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十八岁出门远行》优秀教案

时间:2021-08-09 19:06:29 高一 我要投稿

《十八岁出门远行》优秀教案两篇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十八岁出门远行》优秀教案两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20世纪80年代先锋实验派小说的一些情况。

  2、梳理本文的表面情节,提高把握小说主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把握小说的象征意义,感受小说情节的寓意。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仔细揣摩来体会文本新奇独特的语言与典型形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培养学生的乐观精神,提高学生正确面对人生挫折与苦难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旅店”及小说情节的象征意义。

  教学课型: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师生共同交流、探讨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目标教学法、问题探究和研讨教学法、自主合作教学法、启发点拨式教学法、点面教学法、迁移教学法、综合性学习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导入

  十八岁,拥有激情,十八岁的激情像一阵风,吹去倦怠的尘,露出生命的光。十八岁的生命,是风的精灵,无畏;是海的精灵,深远;是雪的精灵,高贵;是雨的精灵,纯洁;是花的精灵,美丽;是青草的精灵,顽强……十八岁的我们对外面的充满了好奇与渴望,可是,当你走向它的时候,它会真的像你想像的那样吗?好,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十八岁出门远行》这篇小说。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动好奇。)

  2、学生简介作者(检查课前预习情况),师生作简要补充。

  余华,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余华以其实验性极强的作品,在文坛和读者之间引起颇多的震撼和关注,是中国内地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他的小说受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荒诞小说的影响。《十八岁出门远行》是其成名作。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及《战栗》。其中《活着》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3、学生简介先锋实验小说(检查课前预习情况),师生作简要补充。

  余华作品中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了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起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秘的独立于外部世界的真实的文本世界。这类作品,作者不挖掘外在的客观的世界,而着重开拓人物的内心世界;还有它不像一般的现实主义小说中的描写那样直白与简单,而是故事本身就充满象征意味。这类小说被称为先锋实验小说。

  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马原、洪峰、余华、苏童、叶兆言等青年作家纷纷登上文坛,他们以独特的话语方式进行小说文体形式的实验,被评论界冠以“先锋派”的称号。先锋派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史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马原1984年发表的《拉萨河女神》,第一次把叙事置于故事之上,将几起没有因果联系的事件拼贴在一起,突破了传统小说重点在于“写什么”的范式和困囿,转而表现出对小说叙事技法--“怎么写”的热衷,先锋文学由此徐徐拉开帷幕。之后,一批作家紧随其后,充分发挥文本实验的技能和才华,在叙事的迷宫中自由穿行,他们的创作实绩使先锋派的作品成为文学界一道耀眼的风景。先锋派作家们以叙事的形式游戏对社会历史深度模式的反叛赢得了“先锋”之名。

  (二)师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

  (由学生的感受和困惑提出,师生共同讨论完善问题制定学习目标)

  引导语:

  1、读了本文以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增强互动。)

  2、对于本文,你读后的困惑是什么?(学生的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

  (估计学生提出的问题会有:1、旅店”一词在小说中出现多次,主人公在文中不断重复要寻找“旅店”,这个“旅店”到底是什么含义?2、类似“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的句子竟在小说中出现了好几次,结尾部分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和它们遥相呼应,这句话为什么不断出现?3、本文情节很不符合现实生活实际,这真实吗?4、小说的语言很别致,不同于一般常见的语言形式,这就是先锋派小说的特点吗?5、本文的主题是什么?6、我们也已十七八岁了,学习本文对我们有哪些启发意义?)

  师生讨论完善本课问题大致如下:

  1、小说中的“我”为什么要出门远行?一直在寻找什么,寻找的过程及结果怎样?

  2、主人公在寻找旅店的过程中,情绪的不断变化,构成了小说的一条线索,情绪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旅店”一词在小说中出现多次,主人公在文中不断重复要寻找“旅店”,这个“旅店”到底有什么含义或寓意?

  4、本文有些情节很不符合现实生活实际,有哪些荒诞的情节?这些荒诞的情节有什么寓意?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5、类似“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的句子竟在小说中出现了好几次,结尾部分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和它们遥相呼应,这句话为什么不断出现?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

  6、本文部分情节具有象征意义,请找出来,并揣摩品味。(如漫无目标地前行后,搭上汽车又原路返回和后来被抢走背包等)

  7、本文的主题是什么?我们也已经十七八岁了,学习本文对我们有哪些启发意义?

  8、小说的语言很别致,不同于一般常见的语言形式,这就是先锋派小说的特点吗?哪些语句能体现?

  (三)学生朗读课文

  (学生自愿阅读,读自己喜欢的语段,读出自己的感觉。阅读应是学生的自觉活动。)

  (四)讨论探究解决问题

  (教师就上述问题逐条引出,学生自愿举手回答,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依据问题在文中找相关的语句揣摩分析,学生通过揣摩语句来解决问题,难以理解的句子和问题可以讨论。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补充看法,各抒己见,并交流意见,师生讨论补充。教师做出客观的评价,并适时进行表扬。)

  1、小说中的“我”为什么要出门远行?一直在寻找什么,寻找的过程及结果怎样?

  (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文本内容,梳理小说思路,培养整体把握能力。)

  2、主人公在寻找旅店的过程中,情绪的不断变化,构成了小说的一条线索,情绪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本文的心理描写非常成功,而且对于挖掘小说主题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3、旅店”一词在小说中出现多次,主人公在文中不断重复要寻找“旅店”,这个“旅店”到底有什么含义或寓意?(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象征寓意,把握主题。)

  4、本文有些情节很不符合现实生活实际,有哪些荒诞的情节?这些荒诞的情节有什么寓意?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培养学生抓住情节对表现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分析小说情节和主题的能力。)

  5、类似“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的句子竟在小说中出现了好几次,结尾部分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和它们遥相呼应,这句话为什么不断出现?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教给学生文章重点语句对文章主题的点睛作用。让学生学会点面结合的方法。)

  6、本文部分情节具有象征意义,请找出来,并揣摩品味。(如漫无目标地前行后,搭上汽车又原路返回和后来被抢走背包等)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细心。)

  7、本文的主题是什么?我们也已经十七八岁了,学习本文对我们有哪些启发意义?

  (审视主题,学则能思,学以致用。)

  8、小说的语言很别致,不同于一般常见的语言形式,这就是先锋派小说的特点吗?哪些语句能体现?(学习语言表达方法,熟悉先锋文学特点,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

  (五)品读鉴赏

  1、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激发学生的阅读与思考兴趣,尊重学生的体验。)

  2、哪些语句写得精彩?为什么?并把它读出来。(主要是形象有趣)

  (读和品味是语言学习的重要方法。学生的喜欢才是课堂的真正需要。)

  [ 如:(1)我在这条马路上走了整整一天,已经看了很多的山和云。所有的山和云,都让我联想起了熟悉的人。我就朝着它们呼唤他们的绰号。

  (2)那时我的脑袋没有了,脑袋的地方长出了一个旅店。

  (3)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 ]

  3、哪些符合十八岁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哪些不符合?(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增强体验,提高认识。)

  (六)拓展延伸

  1、文中的“我”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你觉得他的哪些地方值得学习,哪些地方应该尽力避免?(了解学生的感受,便于因材施教,处处施以教育。)

  2、学习本文以后,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如果外出远行,我们应做好哪些心理准备?(进行成人成才教育,提高学生面对人生挫折的意识和能力。)

  3、走过了十七八个春秋,你一定有了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与体验,讲一讲你初次远行的经历或成长中的烦恼,或成长中的挫折、困惑。(倾听心声,激发兴趣。)

  (七)总结提升

  学生自己总结,自己完善,老师适时补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应是学生的。)

  (八)布置作业

  1、课下阅读卡夫卡荒诞小说《变形记》,比较一下与本篇小说的异同,写下你的阅读心得。(培养学生的比较鉴赏与写作能力。)

  2、模仿本文写法,写下你“初次远行”的独特经历或成长中的挫折、困惑。(迁移而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

  十八岁出门远行

  余华

  十八出门 →独自远行 →寻找旅店 →搭车返回 →抛锚被打 →找到“旅店”

  象征:寻找旅店→

  搭车返回→

  抛锚被打→

  找到“旅店”→

  人生“旅店”→

  人物形象:

  独特语言:

  阅读收获: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第二篇