诗的教学目标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古诗教学应注重战略,关键之处要体会古诗的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方寸之地意味无穷,进而熟读成诵,积累于胸。苏轼写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巧妙地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内容不难理解,故而遵循“淡化理解,强化诵读”的古诗教学原则。

  【思路提要

  采用同学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读诗-会意-入境-悟情,形式不拘一格,关键要把古诗学活,在读中理解、感悟这首古诗。

  【过程揭示

  一、激趣导入

  1.师生对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刚才所对的诗出自《水调歌头·中秋》,作者是谁?谁能向我们介绍一下苏轼?

  3.今天我们就跨越900余年和苏老先生相会,来学习一首他写的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二、诵读古诗

  读古诗要有节奏,还要有重音。

  1.诗题:

  ⑴指名读,齐读;

  ⑵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时间、地点、事件)

  ⑶题意:六月二十七日,(作者)登上西湖边的望湖楼,欣赏楼外精致,在微醉中写下了这首诗。

  2.诗句:

  ⑴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准确认读,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⑵指名读,评读。

  ⑶怎样才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自由畅谈)

  出示读诗建议:

  ①准确认读,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②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③注意平声字读长,仄声字读短。

  ④诗的韵脚为开口呼,读出的声音要悠远。<教师对平声、仄声及开口呼作适当讲析>)

  【出示节奏】指名读、师生对读、小组读、站立读等多种形式读。

  三、理解诗意

  1、自己再读几遍,想想六月二十七日苏轼在望湖楼看到一番怎样的景象?

  反馈:描绘了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象。

  云怎样?“翻墨”,指打翻的黑墨水。乌云像打翻的黑墨水还没有遮住山。

  雨怎样?白色的雨点像跳动的珍珠,杂乱地跳进船里。

  风怎样?卷地而来的大风,忽然把乌云和雨点吹散了。

  水怎样?望湖楼下面的水像天空一样,水天一色,一片汪洋。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与同桌交流。

  <出示注释>

  馈:

  ⑴出示前两句

  ①男生读,什么意思?【理解“翻墨” “跳珠”,强调“遮”字书写注意事项。[你能用学过的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这样的乌云吗?(乌云翻滚、风起云涌、乌云密布、乌云滚滚……)你还在哪些诗中见过这样的云?(黑云压城城欲摧……)]这样的雨一直留在苏轼的脑海里,15年后当苏轼故地重游时依然在怀念这样的雨。(出示: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让我们记住这样的雨,齐读第二句。此时此刻,又让你想起哪些含“雨”的诗句?<学生说后超链接出示: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②这两句诗很有意思,我们来做个对对子练习:“黑云”对-(白雨),“翻墨”对-(跳珠),“未遮山”对-(乱入船);

  ⑵出示后两句,女生读,什么意思?

  四、想象诗境,体会情感

  ⑴听范读,生闭眼想象画面,想想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赞赏之情)

  ⑵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写的?

  ①写的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

  ②变化快(“未遮山” “乱入船” “忽吹散” “水如天”为瞬间变化);

  ③动态多(翻、遮、入、吹),是在楼上所见的雨景。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句句写景,句句抒情。

  五、升华诗中蕴含的情感

  1、观看此诗赏析视频,进一步领会古诗意境,升华情感。

  2、出示、齐读:苏子笔下惊风雨,阴晴时霎亦传神.读罢掩卷细品味,又疑东坡是天人。

  3、配乐齐读古诗。

  六、拓展延伸

  1.这首诗描绘了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象,这让你想起那句俗语?(俗话说“六月天,孩儿脸”还真不假,刚刚还是阳光灿烂的天气.转眼就下起大雨来了。)还让你想起那些表示变化快的成语?(变化多端变幻莫测千变万化瞬息万变日新月异转瞬即逝稍纵即逝白驹过隙喜怒无常)

  2.解释带点的词,说说诗句的意思。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3.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4.交流苏轼的其它诗词。

  5.《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一共写了五首,我们今天学的是第一首,请同学们下去以后查一查余下的四首。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雨前黑云翻墨

  雨中白雨跳珠

  雨后水天一色

  来去匆匆

  六年级语文教案《望湖楼醉书》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情感和语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两首诗安排一起,为什么?相信学完以后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2.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人称东坡居士,他是北宋的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3.你还知道苏轼的哪些诗?

  《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大家所写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有何妙处。(出示)

  二、初读古诗。

  1.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

  2.读诗不仅要读得正确,还要读出节奏,诗韵,这样读诗才叫“有板有眼”。谁能根据老师划分的节奏再读一读这首诗?

  三、品读感悟。

  1.这首诗的题目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从诗题中你已经知道什么?

  时间:六月二十七日。这实际上告诉我们当是已经是--(板书:夏季)夏季常常有雷阵雨。

  地点:望湖楼。(出示望湖楼)

  师:望湖楼又名看经楼、先得楼,坐落在西湖边上。在望湖楼上极目远眺,西湖美景尽收眼底。

  (醉)似醉非醉

  “书”写。写什么呢?

  苏轼在这首诗中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看见到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那是一场怎样的雨,雨后的景色又是怎样呢?就让我们走进诗中,细细品味。

  2.明诗意:

  出示合作小贴士:

  A、选择感兴趣的一行诗,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B、在你研究的这行始诗中,你认为哪些词用得特别巧妙?圈出来,把你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C、将阅读体会融入朗读之中。

  D、小组内明确分工,做好汇报交流的准备。

  随机交流:

  “黑云翻墨未遮山”

  翻墨:打翻的黑墨水。

  墨汁翻到是怎样的景象?(快,一下就黑了)

  从“黑云翻墨”中,感受到什么?(乌云黑压压的来势迅猛)谁能读出这种气势?

  诗中什么遮什么?(乌云遮山)下雨前遮住了吗?(没有)你是从哪看出的说说你的理解。

  这样翻滚来势汹汹的黑云却都来不及遮住山头,这场雨来得还真是够快的了。

  指导朗读

  “白雨跳珠乱入船”

  跳珠:跳动的珠子。

  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

  (看到了雨很大)从哪里感受到?(“乱”字)乱字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雨急)急到什么程度?乱到什么程度?

  指导朗读

  交流后教师引入资料:苏轼本人也非常的喜欢这句,直到15年后重游西湖,他还念念不忘,特意写到“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可见诗人对这首诗的喜爱。

  对你写作的启发。

  “卷地风来忽吹散”

  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风?(突然,风狂)

  “忽”字让你感受到什么?(雪来得快,下得大)还有其他带有“忽”字的诗句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引导学生体味“忽”字之妙(突出天色变化之快)

  说话:卷地风吹走了_______________,吹来了_______________。

  指导朗读

  “望湖楼下水如天”

  云散了,风停了,雨止了,这时站在望湖楼上的“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引导学生通过换位想象,描述雨后西湖碧水如天的景色,感受景美。)

  (湖面开阔而宁静、荷花鲜艳而润泽、空气湿润而清新……)

  指导朗读

  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陶醉,钟爱西湖的大诗人苏轼又一次醉了,这回他是醉在了西湖的景中。(教师在诗题的“醉”字上加上着重号。)

  3.悟诗情:

  夏天的西湖,忽而阴,忽而晴,忽而风,忽而雨,千姿百态,分外迷人。这样的景色怎能不勾起苏轼的诗兴呢?现在再来看诗题,你对“醉”字有了怎样的理解呢?(表现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苏轼醉于酒,更醉于西湖山水,禁不住提笔写下了……(生齐诵全诗)

  4.小结。苏轼在写景时,是抓住什么特点来的?

  (1)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

  (2)变化快: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

  出示:六月的西湖天气变化极快,先( )后( )。诗句描写的色彩极其丰富,( )云与( )雨形成鲜明对比,山是( )色的,而雨后的湖水与天空都是( )色的。

  (3)动态多:翻、遮、跳、入、吹

  四、拓展延伸。

  苏轼对杭州西湖的这场雨十分偏爱,除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他在时隔多年又回杭州时写道“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五、作业设计

  1.书法创作 将这首诗创作成一幅书法。

  2.妙笔生花 把这首诗描写的景色描写下来,题目可以自拟,字数在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云

  雨 景物多

  风 变化快

  水

  六年级语文教案《望湖楼醉书》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像,感受六月西湖下暴雨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古诗的意思。

  2、难点:借助阅读想象,品位语言,感受六月西湖下暴雨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具准备:课件、音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

  (1)通过学生背诵学过的古诗以及学过的关于雨的诗句导入。

  (2)揭题。

  (学生说出题目交代了哪些信息并试着说出“醉书”的意思)

  (3)简介作者。

  (学生说出作者是谁并背诵苏轼写的诗句)

  2、初读

  (1)自由读,读准字音。

  (2)再读,标出停顿的符号,读准节奏。

  (3)谁来试一试,并点评。相机在黑板上标好诗句的节奏。

  (4)PK读,并点评。

  (5)播放课文录音

  (6)齐读。

  二、问--疏通诗意

  1、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指导学生相互答疑,师记录学生有深度的问题。

  2、师预设问题:

  (1)每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2)整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三、试一试--感悟诗情

  1、齐读诗,你明白了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吗?从哪些地方看出“雨急景奇”?

  2、生交流。

  3、师小结。

  4、齐读整首诗,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读出惊叹的语气。

  5、配乐背诵全诗。

  四、评一评--各抒己见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用“我收获了--”的句式说话)

  2、你对苏轼的评价。

  3、同学们的表现怎样?

  课后作业:

  1、写一写你眼中的暴风雨。

  2、搜集关于云、雨、风、天的诗句。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年级语文教案《望湖楼醉书》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4、进行适当的拓展,学习品析诗句,自主朗读表达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通过自学,逐字逐句解释,理解诗意,学会背诵。

  2、注意古今词义变迁,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24、课古诗两首。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为什么要加其(一)呢?因为苏轼望湖楼六月二十七日醉书一共有五首,这是第一首。

  2、大家注意看课题中的望“字第三笔是竖提,没有点。”醉“字左边的”酒瓶“中可不能少了一横啊!

  3、大家看作者是谁?苏轼,大家学习过他的哪些作品?谁能介绍一下作者?

  4、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5、学习生字”遮“。

  6、画出诗歌的停顿。

  7、释诗题: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时间:六月二十七日,这实际告诉我们当时已经是————夏季。

  地点:望湖楼。

  醉:是酩酊大醉还是略有醉意,我们还不得而知,也许学习过全诗,就会有新的理解。

  书:是什么意思?(写)写的是什么呢?

  8、学习第一句诗:请同学们读第一句。在这句中你觉得哪个词语你不理解。指名说,教师着重说:“翻墨”指黑云笼罩,翻滚如墨。“遮”遮蔽、遮盖。

  (1)什么遮住了什么?(黑云遮住了山峦)

  (2)什么样的黑云?(点出“翻墨”,为什么不用“黑云如墨”,而用“翻”字)同学们,一首诗就是一副生动的画卷,“黑云翻墨”这四个字就让我们看到了黑云从空中压下来不断翻滚的画面。

  (3)整句连起来说说:乌云像打翻的黑墨水还没有遮住山。

  9、学习第二句诗:

  2、“白雨跳珠乱入船”

  (1)播放“骤雨”的课件看到这个画面,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样的雨啊!(倾盆大雨、狂风骤雨……)诗人在诗中是怎么形容的?(白雨跳珠)“跳”字中蕴涵着雨大而急以及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2)再看视屏,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看到了雨很大)从哪里感受到?(”乱“字)乱字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雨急)急到什么程度?乱到什么程度?请看屏幕!

  (3)整句诗连起来说说:白色的雨点像跳动的珍珠,杂乱的跳进船里。

  10、交流后教师引入资料:苏轼本人也非常的喜欢这句,直到15年后重游西湖他还念念不忘,特意写到”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可见诗人对这首诗的喜爱。

  11、”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1)你发现这两行诗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对偶)

  (2)通过这两行诗,你发现这夏天的雨有什么特点?(来得急)

  12、学习第三句诗:“卷地风来忽吹散”

  (1)过渡:黑云翻滚,骤雨狂袭,这时风也不甘示弱,读一读诗句,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风?(突然,狂风)

  (2)我们还学过带有“忽”字的诗句吗?(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忽”字让你感受到什么?(雪来得快,下得大)

  (3)看视屏通过勾连学过的诗文,引导学生体味“忽”字之妙,再联系本诗,体会出本诗中这场狂风的急,更深一层地感受狂风过后,西湖景色美带给诗人的享受!

  13、学习第四句诗:“望湖楼下水如天”

  (1)“忽”字给岑参带来了惊喜与感动,也给苏轼带来惊喜了吗?

  (2)出示诗句:“望湖楼下水如天” 全班齐读“望湖楼下水如天”

  (3)(因为苏轼看到了“望湖楼下水如天”云散了,风停了,雨止了,这时站在望湖楼上的“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出示视屏。让学生描述雨后西湖碧水如天的景色,感受景美。

  14、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陶醉,钟爱西湖的大诗人苏轼又一次醉了,这回他是醉在了西湖的景中。(教师在诗题的“醉”字上加上着重号,示意吟诵这句。)

  15、如果让你给苏轼所描绘的画面取个名字,你会取什么名字呢?齐读全诗。(夏天的西湖忽而阴,忽而晴,忽而雨,忽而风)现在再来看看诗题,你对“醉”字有了怎样的理解呢?

  16、苏轼醉于酒,更醉于西湖山水触景生情,即景而赋。写下了这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去感受苏轼的陶醉之情。

  17、苏轼在写景时,是抓住什么特点来写的?

  (1)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

  (2)变化快: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

  (3)动态多:翻、遮、跳、入、吹。

  18、小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知诗意,释诗题

  读正确,明其意

  悟其意,用学法

  六年级语文教案《望湖楼醉书》 篇5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体会诗句的语言美,感悟比喻的妙处。

  3、想象西湖晴雨变幻的景色,体会雨的奇特。

  (二)、教学重点

  1、想象西湖晴雨变幻的景色,体会雨的奇特。

  (三)、教学难点

  1、想象西湖晴雨的变幻景色,体会雨的奇特。

  2、体会诗歌的语言艺术,激发学生中华传统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

  一、文字线索题导入

  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2、四川眉山人,曾任杭州通判

  3、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4、他的诗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方面独具风格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他流传千古的名句

  1、同学们,你们能根据屏幕上的提示猜出这个人是谁吗?(苏轼)

  2、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学习苏轼的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出示课题)说说诗题中告诉了我们什么?(时间、地点、事件)

  (六月二十七日苏轼在西湖边上的望湖楼醉酒题诗)

  3、那么苏轼在望湖楼上题了怎样的一首诗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读诗歌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谁愿意第一个展示你的朗读?

  (齐读)

  3、读得真不错,同学们,读诗不仅要读响、读准,更要读出诗的节奏,(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诗)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划分好的节奏自由练读一下这首诗。

  4、谁愿意来读一读?读得真好(如果读不好,师范读,再指名读)

  5、男女生赛读。

  三、检查预习,提出疑问

  1、古诗同学们都会读了,但是学习古诗仅仅会读还不行,我们还得理解诗中意思,品读诗中的意境。同学们在预习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哪些不懂或者难懂得词语,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生提问,相机指导回答)

  2、相信解决了这些重难点词,你们对这首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了,现在再读这首诗,你们一定会有新的发现的,带着你们的理解在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四、整体感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着读着,你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了什么?(大、快、急、来得快、去得也快)

  五、品读诗句

  1、这真是一场奇特的雨啊!你从诗中得哪些字眼或诗句中感受这场雨的奇特呢?请默读诗歌,并从信封中取出“共学单”,认真完成。

  “我从‘____________’(诗句或者关键词均可)感受到雨的奇特,读着诗句,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场景(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设1、生答:从“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中感受到......

  a、从这句诗中,有没有哪些字或词最能让你感受到这场雨的急呢?

  预设2、“未遮山”、“乱入船”

  a、“未遮山”,“乱入船”说明了什么?

  b、你能从关键词中体会到这场雨来得快、来得大,老师表扬你,你能带着这种感受去读一读诗句吗?

  c、还有同学对这两句诗有自己的理解吗?请你补充。

  你真是一个善于读书的孩子,带着你的感受去读一读好吗?

  (这一环节,相机指导“乱”字,将“乱”读胖“)

  2、关注比喻:

  老师关注到,同学们在分享自己感受的时候运用了比喻得修辞手法,(我们再读一读这句诗,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这其实就是诗中出现的黑云翻墨、白雨跳蛛,诗人们在写诗的时候都喜欢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这样可以使诗句更加形象生动。无独有偶,苏轼在另一首描写西湖的诗中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全班齐读)

  不仅如此,唐代大诗人贺知章在《咏柳》中同样也用到了比喻得修辞手法”不知细叶谁裁出“------生接”二月春风似剪刀“;刘禹锡也在《望洞庭》中写到”遥望洞庭山水色“----生接”白银盘里一青螺“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诗,感受比喻的妙处吧!

  3、你还能从哪里感受到这场雨的奇特呢?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抓住“忽”感受雨去得快

  “卷地风”:这是一场怎样的风?

  请你用朗读读出这一场大风,读出这雨过天晴的美丽景色吧!

  4、就是这样一场卷地之风,它不仅吹走了------生接或指名(这场大雨),还吹来了------指名回答(望湖楼下水天一色得美丽景象)

  小结:你们看,刚才我们通过读诗、抓关键词、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美丽景色,跟着诗人领略了一场西湖疾雨急来急去得变幻景色,让我们捧起书,再去领略一下西湖这场别样的雨吧!

  六、拓展进行“飞花令”

  同学们,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对雨情有独钟,写了许许多多赞美雨的诗文,现在就让我们来一场有关“雨”得飞花令吧!(背景音乐响起,生对诗)

  结束语:同学们,苏轼带来的这一场雨,让我们爱上了有关“雨”的诗句,甚至爱上中华传统古诗词,让我们再次一起饱含深情地读一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五)、板书设计

  雨

  大

  急

  (奇特)

  六年级语文教案《望湖楼醉书》 篇6

  一、教学目标:

  1、会写生字“遮”,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体会夏季西湖疾雨急来急去的特点,感受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朗读背诵本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2、会描述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简介诗人。

  1、师;同学们喜欢古诗吗,谁愿意背首诗给大家欣赏欣赏。(学生举手自由背诵)

  2、师生同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引出新课。

  3、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另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板书课题和诗人,学生齐读)

  4、谁能给大伙儿介绍一下苏轼(学生自由发言)

  5、(课件出示)教师简介苏轼

  二、初读指导,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1、谁来把题目读一读,你从诗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时间、地点),“醉书”是什么意思?本诗是不是诗人喝醉酒时写下的呢?我们理解了全诗就会知道了。下面就让我们来认真读读这首诗吧。要求:边读边画出诗的节奏。

  2、学生自由读诗,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朗读。

  4、教师范读,指导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画出诗的节奏)

  5、学生再练习朗读。

  6、学生齐读本诗。

  7、学习生字“遮”,并指导书写。

  三、再读诗歌,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的意境。

  1、学生默读全诗,理解诗句意思,想想从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画面?(课件出示部分词语解释)

  2、同位交流诗句的意思以及看到的画面。

  3、指名班级汇报,(课件出示)教师讲解全诗描绘的画面。

  4、提问:诗中作者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云雨风水

  山船地楼

  雨大而急

  5、学生再读诗句,思考:这里的云怎样?这里的雨怎样?这里的风怎样?这里的水怎样?学生想好后同位交流,再班级汇报。

  6、诗人描绘的雨又大又急,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生答:滂沱大雨、大雨如注、狂风暴雨、暴风骤雨……)(鼓掌表扬)

  四、总结全诗,体会情感。

  1、教师诵读全诗,学生闭眼倾听,感受诗境。

  2、提问:题目《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开始我们就说了“醉书”的意思,本诗是不是诗人喝醉酒情况下写的呢?(生答;不是)

  3、你从全诗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指名回答:高兴、喜悦、激动、心旷神怡……

  4、教师小结;是啊,面对云翻、雨泻、云卷、天晴这一急来急去的美景,诗人心中感慨万千,他把所有的感受浓缩成一个字,那就是……生齐答--“醉”。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体会诗人的“醉”吧。(学生再自由读诗)

  5、指名有感情朗读,会背诵的就背诵。

  五、(课件出示)布置作业:

  1、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课外搜集并诵读苏轼诗词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云雨风水

  山船地楼

  雨大而急

  六年级语文教案《望湖楼醉书》 篇7

  【设计理念

  1、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通过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欣赏不同形态的雨,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揭题,读题

  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这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注释,试着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同桌可以互相交流)

  2、指名说说读古诗有什么要求。自由练读。

  3、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字正腔圆。

  4、默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读后交流:相同的地方:都是写雨的。不同的地方:①作者、朝代不同(简要介绍作者)

  ②字数、句数不一样(简要介绍五言律诗、七言绝句)

  ③下雨的时间不同(白天、黑夜)

  ④雨不同。

  四、走进《春夜喜雨》,体会杜甫的喜雨

  1、诗人杜甫为什么喜欢这场春雨?从哪里可以看出他的喜欢?

  2、自由读,结合注释思考,讨论。

  3、交流讨论:围绕以下几点

  ①知时节:说明雨下得及时。简介诗人当时情况。(指导读出欣喜之情)

  ②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a.出示朱自清《春》的片断,教师配乐读,体会润字。

  b.同样是表现春雨的轻轻,悄悄,杜甫只用了几个字?(10个)如果让你圈出两个字,你圈哪两个字?(潜、润)(指导用换字的方法体会潜的精妙)

  ③、花重锦官城

  找出描写花的句子。这句里哪个字给你留下深刻印象?(重、湿、红等)你仿佛看到了(出示图片)体会湿和重。

  4、整合读《春夜喜雨》。

  五、走进《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体会苏轼的醉雨

  1、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雨?(大雨、急雨)从哪儿体会到的?

  2、交流讨论:

  ①白雨跳珠乱入船

  a.斟酌跳珠

  b.斟酌乱

  ②黑云翻墨未遮山

  (1)你仿佛看到了

  (2)(出示黑云翻滚的图片)吟诵

  (3)师生对读,体会雨的大、急。

  ③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雨来得匆匆,去呢?谁来读?

  (2)你能想象得出水如天是怎样的画面吗?(生说,读)

  (3)出示图片引导读,想象,再读。

  3、此时此刻,诗人仅仅是因酒而醉吗?(雨、景)回读全诗。

  4、简介诗人此时处境。历史上无数诗人在失意或悲伤的时候,总会借酒消愁,吟诗抒怀。(出示其他不同情怀的雨的诗句)指导读。

  5、经历了如此大的挫折,而诗中却不见愁情,这是怎样的陶醉啊!齐读全诗。

  六、整体回读,背诵两首古诗

  七、作业布置

  六年级语文教案《望湖楼醉书》 篇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能用“知诗人,解诗题,明词意,悟诗境”的方法读懂诗。

  3、体会夏日西湖骤雨初晴的美,感觉诗人苏轼豪迈奔放的作品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这首歌的歌名是——《但愿人长久》。这首歌是由王菲演唱的,歌声十分优美动听,可惜——。我们知道古诗古词原本就可以配合音乐用来歌唱,古诗词的韵律十分优美,而现代音乐与它完美的结合起来就更能把古诗词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但愿人长久》这首歌的曲调比较——————你知道为什么吗?

  2、除此以外你对苏轼还了解多少?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苏洵之子。嘉佑进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3、今天我们就穿过时光隧道,跨越900年的历史与宋朝这位大文豪苏老先生相会,我们一起来读读他的这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二、初学古诗,自己理解

  1、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节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这个'醉'该如何解释(似醉非醉)是不是这样解释呢?学完这首诗后我们就能知道了,谁来把这首诗读一下。(读)接下去应该做什么呀?(理解诗意)

  对照插图,自主感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利用好手中的工具书,待会儿我们来交流。(学生自学,初步理解诗意)(方法多多,渠道也多多,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这首诗读懂了。)

  三、师生交流,理解诗意。

  学生交流对这首诗的理解,说出大体意思即可。(悟诗境)

  四、咬文嚼字,感悟诗的意境美,文字美

  1、师: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一场雨的特点,猜猜这场雨下了多长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个特点能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未遮山,忽吹散,水如天等)师:你们一直都是这么聪明,真正的聪明人要能说出它好在哪?

  2、师: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

  3、对仗工整。讲究押韵。

  五、激发兴趣,吟读成诵。

  1、师:你们能不能把它读好了呢?自己练读。(老师出示第一句范例:黑云/翻墨/未/遮山),你能把2,3,4句的节奏感标出来吗(学生标节奏)

  2、品读。

  3、再回头看题目,这个'醉'字又作何解释(陶醉)

  六、引入诗歌概念,感情得到升华。

  1、师:于老师刚才已经说过了古人写诗写词是用来吟唱的,现在我们就来练习一下,把这首诗谱上曲子,比如套用《天地之间的歌》的曲子就很妥切。(学生练习)

  2、师生吟唱。

  3、总结学习方法。(读诗――解诗——赏诗――唱诗)

  七、师生总结,扩展延伸。

  师: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读苏轼写的另一首诗《饮湖上初睛后雨》,比较一下这两首诗有什么异同点。有什么学生自读。教师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板书:

  读诗――解诗――赏诗――唱诗

  六年级语文教案《望湖楼醉书》 篇9

  教学目标:

  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②能用知诗人,解诗意,悟诗境的方法读懂诗,理解诗意思。

  ③体会诗的意境美,感受诗人豪迈奔放的诗词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揭题

  1、

  (1)有这么一句俗语:六月天,娃娃脸。你知道是说什么的吗?

  (六月的天气变化无常)

  (2)今天我们要来看看古人是怎么来描写这种奇怪的天气现象的。读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谁给我们带来的?你了解他吗,知道他什么?

  2、简介作者

  苏轼:宋代著名诗人、词人,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都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妹苏小妹也是宋代著名词人,苏轼的诗词豪健清新,独具一格。

  3、你从课题中读到了什么?

  (明确:课题交代了时间、地点。一个醉字透露作者可能喝酒了,是似醉非醉的状态下创作的。)

  二、通过朗诵,整体感知(读诗)

  1、自由朗读诗,划出节奏:

  2、指名学生划出节奏。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3、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感!(个别读,分组读,齐读)

  三、初步探究,研读文本(悟诗)

  1、提问:作者这首诗重点写的什么?(雨)哪里的雨?(西湖的雨)

  2、文章是怎样描写这样的奇雨形成的过程?(明确:下雨前、下雨中、下雨后)

  5、学习第一句

  (1)下雨前是怎样的一幅画面?翻墨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未遮山是什么意思?

  (2)你能用一个字形容这样的乌云吗?(快、奇、来势凶猛)你能用学过的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这样的乌云吗?(乌云翻滚、风起云涌、乌云密布、乌云滚滚)

  (3)你还在哪些诗中见过这样的云?(黑云压城城欲摧)

  (4)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句话。

  6、学习第二句

  (1)云的来势凶猛,雨也绝不温柔,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了?

  (2)跳珠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乱入船是什么意思?

  (3)指导看图,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样的雨?(大、猛、调皮)用自己的语言介绍见过的最大的或最有特色的雨?

  (4)这样的雨一直留在苏轼的脑海里,15年后当苏轼故地重游时依然在怀念这样的雨。(出示: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5)让我们记住这样的雨,齐读第二句。

  7、结合插图,用同样的方法自学三、四两句

  (1)学生自学

  (2)提问考察

  当我们沉浸在白雨跳珠的美景中时,这调皮的雨却似乎有意躲着人们,转眼间就不见了。哪个字写出了这样变化的快?(忽)此时此刻呈现给游人的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两句表达的内容?这样的景色可以用题目中的哪一个字概括?

  四、感受诗意境美:(品诗)

  ①这首诗描写了西湖什么景色?(西湖夏天一场雨的过程)

  ②这场雨下得怎么样?(快且大)

  ③哪里可以看出来啊?(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

  ④你觉得诗句写得美吗,为什么?

  (有声:翻墨,跳珠,风来。有色:黑云,墨,白雨。有动感:翻,跳,卷,吹。比喻形象生动:黑云像翻墨,白雨如跳珠,水似天。刻画出了夏雨来得快去得也快的特点)

  ⑤一起朗读,读出诗的美!

  五、古诗积累,形成共鸣

  1、苏轼六月二十四日在西湖一口气写下来五首诗,本文只是其中的一首。

  2、作者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西湖想要告诉我们什么?这样的景色吸引了你吗?此时你认为题目中的醉可以怎么理解呢?(陶醉、沉醉)

  为什么可以这样理解?(诗人被西湖雨后的美丽景色陶醉了)

  3、学生交流,指名回答

  4、在这些诗里你读出了怎样的一个诗人?(豁达、豪放)

  5、齐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6、小结

  诗人在西湖望湖楼上边喝酒边欣赏西湖的景色,结果被西湖一场急雨后美丽的景色陶醉了,写下了这首诗,诗人被陶醉了,今天你们也被陶醉了没有呢?(陶醉了)

  第二年,苏轼又来到望湖楼边饮酒观景,再次领略了西湖晴雨变幻的美景,他兴奋地把这一切又写了下来。看!就是这首诗(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

  六年级语文教案《望湖楼醉书》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一首古诗,学会生字“遮”;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3、体会诗的意境之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诗的大意,能读出感情,背诵这首诗。

  难点:能感受诗人对望湖楼雨景的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配乐播放西湖的十大景点。

  2、过渡:刚才大家欣赏的是西湖的十大景点,西湖是天堂杭州的一颗明珠,也是世界名闻的旅游胜地,自古以来,描写西湖景色的诗很多,今天我们要学的23课《古诗两首》就是宋朝诗人苏轼和杨万里的传世佳作,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

  板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4、了解作者。

  二、初步感知。

  1、自由读古诗,把字读准确,把诗句读通顺。

  2、指名读古诗,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学生自由读古诗,教师巡回指导。

  (2)学习生字“遮”

  3、教师范读古诗。

  4、齐读。

  过渡:读书不仅要读的正确,还要读出节奏、诗韵,这样读书叫做“有板有眼”。

  5、出示停顿的诗指名学生读。

  6、古人读诗是怎么读的呢?(摇头晃脑)谁来试读一下。

  7、出示古诗,把古诗补充完整。(由易到难)

  8、苏轼不仅是个诗人,他还是个画家呢!你们想不想看看他画的画呢?(出示动画,让学生感受诗的意境。)

  9、配乐读古诗,加深体验。

  三、精读古诗。

  1、理解重点的词。

  (1)“翻墨” “遮” “白雨”“跳珠”是什么意思?

  (2)“卷地风”“水如天”又是什么意思?

  2、理解诗句

  (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指名学生说说诗意。

  (3)教师读诗意,学生配诗。

  (4)出示诗意让学生填空。

  (5)出示图片,让学生说诗意。

  四、背诵古诗。

  1、齐读古诗。

  2、配乐背诵古诗。

  过渡:这首诗它还是一首歌呢!你们想听吗?

  3、教师演唱。

  4、播放给学生听。

  5、学生跟着唱。

  六年级语文教案《望湖楼醉书》 篇11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 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3、 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回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 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 介绍作者。

  二、 自由阅读,理解诗意

  1、 自读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 解疑、教学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滚

  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3、 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 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 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3) 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

  4) 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

  三、 细读品位,体会感情

  1、 思考并讨论:

  1) 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

  2) 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 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2、 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3、 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四、 看图说意,加深感悟。

  1、 仔细观看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

  (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六年级语文教案《望湖楼醉书》 篇12

  教学目标:

  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⒉学会“遮”,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⒊借助想象,感受六月西湖的雨之奇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⒋拓展关于西湖的古诗,进行组诗积累。

  教学过程:

  一、词语对接,激趣导入

  1、词语对接。君子一言, ;八仙过海, ;螳螂捕蝉,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因为有美丽的西子湖,才声名远扬,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以书画来赞美西湖。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杭州任职的时候就写了不少关于西湖的诗篇。

  2、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是他在西湖观景时,偶遇一场大雨后,即兴写下的。

  3、说说你了解的苏轼。教师相机补充。(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1、生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重点指导:

  未(wèi)遮(zhē)山(shān) 乱(luàn)入(rù)船(chuán) 忽(hū)吹(chuī)散(sàn) 水(shuǐ)如(rú)天(tiān)

  3、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师范读,学生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4、同座互读,并相互正音。

  三、学法渗透,熟读成诵

  1、释诗题。

  读读诗题,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六月二十七日”写的是时间;“望湖楼”告诉的是地点;“醉书”告诉我们这首诗是作者陶醉后而写下的)

  2、知诗人。

  3、明诗意。

  诗人陶醉于什么?(雨)

  那么诗人在下雨前、下雨时、下雨后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象?

  雨前:黑云/翻墨//未遮山

  雨时: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后: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4、悟诗情。

  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感悟西湖的雨有什么特点?(变化快)

  你能将西湖变幻莫测的美景读出来吗?

  5、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1、写作背景:此诗是苏轼被贬杭州时所作,他希望自己也能像这急来急去的雨一样,及时得到朝廷的赦免,拥有光明前途。

  2、补充苏轼关于西湖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五、作业:

  必做题:

  ⒈抄写并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⒉说说古诗描写了怎样的一幅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⒊画一画古诗所描写的情景,并取一个诗意的名字(小组合作)。

  ⒋熟读并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选做题:(组诗积累,二天内完成)

  ⒈积累苏轼的其他诗词(不少于2篇)。

  ⒉收集描写西湖的古诗(不少于2篇)。

  六年级语文教案《望湖楼醉书》 篇13

  【设计说明】

  古诗教学应注重战略,关键之处要体会古诗的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方寸之地意味无穷',进而熟读成诵,积累于胸.

  苏轼写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巧妙地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内容不难理解,故而遵循'淡化理解,熟读成诵'的古诗教学原则.

  【思路提要】

  采用同学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读诗—悟诗—品诗—诵诗—唱诗—写诗,形式不拘一格,关键要把古诗学'活',在玩中理解,感悟,默诵这首古诗.

  【过程揭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一、课前准备,做好铺垫.

  师:你们班的老师贵姓 (孙)哦,那和孙悟空是

  一家子,今天学习的内容就和孙悟空有点关系.你看孙悟空能上天,能入地,这使我想起了《音乐》第8课的歌曲《天地之间的歌》,会唱吗 (从天到地,从地到天,万事万物多么神奇……)

  师:我们赛赛书法如何 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吗 那老

  师今天就用双笔书法写下我的名字.(用双笔字写下名字)轮到我们班小书法家扮演了,推荐一名同学在黑板上写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

  二、引入正题,学习古诗.

  1,师:我们今天要学习是23课《古诗两首》,请大家快速默读一遍,找出两首诗的一起之处.(西湖 ,夏季,景色)

  2,师:古诗的学习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逐首学,二是交融在一起学.今天我们采用第一种方法,重点学习第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三,读题,解题,了解作者

  1,师: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师:这是谁写的 (苏轼)谁来介绍一下(简介苏轼)今天我们就跨越900年和苏老先生相会.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这个'醉'该如何解释 (似醉非醉)是不是这样解释呢 学习后我们就能知道,再来齐读题目.

  四,初学古诗,自身理解.

  教师出示学习要求:自读古诗,对照插图,自主感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利用好手中的工具书,待会儿我们来交流.(同学自学,初步理解诗意)

  五,师生交流,理解诗意.

  1,师:我已读了许多遍,对诗意有较深的理解,下面我就把这首诗吟诵一遍,你能从我的吟诵中听出什么 眼前浮现出怎样一幅画面 稍后我们来说一说.(师吟诵)

  2,同学交流对这首诗的理解,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六,咬文嚼字,感悟诗的意境美,文字美.

  1,师: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一场雨的特点 猜猜这场雨下了多长时间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就这么风雨兼程',这个特点能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 (未遮山,跳,乱,忽吹散,水如天等)

  2,师: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 (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

  七,激发兴趣,吟读成诵.

  1,师:你会读这首诗吗 (老师出示第一句范例:黑云/翻墨/未/遮山),你能把2,3,4句的节奏感标出来吗 (同学标节奏)

  2,同学根据节奏读诗.

  3,师: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在诗中有几个字词表示出这个特点,如'未',所以在读的时候要强调一下.(同学练习读)

  4,教师范读一遍,然后指名同学读.

  5,利用分组读,齐读,站立读等形式,激发同学读诗的兴趣,以至熟读成诵.

  6,指名诵读这首诗.

  八,引入'诗歌'概念,感情得到升华.

  1,师:古人写诗是用来吟唱的,'诗言志,歌咏情',比方苏轼写的《明月几时有》,邓丽君,王菲唱得非常好听.现在我们就来练习一下,把这首诗谱上曲子,比方套用《天地之间的歌》的曲子就很妥切.(同学练习)

  2,师生吟唱.

  3,师:你假如真正理解这首诗的意境之美,你就能现场为他谱曲,唱出你心中的歌,谁来试一试.

  4,同学自我谱曲吟唱,师生评价.

  九,对'对子'练习.

  1,师:这首诗很有意思.我们来做个对'对子'练习.'黑云'对—(白雨),'翻墨'对—(跳珠),'未遮山'对—(乱入船)

  2,迁移:以前还见过这样的诗句吗 谁来说两句!

  十,课堂练笔.

  1,师:这是一首神奇的小诗,通过学习.你对这首诗有什么感悟,请写几句话,我们来交流一下.

  2,师生交流.(教师出示自身的作品: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有感:苏子笔下惊风雨,阴晴时霎亦传神.读罢掩卷细品味,又疑东坡是天人.)

  十一,师生总结,扩展延伸.

  1,师:再回头看题目,这个'醉'字又作何解释 (陶醉)

  2,苏轼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诗词,性格豪放,文笔豪放.同学们以后会学习他许多诗词,比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唐宋八大家中,苏家就占三位.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在望湖楼共写下了五首诗,今天学习的是其中一首,同学们课后再去查一查另外四首.

  大家预习第二首诗,比较一下,这首诗与苏轼写的诗又有什么不同呢

  自我点评

  在青小借班上课,知道班主任姓孙.西湖这场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与孙行者有点关系.引入《天地之间的歌》为后面的唱诗又作铺垫.

  双笔书写引起同学兴趣,也替老师板书古诗,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同学初步感知苏教版教材为什么会把古诗想会在一起.

  教给同学学习古诗的方法.

  '醉'字的理解是关键,这又巧设疑问.

  这一环节为同学自主感悟阶段,放手让同学学习,教师巡回点拨.

  遵循'淡化理解,强化诵读'的原则,不宜作过深理解.

  猜雨下了多长时间,这一问题设计巧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西湖这场雨的主要特点.引用《风雨兼程》歌词,饶有趣味.

  同学会咬文嚼字,感受语言美.

  引导同学学习读诗的技巧很有必要.'朗读是有技巧的'.

  潜移默化让同学感悟到读古诗要有节奏,还要有重音.

  诗与歌进行结合,引起同学兴趣,把古诗学习推上一个高度.

  只要对诗的意境美感悟深些,就能结合自身音乐素养为这首诗谱上曲子.经过吟唱对诗的感悟更深.

  体会对偶句用词精确之美,为以后古诗学习作铺垫.

  学会感悟,学会品诗,对提高同学学习古诗的能力很有益处.教师以诗品诗,饶有趣味.

  '醉'字一解,感情升华,苏轼喜爱西湖美景的感情跃然纸上.

  发散迁移,为今后对苏诗,词的学习作下铺垫和引导.

【六年级语文教案《望湖楼醉书》】相关文章:

望湖楼醉书改写11-20

六年级语文教案《望湖楼醉书》(6篇)06-09

六年级语文教案《望湖楼醉书》(通用9篇)09-07

读《望湖楼醉节》有感作文04-26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01-26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语文教学反思03-17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改写10-13

六年级语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ppt01-17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扩写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